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网上有一篇文章列出了少年儿童的四大消费坏习惯及其“症状”:
一、爱,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想法,要什么就得给什么,从不考虑辛劳的父母。
二、没计划消费,大手大脚花钱不管东西有用没用,经常透支,有时还向别人借钱。
三、诱惑消费,对商品没有辨别能力,受广告影响,特别喜欢对中奖、摸奖的东西上心。
四、攀比消费,同学有我就买,买高档的商品,毫不珍惜钱物。
“故事解读”
这些消费习惯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这就是不懂理财,不懂消费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教给他们有关的消费知识和消费技巧,让孩子逐渐培养起这方面的能力,提升孩子财商,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都存在很多不好的习惯,孩子也会犯很多错误,只要家长能够及时帮助他们认识并加以纠正,就能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钱的使用有很多方式和途径,但是无论怎么使用,都应该遵循着“用之有益、用之有度”的原则。简单地说,“用之有益”就是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益的事,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自己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用之有度”就是指花钱要有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清轻重缓急,能节省就要节省,用最少的钱办最有用的事,让钱在你的手里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购买东西的价值观不一样,投资观也不一样。商品社会的发展结果就是消费能力的阶层化,不能用不同阶层的生活能力、观念和环境去对比,符合你当前的状态就最好了。可以始终选择最简单实用的,便宜的东西未必不能用,昂贵的东西也不一定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消费的目的是出于个人的需要,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不是一种负担或者罪过。不正确的消费习惯,就是挥霍和浪费,这就需要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把钱花在实处,是消费者公共的心理,也是正确的消费心态,所以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这个道理。
父母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孩子的浪费行为,培养孩子节俭品质,提高孩子的分辨能力。
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就要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利用好的时机,来教给孩子有关消费的一些常识,让孩子学会消费,也懂得如何有效地分配自己的金钱。父母应该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第一,教会孩子基本的购物技巧。父母要教孩子一些基本消费常识,买东西要讨价还价,买东西要货比三家,购物要进正规超市和商场等。
第二,要帮孩子树立质优价廉的观念。孩子买东西往往分不清质量好坏,对假冒伪劣产品分辨能力不足。所以父母就要在购物的过程中仔细教孩子应该观察、注意的地方和细节,以免孩子上当。
第三,帮助孩子分清楚自己需要的东西,不能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培养孩子理性思考能力。孩子买东西首先是想要,看见别人有、看见别人在买就自己也买了,结果很多东西买回来以后,才发现都是自己不需要的而造成浪费。
第四,要帮助孩子克服冲动消费,小孩子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弱,对广告宣传缺乏分辨能力,对一些虚假广告更是缺乏抵制力。
第五,克服攀比消费,莫让虚荣心影响孩子的消费。在引导孩子消费的过程中,孩子会因为虚荣心产生攀比心态,“别人有我就要有”的心理暗示就会让孩子不合理消费。
第六,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购买力,从小学懂量力消费,孩子要清楚自己的家庭经济能力,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零用钱的多少,超支父母是不会补的,这样孩子就清楚了自己的购买能力,就会逐渐养成量力消费的正确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