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没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谈不上国家的竞争力。当今的美国之所以独霸世界,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强,按规模、按销售额、按市值、按利润、按品牌,不论按什么进行排名,美国企业均名列前茅。为什么美国企业进行全球经营就能所向披靡?原因很多,学者们著书立说,从企业自身角度进行了研究,实际上,美国政府在提高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功不可没。本章主要研究政府的职能,特别是中国政府在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应该不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等问题。
(一)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
在古代社会,不论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政府都会尽可能地干预经济。中国古代国家垄断“山泽之利”,西方国家也有大量的王室领地。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鼓励经商牟利,英、法、德、意等国家都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中国古代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论是鼓励还是限制,都是对经济赤裸裸的干预。对于政府干预经济,中外各国都有反对的声音。中国古代道家特别强调“无为而治”,意思是说,政府不要干预经济事务,天下就大治了。在西方传统的国家理论中,也强调最好的政府是最小的政府,认为政府所承担的经济职能只是提供公共品和服务,解决私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强调“看不见的手”,认为市场配置资源是最为合理的,非此没有更好的办法。当然,从中国道家到欧洲古典经济学家,所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论述均有失偏颇。从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正是随着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的逐步加深,各国企业的发展才会不断地加快速度,而且国家已经成为与市场并驾齐驱的人类分配有限资源的另一种基本主体。
1.重商主义干预经济的理论
重商主义是中世纪末期和近代早期西欧各国奉行的一种经济学说和经济政策。它主张政府应该干预国家的经济,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利益,从而增强本国的综合竞争实力。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威廉·斯塔福等。其理论内涵主要包括:第一,货币(贵重金属)是财富的惟一形式,一个国家的财富增长就是金、银等贵金属保有数量的增长。贵金属的获取途径主要是通过开采矿藏和进行国际贸易。第二,对外贸易顺差才能获得贸易利益,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达到“有利的贸易平衡”,以确保贵重金属的流入和财富的增加。第三,要保证贸易利益,政府要制定保护主义政策,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重商主义两大富国手段就是“奖励输出和阻抑输入”,其目标是通过有利的贸易差额,使国家致富。通过禁止或限制金银等贵金属、主要的工业原料和专有技术及其工具的输出,满足本国商人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使他们在外国市场上能以低于其它各国货物的价格出售他们的货物,从而使本国商人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通过奖励工业原料的输入,使本国人民能以较廉的价格把这些原料制成成品,从而防止制造品在数量和价值上较大的输入。重商主义理论对财富的认识虽然是片面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2.德国历史学派干预经济的理论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中,特别是英国成为所谓“世界工厂”后,代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特别强调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卫·李嘉图则把国际分工的利益用英国、葡萄牙两国的毛呢和葡萄酒模型来具体分析国际分工对贸易的双方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然而,这种国际分工的巨大利益以各国自由贸易为前提。因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反对各国制定限制贸易的干预政策。
这种反对政府干预的观点很快就遭到德国历史学派的系统批驳。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的先驱李斯特著有《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出版),他把社会经济分为五个阶段:渔猎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时期、农工商时期。他认为19世纪中叶,许多国家处于农业时期,德国、法国、美国处于农工时期,只有英国已发展到农工商时期。他划分的是否科学暂不去考虑,但把经济史划分为性质不同的阶段,还是非常可取的。实际上他的这种划分为德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提供了颇具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处于农业时期的国家应该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利于农产品的自由出口,促进本国农业的发展,并输入外国的工业产品,培育本国的工业基础。处于农工时期的国家,已经有了自己的民族工业,但还没有发展到能与处于农工商时期国家的工业产品相竞争的程度,因而必须予以强力保护。显然,他用“国家经济学”对抗古典经济学派的“世界主义经济学”,用旨在保护德国民族经济的保护主义或国家干预主义对抗英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他所倡导的唯生产力论和经济发展阶段论为国家干预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换句话说,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政府只有通过直接干预经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3.国家职能论者干预经济的理论
19世纪下半叶,德国政治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为了强调国家的社会经济作用,深入研究了国家开支与社会产量相应增长之间的关系。瓦格纳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赋予了国家一定的经济职能,国家要对社会的“更高更好的需求”承担责任。美国的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国家的存在既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又是使经济人为衰退的根源,最终要对经济的增长或衰退承担责任。萨伊认为政府虽然不能直接干预私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行为,但是政府在国民财富的生产过程中,应该起到必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他认为政府不能作为生产者出现于市场经济的运行之中,更不能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但是由于政府在某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这些方面一定要由政府来统筹,才能强有力地推动一国财富的增长。19世纪末,英国的费边主义也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主张。拉斯基认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职能就是控制工业,如果国家不能控制工业,那么就有可能被工业所控制,而且这种控制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有利的。也就是说,工业的存在应该是为社会利益服务的,它所创造的财富属于整个社会。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可以为工人确保他们作为人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生存权利,可以保证消费者得到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商品。
