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4400000005

第5章 诊法

诊法,是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了解病情的基本方法。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简称“四诊”。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脏腑、经络、肌肉、筋、骨、脉之间息息相关。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内外。内在的脏腑功能与外部的征象关系密切。局部的病情变化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也可以从五官、四肢等体表组织反映出来。因而通过审察其外部征象,就可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中医学诊法独具特色,其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司外揣内:即是通过观察事物外在的现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一种认识方法。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由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灵枢·论疾诊尺》说“从外知内”。

见微知著:意指通过局部微小的变化,来识知整体的情况,机体的某些局部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如《灵枢。五色》将人体的面部各部分分属五脏,观察面部即可测知全身的病变。

以常达变:意指在诊断疾病时,一定要注意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

一、望诊

望诊是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异常变化,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望诊应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如无自然光线,也应在日光灯下进行,必要时白天再进行复诊,要避开有色光线,并注意室内温度适宜。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的进行观察。

(一)望神

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1.有神又称得神,是精力充沛,正气充足,五脏精气未伤的一种表现。即使有病也表示正气未伤,属于轻证。其临床表现有:神志清醒、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表情自然、目光明亮、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这是五脏精气旺盛的表现。

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是精气轻损的一种表现。多见于体质虚弱的病人或病轻、恢复期的病人。其临床表现有: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无力、动作迟缓。这是心脾两虚,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的一种表现。

3.失神又称无神,是精气受损,脏腑衰弱的一种表现。多见于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病人。其临床表现有:目光晦暗、瞳神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语言低弱或不清、动作迟缓,为病情较重;若见到神志不清、言语失伦、呼吸异常,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尿遗等,表示病情危重。

4.假神是病人病情的本质变化与外部的症状不相符合的一种表现。如果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前的预兆,并非佳兆。其临床可见:病情危重忽见好转;或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语言不休,想见亲人;或病重语言低微、断续,忽见语言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原本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增加,均为假神之象。人们通常把它比喻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这是阴阳离决之先兆。

(二)望色

望色,是指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皮肤的色泽也是脏腑气血之外华。皮肤的颜色变化可以反映疾病的不同脏腑的病证;皮肤的光泽,即肤色之荣润或枯槁,可以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因面部气血充盛、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显露于外,故观察面部色泽,是望色的重点。

1.白色主病

白色内应于肺,为手太阴肺经之本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白色为气血不荣之候。阳气虚衰,气血运行迟滞,或耗气失血,而致气血不充,故见白色;若寒凝血涩,经脉收缩,也可导致面呈白色。白而虚浮,或苍白,或晦滞,多为阳虚;急性病突然面色苍白,伴冷汗淋漓,多为阳气暴脱的证候。淡白,多为气虚;白而无华,或黄白如鸡皮者,为血虚或夺血。里寒证剧烈腹痛或战栗时,亦可见面色苍白。肺胃虚寒,亦可见面色淡白。肝病见白色为难治之病。

2.黄色主病

黄色内应于脾,为手太阴脾经之本色。主脾虚证、湿证。黄为脾虚、湿蕴的征象。

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之故;如面、目、身俱黄,其中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为湿热熏蒸之故;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阻滞之故。黄而枯瘦者,胃病虚热也;黄而色淡者,胃病虚寒也。腹胀而面黄肌瘦者,虚证也;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为疳积。肾病见黄色多属难治。

3.赤色主病

赤色内应于心,为手少阴心经之本色。主热证。

赤为血色,热盛而致脉络血液充盈则面色红赤,故面赤多见于热证。

若满面通红,多属于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的实热证;若是仅见两颧潮红,则多属于阴虚而阳亢的虚热证;如久病或是重病而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多为戴阳证,是虚阳上越的危重证候。

4.青色主病

青色内应于肝,是足厥阴肝经之本色。主寒证、痛证、淤血证和惊风证。

青为寒凝气滞,经脉淤阻的面色;若是阴寒内盛,心腹疼痛,可见面色苍白而青;若是心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无力,使得血液运行不畅,可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为气虚血淤所致。在小儿若见高烧,同时伴有面部青紫,尤以鼻柱明显,常是惊风的先兆;面青目赤,多为肝火;青赤而晦暗,多为郁火。脾病见青色,多属难治。

5.黑色主病

黑色内应于肾,为足少阴肾经之本色。主肾虚、寒证、水饮、淤血。

黑为阴寒水盛或气血凝滞的病色。

颧与面黑为肾病。面黑而干焦,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黑而浅淡者,为肾病水寒。凡黑而暗淡者,不论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眼眶周围发黑,往往是肾虚或有水饮,或为寒湿下注之带下;面黑而手足不遂,腰痛难以俯仰,为肾风骨痹疼痛。若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为有淤血。心病见黑色为难治之病。

(三)望形态

望形态,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肥瘦以及活动的状态。

1.望形体发育良好,形体壮实,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说明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是体质强壮的表现;发育不良,形体衰弱,肌肉消瘦,皮肤干涩,说明内脏虚弱,气血衰少,是体质虚弱的表现;若形体肥胖而肌肉松软,气短乏力,多属阳气不足,脾虚有痰湿;故有“肥人多湿”之说;形瘦色苍,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多属阴血不足或阴虚有火,故有“瘦人多火”之说;若骨瘦如柴,肌肉干瘪,是脏腑精气衰竭之象。

2、望姿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变化及肢体的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正常人能随意运动而动作协调,体态自然。疾病时,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这些病态都是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一般来讲,喜动者属阳证,喜静者属阴证。临床表现可见:

(1)病人的卧位如卧时身体能转侧,面常向外,多为阳、热、实证;卧时身重不能转侧,面常向里,多为阴、寒、虚证。仰面伸足,常揭衣被,不欲近火,为热证。踡缩成团,喜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为寒证。

(2)病人的坐位病人坐位仰首而喘,呼吸困难,痰涎壅盛是肺实证;坐而俯首,气短不足以息,多是肺虚或肾不纳气证。坐卧不宁,为烦躁不安或腹满胀痛。

(3)病人异常动作概言之,多见以下几种。如病人眼睑、口唇、手指、足趾不时颤动,多是急性热病,动风的先兆。四肢抽搐,多见风病(痫证、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狂犬证),抽而有力为实证,抽而无力为虚证。病人关节肿痛,肢体运动困难,多为风、寒、湿三邪侵犯肌体的痹证。病人项背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肝风内动,热极生风。病人猝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一侧手足举动不遂或麻木不仁,语言不清,为中风。若是中风脱证,可见猝倒而口开,手撒遗尿;中风闭证可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若夏天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卒倒,是感受了暑热之气而致。若弯腰曲背,转动艰难,是腰腿痛;两手捧头,或用毛巾手帕系头是头痛。突然作出以手护心,面色苍白,不敢行动,是心绞痛;以手托腮为牙痛。

(四)望头颈、五官

1.望头颈与头发

望头颈与头发,主要是望头的外形、动态和头发的色泽变化。

(1)望头颈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者,多属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小儿囟门下陷者,多为津液损伤,脑髓不足,多属虚证;囟门高突者,多为痰湿内蕴或火邪上攻,多属实热证;囟门迟闭者,多属肾精不足;头颈强直或头摇不能自主者,多为风证或气血虚衰、脑神失养。

(2)望头发主要望发的质和色的变化。发黑浓密润泽,是肾气盛而精血充足的表现。如发稀疏易落,或干枯不荣,多为肾气亏虚,精血不足;若是突然出现片状脱发,多属血虚受风,或痰淤阻滞,气血不荣;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表现者常属于肾虚,或属于血热。有头皮发痒,多屑、多脂表现者为血热化燥和湿热生风所致。脱屑堆叠,脱屑处皮肤潮红,搔之有血渍,头皮瘙痒,为风热化燥;头皮脱落细薄油腻皮屑黏着发间,为湿热生风。青年白发,伴有肾虚症状者属肾虚,伴有失眠健忘症状者为劳神伤血所致,但也有因先天禀赋所致者,不属病态。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可见于疳积病。

2.望五官望

五官是对眼、耳、口、鼻、唇、口、齿龈、咽喉等头部器官的望诊。据中医的脏象学说理论,五脏在内,与在外的五官九窍相连,而官窍又是人体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当五窍有病时,就可以了解相应的脏腑功能的盛衰。

(1)望目

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其中目眦血络属心,白睛属肺,黑睛属肝,瞳子属肾,眼胞属脾。望目除观察眼神外,还应注意望目的形态、颜色及动态等方面的变化。

