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2900000003

第3章 二、饱览湖光水色

作为一个命题,论述玉溪的水文化,我们可以先下个定义,就是以水为载体的风景名胜区表现出的文化现象,或者文化积淀,称之为水文化。这个定义的表述或许还不够周全和确切,但作为对水文化的界定,也有可取之处。以水为载体的风景名胜区,本身就是水文化的发源地。水文化就是依附着风景名胜区,在水的滋润下发展起来的。

玉溪的水域状况各不相同,形成的文化内涵也可能有些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湖泊、流泉、河流等不同水域自身的特点,呈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使水文化鲜活灵动,流光溢彩,成为高原水乡最华美的乐章。

湖泊文化是玉溪水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的视点不得不首先定格于风光秀美的湖泊中。

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抚仙湖,位于澄江、江川、华宁县境内,是高原断陷淡水湖泊,三面环山。湖的北部宽阔且水深,南部狭小而水稍浅,中部细长如瓶颈,状似葫芦。湖水主要来自长期雨水聚积,南有星云湖水注入,北有梁王河、西龙潭等水注入,东部的海口河是唯一的出水口。抚仙湖水出海口河,汇入南盘江,至珠江,归入南海,属于珠江水系。

抚仙湖水蓝幽碧透,含磷量高,明末旅行家徐霞客曾旅行到此,在《滇游日记》中写道:“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徐霞客得出的这个结论很有科学道理,原因在于流入抚仙湖之水是从星云湖注入的,已经经过了沉淀,再经玉带河流入时又经过了第二次过滤,水就很少含泥沙了。而其四周植被较差,皆为鳞次栉比的石山,水土流失少。注入抚仙湖的河流,源头都在沿湖的山脉中,流程短,又多是泉水,仍少泥沙混杂其中。有如此纯洁的水源,抚仙湖水自是清澈无比,仿佛琉璃万顷。

抚仙湖大约形成于地质年代第三纪末,约300万年前。那时因地壳变动,喜马拉雅山脉凸出,引起了一系列断层贮水及石岩熔蚀,使得滇高原上出现了众多湖泊,抚仙湖也就在此形成了。这是从科学的意义上来讲的。但在民间,抚仙湖的形成却有这样的传说:在抚仙湖形成之前,澄江城的位置是在湖的最深处。那时,没有湖水,平坦的坝子很大,土地肥沃,只因蛟龙和仙人斗法比高低,把支撑澄江城的地柱给撞倒了。澄江城就坍塌陷落下去,成了一片汪洋。在城即将陷落时,仙人曾对一家老夫妇说:“只要看见县衙门前的石狮子眼睛发红,就要赶快跑,因为县城就要变成水晶宫了。”老两口听了之后,半信半疑,也不知是哪路神仙如此指点,就注意观察石狮子。果然在一天中午,他们看见石狮子的眼睛真的发红了,就急忙跑回家,赶上家里唯一值钱的老母猪跑。才刚刚跑到城外,身后就传来滚滚潮水声。他们十分惊恐,待回过头一看,县城已经消失于一片汪洋之中。可是,潮水还是翻滚着巨浪,向他们涌来。他们吓得心惊肉跳,撒开腿拼命地跑。足足跑了一个时辰,他们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两腿发软,就想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再跑。但是屁股还没有坐热,潮水就涌到了面前,要跑也没有力气了。正当老两口非常绝望的时候,奇怪的是潮水涌到他们面前竟停止了,不曾再前进一步。老两口就起房盖屋,在这里居住下来,后来慢慢形成了一个村落,就叫镇海营。原来老两口赶的那头老母猪,是“定海神猪”呢,猪跑到哪里,海水只能淹到哪里,丝毫不犯。如今,抚仙湖北岸有一个村,就叫镇海营,据说就是那时留下的地名。这样说来,我们作一假设,如果那老两口没有赶着猪跑,那么这抚仙湖还真成了天方夜谭,不知在何方呢。我们如今要理论这个话题,便也只是“话柄”而已。

重要的是抚仙湖已经客观地存在了,传说中的澄江县城已经消逝得没有任何踪影。但是据当地的群众说,天气晴朗时荡舟进入尖山附近的水域,透过清洌洌的湖水,仍可以看到湖中隐隐约约的城墙。这个说法长期使人难辨真伪,困惑不解。只是到了2000年11月,中央电视台和云南省主流媒体相继作了“澄江抚仙湖水下发现古建筑”的相关报道,这种传闻似乎才赋以了真实性,但是否就是传说中沉下的县城,专家们并没有作出定论。

“抚仙湖水下古建筑发现说”源自一个叫耿卫的潜水员。耿卫是潜水教练,1992年5月2日,他在抚仙湖的一次意外潜水中,发现水下有一些类似石板的东西。开始看到这些东西时,他并不以为然,可是慢慢地他觉得这些东西不像天然形成的,水底下面那种静幽幽的环境立即触动他想象的神经,猜想是否是传说中的县城。发现与想象激起了他的好奇心,过了不久他再次潜入湖中,发现了石条及类似台阶状的石级,还有石板上的一些圆孔,圆孔中还有类似“石钉”的东西。尔后,耿卫又多次潜入水下,拍照片,摄录像,最终将“发现”公开。这次“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物考古界谨慎从事,并无定论。因之,产生了各种推断猜测:有人认为是神秘消失的俞元古城,但是一座城的面积不可能只有七八百平方米;有人推测只是一个古码头;有人则以为这是一堆乱石。如此等等,众说纷纭,仍是一团迷雾。

