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戚继光的御倭斗争
(一)戚继光练兵与戚家军的形成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自幼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其父戚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人为神机坐营。戚继光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袭祖职登州卫指挥佥事。中过武举。嘉靖三十四年(1555)七月,调任浙江都司佥书。第二年七月,升任宁绍台参将,历任副总兵、总兵,先后参加浙、闽、粤的抗倭斗争。倭患平息后,于隆庆元年(1567)被调往北方,任蓟镇总兵官。万历十一年(1583),任广东总兵,十二年(1584)被罢官,官至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
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任浙江都司佥书,特别是三十五年任宁绍台参将后,就直接指挥军队同倭寇作战。在实践中,戚继光认识到,“倭非大创尽歼,终不能杜其再至”。要想“大创尽歼”,就要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所以他任参将不久就提出练兵的问题。嘉靖三十六年(1557)冬,胡宗宪调拨曹天佑部3000人由他训练。这支部队经过戚继光的训练,军容可观,也打了一些胜仗,但仍不能打硬仗。嘉靖三十七年(1558)二月,攻打岑港之敌,这支军队就攻不上去,为此戚继光受到革职的处分。这给他以深刻的教训。他更加刻苦地学习兵法,深刻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决心练出一支精兵。
嘉靖三十八年(1559)八月,针对原先兵员多为市井油猾之徒的情况,请求去义乌招募矿工和农民。得到允许后,九月去义乌募兵,共得4000余人。
戚继光对从义乌招募的4000余人,采取了新的编制。编制取决于营阵,营阵决定编制。这是戚继光军队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出发点。戚继光根据“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原则,从倭寇善于格斗和南方水网地形的特点出发,创立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
鸳鸯阵是“二牌平列,狼筅各跟一牌,以防拿牌人后身。长枪每二支,各分管一牌、一筅。短兵防长枪进的老了,即便杀上。伍长执挨牌在前,余兵照鸳鸯阵紧随牌后”。这就是说,这一阵法前面是2牌手(长牌、藤牌),跟着的是2狼筅手,再次是4长枪手,最后是2短兵手,另有1队长在最前。
一头两翼一尾阵是把参战部队分成四个部分:前者为头,为正兵,是主要的进攻部队;头的两翼为奇兵,保护头的两侧不受袭击,同时进攻敌人的侧翼;尾是策应部队(即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头和两翼。
从这样两个营阵的要求出发,戚继光把他从义乌招募的4000余人编组成军。他把最小的战斗单位称作队,即鸳鸯阵,由12人组成,除上述的作战人员外,加1伙兵。“四队为一哨,虚其中,哨长居之。四哨为一官,虚其中,鸟铳、火器、哨官居之。每前后左右四哨为一总,把总居之。”每一营(总)配备“火药线匠一名,木匠一名,铁匠一名,大铳手三名……每把总哮啰一名,喇叭一名,号笛一名,鼓四名,锣手一名,摔钹一名。中军台上下营吹鼓手共三十八名,医士二名,医兽一名,精占筮者验留,裁缝二名,弓匠二名,箭匠五名,火药匠十名,大铳手一队三十名”。戚继光的军队和卫、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的编制不同,主将下辖五营(总),即前、后、左、右、中营,只有4000余人,每营(总)800余人,每官(大哨)
200余人,每哨不足50人,每队12人。这种编制是对明朝军队编制的一次改革,更适于对倭寇战斗的需要。
军队配备的武器装备也与卫所军队不同。戚继光的1小队12人,除队长和伙兵外,其余10名战斗员,配备长牌1、藤牌1、狼筅2、长枪4、短兵2.长牌手、藤牌手各配腰刀一口,各带蒺藜10串,每串6个,藤牌手还有标枪2支。短兵手各带火箭6支。中军还配有大铳等火器。
为了充分发挥各种武器的威力,戚继光皆“因其材力,而授习不同”的武器,使人尽其才,器尽其用,形成最强的战斗力。“长牌无甚花法,只欲有胆有力,赖之遮蔽其后兵前进耳”,要选用年力老大之人使用。藤牌较小、灵便,要选年少便捷,手足未硬之人使用。狼筅枝干繁重,要给年力健大老成的人使用。长枪专主刺杀,是一队中的主要杀敌武器,要选30岁左右的精壮好汉使用。