1)望目色正常人眼睑内(眼结膜)和两眦处是红润的,白睛(巩膜)是白色,黑睛(虹膜)是褐色或棕色,角膜无色透明。常见的异常改变主要有:

全目赤肿,多是肝经风热;眼胞颜色晦暗,为肾虚;眼上下有青色晕者,多为劳欲太过,精神不爽或睡眠不足;上眼胞肿胀红赤,多是脾经风热;下胞肿胀红赤,多因胃火;眼胞皮红湿烂,多是脾火挟湿。目眦红赤为心火,淡白为气血亏虚。

2)望目形态目胞浮肿,为水肿的表现。但健康人低枕睡眠后一时性眼胞微肿不属于病态。眼窝凹陷,多是津液所伤或气血不足。可见吐泻伤津或气血虚弱的病人。若久病、重病的病人眼窝深陷,甚则视不见人,为阴阳竭绝之候,多属病危。眼球突出,证兼喘满上气者,属肺胀,为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若眼球突出兼颈前微肿,急躁易怒为瘿病,因肝郁化火,痰气壅阻所致。

3)望目动态正常人瞳孔圆形,双侧等大,直径约3-4mm,对光反应灵敏,眼球运动随意灵活,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瞳孔缩小:多属肝胆火炽所致;亦可见药物中毒。如见瞳孔散大,多为精气衰竭。

瞪目直视:是病人两目固定前视,神志不清为病人脏腑精气将绝,属病危之候。

横目斜视:多属肝风内动。

昏睡露睛:多属脾胃虚弱。可见于吐泻伤津和慢惊风的病人。

眼睑下垂:又称睑废。双睑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单睑下垂者,多因脾气虚衰或外伤所致。

(2)望耳

耳为肾之窍。望耳应注意观察耳的色泽、耳内的情况、形态、及耳内分泌物的情况。

1)耳色泽的变化正常人的耳郭色泽红润,是气血充足的表现。

色白为寒,淡白主气虚或肺气不利。

色青黑而痛者主肾水不足,或肾水寒极生火。纯黑是肾气将绝,或见肾病实证。浅黑为肾病虚证。如耳轮干枯焦黑,多是肾精亏耗,精不上荣所致,属危证。

色红主热积痰聚。色红赤者,为肝胆湿热及热毒上蒸。久病微红者,多为阴虚火动。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是麻疹先兆。

色微黄主疾病将愈。浅黄色为病邪尚在,也见湿邪中阻。若黄色过盛者,见于黄疸。

2)耳形态的变化正常人耳厚大是形盛,为肾气足的表现。耳薄小时肾气亏;耳瘦削是正气虚;耳肿是邪气实;耳轮甲错,为久病血淤或有肠痈。

3)耳道分泌物耳道内有脓液,多为肝胆湿热或肾阴虚而虚火上攻。

(3)望鼻

鼻为肺窍,是肺气出入的门户。望鼻应注意观察色泽、形态的变化。望鼻不仅可以诊察肺和脾胃的病变,而且还可以判断脏腑的虚实、胃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1)望色泽正常人鼻色明润,鼻黏膜淡红润泽。

鼻端微黄明润,属病轻;鼻头黄而无泽主气虚有痰。鼻端色白,多属气血亏虚,或见于失血之人。小儿鼻头色白,主脾虚泄泻,乳食不化。鼻端色赤,多属肺、脾蕴热。女子鼻翼色赤,大如榆荚,主闭经。鼻头赤主肺脾实热;鼻头微红主脾经虚热。鼻端色青,多见于阴寒腹痛病人;鼻端色微黑,常是肾虚寒水内停之象。

2)望形态鼻肿胀,是邪气壅盛;鼻红肿生疮,多属胃热或血热。小儿鼻窍糜烂多见于疳积;鼻忽肿胀,甚鼻大如拳,疼痛异常,多因肺经火毒上蒸。酒渣鼻,鼻端生红色粉刺,多因肺蕴热所致。梅毒,见于鼻柱溃陷;鼻柱塌陷,眉毛脱落,见于麻风恶候。鼻孔干燥,黑如烟煤,多属高热日久或阳毒热深。鼻翼扇动,多见于肺热和哮喘病人,是肺气不宣、呼吸困难的表现。若重病出现鼻孔煽张,喘而额汗如油,则多属病危。

(4)望唇、齿、龈

口唇,为脾之外窍,故望口唇的异常变化可以诊察脾胃的病变。其主要观察其色、形、润燥的变化。

1)望唇色正常人的唇色泽明润,是脏腑功能旺盛,胃气充足,气血调和的表现。小儿口唇红厚,提示脾胃功能旺盛,易养;妇人唇红厚者,提示冲脉盛,易产;外感病人唇色红润,提示没有内热。

唇色淡白:为血虚和失血。可见大出血的病人。唇色淡白如纸,唇四周绕起白晕,为亡血之候;妊娠妇女唇色淡白主血亏,谨防难产。

唇色深红:为实证、热证。深红而干,属热盛伤津;樱桃红唇色者,多见煤气中毒。久病者,出现朱红口唇,多为虚阳外越,愈后不佳。

唇色青紫:常为寒凝血淤。

唇色青黑:为寒盛、痛极。

2)望唇形口唇干枯皴裂,多见外感燥邪,亦见于热炽津伤;口角流涎,多属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或是见于虫积;若见口唇糜烂,多由脾胃蕴热上蒸所致;如见口歪斜,则为中风。

3)口唇润泽可以见到唇裂、唇燥、唾液增多。

唇裂见口唇干燥焦裂,或裂开出血之证,多见外感燥热之证或脾经有热。

口中唾液分泌量多,津津不止,频频唾吐,多因脾肾阳虚,水液不化而上逆所致。大病后喜唾,提示胃中有寒。

齿、龈,正常齿龈色红而津润。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齿与龈的望诊,应注意色泽、润燥、及形态变化。

牙齿干燥,多是胃热炽盛、津液大伤;齿燥如枯骨,多为肾精枯竭;牙龈红肿者,多属胃火上炎;牙龈出血而红肿者为胃火伤络;不红而微肿者,或为气虚,或为虚火伤络。

(5)望咽喉

正常情况下,咽喉部色淡红润泽,不痛不肿,呼吸畅通,发音正常,食物下咽顺利无阻。咽喉主要反应肺、胃的情况。望咽喉应注意观察其颜色及形态的异常改变。

1)红肿咽喉部位

红赤主肺胃郁热;色深红多主火毒壅盛,搏结于咽喉,为实热证;红而娇嫩主肺肾阴虚火旺;其色红而暗滞,漫肿,多主痰浊凝滞,气滞血淤。喉关肿胀疼痛,吞咽困难,言语含糊,口涎外溢,甚者所饮之汤水从鼻窍中流出,并见寒热,名为“喉关痛”。喉部红肿溃烂,呈点状分散,大小不一,白点周围必有红晕,音哑气急,或作寒热,名为“喉疳”,因外感风热,引动肝火,上攻咽喉,或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咽喉红肿灼痛,吞咽不利,并见寒热表证者,为“风热喉痹”;咽喉淡红不肿,微痛,吞咽不顺,寒热头痛无汗者,为“风寒喉痹”。

2)腐烂成脓咽喉黏膜腐烂分散浅表,周围色红微肿,为热毒上攻,溃烂连片,主火毒壅盛,熏灼肌膜;溃烂微肿,其色赤黄,口秽,腹满便结,苔黄厚,主胃肠积热上蒸咽喉;久病溃烂,分散浅表,反复发作,为虚火上浮。

3)假膜咽喉溃烂,表面覆盖一层黄白或灰白膜。假膜松厚,易拭去者,病情较轻;假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者,病情较重。

(五)望皮肤

皮肤居一身之表,为肌体御邪之屏障,内合于肺,为气血所荣。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反映于肌表皮肤。望皮肤,应注意色泽形态的变化及斑疹的鉴别。

1.皮肤形色变化

皮肤突变白色,状如斑点,无痛痒感,自面及颈项,日久延及全身,属“白驳风”,多由肺风流注皮肤之间,久之不去,令气血失和所致。皮肤大片红肿,色赤如丹者,多为实热火毒之气所致;皮肤面目皆黄,是为黄疸;皮肤青紫色,可见于寒冷伤体或因外伤等原因致使皮肤脉络运行不畅,血脉阻滞见紫色。新生儿皮肤常有青紫或者黑色斑块,见于腰、背、臀部,多由于禀赋不足,气血未充,气滞血淤所致,如无其他不良症状,可随小儿生长而自行消失。皮肤虚浮肿胀,多属水湿泛滥之证;皮肤干瘪枯槁,多由津伤液耗所致。

