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甘堕落”,由此才能反衬出别人的高大。这是一种变相的吹捧,而且往往能让你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与人打交道,尤其是与职位比你高的人来往时要记住,不要让你的光芒抢了他们的风头,要不你会得罪自己的上司,堵了自己的“前途”。
对于许多聪明人来说,人生的最大害处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源于自身。人一旦做出一番事业,就难免要居功自傲,而这样做的下场往往比无所作为的人更惨。所以,一个深谙厚黑之道的人,应该知道居功之害。
因此,古人很注意,不论任何好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知退让之机,绝对不可以功高盖主,否则轻则招致他人怒恨,重则惹来杀身之祸。自古以来,只有那些与人分享荣誉者甚至是把荣誉让给别人的人,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事实证明,只有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同样对那些可能玷污行为和名誉的事,不应该全部推诿给别人,主动承担一些过错,引咎自责,具备这样涵养德行的人才算是完善而清高的人。
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吞并楚国时,秦王政没有采纳老将王翦“破楚非六十万大军不成”的意见,而是起用了作战英勇的青年将领李信,率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军连破两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毕竟是一代枭雄,他后悔当初自己轻率,随即下令备车驾,亲自去见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说:“上次是寡人错了,没听王将军的话,轻信李信,误了国家大事,为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务必请王将军抱病出马,出任灭楚大军的统帅。”
王翦冷静地说:“我身受大王的大恩,理应誓死相报,大王若要我带兵灭楚,那我仍然需要六十万军队。少于此数,我们的胜算就很小了。”
秦王当即同意。随后征集六十万大军交给王翦指挥。
出兵之日,秦王政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饮了饯行酒后,王翦向秦王政辞行,并惶恐地说:“臣有一请求,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
秦王听了,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日下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分辩说:“大王废除三代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为此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至抵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要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不理解,王翦对他们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没有对我深信不疑。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觉得,我绝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
王翦自损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赏赐,使秦王更加深信他不会造反,从而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使王翦无后顾之忧,一举灭楚。
事实上,上司为了保持自己的位置,可能不会警惕身边他眼中的“蠢人”,但是一定会处处提防聪明的下属,害怕“日防夜防,家贼难防”,而且他一般会认为聪明的下属容易成为“家贼”,因为只有有能力的人才有成“贼”的可能。你一旦成为上司潜意识里的“贼”,那么你以后的路也就多了一个强大的掣肘了。正所谓:功高震主者危,行高举独者谤,自古已然。所以功高之日,一定要忍住自己对美名的贪恋,想办法“自损自贬”,才能远避祸害。
避免功高震主就要知进退之势,要知进退以下几条必须牢记在心:
①要守法。从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后世人以为只有慈爱仁惠、和善愉快,以仁义为准则的官吏,才称得上“循吏”,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应该是遵守法令,严格地约束自己,这才是循吏的作为。
②不参与。即不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自己所执掌的权力中去加以实现。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洁的举动,似乎可得一时之利,但最终为人们所厌恶,他的功劳再多,苦劳再大也终会抵消。
③要谨慎。古人说:“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身居高位时一天应比一天更谨慎,如同行走在危险的高崖之上,即使十分注意,但能得到善终的人还是太少。所以,位置越高,权力越大,怀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可不防,不可不早做撤退的打算。
④不胜任。古人说:“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即身居高位所面临的危险惊心动魄得就像以腐朽的缰驾驭着六匹烈马,万分危惧,所以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要时时谦让,功成身退,可得善始善终。
⑤不重兵。在古代,功高的臣子如果能够主动交出兵权,那么对君主的威胁就减少了,所以“不重兵”,就是自我裁军,以求自保的意思。
⑥多请教。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你的上司,他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所以做事之前一定要主动向你的上司请教,探听他的意见,这样在办事时就有所凭借。
这一套不仅适用于封建官场,也适用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工作当中,尤其是在与领导的交涉中,懂得进退,才会求得发展。
人生活在社会中,面对的是纷繁多变的世界,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要想立身于世,不得不精明些。但是,精明技巧要因人因地而异,有时候就不能显得太聪明。
善辩者不能信任,这已是很多人心中十分牢固的观念。因此在谈话办事时,一定要注意顾及别人的心理,不要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必要时不但要把自己的聪明归于别人,而且要善于自损形象。要深悟“大智若愚”的道理,既显示自己的谦逊,又不致使对方相形见绌。
“自甘堕落”才能反衬出别人的高大。
“自甘堕落”是一种变相的吹捧,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谈话办事时,一定要注意顾及别人的心理,不要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