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冠军——非洲猎豹
在诸多的动物之中,能疾跑如飞的多不胜数,但能堪称短跑冠军的恐怕只有一种动物了——它就是非洲猎豹。非洲猎豹猎捕其他动物时,常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从后面和侧面发动进攻,或埋伏在灌木丛中,凝神屏息,以逸待劳。当猎物走到距它50米的地方,它便突然窜起,如一支利箭直冲向前,没等猎物反应过来,它已到跟前,将猎物扑倒。据观察计算,猎豹从静止状态到时速70千米,只需要2秒钟的时间,最高时速可达到110多千米。
猎豹目光敏锐,四肢强健,动作迅捷。它肩高约0.75米,体重在50千克左右,一身黄色皮毛上布满了黑色斑点,看上去体态苗条优雅,风度翩翩,因此与长颈鹿、斑马并称动物界的“三王子”。但它也有弱点,个头不大,爪子也不锐利,所以很少捕捉超过自己体重的大动物;猎豹的腿细长直溜,遇上小土丘不便于作急速转变,因此不少猎物被它追击时,常以锯齿形的路线奔逃,或在草丛间的小山丘地带作不规则蹦跳,使它发挥不了快速的长处,从而扑空。
猎豹从不食用其他动物的残羹剩饭猎豹的生活很有规律,通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睡早起。它一般清晨5点半左右外出寻食。主要以捕食羚羊和野兔为生。它行走时很警觉,不时停下来东张西望。午睡时,也每隔6分钟坐起来察看一下情况。它一般每天捕杀一只猎物,每顿约吃9千克的肉食,偶尔抓到一只大羚羊能吃上一两天。每天平均走4千米,最长走十几千米。
雌猎豹一胎生1-6个幼仔,将窝巢建在林深草密或沼泽地内,人兽难以发现,保护了幼豹不受伤害。小猎豹1岁后能独立生活。
伪装大师——变色龙
变色龙其实不是龙,而是一种蜥蜴,学名叫避役,是动物世界里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肤色的“伪装大师”。它在水里游动时,全身是淡绿灰色,同水色相近;上岸时,身体又变成了与泥土相仿的褐色;当它一动不动地隐蔽在枝干边时,皮肤又变得与树皮的颜色一般。不留神还真发现不了它。
变色龙之所以能改变自己的肤色,是因为在它厚厚的真皮里有一个特定的“色素细胞库”。在这些色素细胞中,有一个色素细胞,它有使皮肤的颜色变深,也能变浅;还能和其他色素细胞组合,调配成其他某些颜色。变色龙的变色过程受神经系统的间接控制,决不会像人们所说的“说变就变”,也不会在一个不适合自己栖息的环境里“创造”出一种新的颜色。每一个变色龙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调色板”,也决不会是人们所说的“想变什么变什么”,有的绝不会变成绿色,有的则永远变不成红色。
由于变色龙能够熟练地利用“变色”的技巧使自己巧妙地伪装起来,与自己周围的环境,如泥土、水、绿叶青草等浑为一体,不易被天敌发现,因而会躲过不少灾难。
像这种利用体色的变化保护自己安全的方法,动物学家称之为动物的“色彩防御”。
人类的远亲——猩猩
以往,研究者只依据形态、肢体和器官等的相似程度,来判断不同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从这个角度看,人和猩猩似乎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最后,生物学家分析人与猩猩的基因,结果惊奇地发现,人与猩猩的差异只有1%,这主要通过研究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来进行判断的。
“脱氧核糖核酸”(即DNA)象一套图谱,能说明动物是如何发育成长,每天怎样制造所需的各种蛋白质,如肌肉、细胞等各种成分。
科学家通过分析某种蛋白质,如分析血红蛋白中氨基酸的序列来判断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虽然实验的结果,各家略有不同,但总的趋势是人与猩猩最相近,其次是人与猴子,人与狗。粗步推算,人和猩猩在500万年前是同一祖先。
一只聪明的大猩猩小时候学会的与人类交流的方法不断地对它谈话与人类有着共同祖先的猩猩,它们有许多生活习惯都与人差不多。比如,它们与人一样会使用工具,生活在野外的黑猩猩会用前肢(相当于人手)从树上折断树枝,然后,用这树枝去掏白蚁窝里的白蚁。有时,它们并不直接用树枝,而是摘一片树叶,用牙齿咬掉叶肉,只留下中间叶脉和短刺,然后插进蚁穴。过一会儿,它悄悄抽出叶脉,你会发现叶脉上已爬满了小蚂蚁。它把叶脉凑到嘴边,用力一捋就将叶脉上的蚂蚁全部吃光。
猩猩有与人相似的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当心情愉快时,它们会大笑,大笑是除了人类只有猩猩才会;当心情郁闭时,它们会愁眉苦脸;当心情烦躁时,它们会无缘无故发火;当受到欺负时,它们会很生气,更会发怒。
衡量一种动物智能的重要指标就是看它的“交际”能力,因为这些行为是靠先天本能和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在猩猩王国里,它们彼此见了面,会发出一种特有的喊叫声,那是它们在互相打招呼。如果有猩猩生气或发脾气时,另有猩猩过来,用手搭在它的肩头,嘴里还叽里咕噜的,那是它在劝慰呢。另外,它们还会握手、两手上举表示欢呼等,甚至它们还会像人一样亲昵地接吻呢。
“分食行为”也是衡量动物进化的标志,猴子吃食时往往自顾自,很少顾及同伴,而猩猩群里是有明显顺位的,取食时,它们按顺位来进行,一般地,上位猩猩常常给下位猩猩分递食物。这点与人也极为相似。
经过驯养的猩猩,更会模仿人做些简单的劳动,比如,用扫帚扫地,用铲子铲土,用餐具吃饭,用棍棒击打来犯之敌等等。有的猩猩还会穿针引线,会倒立,会骑小自行车,会使用乐器,会开拖拉机,还可以帮人做些简单家务。另外,它们还会用手语表示一些简单的语言。
性情孤僻的黑熊
黑熊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中南半岛、中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它全身毛色漆黑,只有鼻子和嘴部的毛呈黄色,胸前有一道“V”型白色斑带,是区别于其他熊类的主要标志。黑熊体型大,听觉和嗅觉灵敏,但视力很差。它会游泳、爬树,还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黑熊主要吃植物性食物,还吃蜜蜂、蚂蚁、鼠类等。黑熊性情孤僻,喜欢独来独往,一般不主动伤人,但常常危害农作物。
每年从9月中旬开始,黑熊开始大量进食,12月份便爬进岩洞、树洞,或者钻进自己在地上挖的洞,进入冬眠,直到第二年的3月份。
在冬眠期间,黑熊不吃不喝,只靠消耗体内的脂肪维持生命。在冬眠过程中,母熊还要产仔,哺育后代。刚生下的幼熊只有250克左右,经过母熊一年左右的哺育,小熊才能独立生活。
温带森林之王——东北虎