这团迷雾被解开,一直到了2001年6月3日。这个日子对于抚仙湖,应该是重要的。也就是在这一天,我国实施的首次水下遗址考古在抚仙湖北部展开,考古工作者从湖底打捞出一批出水文物。这批出水文物有石块和陶釜。专家们由此推断,抚仙湖底可能存在一座汉唐时代的神秘古城。这个观点使种种传说和猜测变成了真实。

全国各大新闻媒体都把这个发现作为重要新闻,作了详尽报道,中央电视台从各个侧面进行了现场直播,将水下考古的全过程在“东方时空”栏目一一再现。新华社也作了报道,以《抚仙湖神秘古城浮出水面》为题,播发了新闻。

为了了解这次水下考古的具体情况,我们将新华社播发的新闻转录如下(文中括弧内容为著者所加):去年11月(指2000年11月),云南省文物部门接到报告,潜水探险者耿卫在抚仙湖底发现了一处古建筑遗址。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了世界。今年5月(指2001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这一我国首次发现的水下遗址进行正式考古调查和发掘。

早晨(指2001年6月3日早晨)的抚仙湖波浪点点。中国水下考古队首先利用先进的声纳探测技术,画出了抚仙湖水下三维地形图,确定了考古方位。8时08分,用于考古的深潜器——目前我国仅有的两艘深潜器之一的“鱼鹰一号”下水,抚仙湖水下考古活动正式开始。8时18分,中国水下考古队员们离开考古船,潜入湖水。湖水温度仅有14摄氏度左右,考古队员下水后感到全身冰凉。抵达考古现场后,考古队员们立即开始用不锈钢管搭建“探方”以建立坐标系统,并在不锈钢管上每隔20厘米就用红色的胶布做一个记号,以方便在水下辨识,同时用水下摄像机、防水绘图纸、特制的照明灯等水下专用器具对湖底进行测量。8时48分,用于水下考古的小型水下机器人“小金鱼”入水。这台机器人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通过“缆控”,可以深入到考古队员无法到达的水下100米深处,代替考古队员们完成一些水下近距离考察工作。

中国水下考古队今天在抚仙湖底作业长达近3个小时。他们不负众望,从水下发掘出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块长约70厘米、重约100多公斤的石块。队员们从水下观察,看到上面隐隐约约有雕刻的花纹。有关人员希望能从这块石材上的花纹来判定神秘遗址的建筑风格与年代。队员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将这块石块搬上了湖岸。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在考古现场的考古专家们立即判定石上的花纹是天然形成的,并非人工雕刻的痕迹。但专家们同时也认定这块石块很明显有人工加工过的“花边”,石块的边缘还有黏合剂,无疑是一块人工开凿的建筑构件。因为此石材是石灰石,易溶于水,专家们从被水腐蚀的程度分析判断,认为它在水下至少已存在了1000年以上。

而另一件弥足珍贵的文物的发现,则分外地激动人心。这是一个底部和边缘已经破损的“平底陶釜”。专家指出,类似这种样式的陶釜在滇池、抚仙湖周边地区也曾出土过,年代从战国一直延续到汉魏,完全可以认定它是当年人们用来煮饭的器皿。人类生活器皿的发现,对于揭开抚仙湖底神秘遗址之谜意义非同寻常。

此外,考古人员还从水下传回令人惊喜的消息:他们发现了一堵长30米左右、高约1.5米、最高处4米、平均宽3至5米的石墙。墙上的石块形状非常规则,石与石之间的缝隙清晰可见,石缝之间还有类似石灰的黏合剂,墙体及脱落的石块明显有人工痕迹。他们认为,它有可能就是这座古城的一段城墙。在这里,考古人员还找到了一块大石板,一面长满青苔,一面很光滑,专家认为是当时古城广场铺路的石板。

中国水下考古队今天还采用先进的水下探测仪器,对这一水下古遗址进行了初步的测绘。测绘结果表明,抚仙湖底的这片古遗址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向宽约1200米,总面积达2.2平方公里,规模极为宏大壮观。这种大面积的水下古建筑遗址,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古建筑学会、云南省博物馆等文博考古单位的知名专家参加了现场水下考古调查。他们初步推断,今天的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抚仙湖水下确实存在一个古建筑的遗迹,但不是水坝,不是码头,不是道路,也不是祭祀场所,不排除它是某一座年代久远的古代城市的可能。经采用放射性手段初步测定,这座古建筑遗迹的年代可能距今1750年左右。至于古城沉没之谜,一种可能是因地震而突然沉降,另一种可能就是因地质沉陷而导致的渐次下沉,最终完全为水吞没。