短兵稍次长枪,也应选精悍之人。伙兵肩负重锅,炊爨做饭,要以老实有力甘为人下者担任。戚继光把武器和使用武器的人恰当地结合起来,这是使他的军队成为一支精兵的重要前提之一。
戚继光不仅把武器和使用武器的人恰当地结合起来,而且这些武器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武器“长短相杂,刺卫兼合”,长以卫短,短以护长。牌、筅属于防御性武器,置于队前,对全队起着保护作用。牌、筅之间也互相防护。4支长枪,每2支各管1牌1筅,对牌筅起着防卫作用。短兵则防护着长枪的后身。长枪是进攻性的武器,它前有牌、筅保护,后有短兵防卫,无自身难保之忧,有进取杀敌之志,这就大大加强了进攻能力。这种武器配备把进攻和防御紧密结合起来,使善于短兵格斗的倭寇无伎可施,确实是戚继光的一个创造,是这位军事家军事才干的具体体现,也是“戚家军”成为一支精兵的重要前提之一。
戚继光对他从义乌招募的农民、矿工编组成军后,就从思想、武艺、营阵、纪律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
戚继光十分重视士兵的思想(心)训练。他认为“练心则气自壮”。只有把士兵训练得有同仇敌忾之心,到战场上才能有高昂的士气,勇敢杀敌。为此,他向士兵进行养兵保民教育。强调国家建立军队,就是为了“保障生民,捍御内地”;老百姓之所以用自己的血汗供养士兵,就是为了“杀贼,保障他”。促使士兵懂得为谁抗倭,为谁打仗,一心一意去抗倭。其次,他要求各级将官要作表率,身先士卒,与士卒同滋味。爱护士兵,关心士兵,使士兵在将官的感召下,不怕困苦,立志抗倭。再次,他强调明赏信罚。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赏者虽仇者亦赏,罚者虽至亲不免。这样,就使这支军队,人人临敌有立功之志,无退缩之思,万人一心,士气高昂。
戚继光对武艺训练抓得很紧,他对士兵们讲:“你武艺高,决杀了贼(倭寇),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他决杀了你。”以此激发士兵的练兵热情。他要士兵练实战的真武艺,战时怎样打,平时就要怎么练,反对学“花枪”,“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他规定了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组织士兵结合阵法反复进行操练,并经常进行比较考核。在考核中,进步者受奖,屡次没有长进者受罚。这样,就使士兵各个专心练武,人人有实战本领。
在单兵训练的基础上,戚继光组织士兵进行营阵训练。他组织士兵反复操练他自己创造的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不仅练一般鸳鸯阵的战斗队形,还要演练在窄路时如何将并列的队形变成纵队,在宽路时又如何变换成横队,把鸳鸯阵变成大、小三才阵的。在演练鸳鸯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一头两翼一尾阵的训练。
头、翼、尾如何协调动作,在敌情变化了的情况下又如何进行变化,都要使士兵熟练掌握。不仅演练进攻之法,还要演练退却和防伏之法。这样就使得这支部队进退有序,号令严明,有条不紊。进攻时,至少使敌三面挨打,夺其锐气,杀其斗志。退却时,井然有序,使敌无隙可乘。
戚继光还训练部队识别和听从他所规定的各种号令和章法。从行军住宿、休息就餐到练武摆阵、擒贼杀敌,戚继光都规定了极其详尽而明确的号令和章法。他要求士兵对这些号令“务要记熟”,严格遵守,使这支部队真正做到令行禁止。
戚继光还进行严格的纪律训练。他教导官兵不准扰害百姓。凡是砍伐人树木,作践人田产,烧毁人房屋,奸淫作盗,杀被掳的男人,污被掳的妇女,甚至妄杀平民的都要以军法从事,予以严惩。从而使这支部队做到“兵民相体”,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戚继光训练部队特别重视平时良好习惯的养成。他认为,“操兵之道,不独执旗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操之于场肆者,不谓之操,所谓筌蹄也。而兵虽静处闾阎,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
戚继光对这支来源于农民和矿工的军队,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训练,使其成为一支武艺精,阵法强,有纪律,听指挥,“兵民相体”,万众一心,名垂青史的“戚家军”。戚继光率领着这支部队驰聘于闽、浙抗倭的战场上与其他明军相配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大创尽歼”倭寇的胜利。
