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4000000083

第83章 桓谭

“原文”

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对曰:“居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然后政调于时,而躁人可定。昔董仲舒言“理国譬若琴瑟,其不调者则解而更张”。夫更张难行,而拂众者亡,是故贾谊以才逐,而晁错以智死。世虽有殊能而终莫敢谈者,惧于前事也。

且设法禁者,非能尽塞天下之奸,皆合众人之所欲也,大抵取便国利事多者,则可矣。夫张官置吏,以理万人,县赏设罚,以别善恶,恶人诛伤,则善人蒙福矣。今人相杀伤,虽已伏法,而私结怨雠,子孙相报,后忿深前,至于灭户殄业,而俗称豪健,故虽有怯弱,犹勉而行之,此为听人自理而无复法禁者也。今宜申明旧令,若已伏官诛而私相伤杀者,虽一身逃亡,皆徙家属于边,其相伤者,加常二等,不得雇山赎罪。如此,则仇怨自解,盗贼息矣。

夫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是以先帝禁人二业,锢商贾不得宦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乃多通侈靡,以淫耳目。今可令诸商贾自相纠告,若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畀告者。如此,则专役一己,不敢以货与人,事寡力弱,必归功田亩。田亩修,则谷入多而地力尽矣。

又见法令决事,轻重不齐,或一事殊法,同罪异论,奸吏得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出生议,所欲陷则与死比,是为刑开二门也。今可令通义理明习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班下郡国,蠲除故条。如此,天下知方,而狱无怨滥矣。

书奏,不省。

“译文”

后来大司空宋弘推荐桓谭,拜议郎、给事中,上书陈述当时政事应注意事宜,说:

我听说国家的废兴,在于政事;而政事的得失,决定于辅佐是否得人。辅佐贤明,贤俊之士充满朝廷,而治理能与世务相吻合;辅佐不明,议论的事不合时宜,举措就多失误。作为国家的君主,都想兴教化建善政,然而政事不能治理好,是由于贤者意见不一。

从前楚庄王问孙叔敖说:“我不懂得如何搞好国事哩。”叔敖说:“国家有事不能定,是大家厌恶的,恐怕大王不能定吧。”楚王说:“不能定是由于君主呢,还是在于臣子呢?”叔敖说:“君主对臣子骄傲,说臣子们离了我就无从富贵;臣子对君主骄傲,说君主离了臣子就无从安身。君主有的到了失国的地步还不醒悟,臣子有的到了无衣无食的境地还不能进身朝廷。君臣不合,国家大事就无从定了。”

庄王说:“好。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家大事。”那些善于处理政事的人,根据风俗施教,发现哪里有失误就设法防止,威德兼施,文武交错使用,政事调节得切合时宜,这样那些焦躁不定的人就可使之定了。

以前董仲舒说:“治理国家好比琴瑟一样,如调节不过来就应改弦更张。”改弦更张难行,违反众人要求就必亡,所以贾谊因才高而被逐,晁错因智多而死。世上有特殊才能的人之所以不敢讲话,就是怕蹈前人的覆辙。且设立法禁,并不能完全堵塞天下的奸人,也不可能都合于众人的心意,大体采取便于国,利于事的就可以。设置官吏,以治理众人,悬赏设罚,以区别善恶,恶人受到诛灭挫伤,好人就得到了幸福。

现在人们互相杀伤,虽然已经伏法,但私下里却结了仇怨,子孙还要报仇,后来的仇恨比以前更深,以致全家被杀、家产被灭,但风俗上还称他为豪侠健士,所以有些人虽然怯弱,仍勉强去复仇,这是听人自理没有法禁的缘故。

现在应当申明旧令,如果已被官府处决而私相杀伤的,虽然自己已经逃跑了,还应将他的家属迁到边境地方去,相伤的,加常二等,不准许雇人上山伐木赎罪。

这样,仇怨就自解了,盗贼也自息了。

治理国家的道理,是加强本业而抑制末业,所以先帝禁人从事二业,禁锢商贾不准做官,这就是抑制末业养廉耻的方法。

现在富商大贾,大多放高利贷,中等之家的子弟,为他们做保信的劳役,像臣仆一样勤劳,而他们收的利钱与封邑的贵族一样多,所以众人互相羡慕效仿,弃农经商,不耕而食,以至于奢侈浪费,尽情享受。