2.斑疹斑和疹都是全身性疾病反映于皮肤的一种证候表现。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谓之斑。色红疹点小如粟,高出于皮肤,摸之碍手(亦有不高出皮肤)谓疹。望斑疹主要观察其色泽与形态的变化。

斑疹的色泽以鲜活润泽为顺。若深红如鸡冠色,多为热毒炽盛;色紫暗者,多为热毒盛极,阴液大伤。色淡红或晦暗,并见四肢冰凉,脉细弱的,为正气不足或阳气衰微之象。斑疹的形态一般以分布均匀,稀疏者为邪浅病情轻;稠密,或根部紧束有脚,为热毒深重之象;疏密不匀,或先后不齐,或见即隐,多是邪气内陷之候。

内伤杂病见斑疹,一般多属血热;斑色暗紫,其形较大,时出时陷,则多为气虚不能摄血或夹有淤血之候。

(六)望舌

望舌,又称舌诊,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舌质,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又称舌体。望舌质包括望舌色、舌神、舌形、舌态等方面的变化,以候脏腑之虚实、气血之盛衰。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由胃气所生。望舌苔包括望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内容,以测病邪的深浅,邪正的消长。

正常的舌象: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舌色淡红润泽、不胖不瘦,舌苔均匀,薄白、干湿适中、不黏不腻。临床上常描述为“淡红舌、薄白苔”。

舌与脏腑的关系: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由于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联系于许多脏腑,所以,脏腑的精气可上达于舌,同时脏腑的病变亦可从舌象变化反映出来。舌尖反映心肺的病变;舌边反映肝胆的病变;舌中反映脾胃的病变;舌根反映肾的病变。

1.望舌质(体)包括望舌色、舌形、舌态等方面内容。

(1)望舌色主要是观察舌质颜色的异常变化。

1)淡白舌较正常舌色浅淡为淡白舌。主虚证、寒证。如舌淡白不泽或舌体瘦薄,则属气血虚;舌淡白少津,多属阳虚津亏;若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属虚寒证。

2)红舌舌色较正常深的,甚至呈鲜红色,为红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若舌色鲜红起芒刺或兼黄厚苔,多属实热证;舌色鲜红少苔或裂纹或舌红无苔,则属虚热证;舌尖红者为心火亢盛;舌边红者,为肝胆火旺。

3)绛舌舌色深红为绛舌。绛舌主病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热病见绛舌,为邪热已深入营血;内伤杂病见绛舌少苔、无苔或有裂纹,多属阴虚火旺,常见于久病、重病之人。若舌色绛红,舌面光如镜面,为胃津消亡;舌色绛红而干枯者,为肾阴枯涸。

4)紫舌舌质色紫为紫舌,主热证、寒证、淤血证。舌绛紫干枯少津,为热盛伤津、气血壅滞;舌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淤。舌面或舌边见紫色斑点、斑块,称淤点或淤斑,为血淤证。

(2)望舌形舌形是指舌质的形状。

1)胖大舌较正常舌体胖大为胖大舌。有胖嫩肿胀之分。嫩舌多兼虚胖,称胖嫩舌;只胖不嫩者,称肿胀舌;若舌体胖嫩,色淡,多属脾肾阳虚、津液不化、水饮痰湿阻滞所致;如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属心脾热盛;若舌肿胖,色青而暗,多见于中毒。

2)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为瘦薄舌。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且干者,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所致。

3)裂纹舌舌面上有各种明显的裂纹,为裂纹舌。若舌质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津伤,阴液亏损;舌色淡白而有裂纹,多为气血不足。

4)齿痕舌舌体边缘有牙齿的痕迹,为齿痕舌。多由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和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若舌质淡白而湿润,多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5)芒刺舌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为芒刺舌。芒刺干燥,多属热邪亢盛,且热愈盛则芒刺愈多。根据芒刺所生部位,可分辨邪热所在脏腑,如舌尖有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多属胃肠热盛。

(3)望舌态舌态是指舌体的动态。

1)强硬舌体失去柔和,屈伸不利,或不能转动者,为强硬舌。多因热邪亢盛,灼伤阴津,舌脉失养或痰浊内闭所致。如舌红而强硬,兼神志不清,多属热扰心神;舌色红干而强硬,多主热盛伤津;如舌强不语,口眼歪斜,常为中风之先兆。

2)痿软舌体软弱,伸卷无力,转动不便,称为痿软舌。多因气血虚极,阴液亏耗,筋脉失养所致。若久病舌淡而萎,为气血俱虚;舌绛而萎,为阴亏已极。新病舌干红而萎者,则为热灼阴伤。

3)颤抖舌体不自主地颤动、动摇不定者称为颤抖舌。多因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舌脉挛急,或因邪热亢盛,燔灼肝经,筋脉拘急所致。如舌质淡白而颤抖者,属血虚生风;舌红绛而颤抖者,为热极生风。

4)吐弄舌伸长,吐露出口外者为吐舌;舌时时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内,或舌舐口唇上下或口角左右,称为弄舌。吐舌和弄舌两者都是心脾有热,吐舌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是正气已绝;弄舌多为动风先兆,或是小儿智能发育不良。

5)歪斜舌体偏斜于一侧,称为歪斜,多是中风或是中风先兆。

6)短缩舌体紧缩不能伸长,为短缩舌,多是危重证候的反映。若舌淡或青而湿润短缩,多属寒凝筋脉;舌胖而短缩,属痰湿内阻;舌红绛干而短缩,多属于热病伤阴。

2.望舌苔包括望苔色和苔质两个方面。

(1)望苔色苔色的变化,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几种。

1)白苔

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苔白薄者,多为表证;苔白厚者,多为寒证;若舌上满布白苔,有如白粉堆积在舌上,扪之不燥,为“积粉苔”,由于外感秽浊邪气,毒热内盛所致,常见于瘟疫,亦见于内痈。

2)黄苔

主热证、里证。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黄苔又主里证,是表邪入里化热,黄苔又常与红绛舌并见。若舌胖嫩而见苔黄滑润者,则应考虑阳虚水湿不化。

3)灰苔

浅黑色的舌苔,主里热证、寒湿证。灰色为浅黑色,常可发展为黑苔,故灰黑苔常同时并见。苔灰而干燥,热甚伤津,为外感热病;苔灰而润,为痰饮内停,或为寒湿内阻。

4)黑苔

黑苔多由灰苔或黄苔发展而来,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主里热极证、寒盛证。若焦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多为热极伤津;苔黑而润滑,则多属阳虚寒盛。

(2)望苔质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等变化。

1)厚薄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者,舌苔多薄;而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饮食痰湿积滞者,则舌苔多厚。舌苔由薄转厚,表示病情由轻转重,舌苔由厚变薄,病情由重变轻。

2)润燥苔面干燥,是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见于热盛津伤或阴液亏耗的病证。但也有因阳气虚,不能化津液上润而苔燥者。苔面有过多水分,多是水湿内停之证。舌苔由燥转润,表示病情好转;由润变燥,则表明津液已伤,热邪加重或是邪从热化。

3)腻腐苔质颗粒粗大、疏松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去为腐苔。若苔质颗粒细腻致密,黏滑不易刮去,如涂油彩,为腻苔。腻苔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等阳气被阴邪所抑的病变,如痰饮、湿温等病证。腐苔多由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常见于食积、痰浊等证。

4)剥落若舌苔骤然退去,不再复生,以致舌面光洁如镜,即为光剥舌,又叫镜面舌,是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表现。若是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也属胃的气阴两伤之证。若花剥而兼有腻苔者,说明痰浊未化,正气已伤,病情较为复杂。

在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是统一的,其主病往往是两者的综合。例如,内有实热则多见苔黄舌红而干,病属于虚寒则多见苔白舌淡而润。但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常有舌质与舌苔变化不一致的情况,如红绛舌本属热证,而白苔常见于寒证,但是也有红绛舌与白苔并见的,其中舌色红绛、苔白滑腻者,在外感温热病中属于营分有热,气分有湿;内伤杂病中属于阴虚火旺,又有痰浊食积的病证。若见红绛舌白干苔者,则多是燥热伤津之候。前者由于湿遏热伏,后者由于燥气化火迅速,病情发展快,苔色还未转黄,燥热便已入营,津液已经大伤,因此它们和一般的热证常见到黄苔的规律有所不同。由于舌质和舌苔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着病情,所以在临床辨别病证时,要综合分析。

