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智慧。
危事无恒,方随病设。躁或胜寒,静或胜热。动于九天,入于九渊。风雨在手,百战无前。集《制胜》。
【经典诠译。
冯梦龙认为根据实况,来拟定最有效的攻击方略,让对手无从防备,为致胜之道。
冯氏案例:以柔克刚的绝窍
“以柔克刚”最好的解释,就是用“太极拳”战胜对手,而不是用“刀枪火炮”去袭击对手。以下例子可供参考:
“孙膑”孙子同齐使之齐,客田忌所。忌数与齐诸公子逐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乃谓忌曰:“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忌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五千金。
唐太宗尝言:“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盖用孙子之术也。
宋高宗问吴磷以胜敌之术,磷曰:“弱者出战,强者继之。”高宗亦曰:“此孙膑驷马之法。”[毛泽东批点: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的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以刑余辞。乃将田忌,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救赵,孙子曰:“夫解纷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撤。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魏赵相攻,轻兵锐卒必尽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致人。)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敝于魏也。”忌从之。魏果去邯郸,(致于人。)与齐战于桂陵,大破魏军。[毛泽东批点:攻魏救赵,大败魏军,千古高手。]
“周亚夫”吴、楚反,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之曰:“吴王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人于、渑陋之间。且兵事尚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洛阳,使搜渑间,果得伏兵。
太尉会兵荥阳,[毛泽东批点:非荥阳,乃定陶]坚壁不出。吴方攻梁急,梁请救。太尉守便宜,欲以梁委吴,不肯往。梁王上书自言,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亦不奉诏,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后。吴兵求战不得,饿而走,太尉出精兵击破之。
吴王之初发也,其大将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他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魏延子午谷之计相似。此亦一奇也。”吴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何不谏他勿反。若借人兵,亦且反王。”于是吴王不许。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利险;汉多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老将皆言:“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吴王于是亦不许。假令二计得行,亚夫未遽得志也。亚夫之功,涉与吴王分半,而后世笫功亚夫,竟无理田、桓二将军之言者,悲夫!
李牧、周亚夫,皆不万全不战者,故一战而功成。赵括以轻战而败,夫差以累战而败。君知不可战而不禁之,子玉之败是也;将知不可战,而迫使之,杨无敌[毛泽东批点:杨业]之败是也。
