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9600000009

第9章 诸子百家

从中国文明演化历史来看,诸子百家是早期的学科分类体系,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偏向政治军事与伦理领域,墨家、道家、名家、医家和农家等偏向自然工艺与逻辑等领域,还禅家、杂家、书画家等则偏向人文艺术等领域。

诸子百家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思想,涵盖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小说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各个学派,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儒家提倡仁、义,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和道德主流;道家注重修身,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力行变革;墨家尚贤尚同,主张无亲疏贵贱之分的“兼爱”;兵家的思想涉及了统治国家与领兵打仗的多个方面等。

什么是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目前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医家。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

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和主张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是《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的伦理观认为,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儒家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儒教教育观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孔子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儒家的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孔子何以被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终年73岁。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68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

在此期间,孔子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孔子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孟子性善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荀子性恶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荀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两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荀子认为,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荀子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于天情,同于天情。出于天情同于天情的人情就叫作性。所以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

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和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认为:“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性、情欲都源于天,因此人对于性、情、欲最多只能是“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天能生物,不能辩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天不能治人,叫作“天人之分”。既然有“天人之分”,就可以有人治,有人与天情、天性的对抗。所以,荀子学说最后的关键是聚焦在了“天人之分”一点上。

《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伪即为,意即人类的作为。性和情是天生的,人不可干涉,也不应该干涉。但人的后天选择、思考、学习、行事,却完全取决于人,应该由人自己承当。“天”也同样不可以干预人事。“为”与“虑”与“学”与“行”,正是荀子思想中所最终强调的部分。荀子著《劝学》《修身》诸篇,并以此作为《荀子》全书的开始,是有着特殊含义的。

荀子认为,礼义是出于圣人君子之伪。《荀子·儒效》:“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为是建立仁义、消化性情的关键,是在否定了孟子之后,礼义和人治赖以重建的新的根据。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说:“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为与不为。

《荀子·性恶》:“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为也。”能行,能止,能为,即是君子。小人循性而不知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为,不舍于性而求有为,性与为既是有区别而对立的,又是一致而并存的。性虽具有欲望,但性本不怎样恶,不加以节制才乱,才恶。

所以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为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有了为的概念以后,性之恶的情况就得到了淡化,以至于在《荀子·礼论》中,性与为趋向于一致,即“性为合”。性为合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表现在方法上,是学的方法和途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积善成德,圣心备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为不舍弃性而独在。为与性相联结的关键环节,就是学。

其二,荀子往往以礼义并称,区别于孟子的以仁义并称。荀子对礼学有着重要的阐述,“性为合”表现在具体内容上,就是礼。如果说孟子是在孔子仁的概念之后着重建立了义的概念,那么荀子就是继孟子之后着重建立了礼的概念。

道家代表人物和主张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代表作品是《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道家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强调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在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其中,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学派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庄子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代表作为寓言《庄子》,道家尊称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即道。

这个道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太极阴阳方法,即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即道。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失道而后德”意思是说:好的方法是可以变通的,坏的方法是不会变通的。因为方法来源于事物的规律,所以了解规律比了解方法更好。

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意思是说:越是放低身姿的人,越会被人敬仰尊重。即是“下”与“上”的转化。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说:当政者越是没有个人的思想而去遵从老百姓的思想,越是能治理好国家。即是不治与治的转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等等。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庄子的主要是想包括三个方面,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无神论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他还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

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即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

庄子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他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并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认为安与危、是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庄子的伦理思想继承了孔子的宿命论倾向,抛弃了强调人事的思想,同时否定了老子所承认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点。

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自己对人性的看法,主张要消除对回归自然本性的干扰,复归到纯真无为的自然性中来。庄子最害怕的,或最深致悲哀的是精神之死,不是形体之死。宗教观念是身体已死而灵魂不死,而庄子提的是身体存在而灵魂已死。

