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管理的特点
早期的管理思想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思想系统化之前,人类经过管理实践和经验总结而形成的对管理某些方面的思考和认识。人类进行的管理实践,大约已有超过6000年的历史。著名的埃及金字塔,从设计到施工组织管理,堪称人类社会最光辉的遗产。还有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罗马水道以及我国的万里长城等,都是历史上伟大的管理实践。这些古国在国家管理、生产管理、军事、法律等方面也都曾有过许多光辉的实践。
进入18世纪60年代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即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一场重大的变革,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出现了一批卓有贡献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因此,工业革命的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工厂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促使人们对管理的普遍关注。
早期管理也称为传统管理或经验管理,虽然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管理思想,但并没有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这一阶段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1)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惰性的,认为工人总是偷懒的,必须进行强制性的管理。
(2)管理的重点是解决分工和协作的问题,侧重研究通过分工和协作来保证生产顺利地进行,减少资金消耗,提高工人的日产量指标,获得更多的利润。
(3)管理的方式是家长式的,独断专行的,专制式的。
(4)管理的依据是靠个人的经验和感觉。不靠数据而靠记忆、靠主观判断来管理。没有统一的计划和管理办法,管理工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经验。
(5)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培养,靠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二、早期的管理思想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有些管理思想是先于西方几千年提出来的,有些管理思想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最具代表性的管理思想有德治、法治、无为而治和兵家经营。
1.孔子的儒家管理思想
孔子的儒家管理思想体系以德治为核心。德治管理就是:为政以德。通过什么管理方式使被管理者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是管理者们现在还在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孔子是独亲德治、排斥法治的。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内核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强调管理活动要“以民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提倡“德治”和“仁政”。管理是围绕“人”这个中心展开的,民本是其核心,贯穿于管理思想的始终。管理的本意是“民”,是“人”,是组织中的“群体”。孔子管理思想的人性假设前提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认为人出生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大家都差别不大,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才使人的本性有了较大的差别。
(2)中庸。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管理思想的基础,中庸的本意是讲对事不偏不倚、折中和调和。孔子的中庸管理理念反映出他对世界认识的“三分法”,即矛盾发展有三种可能性:不足,中,过度。所谓“中”就是“适度”。管理要保持一个适度,凡事不能不足且不能过度。“度”往往就是“平衡”、“节制”,而在具体环节的把握上,则完全依赖于管理者的素质、修养、技能和经验。
(3)人和。孔子和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孔子所说的“和”是指社会成员之间协调与和睦,而不是无原则的苟同与同流合污。
(4)义利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君子”可以理解为管理者,他们的价值取向应是先义后利,先己后人,而对被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应是先利后义,亦所谓“先富之,后教之”。
(5)教育观。“为政在人”,管理者要注意选才和育才。“学而优则仕”,即学习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成为人才,才有可能为事业做出贡献。对于举贤,孔子提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对于育才,孔子认为育才的任务是帮助组织成员建立学习习惯,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韩非子的法家管理思想
法家排斥礼(德)治,认为“法”是管理的最有效途径,把它作为管理的最高原则,并且认为舍法不能进行管理。
(1)不务德而务法的管理路线。韩非子说:“为治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的管理思想是以“性恶论”的人性假设条件为基础的,因而在管理中强调“利”和“欲”的作用。人们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必然要失去礼法、丢失常性,违背礼仪和伦常。韩非子非常重视制度的作用,而不重视人的因素;重视法理而不重视人情,从法治走向了法制,法制在管理上的具体体现就是制度管理。
(2)变革管理思想。韩非子说,“世异则事异”,“古今异俗,新故异备”。从古至今的事情是不断变化的,习俗风气在变化,现在的管理与过去的管理也应该有所差别。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当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有重大变化的时候,管理也要有相应的变革。不能照抄照搬过去的老一套,而要分析现状、打破常规,因地制宜地采用新方法,管理也要与时俱进。
(3)人才管理思想。“治吏不治民”是高层管理的重点。韩非子认为,国君的责任在于经常监督下属,考察他们的政绩,依法赏罚。“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最高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处理基层的琐碎事务,而是管理直接下属的官吏。“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吏是管理的关键,管理出了问题时责任在吏而不在民,明君应该懂得只要管理好官吏,就可以治理好天下。如果国君事必躬亲,不仅难有成效,而且由于个人精力不够,智力有限,反而弄巧成拙。
3.无为而治的老子道家管理思想
《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是一部讲哲理的书,也广泛涉及了管理领域。
(1)管理的最高目标。在老子看来,管理的手段最高的是“道”,其次才是德,往下依次是仁、义、礼。“道”的本义是指人们所循行的“道路”。处理事务就像是穿行于一片事件的丛林,遵循怎样的方式在运行可以比喻为沿着怎样的“道路”在“行走”。所以,“道”又借指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甚至整个宇宙系统等运行之“所遵循”的原则,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一般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这是中国古代思想中“道”的通常含义,也是老子道论中“道”的基础含义。《老子》开篇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内在的客观规律,人们可以不断地认识这些客观规律,但不能掌握其全部,只能接近它,而不能达到它,并且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变化的,我们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再认识。由于老子认为“道”是“不可道”的,所以德、仁、义、礼仍然是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2)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原则与最高境界。“无为”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无为”就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哪些事“当为”,哪些“当不为”呢?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去“为”,在顺应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物发展相违背的“不为”。不要去干扰事物的自然发展,而是要顺其自然,顺自然而为。