现在可令诸商贾互相检举揭发,如果不是自己劳动所得,都没收用来奖励揭发有功的人。

这样,就会只靠自己的劳力,而不敢雇请别人,一个人事少,力量单薄,就必定要弃商归农。

田亩得到修治,粮食就会增收而地力就可充分利用了。

又看到现在用法令来决定事情,轻重各不相同,或一件事几种法,罪相同而论处各异,这就给奸吏们以可乘之机,想让人活就搬出活命的法律,想致人死就以死刑论比,这样就为刑法开了两扇门。

今可集中一批通义理熟习法律的人,对法律条文逐条进行分析比较,统一法度,颁发到州、郡,把旧条文统统废除。这样,天下人都知朝廷的政策,刑狱就无滥施怨恨了。

书奏了上去,没有见纳。

“点评”

桓谭是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喜非毁俗儒。哀帝、平帝间,位不过郎。王莽时任掌乐大夫。刘玄即位,诏拜太中大夫。

桓谭的老爸在成帝时为太乐令。桓谭“以父任为郎”;或说桓谭入任,是由于宋弘的推荐。桓谭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擅长音乐,善于弹琴。宫廷举行宴会,皇帝往往命他弹琴助兴。并且,他博学通达,遍习《五经》,堪称通儒。他还很会写文章,尤其喜欢古学,多次从刘歆、扬雄辨析疑异,还喜欢歌舞杂戏。穿着简易,不修威仪。另外,他还有一个显著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对俗儒轻视讥笑,也很喜欢有个性、能谈出自己见解的人,因此多受排挤。人们就是这样,好听的话,谁都爱听,就算那好听的话没有什么意思甚至有害。不好听的话谁也不喜欢听,哪怕那话字字珠玑,是善意的提醒和忠告。

西汉末年,桓谭官位不高,不过当个郎官而已。他与傅晏的关系挺好的。傅晏是什么人呢?这个傅晏就是傅皇后的爹,起先颇为得势,可是稍后董昭仪受皇帝宠幸,其兄董贤因裙带关系而用权,傅皇后日益被疏远,傅晏因失势而闷闷不乐。

桓谭告诫他要防宫廷之变,注意董贤的动向,要收敛、谦退,以避祸殃。

桓谭非常有洞察力,他对傅晏说:“过去武帝想立卫子夫,暗中搜集陈皇后的过错,陈皇后终于被废,卫子夫被立。今董贤受宠而且他妹妹尤为受宠幸,可能又有‘卫子夫’之变,可不忧虑吗?”傅晏惊动,说:“是的,怎么办呢?”

桓谭说:“刑罚不能加在无罪的人身上,邪气枉道不能胜正人。士以才智侍君,女以媚人的方法求主。皇后年少,还没经历过多少艰难困苦,有人在内驱使巫医,在外求方技,邪门歪道,这些,不可不加防备。又君侯因是皇后的父亲受尊重而通宾客,宾客必然要借此增强自己的威势,这样就会招来人们的讥议。不如谢宾客遣散门徒,一定要谦恭谨慎,这是修己正家避祸的方法啊。”傅晏说:“好。”于是如桓谭所讲的那样罢遣宾客,到宫中去告诉皇后。

后来董贤果然暗示太医令真钦,搜集傅氏的罪过,逮捕了傅皇后的弟弟侍中傅喜,审讯中没有抓到罪证,案子得到消除,傅氏在哀帝时期得以保全。

之后,董贤当上了大司马,闻桓谭之名,要与他结交。桓谭是正派人物,先奏书劝告他“以辅国保身之术”,未被接受,就不与他往来。

王莽掌握大权时,天下之士大多数对王莽吹牛拍马,阿谀奉承,以求升迁。桓谭则不然,“独自守,默然无言”,故他这时仅为掌乐大夫。农民大起义时,桓谭参与了活动,被更始政权召任为太中大夫。