3.舌诊的临床意义舌诊的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正气的盛衰脏腑气血之盛衰,可在舌上反映出来,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衰;苔薄白而润,是胃气旺盛;舌光而无苔,为胃气衰败或是胃阴大伤。

(2)分辨病位的深浅在外感病中,舌苔的厚薄,常可以反映病位的深浅。如舌苔薄,多为疾病的初期,病位尚浅;苔厚,则为病邪渐入里,表示病位较深等等。

(3)区别病邪的性质不同性质的病邪,在舌象上能反映出不同的变化。如黄苔多是热;白苔多是寒;舌质有淤点或淤斑者,则是淤血的表现。

(4)推断病势的进退由于舌苔变化,反映着正邪的消长与病位的深浅,所以观察舌苔可以推断病势的进退。这在急性热病中尤有其特殊的意义。如舌苔由白转黄、变黑,多是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舌苔由润转燥,多是热盛而津伤;若舌苔由燥转润,由厚变薄,往往津液复生,病邪渐退、疾病向愈的表现。

4.望舌的注意事项要正确把握舌象,在观察时要注意几点:

(1)光线望舌时需要充足的自然光线,并且尽可能使光线直射于口内,如晚间望舌要注意光线的变化,必要时还需白天复检。

(2)伸舌姿势伸舌时要求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体,舌尖略向下,舌面向两侧展平,不要蜷缩,也不要过分用力外伸,以免影响舌质的颜色。

(3)染苔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染上颜色,称之为“染苔”。如乌梅、橄榄等能使舌苔染黑;黄连、维生素等药物可将舌苔染黄;吸烟可将舌苔染灰等。临床如见到舌苔突然变化或是舌苔与病情不符时,应注意询问其饮食及服药情况,以防染苔造成假象。

(七)望排出物

望排出物是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某些体内排出的病理产物的形、色、质、量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1.排出物的含义

排出物是排泄物与分泌物二者的总称。排泄物指人体排出的代谢废物,分泌物指人体官窍所分泌的液体,在病理情况下其分泌增大,也成为排出体外的物质。包括呕吐物、痰、涎、涕、唾、二便及经带、泪、汗液、脓液等。

通过观察排出物形、色、质、量的变化,可以了解各有关脏腑的病变以及邪气的性质。因为排出物都是各有关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产物,所以能测知其脏气盛衰和邪气的性质。

2.排出物变化的规律

排出物变化总的规律是:凡色白、清稀者,多属虚证、寒症;凡色黄、稠浊者,多属实证、热症。

3.痰的变化及意义

痰作为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一般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而言,如咳嗽而出之痰液,呕恶而出之痰涎,触之有形之痰核。无形之痰,是指视之不见,触之不及,闻之无声,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的痰而言。在临床上可见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恶心呕吐,神昏谵语等,这些病证多以苔腻、脉滑为主要特征。

痰色黄黏稠,坚而成块者,属热痰,多为热邪煎熬津液之故;痰色白清稀,或有灰黑点者,属寒痰,因寒邪伤及阳气,气不化津,湿聚为痰之故;痰清稀而多泡沫,多属风痰,因肝风挟痰,上扰清窍,往往伴有面青眩晕;痰中带血,色鲜红者,为热伤肺络,临床上以阴虚火旺者为多见。若咳吐脓血腥臭痰,或吐脓痰如米粥者,属肺痈,由热邪犯肺,热毒久蓄,肉腐而成脓。痰量多为实证,主有余;色黄黏稠为实证;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者,属湿痰,因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故量多而滑利易出。色黄痰少而黏,难于咯出,甚者干咳无痰,或有少量泡沫痰,属燥痰,或秋燥伤肺,或虚热伤津。咳吐涎沫,口张气短者,是肺痿。

二、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听声音是应用听觉来诊察病人声音变化的一种诊断方法。如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呃逆、嗳气、叹息等各种声响;嗅气味是通过嗅觉诊察病人体内发出的异常气味以及排出物和病室的气味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听声音

1.语声通过听患者声音以及语言的变化可以了解病情。

(1)语声强弱一般来说,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的,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弱无力,少言而沉静的,属虚证、寒证。若发不出音,称为“失音”,亦有虚实之分;见于外感风寒、风热或病后又伤于饮食,多属实证;见于内伤,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表现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多属虚证。语音重浊,常见于外感,亦见于湿浊阻滞,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所致。其他如呻吟、惊呼等,常与痛、胀有关。

(2)语言错乱“言为心声”,语言错乱多属于心的病变。若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的是谵语,常见于热扰心神的实证。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的是郑声,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证。若是语言粗鲁,狂妄叫骂,丧失理智的狂言,常见于狂证,是痰火扰心所致。喃喃自语,见人便止的是独语,常见于癫证,多是心气虚,精不养神的表现。而语言蹇涩,则多属于风痰上扰的病变。

2.呼吸呼吸音变化与肺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1)气微与气粗呼吸微弱,多是肺肾之气不足,属于内伤虚损;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是邪热内盛,气道不利,属于实热证。

(2)哮与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鼻翼扇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者称为喘。喘气时喉中有哮鸣音的称为哮。喘有虚实之分,若喘息气粗,声高息涌,唯以呼出为快的,属实喘,常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所致;若喘声低微息短,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的,属虚喘,乃肺肾气虚,摄纳无力之故。

(3)少气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的,称为“少气”,多因气虚所致。

3.咳嗽

咳嗽是肺失宣肃,气逆而上的一种症状。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

诊察咳嗽,首先应注意咳声和痰的色、质、量的变化,其次要参考发病的时间、病史及兼症等方面进行分辨,以鉴别病证的寒热虚实性质。一般来说,咳声重浊,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气弱,多属虚证。若是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属燥邪伤肺或是阴虚肺燥所致。

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连声不断,咳声终止时有鹭鸶鸟叫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称为“顿咳”。其病程长而缠绵难愈,故又称百日咳。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阻遏气道所致,常见于小儿。

咳声如犬吠伴有语声嘶哑,吸气困难,是肺肾阴虚,火毒攻喉,闭塞气道所致。多见于白喉。

4.呃逆、嗳气

呃逆,俗称“打呃”。呃声高亢而短,响亮亦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多属虚寒;日常的打呃,呃声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为食后偶然触犯风寒,或因咽食急促所致,不属病态。若久病胃气衰败,出现呃逆,声低无力属危证。

嗳气,俗称“打饱嗝”,多见于饱食后。可由宿食不化,肝胃不和,胃虚气逆等原因引起。食后嗳出酸腐气味,多为宿食停滞,或消化不良;无酸腐气味的,则为肝胃不和或胃虚气逆所致。

5.太息

太息又叫“叹息”,是指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太息之后自觉宽舒,是情志不随,肝气郁结之象。

(二)嗅气味

1.病体气味

嗅病人自身发出的气味,可以了解病情。

(1)口气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或是消化不良,也见于龋齿、口腔不洁等;口气酸馊则多是胃有宿食;口气腐臭,多是内痈。

(2)汗气汗出腥膻,是风湿热邪久蕴皮肤,津液受到熏蒸所致。汗出臭秽,为暑热火毒炽盛之证。腋下随汗散发阵阵臊臭气味者,是湿热内蕴所致,可见于狐臭病。

(3)二便大便酸臭难闻,是肠有郁热;大便溏泄而腥,是脾胃虚寒;大便泄泻臭如败卵,矢气酸臭者,多为消化不良,宿食停滞。小便黄赤浑浊,有臊臭味者,是膀胱湿热;尿甜并有烂苹果样气味者,为消渴证。

(4)痰、涕若病人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的,属肺痈,为热毒壅肺所致;咳痰黄稠味腥者,是肺热炽盛所致;咳吐痰涎清稀味咸,无特异气味,属寒证。

鼻流浊涕腥臭如鱼脑者,为鼻渊;鼻流清涕无气味者,为外感风寒。

(5)经、带、恶露月经臭秽属热证;月经气腥是寒证。带下黄稠而臭秽是湿热;带下色白清稀而腥臭是寒湿。产后恶露臭秽者是湿热下注。

(6)呕吐物嗅呕吐物之气味,可以辨别病证的寒热性质。呕吐物清稀无臭味者,多属胃寒,气味酸臭秽浊者是胃热;呕吐脓血而腥臭为内有溃疡。

2.病室气味

病室气味是由病体本身或排出物所散发的。气味从病体发展到充斥病室,说明病情严重。临床上通过嗅病室气味,可推断病情及诊断特殊疾病。如病室有腥味,多为失血;病室有腐臭气,病者多患溃腐疮疡;病室尸臭,多为脏腑衰败,病情危笃;病室尿臊气,见于肾衰;病室有烂苹果样气味,多为消渴危重病证;病室有蒜臭味,多见于有机磷中毒。

