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大明,男,1972年出生。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
1995年5月,执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获浙江省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1995年10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获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1999年获浙江省首届学科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2004年获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才艺大赛金奖。工作20年来,一直以开拓、创新、勤奋的态度实践着“用心成长,享受课堂”的理想与追求,逐步形成“务实、创新、灵动、大气”的教学风格。拍摄《中国名师》教学专辑数套。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数百余次,获广泛好评。尤其是《庐山云雾》、《景阳冈》、《小镇的早晨》、《共有名字》、《一束白色的栀子花》、《家是什么》、《诺曼底号遇难记》、《普罗米修斯》、《刷子李》、《金钱的魔力》等课,更是好评如潮。
2003年出版个人专著《走过10年——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主持课题“新班级教育”,成果获浙江省基础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参与主编《新班级教育的实践探索》、《崇文名师成长足迹》等著作。近年来,在问题情境教学、教材二度开发、略读课文教学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50余篇。
初识虞大明老师,是在示范课的电脑视频上。作为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的虞大明老师年轻而不失稳重,课堂里时而笑声阵阵,时而严肃郑重,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婉转低吟,少了一份约定俗成,多了一份灵动和大气,在笑声中,师生中总能收获无限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听虞老师上课是一种精神享受,教育无痕啊,作为一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出道如此之早,名声如此之响,并一路奋进,激流勇上,实属不易。
于是,虞老师就在我的头脑中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我想,名师必然有名师的风格,名师必然有名师的风采。近日,我们对面坐着,近距离的接触,攀谈。我是一个忠实的聆听者,聆听着虞老师的点滴成长,感受着他的点滴喜悦,我看见了一个真诚而朴实、虚心而好学的特级教师,执著地追求教育最高境界,用全身心实践着,用心成长,享受课堂,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
一、在阅读中积聚怒放的力量——“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问: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您能不能说说哪几本书(论文)对您个人教学理念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答:张化万的《我的语文人生》:本书中张老师似一个长者,娓娓道来的是人生的哲理;像一位智者,款款诠释的是语文教育的真谛;更如一位知心朋友,话语间流淌的是真心和真情。充满情趣的朴实睿智的话语,向我们展示了语文的魅力在于它蕴含了人生百味。——读了此书,提升了我当一名语文教师的幸福感。他鼓励我,坚持下去,未来必定灿烂。
杨再隋的《呼唤本色语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这16字真言道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本色语文的真谛。他让我更清楚了: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英国A。S。尼尔著、王克难译的《夏山学校》。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了无穷的活力,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尼尔认为:“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这个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他时刻鞭策我:明智的教师应当追求“让课堂适应学生”,而非“让学生适应课堂”;应当追求“让教师适应学生”,而非“让学生适应教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离这种境界还有多远?叶老兼具文学家和教育家的身份,他是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第一人。他生活的年代早已过去,他提出的观点依然鲜活。他时刻提醒我:不要把语文教死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从“课文”这个例子的学习中习得读书之道,做人之道。
问:一个成功的专业人员,往往都特别注意“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能介绍一下您在这方面的经验吗?
答:我的看法是要多读,多看,多听,多学教育教学类的文章、教学实录及案例、公开课堂等。只要认为有理的,都积累下来,备用——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是为了压制别人,而是为了使自己攀得更快、更高、更顺利、更精彩。二、在低谷中收获振翅奋起的美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问:您在语文教学领域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您有过低谷期吗?
答:有!1996—1998年,全国阅读大赛之后,经历了一个低谷期。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无法继续突破,比较迷茫和困惑。
问:您是怎么克服困难走出低谷期的?
答:概括地说,我是借助课题研究,实现了自我超越,《探索——发现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问题情境教学》都是那段时间研究的成果。期间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成长起来的。1997年,我担任了胜利小学科研室主任助理,1999年,我担任科研室主任。期间努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积极参与和主持课题研究。1996年,我参与省级课题“电化教育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实验。1998年,学校成立了市级课题“探索——发现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我担任总课题组长,在理论资料的编印,典型课例的研究,研究方案,实验计划的制订,实验教师的培训,研讨会的组织等方面入手,全面负责该课题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课题成果荣获杭州市基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9月,学校在“小班化”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推出“新班级教育”实验研究,我担任该课题组长,参与研究方案制订,制订研究计划,从教师包班、教学协同、课程整合、评价多元、建构主动、技术现代等诸多方面着手进行研究;课题成果获浙江省基础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二,踏踏实实地做好学校的课题研究管理工作。在科研处制订了“课题研究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管理各级课题的研究和考核。目前,学校有各级课题30余个,在全国、省、市的成果评比中多次获奖。
第三,做好教师教育。特别是上学期,科研处制订了教师教育券实施细则,策划了16次形式多样的教师教育活动,效果优良。2002年,我个人还被评为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在教科研效益的助推下,我先后进行了《景阳冈》、《庐山云雾》、《小镇的早晨》、《五彩池》等公开课的实践研究,都取得了突破,获得好评。
三、在执著中不断推陈出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问:虞老师,听过您的课的老师无不为您务实、创新、大气、灵动的教学风格所折服。比如,《景阳冈》一课大胆创新,让孩子采用标图写关键词,仿写章回小说标题等等个性化的方法,梳理概括文本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说书的方式示范朗读和复述;和学生一起商量为武松填写“人才自荐”表;又如,《刷子李》一课,紧抓“曹小三心里的一波三折”和“小说描写的一波三折”对略读课文教学的成功演绎;再如《金钱的魔力》一课,紧抓“托德”的笑容旁征博引,文道交融的教学。这些精彩的课例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说,现在,您的“鱼翅”(虞老师的“粉丝”)全国各地都有,当然,我也是您的“鱼翅”啊。请问,您是如何逐渐走向成功的?
