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是种种区别的最初创造者:把光亮从黑暗中分去,从六天的工作分出第七日的安息,从粗俗中分出圣洁。尽管我们潜意识中可能还保留着对男女性别的歧视,但我们还是能够对男孩、女孩之间的天生差异保持尊重。我们可以不用刻意忽略或抹杀这些差别,而是可以留意这些区别在孩子行为中的具体显露方式。如果你害怕承认任何性别差异会导致不公平待遇,那么你的孩子就有可能错过自己需要的东西。若要公平对待女儿和儿子,有时需要给予他们不同的待遇。尊重差异化反而可以促进彼此得到平等的机会。
犹太哈西德派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它表达了一种平衡观:“你只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纸条上写着‘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上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在犹太教的观念中,崇高和平凡是水乳交融的。一年当中最神圣的日子,并不是庄严肃穆的赎罪日,而是每个礼拜六(安息日)。每星期中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却是个极具特色的时刻。根据传统说法,信徒从犹太教堂回家途中,都会有一位守护天使尾随,来帮助迎接这个特别日子的精神使者。
在犹太教里,所谓“圣地”并非富丽堂皇的大教堂,而是为了庆祝初秋的收获,在自家后院或阳台所搭建的简陋棚子。所谓“圣物”不过是以两根不起眼的木质卷轴所卷成的一捆羊皮纸《摩西五经》。圣餐则是加入鸡蛋的白面包。而这个世界的未来要以什么为依靠呢?靠的不是英雄人物的伟大作为,而是靠学习自己传统的学生身上的活力。这种民主气息浓厚的宗教给予每个孩子特殊的赏赐,却不认为任何人头上有特别耀眼的光环。
因此,犹太人对待男孩女孩的差异的观点是:要正确认识自己孩子身上的差异性,容许他们天生的禀赋得以显现。
在《摩西五经》中,圣贤们总是提倡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传道。在过犹太教逾越节时,按照传统,大家要讲述祖先逃离暴政、争取自由的故事,并要以恰当的语调和措辞来让聪明的孩子、顽皮无知的孩子甚至愚钝等不同类型的孩子能够理解,对理解程度不同的孩子,我们要因人而异地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犹太教所表述的信息是一致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待任何孩子都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否则你无法说到他们心坎上。
事实上,当今还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重男轻女”的观点,这使得孩子们肩头承担了更多的压力。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教师和社会科学家一直强调要弱化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差异。这一想法是为了矫正过去男女不平等的局面。毫无疑问,所有儿童都应该受到鼓励,去探知任何使他们感兴趣的领域。然而,一种对性别盲目不加区分的教育方法,有时却会给已经过度受压的小孩增加压力。过去以性别为基础的安全港湾已经消失,如今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机会要在各方面表现优秀,既要成绩好,也要体育好,既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也要力争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
《塔木德》中有一句极为睿智的格言:“人类有三个朋友:小孩、财富、善行。”
这里的人类当然应当理解为犹太民族。这句格言告诉我们的是犹太民族的三个根本关注点:小孩是民族的肉体存在,善行是民族的精神存在,财富是民族的现实存在。
对于以“文化”立“族”的犹太人来说,善行及其背后的价值与信仰。是民族最高意义的存在,无此,即无犹太民族。但是,这种精神存在要成为每一历史时刻的现实存在而不沦为历史遗迹,必须与民族的肉体同在。而财富不仅代表着维系犹太民族精神存在和肉体存在的必要条件,还是犹太民族的肉体存在藉以证明其精神存在之不朽的根本证据。所以,最终说来,犹太民族的这三种存在是在孩子身上实现“三位一体”的。从这层意义上,我们不难明白,犹太人为何会对孩子具有这样一种带有崇高感、神圣感的情感。
犹太人的一则典故是这样说的:
当初,上帝要把“十诫”授予犹太民族时,曾要求犹太人做出保证:他们必能守护律法。于是,犹太人首先以最早的伟大祖先,如亚伯拉罕、艾萨克、雅各布等名字起誓,一定守护十诫。
然而,上帝认为不够。犹太人又以他们日后所能获得的一切财富起誓。上帝还是认为不够。犹太人又以所有犹太人所生的哲人的名字起誓。上帝仍嫌不够。最后,犹太人说,一定会把“十诫”传给孩子,并以孩子起誓。这时,上帝终于说道:“好!”
这样的寓言,只有一个长时期在血与火的急流中跋涉而随时会遇到灭顶之灾的民族,才构思得出来。只有当一个民族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未来和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时,才会给孩子带上这样一轮光环,使孩子几近于神圣。
从这样一种“孩子神圣”观念出发,犹太人的家庭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的王国”。
当孩子还在母亲的子宫里的时候,就已受到全家的特殊照顾。犹太人有一条规矩,孕妇应当享受特殊待遇,必须让她吃得好。在贫穷人家,甚至宁可大家挨饿,也不能让孕妇饿着。
孩子一出生,就成了家庭的中心。用《塔木德》中的话来说:“1岁是国王:大家集合起来,像服侍国王一样哄他,取悦他。”
犹太人把男孩女孩都看成宝贝,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观念,对我们来说具有启迪意义,而对于某些人来说,应该具有惊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