东北虎是世界上珍贵稀有动物之一,是老虎的一个亚种。野生东北虎现在世界上数量很少,仅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即我国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东部山区,前苏联和朝鲜的部分地区。
东北虎体形很大,是现在虎中最大的,头又大又圆,四肢粗壮有力,尾较长。背部和体侧橙黄色,腹面白色,全身布满黑色横斑,尾部成黑环。虎身上最利害的是强大的爪和巨大的犬齿。它的爪长达10厘米,齿6厘米,如果用力,牛脖子都可以咬断。虎的舌头上有很多尖锐的刺,人手若被它连舔几下,就得鲜血直流。虎的眼睛非常奇特,直径有4厘米,夜间可发绿光,因此夜视性很强。老虎还是“趾行性”动物,走起路来和猫一样毫无声响。
东北虎是温带森林中的一种猛兽,主要栖息在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山崖间,也常到高草灌从中寻食。它的食性杂且非常凶猛,任何动物,只要它能吃的,都会遭到它的捕食,就连大黑熊和凶狠的野猪也是它捕食的对象,除了人类,几乎没有天敌,是温带森林的“兽中之王”。
东北虎的性情孤僻,总是独来独往,很少群居。它的疑心也很大,行路时非常谨慎。它虎一般夜间出来活动,不过有时黄昏或清晨也出来活动。它的猎食范围极其广泛是夜间活动的动物,但早晚最为活跃。东北虎的寿命20~25岁,在自然界中2~3年才繁殖一次,每胎产仔2~4只,繁殖力很低。
东北虎的经济价值很高,一身都是宝,它的骨、肉、血、内脏、爪都有用途,虎皮价值更为昂贵,因此,遭到人类的捕杀。目前,世界上东北虎的数量非常少,只有100多只。我国境内只有30余只,是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它的分布区还在不断缩小,因此,东北虎的保护迫在眉睫。为此在我国宪法中已列入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条例,东北虎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严禁捕杀。可喜的是,东北虎在人们的护养下已可以繁殖,黑龙江猫科动物繁育中心的东北虎已繁殖到62只,使我们看到了东北虎保护的美好前景。
“沙漠之舟”——骆驼
沙漠是另一种“海洋”,因此叫“瀚海”。古代我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就是骆驼在“瀚海”中走出来的。即使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骆驼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沙漠之舟”。
骆驼最显著的特征,是它背上高耸着的驼峰,有一个驼峰的叫“单峰驼”,有两个驼峰的叫“双峰驼”。我国的骆驼基本上都是双峰驼。骆驼的四肢很长,走路的姿势很奇特,是同一侧的前腿和后腿同时迈步,滑稽可笑。它的蹄子扁平,形状像盘子,脚底有厚厚的肉垫,富有弹性,走在沙漠上,不会陷进沙地,十分平稳,而且行走的速度也很快,还善于夜行。
西北草原风沙很大,刮起大风来,黄沙滚滚,飞沙走石,遮天遮日,可骆驼不怕这一切。原来它有能抵御风沙的特殊眼睛和鼻子。骆驼有一对双眼皮,眼睫毛长,也是双重的。风骆驼在横穿沙漠的途中,可以不吃任何东西,而它的身体也不会受到任何损害。看来“沙漠之舟”的美称对它是名副其实的扬起的时候,双重的眼睫毛就像一幅纱帘,可以挡风沙;骆驼的鼻孔里有一个“瓣膜”,它只要把“瓣膜”关闭,便可以阻挡风沙,以免沙子灌入鼻腔。
浩瀚的沙漠缺水少草,而骆驼最能耐饥耐渴。耐饥是因为它有一个特殊的“食品仓库”,这就是它背上的驼峰。骆驼摄取的养分,有一部分转化为脂肪,积存在驼峰里。驼峰最丰满的时候,可以贮存脂肪20-30公斤。当骆驼得不到食物、或者长途跋涉,体力消耗比较大的时候,驼峰里贮存的脂肪就会分解,转化成它需要的养分,供身体使用,这时候驼峰也明显地变小。耐渴是因为它很能喝水,一口气能喝下100升水,连苦涩的咸水也喝得津津有味,喝下去的水,不但储存在机体内,还能贮存在红血球内,可以供身体需用。另外,它的血浆中的蛋白质,可以维持血浆中的水分,保证生命的需要。骆驼很少张嘴,呼吸次数也少,这就避免了水分的蒸发。骆驼的体温可以调节,能升能降,最高时达四十度,所以沙漠气温高,它也不出汗,节省体内水分。另外驼峰中的脂肪在进行化学变化时,会生成许多水分,供给身体用。所以,只要让骆驼吃喝足,并给它喂些食盐,就是十天半月不再给它食物,它也能忍受得了。另外,在沙漠中,骆驼有找水的本领,它的鼻子能嗅出远处或埋在沙丘下的水味来。
骆驼不是老站着的,它需要休息。卧倒时,先是前腿慢慢跪在地上,而后才是后腿跪地,但总是抬着头和伸着弯曲的脖子。
铠甲护身的穿山甲
穿山甲尖头尖尾,身体呈流线型。四肢粗短,小眼小嘴小耳朵。除腹、面及四肢内侧外,其余都披挂覆瓦状的角质鳞片,如同鲤鱼鳞一般,所以又称“鲮鲤”。
穿山甲白天蜷缩于洞内,入夜外出,在洞穴周围活动觅食。它能爬行,会游泳,但胆子很小,一有惊动,即刻挖洞藏身。如躲避不及,就把身体蜷成一团,一动不动,用坚硬的“铠甲”护身。
穿山甲也是一种食蚁类动物穿山甲是以黑、白蚁为主食的哺乳动物。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胃能容纳500克白蚁,偶尔也吃些蜜蜂、胡峰等昆虫的幼虫。它的听觉、视觉都很差,但嗅觉灵敏,能靠嗅觉发现蚁巢。它的舌又细又长,能伸缩,觅食时伸出粘腻的长舌,舔食蚂蚁。由于穿山甲世代以蚁类为食,牙齿就退化了,只好借助于胃中的角质膜和吞进去的小砂粒,在胃中把食物磨碎。
穿山甲住所很不固定,常随季节和食物的变化搬家,冬季迁到背风向阳、较低的山坡栖息,夏季又搬到通风凉爽、较高的山坡上。夏洞简单,不到一米;冬洞长达十几米,并与几个白蚁巢连通,作为越冬的贮备粮仓。
穿山甲善于挖洞,循地而居。前肢挖洞,后肢刨土,速度极快。有时先用前爪把土挖松后把身子钻进去,然后竖起全身坚硬的鳞片往后退,将松土拉出。据计算,穿山甲每小时的掘土量相当于它的体重。
每年四五月间,独居的穿山甲才去寻找对象,到冬末或来年初春产仔,每胎1-3仔。幼仔常爬伏在母体背上,随母体活动,直到长大。
穿山甲是白蚁的重要天敌,有益农业、林业。它有七种,集中分布在亚洲南部和非洲,我国只有一种,分布在长江以南各地,被列为我国二类保护动物。
会洗菜的熊——浣熊
浣(huàn)熊身长在0.6-0.9米之间,体重轻则1.5千克,重可达11千克,毛色呈灰色或棕色,拖着条深棕色的长尾巴,长可达25厘米,上面带有4-6圈黄色的环纹,耳朵中等大小,鼻子很尖,前腿的功用和手相似。
浣熊喜欢选择附近有水有树、可以做窝的地方居住。它们夜间出外捕食小龙虾、蛤(ɡé)浣熊分布范围广,食物也很杂。它发现了一条大麻哈鱼很快就能捕到蜊(lí)、鱼和青蛙等水中动物。在秋季,它们也吃坚果、浆果等植物的果实,尤其喜欢吃嫩玉米。
多数浣熊有清洗食物的习惯。当附近没有水时,浣熊就不肯进食。但是,如果浣熊在离水很远的地方,需要食物时,它们也会不洗就吃,只是它们不大喜欢这种吃法罢了。浣熊清洗食物绝不是为了讲求干净、讲卫生,因为有时候清洗食物的水比食物本身还脏!而且,即使是从水中捕捉到的猎物,浣熊仍会放回水中清洗一番,在我们看来就多此一举了。看来,浣熊只是喜欢食物在水中泡一泡的感觉,大概它认为那样味道才鲜明美吧!