(二)台州大捷与浙江倭患的基本平息 台州是浙江遭受倭患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嘉靖三十九年(1560)
二月,明政府应胡宗宪的奏请新设台(州)、金(华)、严(州)参将,屯驻海门卫(今台州市椒江区),以因功复职的戚继光担任。戚继光到任后,督造战船,改进兵器,加强侦察力量,充实卫所兵力,并继续训练他所招募的义乌兵,教以适应南方水田地区作战的“鸳鸯阵”,明号令,严纪律,使之成为抗倭劲旅。经过戚继光的整饬,台州形成了海陆俱防,攻守兼备的防御体系。
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间,有倭船数百艘,倭寇一二万,聚集于浙江外海,浙江沿海的象山、奉化、宁海、瑞安、乐清诸县及大嵩、霩、桃渚、新河、楚门、健跳、隘顽诸所,频频报警。四月十九日,一股倭寇在奉化的西风(在今奉化东南)登岸,当晚至宁海一都团前,大肆劫掠。
宁海属台州,是戚继光的防区,戚继光布置好台州的防御后,亲率主力赶赴宁海。敌知戚继光赴宁海,台州空虚,遂分三路进犯台州:一路欲犯桃渚,一路欲犯新河,一路泊于健跳圻头。戚继光分析了敌人入侵情况,入侵新河者逼近所城,应迅速围歼。当时胡宗宪指示戚继光等人说:“贼虽分侵,不可堕其计中,辄便分兵应策,当并力合势,先讨其重大者,然后以次剿除。”戚继光和监军唐尧臣依据胡宗宪的方略,并针对宁海倭寇多、新河倭寇少的情况,由戚继光进剿宁海倭寇,分巡佥事唐尧臣督率楼楠、胡守仁部援救新河,同时通知太平知县徐钺、黄岩知县张思善等率乡兵策应助战。
四月二十四日,倭寇抢掠新河城外各地。城内精壮土兵大都出征,留守者人心惶惶。当时,戚夫人王氏居新河。她命打开兵甲火药仓库,城中士卒、妇女都穿上军装排列城上,旌旗密布,号令相闻,倭寇以为城中有备,不敢靠近。
二十六日拂晓,倭寇进逼新河城下。戚继光派出的援军赶到,与倭寇展开激战。倭寇力不能及,慌忙退至城南寺前桥鲍主簿家大院。下午,倭寇列队出巢,被明军击溃,又退回,明军乘势围攻,用鸟铳杀伤其百余人。入夜,明军撤入城内,倭寇乘隙向温岭方向逃去,明军追上敌人,又将其击败。
新河之战后,戚继光得到消息说有一支倭寇进至精进寺,其目的是乘明军主力外出之际进攻台州府城。戚继光决定立即南下,驰赴台城。由于形势紧急,戚家军顾不上吃饭,空腹奔走70里,准备进城后再就食。当戚家军赶到城下时,倭寇已至距城二里的花街。戚继光决定乘敌立足未稳之际,立即进剿花街之敌。戚家军列阵至花街,勇士朱珏冲在前面,连斩7倭。左哨把总丁邦彦、右哨陈大成率部左右冲击。倭寇大乱,溃败而逃。陈大成追敌至瓜陵江下,丁邦彦追敌至新桥,皆获胜利,共斩敌308级,生擒倭酋2人,俘获兵器650条件,解救被掳民众5000余人。倭寇淹死江中者不计其数。
四月二十八日,泊于健跳海面的2000余倭寇登陆,三十日自焚其舟,南下直抵台州府城。五月初一日,抵达府城东北的大田镇。此时,戚继光所部分守在新河、隘顽等地,身边只有1500余人,敌众我寡,戚继光临危不惧,与监军赵大河一起鼓舞士气,勉励大家杀贼保民。倭寇与戚家军双方在大田镇设伏,对峙三天后,倭寇见攻取台州难以取胜,遂沿山路遁至大石,欲窜犯仙居,劫掠处州(治今丽水)。戚继光预料倭寇窜犯仙居,要经过上峰岭,出白水洋(在今临海西),即率兵抄近道赶至上峰岭设伏。戚家军每人手执松枝,用作隐蔽,远远望去,俨然松林。
五月初四,倭寇向仙居进发,2000多倭寇,每隔三步一人,排成单列,中间加以被掳的男女,队伍长达20余里。初五,倭寇到达上峰岭,只见满山松林,未有异常,便大胆前进。戚家军待倭寇走过一半,一声令下,弃松而起,居高临下,鸟铳齐发。倭寇毫无准备,突然受敌,顿时乱作一团,只好仓促应战,边战边退,被歼大部,残倭逃到白水洋朱家宅。戚家军将其团团围住,施放鸟铳,放火焚烧,将其全歼。这次战斗前后共斩倭344级。生擒倭首5人,解救被掳男女1000余人,缴获物资一宗,而明军仅阵亡3人。战斗结束,戚继光班师入台州,城中老少出城20里相迎,欢声雷动。
上峰岭战斗后,戚家军又于五月十五日取得了藤岭战斗的胜利。五月二十日,又歼灭了原窜犯团前,后又占据长沙(今浙江温岭东南长沙)之倭,打得倭寇“只樯不返,而贼部中之枭雄悉绝”,彻底消灭了进犯台州的倭寇。这就是著名的台州大捷。
台州之战前后历时1个月,连续作战10余次。与台州大捷同时,浙江总兵卢镗及温处参将牛天锡也率众歼灭了进犯宁波、温州等地的倭寇。总督浙直福建尚书胡宗宪在上奏时说:“浙江倭寇,自四月以来,合谋连,屡犯宁、台、温等境,我师御之,战于海者六,战于陆者十有二,计前后擒斩一千四百二十六人,焚溺死者无算,今已荡平。”自此以后,倭寇未敢大规模进犯浙江,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