中国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说,水下考古不同于田野考古,难度要大得多。抚仙湖的水下考古调查还只是个开始,目前要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还为时尚早,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这则消息报道了抚仙湖水下考古的重大发现,对玉溪、云南乃至全国文物界,都是一个大鼓舞,尤其对挖掘抚仙湖文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其实,抚仙湖的神秘,在耿卫还未公布“水下发现”之前,就已经让人感受到了。有的媒体还称其为“新百慕大三角”,渲染气氛。《澄江府志》有记载,说抚仙湖中有“海马”,在水面行走如飞。1980年,当地渔民在湖中捕鱼时,捕捞上一具尸体,表面有一层白色硬壳。据有关专家分析,这具尸体年代久远,在深水中既没有腐烂,也没有填进鱼虾的胃里,是因为有一层白色的硬壳作保护。1991年10月24日夜,抚仙湖东岸海口村渔民下湖捕鱼,天空月明星稀,平静的湖面却大雾弥漫,并升起一个圆盘样的光环,又很快消失在空中。这还真有点像传闻中出现的“飞碟”。1992年7月29日,禄充村一渔民从湖中捕捞到一条大鲭鱼,重64公斤。之后,又有一条重73公斤的鲭鱼被捕获。有关专家鉴定后称,鲭鱼属长江水系鱼种,其体形之大,在我国目前鲭鱼家族中实属罕见。这一件件清清楚楚的事实使抚仙湖文化越加奥妙无穷。事实上,我们如果细致地翻一翻道光年间的《澄江府志》,还能发现记录抚仙湖周围发生的奇异现象。比如明代,这类记述就比较多,我们不妨抄录几例:“四年八月二十七日辰刻,河阳罗汉溪白云升天如龙。”“七年腊月内,河阳、江川夜有白气见于西,长可四五尺,上入天河,经月乃灭。”“三十五年七月,河阳星见,长数尺,月终乃灭。”“隆庆四年二月,河阳五色霞光见于玉笋山,至暮乃散。江川五色光复见于龙凤山。”“十六年,河阳马产牛犊二角。新兴大风霾,行人皆仆。”比如康熙“二十八年三月,河阳大鸟来,翅展八九尺,足高四五尺,翔集仙湖岸畔,数日飞去。随有水灾,冲没田庙。”“三十年,河阳有鹦鹉数万,飞入伏虎松林。”比如雍正“九年十月朔,新兴星陨如雨。”“四年五月黎明,江川东方有星大如日。”“二十四年,河阳文庙产蝙蝠,首如狮,大二尺许。”“五十八年四月,河阳有群蝶聚于城南,夜合树月余。”嘉庆“十六年五月,河阳天鼓鸣,有星陨光散为白霞。”道光“三年七月,河阳彩云四出。”“十七年六月郡城有白气如天枪,白东北达于西南。”凡此种种,虽为史书记载,但都为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是可以破译了。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说,至今仍给人以新奇之感,是需要思考和咀嚼的。

至于对抚仙湖的另外史料记载,也可找到一部分。

唐樊绰所著《蛮书》,把抚仙湖说成“大池”。他是这样写的:“量水川,在滇池南两日程,汉旧黎州也。川中有大池。”我们不太清楚这是不是抚仙湖的最早记载,因为我们翻阅有关抚仙湖记载的史料时发现,唐代以前的几乎难以寻觅,只是从唐代以后,才看到一些零星记载,但这些记载也十分简略。有一本明景泰国修《寰宇通志》,是这样描述抚仙湖的:“抚仙湖在府之南,周围二百余里,一名罗伽湖,又名青鱼戏月湖,亭漓清澈,其中多石鱼难网,东流入于盘江。”这时抚仙湖又变成了“罗伽湖”、“青鱼戏月湖”。《明史·地理志》有这样的记载:澄江府“北有罗藏山(现名梁王山),南有抚仙湖,一名罗伽湖”。从这两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称抚仙湖为罗伽湖,也许和宋元时期,南诏大理段氏在澄江设罗伽部有关。明天启年间编撰的《滇略》,对抚仙湖的记述,就略为详细一些,还有精彩的描述。书中说:“澄江城南十里,有湖曰抚仙,周三百余里,非纳诸溪,南受星云湖,涵泓清澈,一碧万顷,玉笋山抚其肩,宛若仙人,凭镜而立,故名也……其北有罗藏山,罗藏、夷言虎栅也,昔有虎渡滇池至此,土人造栅以取之,山高可五十尺,其上宽平有龙湫,时兴云雾,元梁王立寨其上,故又名梁王山,飞泉自峰顶落……”在这段文字里,有了抚仙湖的出处,是与民间传说吻合了。到了清代,抚仙湖的文字记载多了起来,并且也更为详尽。康熙年间的《河阳县志》是这样说的:“抚仙湖在城南十里,周围三百余里。北纳诸溪瀑流,南受星湖渲水,涵泓清澈,一碧万顷。有石狗头崖,拥翠流丹,壁削千仞,水光澄绿,深莫可测,好事者多乘小艇而游,湖侧有鱼洞,垒石为界,当瀑雨入湖,即康郎发时,则蔽湖鳞砌,有此洞满船而载,彼洞竟不获一者。湖西有界鱼石,通星湖,大头鱼至石而返,康郎鱼抵石而回,彼此知禁,各不相越,亦造物之特异也。玉笋峙于西南,孤山浮于水面。片帆去来如轻鸥之掠水,波光荡影,浩渺无涯,会铁池、盘江达于南海。湖之东南,丹壑嶙峋,悬窦蜿蜒,中有石形二仙,比肩搭手而立,驾扁舟遥望,若隐若见,可仰不可即。”道光年间的《澄江府志》也作了上述记述。光绪年间的《滇南志略》记载:“抚仙湖,一名罗伽湖,其上源为星云湖,自江川东流至郡境,汇入抚仙湖,周三百余里,界河阳、江川、宁州之间,自星云至抚仙,中有界鱼石,星云之大头鱼,抚仙之康郎鱼,各至石而回,两不相越;抚仙湖自玉笋峰东南,左纳西浦泉水,西大河水、东大河水,东至河口流出,东入铁池河。”《新篡云南通志》说:“抚仙湖以湖畔抚仙石得名,跨宁州(今华宁)、河阳(今澄江)、江川三县境,而距河阳此为近。故亦称澄江湖(澄江府治河阳故,河阳亦称澄江)……周六百余里,深三十余丈。湖水深青,与天同色。中有一岛屿,名曰孤山。但风景虽佳水产甚少,所产康郎鱼销行省会,惟身小味劣,获利甚微。舟缉缺乏,惟星云湖船间往来其中。其与星云湖相通处两山夹一渠。渠长二里,有一石笋高数丈,屹立其中,上题‘界鱼石’之字。石东所渔皆抚仙湖之康郎鱼,石西皆星云湖之大头鱼,殆水味咸淡之别,鱼过界即不适生存。吐口在东南,下流于盘江。”已经几次再版的《云南风物志》记述如下:“抚仙湖位于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距昆明60多公里。湖面积212平方公里,仅次于滇池和洱海,为我省第三大湖。最深处为155米,是我省第一深水湖泊。除东北长白山火山口湖——天池外,抚仙湖又是我国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这些文字记载,对我们研究抚仙湖历史文化,了解抚仙湖基本概况,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帮助。因此,抚仙湖历史以及文化,就在这些文字记载中一一呈现出来,使我们认识抚仙湖变得不是很困难。