(3)老子的管理之道。“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进一步具体化表述,是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的展开。老子认为治理大国就像烹小鱼一样的小心谨慎。管理企业的道理跟烹小鱼一样,不要常常翻弄它,而要小心地对待它,否则小鱼会被翻弄得不成鱼形。海尔管理集团在企业经营上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是体现了这种管理思想。
(4)老子的管理三宝。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所谓“慈”可理解为以“慈”待人,管理者要以“慈”为怀,关心爱护员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可以得到员工的拥护,最终是“夫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慈爱待人,则勇气十足;所谓“俭”可作为勤俭节约理解,企业管理中要降低成本,俭朴行事,即能做得多又有效率,才能广开事业;“不敢为天下先”是凡事不争先,反而能成事,在企业经营中可理解为对企业战略的选择,不做第一个进入市场者,但一定是紧跟第一个市场进入者进入市场,吸取第一个入市者的经验和教训,回避风险,降低成本,发挥自己的优势,“故能为成器长”。
(5)老子的领导方式。老子认为“圣人行不言之教”,也就是说,美好的言语,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影响他人。所以圣人靠的是以身示范,不言多行。管理者也要在管理过程中行“不言之教”,要遵循“道”与“德”,高明的管理者应该做到使下属“不令而行”。
(6)老子的竞争观。“以无事取天下”是“道”的发挥和运用。大道“无为”而“无所不为”,“以无事取天下”也是相同的道理。因为从“道”的立场上看问题,你会发现: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充满生机,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在“无为”之中顺应了规律、顺应了“道”的缘故。要顺应这些规律,避开与对手进行无差异的面对面直接竞争,只在所做的领域内做最好的,并保持一个有利于发展的环境,做到“无事”,从而“以无事取天下”。
(7)老子的管理谋略。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是说,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也没有什么能够替代水。柔弱胜刚强,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体现,从自然的现象中悟出管理的谋略。老子的思想实质是,柔弱与刚强这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柔弱可以转化为刚强,刚强可以转化为柔弱,所以柔弱可以战胜刚强,这是一种特殊的竞争谋略。
4.兵法经营的孙子兵家竞争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国外誉为“东方兵学鼻祖”、“世界第一兵书”。《孙子兵法》,在中外历史上不仅为战将所喜爱,也为商战专家所推崇。
(1)经营谋略思想。孙子认为,打仗取胜的关键在于“庙算”(庙即廊庙、祠堂;算即筹算),在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强调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战。应用到管理上就是要强调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以智谋取胜,以正确的决策、科学的管理取胜,只有通过细致全面的“庙算”,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对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竞争要从战略的角度来计划和谋算,多算则胜,少算则不胜,不算则一点胜的可能性也没有。
(2)博弈战略管理思想。《孙子·虚实篇》中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市场变化无常势,企业竞争是博弈,企业管理无常形。当今市场瞬息万变,企业竞争就是博弈,市场变化了,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和内容也要随市场变化而变化,要不断地通过创新使企业与市场相适应。《孙子·九地篇》中说:“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十一家注孙子·梅尧臣》也说:用兵“举动必践法度而随敌屈伸,因利以决战”,就是说选择竞争战略的方向,制定竞争战略的方针,直至实施战略计划都应随市场和对手变化而变化,随市场和对手行止而行止,不能墨守成规。
(3)最高的企业竞争战略手段。在企业的经营中,必然会遇到如何处理企业之间竞争的问题。《孙子兵法》中指出,“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既是谋攻的最高原则,也是最高的竞争手段。按照《孙子兵法》的竞争手段的优选层次,最优的选择是“上兵伐谋”,以计谋取胜;“其次伐交”,外交取胜;“其次伐兵”,武力取胜;“其下攻城”,攻坚取胜;“十则围之”,十倍于敌则围困取胜;“五则攻之”,五倍于敌则主动进攻;“倍则分之”,两倍于敌则可夹攻;“敌则能战之”,势均力敌则积极迎战;“少则能逃之”,不如敌多则主动退却;“不若则能避之”,不如敌强则避免冲突。
(4)先人一步的竞争战略思想。管理的时效原则将时间和速度看得至关重要。兵贵神速,《孙子·九地篇》说“兵之情主速”,速度是竞争的主要要素,通过速度争取时间。在企业竞争中,要调动别人而不是被人调动,在市场上处于主动的地位,就要先于竞争对手占领市场的制高点,制高点的占领靠的是速度。从竞争的角度看,竞争战略是要较对手处于更主动的地位,孙子认为主动地位的获得是通过较对手先行一步完成的。
(5)信息化战略管理思想。孙子在《谋攻篇》中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现代市场风云变幻,状况与战场一样,并没有固定模式可循,而且竞争十分激烈复杂,若稍有不慎便会失败。因此,企业只有在既掌握自己综合实力、优势缺点,又了解众商家情况与市场发展变化的情况下,才能运筹帷幄,取得胜利。
(二)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早期管理时期对管理理论最先做出贡献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他在1776年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及劳动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日用必需品的来源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和利润的源泉。他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认为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提高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可以简化劳动,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劳动分工理论不仅符合当时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成了以后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理。
在亚当·斯密之后,英国的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提出了许多关于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此期间,还有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他提出了在工厂生产中要重视人的因素,他的改革试验证明,重视人的因素和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
早期管理的各种管理思想是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适应当时的工厂制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些管理思想虽然不系统、不全面,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但对于促进生产及以后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