刘秀当上了皇帝(称光武帝),桓谭被征召待诏,上书言事“失旨”,即不符合光武帝的要求,未被任用。后来大司空宋弘推荐了他,任为议郎、给事中。他呈上《陈时政疏》,论说时政,主要内容是:

首先是任用贤人。他说皇帝的辅佐,乃治国之本;国家用了大才,犹如长了翅膀,就可以腾飞。他认为贤才有“五品”,最高级的是“才高卓绝于众,多筹大略,能图世建功者,天下之士也。”就是说,大贤的主要特点是能为国家出谋筹略,建功立业。他指出,自古以来在用人问题上有一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发现和使用人才方面存在三难:一是贤才少,而庸才多,“少不胜众”,贤才被凡庸所淹;二是贤才特异非凡,往往不被人所认识,“乃世俗所不能见”;三是贤才往往被谗、被疑,还往往受害。故他强调:“是故非君臣致密坚固,割心相信,动无间疑,若伊(尹)、吕(望)之见用,傅说通梦,管(仲)、鲍(叔)之信任,则难以遂功竟意矣。”“(君)如不听纳,施行其策,虽广知得,亦终无益也。”意思是,君主招贤,能否使用并发挥其作用,关键在于勿疑且信任,采纳并施行其策。

另外,在他的思想体系里,还有重农抑商的思想。他说:“理国之道,举本业(农业),而抑末利(商贾)。”打击兼并之徒和高利贷者,不让商人入仕做官,令诸商贾“自相纠告”,即互相揭发奸利之事,除了劳动所得,把一切非法所得都赏给告发者。这样,就可以抑制富商大贾盘剥百姓,劝导百姓务农,多生产粮食而尽地力。

他还认为,应该统一法度。法度不统一,就会有活动的余地。比如,有人托关系,走后门,想让某个罪犯生,结果就拿出最轻的处罚依据来,而想要哪个罪犯死,就拿出处死的法律依据。这样的不统一,就会滋生腐败,形成冤屈。

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讲求科学、实事求是的人,这表现在他对谶纬强烈的批判上。

当时光武帝刘秀正迷信谶记,多以它来决定疑难。所谓谶记,就是预言未来事象的文字图录。刘秀起兵夺权和巩固统治,就以它来笼络人心,作为思想统治工具。桓谭针对这件事情,上《抑谶重赏疏》,劝谏光武帝。他说:儒家的传统,“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孔子难言天道性命,子贡等人不得而闻,后世俗儒岂能通之!他指出,谶纬的预言“虽有时合”,然如同占卜一样只是一种偶然性,不足为信。他希望光武帝听取意见,“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他深信自己的观点正确,有益于正道,“合人心而得事理”。同时,桓谭还向光武帝建议,在进行统一战争时,应当重赏将士,使其尽心效力,不可听任他们勒索百姓,“虏掠夺其财物”,使兵民各生狐疑,而不得早日安平。基于上述观点,桓谭还反对灾异迷信。他说:“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对于怪异现象,只要明君、贤臣等能够修德、善政“以应之”,就可以逢凶化吉,“咎殃消亡而祸转为福”。尽管他还保留了天人感应思想的因素,但在当时仍具有进步意义。后来的无神论就受到过他的影响。

还有他的形神明论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桓谭于《新论形神》篇,专论形神关系,对战国以来社会上流行的神仙方术迷信思想进行了严肃批判。

他以蜡烛与烛火的关系,作为形体与精神关系的比喻,论道:“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就是说,蜡烛点燃而有烛火,蜡烛烧尽,烛火就熄灭,不可能凭空燃火。人老至死,就不可能再存在精神,“气索而死,为火烛之俱尽矣”。桓谭的形神论是唯物主义的,批判了精神可以脱离形体单独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其反对方士的长生说带有反对一般宗教迷信的意义,对稍后的王充有很大的影响。尽管其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贡献。

然而,说真话,坚持独特的个人见解,有时候是有风险的。

桓谭上书指出皇帝听纳谶记是错误的,光武帝看了很不高兴。心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识抬举呢?当年我起兵的时候,就是有谶语说我要当皇帝,结果我就当了皇帝。现在我用这个方法来管理天下,决断大事,肯定错不了的!简直是不懂事!

