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台州市医药制造业的国际化战略开展程度
作为我国第一个设立化学原料药基地的台州,在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已经形成门类较为齐全、产品多样,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原料药生产企业销售收入逐年增长,其中80%以上的销售是国际订单,稍具规模的药企都属于典型的外向型企业。例如:海正药业、华海药业、海翔药业、新东港药业、仙琚药业、九洲药业、永宁制药厂等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外向型大中型公司,成为台州市医药制造业的中坚力量,不仅在国内市场声名显赫,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以海正、华海这些大中型企业为中心,形成了抗肿瘤药、激素类药、头孢类药、中成药、一次性医疗器械五大生产基地。台州市医药制造业企业的主导品种销售动辄上亿元,其产量会直接影响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每年的世界原料药大会,中国馆的场地都在扩大,台州医药商们每年都可以包机参加。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没有台州人参加,世界原料药会是没法开了。
问卷调查结果也反映了台州市医药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程度较高。样本企业中,“已经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原料药企业共有48家,占到调研企业总数的76%;“过去有过,目前已经放弃”的原料药企业有1家,占调研企业总数的2%;“目前没有进行国际化,但是近期准备进行”的有8家,占调研企业总数的13%;“无国际化经营行为”的原料药企业共有6家,占到调研企业总数的10%。可见,化学原料药制造行业的国际化区域优势确实存在,并且国际化程度较高。
5.4.2台州市医药制造业的企业规模与国际化开展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按照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企业的规模越大,其国际化的优势越明显,国际化战略的开展程度也越高。根据企业不同的规模和市场地位,可以把企业分为四种类型:国内市场的参与者、国际市场的参与者、国内市场的领导者、国际市场的领导者。国内市场的参与者,相对来说,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市场占有率低。国际市场的参与者,意在扩展海外市场,在产业链的辅助环节谋求分工,占领部分市场。国内市场的领导者,企业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在国内市场居于领导地位。国际市场的领导者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一般是国际型的跨国公司,企业规模巨大,资金雄厚,在业内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大部分企业的初始阶段就从第一阶段开始,最终发展为第四阶段,中间会经历两种状态:国际市场的参与者和国内市场的领导者。而企业的规模越大,进行国际化运作的战略性目的越强,企业的规模越小,市场扩张目的越强。
在样本企业中,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到3000万元的有48家,处于国内市场的参与者阶段。随着实力的增强,逐渐有了国际化的需求和准备。已经有国际化经营行为的有33家,近期准备进行国际化的有8家。但这部分企业国际化方式比较单一,以自营出口和代理出口为主,同时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年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基本处于国际市场的参与者、国内市场的领导者这两个阶段,它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基于雄厚的实力和拓展市场的需求,实施了国际化战略的企业达到了100%,而且部分企业有了出口产品以外的国际化经营方式,处于向国际市场的领导者迈进的阶段。
为了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指两类现象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与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能确定这两类现象之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本部分就是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各因素进行双尾显著性检验,以明确各因素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
5.4.3台州市医药制造业的企业性质与国际化开展程度的描述性分析
不同性质企业的关键区别在于资产组成的来源,选择管理者的视角、目的也会有所不同。而管理者的教育经历、接受能力、是否具有全球视角和国际经历都是推动企业国际化的原因。在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中,外方的管理人员会给企业的决策带来新的管理理念,以及更多的海外经营的经验,也更容易从全球角度来分析企业的发展。内资企业主要指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对而言,民营企业对于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决策速度都要快于国有企业,原因在于其受到外界的限制因素比较少。所以,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开展情况应该略好于国有企业。
对于中外合资企业来讲,中方的目的是:一方面希望通过引进外资,能够带来更多的资金、更好的技术、更先进的管理方式,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与外资合作,进军海外市场,从而提高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为企业在行业内取得领先地位增添人气和砝码。
对于大型国企来讲,实力雄厚,技术相对先进,又有政府支持,加上国有企业常有的略带追求政绩的目的,很多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国际化运作的目标或者动机往往就是意图建立国际知名品牌,向国际化的跨国公司迈进。