(三)戚继光入闽御倭 浙江倭患基本被平息后,大批倭寇遁逃至福建。占岛据寨,掠夺袭城,无恶不作,“北自福宁,南及漳泉,沿海千里,尽为贼窟”。福建形势十分严峻。但福建海防却十分薄弱,卫所空虚,军备废弛(见前)。在这种情况下,福建巡抚游震得上疏朝廷,请求派能将劲旅援闽御倭。明世宗遂指示胡宗宪令戚继光领兵6000,督府中军都司戴冲霄率兵1600入闽,开赴福建御倭前线。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七月底,戚继光从浙江温州出发,由海道抵平阳。八月初,改陆路过分水关至闽东北,一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当时,有1000余倭寇并裹1000余村民盘据在横屿岛,四处劫掠,为害甚烈。戚继光遂决定先攻灭横屿的倭寇。
横屿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位于宁德东北20里的三都澳中。隔10里(一说5里)浅滩与大陆相望,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后淤泥一片,难以通行。加之倭寇在岛上经营数年,立栅建寨,筑垒布营,很难攻取。官军与横屿倭寇相守近一年的时间,始终不敢与之决战。戚继光入闽后,根据宁德天天告急的情况,决定先攻宁德之倭。
他令水军一支泊于横屿外洋,以便与陆路夹击敌人。然后利用退潮的时机,令戚家军列成鸳鸯阵形,人负一束柴草,随进随用柴草填泥铺路。戚继光则亲自擂鼓,以鼓舞士气。戚家军一举登岛,与倭寇展开激战。倭寇虽殊死抵抗,终不敌戚家军勇猛,渐渐不支,或被杀,或投海,戚家军大获全胜。俘敌29,斩首348,焚溺者无以数计,并解救被掳男女800余人”。
横屿之战后,戚继光又率军到达福清县。探知倭寇正在牛田(今福建福清东南龙田)一带集结,以杞店、上薛、牛田(以上均在福清东南)、西林、木岭、葛塘(以上在福建清南)、新塘、闻读(以上福清东南)等地为巢穴,络绎30余里。戚继光对这次进攻作了周密的部署。进攻部队两部:一部在都司戴冲霄率领下,由仓下(今福清南苍霞)进;一部在戚继光率领下,由锦屏山(在福清南)
进。一部为掩护部队,一部为阻击部队。九月初一日下午,各支部队到达指定地域。当戚继光进军时,百姓请戚家军立即剿敌。戚继光当时考虑到会有奸细混在百姓当中,就采取“用而示之不用”的战法,声称“我兵远来,须养锐待时而动,非朝暮可计也”。敌人得知这个消息,果然放松了警惕。当晚二更,戚家军悄然出发,扑向敌人的据点杞店。敌人毫无准备,来不及应战,便于短时间全部被歼。戚家军焚毁敌巢,返回锦屏山。第二天五更,戚继光又粉碎了敌人的偷袭,并乘胜前进,直捣倭寇牛田大巢。牛田、上薛、闻读等敌巢相继被攻破。此战除争取几千胁从和禁毁的倭寇不算外,生擒倭10名,斩首672颗,缴获器械369件,解救被掳男女954人。残余倭寇逃往惠安等地。
戚家军在福清稍作休整后,又挥师南下,进入兴化(治今福建莆田)境。当时,逃往惠安的倭寇又窜回兴化,盘据在林墩(今莆田东南黄石的林墩),尚有狡黠的倭寇4000多人。九月十二日,戚家军得知倭寇在林墩的消息后,就向兴化进发,十三日进入兴化府城。当天午夜,戚家军悄然出发,乘月夜,衔枚而进,向敌人发起进攻。拂晓与敌人展开激战,大败倭寇,追至窑兜(今莆田东南黄石镇的瑶台),将敌全歼。此战斩首2023人,俘虏13人,解救被掳去的千户1员、生员5员、男丁女妇2114人。
戚继光入闽作战两个多月,经横屿、牛田、林墩三个战役,沉重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消灭了在福建的宿寇,鼓舞了福建人民的抗倭斗志,同时,戚家军也伤亡逾千。加之水土不服,许多士兵染疫抱病,日渐思归。为了休整部队和补充兵员,戚继光于十月初一班师返浙。
二、谭纶在福建的御倭活动及其加强海防的措施谭纶(1520~1577),字子理,号二华,宜黄(今属江西)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嘉靖三十年(1551)
任兵部主事,第二年升任南京礼兵部署员外郎。倭寇起,他自荐招募壮士500人,击退转掠南京的倭寇。自此以知兵闻于朝。三十四年(1555)任台州知府,募台州壮士千人,操练成精锐。三十七年(1558)升任浙江按察司副使。四十二年(1563)任福建巡抚。隆庆二年(1568)任蓟辽总督,五年(1571)升兵部尚书。
谭纶沉毅知兵,所练乡兵千人,进止齐一,节节相制,成为一支精锐的御倭部队。嘉靖三十六年(1557),倭寇进犯栅浦,谭纶亲率乡兵出击,三战三捷。嘉靖三十七年,倭寇由松门劫掠周围六县,进围台州,不克而去,转寇仙居、临海,被谭纶擒斩殆尽。谭纶因功升海道副使。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自象山突围台州,谭纶在马岗一带连续将其击败,又与戚继光一起在葛(菖)埠、南湾大败倭寇。三十九年升浙江布政司右参政,四十年三月,丁父忧回籍。
福建倭寇闻知戚继光回浙的消息后,相互庆贺说:
“戚老虎去,吾又何惧?”又猖狂起来。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月,倭寇一支由北路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县,一支精倭6000由中路包围兴化府城。福建巡抚请求广西总兵官刘显援救。刘显所带兵少,未敢与倭交战。
倭寇遂于十一月攻陷该城。倭寇将府城劫掠一空,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正月二十九日,自动放弃府城,南走崎头(今莆田东南埭头),继而占领平海卫(今莆田平海),欲夺船出海。
兴化府城的陷落,八闽俱震。明廷对此十分重视,一方面,撤去巡抚游震得的职务,令其戴罪立功(后免职),于四十二年三月,起用在家的谭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另一方面,调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副总兵戚继光迅速入闽支援。俞大猷于嘉靖四十二年正月,率领招募的6000兵入闽。因当时倭寇与从贼共万余,俞大猷和刘显兵与之相当。向来用兵持重的俞大猷采取围而不打的方略,等待戚继光率兵到来。戚继光接到援闽命令后,于二月又到义乌募兵,16天内招募壮士万余人。三月赴闽。倭寇闻知戚继光入闽,欲将其劫掠的财物运送回国,因受到明军水师阻击未逞,遂移驻渚林以南的许厝村(今福建莆田东南东峤镇许厝),据险结巢,扼守平海卫,企图守住出海逃走的去路。
四月十九日,戚继光率军进抵兴化东南的东亭,并不顾疲劳和危险,亲自察看地形。二十日,福建巡抚谭纶招集戚继光、俞大猷、刘显等讨论进剿计划,戚继光主动提出由自己从正面主攻,俞、刘二部从两翼包抄,分进合击,消灭敌人。二十一日夜,明军分三路悄然向敌营进发。
次日清晨,各路明军向倭寇展开全面进攻,杀声震天,火铳飞射,倭寇四处奔逃,明军迅速荡平了许厝村的倭寇,歼敌2200人,缴获军械物资无计,解救被俘群众3000余人。明军仅阵亡16人。明军收复了平海卫。谭纶是平海卫大战的总指挥。平海卫大捷,为彻底肃清福建倭寇奠定了基础,他也因功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平海卫大捷后,巡抚谭纶“为久安长治之至计”,上疏朝廷,条陈加强福建海防12事。兵部、吏部和户部分别给予答覆。兵部覆行其五事,其大意是:其一,恢复旧有水寨。自福宁南下至漳、泉,设置五座水寨,以扼外洋。以烽火门、南日山、浯屿三为正兵,铜山、小埕二为游兵。每寨设把总一人,分守其境。严明职责,依制赏罚,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其二,选拔将领。副总兵戚继光,文武双全,智勇兼备,应擢为总兵,镇守全闽。增设坐营都司一员、把总二员,原设三路参将宜改为守备。总兵官俞大猷,应复还伸威营,与南赣军门事权为一,在福建止备汀、漳二府山寇。
其三,建立客兵制度。将福建所募浙江兵分为两班,每班各9000人。一班自七月一日始,用于秋季防倭,至十月撤回。另一班从十月一日始,赴卫所防备春季倭寇,至次年六月撤回。以此轮流,岁以为常,不得无故减少兵员,违误戍期。
其四,训练主兵。各县定额设置民兵,随时汰减老弱,补充精干。可将其分为两部,一属本县掌印官训练防守,一属巡捕官赴府团操,每府委武职一人统督,该府掌印官监督,兵备道以时阅视,视其勤惰优劣而赏罚。
其五,申明职责。沿海及腹里府、州、县与卫所同在一城,及卫所自在一城者,如遇到围攻不能固守,卫、所掌印捕盗官,同守边将帅失陷城寨一样处斩,其府、州、县捕盗掌印官全部降级使用。自今以后,申明各自职责,著为定例。
吏部回覆二事:其一重监督。大将指挥作战,如果没有与其同心的文官与之相始终,则必然产生意见分歧,妨碍作战计划的实施。升汪道昆为按察使,使其与戚继光共理兵务。
其二,举贤能。对于久居闽地,了解当地土俗风情的人要予以重用;如有升迁机会,应优先考虑。
户部回覆四事:其一,请钱粮。福建军需共计约30万两,而额供仅10万两。兵荒马乱之际,不应当重取于世,请求南京户部将折粮草银11万、漕司河工银2万、淮浙盐银各2万、广东椒木银4万两移给福建。
其二,缓征科。延、建、汀、邵等地受倭患较重,凋敝残破,许多村落几成废墟。如果有司急征赋税,许多人会逃离家乡以避重赋。官府与百姓的矛盾一旦加剧,其危害不可胜言。请求放宽征科期限,不必拘守现行条例,降罚下边官吏。
其三,蠲租税。莆田、平海、宁德、政和等县遭受倭患严重的县,应当给当地百姓以休养生息的机会,被倭严重者,不论起存钱粮免征三年,次者二年,又次者一年。
其四,复额粮。福建从前设马、步官军48000余人,俱有额粮。近来所余额粮往往被移作它用,请查复旧粮。
这些建议,都得到朝廷的采纳而实施。
戚继光按照谭纶的设想,采取了轮戍、水陆设防、分路守御等改善福建防务的措施。