“曹玮”曹玮知渭州,时年十九。尝出战小捷,虏引去。玮侦虏去已远,乃缓驱所掠牛马辎重而还。虏闻玮逐利行迟,师又不整,遽还兵来袭。将至,玮使谕之曰:“军远来,必甚疲,我不乘人之急,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甚疲,皆欣然解严,歇良久。玮又使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鼓军而进,大破之。因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以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小憩则足痹不能立,(妙。)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玮在军,得人死力,平居甚暇,及用师,出入若神。一日张乐饮僚吏,中坐失玮所在。明日,徐出视事,而贼首已掷庭下矣。贾同造玮,欲按边,邀与俱。同问:“从兵安在?”曰“已具。”既出就骑,见甲士三千环列,初不闻人马声。
只看城中肃然,不闻鸡犬,便知刘钅奇必能胜敌。只看甲士三千环列,初不闻人马声,便知敌必不能犯曹玮。△冯氏制胜之释用(一)
因人制宜,攻守不会乱《智囊》认为:历代兵家,对因人制宜的研究最为到家。兵家所说,“怒而挠之”,“亲而离之”,“卑而骄之”就是一个证明。“怒而挠之”,如果敌将性格暴躁,就故意挑逗、辱骂使之发怒,使之情绪受到扰乱不能理智地分析问题,盲目用兵,暴露破绽,进而相机歼灭;“亲而离之”,如果敌军上下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团结一心,那么,就要利用或制造矛盾,进行离间,使之离心离德,分崩离析,从组织上削弱敌人;“卑而骄之”,如果敌将力量强大,且骄傲轻敌,可以用恭维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示敌以弱,助长其骄傲情绪,等其弱点暴露以后,再出其不意地攻打他。
相传在宋朝时,有一年,北辽政权的八个侯王带领十万番兵进犯中原。辽兵在距边关十里处扎下营盘,随后派两名番兵到宋营下战书,这份战书只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说宋朝如有人对出下联,马上收兵,绝不食言。
宋营将士拆开战书,只见那上联写道:“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均在上,单戈便战。”宋营将领相互传阅,无一能对。这时,地方上一位私塾先生听到了消息,星夜赶到宋营,写出了下联:“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都在旁,合手即拿。”答书送走之后,宋营将领对番兵八大王做了初步分析,从战书上可以觉察到他们目空一切,傲气十足。看到答书之后,一定恼羞成怒,自食其言,不但不会退兵,还可能来偷营劫寨。于是,做了充分准备,设下埋伏,并分兵攻打番营。番兵取回战书,主将一看,果然暴跳如雷,连夜偷袭宋营。最后,偷袭不成遭暗算,自己的营盘又被偷袭,进退无路,不战自溃,八大王有的阵亡,有的被擒。这一故事,是因人制宜方略的成功范例。
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经过各地农民军,特别是北方红巾军的致命打击,元王朝气息奄奄,死日将近。这时,朱元璋已经羽翼丰满,并踌躇满志。但他的东西两面,各有一支劲旅,构成了巨大威胁。西面是张士诚,东面是陈友谅,陈友谅拥有江西、湖广之地,是当时疆土最广、军力最强的势力,他野心最大,早有吞并朱元璋之意。他还派人与张士诚联系,彼此联合,东西夹击朱元璋。朱元璋如何攻守呢?
关于攻守要诀,朱元璋的高参刘伯温在其《百战奇略》中,将它运用于战争,是指导战争的一条重要方针。刘伯温认为:
凡是作战中,所说的防守,是了解自己的结果。知道自己没有作战获胜的可能,那么我军就应该稳固防守,等待敌军出现破绽劣势的时候,再出击打败它,这样就没有不获胜的道理。兵法上说:知道作战不能获胜就应该全力防守。