而抚仙湖名字的来历,就像记载中所说,是源自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有石、肖两位神仙。他们听说人间有一个美丽的湖泊,便结伴前来游玩。当两位神仙来到湖边时,发现这里有美丽的湖光山色,宛如天宫仙境一般,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想,天宫虽有瑶池玉宇,但也是王母独享,神仙们只能望池兴叹,如今人间竟有同天宫媲美的地方,何不趁此畅游玩耍一番,欣赏秀丽青山,苍翠林木,鸟语花香。两位神仙因此每天出游,显得悠闲自在。因陶醉于山水之间,竟忘了返回天宫,久而久之就转化为搭手抚肩的抚仙石,立于湖畔。从此,这个湖就叫抚仙湖了。言之凿凿,似乎此名一开始就有了一样,但并不尽然。

抚仙湖风光秀丽,清丽妩媚。文学家杨慎畅游之后,大发感慨,写下“天气浑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海鳖江蟹四时供,水蓼山花月月红”的诗句,形象描绘抚仙湖四季如春的温暖气候和景色。游抚仙湖,清晨或烟雨潆潆时为佳,那时抚仙湖在晨光朝霞、轻烟雨雾之中,是一幅江南烟雨图。但最佳的还是夜月畅游,可以目睹到夜游的鲭鱼争吞水中月亮的情景,很是神奇。有古诗云:“俞元仙迹问仙湖,一片烟波点荻芦。天上自来通碧海,人间不道有蓬壶。凫鸥泛泛眠沙渚,桃柳阴阴入画图。最爱深夜蟾殿启,琉璃万顷一痕孤。”

抚仙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蓄水量达18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084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出水口的海口河落差达385米,河长仅有15余公里,可分六级建成梯级电站。如今建成的电站,已经与昆明电网并网,源源不断的电流,为滇中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动力。湖中生存的鲭鱼、鲤鱼等20余种鱼类,肉嫩味美,是很受欢迎的美味佳肴。

抚仙湖旖旎的风光、美丽动人的传说、丰富的物产所凝聚起来的水文化之光,给玉溪增添了无限光彩。

抚仙湖水文化这个载体,自古以来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怀想,而且使许多志士投入她的怀抱,以饱尝其独特的魅力。就在2002年8月,这个圣洁的高原湖泊敞开碧蓝的胸怀,拥抱了两名挑战者。这两名挑战者,一名是曾经横渡渤海海峡和英吉利海峡,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游泳健将张健;另一名是名不见经传,后来被媒体称为“高原奇女”的大理卷烟厂的普通女工尹晓玲。他们都成功地游过了抚仙湖,在人类挑战高原湖泊的历史上开了先河。

张健挑战抚仙湖的活动叫“横渡抚仙湖”,组织得很有声势。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很明确,在于突出玉溪旅游整体的形象,进一步扩大抚仙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抚仙湖旅游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因此这次活动准备得很充分和丰富,有“为张健加油,为抚仙湖喝彩”的大型文艺演出、“为张健助威,游高原水乡”的抚仙湖旅游活动等,的确给慕名而来的游客带来了欢乐和快意。张健是8月3日上午9时28分,从抚仙湖南端的江川县辖区的玉带河码头下水的。这天的天气很好,天高云淡,风平浪静,气温26摄氏度,水温22.3度,张健舒展双臂,基本保持1小时3公里的速度。张健横渡抚仙湖的全程是34.2公里,终点为抚仙湖北岸澄江县辖区的金沙滩。到了13时,游到火焰山水域时,北风突然加大至5级。因逆风而游,浪大,张健更换着各种泳姿奋力向前,时速减慢至1公里。此时,张健已离开隔河码头近10公里。15时30分左右,天公作美,风力减弱,且转为南风,云层遮住阳光,水温升至23.8度,张健有一种舒适的感觉。16时55分,张健经过一番拼搏,游至江川与澄江交界的水域。这里的湖面显得十分宽阔,湖水碧蓝剔透,张健已经距起点近17公里。21时29分,张健终于克服种种困难,到达抚仙湖北岸的终点金沙滩,并在此上岸。此时,3万名助威群众的欢呼声响起,以祝贺张健的成功。历时12小时1分,张健劈波斩浪,横渡抚仙湖34.2公里。这是张健游内陆湖系列活动的第一次冲刺,也是他第一次接受低浮力、高海拔、强紫外线照射的严峻考验。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了不借助任何漂浮物超长距离横渡高原淡水湖泊的壮举。新华社播发的消息称:“张健在云南抚仙湖横渡成功,为中国人首次在高原地带超长距离横渡画上了圆满句号。”