浣熊终年定居的家,通常建筑在空中的树干里,小浣熊便出生在这里。浣熊每年只生产一次,每次四胎或五胎。
老鼠的天敌——黄鼠狼
人们都知道,“猫哭老鼠——假慈悲”。因为猫是老鼠的天敌。要是一提起黄鼠狼,人们自然会想起另一句歇后语:“黄鼠狼对鸡拜年——没安好心”。不过,要论黄鼠狼的功与过,还得让事实来说话。曾经有人解剖过一千只黄鼠狼,发现它们肚里虽然有少量的鸡、蛙类、昆虫、小鸟、蛇、泥鳅等,但大量的却是老鼠。由此可见,黄鼠狼好吃老鼠,并不是专门吃鸡的,虽然会危害家禽,相比之下,还是一种益多害少的动物。
有人在过冬前挖了一些黄鼠狼的洞,发现洞里有好多活老鼠,而这些老鼠的四条腿却都被咬掉了。后来人们才知道,黄鼠狼为了在冬天也能吃到新鲜的食物,就大量捕捉老鼠,把老鼠的腿咬掉,然后藏在洞穴里。这样,老鼠都是活的,但却不能逃走。
蝮蛇很怕黄鼠狼,一遇到黄鼠狼,就会把前半身缩回来,装出一副进攻的姿态。黄鼠狼看到这个情景,开头虽然呆了一下,但很快就迅速后退,使蝮蛇扑了一个空。当蝮蛇准备再次攻击时,黄鼠狼出其不意地以闪电般的动作冲向前去,一口咬住蝮蛇的头部,尽管蝮蛇扭动身体,百般挣扎,仍然逃脱不掉被撕碎、吃掉的命运。
若遇敌害,黄鼠狼能从肛门口的臭腺分泌出一种恶臭的气体,使敌人不战而逃走。如果它遇上了刺猬,只要放一个屁,刺猬就会被臭液麻醉,它就可以乘机把刺猬吃掉。我们在野外常发现完整的刺猬皮,就是黄鼠狼吃了刺猬剩下来的。
黄鼠狼皮有天然细密的针毛,丰富的底绒,色泽鲜艳光润,是制裘的上等原料。尾毛沥水耐磨,弹性好,是制作高级狼毫毛笔的原料,是我国重要的出口物品。捕捉黄鼠狼一般在严寒的冬季,这时的毛皮最好。由于黄鼠狼能大量消灭鼠害,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有一定作用,因此不宜过量捕杀,应进一步开展饲养工作。
适应力极强的老鼠
老鼠适应环境的能力十分惊人,凡是全世界陆地上一切可能生活的地方,都留下了它们的踪迹,哪怕是火热的赤道地区,或是冰雪覆盖的两极,都不例外。
这样广泛的适应能力,使得老鼠在几百万年的哺乳动物统治时期兴旺不衰,并常常在和其他哺乳动物竞争中获得成功。当然,取胜的方法并不是以什么尖锐的牙齿、敏捷的速度、凶猛的兽性、庞大的躯体,而是靠繁殖的迅速——以数目的绝对优势来取胜。
为了保存自己,老鼠食性的广泛程度是人类所不及的。是凡人类能吃的,都是鼠的美味食品,而人所非食用的,诸如蜡烛、肥皂、纸张、木材以及动物的粪便等,它照食不嫌。
老鼠可说是闯入英国最早的动物了因此,由于饥饿丧生的老鼠极为罕见。
另外,老鼠对于放射性的适应能力,远远胜于其他哺乳动物。1945年,美国仅用了两颗等级不大的原子弹,便使日本广岛顷刻间化为乌有。
令人吃惊的是,劫后不久在广岛最先活动的动物就是老鼠。它们在放射性的环境中不仅生活得很好,而且繁殖后代也极快。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老鼠成了独霸广岛的动物。
后来经过许多专家研究,结果表明老鼠不但能避开放射性的危害,而且具有防御放射性的独特功能。
非洲百兽之首——狮子
在非洲的草原上,有一种大型猛兽——狮子。它体型庞大,肌肉发达。体重相当于两个最重的男人。
非洲百兽之首——狮子很长的鬣毛,显得威武雄壮,再加上吼声如雷,撼天动地,所以被称为“百兽之首”。
狮子喜欢成群地在草地、沙漠或岩石上生活。它们白天休息夜间出外觅食,主要捕捉牛羚、斑马和羚羊等。一般捕食的任务由雌狮去完成,而雄狮往往坐享其成。狮子力气很大,一头狮子可以独自拖走近300公斤的猎物。狮子长有30颗锐利的牙齿,可是却咬不碎食物,所以狮子吃东西总是整块地吞下肚子。
聪明的猪
猪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长得肥头大耳,吃饱了就睡的愚蠢的动物,其实不然。
美国马里兰州有一对夫妇,经常让小孩子们骑猪玩。经过适当的训练,猪很快就学会跳舞、打滚、挑水、拉车、拿报纸,以及把东西找回来。
经过动物学家的进一步测验训练,发现猪的智能并不比狗差,而且训练时间比狗还要短。在很多情况下,猪比狗更聪明,凡是狗所能做的各种技巧,猪都可以做。在音乐的伴奏下,猪演员能表演“独舞”和“双人舞”,还会表演花色打滚、玩翘翘板、过桥等节目,是一名出色的动物杂技演员。
人们还发现,猪的感情很丰富。它会用不同的吼叫声、咆哮声、呼啸声和扇耳舞尾等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情。
猪的嗅觉很灵敏,因而有人便让它寻找丢失的东西,或在战场上嗅出地雷。在德国萨克森州,警察局专门训练了一头野猪,使它成为“警猪”。它不但能找到犯罪分子深埋在粪堆中的毒品和枪支,而且还能用鼻子把它们拱出来。在炎热的天气里,警猪还能连续几个小时将鼻子贴在发烫的地面上,为主人尽力搜寻物品。
高原之舟——牦牛
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些先进的运输工具(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和耕地工具(拖拉机)难以用得上,而一些动物(如黄牛、水牛、牦牛、马、驴、骡、骆驼、狗、大象等)却默默无闻地帮助人们劳动,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好帮手,牦牛就是其中之一,为人们所称颂。
牦牛主要分布青海、西藏、四川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及新疆、甘肃。一般体重公牛370千克、母牛260千克,体高公牛110~130厘米、母牛100~110厘米。全身密生长毛,尤其腹部、肩部、头颈、四肢,毛长可达20~30厘米,毛分鬓毛和绒毛两种,毛褐色或黑色,公母牛多有角,偶有无角者,角粗大向后弯曲,体躯宽大,四肢短小,尾白扫帚状。性耐寒、耐劳苦、耐食粗饲料、耐在空气稀薄高原区生活,又加蹄坚大宜于翻越高山峻岭,训化过的牦牛成为我国高原地区的主要力畜动物,成为重要运输工具,被人们称为“高原之车”。此外,奶乳为重要食料及点灯用;肉可食用;毛可制毡绳用。因此,牦牛是这个地区特有畜种是当地牧业经济的重心,当地人民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牦牛,牦牛的特性也注定了离不开这个地区,人与牦牛形成相互依赖关系。
我国是牦牛的乐园,饲养最多的国家,拥有牦牛1400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0%。我国牦牛引种、选育、杂交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世界所关注,为此1994年8月1~6日在甘肃农业大学召开了有10多个国家80多名学者参加的第一届国际牦牛研究学术讨论会。
四胃助食的牛
中国人向来把牛作为吃苦耐劳的象征。民谚有“牛耕田马吃草”的说法,鲁迅先生把自己比作牛,“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
牛有一个特点,就是能把吃进去的草料再吐回口内重新咀嚼一遍,动物学上称它为反刍动物。