庄子的无神论思想把“天”赋予自然的含义,他认为,知道自然的作用,是懂得宇宙万物的形成;知道人的作用,即是懂得人的智慧限度,不去汲汲求知,注意养护精神,享受自然赋予的寿命,这是极高明的智慧。

《庄子》书中贯穿整体的是“天与人一体”“通天下一气耳”等,这事实上已经否定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着无神论迈进《庄子》一书中,一方面具有无神论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一方面又有神不灭的思想。一是唯物主义的。一是唯心主义的。

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公元前313年至238年是他的活动时期。荀子到过齐国和秦国,后来长期住在楚国。在多年的游历中,他接触到各种学派的人物,研究了他们的学说和思想。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总结了各派学说的成就,吸收了其中的积极因素,成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儒学大师。晚年在芝陵从事著述,现存《荀子》32篇。

荀子认为星坠、木鸣、日月亏蚀、风雨不调、怪星出现、四时代谢等自然现象,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有规律可循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他认为天没有能力来决定人们的贫、病、祸、凶,这些完全是由人们自己决定的。他指出人如果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做到“天地官而万物役”,就能够使天地万物为人服务。荀子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仁义礼智等善的品德,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人之所以为人,是在于人有礼仪,而礼仪是后天人为的;人性虽恶,但每一个人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是可以为善的,就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对待物质欲利问题,应节欲、导欲,不能去欲、寡欲;人成圣的方法,是自身的不断学习和环境、习俗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荀子认为礼是国家的根本,提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认为礼事关国家的命运,又说“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指出了为人、办事、治国都必须依靠礼。

荀子在强调以德治国时,并不像孔子和孟子那样注重道德的自律、强调仁义,荀子吸收了法家的思想,引礼入法,提出了“重法”“慎罚”的思想,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他认为对犯法的人不加以严惩,社会就会发生混乱,民心就不服,国家就不稳定。虽然荀子提出重法,但他另一方面又反对滥用刑罚,因此,他提出了慎罚,认为只有合理利用法律的统治者,才能真正发挥法律的治国作用。

墨家代表人物及思想是什么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代表作品是《墨子》。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观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上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墨家的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由于墨家从创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会中底层的学者,所以墨家更能体会到战乱时期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所以相对于儒家的过分讲求礼,墨家更注重刻苦、节俭的生活习惯,而且不吝于做底层的劳动工作,被儒生辱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场上的对立,和思想上比“仁爱”更难遵从的“兼爱”,使得墨家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日后发展不大。

墨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二是天志明鬼。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三是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四是节用是墨子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五是在认识论方面,墨子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

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

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

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明故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是什么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李斯、商鞅。法家的代表作品是《韩非子》。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指的是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217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商鞅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商鞅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他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欲收复秦之失地,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商鞅三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只有霸道得到秦王的赞许,并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公元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鞅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慎到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慎到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原来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

慎到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

一方面,慎到主张因循自然,清静而治。另一方面,他又强调法和势。法就是法律、法规,势就是权势。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势是前提,法是手段。他主张“抢法处势”,把法看成了国家的根本,是维系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的可靠保证。

慎到认为,有了法,就要真正以法治国,不能只是摆设。什么都要用法来实行、判断、裁定,不能有所遗漏。法有种种作用,所以,法必须不断变化以顺应时代,否则,法就会衰败,就会走向死亡。而君主的责任之一,就是变法。

表面上看来,慎到主张因循自然、清静而治与以法治国是矛盾的,实际上,慎子的意思是在法治的基础上依照事物的本性,顺其自然,法也必须遵循自然本性。很明显,慎到的思想是老庄道学与法家的合流。

申不害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申不害所主张的术,是在执行法的前提下使用的,而法又是用来巩固君主统治权的。因此他并不是不讲法与势的。

关于君主的权势,申不害认识得很清楚。在战国诸侯争霸的情形下,君主专制是最能集中全国力量的政权形式,也是争霸和自卫的最佳组织形式。他提出“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秤轻重。”为了说明法,他提出“正名责实”的理论。

