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1年,我曾主编出版《名师之路——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风采》一书(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书中较详细地记载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前七次评选公布的70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简历、主要论著目录、公开课概览、典型教案、课堂实录、代表性论文等,初步勾画了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总体风貌。时隔十年后的2011年,我又主编出版《名师之魂——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访谈录》一书(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较详细地收录了对49位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访谈。十年弹指一挥间,两本书一前一后陆续问世,她们犹如亲姊妹一般深情。真是有趣,十年磨一剑;真是有意,十年来相遇。这也是一种缘分吧!
《名师之魂——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访谈录》中记载的49位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是浙江省小学语文战线上的战斗之师、威武之师、模范之师和智慧之师。其精神如何?其灵魂何在?特级教师的成长、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建筑在语文教育经验基础上不断进行理性思考、灵魂提升的过程。其“教育灵魂”的基本元素是:
1.语文教育思想。特级教师都是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思想是理论的灵魂,也是理论成熟的标志。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有多远,语文教育就能走多远。思想有多好,课也就有多精彩。正如巴尔扎克说的:“一个会思想的人是力量无边的人。”
教育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和研究中提升,在写作中得以梳理。学习和思考是产生思想的基本途径。特级教师的成长史启示我们:要让语文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语文课堂荡漾在博大、深邃的思想之中。
不同思想的碰撞,是产生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与名人碰撞,与经典碰撞,与同行碰撞,与学生碰撞,与现实碰撞,在碰撞中产生真理,在碰撞中萌生智慧。特级教师每天要应对诸多具体教育、教学事务,但他们还是利用一切机会寻求教育思想的碰撞。超越教育事务常态,分析现象,解析问题,发现规律。其精神难能可贵!
由此,引发我们思考:语文教育如果从“术”、“法”入手,的确有利于操纵与把握,然而容易使教学失去灵气,也无法形成语文教育思想。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思想的底蕴。剥离了思想根基的操作方法,就像无根的花草,很快就会枯死。
2.语文教育文化。语文特级教师是由语文教育文化造就的,他的成长史是对语文教育文化的沉淀过程。其具有悟性的特点,是以隐性的方式表现,内涵的形态存在的。所谓“草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在积累过程中,我们可能比较冷静和寂寞,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语文教育的一种境界。寂寞的人可能处于问题的边缘,人在边缘可能会比较冷静地看到语文教育问题中心的真实状态。在边缘处思考问题,讲出来的话可能比较客观,比较接近客观真理。
语文教育的外延可以跨越式发展,但语文教育的内涵发展却只能是渐进式的。渐进,就需要一个累积过程,从文化意义上,这个过程是比较难逾越的。这就是为什么某时一节课上得好但其他课都上得不好,这是因为缺乏较深的文化积累。语文教育文化的形成和确认,语文教育价值观的建设和认同,语文教育特色的彰显等等,是不能随着一时、一课的精彩而树立起来的。
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人际互动行为。同样,语文课堂也应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趣而不俗。语文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语文教师要注重文化积累,要有文化品味。这个文化不是知识,也不是学历,而是一种文化积淀。所以语文教师是一个文化人。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说的:“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如此。”
3.语文教育反思。语文特级教师都具备教育反思的特征。语文教育反思属于“元认识”,是关于认识的认识,是关于思想的思想。如果语文教育有所心得,同时富有价值,必然是基于语文教育现象和问题反思的结果。反思,是一种智力批判性的体现,是人们获得语文教育智慧的领悟形式。通过反思,可以使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认知从肤浅到深刻,使教学实践活动从幼稚到熟练。
学会反思,形成对语文教育问题质疑的习惯,会使我们距离教育本质更近。反思,是发现语文教育思想误区,纠正语文教育行为偏差,突破语文教育教学常规的重要方法。
由此我还想到,语文教育的贫乏可能不是因为书读得太少,恰恰是因为书读得过多而缺乏深刻反思的缘故。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个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通过反思,可以使一个新教师走向成熟,可以使一个成熟教师走向骨干教师,可以使一个骨干教师走向智慧型教师。
4.语文教育机智。语文特级教师是具备教育机智的人。他们追求的一种境界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道无痕,大法无形。教育机智最能体现在对非程序性事件的应对中。我们通常处在一个程序性的生活环境中,应对这样的环境,只要有惯性的决策能力就可以了。但是,无论是语文课程改革还是课堂教学,都会遭遇非程序性的状态,如教学形式的转换、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等等。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加以应对,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智慧水平。
在语文特级教师的语文课堂,教育机智随处可见:有时由此及彼,有时声东击西,有时明修栈道,有时暗渡陈仓,有时飞流直下,有时转弯抹角……这在对语文特级教师的访谈中也处处验证,无不为他们的精彩课堂演绎叫好。
5.语文教育个性。特级教师的教育个性,是他们所特有的个性特征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特有的思想和方法。思维科学认为,面面俱到的思维,属于平面思维和单向思维,它最终导致思维的弱化和智慧的枯竭。追求教育个性化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寻求教育思路创新的关键。寻求语文教育大智慧,就是要追求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个体应当努力追求个性风格,大胆亮出个性风格,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开拓创新。语文教育个性化,是语文教学的切入点。人们常说“不求完美,但求卓越”就是对语文教育个性化要求的应答。当然,形成教育个性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历炼和不断的积累。
语文教育个性的形成是建立在文本的特点、学生的特长、语言的特例、教学的特性、教师的特色等因素基础上综合内化而成的。我认为,在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队伍里已各显特色,如:周一贯的“语文人”、张化万的“语文人生”、王菘舟的“诗意语文”、盛新风的“和美语文”、虞大明的“大气语文”、洪志明的“生本语文”、郭昶的“链接语文”、林乐珍的“灵动语文”、卢雁红的“全息语文”、沈小玲的“和谐语文”、魏丽君的“儿童语文”、王红的“本色语文”、俞国平的“学本语文”、周步新的“真语文”、张祖庆的“自能作文”等等。我真诚希望大家对这些教育特色潜心研究,使其不断丰富,更加完善。
6.语文教育潜质。语文特级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不断挖掘语文教育潜质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表层和深层之义,表层是显而易见的,而深层是有巨大潜力的。语文教育需要不断深入到深层和内核,揭示其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
王菘舟老师把语文课堂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为“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境界为“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境界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其实,这就是对课堂潜质不断挖掘、发现和提炼的过程。
学生有“学习潜力”,教师有“教学潜能”,语文课堂有“期待效应”,这都使语文教育潜质的开发成为可能,为开拓语文教育的新视野奠定基础。这就是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名师之魂——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访谈录》的作者大多是我组班的浙江省第一期、第二期小学语文“高端班”的学员,还有浙江省小学语文教育界的同行和朋友。他们放弃休息时间,相约特级教师或现场采访,或网上咨询,或书面问卷,态度虔诚,收益良多。我也参与其中,共同完成采访任务(本书中特级教师的排名顺序依据地区和姓氏笔画排列)。
我之所以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整体构思、组织编写并促成这本书正式出版,是想表达我对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崇高敬意和无尽谢意:
“向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敬礼!”
汪潮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