反刍是一种奇特复杂的消化方式。牛有四个胃,吃草时不经细嚼就吞入瘤胃,再进网胃,在休息时又呕回口腔,重新细嚼,混上唾液,然后咽入瓣胃或皱胃,完成整个消化过程。
牛有黄牛、瘤牛、水牛和牦牛等。黄牛和水牛比较常见。我国还有两种特殊珍贵的牛:牦牛和羚牛。
野牦牛生活在海拔五六千米的高山草原上。它个大腹宽,体态魁梧,脚短体短,通身长着黑褐色的长毛,像披挂着一件蓑衣。它的蹄子虽小,却长得稳健有力;它体形大,脾气也大,经过藏族同胞的驯养,已成为背负重物、攀登崇山峻岭的家畜了,所以有“高原之车”的美名。
羚牛长着一身棕黄色的体毛,既像牛,又像羊,生活在四川、甘肃和陕西的高山地带。它体形庞大,四肢粗壮,重达500公斤。它们喜欢过群居生活。因为生活在高山地区,繁殖率很低,数量十分稀少,被列为珍贵动物。
羚牛有个怪脾气,就是爱走自己熟悉的老路,即使老路已被山石阻塞,它也不肯改道。因此,国家动物园需要时,就在它们经常出没的羊肠小道上,放一块美味的盐乳石,两侧各放一个“笼箱胡同”,羚牛要尝到盐乳石,就必须通过这透明的“胡同”,当它们进入“胡同”时,“拍嗒”一声,落下笼箱两边的活门,就可以捉到羚牛了。
猴群里的懒汉——懒猴
俗话说:猴子坐天下,毛脚不离手。
似乎猴子就是那种腾挪攀援,上窜下跳,闹个不停,动个不止的家伙,殊不知在猴子的家族中还有一个懒得动弹、懒得吃喝的雅士哩。
这位雅士尊名叫蜂猴,雅号叫“懒猴”。
蜂猴何故得了个“懒”的名声?说来还真是生活的环境害了它。蜂猴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密林中,这里敌害少,气候湿润温暖,食物丰富。一年四季如春,树叶、嫩芽、种子、果实、小鸟、鸟蛋、昆虫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可就是这样环境培养了它的惰性。白天它就在树洞或树枝间,把身体蜷曲成一个圆球,埋头睡大觉,整天不思吃喝,要不是饥肠叫苦,它好像要永远睡下去。当夜色降临时,才好不情愿地醒过来,去寻找食物,填充饥饿的肚肠。如果寻到了可口的食物,它就细嚼慢咽地吃着,吃得很慢很慢,每顿吃得很少很少。它几乎都在树上生活,很少下地,也不善于跳跃,动作非常迟钝,行走起来好像电影中的“慢镜头”,让人看了好不耐烦。有一只懒猴被狗咬了一口,它也不惊叫,也不逃跑,只是慢条斯理地转过头来看看,发出蜜蜂似的嗡嗡声以示抗议。真是个没有骨气、懦弱透顶的家伙。
懒猴名声在外,这倒真委屈了它那一副秀丽的面孔:金黄色的皮毛,背中央还有一道深黑色的直线,身体粗壮,四肢粗短,头圆耳小。别看耳小,听力却很好。眼睛又大又圆,周围还有一道黑圈,好像戴着一副大黑边眼镜。这双眼睛可是“夜光眼”,别看白天睁得又大懒猴具有很强的攀援能力又圆,却什么也看不清,只有到了晚上才发挥作用。个儿比家猫还要小点。一只小尾巴深藏在毛里,小得几乎算不上尾巴,只有一二厘米长。
单就看相,懒猴真可谓“小巧玲珑”了,无论如何也叫人难将其与“懒”字联系起来。看来不仅人不可貌相,动物也不可貌相哩。
蜂猴的寿命一般为10年,最长的也只有12年。母蜂猴每次只生一只小蜂猴,偶尔也会生出双胞胎,小蜂猴一生下,眼睛就张开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能挂在树枝上玩耍了。
会抓鱼的虎——美洲虎
美洲虎是西半球最大的猫科动物,从体型与身上的花斑来看,与豹很相似,令人难以区分。但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其差异。
黑色美洲虎美洲虎的环状黑斑中黄棕色斑块内有黑色斑点,而豹身上的斑块中是没有黑色斑点的。此外,美洲虎的体型比豹更粗壮,尾巴也比豹的短。
它们只产在美国西南部、中美与南美,所以在野外是不会把它同豹混淆的。
美洲虎体长1.5-1.8米,尾长70-91厘米,一般体重68-136千克。
美洲虎栖息在茂密树林和丛林地带,有时也在草原上。白天躲起来休息,夜间外出觅食,往往漫游到很远的地方去。雄虎定期在自己的领地内巡防,在暴露处排便,把树上抓出印痕,借以警告其他雄虎不得侵入。有时在同一地区发现既有美洲虎也有美洲狮,似乎它们能“和平共处”。
美洲虎主要猎食水豚、鹿和刺鼠,也吃龟等其他动物。虽然躯体笨重,但爬起树来却很敏捷。在食物短缺时,它还是个“渔夫”,能用爪子把鱼从水中捞出来。
高音喇叭——吼猴
吼猴是生活在美洲最大的一种猴,体长60多厘米,尾巴长达1米多,全身的毛既浓又密,多为红褐色,脖子很粗,口腔和下腭也特别大。吼猴的喉咙里有块特殊的舌骨,能够形成一种回音器,因此每当吼猴吼叫时,声音便震撼四野,使1.5公里以外的人都能听到,就像高音喇叭。
吼猴为什么爱吼叫?有人说是为了吓唬敌人,是一种自卫的手段;还有人说是为联络同伴而发出的信息。但到底是什么原因,目前还不清楚。
吼猴属杂食动物,果子、树叶等它们都吃。吼猴有自己的领地,喜欢群居,由一只强壮的雄猴率领,十几只同伴生活在一起。在群体内部,它们生活非常融洽,分工负责,雄猴负责防卫,母猴负责养儿育女。如果遇有外敌或异族入侵,雄猴便以齐声吼叫或其他行动对付入侵者。
红眼睛的小白兔
从前有一只小白兔,总是爱哭,看见孔雀穿了一件新裙子,就哭了起来:“我没有新裙听觉是兔子十分重要的感觉器官子,呜!呜……”看见小熊手里拿着一个新玩具,也要哭:“我没有新玩具,呜!呜……”久而久之,两只眼睛都哭红了,所以一直到现在,小白兔的眼睛总是红红的。
这当然是童话故事。小朋友们往往看见白兔都长着红眼睛,而同类的灰兔的眼睛不是黑色的就是近似于黑色。其实,这后一种情况更合乎于正常。我们所说的眼睛的颜色,是由眼睛里虹膜的色素所决定的。这里的色素主要是黑色素,它起着调节光强度的作用。
小白兔和小白鼠由于突然的变异而失去了黑色素。它们的眼睛里分布着许许多多的小血管。由于失去了黑色素,我们直接看到它们血管里流动的血液的颜色,所以白兔的眼睛就是红色的了。也可以说,我们看到了分布在它们眼底的视网膜上的密密麻麻的小血管。
会报警的猴——非洲长尾猴
生长在非洲的长尾猴,体大小与大的家猫差不多,体灰色,黑脸,有极长的尾,还具有颊囊及大臂胝。别看这其貌不扬的长尾猴,它能发出不同的报警声,告知同类危险的情况,并采取不同的防卫行动以保平安。这个发现首次证明了动物能把声音同实物联系起来,这有点类似原始的语言。
国外科学家将非洲长尾猴这种警报声录下重播放后发现,播放豹的报警声的录音使这种长尾猴跑进森林;鹰的报警声使它们往天上看,而对蛇的报警声使它们往地看。豹、鹰、蛇三种动物是非洲长尾猴的主要天敌。
动物语言大致有三种:一种起到警告的作用,好像通知伙伴危险降临;二种用来吓唬强敌,以得到逃脱的机会;三是以惊叫招来更多强敌,期望发生相互格斗,借之逃之夭夭。
动物语言也像人类语言一样不是单一的,而是极其复杂的。如鸟类的语言至少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寻找食物或遇到危险的叫声,以此向伙伴们传递一种信息;另一种是欢乐的歌声,以歌声表达“爱情”或是以歌声建立自己的“地盘”警告不让其他鸟儿闯入。
动物的语言,不仅运用于动物之间,并用也影响到与动物朝夕相处的人类,使人类得到许多启示。如矿井塌方前,一些穴居动物(如鼠)可较人类预先感到矿井崩塌前的发声而发出“支支”的报警声,这已成为有经验的矿工判断是否崩塌的一种重要根据。又如1966~1970年在河北省邢台地震现场观测动物地震前异常反应时,曾观察到饲养的一只警犬“红琬”在较大地震前常常伸着脖子发出“嗡嗡”的凄惨叫声,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故常常把它列为观测的一项预报地震。