十月,戚继光升为总兵官。他刚刚把现有兵力进行了部署,倭寇又大举入侵。由于戚继光的部队在福清、漳州、泉州、连江等地都有驻军,并在烽火门、小埕、南日、浯屿、铜山五水寨布置了一些战船,配备了火药、器械等,基本构筑了水陆两道防线,福建防务绝非昔日可比。十日之内,戚家军水战六捷,陆战六捷,歼倭3000余,击毁倭船28艘。
十一月初,倭寇分乘30余艘船先后在兴化、福宁等沿海登陆,并向仙游方面集结。谭纶和戚继光分析了倭寇的动向,判断其有可能围攻仙游,便催调回浙休整的6000余士兵回闽,同时派200人入仙游协守。当时,仙游知县陈大有、典吏陈贤正率城内军民固守待援。200名戚家军入城,对加强城防起了重要作用。十一月上旬,倭寇万余人围攻仙游城。戚继光当时的兵力仅有倭寇的一半,不能硬性进剿,于是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牵制、袭扰、迷惑敌人,使其不能专意攻城;一方面在夜间向城内运送火药、沙石,并再次派人进城,协助防守。十二月下旬,回浙江轮休的士兵到达仙游,戚继光对攻打仙游进行了周密部署。一切准备就序,便于二十六日凌晨向敌人发起了总攻。戚家军趁着晨雾,扑向围攻仙游南门的倭寇。快到城下时,正在攻城的倭寇才发现明军,急忙丢下攻城器械,退入巢中死守。戚家军奋勇向前,破寨拔栅,纵火焚烧敌营,斩杀倭寇400余人。余倭急忙逃向东门,戚家军又乘势攻打其他各门的倭寇。倭寇全线溃败,仙游之围遂解。这次战斗,除焚毁倭巢外,斩首498级,生擒通事1名,缴获器仗622,解救被掳男女3000余人。
仙游之战后,戚继光率军追剿逃敌,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月,首破倭寇于同安县的王仓坪,斩首177级,夺甲仗594件,解救被掳男妇3000人。再破倭寇于漳浦县的蔡丕岭,斩首160余,夺获器仗385件。残余倭寇逃往广东,福建倭患基本平息。
仙游之战,是以少胜多的城市保卫战的一个范例,充分体现了谭纶、戚继光的军事指挥才能。谭纶在上疏报捷时说:“用寡击众,一呼而辄解重围;以正为奇,三战而悉收全捷……盖自东南用兵以来,军威未有若此之震,军功未有若此之奇者也。”
福建倭患基本平息后,谭纶请求回原籍为父守制。得到明世宗的允许,但他仍关心福建御倭事务,临行前再次就福建备倭问题向朝廷提出了六项建议。他说:“自闽中被倭以来,臣经略便宜,自五寨三路之外,已稍稍有绪,然皆救患于目前,而未及久安计也,因陈善后六事。”
谭纶的六事,对福建御倭及善后问题的处理具有指导性意义,也符合福建的实际情况,其大意是:
其一,议将。自古以来,军中必有大将运筹,而以裨将为佐。今福建战事只靠戚继光一人,左右出击,四面当寇,虽有才勇,也不能面面顾及。福建都司和行都司有官6员,巡抚、按察使应对他们进行考察,分别优劣,予以留去,而举有才干者加以补充,如守备胡守仁、把总傅应嘉等,皆可选用。
其二,议兵。福建的士卒战斗力差,原因是训练无素。臣曾对福建士兵进行训练,但未专门进行,成效不大,因此客兵不能罢除。但依靠客兵,不是长久之计,应当允许抚臣挑选各县民壮的一半与各巡检司的弓兵,给以客兵的薪饷,集中于省会,分为两营,设练兵都司二员,分统训练。逐渐减少客兵,增加主兵。
军旅之事,法当威严,训练之初,易生谤怨,应当使主帅有更大的自主权,保证军令畅通,如此以往,必有成效。
其三,议食。自倭患以来,福建赋税多未向朝廷交纳。如今倭患稍息,有人建议催征。这没有看到战后满目疮痍的现实。应当由巡按酌情,对已征者留给地方,未征者姑且蠲免。
其四,宽海禁。闽人滨海而居,依靠往来海上生活。自海禁严厉以来,近海捕鱼捞虾以及与广东等地贸易,均被禁止。因此民贫而盗愈起,应该稍微放宽禁海之法。
其五,增设县治。汀、漳、延平之间,县治相距太远,不便于防奸。请在河埠、东西坑、东洋三处设县,令有司就近约束。
其六,议处有司。福建郡县地处偏僻,法令疏阔,民易为乱。今后应当谨慎选拔有才望的人出任地方官,安抚百姓,教化民风,不应因地处偏远而使素质差的人就任。
从谭纶所上六事看,具有相当高的眼界,特别是“宽海禁”和“议食”,对于减轻百姓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处理倭患平息后的福建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俞大猷的抗倭斗争及其抗倭思想俞大猷(1503~1579),字志辅,号虚江,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出身贫寒,好读书,曾从王宣、林福学《易》,后又得知赵本学以《易经》推演兵家奇正虚实的变化,遂又就学于赵本学,深得其要旨。赵本学著《韬钤内外篇》
及注解《孙子》,不传子而传俞大猷。大猷天赋聪颖,胸怀豁达,鄙视世人的畏缩柔弱,钦羡“烈丈夫”的作为,自幼立志攻读,希望有朝一日,科场得意,要和历史上的圣君名臣比高低,论贡献,为国出力,为民除患。