中元元年(56年),东汉皇朝“初起”灵台。当时的灵台,是观察天象的地方。光武帝迷信天命,对于建筑灵台十分重视,事先诏令群臣开会讨论灵台建造在什么地方,并对桓谭说:“吾欲以谶决之,何如?”桓谭沉默了一会儿,说:“臣不读谶。”意思是,我对谶不感兴趣。光武帝追问他什么缘故。桓谭又极言谶之“非经”,不是正道而是迷信把戏。光武帝大怒,指责桓谭“非圣无法”,当即下令将桓谭迁出为六安郡丞。桓谭受此打击,内心“忽忽不乐”,忧郁成疾,在赴任的路上逝世,大约死于初起灵台的中元元年,终年七十余岁。

俗话说,歪嘴和尚会念经。有些时候,我们身边的一些歪嘴和尚念的歪经大受欢迎。比如王莽时期,那些说奉承话、说假话的歪嘴和尚们,一个个活得光鲜快活,步步高升,而不肯念歪经的桓谭就是得不到提拔重用。

到了后来,他在刘秀那里也坚持念真经,说真话,说有深刻而有见解的话,但是屡屡碰壁。人家刘秀不喜欢听所谓的真经。真经不好听啊,人家喜欢听歪经。所以,就造就了桓谭最后的悲剧下场。然而,正是他的这种坚持,造就了他一世的威名。他这种敢于针砭时弊、敢于念真经说真话的精神,让我们深受启发和教育。

当然,在我们敬佩桓谭勇于念真经说真话的精神的同时,也在思索,假如他的真经换种方法念,是不是效果会好一点呢?有时候,直接说真话,对方会反感,接受不了,那么,说得委婉一点,艺术一点,效果会怎样?相信,通过技术改进,方嘴和尚一定能打败歪嘴和尚。

同类推荐
  • 红楼之贾琏攻略

    红楼之贾琏攻略

    金陵十二钗的绝世奇才,终逃不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定前生。而惊世的顽石,也不过是一块无法补天的石头!红楼轰然倒下,梦醒而碎,青灯古佛的云空未必空,随经文诉出曹雪芹满腔幽怨。红楼无梦,只余梦影残痕!PS:建了个群115435584,欢迎加入红楼大家庭!!
  • 美女江山一锅煮

    美女江山一锅煮

    战天风本只是个小混混,大小姐丢绣球撞天婚,居然撞到了他头上。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战天风乐傻了,但更意外的是,拜天地的时候,突然又冲进来一个绝世美女,说战天风与她有鬼婚之约,直接喜堂抢亲,把战天风抓了出来。但却又告诉战天风,真要成就好事,要过九关,过得关,美人由他抱,过不得关,黄泉路上行。天婚鬼婚一起撞,美女辣妹同时来,最终是左拥右抱,还是两头落空呢?请入书中,与主角一起笑傲江湖行!
  • 大裕皇朝

    大裕皇朝

    自古英豪鲜巾帼,来得却可振乾坤。红尘滚滚九十载,便看风云若似戏。
  • 乙未诛皇

    乙未诛皇

    一位寒衣素食、满腹经纶的文弱书生;一位顶天立地、手握重兵的铁骑武士;一位奸诈诡谲、莫测高深的天涯浪子。三兄弟相见于江湖,相交于朝堂,相杀于四野。讲述了兄终弟及的左武卫大将军何景略为了末日唐朝的苟延残喘而兢兢业业,在国家危难之刻与其理想相左的二位兄长相爱相杀,最终难拒历史逆流而身死国灭的悲惨遭遇。表现了男人之间的义薄云天、忠肝义胆及利益面前的风云变幻。
  • 一亿字的书

