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计,王先生前些年经常在外奔波,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在儿子面前总有一种愧疚感。作为弥补,他总是给儿子很多零花钱。儿子在大学期间,每月的花销是宿舍其他同学的两倍。儿子向他要钱买电脑,换新手机,他从来都不拒绝。
现在,儿子参加工作了,很少打电话回家。王先生和妻子守着一栋房,每天都感到孤独和寂寞。每次长假,王先生就要求儿子回家看看,但儿子总以加班为由拒绝。每次通电话不到一分钟,儿子就急着挂机。有时儿子也会打电话回家要钱,这也使得王先生很开心,因为这是儿子少有的主动给他们打电话。王先生一直想不明白,自己没少疼爱儿子,并一直尽量做个好父亲,为什么儿子就是不领情呢?
“故事解读”
这则故事表现出的就是:王先生的儿子不懂得感恩,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父母的爱和关心,没想过要回报与感恩。用金钱溺爱的孩子,孩子就会认为,凡是他要求的父母都应该给,如果父母做不到,就是父母无能。
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爸妈们愿意倾尽所有、不求回报。然而在父母所给予的无穷无尽的爱下,不少孩子把父母无微不至的爱看成天经地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知道感恩。为什么付出了爱却没有收到爱的回馈?爸妈们也许该自我反省一下了。要知道爱的付出也有讲究,“不求回报”的爱也并非都是好的。从小学会爱别人是孩子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必修一课,而“爱”的前提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因此,教会孩子感恩,也是父母“爱”的必经之路。
所以,如果你真爱孩子,如果你会爱孩子,如果想让孩子未来的路走得稳一点,就应该调整滥施的娇宠和溺爱,收回我们满是钱的双手,教会孩子正确的亲情,有一颗感恩的心。
第一,养成感恩的习惯。
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做好示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妈妈帮爸爸做事时,爸爸要大声地对妈妈说“谢谢”。妈妈接受爸爸的帮助,也要说一声“谢谢”。爸爸送给孩子礼物时,要告诉他这件礼物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在这种氛围中,孩子耳濡目染,渐渐接受这种最基本的礼仪,也学会向父母道谢,将感恩内化于人格之中。
第二,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时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时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便可。
第三,让孩子学会给予。
偶尔“示弱”,让孩子为父母做些事。比如假装拿不动衣服,让孩子帮忙拿一两件;假装累了,请孩子倒杯水给爸妈喝……让孩子学会给予,懂得父母和别人的给予与帮助是一种“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或者欠他的。
第四,“计较”孩子的付出。
孩子没有亲吻父母,没有分一口好吃的给父母,没有记住父母的一个小要求,这都是父母必须“计较”的小事。别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一无所求,他根本不需要为父母做什么。要让孩子懂得索取是要付出的,不能无条件地进行索取。
第五,让孩子在对比中学会感恩。
带孩子到孤儿院或伤残医院参观,还可以鼓励、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等,让孩子在对比中体会过去不懂、不在意因而也不会珍惜的东西,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他的慈悲心和感恩心。
从小培养孩子感恩分享,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之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子女不仅应该接受来自父母的爱,更应懂得爱的回馈和回报。只有学会分享和感恩,将来在学校里、社会上,才能更好地与周围人相处和合作。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心态,在这种心理暗示下,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才会积极,才会热爱生活。
感恩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本性,也是一个拥有健康性格的表现。生活、工作、学习中都会遇到别人给你帮助和关心,也许你不能一一的回报,但是对他们表示感恩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