三、问诊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和目前自觉症状及既往史的一种方法。

问诊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般内容和现在症状两个方面:一般内容包括主诉、既往史、生活史和家庭史等;现在症状,是指患者就诊时感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其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问诊内容涉及范围广泛,既要有重点,又应全面了解。明代医家张景岳等有《十问歌》,内容言简意赅,可作临床问诊时参考:“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带,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小儿,天花麻疹俱占验。”

(一)问寒热

寒热,即恶寒发热,是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症状。恶寒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凡病人感觉怕冷,甚则加衣被、近火取暖,仍觉寒冷的,称为恶寒。若虽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有所缓解者,则称为畏寒。发热除指体温高于正常,或患者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的,如“五心烦热”等。寒热的表现形式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和寒热往来四种。

1.恶寒发热

疾病初起,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多属外感表证。为外邪侵袭肌表,肌腠失煦则恶寒;卫阳失宣则发热。

(1)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即患者恶寒感觉明显,只有轻微的发热。是外感风寒的特征。

(2)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即患者发热感觉明显,同时又感怕冷。是外感风热的特征。

(3)伤风证发热轻而恶风汗出,即病人有轻微的发热与恶风。是伤风的特征。

2.但寒不热

在疾病过程中,病人唯感畏寒而不发热。常兼有面色苍白、肢冷踡卧等,多属里虚寒证。多因阳气虚于内,不能温煦肌表所致;慢性病日久不愈,体弱畏寒,脉沉迟无力,属虚寒证。是久病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肌表所致;突然发病,体质强壮,畏寒,脉实有力,属实寒证。是因寒邪直中脏腑,损伤脾胃之阳所致。可见病变部位冷痛。

3.但热不寒

病人发热较高而不伴恶寒,无怕冷的感觉。多属里热证。根据发热的轻重可分为:

(1)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体温39°以上)不恶寒,仅见恶热,称为壮热。多为表邪入里化热,或阳热炽盛所致。兼见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为“阳明病证”的里实热证。

(2)潮热发热如潮有定时,按时而发或按时而热更甚的(一般多在下午),即为潮热。临床常见有三种情况:一是阴虚潮热: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且以五心烦热为特征,甚至有热自深层向外透发的感觉故又称为“骨蒸潮热”。二是湿温潮热: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兼见头身困重等为特征;三是阳明潮热:热势较高、日晡热甚,故又称“日晡潮热”。日晡指申时,即下午3-5时,此为阳明经气最旺之时,故兼有口渴饮冷、腹满而痛、大便秘结等症。因热邪结于阳明大肠所致。

(3)低热指发热日期较长,而热度仅较正常体温稍高(一般不超过38°),或病人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者。可见于一些内伤病和温热病的后期。临床亦可见到气虚发热和小儿夏季热。

4.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称为寒热往来,是半表半里证的特征。是正邪斗争,互为进退的表现。常兼有口苦、咽干、胁满等症状。若寒战与壮热交替,发有定时,一日一次或二三日一次者,则为疟疾。

(二)问汗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从腠理达于体表而成。问汗可辨邪正盛衰、腠理疏密和气血盛亏。问汗主要诊察有否汗出、汗出部位、时间、性质和汗量等。

1.汗出的有无

在疾病的过程中,特别对于外感病,必须问清汗的有无,用来分辨外感病邪的性质。如表实证,多见无汗,发热恶寒;表虚证,多见有汗,发热恶风。里热证,多见汗出,身热而口渴。

2.汗出的时间

病人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称为自汗。多见于气虚证或阳虚证,常伴有气短乏力、怕冷等。因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津液自然要外泄,所以自汗。每当活动时则耗气伤阳,故汗出更甚。病人入睡后则汗出,醒后则汗止,谓之盗汗。多见于阴虚内热证,常兼有潮热、颧红等症。因入睡之后,卫阳入里,肌表不固,阴虚生内热,此时虚热蒸津外泄,故睡时汗出,醒后卫阳复归于表,固密肌表,津液不能外出,故醒后汗止。

3.特殊汗出可见以下几种:

(1)大汗大汗即汗出量多,临床上有虚实之分。病人大热,汗出不已,量多,兼见面赤、口大渴、脉洪大,是实热证。病人冷汗淋漓,有兼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是亡阳证。常见于重病之人。

(2)绝汗是指病情在危重的情况下,汗出不止,如油如珠,每可导致亡阳或亡阴,故又称“脱汗”。

(3)战汗战汗先见全身战栗,几经挣扎,继而汗出的为战汗。是正邪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安的好转现象;若汗出而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的危候。

4.汗出部位不同部位的汗出,其临床意义不同。

(1)头汗汗出仅限于头部,多由上焦邪热,或是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如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阳上越,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

(2)半身汗半侧身体出汗,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都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营卫不能流通,气血运行失常,阴阳不调所致。

(三)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之一。可发生在机体的各个部位,发病原因可概括为气滞血淤阻滞所形成的“不通则痛”的实证和气血不足,或精血亏虚,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导致脏腑经络失养所形成的“不荣则痛”的虚证。

问疼痛,应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的时间及喜恶等。

1.疼痛的部位

问疼痛的部位,有利于了解病位所在。

(1)头痛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直接循于头面,厥阴经上达巅顶,五脏六腑的经气皆上注于头,所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导致头痛。

根据头痛的部位辨别痛在何经:前额痛连眉棱骨者,多属阳明经痛。头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者,多为少阳经头痛。后头部痛连项,属太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头痛。头痛连齿者属少阴经头痛。

根据头痛的不同性质,辨别虚实:凡发病急、病程短、头痛剧、痛无休止者,多属外感头痛的实证。多是由于外感风、寒、暑、湿、火等邪气,以及痰浊、淤血阻滞清窍所致;凡发病缓慢、病程长、头痛较缓、时痛时止者,多属内伤头痛的虚证。多是由于气血津液亏虚,不能上荣养于头,使脑海空虚所致。

(2)胸痛

指胸部正中或偏侧疼痛。多为心肺病变。在询问时,应首先注意辨别胸痛的性质、部位和兼症。胸闷痛而痞满者,多为痰饮;胸胀痛而走窜,多为气滞;痛而咳吐脓血者,多见于肺痈;胸痛喘促而伴有发热,咳吐铁锈色痰的,多属肺热;如见到胸痛、潮热、盗汗者,多属肺痨;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多属胸痹。

(3)胁痛

是指胁部的一侧或两侧疼痛。胁为肝胆二经分布的部位,所以胁痛多与肝胆病变密切相关。肝气不疏、肝火郁滞、肝胆湿热、气滞血淤以及悬饮等病变,都可以引起胁痛。

(4)脘痛

胃脘冷痛剧烈,得热痛减,多为寒邪犯胃。胃脘灼热疼痛,消谷善饥、口臭便秘者,多属胃火炽盛。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呕吐清水者,多属虚寒。胃脘刺痛,多为胃中血淤。

(5)腹痛

寒凝、热结、气滞、食滞、虫积、血淤等引起的腹痛多为实证,气虚、血虚、阳虚等引起的腹痛,属虚证。

(6)腰痛

指腰脊正中或腰部两侧的疼痛。病人腰脊或腰骶部绵绵作痛,腰酸无力者,属肾虚腰痛。病人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疼痛加重者,多属寒湿腰痛。病人腰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不能转侧者,多因外伤血淤所致。

总之,因风、寒、湿阻塞经脉,或是淤血阻络而导致的腰痛者多为实证;因肾精不足,或是阴阳虚损不能温煦和滋养而导致腰痛者为虚证。

(7)四肢痛

四肢疼痛,或在关节,或在肌肉,或在经络,多由风寒湿邪的侵袭,阻碍气血运行所引起。也有因为脾胃虚损、水谷精气不能运于四肢而发作。疼痛独见于足跟,甚则掣及腰背者,多属于肾虚。

(8)身痛病

人全身骨节、肌肉疼痛,多见于外感风寒表证。若久病周身疼痛,或妇女产后周身疼痛,多因营血不足、气血不和。若病人头身困重,脘闷、纳呆便溏者,为感受湿邪。若病人身重嗜卧、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者,为脾虚。

