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妮今年四岁,已经能够认识纸币的面值了。有一次妈妈做饭脱不开身,就给妮妮十元钱,让她到商店买一瓶酱油回来。这是妮妮第一次买东西,她十分高兴地接过钱去了商店,但去了很长时间还没有回来。妮妮的妈妈等得着急,就到商店去找孩子。还没到地方她就看到妮妮正吃着棒棒糖往回走,手里却没有酱油。
妮妮的妈妈急忙迎上去,问孩子买的酱油呢,妮妮这才恍然大悟地往回跑,原来买好的酱油忘在了商店里。妮妮的妈妈跟着孩子从商店拿回酱油,就问妮妮剩下的钱呢,妮妮说自己都买了吃的。此时,妮妮的妈妈才意识到现在让孩子独立消费还为时太早,才出现今天这样的情况。
“故事解读”
父母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是一个长远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孩子的整个成长阶段不间断地、循序渐进地进行。父母必须根据孩子的年龄来进行理财教育,既不能像妮妮的妈妈那样让孩子过早独立消费,也不能完全不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这样,孩子的理财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有教育专家针对孩子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提出了最适合孩子各个年龄阶段的理财教育目标:父母可以教三岁的孩子认识各种纸币和硬币;
在孩子四岁时,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买一些小东西;五岁的孩子父母可以单独让其进行小件商品的交易,并告诉孩子金钱是通过劳动获得的。
孩子到了六岁,自己的零花钱增多,父母可以让孩子开始学着攒钱;七岁的孩子父母就要教孩子看不同商品的价格标签,来确认自己是否有购买能力。
孩子八岁时,父母应该让他们靠自己的劳动赚取部分零花钱,并知道钱多了可以存在银行。
九岁的孩子要学会计划花钱,而且买商品要学会讨价还价;十岁的孩子要教会他节约花钱,以备不时之需;十一岁的孩子要知道商品打折的概念,并要学会正确评判商业广告;十二岁的孩子要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要懂得节约和珍惜;孩子十二岁之后,就可以适当让孩子参与成人的理财活动。
父母在教育孩子理财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理财教育需要与孩子的年龄相互结合。
孩子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教育专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理财目标,父母要参考着这些目标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既不能让刚认识钱的三岁孩子拿钱买东西,也不能等孩子八岁了才教孩子认识钱币,如果理财教育与孩子年龄没有结合好,就不利于孩子理财能力的提高。
第二,理财教育需要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
父母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存在着发育程度不同、对理财的敏感度不同等因素,所以对父母理财教育的接受程度也会有所差别。因此,父母在参考别人成功的理财经验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个体因素,这样才会收到理想的理财教育效果。
第三,理财教育需要考虑孩子的知识储备。
父母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还需要考虑到孩子的知识储备。比如教孩子认识钱的大小之前,需要先教孩子识字认数,这样孩子认识钱币上面的数字时才会很容易知道哪一张钞票是大还是小,这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才会取得明显效果。
第四:理财教育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父母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首先需要教孩子认识钱币,知道钱币的大小,明白钱币可以用来购买东西,才能让孩子拿着钱去买东西。再如要让孩子合理消费,不要胡乱花钱,父母就要告诉孩子金钱来之不易等。有先有后,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效果才会比较好。
对孩子的理财教育,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订不同的理财目标,但同时要考虑孩子的知识储备水平、个体因素等,才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第五,理财教育要和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结合起来。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越早接受理财教育就更容易学会理财,其实不然。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能力在不断增强的过程,是对其行为后果的认识、判断、反思、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都在不断提高的过程。如果过早将一些不适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教会他们,并允许实践,未必会有好的结果。而且从长远上讲,一些错误观念很可能还会根深蒂固,影响孩子一生的价值取向。所以,财商教育只是孩子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生存能力的一方面。理财教育也要遵循教育规律,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揠苗助长。
因此,分阶段确定理财教育目标,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分别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才能让孩子的财商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