申不害的名,主要是政治概念,他的名是法的等值概念,是为人君制定的工具。所谓实,也就是君主给臣下规定的责任和职权,是臣下遵从君主的规范。申不害本来是劝戒君主发号施令要慎之又慎的,但其效果是加强了君主的个人专制。申不害找不到如何提高君主权威,而又能制约君主的方法,这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

玩弄权术,当然不是自申不害开始,但他是第一个在理论上的系统研究者,这在官场的政治斗争中,很受历代统治者的喜爱。但从本质上说,无补于稳固政权。因为既然有驭臣之术,必有欺君之方,尔虞我诈,你争我斗,加剧了政权的不稳定性。

申不害研究术,有正面的领导控制方法,也有阴谋诡计,我们现在不能说他是否道德,但可以说,他的思想和研究是可以启迪后人的。

名家代表人物及思想是什么

名家的代表人物是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代表作品是《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核心的一个著名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一称“辩者”,又称“刑名家”。汉时称名家,强调名实相符,“控名指实,参伍不失”。对概念有独特的研究,善长于辩论,其弊流于“苛察缴绕”。

名家着重围绕着概念和事实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汉书·艺文志》注录的名家著名代表人物的著作主要有:《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等。现除《公孙龙子》之外,皆早佚。今存《邓析子》《尹文子》经考证系后人伪托。

对于名家,庄子评价其为“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名家理论为后期墨家所批判、纠正,秦以后则无续。《庄子》《墨子》等书中,保存了先秦名家的部分思想。

虽然名家各派的思想均有所偏,但是他们对先秦的名实论和古代逻辑学的发展是有过超过其它学派的重要贡献的。

邓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邓析的法律思想主要有反对“刑书”,私造“竹刑”和私家传授法律。《荀子·非十二子》谈到: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他反对将先王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反对礼治的思想家。

邓析的在改旧制,私造竹刑方面,比当时执政郑国的国君子产还要激进,他对子产所推行的一些政策不满,曾经“数难子产之政”。甚至对于子产的铸刑书他也多有批评,于是自编了一套更能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的成文法,将其刻在竹简上,人称竹刑。

晋人杜预说:邓析“欲改郑所铸旧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言竹刑。”对于竹刑的具体内容,虽然不得而知,但从古人的评价即可看出,它是要改变郑国的旧制,既不效法先王,不肯定礼义,也不接受当时国君的命令,只能是体现新兴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东西。

邓析还传授法律知识,承揽诉讼。他聚众讲学,向人们传授法律知识和诉讼方法,并帮助别人诉讼。《吕氏春秋》说:邓析“与民之有讼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裤。民之献衣而学讼者不可胜数。”相当于收取律师诉讼费,大家发现干这项工作收益不错,于是又纷纷参加他的法律培训班。他擅长辩论,有人称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但广大民众对于他的成功却十分敬佩。

在诉讼的过程中,他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在他的倡导下,郑国出现了一股新的思潮,“郑国大乱,民口欢哗。”对当时的统治者造成严重威胁。继子产、子大叔而任郑国执政的姬驷歂对付不了这种局面,于是“杀邓析,而用其竹刑。”他们杀其人而用其法,可见其竹刑的合理性。

惠施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惠施的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这和后期墨家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

万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质粒子构成,同样基于小一,所以说“万物毕同”;但是由小一构成的万物形态千变万化,在大一中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说“万物毕异”。

在万物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有“毕同”和“毕异”的“大同异”,也还有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他把事物的异同看作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包含有辩证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论的。后期墨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及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义。而惠施认为物质粒子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

后期墨家曾经严格区分空间的“有穷”和“无穷”,《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认为个别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

而惠施反驳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后期墨家认为“中”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

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作“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因为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

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但是他无条件地承认“亦彼亦此”,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定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