2.疼痛的性质

问疼痛性质,可以了解病因、病性。

(1)胀痛属气滞,以胁肋部、胸脘及腹部为多见。胸胁胀痛,为肝郁气滞;胃脘胀痛,为中焦气滞;头部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

(2)刺痛刺痛即疼痛如针刺,属淤血,痛处固定不移,拒按,以胸胁、少腹、小腹、胃脘部出现为多。

(3)绞痛痛如刀绞、痛势剧烈。多因有形之实邪阻闭气机。如心血淤阻引起的真心痛、蛔虫上窜引起脘腹绞痛、结石阻塞尿路引起的小腹绞痛。

(4)灼痛痛有灼热感而喜冷恶热为灼痛。常见于两胁或脘部。多因火邪窜络,或阴虚阳亢所致。

(5)冷痛痛有冷感而喜暖。常见于头、腰、脘腹部,多因寒邪阻滞、凝结不通或阳气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温养所致。

(6)隐痛疼痛不剧,绵绵不止,持续时间较长,属虚症。多见于头、脘、腹、腰部等处。多因精血不足,经脉失养,气血运行缓慢所致。

(7)空痛指疼痛有空虚感。常见于头部及小腹部,多因精血亏虚所致。

(8)窜痛指痛处游走不定,痛在胸胁脘腹部等,多为气滞所致;痛在肢体关节而游走不定,称为游走痛,多见于风湿痹证。

(9)重痛疼痛并有沉重的感觉为重痛,多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常因湿邪困阻,影响气血运行所致。

(四)问睡眠

睡眠与人体卫气的循环和阴阳的盛衰有密切关系。睡眠失常主要有失眠和嗜睡两种变化。

1.失眠

失眠又称“不寐”,是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或时时惊醒,甚至彻夜不眠为证候特征,且常伴有多梦。为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表现。

2.嗜睡

嗜睡又称多眠,以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之欲寐为证候特征。多因机体阴盛阳虚或湿困脾阳所致,还可见于温病热入心包。临床上常见以下几种:

大病之后嗜睡:大病之后嗜睡伴有精神疲乏者,是正气未复的表现。

困倦嗜睡:困倦嗜睡兼有头昏目沉,胸闷脘痞,四肢困重者,是痰湿困脾,清阳不生所致。

饭后嗜睡:饭后嗜睡伴有神疲倦怠,食少纳差者,多是中气不足,脾失健运所致。

病人极度衰惫嗜睡:病人极度衰惫嗜睡伴有神识蒙昽,困倦易睡,肢冷脉微者,多属心肾阳衰。多可见于伤寒病后期的重症患者,是因心阳肾阳衰微,阴寒内盛,机能衰减所致。

(五)问饮食口味

问饮食情况,可了解脾胃的盛衰;问口味的变异,可知脏腑的虚实。

1.口渴与饮水

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多为痰饮内停;口渴而不多饮,多属热入营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淤血;多饮伴有小便量多,多见于消渴病。

2.食欲与食量

食欲减退或不欲食,胃纳呆滞,多是脾胃功能失常的表现。若食少见于久病患者,兼有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等症者,属脾胃虚弱;而食少伴有胸闷、腹胀、肢体困重、舌苔厚腻者,则多见于脾虚水湿不运;若是厌恶食物,多见于伤食;妇女怀孕,亦可有厌食的反应,多因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厌油腻厚味,多见于肝胆脾胃湿热的病证;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为消谷善饥,而身体反见消瘦,为胃火炽盛,或消渴;有饥饿感,不欲食,或是进食不多,称为饥不欲食,多是由于胃阴不足,虚火上扰所致;小儿嗜食生米,纸张、泥土等异物,多见于虫积、疳积证;妇女妊娠偏食某种食物,不属于疾病。

3.口味口苦,多热证,常见于肝胆实热;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多为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

(六)问二便

问二便,主要询问排便的次数、性状、时间、量的多少及排便的感觉和伴随症状等。

1.小便尿量增多,是肾气虚弱,固摄无权;尿量减少,既可由于津液亏耗,化源不足,又可因水湿内停,气化不利。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的为闭,统称为“癃闭”,癃闭多属实证;小便时尿道疼痛,伴有急迫、艰涩、灼热感,多是湿热下注的淋证;小便后自觉空痛,多属肾气虚衰;尿后余沥不尽,多属肾气不固;不自主的排尿,或不能控制的尿滴沥,称为“尿失禁”,多属肾气不固,若伴神志不清则多是危重证候;睡中不自主排尿为遗尿,多属肾气不足的虚证。

2.大便便秘多是热结肠道,或津亏液少,或气液两亏;大便稀软不成形,甚至呈水样,便次增多,间隔时间相对缩短,称为溏泄或泄泻,常见于脾失健运,小肠不能分清别浊;大便先干后溏,多属脾胃虚弱。大便时干时稀,多为肝郁脾虚、肝脾不和;水粪夹杂,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多为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泻下黄糜,多属大肠湿热;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酸腐臭秽,多是伤食积滞;老年人大便不干不稀,排便困难的,多属气虚;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的,多是热迫直肠;大便滑脱不禁,肛门有下坠感甚或脱肛的,多见于脾虚下陷的。久泄里急后重,多见于痢疾;大便溏泄不爽,多是肝失疏泄的表现;便色黑如柏油,多属出血;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者多为伤食,泻后痛不减者多是肝郁脾虚。

(七)问经带

1.月经询问月经的周期、行经天数、经量、经色、经质及其兼症。并应询问月经的初潮与停经的年龄。

(1)经期异常

月经正常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持续时间为3-5天。若经期提前八九天以上者,为月经先期。多为血热迫血妄行,或气虚不能摄血;亦可因肝郁或血淤。

若周期经常退后八九天以上者,为月经后期。多因血虚任脉不充或寒凝、气滞所致。

若月经或前或后,为经行无定期,称经期错乱。多为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或因脾肾虚损;或因淤血阻滞所致。

有极少数妇女,终生不见月经,但能正常生育者,称为暗经。属于生理变异,不作病论。

(2)经量异常

月经量多,多因血热、冲任受损;或气虚不能摄血;淤血、异物内阻等所致。

不在经期,忽然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的,统称崩漏。来势急,血量多者为崩;来势缓,淋漓不断者为漏。多因血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阴虚而虚热内扰,淤阻胞宫等所致。

月经量少,多因血虚而血海空虚,或因寒凝、血淤、痰湿阻滞所致。

在行经年龄若停经3个月以上(妊娠除外),称为闭经,多由于气虚血少,血海空虚;或血脉不通;或血寒凝滞等所致。

(3)经色、经质异常

正常月经的颜色是正红,质地不稀不稠,不夹血块。若经色淡红质稀,多为血少不足,属虚证;经色深红质稠,属血热内炽,为实证;若经色紫暗有块,乃寒凝血滞,或为血淤。

(4)行经腹痛

经行时腰部疼痛,甚至剧痛不能忍受,并随月经周期持续发作,称行经腹痛,简称“痛经”。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多属气滞或血淤;小腹冷痛,遇暖则缓者,多属寒凝或阳虚;行经后小腹隐痛、腰酸痛者,乃气血亏虚,胞脉失养所致。

2.带下

正常情况下,妇女阴道内应分泌少量乳白色、无臭的分泌物,有滋润阴道的作用。若分泌物过多或缠绵不绝,即为带下病。问带下,应注意询问其带下量的多少、色、质和气味等。

带下色白量多,质清稀,无臭气者,称为白带,多属脾肾阳虚,寒湿下注;带下色黄量多,质黏稠且臭秽者,为黄带,多属湿热下注;带下色红黏稠,或赤白相兼,微臭者,为赤带,多属肝经郁热。若经绝期后见赤带,且淋漓不断者,以肿瘤多见。

(八)问小儿

问小儿病,除一般问诊有关内容外,还要询问出生前后(包括孕育期和产乳期)的情况,是否患过麻疹、水痘,有无高烧惊厥史,预防接种史,传染病者接触史,喂养方法,走路、学语迟早,以及父母健康状况,有无先天遗传的疾病等。

小儿曾有抽搐,又见壮热面赤,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多为热极生风的“急惊风”证;小儿素体阳虚,或过食寒凉,或运化不良,又继发抽搐,多为慢惊风,又称“慢脾风”。久泄,午后潮热,日见消瘦,烦渴自汗,尿浊泄酸,羞明,多为“疳证”。小儿夜啼,多为热证心烦;小儿睡中惊呼,多为心虚胆怯。如喜挖鼻孔或喜食泥土生米,或腹中时痛时止,多为腹中有虫积;阵阵号叫,必有痛处。