而对于民营企业,市场开拓应当是主要的原因。台州的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的比较坚实,是完全按照市场经营的模式来管理,但是企业的实力终究有限,风险承担能力也比较弱,因此企业即使是进行国际化投资,也不会轻易贸进,一定是从开拓市场入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根据调研结果,将台州市医药制造业企业性质和国际化战略开展程度进行对比分析。样本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有2家,占比3%;“中外合资企业”有10家,占比16%。12家受访企业均选择“已经进行国际化”,说明这两类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较高,这是因为它们拥有先天的国际化优势,即对外沟通的渠道和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国有企业”有2家,占比3%,均为大中型企业,有雄厚的实力,仅有的2家企业全部“已经进行国际化”。“民营企业”49家,有国际化行为的企业有34家,比重达到半数以上,无国际化行为但近期准备进行的企业有8家,比重居于第二位,说明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台州市医药制造业的国际化面广,国际化战略的开展程度良好。不管是哪种所有制性质,选择“过去有过,现在已放弃”的企业比例都非常低,属于个别企业的偶然行为,不具有代表性。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开展程度要高于内资企业;民营企业占比上低于国有企业,而且国际化经营方式过于单一。而台州医药制造业的国有企业虽然100%已经开展国际化,而且国际化经营方式比民营企业丰富,但是,由于企业家数过少,仅有2家,而且均为大中型企业,因此,企业性质对其国际化进程的影响程度无法确定。总体来说,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台州市医药制造业整体国际化战略开展程度较高。
5.4.4产业集群度与国际化开展程度的描述性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竞争力理论权威迈克尔·波特基于国际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趋势,率先提出产业集群理论,指出产业集群是区域国际竞争优势的源泉。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以及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和技术支持等机构。它具有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协作、交易成本低、信息充分、国际营销网络及知名度等优势,特别是可以依靠自我创新优势化解不利因素而实现长期发展。
从台州化学原料药行业块状经济表现出的同类企业高度集聚、产业链延伸、配套服务业逐渐发育等特点看,这一块状经济已经有向产业集群转型的趋势。其特点主要有:
(1)块状经济整合提升,形成以特色原料药为主的国际性产业集群
台州化学原料药行业块状经济已经突破加工制造优势,开始向研发、营销、物流、品牌等优势扩张,以增强产业支撑服务功能为核心,整合省内资源、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资源,打造以全球市场为目标,拥有众多国际化企业和知名品牌,汇聚国际一流研发、生产、营销、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集群化体系迈进。
(2)块状经济升级为规模更大、档次更高的国际性加工制造基地
台州化学原料药行业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全球制造体系,不断寻求稳固的技术、资本、市场支撑,努力成为国际性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
(3)通过集群模式吸引外资,培育内外资融合发展的国际性产业集群
利用产业国际转移具有的群聚式特点,在产业发展优势区域集群式引进先进技术,带动地方相关产业或配套服务业的成长,建立内外资融合发展的国际性产业集群。
问卷对样本企业对本地区产业集群程度的评价以及与国际化开展程度的关系做了调查。结果显示,75%的受访企业认为化学原料药制造行业的产业集群程度高,大大促进了国际化,证实了产业集群度高的行业和地区,国际化战略开展程度也较高的观点。
5.4.5产品认证与企业出口销售额的相关性分析
目前,国内对原料药的管理与国际发达国家的通用管理并不一致。国际市场普遍要求取得GMP证书,而对于监测期内、专利保护期内药品以及无制剂注册的新原料药,国内现在还不能实施注册,这就意味着无法取得国内药品的GMP证书。对原料药的管理标准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了原料药的出口。同时,目前还存在的一种情况是,同一种产品需要接受不同国家的GMP认证,使得企业运作程序繁多,认证成本居高不下。这是目前化学原料药行业国内外销售在产品标准方面的困难,本书不作展开。本次调研的目的集中在产品认证与企业出口销售额之间的关系上。
台州的原料药生产企业根据是否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分为两大类,即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和不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受访企业中,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数有37家,不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26家。其实,在台州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中,不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居多,只是调研的企业集中在规模以上企业中,才会出现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多于不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的情况。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原料药生产企业的产品认证情况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