“雪上飞”——紫貂
大家都知道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从这一说法中人们便了解到我国的东北产貂。其实这里说的貂,只指紫貂一种。此外还有松貂、石貂、水貂、渔貂、北美貂等等。
紫貂的皮之所以成为东北三宝之一,是因为紫貂皮毛光润,毛绒软柔丰厚、致密轻细,皮面耐磨而富于弹性,是皮毛中的珍品。皮质的出类拔萃,再加上紫豹数量又极稀少,就使紫貂皮成为宝中之宝了。
紫貂的外形与黄鼬(俗称黄鼠狼)相似。它的体重在0.5-1.5公斤之间,饲养于动物园中的紫貂形体可能还大一些。一般雄性紫貂又较雌性紫貂个头大些。它的体长在40厘米至60厘米之间,尾巴长达15厘米以上。紫貂的毛色并不呈紫色,它的毛色由黄棕色至棕褐色深浅不一,背部毛色较深,胸腹部毛色较浅。有的紫貂毛色近乎黑色,因而人们又称它为黑貂。
紫貂的头部呈近似圆形,鼻、嘴部位呈锥状向前突出,嘴部还有二十余根较长的挺直而有弹性的触毛。它的腿较短,脚有五趾,脚下有肉垫。
紫貂生活于寒冷地带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深处,尤其喜欢活动于原始森林中。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长白山,内蒙东部和新疆的阿尔泰山一带,正具备这种地域特点,因而紫貂栖息于此处。
紫貂生活在深山密林中,并且善于登攀树木,但是它却不住在树上,而是活动于山林的地面上,只是当雌性紫貂生儿育女时才住到树洞中去,为的是保护幼仔安全成长。另外,在受到惊扰或觅食时偶尔上树。一般紫貂是不上树活动的。它的窝大多安在树根下或乱石堆中。紫貂喜欢夜间活动,每当夜幕降临时它就忙起来了。一会奔跑于密林之间,一会儿觅食于树木的枝干之上。但是当食物缺少时,为了生存,它也会在白天频繁活动的。一般情况下,在白天紫貂大多酣眠于自己的窝巢里,养精蓄锐,以便夜间大显神通。在严寒到来之前,它把食物储备得好好的,因而,在严寒的日子里,紫貂极少在白天出来活动。
紫貂的性格极为孤独,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活动,只有当交配期到来的时候,繁殖后代的本能才使雌雄紫貂短暂地生活在一起。紫貂的行动非常机敏,在密林中跑动跳跃十分灵活迅捷,可谓稍纵即逝,人们因此送了它一个“雪上飞”的美称。因此,捕捉紫貂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猎人们等待、跟踪,常常数十天而一无所获。紫貂的脾气很暴躁,猎人们捕到它之后,如果不能顺着它的习性管理、饲养,它会生气而死,至少也会气得数日滴水不进,饿得生命垂危。捕获、饲养一只活紫貂的难度之大,由此又可见一斑。
紫貂的食性比较杂,生活在森林中的蛙、鼠、虫、鸟、蛇、鸟蛋以及植物的浆果都可成为它的食物。甚至奔跑快速的野兔也会被它逮住,成为它的口中食。然而紫貂也有成为其他动物的口中食物的时候。它的天敌主要是黄喉貂和雕,其次是猞猁。狼、狐狸有时也捕食它,但是狼、狐狸不善于攀援树木,所以对紫貂的危害小一些。
紫貂的珍稀,还因为它的繁殖率极低。雌雄紫貂一般两年才交配一次,它们的发情期在6至7月,雌性受孕后孕期长达9个多月,有趣的是受精卵在雌貂的子宫中有七个月左右的时间不见发育,直到最后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迅速发育。紫貂每胎产1-4仔,刚产下的幼仔毛色发白,但数小时后就变成灰红或肉红色。幼仔无视觉,一个月后才有视觉。幼仔的哺乳期约40-50天,经过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长为成貂,性功能发育成熟。每只紫貂的寿命6-10年不等。
野生紫貂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极为珍贵,如今已数量日见稀少,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取得了人工饲养繁殖的经验,在东北、新疆的毛皮兽饲养场中,已经人工养育紫貂。但短期内不会出现数量激增的情况。
豹中珍品——雪豹
雪豹是豹的一种,又称艾叶豹、打马热、荷叶豹。它的生活环境不像金钱豹那样广泛,它终年生活在高原地区,也就是生活在高山雪线一带,并由此而得名。雪豹产于中亚的高山地带,在我国则主要产在青藏高原、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雪豹原本应该生活在高山雪线以上,但是在冬季雪线以上雪豹难以觅食,因此也会下到雪线以下有人烟的地带觅食。一般在海拔1800-3000米的地方。到了夏季,为了追逐各种高山动物,比如岩羊、北山羊、盘羊等高原动物又上升到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上。
雪豹大多生活在空旷并且多岩石、岩缝的地形中,它的体色恰恰也就适应了这样的生活环境。雪豹体表为灰白色,略微显出一些浅灰和淡青色,体表上还有许多不显眼和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圈纹。显得华丽珍贵、雪豹的体色是动物学家所公认的猫科动物之中最美丽的一种动物。正是由于雪豹的这种体色,与周围的环境特别协调,即使白天从它身边经过,也不易发觉,因此雪豹便于隐蔽猎食。这也是人们很难捕猎到雪豹的一个重要原因。
雪豹体型大小与豹相似,但头比豹稍小,体长1.3米左右。除了毛色之外,它的最大的特点是尾巴又粗又长,其长度约1米,几乎与身体差不多长了,尾毛蓬松而肥大。雪豹体毛比普通豹毛长,腹部的毛最长,背部的毛虽然比腹部的毛要短,但也有6厘米长。雪豹的体毛长且浓密、柔软,这也是雪豹极其耐寒的重要原因。一头雪豹体重约30-50公斤。
雪豹属于岩栖性动物,在高山的岩洞或岩石缝间,有它们固定的巢穴,而且居住数年不换,以致身上落下的毛在窝内铺成了厚厚的垫。雪豹夜间活动多成对栖息,黄昏或黎明时也很活跃,白天在洞穴内,不外出,人们很难见到它,因此也很难捕到它。生活在高山上的雪豹,凶猛机警,敏捷的程度连金钱豹也比不上。它的弹跳能力极强,三四米高的岩石,雪豹跳上去就像是走平地一样,十几米宽的山涧,可一跃而过,因此有“高山之王”的美称。
雪豹两岁多时性成熟,大约在二、三月间发情,五、六月间产仔,怀孕期大约为95到105天。一胎通常2到3仔。雪豹的寿命一般20年左右。
我国独有的豹种——金钱豹