公孙龙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他的著作《公孙龙子》,有一篇《白马论》。其主要命题是“白马非马”。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这个命题。第一点是:“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第一点若用西方逻辑学术语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的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二点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若用西方逻辑学术语,马和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相应的颜色区别。由于马与白马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三点是“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这一点似乎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这样的马的共性与白马的共性不同。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公孙龙则属于“离坚白派”,即主张“离坚白”,公孙龙子着重于分析感觉经验和概念,区别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抽象。他利用概念和内涵的相异性区分特殊与一般,并把这一区分绝对化而夸大了事物的特殊性,走上与“合同异”派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导致过分强调事物的差别性。

如他的著名命题有所谓的“白马非马”论。他还认为没有白色的坚石,只有“白石”与“坚石”,坚与白均离于石,不可并存于石。同时还有“狗非犬”“鸡三足”“景不徙”等命题。

公孙龙在这里犯了一些逻辑错误。因为由眼睛离开了光不能见物和光本身没有见物作用这样的前提,不能推出,眼睛和光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见。由这一些话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公孙龙主张像白色这一类共相是客观存在的,因之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阴阳家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阴阳家是先秦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其中心思想为阴阳五行学说,故名。《汉书·艺文志》称:“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阴阳家将古代科学知识和占卜巫术相混杂,他们掌握了自然界变化的一些规律,但又以天象来比附人事的吉凶祸福。

阴阳说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和发展变化也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五行说认为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并通过它们的相生相胜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到战国时代,阴阳说和五行说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

战国时,阴阳五行学说盛极一时。阴阳家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来解释季节变化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以春夏秋冬四时配东西南北四方,认为四季变化是由五行的盛衰决定的。战国末年,阴阳家把阴阳五行说运用于社会发展中,创“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朝代的嬗变遵守土木金火水五行相生相胜之道而循环,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这套理论后来成为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来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代表作品《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今已全部亡佚。

阴阳五行说对中国古代数学、医学、天文学、地学等都有影响。汉武帝罢黜百家后,其学说部分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逐渐消失了。

邹衍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邹衍以谈天为手段,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需要为目的。建立于阴阳五行基础上的“五德终始”说,是他学说的核心所在。

邹衍认为,从天地剖判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而五德转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规律进行的。

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元素支配的,历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一种必然性。邹衍说:“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七略》曰:“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邹衍的这种学说为齐闵王称东帝,燕昭王称北帝奠定了理论基础,因而受到他们的礼遇和重用是不难理解的。这种学说后来被秦始皇接了去,为他的称帝及其统治服务。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自有其合理性,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释,就陷入了机械论。至于秦始皇的“水德之治”,错不在邹衍身上。

何为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

《汉书·艺文志》曰:“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这里所谓的行人,是指肩负国家使命的外交官。在周朝有大行人、小行人之分。大行人负责一切外事活动,小行人是外事活动的礼仪备问官。早期的行人是吃皇粮,为本国服务的官吏。到了战国时期,他们的立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奔走在各诸侯国之间,游说各国君王,影响着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的大政方针。甚至鼓动别国进攻自己的祖国,丧失了起码的人格。

战国纵横派的祖师爷是鬼谷子,他是纵横理论的奠基人。苏秦、张仪是纵横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纵横术是术而不是道,小人能用、君子也能用。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用纵横做了好事的外交家也不乏其人。纵横与《武经七书》中的兵法书一样,属于谋略学的范畴。

鬼谷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鬼谷子,姓王名诩,一说为春秋时代卫国人;一说为战国时代卫国人;但具体生卒日不详,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同时也有同名著作《鬼谷子》,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书。

最早记载司马迁鬼谷子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苏秦列传》中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子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道教认为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

鬼谷子被喻为纵横家之鼻祖的原因是其下有苏秦与张仪两个叱咤战国时代的杰出弟子。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

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称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他著有《鬼谷子》一书,又叫作《捭阖策》。民间亦有传说鬼谷子是命理师的祖师爷。