4.市场失灵论者干预经济的理论
20世纪初的英国经济学家庇古认为市场制度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国家等非市场性力量可以有效地弥补市场的不足。萨缪尔森认为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垄断和外部影响等都是市场本身根本无法解决的。也就是说,市场并非万能,这就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危机促成了一系列国家干预主义理论和政策的产生,其中理论和政策体系最为完备且影响最大的当属“凯恩斯革命”。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否认了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自我平衡的能力,认为市场的自发力量不能导致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自动平衡、不能保证生产的高速增长和高水平的就业率。可以说,“凯恩斯革命”为国家干预经济最终确立了经济理论基础。1958年,巴托在《市场失效的分析》一文中正式把市场失效作为一个经济分析概念提出来。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导致市场失效的主要根源大致可以归纳为外部商品、公共品、垄断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波动等。市场失效首先表现为市场机制未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其次表现为市场机制虽然实现了帕累托最优,但是未能满足其它的社会目标,产生了社会不希望产生的结果。这些市场失效都可以称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活动的理由。当市场失效出现时,可以通过政府干预等非市场力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或者在不降低效率的前提下实现诸如改善收入分配等重要社会目标。
5.现代经济自由主义学派干预经济的理论
现代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学者在强调自由竞争、自行调节的前提下,倡导各种必要的政府干预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保障。美国现代经济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弗里德曼,就认为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作用是经济立法、维持秩序和扶植竞争市场。他认为政府的经济干预行为主要表现在:第一,维持市场秩序、促进自由竞争、解决市场纠纷、强制执行合同;第二,界定财产权利关系、实施各种经济立法;第三,消除市场垄断、促进市场运行;第四,运用货币政策、实现货币稳定;第五,弥补市场经济缺陷、矫正市场机制失效。就连极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哈耶克虽然认为凯恩斯经济理论失效的根源就是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过多,但也并不否认强制力量存在的必要性,而是必须把这种力量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哈耶克认为政府在当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制定各种市场规范、运用法制手段、保障市场行为的合理性与规范性。
(二)各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
1.重商主义政策
奉行重商主义比较典型的是英国和法国。英国重商主义体现为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奖励工商,发展航运,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不择手段地大力推进商业活动,加紧殖民掠夺。英国不承认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对世界的瓜分,鼓励商人染指西班牙、葡萄牙的商业活动。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在1381年宣布,为防止“国家之破灭”,任何人不得把黄金和白银输出国外。对外国商人也实行管制,规定外国商人必须将输入商品所得货款的全部用来购买英国的商品。克伦威尔统治时期,为打破荷兰的海上优势,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的食糖、烟草、棉花和靛青等原料类商品只可供应英国,凡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的船只或殖民地的船只来运输,而且禁止把烟草和白糖等商品直接运往欧洲大陆口岸。后来,英国又颁布《谷物法》,通过提高关税的办法来禁止或限制商品进口。重商主义实践在英国颇具成效,有力促进了英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从1700~1780年,英国对外贸易增长了将近一倍,而海运业则增长了将近两倍。在国家奖励出口的刺激和高盈利的诱惑下英国人走向天涯海角,到处创业。
法国路易十四时的财政经济部长柯尔伯认为,重商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重要的是用来增加国家财富和权力,法国必须获得尽可能多的金银。他执政的几十年间,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扶植新兴产业、奖励工商企业、取消国内关税而改为只在出入国境时征收较低的出口税和除原料外的较高进口税,特别是对外国工业制成品征收高关税、高薪聘请外国技术工匠到法国任职传授技艺,并以巨额奖金鼓励航海业、发展海外贸易、开拓殖民事业。但是,法国的做法与英国不同,几乎完全以强大的王权为支柱,又以服从于王朝的需要为依归。其结果是“法国王室的财政政策有意无意地几乎采取了一切可以想像的手段阻挠一个广泛的市场的发展,因而放弃了由此可能得到的增益”[美]道格拉斯·诺思等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页。加之法国工业着重发展的是奢侈品生产,市场需求有限。由此看来,重商主义政策在法兰西的实践效果不甚理想。
重商主义政策的核心就是奖出限入,发展工商业。因而极大地促进了西欧各国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西欧各国原始资本积累的完成,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英国重商主义使资本主义经济广泛深入农村地区,农业、毛织业、饲养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技术都有较大的变化和进步,为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诸多鼓励、扶持和限制政策的实行成为近代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先河。可见,重商主义为国家制定方针和政策服务,是经济民族主义的理论代表,也是国家干涉主义的先导,重商主义理论是影响最为深广和长远的国家政策理论。
货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通行贵金属货币的近代早期,贸易顺差直接等于货币供给的增加,限制进口则直接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保护国内市场。重商主义所奉行的保护国内市场和民族工业的政策,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有特别的现实意义。中国加入WTO就是以开放市场为条件,努力推动中国能够较顺利地进入外国市场。在通常情况下,各国都在努力保持顺差,中国也一定要保持对外贸易的顺差。民族国家的概念在西欧国家尚且存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民族国家的利益还是要努力争取。重商主义理论在欧洲国家的实践,尽管作用大小并不完全相同,但从总体上来说是保护了当时西欧各国的国内市场、民族工业,提高了当时西欧各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欧美国家近现代的干预政策