答:呵呵,教学的艺术是永无止境的。用一句广告语形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只不过是不懈地追求着理想的语文教学,只不过是执著地在理想的语文人生的路径上,一块砖一块砖地铺垫着。要说,我设计的那些课为什么会有一些独到之处、给大家留下了印象,我想,这跟我“不满足于现状”的性格有关。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每逢周末,我总把自己关在教室里,一遍又一遍地练读课文,拿来三个录音机——背景音乐、音效和录音。反复读,反复录、反复听,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给你讲个当时练读的小花絮吧,在录《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文中有几处带省略号的句子:“指导员,指导员……”“书……书……”“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因为这儿省略号表示指导员临牺牲前说话时语气的断断续续,我当时怎么读也不自然,录了三四遍还是不满意。后来想到了一招,绕着教室跑了几十圈,气喘吁吁后再读,这办法还真管用,这么一录,效果竟出奇的好!
1999年,我的老师张化万老师听说我要上《景阳冈》,他把刚在厦门成功演绎的设计给我,我看过后,为这份设计的精彩处叫好,但我想再好吃的馍也是别人吃过的,我是否可以自己打造一个不同口味的好吃的“馍”呢?于是我开始另辟蹊径,在与导师和师姐们的智慧碰撞和合作中,我设计出了“大明版”的《景阳冈》,上完后,“鱼翅”们纷纷叫好。
我不喜欢将一个成功的课满世界地上。我喜欢出新。记得《庐山云雾》第二个版本,我采用“对手法”。老师装糊涂,让学生在“子教三娘”的情境下,和老师互动过招,自主积极地学会课文。后来,我又根据学校教育技术的配置,设计了让学生合成解说、音乐、图片的庐山云雾音乐风光片的合作学习新版本。光《庐山云雾》一课,就有五个特点鲜明的版本。当然,这不是玩弄小聪明,这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最适合他们学习的语文课堂。
四、在争议中拨清略读课文教学的迷雾——“教略学丰,将学生渡向独立阅读的彼岸”
问:近几年来,浙江省小语界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越来越关注。不少名师、骨干教师都在争议略读课文的教学。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答:当前略读课文教学现状是:其一,因为各项考试的命题编制很少涉及略读课文,因此,草草教之;其二,受“将略读课文教得像精读课文是对学生的负责”的错误观念影响,精耕细作;其三,由于教学水平和能力局限,无法做到“教略学丰”。以上三种现象的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对“略读课文教学的价值取向”、“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设计”、“略读课文教学的方法设计”等问题认识不够正确和清晰。
要想抓好略读课文教学,首先要搞清以下几个关键问题:“抓大放小,大胆取舍”、“整体概览,局部精读”、“中心问题,统领全课”、“自主探究,自读自悟”、“巧设铺垫,旁敲侧击”、“教略学丰,奠基人生”、“写法领悟,顺势迁移”、“旁征博引,延展有度”、“结课拓展,阅读激活”。
问:您认为略读课文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什么呢?
答:阅读教学的三种价值取向是“语文知识取向”、“阅读能力取向”和“人文精神取向”。其中,当以“阅读能力取向”最为重要,略读课文教学更是如此。略读课文教学的价值取向首先是提高阅读能力,学会略读、浏览、跳读、扫读、猜读、抓重点读等阅读方法;其二是粗知文本大意,抓住主旨,恰当地学习语言;其三是训练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养成阅读的习惯。
我认为让学生实践、锤炼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是略读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
问: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流程,您能给我们举几种例子吗?
答:当前的略读课文教学流程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1.整体入手,逐步聚焦。此种流程预设可分三个基本板块:首先,让学生实践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粗知课文大意,概览“写了什么”;然后,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的充足时空,再度凭借略读与浏览,谈“有什么感受”;最后,引领学生针对“那些印象特别深刻”的语言材料,凭借圈圈、划划、写写,注重对语言材料的概括和筛选,加深理解和感悟。
2.三读文本,板块推进。一读,读准读通,目诵心唯——为后续进一步阅读感悟奠定基础;二读,整体概览,粗知大意——从整体层面,建立对文本的初步印象;三读,画画批批,交流收获,积累语言——注重个性化感悟和交流,交流的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可以是文章写法,也可以是读书方法。
问:在教学实践中,您一定总结出了一些略读课文教学的方法吧?
答:虽然“教无定法”,但还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略读课文教学也是如此。在近几年时间的略读课文教学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了这么一些教学方法:
1.“文学赏析法”,即以“文学欣赏”为主要目标取向。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就文本进行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个性化地赏析,赏析的内容可以是故事情节,可以是写作方法,可以是人物品性,可以是情感内涵和价值取向等等。
2.“比照探究法”,即把同一主题的两篇及多篇文章融合在一个或几个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学。
3.“质疑问难法”,即让学生初读文本,找寻“疑”点,因“疑”生“问”。教师引领学生梳理、删选、合并、统整问题,并以此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中心问题。
4.“任务驱动法”,即教师在教学伊始时,针对文本特色,有意创设学生都乐于参与解决的问题情境,由此激活学生积极探究文本的兴趣。
5.“导读串连法”。即引导学生先关注“单元导读提示”,对“导读提示”的所示要求进行梳理,以“导读提示”为参照,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和读悟要点,并以此为线索,串连和主导阅读探究活动。
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选择怎样的“路”,不管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只要能成功到达“罗马”,成功抵达“独立阅读的彼岸”,都是可以的。
采访完特级教师虞大明,我的心里画了无数个感叹号,虞大明的成功是必然的,是他执著追求的结果,“一路风景一路歌”,相信他的明天更灿烂!
(访谈、撰稿 宁波市实验小学 黄铁成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 余淑君
平阳县鳌江镇第七小学 陈小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