无独有偶,或许是因为想挑战张健,一位来自大理卷烟厂的女工尹晓玲在相隔20余天之后,出人意料地从洱海畔来到抚仙湖,雄心勃勃地要直游抚仙湖,抚仙湖再一次成为新闻焦点。这位充满激情和富有挑战精神的高原奇女,在大理卷烟厂和《春城晚报》举办的这次活动中,于8月24日16时开始了创造吉尼斯纪录的历程。她的起点选在江川县玉带河宾馆的岸畔,紧邻张健下水的隔河码头,终点在湖北岸的澄江县牡丹假日酒店,全长36.5公里。抚仙湖的天气极好,有微风,水温20摄氏度。她在下水后一直均匀地保持着每分钟20至22次的划水频率。有意思的是到了16时30分,尹晓玲13岁的儿子居然跃入水中,给母亲陪游。这给了尹晓玲精神动力与鼓舞。19时45分,她游过了大沙嘴。此时日已西沉,天色渐暗。21时,圆月升起,银辉洒满湖面。抚仙湖顿时变得诗情画意,别有一番情调。尹晓玲乘着月色,游过了抚仙湖最窄的湖面。也正是在这美好的意境中,起风了,风力接近5级,如此的风力给她带来了困难。她凭着毅力顽强坚持着向前游去。而风似乎有意为难,到了25日凌晨,不仅不见减弱,还有所加剧,且风向转为东南风,影响着游向,不巧的是还碰上了渔民撒在湖面上捕鱼的渔网。尹晓玲就这样在惊险与黑暗中熬过了17小时零8分,于9时8分到达了终点,比原定时间提前了4小时。她的医师目睹了全过程,感慨地说:“什么叫挑战极限?挑战极限就是挑战精疲力竭。战胜了精疲力竭,成功就在前头。”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女人不畏艰难的顽强拼搏,使一项新的吉尼斯纪录诞生了,这是云南人的骄傲和自豪。

无论是张健的横渡抚仙湖,还是尹晓玲的直游抚仙湖,都是中华民族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的再现。我们目睹此举,感慨万千。因为此举又拓展了抚仙湖水文化的空间,使抚仙湖水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富有了新的韵味和含义。在玉溪湖泊中,如果说抚仙湖是大家闺秀,那么星云湖就是小家碧玉了。因此,星云湖也被誉为“滇中碧玉”。

星云湖位于江川县城1公里处,为南北不规则椭圆形状,俗称浪广海、江川海。星云湖湖面海拔1722米,面积34平方公里,南北长约10余公里,东西最宽处近6公里,最窄处2公里有余;水深一般8米,最大水深10米,平均水深7米左右。径流面积373平方公里,每年约有0.25亿立方米的水量注入抚仙湖。星云湖之名是这样来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位仙人路经这里,看到湖水清澈透明,微波潋滟;湖中水草青青,荷花点点,岸柳依依,鱼群跳跃,很惊讶。惊讶之余又觉得还须添点什么,他随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和白云撒入湖中,于是这湖就叫星云湖了。

明代江川进士侯必登,曾以星湖为号。他生于星云湖畔,沉醉于星云湖风光,有感而言,作七言歌行《星云湖对月》,描绘星云湖月夜风光。诗云:“玉露凄清秋气凉,星云湖水澄明光。近屿含烟凝紫翠,远山峭壁摩青苍。水光山色桐辉映,万里无云碧天净……长门金谷总人寰,寂寞欢娱自往还。唯有星云湖上月,年年如旧照青山。”作品情景交融,感人至深。明月之夜的星云湖,波光摇曳闪烁,轻风梳理柳枝,渔火星星点点,如诗如画,妩媚多姿,令人陶醉。星云湖的白天同样富有情调,无风时湖面如镜,缕缕白云倒映水中,俯身可得;有风时微波层层,浪花朵朵,鸥鸟低翔,渔村烟树相映成趣,淡雅幽逸,意境十分美妙。说到她的四季,今人颇有感慨,写有诗词与古人诗作相对应。诗云:春游星云湖,百花相争艳。夏游星云湖,碧水映荷翠。秋游星云湖,山水皆生辉。冬游星云湖,最喜腊梅娇。

星云湖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天然场所,属营养性湖泊,在云南较早繁殖和放养鱼类,以单位面积产鱼量多而著称。星云湖同抚仙湖一样,属于断层淡水湖,但湖底平缓,淤泥深厚,浮游生物多,适宜鱼类生长。因此,湖里盛产鲤鱼、鲢鱼、鲫鱼、草鱼等20多种鱼类。这些鱼因肉鲜嫩、品质好、营养丰富而备受消费者接纳,在滇高原的水产品中占有率高,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每年从湖中捕获的鱼,达到数百万斤,接近湖边的村镇,还形成了买卖兴隆的鱼市。如今,为科学地繁殖鱼类,江川县对星云湖进行科学管理,规定每年开湖两次,第一次专捕银鱼,开湖时间是9月。捕鱼时千船竞发,湖面飘着片片白帆,处处是渔歌互答的景象。第二次是捕其他鱼类,时间是12月25日开始,至次年3月1日结束。这次开湖的时间相对较长,渔民要举行传统仪式,祭海祭龙王,以保平安,捕鱼丰收。开湖时,政府组织打礼花弹,一是表示开湖,二是表示向渔民祝贺。在星云湖上绽放出绚丽礼花的同时,渔船上的渔民燃放起准备好的鞭炮,抱头碰喜,然后张网捕鱼。如此有地方特色的湖泊文化,是星云湖沿岸渔民在长期从事渔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这在滇高原,还很少见,值得民俗学者珍视、研究,因此每当开湖时节,江川境内群众就像迎来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买鱼食鱼,大人小孩说鱼论鱼,以示鱼米之乡年年有余,岁岁丰足。外地客人此时也相约而至,品尝江川鱼的美味,融进浓浓的高原水乡文化氛围中。星云湖中鱼的美名,伴随着质朴淳厚的江川方言,播洒于滇高原上。