大猷中过秀才,29岁时,父殁,弃文就武,袭世职百户。从戎后,从李良钦学剑,苦练骑射,钻研兵书。几年后,俞大猷已是武艺超群,韬略精通。嘉靖十四年(1535),武举会试中式,列进士第五名,升泉州卫署正千户,守御金门。当时,闽、广沿海有数百人的暴动队伍,大猷考虑到如不及时扑灭,将为后患,于是上书监司论用兵二弊二便。监司竟怒曰:“若武人何以书为!”杖俞大猷,并夺其职。嘉靖二十三年(1544),兵部任命他为汀漳守备。嘉靖二十六年(1547),升广东都指挥使司军政佥书。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猖狂入侵,俞大猷被调往浙江,任温台宁绍参将,三十四年(1555)任苏松副总兵,三十五年任浙直总兵,三十八年(1559)因遭诬陷发配山西大同。四十一年(1562)调任福建总兵官。总之,俞大猷一生多坎坷,四为参将,七为总兵,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致为囚徒。俞大猷的抗倭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八年(1552~1559)在南直隶和浙江的抗倭,一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至倭患平息。在前一阶段,俞大猷取得了不少胜利。如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五月间,俞大猷与倭寇前后交战18次,生擒、斩首与溺死倭寇2000余人,无一败衄。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张经、俞大猷等取得王江泾大捷,擒斩首功凡1980有奇,溺水及走死者甚众。继而俞大猷又在陆泾坝大败倭寇,斩首千余。嘉靖三十五年,大猷与倭战于吴淞江口等地,斩首1500级,等等。俞大猷在倭寇最为猖獗的时期是一员抗倭最得力的将领,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因胡宗宪的诬陷而被逮人诏狱,离开了抗倭的战场。嘉靖四十一年(1562)六月,俞大猷任南赣汀漳惠潮副总兵,十一月,任福建总兵官,再次开始了抗击倭寇的生涯。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大猷与谭纶、戚继光等一起取得了平海卫大捷,斩倭2200级。十月,俞大猷还镇南赣。四十三年(1564)改任广东总兵官。广东惠潮地区当时的形势相当紧张。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屯住潮(潮阳)、揭(揭阳)海滨,众号一万”。嘉靖四十三年(1564),戚继光王仓坪、蔡丕岭之捷后,余倭逃往广东,加上春汛时节新到来的倭寇万余,相继进人潮、揭地区,“屠戮焚掠之惨,所不忍言”。不仅如此,广东海盗吴平,勾引倭寇,“激州倭寇二万,与吴平相为犄角”。这就使倭患更为严重。同时在惠潮、江西、福建交界地区,有多股矿徒、农民暴动队伍。如在惠州长乐(在今广东兴宁西南)、海丰之间,有以伍端为首的矿徒起义队伍、叶丹楼的起义队伍;在程乡(今广东梅州市)有以蓝松山、余大春为首的农民起义队伍等。面对当时的形势,俞大猷提出了安定地方的方略:剿倭为当地的急务,平定勾结倭寇的吴平和矿徒、农民暴动为缓;离间吴平与倭寇的勾结,各个击破,招抚矿徒和农民军,令其抗倭。根据这一方略,俞大猷积极开展了工作。首先他招谕了长乐、海丰之间的伍端矿徒队伍。伍端原有5万余人,在俞大猷的招谕下,出山应募,乞“杀敌自效”。俞大猷精选了2000人,作为抗倭的力量。其次,蓝松山、余大春的队伍,在俞大猷的“招谕”下,退避山中,不与明军为敌。吴平也有意受抚,因不能完全控制其部下,若即若离,犹疑不决,但暂时割断了与倭寇的联系。这样就把潮、揭地区的倭寇孤立起来。与实施这些方略的同时,俞大猷还提出了进剿倭寇的军事方略。他认为:“倭贼以死战为生路”,因此“贼入我境,决当大集精兵,十围五攻,使其片甲不返,则事得速了”。为此,俞大猷四方调兵。先请调闽兵4000,后又调1万。这些均为俞大猷在闽时的部下,易受指挥,加上俞大猷身边的1000余人,共15000余人,分为3哨。
另外,广西巡抚吴桂芳交给他指挥的狼兵2哨和参将王诏的1哨,也由惠州调到揭阳,准备共同歼倭(后狼兵留海丰),并调广州水兵屯驻柘林(在今广东饶平东南),防倭遁逃。
剿倭之战是从邹塘之战开始的。伍端受招抚之后,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作战勇敢。俞大猷以这支矿徒武装为先锋,进攻邹塘之倭,一日连克倭寇3巢,斩首400余人。邹塘战后,俞大猷佯攻芦清(揭阳西),实击减水之倭,歼敌1100余人。芦清之倭见减水之倭被歼,惊恐万状,慌忙夺船出海逃跑,多被波涛吞没,剩下2000余人再次登岸,经过俞大猷的围攻、追剿,擒斩1300余。残余倭寇逃往山中,也被明军搜歼。广东倭患基本平息。俞大猷为平定广东的倭患立下了大功。