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反叛,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向东攻打吴楚七国叛军。周亚夫于是亲自上书景帝说:“楚国兵马强悍,作战讲求轻灵快速,我军不可以与它正面交锋,希望利用梁国来牵制束缚楚军;然后断绝楚军运粮通道,最终就可以击败它。”景帝同意了这一作战计划。周亚夫率军出征,大兵在荥阳相会。这时吴军正在加紧攻打梁国,梁国局势万分紧急,派人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率军向东北方推进,进驻到昌邑,然后便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在此坚守不出。梁王派使者催促周亚夫尽快出战,周亚夫却依然如故,坚守不出,断然拒绝派兵救梁国。梁王上书给景帝说明了这一情况,景帝下诏命令周亚夫尽快派兵救梁国的危急,但是周亚夫对皇命置若罔闻,仍旧按兵不动。周亚夫坚守不出的同时,却偷偷派出高侯等将率轻骑兵出其不意地奔袭到吴楚军的背后,断绝吴楚军运粮的通道。吴楚兵没有了军粮,饥肠辘辘,便想退军,多次前来挑战,汉军却始终不出战。一天夜里,周亚夫军营中突然发生大乱,汉军不明真相,自相残杀起来,混战之军打到周亚夫的大帐附近,但是周亚夫却镇定自若,躺在大帐中纹丝不动。没过多久,汉军明白真相,惊乱自然也就平息了。吴兵猛攻汉军东南角阵地,周亚夫却派兵加紧防卫西北方阵地。没多久吴兵果然猛攻汉军西北面阵地。由于汉军早有防备,吴军没有得逞。吴楚军士兵食不果腹,惊慌四起,不得不撤出战斗开始溃逃。于是周亚夫率精锐之师奋力追击,大败吴楚联军。吴王刘濞丢下大军不管,只带几千名士兵仓惶逃命,跑到江南丹徒固守下来,妄图负隅顽抗。汉军乘胜追击溃败之敌,全部俘虏了叛军,同时收复了所有叛国的郡县。周亚夫又下令声称“谁能抓住吴王刘濞,赏赐千金”。一个多月后,南方越人抓住刘濞并斩首,拿着刘濞的头来见汉军。周亚夫此次出兵,从守到攻,一共耗时七个月,而吴楚等国叛军全被扫平。
战争中的守绝非单纯意义上的被动防守,守的目的在于等待进攻之敌出现疏漏,尔后乘机一击,反客为主。孙子在《孙子兵法·军形篇》中写道:“不可胜者,守也……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说的是硬打不能取胜的,就要防守严密。善于防守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极深的地下,只有这样,既能够保全自己,而又能夺取胜利。战争中的攻守转换,瞬息万变,顺则攻,逆则守,关键在于能否取得最终的胜利。刘伯温总结出知彼则攻,知己则守,是把《孙子兵法》又向纵深推进了一步,把攻守上升到知战的境界之上,充分表现出守战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攻守思想对朱元璋夺取天下起了很大的作用。
朱元璋与群臣冷静地分析了竞争对手的情况,制定对策。他们认为:陈友谅傲气十足,张士诚气量狭小;傲气十足的人好生事,气量狭小的人没有远大抱负。假如先攻张士诚,那么,张军就会顽强坚守,东面的陈友谅必然倾全国之兵,围攻过来,处于腹背受敌的艰难境地。反之,先攻陈友谅,气量狭小、无大志向的张士诚肯定拥兵自保,静观其变。陈友谅孤立无援,必败无疑。陈友谅兵败,张士诚则成为囊中之物,伸手可得。
从这种分析出发,朱元璋首先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摆开战场,张士诚果然袖手旁观。朱元璋以全力对付陈友谅,获得全胜。之后,朱元璋又发兵打败了张士诚,从此再也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力量。朱元璋乘胜进军,向元朝统治中心大都进发,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中外历史上那些懂得攻守之术的人们,一般都能够“知己知彼”。他们晓得自己的力量比较弱小,不足以与竞争对手力敌抗衡,只得隐藏大志,屈身示下,以求一退。越王勾践知道越国的力量抵不过吴国,不得不降一国君主的身份而为奴,卧薪尝胆,历尽艰辛;燕王朱棣(朱元璋之子)知道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与朝廷抗争,因此,学疯装傻,忍辱负重;身陷袁世凯软禁之中的蔡锷,知道自己在北京无一兵一卒,欲想倒袁必须出走,于是终日出没于烟花柳巷,耗费巨资置地买房,摆出一副不问政治、胸无大志、沉溺酒色的样子,但他最后却揭竿而起,坚决讨袁。