因为星云湖的富有,吸引了众多鸟类前来栖息繁衍。一些消失多年的鸟类,在星云湖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之时,重新飞翔于湖面上。湖区如今已有20余种水鸟,包括野鸭、大雁、白鹤、海鸥、白鹭等。尤其到了冬天,鸟儿不约而同相聚于此,嬉戏寻食。这时的湖面上,鸟儿舒展的翅翼如天空的片片白云,似湖中的片片浪花,翻飞涌动,构成一幅百鸟戏水图,煞是好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验证和说明。

围绕着以星云湖为中心的水文化,江川县古往今来都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沿岸多有人文景观相映衬。在湖之西南的早街村,清道光年间就修建了金甲阁。此阁呈正方形,三层楼,高20米,占地80多平方米。金甲阁古朴庄严,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精致玲珑,酷似一支文笔插于星云湖畔,因此也称“文笔插秀”。阁上不知是谁题了一副楹联,云:“天兴雄区欲游目驰怀一层更上,地因多景喜水光山色四面皆通。”道出旧时登上此阁可看星云湖风光缘由,颂扬星云湖畔风光的秀丽。仍是星云湖西岸的台山,清顺治年间建了一座台山寺,占地3500平方米。台山高数十米,无土无石,全是由贝壳堆积而成,东临星云湖,北、西、南皆是平坦坦沃野,形状如圆月,周围还有七小山环绕,因此有“七星拱月”之称。山上遍长青香树。青香树粗壮古老,但枝叶依然长得异常繁茂,郁郁葱葱,显示出无限生机。这是白鹭的家园,不计其数的白鹭宛如一朵朵白云,飘落于碧绿的树冠上,使幽静的山峦整日有生命的歌唱。吉祥的白鹭和葱翠的青香树合为一体,给人们带来吉祥的祝福。台山寺就坐落于山顶,后改为书院。院内有清光绪乙未年间云南督学高钊中题写的“台山书院”匾额。登临此山,气象万千的星云湖风光尽收眼底。星云湖之北的江城镇有一阁,叫文星阁,建于道光十九年,高21米,三层楼,呈方形,形态巍峨,底层四周相通,两条主要街道交叉成“十”字,从此通过。登此楼,往南观之,仍可观碧波盈盈的星云湖。古人讲究风水学。凡标志性古建筑和孕育文化之地,都围绕星云湖这个中心,适时而筑,构成大一统的星云湖文化。

那么今人呢,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筑起不少造势之作,在江川县城以北、星云湖南岸的荒滩和常年受湖水侵蚀的低产田中,江川县政府于1985年开始规划修建公园,逐年修建亭台楼阁,筑山掘池,植花种树,形成了一个占地70余亩的风景园林区,谓之湖滨公园。这个公园,除种植墨西哥柏、龙爪槐、雪松、枫树、樟树、茶花、广玉兰、缅桂、悬铃木等70余种木本和草本植物外,还于临水之滨植了拐角柳、观音柳、垂柳。整个公园,四季常绿,时时花艳。这个公园,在建构上仍然突出了水的主题,园内3个内湖的面积占了公园总面积的40%,可钓鱼观鱼,可荡舟嬉戏,可赏出水荷花,可到浴场畅泳,可通过连结湖中小岛的栈桥观远山烟柳,田畴沃土。在星云湖西岸的湖滨,当地农民自筹资金,建起了一个公园,叫新河嘴公园。这个公园的规模和陈设虽然远不及湖滨公园,但仍然突出了水的特色,具有清新的水乡风韵。几座亭台,几道柳堤,点缀于湖畔,从朴素中显出纯洁的妩媚,淡雅相宜。此处看星云湖,早晨及傍晚为佳,能够晨观云霞落湖中所带来的辉煌景致,暮看夕阳映水中而呈现出的浓墨重彩的油画。若是夏季而至,绿水碧透,稻苗荫荫,荷花朵朵,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清香,沁人心脾。在星云湖东北处的海门,是出水口,建有一门楼,叫海门楼,同是1980年以后的杰作。“海门楼”三字是本地书法家所写,写得厚实大气。这座建筑是混凝土结构,宏伟气派,琉璃瓦覆顶,飞檐入云,辉煌至极,飞跨两岸,立于河面,真有气吞星云之势。登上楼,看渔船游船从楼下悠然而过,激起的水浪形成一道道白练,好看至极。海门楼,是星云湖的门户了。

古今建筑交相辉映,如此自然协调地组成星云湖文化家族的成员,使得星云湖的水文化之光闪动出异样的色彩,更具包容性和延续性。

由于星云湖的滋润,江川书画艺术名冠滇中,本土书画家不断涌现,书画艺术作品别具一格,成了名副其实的书画之乡。悬于全县风景名胜地的600余处楹联碑刻及诗词,大部分出自江川书画家之手。雁过留声,人走留名。这方土地上的才子们接纳了这一古训,一代又一代地为星云湖文化的繁荣作着贡献,为星云湖文化的传播,矢志不渝。江川书画之风,带着浓浓的墨香吹拂于滇中的山水之间。

由于星云湖的滋润,江川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物产丰富,锦绣无边。春天,广袤的坝子中的油菜花盛开,满眼是金黄的色彩流动,处处弥漫着醉人的芳香。春天的寓意得到了彻底的表达,准确的注释。夏天,山野田畴间涌动着碧绿的色彩,恰似一块翡翠。秋天,成熟的稻谷铺成厚厚的金色波涛,在星云湖畔延伸。冬天,各类早冬蔬菜相继上市,田间地头随处可以听到菜农的爽朗笑声,上市蔬菜转眼乘上火车、飞机销往国内外。宽敞的大棚里鲜花烂漫,春意正浓。科学技术驯化了季节,使星云湖畔春光常驻,收获无限。生活于这方土地上的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富裕,精神饱满。盛世太平,心潮逐浪,为此而歌。