自然界的豹共有3种:一种是金钱豹,一种是雪豹,一种是云豹。我们通常所说的豹一般指的就是金钱豹。成语中的“窥豹一斑”,那个“斑”指的就是它的金钱状的毛斑。金钱豹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和自治区,在我国产豹的地区很多,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北京、山西、陕西、河南、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都曾有过捕捉到豹的记录。金钱豹的亚种也比较多,主要有三个亚种:东北亚种,也可称为东北豹,产在长白山、小兴安岭和其他几处山岭,据动物学家估计,自然界中的东北豹总数可能已不到100只了,是公认的世界上最稀有的豹亚种之一。还有一个亚种为华北豹,主要产于北京的山区、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西北地区也有它的踪迹。这是我国惟一特有的一个亚种豹,目前存在数量也不多了。再有一个亚种就是华南豹。华南豹在三个亚种豹中分布面最广,数量远远超过前面二个亚种豹的任何一个亚种。它分布在黄河以南、云南、西藏、湖南、广西、江西、四川、贵州等省区。华南豹在50年代能有上万只,由于人们对山林的过度开发和捕猎,目前华南豹的数量已经显著减少。
金钱豹的体形与虎相似,但个头比虎小多了。金钱豹和虎毛色都是棕黄色,在棕黄色的毛中布满了黑色的斑纹,所不同的是虎的黑斑纹是条形的,而金钱豹的黑斑纹是圆形的,或椭圆形的,因为斑纹中间不是黑色的,而是棕黄色的,看上去像古时候的铜钱一样,因此得名金钱豹。金钱豹虽然比虎小,但身体强健有力,体长100-150厘米,尾长约90厘米,一般体重约为50公斤左右。金钱豹的胸、腹、四肢内侧及尾的底面为白色,尾尖呈黑色。
金钱豹因四肢矫健,行动敏捷灵活,善于攀援爬树,跳跃力极强,并且胆大凶猛,因此人们常常虎豹并提。
金钱豹的栖息环境多种多样,森林、丛林地带、草原、山区、丘陵地带都有金钱豹的身影。它们或穴居,或在草丛、树丛中栖息。
金钱豹是夜行性动物,它白天隐蔽在栖息处酣睡,夜间出来活动,在清晨和傍晚也较为活跃。金钱豹虽然体型不大,力气也没有虎大,但能猎捕到鹿、野猪等大中型食草动物。它能潜伏在草丛内,隐蔽在树林间,伏击过往的动物,也能追踪在草食动物群的后面,借着大自然的掩护,悄悄地逐渐靠近它们,然后突然袭击。还能伏在树上,闪电般地主动袭击树下走过的动物。不仅如此,金钱豹还能把它捕到的猎物,叼在嘴里,然后窜到很高的树上,把猎物藏在树叉之间,因为豺、狼、虎等是不会爬树的,所以这些猎物就由它自己独自享用了。金钱豹除了猎捕大型草食性动物,如鹿、狍、野兔等为食,也捕食鸟类、猿猴、鼠类、穿山甲等中小型动物。
金钱豹一般单独行动,只有冬季或春季发情交配期间除外。雌豹孕期98-105天,一般每胎2-3仔,幼豹2-3年后性成熟。
金钱豹和其他种类的豹有时也袭击农舍、家畜、家禽等,也有袭击山野行人的时候,因此豹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害兽”。这样一来人们见了豹子自然而然就要捕杀。再加上豹的体型不太大,人们一齐下手,用一些简单的武器如柴刀、斧头、棍棒等都能把豹打死。有的报纸报道过,一个六十七岁的老太太和她的几个小孙子竟一齐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豹子。这样一来原本比虎的自然数量要多得多的豹,由于过度的捕猎,它的自然数量反而赶不上虎了。
人们喜欢猎豹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豹的皮毛可以制作女大衣和运动衣,且价钱极其昂贵,人们把穿上豹皮做的衣服看做是一种华贵的象征。因此一些贪图钱财的人们就千方百计捕杀它,以换取大量钱财。
豹还可以用来制药,大家都知道,虎骨酒能治许多病,并且使人延年益寿,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偏爱。但是虎骨的收购越来越难,于是人们想到了用豹的骨代替虎骨来泡制“豹骨酒”,以代替“虎骨酒”。
在70年代末,豹就被我国列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1981年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3年又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豹已经进入濒危动物行列之中了。前几年国际贸易公约也将豹和豹的所有制成品如皮衣、皮褥等,都列入禁止贸易的范围内。这些措施都大大加强了保护豹的力度。
曾被误认的野驴
历史上曾有过秦相赵高“指鹿为马”的事,那是因为秦相赵高想试试自己的同行们对自己的畏惧程度,这是一种故意混淆是非的行为。但我们的先人并非由于篡权的野心,而由于粗心大意犯过“指驴为马”的错误。在我国的西北部的一些省分,有一些地名前冠以“野马野驴现在是珍稀物种”的地方,如野马山、野马渡、野马滩、野马大泉等等,据说都是由于分布着野马的缘故。其实先人们看到的都不是野马,而是野驴。因为野驴在形体上比较近似野马,他们就“误驴为马”了。
野驴可分为两大类:亚洲野驴、非洲野驴。亚洲野驴有五个亚种,分布在我国的有西藏野驴、蒙古野驴这两个亚种。
野驴在我国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西藏、四川西北部。主要栖息在有稀疏灌木的沙漠地带。
野驴的体毛为沙黄色至深棕色,腹部为浅黄色,四肢内侧为白色。从肩部至尾基部有一条深褐色的背脊毛;头顶至背脊中部长着短而直立的鬃毛;尾部下半则长着近乎黑色的毛。野驴肩高90至150公分,体长2至2.4米,尾长50至90公分。体重在150至250公斤。从总体上看,蒙古野驴毛色略浅些,形体略小些。
野驴喜欢结群生活,一般五六只七八只不等,也有上百头结群在一起的,大约五六十年前,我国野外考察队员还发现过上千头野驴结群迁移的壮观场面。在结群走动时,大多为雄性成年野驴居首,幼年的野驴居中,雌性成年野驴居后。如果停驻下来或进食时,总要派出成年野驴当“观察哨”,一旦发现险情,“哨兵”即刻向群体发出警报,带头驴就领头奔逃,直至安全地带。野驴很善于奔跑,其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以上。遇到溪流、湖水,它们少不了要游泳、洗浴一番。栖息在沙漠地带的野驴在缺水条件下常可数日不饮水,极能耐渴。
野驴的食性较单一,主要吃野草、野葱、猪毛菜。为了寻找食物和水源,每天都要游走二三十公里,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定居地,终日大都为生活奔忙。野驴大约在夏秋之间发情、交配。为了选择理想的伴侣,雄性野驴之间免不了要有激烈的争斗,或踢或咬,直至一方认输为止,输的一方常被踢咬得遍体鳞伤,胜的一方也会留下些光荣的标记。受孕的雌野驴的孕期为一年左右,幼仔生下后就能跟随父母活动。野驴有时还与放牧在野外的家马自动交配,生下的后代体壮力大,运物载人都极受牧民的欢迎。野驴的寿命约为30年。
野驴有一种似乎矛盾的性格。它的视觉、听觉、嗅觉都很灵,因而极其容易发现险情。遇到野狼,它们就拼命奔跑,使野狼望尘莫及,但是对猎人却极少提防。在野外,它们只要发现汽车,就喜欢追过去,与汽车并驾齐驱,并努力争取跑在汽车前面。这样一来,就等于把自己“送”到猎手的枪口前面,走向死亡。当猎手们驻营在帐篷里的时候,它们又常到帐篷前后张望,自动“送货上门”。野驴与野马的主要不同之处有:
首先从毛色上看,野驴的毛色背部深,腹部浅至近乎白色,对比度很鲜明,而野马则由深至浅较自然地过渡,色差不那么显明。