四、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部分。切脉又称脉诊,主要切按病人的脉搏;按诊是对病人体表的某些部位,如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的触按。二者都是医者运用指端的触觉,在病人机体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诊

脉诊,又称“切诊”、“候脉”、“把脉”,是医者运用手指的触觉切按病人脉搏、探测脉象,借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是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

1.脉诊的部位

脉诊的常用部位是手腕部的寸口脉,即切按病人桡动脉腕后浅表部位。因其为手太阴肺经的会穴,是脉之大会,可以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分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脉,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为六脉。三部脉分候脏腑。常用的划分方法是: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脉诊的方法

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位,直腕仰掌,以使血流畅通。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在掌后高骨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的身长相适应,身材高大布指宜疏,身材矮小的布指宜密。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不容三指以候寸、关、尺,可以用一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诊。

切脉时常运用三种不同的指力以体察脉象,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轻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不轻不重,中等用力按到肌肉,此为中取。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切诊时,应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若患者刚经过剧烈活动,应先让其休息片刻,然后再切脉。切脉时医者要呼吸均匀、平静、态度认真,每次诊脉的时间,应该不少于1min,必要时切脉时间还可延长至3-5min。

3.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平脉的至数是一呼一吸即一息,脉来4-5至(相当于70-80次/分),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快不慢,应指中和。平脉主要有有胃,有神,有根三个特点。

有胃:胃是脉搏动从容和缓,节律均匀的脉象,称为有胃气。有胃气的主要表现是:脉象不浮不沉、脉率均匀、不快不慢、不大不小、来势和缓流利。即使是在病中不论浮沉迟数,只要有缓和之象就是有胃气的表现。所以,诊察胃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病情的进退凶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有神:脉贵有神,有“神”之脉,即柔和有力。神是对人体生理现象的高度概括,神健是形体充实,代谢功能旺盛。神弱是形体衰弱,代谢功能减退,易于发病或重病。察神不能单从脉象,要四诊合参才能从神的充沛与衰退中,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

有根:脉之有根主要表现在尺脉沉取有力,表明肾气犹存,称为有根脉。因肾为先天之本,为生命的源泉,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肾气充足,则脉象的反映必有根。脉沉以候肾,尺脉以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为有根的脉象形态。若在病中肾气不衰,先天之本未绝,尺脉沉取可以见到,便是有生机。

正常脉象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性别、年龄、体格、情绪、劳逸、饮食、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均可对其产生影响。如小儿脉搏多数,老人脉搏多弱,女性较男性脉搏略快,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等。四季脉象则呈现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此外,临床所见的斜飞脉、反关脉均为脉道的变异,不属于病脉。

4.常见病脉与主病

疾病反应于脉象的变化,即为病脉。一般来说,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以及个体生理特异之外的脉象,均属病脉。现将临床常见的病脉及其主病介绍如下:

(1)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主病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亦主虚证。

分析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外邪侵袭肌腠,卫气抵抗外邪,则脉气鼓搏于外,故应指而浮。若因正气不足,气血衰弱,或因阴不敛阳,虚阳浮越于外,其脉亦浮,故久病见到浮脉为虚。

(2)沉脉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分析病邪在里,气血内困,则脉象沉而有力;若阳气虚陷,不能升举,则脉沉而无力。

(3)迟脉

脉象脉来迟慢,一息不足4至(相当于60次/分以下)。

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证,无力为虚寒证。

分析寒邪凝滞,或阳失温运,气血运行缓慢故脉迟。迟而有力,多为冷积郁结,属实。迟而无力多为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若因邪热内结,脉气郁闭,亦可见迟脉。

(4)数脉

脉象脉来急促,一息超过五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分以上)。

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分析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数脉。实热内盛,正气不衰,邪正相争,则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则数而无力。若虚阳外越而见数脉,必数大无力,按之豁然而空。

(5)虚脉

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无力,又是无力脉的总称。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尤多见于气虚。

分析气不足以运其血,则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充于脉,故按之空豁。

(6)实脉

脉象三部脉举按皆较大而坚实有力,是有力脉的总称。

主病实证。

分析邪气实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坚满,故脉搏动坚实有力。

(7)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指下有一种圆滑感。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脉滑和缓者,可见于青壮年的常脉和妇人的孕脉。

分析滑为阳气有余的征象。气盛血涌,脉道充实,往来流利,故脉来应指圆滑。痰饮内盛,饮食停滞,邪实成热,多见滑脉。孕妇亦多见滑脉。

(8)涩脉

脉象往来艰涩不畅,有如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淤、精伤、血少。

分析气滞血淤,脉道受阻,故血流艰涩不畅而有力。营血亏少,故脉来艰难而无力。

(9)洪脉

脉象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分析邪热炽盛,脉道扩大,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脉。若邪盛而正气虚衰时,亦可见洪脉,但多重按无力,多属邪盛正衰的危证。

(10)细脉

脉象脉细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证。

分析细脉之所以细软如丝,主要是由于气血虚衰所致。由于气血俱衰,不足充脉故细。一般诸虚劳损,七情内伤,常见细脉。湿邪阻压脉道,亦出现细脉。

(11)濡脉

脉象浮而细软。

主病虚证,湿证。

分析精血亏损,或脾虚不能胜湿,脉无力运行,而见濡脉。多见营血亏损,阴精虚耗或脾湿濡泄等证。

(12)弦脉

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等。

分析肝主疏泄,以柔和为贵,如寒热诸邪滞于肝,以致肝气不柔,因此,脉来强劲挺直有力,故见弦脉。弦数为热;弦紧为寒。弦脉也常见于肝阳偏亢、诸痛等证。弦滑为痰。疟疾亦见于弦脉。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多为无胃气的表现,其病危重。

(13)代脉

脉象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

主病脏气衰微、风证,痛证,惊恐,跌仆损伤。

分析脏气亏损,元气不足,故脉不能接续,并停止时间较长且有定数。代脉是脏气衰微,脾气将绝的征象。有时风证、痛证也见代脉,多属因病而成的脉气不能衔接,与脏气衰微的代脉不同。此外,妇女怀孕三个月后,也有见代脉的,此为胎气虚弱的表现。

(14)促脉

脉象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肿瘤,虚脱。

分析阳盛热实,阴不和阳,故脉来急数而见促脉。气、血、痰、食阻滞气机,均可见此脉。脉促小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应加以注意。

5.相兼脉与主病

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病变机体的正气有盛衰不同,致病因素可有两种以上邪气相互兼夹,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也不断变化,所以在临床所见的脉证不是单一的脉象,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象同时出现。这种由两种以上脉相兼的脉象称为“相兼脉”。相兼脉的主病,一般地说相当于相兼脉所包括的各单一脉象主病的总合。

(1)浮脉相兼与主病浮紧脉,浮脉主表证,紧脉主寒证,浮紧脉主表寒证;浮数脉,浮脉主表证,数脉主热证,浮数脉主表热证。

(2)沉脉相兼与主病沉迟脉,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沉迟脉主里寒证;沉细脉,沉脉主里证,细脉主虚证,沉细脉主里虚证;沉细数脉,沉脉主里证,细脉主虚证,数脉主热证,沉细数脉主虚热证。

(3)弦数相兼与主病弦数脉,弦脉主肝胆证,数脉主热证,弦数脉主肝郁化火证,或肝胆湿热证。弦细脉主肝肾阴虚证,或肝郁脾虚证。弦紧脉主寒痛、寒滞肝脉证。弦迟脉主寒滞肝脉证。

(4)滑脉相兼与主病滑数脉主痰热证或食积内热证。

(5)洪脉相兼与主病洪数脉主气分热盛证。

(6)细脉相兼与主病细涩脉主血虚夹淤。

总之,每种脉象都是通过脉位、脉势、脉形、脉率等表现出来,是因某一方面突出而命名。临床上诊脉时,一定要综合诊察其变化,从而确定相兼病的主病,用来确诊疾病。

(二)按诊

按诊,是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脘腹及其他病变部位施行触摸按压,以测知局部冷热、软硬、压痛、痞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的一种诊病方法。按诊包括按肌肤、按手足、按脘腹、按腧穴等四个方面,兹分述如下:

1.按肌肤

按肌肤,主要辨别肌肤的寒热、润燥、肿胀、疼痛等。

按肌表不仅能从冷暖以知寒热,还可以从热的轻重、浅深而辨明表里虚实。一般地说,热邪盛的身多热,阳气衰的身多寒。凡身热,按其皮肤,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的,是热在表;若久按其热更甚,热自内向外蒸发的,是热在里。

轻触肌表,可以察皮肤的润燥,了解病人有汗无汗和津液是否损伤。如皮肤润泽的,多属津液未伤;干燥或甲错的,多属津液已伤,或内有淤血。

重手按压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为气肿。

肌肤濡软而喜按者为虚证;患处肿痛拒按者为实证。轻按即痛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部。

在外科方面,触按病变部位,可辨别病证的阴阳属性以及是否成脓。如疮疡按之肿硬而不热,根盘平塌漫肿的,多属阴证;按之高肿灼手,根盘紧束的,多属阳证。按之固定,坚硬而热不甚,是未成脓;按之边硬顶软而热甚的,是已成脓。轻按即痛的,脓在浅表,重按方痛的,脓在深部。至于肌肉深部脓肿,则以“应手”或“不应手”来决定有脓无脓。一手按压病灶,另一手静候深处有无波动感,若有波动感应手,即有脓,根据波动感的大小可以测知脓的多少。

2.按手足

按手足之目的,主要是了解手足的寒热。病人手足俱冷,多是阳虚阴寒证;手足俱热,多为阳热亢盛证。按掌心与掌背温凉,可测知病属外感或内伤。手心热,多为内伤,或伤于饮食;手背热,多属外感风寒表证。两足皆凉,多为阴寒证;两足心热多为阴虚证。小儿指尖冷主惊厥;中指独热,主外感风寒;中指尖独冷,为麻疹将发之兆。

3.按脘腹

按脘腹之目的,主要了解脘腹的痛与不痛,软与硬,有无痞块积聚,以辨别脏腑虚实和病邪性质及积聚的程度。

(1)按脘部脘部指胸骨以下部位,又称“心下”,按心下的软硬和有无压痛,可鉴别痞与结胸。心下按之硬而痛的是结胸,属实证。心下按之濡软而不痛的,多是痞证。

(2)按腹部腹痛喜按为虚,拒按为实。腹胀满,叩之如鼓,小便自利的属气胀,按之如囊裹水,小便不利的是水臌。腹内如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且痛有定处的,为积,多属血淤;肿块时聚时散,或按之无形,痛无定处的,为瘕为聚,多属气滞。若腹痛绕脐,左下腹部按之有块累累,当考虑燥屎内结。腹有结聚,按之硬,且可移动聚散的,多为虫积。右侧少腹部按之疼痛,尤以重按后突然放手而疼痛更为剧烈的,多是肠痈。

4.按腧穴

按腧穴,是通过对腧穴的按压,了解穴位的变化,以判断疾病所属脏腑的诊察方法。

腧穴是经络气血在身体表面聚集、输注或通过的重点部位,也是五脏六腑之气所转输的地方。它可以通过经络的联系,对机体内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产生一定的反应。因此按腧穴,了解腧穴的变化与反应,也可以作为诊察内脏疾病的依据之一。

(刘冰)

同类推荐
  • 经络美容: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美容方法

    经络美容: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美容方法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美容、经络、经络美容理论基础,阐述了经络美容与阴阳五行、脏腑、中药、饮食、腧穴的关系,具体叙述了针灸美容、按摩美容、拔罐美容、刮痧美容方法,尤其重点讲解了针灸方法和按摩手法。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抗衰驻颜、泽面亮肤、秀发润发、明目美睑、隆胸紧腹等保健经络美容方法,以及12种损美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扁平疣、酒渣鼻、单纯性肥胖、消瘦、雀斑、黄褐斑、粉刺、黑眼圈、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斑秃的治疗方法。本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入浅出,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可成为美容工作者的参考读物,对普通读者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 疼痛护理手册

    疼痛护理手册

    《疼痛护理手册》共分五篇,主要涵盖了疼痛的概述、疼痛的治疗、疼痛常见疾病与护理、急性疼痛与护理、疼痛病房管理几方面。《疼痛护理手册》内容系统全面,语言简洁明了,实用性强,能为从事疼痛护理实践的护士提供理论依据,对疼痛临床护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 月经病实效经典

    月经病实效经典

    书中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运用中西医疗法治疗月经病的经验体会,内容包括中西医治疗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前期综合征、闭经、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本书内容翔实、易学易懂,适合中医爱好者和中医院校师生学习参考,也可供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参考。
  • 精选妙用中草药减肥、美容、养生

    精选妙用中草药减肥、美容、养生

    肥胖系指人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尤其腰部和臀部的肥胖,不仅影响体型美,而且还会伴发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疾病。古人在40岁以后以“轻身”为美,这“轻身”包含现代所说的“减肥”。古代学者对轻身的食物研究十分重视,发现了许多食物具有轻身作用。这些食物减肥,不同于节食减肥,也不同于用其他药物减肥,不但不伤耗身体,而且使身体更加健美,更加充满活力。中医认为,肥胖多与痰湿有关,治宜化痰利湿、消脂减肥。
  • 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

    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

    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
热门推荐
  • 捉灵记

    捉灵记

    自古英雄救美都能成就一段佳话,可那是救对了,若少有偏差,或美不需要人救,那么救美的不一定是英雄,很可能变成狗熊。比如张强,在一次豪气勃发的救美事件中,贪上了……张强极度委屈的说:“妈,为了你,我连安眠药都用上了;妹子,还是囧囧说得对,兔子不吃窝边草难道留给别的兔子来吃?女神,我真不是有意与你共浴的,这也不是为了救你嘛……”本书讲述一名普通高中生,偶然获得仙界萌宠蟠桃,然后发生一连串捉鬼灵、泡M的故事。ps:逐阅书友群570271594(入群有红包)
  • 兵神天纪

    兵神天纪

    一个被红色家族收养的孤儿,成为为国家奉献的特种兵,经过严酷的训练,和队友不停地执行千奇百怪的任务,觉醒体内的血脉,成为整个地球战神......
  • 杠上恶魔总裁

    杠上恶魔总裁

    无理取闹是强项,撒泼耍赖是专长,阴谋诡计不在话下,嘴吐莲花口舌如簧以生俱来的,家财万贯积累下来的,招蜂引蝶这是无可奈何的,心狠手辣对人的,逗逼犯二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家总裁。
  • 光荣日以后

    光荣日以后

    在昨日之前,春花、秋色、白雪与明月俱皆明明白白、干净明了在光荣日以后,万物不在我心,花树自开自落、日月自明自熄
  • 这样也是一生

    这样也是一生

    偶然得到辅助系统附身,从此罗绮可以对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控制到极限,拥有最强的记忆,最快的速度,最有魅力的声音...罗绮的命运彻底改变了,在辅助系统的帮助下,罗绮走上人生巅峰,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情感故事
  • 六臂魔神录

    六臂魔神录

    当一个普通少年穿越到魔界,会给这片光怪陆离的世界带去怎样的改变?魔界的首饰粗糙到渣,魔界的酒不醉人,魔界的吃食难以下咽……别人已经习惯,但显锋看到的却是无限的商机。看我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显锋,如何抓住机遇,融合血脉,觉醒六臂,在魔界混得风生水起,叱咤风云,成为一代绝世强者。在显锋看来,魔界许多东西都差,但惟有美女不差,幸好魔界并不是一夫一妻制,不然真要谗死。当魔神消失无踪,魔帝万年不出,龙族无尽山强势上位,成为所有人的信仰领袖。而显锋又与无尽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他能否躲过暗处的眼睛,安然成长,最终成就霸业?
  • 召唤元素师

    召唤元素师

    21世纪她是一名中医谁在呼唤我,快快醒来吧我的孩子,不要让你的的痛苦在沉浸下去了只有你才可以重新拯救你的最爱让一切都会恢复吧
  • 帝国守护

    帝国守护

    高度文明的帝国,已经成为过去!灾难也即将到来,有灭亡就有阻止灭亡的人,在灾难到来之际,拯救者到来他能不能阻止灭亡???是否能让帝国达到最高文明??
  • 校花的家教高手

    校花的家教高手

    身世扑朔迷离、身手高强的张凌天,成为美女校花的家教老师,麻烦不期而至,身世之谜解开,且看他如何战胜强敌,威震四方,君临天下!
  • 不曾拥有何曾失去

    不曾拥有何曾失去

    一个女主小时候忘不了一个人,在一次聚会,发现他们两很向,可是却不知道是不是他展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