星云湖这块小家碧玉,大放光彩。

说到杞麓湖,清初书法家阙祯兆曾经写下《杞麓湖》一诗,描绘其风光。诗是这样写的:“一山千载秀,百里两城荫。风动蛟龙起,霜清波浪深。”诗十分简洁,咏物贴切。

杞麓湖位于通海县境内,秀山之北,元时就有杞麓湖之称,到了明朝改称通海或通湖,清代时称通湖或双湖,民国时期转而叫杞麓湖。论称谓杞麓湖在玉溪辖区的湖泊之内,应是多的。这个湖海拔1796米,湖面积42平方公里,与星云湖面积差不多。但水要浅许多,最深处15米左右,平均水深仅仅4米,是玉溪湖泊中水最浅的。湖的水源主要来自地表水及地下水,但流量小,年来水量约6400万立方米,总蓄水量达到1.7亿立方米,集水面积354平方公里。

杞麓湖的形成大约与抚仙湖同时代,属于地质年代第三纪末,由喜马拉雅山的造山运动,引起地层挤压而形成的。据说远古时杞麓湖相当广阔,但无出水口,由于湖区正处于溶岩地区,湖水就沿缝隙侵入溶岩,长期如此,溶岩被侵蚀成洞。尔后成了地下暗河,使之成为湖水的出口。这个出水口也叫落水洞,在湖东南。湖水经落水洞至暗河,流入华宁县的大龙潭和南盘江,汇入南海。落水洞是杞麓湖的一处景观,这里岩石耸峙,峭壁险峻,当雨季来临,湖中水位高于洞口时,水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漩涡,并且由大到小,注入洞底,响声轰然如雷,不绝于耳。

杞麓湖为东西向,湖盆由西向东倾斜,东部水深,西部水浅。湖底淤泥很厚,水草丰富。湖中出产鲫鱼等14种鱼类。湖畔土地肥沃,物产十分丰富,主产水稻、小麦、蚕豆、油菜、冬早蔬菜等农作物,是玉溪农作物、粮食主要产区之一。沿湖城镇轻工业比较发达,商贸交易火热,属于商品集散地。

杞麓湖烟柳茫茫,明澈如镜,湖水湛蓝,水天一色。古人称之为“湖水拖蓝”奇景。湖以北如今新建沙沟嘴湖滨公园,园外三面临水,园内花柳相依,景色十分宜人,是一处休闲好去处。风光旖旎的杞麓湖,给人们多少遐思。

玉溪境内的第四个淡水湖泊是阳宗海。

阳宗海位于澄江县及宜良、呈贡三县结合部,古时称彝休湖、明湖、阳宗海,现统称阳宗海。阳宗海的得名,源于大理国时段思平在滇东设37部,阳宗为37部之强宗部,后“强宗”二字讹传为“阳宗”,便用地名贯于湖名。

阳宗海海拔1770米,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面积31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米,最深处达30米,蓄水量为7亿立方米,是云南第四深水湖,水深仅次于抚仙湖和滇西的洱海、泸沽湖。流域面积191平方公里,径流面积175平方公里。阳宗海的出水口在明洪武初年间时,只是一条“广不盈尺”的小沟,到了洪武29年,平西侯沐英派了15000余名士兵,用两年时间开挖了一条长36公里,宽1.2丈的汤池渠,并引海水灌溉农田。可是渠尾仍狭窄,到了夏秋之交,湖水猛涨,流淌不畅,沿湖良田仍被淹没。到明隆庆年间,又进行疏浚,才制服水患。河上建了石桥,河水汇入珠江水系。

阳宗海湖光山色秀美,有丰富的水文化。《澄江府志》有载,说“每遇晴空云敛,静影澄碧,渔歌互答,帆樯往来,宛如图画。”乘舟而游,乐趣无穷。关于阳宗海,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传说。传说阳宗海附近住着两户人家,靠捕鱼为生。两家人相处得很好,关系密切。这两户人家中各有一个儿女,男的叫海哥,女的叫水妹。海哥生得眉清目秀,水妹生得十分俏丽,两人都勤劳善良,每天早晨一同下湖捕鱼,晚上又一同织网。长此以往,两人产生了爱慕之情。双方父母看出了他俩的心事,选了个好日子决定给他们完婚。可是却发生了意外,在完婚前一天,一户财主来抢亲,把水妹抢走了,海哥痛不欲生。水妹被抢到财主家后,思念海哥,绝食了九天九夜之后魂归西天。财主把水妹的尸体扔进山沟。海哥知道后,找到水妹的尸体,抱住大哭。他流下的眼泪落在阳宗海里,水就变得清澈透明。这时水妹却又复活了,她慢慢坐起来,身体化作了一座山。这座山后来人们就叫它“美女望海”或称“美女山”。这个动人的传说,说明爱情如同阳宗海水一样明净纯洁,是不能被玷污的。

阳宗海四周山川秀美,景色甚佳,景点有大、小嘴子,鲭、鲤鱼湾,大、小石洞,上、下沙滩,柳树湾等。在这些景点中,明珠庵最有特点。明珠庵位于阳宗海东面,依山傍水,竹林柏树掩映。此庵格局不大,前面有半岛,伸入湖中,高十余丈,临水处怪石嵯峨,风起时周围浪花飞溅,远望水浪拥着小山,似明珠,故而得名“明珠山”。明珠山两侧有不少岩洞,洞内有泉水涌出,清澈至极。西南方向的报国寺,后立七块巨石,自然形成北斗星座,被称为“七星北斗”。附近的村庄,也叫北斗村,很有趣。据说到了夏季,站于高处,阳宗坝子中的各村寨都可清楚看到,只有北斗村烟雾笼罩,不甚清晰,别有一番韵味。古人因此不胜感慨,称为“斗村烟雨”。