其次,野驴的背脊上有一条很清楚的背纹,而野马夏季背纹不明显,冬季没有背纹。
第三、野驴的鬃毛较短,而野马的鬃毛较长。
第四、野驴头部较小,而耳朵相对较长;野马的头部明显大于野驴,而耳朵又较野驴的耳朵短。
第五、野驴的蹄部窄小,野马的蹄部要宽大得多。
第六、野驴的四肢与驱体颜色一致,而野马的四肢比驱体的颜色明显地深得多,颜色近乎于黑色。
注意了以上几点,就比较容易把野驴和野马辨别开来。但是在茫茫野外的荒原上,远远地观察,也仍然难以分辨清楚,只有当野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近人们的时候,我们才能识别它的庐山真貌。
野驴在解放前数量还不算太少,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开发范围越来越大,再加上少数人的狂捕滥猎,野驴的数量日见减少,那种成百头群集的现象尤其少见。近些年来,国家很强调对野生动物、濒危动物的保护,有的地方还划定了保护区,野驴的数量略有增长,偶尔也能见到上百头野驴群集的情况了。现在野驴已被定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家共同提高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的认识基础上,野驴家族繁荣起来的前景,终究会出现的。
硕果仅存的野马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曾经生活过350多种野马,然而几经大自然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缺乏远见的开发和对野马的捕杀,到如今野马已经灭绝了349个马种,仅余下一个野马种,这是绝对切合实际的“仅存”了。
野马,又叫做蒙古野马,因为它产生于我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玛纳斯河流域和蒙古的科布多盆地。它还有个名字,叫做“普氏野马”,那是因为在1878年,一个叫普热瓦尔斯基的俄国军官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捕猎到了一只野马,该国的动物学家坡里亚科夫为了纪念普热瓦尔斯基,就把它定名为“普氏野马”,后来国际动物学界也接受了这一定名。
普氏的上述发现,引起了国外冒险家的捕猎欲。自1899年到1901年,从我国捕获走50余头,而我国作为野马的故乡,从1878年到1980年却从未捕猎到一只野马,甚至从未展出过一只野马的标本。1980年9月我国才从美国动物园引进一对野马。1985年我国从国外引进11只野马,放在乌鲁木齐动物园进行过渡性饲养,1986年底又放回准噶尔盆地进行饲养繁殖。1960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正式宣布野马在该国绝迹。1980年我国的地质勘探队员称说,他们在卡拉麦利山一带数次见到过野马。为此,1981年夏季和1982年夏季我国动物学家曾组织过几个科学调查队,多次到卡拉麦利山一带进行野外调查。他们虽然没有能亲眼看到野马,但是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和踪迹。如此看来,我国也许是惟一在野外残存有野马的国家。
野马的体格与家马相似,但形体略小。野马身高(实际是肩高)1.3公尺到1.4公尺,身长约2.2公尺至2.80公尺,尾长约40至60公分。这显然赶不上家马。但从比例上讲,野马的头要大得多,腿要粗壮得多。野马的领鬃短而直立,家马的颈鬃长而向两侧纷披,野马没有额毛,家马有明显的额毛。以上这些区别,使得有动物学常识的人一眼就能区别出野马和家马来。
野马的体毛呈土黄色至深褐色不一,脊背中央有一道黑褐色鬃毛,而腹部及四肢内侧则接近白色。野马的尾基部为短毛,而自尾根10余公分以下长着长长的尾毛。
野马栖息在草原、丘陵和沙漠的多水草地带,喜欢群居。常常由一只雄性公马率领,一二十只结为一群,过着游牧式生活,逐水草而居。其主要食物为野草,在冬天食物缺乏时,它也会觅食积雪下的枯草和蘑菇。野马一昼夜约食用10-20公斤野草。它耐渴,而饮水量大,喝足一次水,能两三天不喝水,喝水时间多在清晨或傍晚。每年六月前后为交配期,雄性与雌性都会因为争夺配偶而争斗。孕期为11个月,每胎产一只幼仔,幼仔落地后就会奔跑,约3至4年性成熟,寿命一般为25-30年。
野马性情凶悍,听觉与嗅觉都很灵敏,反应机敏,又极善奔跑,因而人们很难接近它,更难捕获它。即使饲养在动物园中的野马,也是野性十足,常与隔栏的动物寻衅打斗,连饲养员喂食时都得小心翼翼、时刻提防遭受攻击。
由于野马与野驴有不少相似之处,在远处不大容易分辨清楚,因而一般人常常以驴作马,把野驴误认为野马,于是野马山、野马泉、野马滩、野马南山、野马渡的地名也就随之而出现了。这些地名的出现,绝不意味着野马的分布面。我国是惟一还有野生野马的国家,但是专家们只断定数量极稀少,而难以估计出个概数来,这更显出野马的珍贵。我国已将野马定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新疆也已把卡拉麦里山一带约1.4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划为自然保护区。
难得一见的野骆驼
野骆驼,其珍贵之处就在于“野”字,因为“野”而难得一见。八十年代初期有一批动物专家在北京动物园参观,见到一只骆驼,他们仔细端详、反复察看,从形体上确认是野骆驼,他们感叹地说,几十年来想看一看野骆驼,没能看到,但是在北京见到了它,真是大出意外。有一位欧洲的动物学家1983年专程从欧洲到北京来细瞻野骆驼,他在动物园中“泡”了将近三天,拍了近百张的照片。他说,有几个国家展览过野骆驼,但是那都是冒充的假货,惟有北京动物园饲养、展出的这只野骆驼才是真正的野骆驼。野骆驼的珍稀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真正的野骆驼生活在我国新疆、甘肃、内蒙的沙漠腹地深处,人们当然难得一见了。
野骆驼体长2.5-3.5米,体高两米左右,尾长约0.5公尺左右,体重在450-700公斤之间。头部短小呈锥状。有一对小眼睛和小耳朵,上唇有唇裂,呈两瓣,与兔子的嘴唇很相似。它的眼睛有重睑,鼻孔内有瓣膜,这使得它适应在风沙中生活。野骆驼的背上长着两个圆锥形的驼峰,可高达三十公分左右,这是它最明显的形体特征。这两个高高的驼峰是它的“粮库”。它平日摄取的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可转化为胶质的脂肪,储存在“粮库”中,当食物严重缺乏时,可用以维持生存。野骆驼体型瘦高,通体披覆着浅棕黄色的体毛。膝、肘、颈、头顶、尾部以及驼峰顶部的毛比其他部位的要长得多,但毛色无变化。野骆驼与家骆驼在形体上有较明显的差别。野骆驼总体上看瘦而高,家骆驼比野骆驼形体要肥胖、高大。野骆驼的四肢明显的瘦长,而家骆驼的四肢,膝部以上则肥胖得多。野骆驼的驼峰比家骆驼更小得多,野骆驼在缺食时驼峰也能保持坚挺,而家骆驼则随营养程度明显变化。吃足时驼峰又高又大,营养缺乏时甚至倒垂下来。野骆驼的头、吻、耳朵、尾巴、脚掌都比家骆驼小。从野骆驼与家骆驼脚掌的区别上可以看出,野骆驼善于奔跑,而家骆驼适宜驼物负重,平稳缓慢地行走。但两者脚掌下都有厚厚的肉垫,这使得它们适宜于在灼热的沙漠中行走,而不至于被烫伤。