第一,国家的引资与投资政策。英国在18世纪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为了确保英国工业制成品的外销和原材料的采购、为了从世界各国掠夺更多的财富,英国政府鼓励资本家和商人到世界各地特别是英属殖民地投资兴建工厂及开采矿山,努力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变为英国工业产品的销售地和原材料以及劳动力的供应地。到19世纪末英国拥有2 4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3.1亿人口。殖民地在英国的发展中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另一方面,对殖民地严重依赖,国内投资下降、农业衰落、工业部门技术装备落后,最终导致英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19世纪末,工业生产能力降到了美国之后,20世纪初又落到德国之后,大英帝国的风光不再,沦为二等国家,成为美国的小兄弟。美国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独立战争以后只有北美十三州,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国家。独立后的美国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发展,有许多大手笔,其中之一就是大规模利用外资。美国利用与英国的传统关系,大规模吸引英国商人到美国投资,在利用外资中大量引进英国的先进技术。到1914年,美国吸收外资达67亿美元。英国对外投资的一半以上被美国吸引。所谓美国的民族工业实际上是通过吸引英国人在美国投资而把英国先进的大机器工业迅速地移植到美国,使美国经济出现跳跃式的发展,最终使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为美国称王称霸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海外投资受到很大损失,德国、日本、意大利几乎完全丧失了在国外殖民地投资的能力,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1946年美国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加强对西欧的控制,推出“欧洲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其主要内容是由欧洲国家拟订复兴计划,由美国给予贷款。尔后,杜鲁门又制定了“第四点计划”,加强对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资本输出。美国的资本输出政策,不仅加强了它对欧洲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和政治的控制,也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生产国际化的趋势加强,资本国际流动即资本国际化的规模空前扩大。欧美国家的投资政策逐渐转向鼓励私人资本直接对外投资。特别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美国采取了“将工厂迁到欧洲去”的战略,积极扩大在西欧的私人直接投资,以绕过关税壁垒,就地产销,提高了商品在西欧的竞争能力。70年代中后期,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投资政策主要表现为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部门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部门。美国在80年代初,实行高利率政策促进外国资本竞相流入,解决自由资本不足的问题,这为美国的经济繁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国家的产业政策。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整。20世纪30年代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迫使欧美各国政府对经济进行直接强有力的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大型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拓展事业。面对着急剧变化的世界形势,各国都相应调整自己的产业政策。以日本为例:日本在50年代初期集中发展纺织工业、刀具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60年代开始在化工、煤炭、汽车、造船和钢铁等重工业部门构筑自己的竞争实力。70年代,日本则向精密仪器、机械工具、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重点倾斜,使日本的高精尖电子产品获得迅速发展。到了90年代,日本的目标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如精密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并获得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末,促进产业集成化和产业多元化成了各国产业政策的重点,日本的产业发展从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沿着中等技术、中等资本含量的产业,然后是熟练劳动和原材料密集型产业,最后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道路发展。这一切都是与日本每个时期的产业政策侧重点分不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产业政策的侧重点有很大差别。美国重点放在钢铁、汽车和建筑工业的发展上;法国特别重视发展航空、电子和造船等工业。进入70年代后,欧美国家为了摆脱“滞胀”局面,相应调整产业政策。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由调节需求转向调节供给,以鼓励投资和刺激生产。英国则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削减政府开支、提高银行利率、紧缩信贷。法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速国有经济的发展。德国则在鼓励投资的同时紧缩政府开支并限制社会福利。产业政策的及时调整,为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为企业更加有利地争取国际市场创造了不可替代的条件,极大地提高了欧美各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三,国家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对国际竞争力有直接的影响,从古典贸易理论到现在的经济共同体、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理论从各国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差异的角度揭示了相对竞争力不同的动因,因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成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英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工业的领先地位而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当时欧美许多国家并没有根据当时由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经济相对落后,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弱的美国就奉行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后,逐步放弃了自己倡导了200多年的自由贸易政策转而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德国统一以后,为了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奉行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不利于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为此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总结战前各国贸易政策的经验和教训,于1947年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降低和铲除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便利国际货物的流通,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到了70年代,国际经济联系日益从商品交换发展为生产协作,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其突出的表现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大型跨国公司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成为具有跨国性生产和销售网络的大企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大背景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各国的贸易政策也有较大的变化。