回到《智囊》之智,其所谓“知己知彼的目的,在于胜彼,战胜竞争对手。为此,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就要根据对手的特点,因势利导,相机行事,即因人制宜。兵家的因人制宜之术,在其他社会竞争领域未必是全部适用的。但其冷静理智的处事精神,还是普遍通用的。无论在哪一个社会竞争领域,都应该依据竞争对手的心理特点,知己知彼,相机行事。
△冯氏制胜之释用(二)
避开锋芒,多面攻守《智囊》强调“避开锋芒者胜”,其意是:不可与对手硬碰,而要学会避败而胜,此可谓一道胜术。
在一般情况下,对手是壮大自己才智的对象。努尔哈赤善于避开锋芒,多面攻守,为对手布下了一道道智圈。
古勒山之战后,努尔哈赤招降了朱舍里部,攻克讷殷部佛多和山城及辉发部多壁城,把势力扩展到辉发河上游地区(今吉林省辉南县一带)。
万历二十四年(1596),乌拉酋长满泰死,努尔哈赤便派人护送布占泰回乌拉,继袭为酋长。布占泰颇有野心,力图向东扩展势力。不久,他勾结叶赫,谋取长白山东北的安楚拉库和内河二路。努尔哈赤听到消息,马上命令幼弟巴雅喇、长子褚英与将领噶盖、费英东等,领兵一千征安楚拉库路。他们星夜驰往,夺取屯寨二十余处,获得人畜万余而回。
万历二十七年(1599),叶赫与哈达的联盟关系破裂,发生火并,哈达势弱不敌,他们的首领孟格布禄以三子为人质,向努尔哈赤求援。努尔哈赤派费英东、噶盖,领兵二千前往援助,驻防其城。叶赫见哈达倒向努尔哈赤,就改变策略,劝诱哈达反戈,图谋杀害建州援兵,孟格布禄表示应允。不料,阴谋泄露。九月,努尔哈赤先发制人,亲自率军攻打哈达。他的弟弟舒尔哈齐自请为先锋,带领一千人马,直抵哈达城下,哈达兵登城抗拒。舒尔哈齐见敌军势盛,面有惧色,按兵不动。努尔哈赤赶到。见到这个情形,很生气地对舒尔哈齐说:“我们来此,难道是因为敌人没有设防吗?”说罢,亲冒矢石带兵环城猛攻。战斗很为酷烈,双方死伤众多。经过七昼夜激战,终于攻克了哈达城,部将扬古利生擒孟格布禄。努尔哈赤严申军纪,不许烧杀,尽取哈达土地人民,纳入管辖之下。
努尔哈赤兼并哈达,打开了进取海西扈伦诸部的缺口。明朝闻讯,极为惊诧。哈达部的前身是明朝设置的塔山前卫,与明朝关系密切。嘉靖(1522-1566)初年,首领速黑忒强盛起来,对明朝比较忠顺,按时朝贡,还捕杀过劫掠贡道的山贼。明朝提升他为左都督。嘉靖十二年(1533),速黑忒因内乱被杀,他的儿子王中携带卫印逃到哈达,被推戴为首领。他重振父业,捕杀反叛明朝的叶赫首领祝孔革。明朝提升他为都督佥事,命令他约束女真诸部入贡。王中死后,他的侄儿王台继为哈达领袖,在明朝支持下,王台的势力更加强盛,明朝也依靠他控制女真诸部,赐他“龙虎将军”的勋衔。哈达世代忠于明朝,所以在哈达与叶赫的争斗中,明朝一直站在哈达一边。王台死后,他的儿子孟格布禄继位,哈达势力衰落,但明朝仍百般扶持他,力图以哈达制叶赫。现在,哈达竟被努尔哈赤灭掉,明廷不能不考虑努尔哈赤势力迅速膨胀所造成的威胁。明廷这才意识到努尔哈赤的志向不小,对自己的危害远在叶赫之上。于是,明朝万历皇帝派人责问努尔哈赤,要他恢复哈达。与此同时,明廷开始改变以哈达制叶赫的政策,着手扶持叶赫,以抑制努尔哈赤势力的继续扩大。
努尔哈赤也在分析面临的形势。他认为,叶赫虽然遭到重大打击,但它邻近开原,依靠明朝,势力还比较强大,不可能一下子把它灭掉,何况东北面广大女真地区还没有统一,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与明朝正面对抗。因此,努尔哈赤做出决断:暂时避开叶赫,率主力北上,以统一东北面广大女真地区,而目标首先是辉发部。
辉发部居住在辉发河流域(今吉林省境内),因地得名。古勒山之战和多壁城被克后,辉发部首领拜音达里慑于努尔哈赤的声威,曾派人前来乞盟,企图在努尔哈赤与叶赫之间保持中立,以求生存。哈达灭亡后,拜音达里越来越感到努尔哈赤兵锋的威胁。他加紧修城筑垒,以对抗努尔哈赤的统一。万历三十五年(1607)九月,努尔哈赤决定计取辉发,他挑选精兵数十人,扮成商人模样,携带货物,先到辉发城,混入城里,以做内应。随后,他亲率兵马进抵辉发城下,里应外合,一战即克,杀了拜音达里父子,辉发从此灭亡。
在努尔哈赤北上统一女真诸部时,最大的阻力还是乌拉部。乌拉城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北六十里乌拉街地方,城坚地广,人多势大,扼松花江上游,正当努尔哈赤向东北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努尔哈赤本想招抚乌拉,古勒山之战俘布占泰不杀,留养了四年,礼遇有加。乌拉首领满泰死后,努尔哈赤即送布占泰回乌拉继位,又先后把女儿和侄女嫁给他,想方设法笼络他。然而,布占泰也想割据称雄,独霸一方。他一方面跟努尔哈赤联姻盟誓,表示顺服;一方面又出兵图们江流域,攻城略地,大肆掠夺,以图扩展势力,与努尔哈赤对抗。