嘉靖四十四年(1565),俞大猷再次同戚继光联军歼灭了勾结倭寇占据南澳的海盗吴平。
俞大猷不仅在御倭斗争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他有一套自己的御倭思想。他的御倭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御海洋,御海岸,御河港,御内河,御城镇的多层次有纵深的防御思想。
“倭贼之来必由海,海舟防之于海,其首务也。”大洋是倭寇入侵的必由之路。倭寇分散而来,到沿海聚齐后,登岸劫掠。“乘其初至而击之,不使得以相待合势而猖獗也。”这是一。其次,倭寇长于陆战,“一被突入,陆路追战,兵无素练之律,贼怀必死之心”,要想取胜是困难的。其三,承平日久,内地百姓,“不闻金鼓,不识兵革,一见贼至,鱼惊鸟散……故不如防之于水”。
要在沿海屯扎陆兵防贼登岸。如南直隶“自金山以至吴淞江二三百里之岸,并无澳分,兵船欲求安稳无可抛泊。贼人之志在于弃焚自舟,到处皆可登入,故防倭之务,屯陆兵于此一带,又其最要者也”。但陆兵的屯扎一定要在要害之处或敌人可登岸之处,先处战地,以逸待劳,才能奏效。
“倭奴入寇,由海岸登劫其患小,由河港深入其患大,防御之方在握其机而已。”要选募更多的战船,防备贼舟深入河港,以保内地安全。
“贼人深入,必抢内地船只,水陆兼进,故夫内河水兵战船又其急务者也。”南直隶地区,沟河交错,水港相通,人行不便,舟行无滞,“整搠河船以攻之,亦为策之上者也”。整修河船,船上搭战栅,船旁加遮板,多备弓弩火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待机歼敌。如一时无可乘之机,则逼近敌船,进行牵制使其不敢深入劫掠。同时将各地的桥梁拆除,使敌陆路难行,我则用船载来陆兵,对敌实行水陆夹攻,将其歼灭。
固守沿海城镇,使敌不得内侵。“以今计之,但使沿海孤城,如金山卫,如南汇所,防守之兵日增,而黄埔一港兵船日集,则自有拒之使不能内侵,驱之使速下海之势也。”沿海城池,以城为营,利则出战,不利则守,牵制敌人,使其不敢深入内侵。既不敢内侵,又不能久留,必然退去。
俞大猷的御倭思想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水上防御,包括海洋、河港和内河。他以御海洋为“急务”,为“上策”,认为“防倭征调陆兵已尽天下之选,卒未见有奇效,若用陆兵所费之半而用之于海,则倭患可以渐息”。从这点出发,他认为“水兵急于陆兵”,主张大力发展水军,要“水兵常居十七,陆兵常居十三”。然后令水军驻扎于倭寇入侵必经的岛屿,如陈钱一支,马迹、丁兴一支,洋山、许山一支,形成梯次防御体系,“来则攻之,去则追之,屡来屡攻,屡去屡追,何患倭寇之不灭乎”!俞大猷多次督兵船进行海战,深信在海上,包括远海完全可歼灭入侵的倭寇。他还根据实战经验提出了海战战术,他说:
“海上之战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又说:“海战无巧法,只在知风候,齐号令,以大胜小,以多胜寡耳。”对于战船,则选用福船。他说:“攻贼长技,当以福建楼船破之,则蝘蜓之丑不足平,而苍、沙诸船非足恃也。”俞大猷海上歼敌的主张是颇有见地的。但要实现这个主张不仅需要朝廷上下统一思想,而且要有善于指挥水战的将领。俞大猷生长在海滨,颇知水道,袭职之后就在海滨、海岛供职,任宁绍温台地方参将后又多次指挥水兵同倭寇作战,是我国古代少有的水军将领。如果以俞大猷为将。按照他的想法组建水军,按照他的战术思想攻打倭寇是可以把倭寇消灭的。遗憾的是他的思想并没有变成现实。
谭纶、戚继光和俞大猷的御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都强调练兵。他们三人都以善于练兵著称,每个人都练出了一支精兵。从而改变了明军见敌即溃,十战九败的不利态势,在气势上压倒敌人,故能海战必胜。二是强调打歼灭战。戚继光强调“大创尽歼”,俞大猷强调“全胜”,都是不打则已,打则必胜,给敌人以重创,使其片甲不归。戚继光在浙江,谭纶、戚继光、俞大猷在福建,俞大猷在广东,打的一些仗都有这个特点。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基本平息了浙江、福建和广东的倭患。
还有一点,顺便说一句,就是三个人虽然有的遭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公正待遇,但应该说都算善终。这和我们上述讲的朱纨、王忬、张经、胡宗宪的结局是不一样的。
朱纨被逼自杀,王忬、张经被杀,胡宗宪死于狱中。应该说他们都对抗倭作出了贡献,为国家,为我们这个民族作出了贡献,但死得都比较惨。他们之所以那样惨死完全是当时政治腐败所致。尽管这几个人后来都得以平反,恢复了名誉,但让后人读史至此莫不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