野骆驼能在气候条件、物质条件极为恶劣的沙漠中生存,这与它们的外部形体特征有关,尤其与它们的内在生理特征相关。
野骆驼有极为灵敏的嗅觉,凭着这一点,它能觉察到远处的水源,从而在沙漠中找到宝贵的水。只要一遇到水,即使咸水也畅饮个够。它有三个胃,其中有一个蜂巢胃分成若干小格,而每个小格内又分为几个更小的小格,在这些小格里面可以贮存许多水,使它可以耐得住数日无水的考验。据资料表明,有一次动物学家把两头野骆驼隔离在草、水全无的沙漠里,在烈日当头的夏季,它们竟活了16天之久,其耐渴能力实在惊人。它们又属反刍动物,在胃中可以储存大量经过粗嚼后的野生植物枝叶,在缺食时再反入口腔细细咀嚼,这一功能和驼峰的储藏胶脂的功能结合起来,又可使它多日不吃食物而照常生存。
野骆驼的居住方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大多散居,一般为雌雄一对带领一个幼仔。秋冬季节则相对聚居于较温暖的地方,一群有二三十只。野骆驼习惯于白天活动,它胆怯而机敏,稍有响动就有所反应。每年1-3月是野骆驼的交配期,受孕后孕期长达12-14个月,每胎只产一仔,幼仔一落地就具有跟随父母行走的能力。约4-5年幼仔成熟,一头野骆驼的寿命在35-40年之间。
由于野骆驼的特殊生活环境,捕捉到它是很不容易的,以至世界上除我国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动物园展出过野骆驼外,还没有第二个国家的动物园展出过活野骆驼,至于人工繁殖,目前只是一种热切的愿望而已。野骆驼在我国已经濒临灭绝,据估计仅存数百只。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开发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野骆驼的命运已更堪担忧,我们应当尽最大努力保护野骆驼的生存和繁殖,使野骆驼这种举世罕见的动物家族繁荣昌盛起来。为了保护野骆驼的生存、繁殖,我国已划定了以保护野骆驼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并将野骆驼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鹿中侏儒——鼷鹿
一提起鹿,人们立即就会想起四肢细长、跑起来姿态优美、飘飘如仙的驼鹿,犄角多枝杈的马鹿,体色多斑的梅花鹿,步履悠闲、颈项细长的长颈鹿,极少有人想到体态娇小、貌不惊人,被称为“鹿中侏儒”的鼷鹿,因为鼷鹿实在是难得一见。在我国只有云南的西双版纳密林中才有它的踪影,而它又昼伏夜出,因而人们对它确实是知之甚少,印像全无,当然难以想起它来。
鼷鹿虽有些像鹿,但与骆驼类、猪类又有某些扯不断的渊源,更与啮齿动物中的刺鼠相像,鼷鹿体格较小,肩高仅20-30厘米,体长约45-55厘米,体重仅2.5-4.5公斤,真是小得可以了。它通体长着棕褐色体毛,间有浅色的斑块。颈背毛色较深,颈下有三道条状白毛,至下颚连成一个白色斑块。雄性的鼷鹿头上无角,但雄兽的口中长着明显露在唇外的发达的犬齿。鼷鹿的四肢细长,肢端有四个发育较好的足趾,尾巴细短。它以青草、树叶、禾本植物的幼苗及落地的树果为食。它的胃有三个胃室,能反刍,但第三胃室不发达。
鼷鹿数量不算太少,它是一种极为胆小的动物,又在夜间活动,而行动又极其隐蔽,这就难怪人们难得一见了。它性格温顺,但不爱群居。它没有明显的发情季节,雌性鼷鹿一旦受孕,孕期为150天至155天,每胎仅产一仔。密林边缘、绿草丛中是它的主要活动地带。
鼷鹿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它生性怕水,一旦落入水中,虽能挣扎上岸,但上岸后就躺卧在地,经过好长一段时间才能苏醒。它的这一特点,也是一大弱点,当地的捕猎者在捕捉它时,常常是三面包围而独开一面,开的恰恰是面向溪流、河面的那一面,把鼷鹿逼入水中,待它上岸后,精疲力竭地昏倒在地时,毫不费力地将它捕获到手。
鼷鹿共分四种,一种是生活在非洲的水鼷鹿,还有三种是生活在亚洲的小鼷鹿、大鼷鹿和斑鼷鹿。我们上面介绍的是我国仅有的一种,即生活在我国云南省和印度、斯里兰卡的斑鼷鹿。鼷鹿已被我国政府定为一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云南省的政府和人民也十分注意对鼷鹿的保护。
抗寒勇士——白唇鹿
全世界属于鹿科的动物,总共有38种之多,在我国出现过的有19种。在这38种中有5种为我国所独有,而白唇鹿就是这5种中的1种。
白唇鹿,顾名思义,它的嘴唇是白色的,所以称它为白唇鹿。其实这一说法是似准非准的,因为白唇鹿不只嘴唇是白的,上至鼻端两侧,下至下颌都是白色的。白唇鹿的别名较多。它嘴部的白色,直到嘴吻的两端,所以又叫白吻鹿。它常活动于高山的悬崖峭壁上,因而又叫岩鹿。它的体毛夏季呈黄色,因此又被称做黄鹿。它唇部的白色,上及鼻端两侧,又有人称它为白鼻鹿。在它的栖息地青藏高原的藏民则称它为“卡夏”,译成汉语就是“白嘴”。
白唇鹿在鹿类家族中虽算不上首席巨人,但也称得上壮汉了。它形体高大,肩高130公分左右,体长150公分左右,有的可达200公分以上,体重130公斤以上,有过250公斤以上的纪录。
白唇鹿体毛粗而硬,呈灰褐色,头部、腹部颜色较浅,臀部有浅黄色的毛斑。它们在初夏开始脱落冬毛,盛夏时又长出新的体毛。有意思的是它们的体毛粗硬,但都是空心的。这样的体毛正适合于抵御冬季零下35℃的严寒。而在春夏季节,又能发挥类似救生衣的作用,帮助泅渡过水。
白唇鹿雄性白唇鹿头上长着一对硬角。从基部至尖端多在100公分以上,有过长达140公分的纪录。每只角一般有4-5个叉,也有多达8-9个叉的。白唇鹿的角,每年4月份长出新茸,新茸的外层上包着皮肤,皮肤上长着细绒毛,因为包在外层的皮肤内有丰富的血管,看上去呈灰褐色,显得很醒目,大约到7-8月份,新茸完全长成,到9月则全都骨化为干角,至第二年3月干角脱落,4月又继续长新茸。与长长的鹿角相映成趣的是它那几乎被粗心人忽视的尾巴,它的尾巴短得只有三四公分,最长的也不超过15公分。
白唇鹿是名副其实的“抗寒勇士”。它只栖息在我国青藏高原海拔3500公尺至5000公尺的高山上。多数时间活动在4000公尺上下的范围内,当夏季到来时,它抗不住15℃左右的“高温”,就上升到海拔5000公尺左右的地方去“避暑”。高原地区空气很稀薄,但大自然给它造就的那只发达的大鼻子,使得它能悠闲自在地生活。白唇鹿的栖息地,除了“高”之外,还必须是草甸地带、灌木丛林地带、针叶林地带或次生灌木丛林地带,高山裸岩带它是不去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鹿也不例外,高山裸岩地带缺少它所需要的食品,它当然不能生活在那里。为了觅食,随着食源的变化,它常常作垂直迁徙,哪里水草丰美,它就往哪里去。它的食物不下百种植物,但是蒿草类、针茅类植物是它最喜欢吃的食物,因为这些东西的含氮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