万历三十五年(1607),图们江附近的斐优城(在今吉林省延边珲春县境)首领策穆特赫不堪乌拉的侵掠,投奔努尔哈赤,请求派兵解救。努尔哈赤派遣弟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次子代善,将领费英东、扈尔汉、扬古利等,率兵前往。他们到了斐优城,收取附近屯寨五百余户南迁。当他们回到乌碣岩时,遇到乌拉大军的阻截。褚英、代善等抖擞精神,挥军迎战,以少击众,拼力冲杀,大败乌拉兵。计杀敌三千人,获马五千匹、甲三千副。
乌碣岩之战,拉开了努尔哈赤武力征伐乌拉的序幕。万历三十六年(1608),他派遣长子褚英、侄儿阿敏,领兵五千征讨乌拉,攻克乌拉宜罕山城,杀敌千余人,获甲三百副,尽收人畜而还。
乌拉连遭惨败,士气低落,元气大伤,无力顾及东方,努尔哈赤便乘机向东海诸部用兵。万历三十七年(1609),他令大将扈尔汉领兵千人,征讨东海窝集部所属瑚叶路(前苏联滨海地区刀毕河一带);第二年,命大将额亦都领兵千人,招服牡丹江和绥芬河流域的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和尼马察四路,额亦都还乘胜东进,攻取雅兰路(前苏联滨海地区雅兰河一带);万历三十九年,再派第七子阿巴泰和将领费英东、费扬古等,率兵千人,往征窝集部的乌拉古宸、木伦两路,深入到乌苏里江流域。这样,努尔哈赤的势力就从东面和南面,对乌拉形成了钳制之势。
万历四十年(1612)九月,努尔哈赤率第五子莽古尔泰、第八子皇太极等,统兵征讨乌拉。他的部队盔甲鲜明,兵马雄壮,沿松花江而下,连克河西六城,在乌拉城对岸安营。屯驻三日,不曾渡河攻城,而每天分派将士四出焚烧乌拉粮草。他的儿子莽古尔泰和皇太极等很不理解,请求渡河攻城。努尔哈赤不以为然,他纵观全局,胸有成竹,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攻取乌拉,不像你们到河边打水那样容易。就像砍伐大树,难道一下子就能把它砍倒吗?还是要一斧一斧地砍伐。双方力量相当,怎么能一举把它灭掉呢?我们把他们的城镇攻破,只存其都城,他们的力量就自然削弱了。”随后,他命令诸将,平毁所得六城,并把当地的粮草统统烧掉。布占泰乘船来到河中央,站在船头,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花言巧语地向努尔哈赤请求和解,要求不要再烧他们的粮草。努尔哈赤披明甲、骑白马,来到众军前。他打马入河,对着布占泰,历数他的罪行。努尔哈赤决定暂时不攻取乌拉城,而在伊玛呼山上建立木城,留下一千人驻守,然后撤兵回去。
第二年,努尔哈赤又亲统大军征讨乌拉,连克孙扎泰、郭多、俄漠三城。布占泰率兵三万,列阵以待。努尔哈赤部署战斗,宣誓军前说:“蒙天保佑,我们自起兵以来,弓矢相交,兵刃相接,南征北战,攻无不克。今天这一决战,我们要奋勇当先,夺取胜利!”将士们士气高涨,呼声震天。努尔哈赤挥军前进,等双方相距百步时,命令将士下马步战。两军相接,矢如风发,刀如雪落,喊声震天动地。乌拉兵遭受重创,十损六七,溃不成军。努尔哈赤身先士卒,率兵冲杀,直取乌拉城。布占泰丢盔弃甲,只带百来个残兵,逃往叶赫去了。自此乌拉灭亡。
努尔哈赤几经征讨,最后终于灭掉乌拉。这是他统一女真的重大胜利,不仅扫除了统一黑龙江流域的障碍,而且极大地壮大了自己的政治与军事力量。此后,他不断出兵北上,继续征抚东海诸部,政治上也进行变革,并大力发展生产,扩大经济交流。努尔哈赤正式建立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癸巳之战以后,女真内部形成了新的力量对比,海西四大部中,叶赫、乌拉部势力强盛。哈达、辉发部势力相对地减弱了,变为建州、叶赫、乌拉“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三者之间又以建州与叶赫的矛盾最为尖锐。
在这一形势下,努尔哈赤采取“远交近攻”策略。所谓远交,主要是针对乌拉部、科尔沁蒙古、东海各部和朝鲜王国。所谓近攻,主要是与叶赫部争夺哈达、辉发部和直接攻击、掠夺叶赫部。正是在这一策略思想指导下,努尔哈赤进行了统一扈伦四部的战争。
结合《智囊》看一下,所谓“避败术”,即“远交近攻”的策略。多运用这种策略,即可为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