玉溪的湖泊文化是水文化中一道靓丽的彩虹,各湖泊因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有异,也就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内涵,但都兼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双重美。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大大小小的高原湖泊,不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且,它们作为大自然的精华,对人民的性格心胸有潜在的提升之功能。孔夫子在河川旁边对人生有哲学的感悟,而玉溪的湖泊文化,对人民性情的厚朴聪慧,更有长久的养护之功。

同类推荐
  • 品读台江

    品读台江

    品读台江,才只开了个好头。地处海峡西岸感潮地带,有活泼源头,有海涌回澜,风景无限,逝者如斯,可别打盹!漏了一组新镜头,便会遗憾凝眉
  • 中华美德3

    中华美德3

    在故事中吸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 中华古代茶酒文化精典

    中华古代茶酒文化精典

    茶酒文化是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其中的载体,不仅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茶酒的历史,文化,名茶名酒等各方面做了系统的介绍,方便读者学习与参考。
  • 成语故事·第一辑

    成语故事·第一辑

    该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个成语都具有释义、出处、故事三大部分。编排顺序采取按笔画多少排列,既方便读者阅读,又方便读者查阅。本套图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因此,本套图书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 中华谚语(第七卷)

    中华谚语(第七卷)

    该书本着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从收集的数万条谚语中选取其中的精华约11500条。收录的谚语哲理丰富,涉及范围广,从婚姻家庭到社会百态,从军事历史到处世哲学,从天文地理到农、工、商、建,从养生保健到琴棋书画……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均有涉及。本书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掌握,在每句谚语下面标注了简单的释义
热门推荐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我与书的故事3

    我与书的故事3

    本书是“世界读书日”征文大赛作品集,宁夏青少年围绕“我与书的故事”这一主题讲述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风貌、读书经历,回顾读书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分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入选作品千篇,编辑将其编校加工整理成书。本书能让同学们乐于读书、勤于读书,让书记的墨香弥漫在学生的成才之路。
  • 思鸿传说

    思鸿传说

    蓝言死了,意外获得鬼王传承,降临人界之后,会掀起怎样的波浪,故事从这里开始......六界征战,废土重生,世界交换,破碎虚空,当曾经的往事一点一滴被挖掘出来,蓝言将何去何从......
  • 苍木之冥

    苍木之冥

    继盘古开天,女娲救世之后,九黎轩辕两族雄起,于涿鹿之野爆发大战!风伯、雨师、应龙、帝女、风后各显神通,神州浩土分崩离析,六界动乱。日久万物生,四大部洲上逐渐形成各种族群,天庭、西天界等势力开始出现,又有阐、截、人三教共签封神榜,仙界妖道、凡夫俗子,均被卷入了涛涛巨浪之中……妖猴混世、天庭分崩、圣僧西行……看似平静的神州大地下,实则潜藏着无数暗流。一位接一位的乱世鬼才应运而生,散落于六界。然而,神州大祸将起,人命贱如草芥,唯有走到最后之人,方能称霸六界。我们的这一故事,就是从四洲当中最为混乱的南瞻部洲,开始讲起的……
  • 遭遇色大叔之前夫来找茬

    遭遇色大叔之前夫来找茬

    “妈咪,你就答应我,跟爹地相亲吧,怎么说也是我介绍的人,大家都是熟人,相起来也比较容易。”“寒小柔,吃你的棒棒糖,你老妈我又不是没人要,干嘛跟他相亲?”“可是我觉得让爹地做爹比较好啊!”寒小柔的眼睛很天真,寒亦星泪流满面,孩子,你不知道当年你妈我有多么的往事不堪回首,我的人生奋斗目标是两个亿,可是还没奋斗完就被那家伙吃干抹净,好不容易离了婚,再跟他相亲,她脑袋被门夹了?系列文:【偷心游戏】腹黑大叔骗婚记:冰雪夏天(尹初夏VS季寻风)篇www.*****.com
  • 让我们一起到老

    让我们一起到老

    在一个雨天,一场梦幻的爱情破碎了,曾经的一生一世、白头到老…全部变成了过去…她以为自己可以放下过去,重新寻找自己的爱情,可到头来才发现自己的心原来早已被他偷走,回不来了…当她下定决心重新追回他时,他们相遇了,这一次的相遇会意味着下一次的相爱吗?
  • 聚灵破天

    聚灵破天

    一场离奇的灭门惨案,使本是孤儿的沐炎踏上了修真的道路,资质拙劣的他饱尝了众人的冷落和嘲笑,但也使他意外了发现了体内里别样的力量,开创了别样的修真法门,成就了非凡的伟业。与此同时,尘封的往事浮出水面,缠绕在他身上的谜团也渐渐的有了答案。在生死亲仇之间他难做取舍,而他的抉择也将决定这个未来的命运。
  • 天之无限

    天之无限

    那一天……我莫名其妙的来到了凹凸曼的世界,从此我就走上了保护世界,维护和平,扶老奶奶过马路的道路。没事在龙珠世界和孙悟空保护一下地球;到漫威和超级英雄聚个会;没事调戏一下圣人神马的;啧啧啧,这小日子过得就是舒坦!(本文只求爽,看的舒心,不虐主。)
  • 混乱之域

    混乱之域

    生存斗争混乱刺激从没有真正的对错人只会站在自己想站的位置你能在这里活下去么?
  • 系统路上的炮灰者

    系统路上的炮灰者

    被车撞的粉身碎骨,灵魂却因此绑定系统穿越各个世界,没想到这竟是主神的设计?--------我被炮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