    一亿字的书

    像马丁路德金一样,我有一个梦想。我想让这成为一本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喜欢的片段的书。我想让这本书一直和我一起,因为她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第一件真正属于我的东西,也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东西。我想写满一亿个字,也许要二十年,也许要一辈子,可是我不在乎。(第三卷是随笔,欢迎想写一点东西的朋友私我,给我你想发的东西,第六卷是小说残袍的同人,第七卷是为了纪念一部不会完结的漫画,火影的故事,第八卷是被生活所逼的两个人一起写的故事)
热门推荐
  • TFBOYS如果可以再爱一次

    TFBOYS如果可以再爱一次

    这一世,我们还会相遇吗这一世,我们还会在一起吗;这一世,我们还会相恋吗;这一世,我们...还会彼此记得对方吗?...........
  • 武神赵子龙之李云

    武神赵子龙之李云

    东汉末年,皇帝昏庸,外戚专权,宦官当道。前有黄巾起义,后有董卓乱政,一时间,豪强并起,天下大乱。
  • 宇宙是棵树

    宇宙是棵树

    人类仰望的宇宙到底为何物?宇宙之中为何会产生人类?人类产生的意义是什么?人在宇宙金字塔中是否是顶端的主宰?是否金字塔的位置永恒不变?本书讲为你一一揭晓答案。
  • 厚爱,天价婚约

    厚爱,天价婚约

    房间进错,帅哥却没错过,最终,当某女华丽归来,带来的却是……
  • 废材大逆天冷王傲妻

    废材大逆天冷王傲妻

    眨眼睛21世纪著名暗杀杀手——苏落变成了碧仙大陆东华国苏府废材三小姐不对!她居然发现不颜控的自己居然对那位绝美翩翩少年动了情苏府当家的苏子安居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天下第一的云起炼药大师貌似还认识她亲生母亲原本让苏落有些小自信的脸下面居然是如此倾城的样子。。。。。。拜托,老天,你放任我那么优秀,不怕我找你报仇吗?
  • 伪蓝家少爷

    伪蓝家少爷

    五岁的明皓轩来到了蓝家,从此过上了与“哥哥”蓝宇肆的生活。我不会让你和我一样孤独,蓝宇肆如是想。即使在外人看来蓝宇肆是个冰冷无情的人,但对于明皓轩,他永远是温柔的...哥哥?六岁,明皓轩认识了一生中除去蓝宇肆之外最重要的人——林殊,他的存在,让明皓轩体会到不同于蓝宇肆的友情,丰富了他的人生。温暖的林殊,或许他本性并非如此,但对于他来说,明皓轩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我可以为你做任何事。”林殊说道。明皓轩很幸福,幸福得没心没肺,但是他不在意,蓝宇肆与林殊也不在意。各种宠,各种没心没肺,且看蓝家少爷明皓轩的成长史……
  • 至尊人王

    至尊人王

    天大地大心最大,天神地仙人之王!战天,烈士之子,五岁被伏羲一脉收为弟子,十六岁时,师傅和师妹遇害,追杀仇人七载,得遇全球最古老的组织刑狱之主收为接班人!伏羲庙有变,战天回到了华夏,为守华夏传承之根本,与敌对势力展开了厮杀,不意卷入了一场利益漩涡。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敌若欺我,我必屠之!血龙,吾荣;出击,无生!
  • 那些年我摆渡过的灵魂

    那些年我摆渡过的灵魂

    那日,我死了,跟着黑白无常进入地府,闯过一道又一道的关卡,最后才得知,我是天地的化身,自幼爱林正英,那日才知道这世界上有鬼,而鬼,比人还要善良,我重新度化为人,脱胎换骨,才知道这世上有那么多令我去追求,去爱的东西。与黑白无常之间的兄弟情,闯十殿阎王,击败红衣女鬼,降服四大僵尸始祖,闯地狱,一次一次成长,最后,无比辉煌。知道了人性的丑恶,知道了鬼的善良,也许你不会记得我,可是你记住这本书,会让你受益终生!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