发达国家强调自由投资、自由贸易,但对农产品等给予实实在在的保护。发展中国家强调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对于幼稚产业甚至一些传统产业也是极力给予保护。在国际贸易中,国际劳务交换和国际技术贸易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劳务贸易主要是指人才的引进,包括留学和移民等手段,在这方面美国是最大的受益国。技术贸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为交换主体的国际贸易形式,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它们在世界技术贸易中的地位也各不相同。60年代中期,日本是最大的技术进口国,日本非常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进,技术水平提高很快,近年来日本的技术出口发展很快,居资本主义世界前列。长期处于世界科技领先地位的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技术输出国。美日、欧日和欧美之间发生过很多次贸易摩擦,贸易摩擦领域涉及纺织、汽车、电子、钢铁、农产品等内容,最终各国都以相互妥协的外贸政策平息贸易争端。
不论是自由贸易政策还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地干预国家经济,影响企业的国际市场经营,不同程度地为企业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当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
每个国家都会出于自己的战略目标,根据需要和可能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采取相应措施干预经济、影响经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历史不同,它们各自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国内外的竞争环境也不相同,所以,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也就自然各不相同。但经济政策制订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
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遭受过殖民主义统治,经济比较落后,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当代如欲和平崛起确实并非易事。但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只要采取适当的国策确实能够赶超更先进、更强大的国家,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决定了这点。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适合其国情,又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就能够使其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韩国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起飞,经过20多年的迅猛发展,创造出世人瞩目的奇迹,从一个农业国家跃升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国际地位明显提高。早在70年代,韩国就大刀阔斧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工业化的重点放在发展重工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上,逐渐淡出传统的纺织业和服装业。目前韩国实行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经济政策,把经济政策重点已经转移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上来。具体来说是大力增加研究与开发费用,集中全力进行新技术开发。每年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占当年预算总额的4%~5%,特别增加对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投资,大力建设覆盖全国的超高速通信网,并将钢铁、造船、汽车等主导产业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以加强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扶植中小企业特别是以高新技术开发为核心的风险企业,继续制定和完善各项经济政策,使有潜力的、有竞争力的风险企业能集中精力开发新技术,鼓励外商对这一领域进行投资,以达到引进新技术和开拓世界市场的目的。显然,韩国经济的起飞与成熟,现代、三星、LG等一大批企业成为世界级的企业,适时合理的产业政策功不可没。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人口只有几百万。但新加坡创造了亚洲国家经济腾飞的奇迹,这种奇迹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成功的经济政策。新加坡的政策扶持重点放在金融服务、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高增长领域。同时,新加坡政府强调人才在新经济竞争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性,将教育支出增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5%,高度重视吸引外来高素质人才。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新加坡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本国企业的经营成本,并通过出售某些非战略性的国有企业来逐步重新界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新加坡政府还计划在整个经济范围内引入竞争法,并继续将重要的服务和公共事业自由化。这些改革将提升新加坡企业的效率、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近代饱受数百年的殖民主义统治,经济落后。近十多年来,印度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并采取了配套措施,成效显著。1991年,印度进行放宽对私营企业管制的经济改革,实现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私有化。印度并非把国有企业完全变成私有的,而是大力发展私营经济。通过经营良好的国有企业出售部分股份来改变所有制结构,改善对国营企业的管理。2000年提出进一步开放外商投资,允许外资进入消费品工业、保险业、通信业。这样一来,印度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软件产业成为世界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同我国一样,印度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律由政府直接任命官员担任,目前非常重视聘请专家型的私有企业的经理来担任。印度的经济改革面临的困难还比较大,原因是印度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政府提出任何一个政策,反对党都会反对。印度的经济改革进度缓慢,但是比较稳重、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