鬼谷子从衣食住行医等、当家理财、治国方案、外政外交、兵书战策、兵器发明、天文地理、神奇推算、养生教子等可以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有关鬼谷子的文学刻画甚多,主要有文学刻画与民间传奇两类。文学刻画主要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杨景淐的《鬼谷四友志》,寒川子的《战国纵横》《本经阴符七术》等。

苏秦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苏秦相传为鬼谷子的徒弟。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提倡联合其它国家对付秦国。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苏秦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31篇,今佚。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16篇,与《史记》所载有出入。

苏秦从鬼谷子学成之后,出游数载,一无所成,搞得“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感叹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苏秦苦读太公《阴符》之时,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锥自刺其股。这是成语“悬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来。

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六国相印,进军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

张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张仪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公元前316年,张仪曾下令筑江州城。尽管张仪本人第二年便离开了江州,但经向楚考证,张仪筑江州城之事应属信史。由于“明清之际,图经荡灭,民鲜土著,故老无征”,因而现在已无从确知张仪所筑之江州城的具体位置。

不过,从西汉扬雄《蜀都赋》描述江州城曰“分川并注,合乎江州”来看,其城大概就在今重庆主城区朝天门、望龙门、千厮门、小什字之间。

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立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张,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何为诸子百家中的杂家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对战国末至西汉初期,折衷和糅合众多学派思想在一起的一些的学者,统称为杂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并指出杂家学派人物有“兼儒墨,合名法”的特点。其典型的代表著作如吕不韦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西汉淮南王刘安为首编纂的《淮南子》等。

《吕氏春秋》亦称为《吕览》,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所编写的杂家著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农、墨等诸家言论。

《吕氏春秋》汇集了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理论。由于《吕氏春秋》的内容包括了政治、军事、农桑、数术、天文、历法、教育、音乐、礼制、养生等等方面,保存了大量已遗失的文献资料,是研究先秦学术、历史的重要资料。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等编著的杂家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内21篇,外33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21篇。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儒、法、阴阳五行等多家思想,并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了“道”“气”等的学说和观点,同时还包含和保留了许多自然科学史的材料。

吕不韦何以成为奇人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大臣,卫国濮阳人。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朝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吕不韦作为有史以来的最大投机家,虽然几千年过去了,但他的一生经历,对后人的影响很大。把吕不韦称为盖世英雄虽然会有人反对,但他绝对是一个千古奇人。

第一,吕不韦是商人之鼻祖。

奇货可居理论:吕不韦擅长贱进贵出,这是商业上的最起码理论,单纯靠这一点是难以发家的。他的奇货可居理论,才是他发家的关键。他能把安国君的儿子,即后来的秦庄襄王。当时作为人质被送往赵国,被称为质子异人。作为货物囤积,还什么样的事情干不出来?

这里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吕不韦的原始资本积累,一定是靠见不得人的买卖来积累的。是否有过非法融资尚待考证,但相信那些贩卖私盐、走私珠宝的买卖少不了他,因为在当时的赵国,这都是奇货。

国际贸易第一人:吕不韦把商品贸易发展到了赵国,并且把公司总部也建在赵国。当时赵国是各诸侯国的交通要道,各国的名人云集,经济比较发达;走出国门的吕不韦选择赵国作为自己的出口贸易国家,不但使吕不韦成为了历史上开拓国际贸的第一人,也足以看出他独到的经济眼光。

官商勾结的开创者:善于包装自己的吕不韦,为了把自己的商业达到顶峰,与达官贵族联系密切,吕府迎来送往的大多数是赵国的高官贵人,各国的外交使节也是吕府的常客,这就使他的商业与官场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良机。他开创的商人与官场合作的经商之道,至今仍然被很多成功商人视为成功的首选之道。

第二,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历史先河。

古代商人的地位比较低。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吕不韦决定弃商从政,以达到成为贵族的目的。为此,他把奇货可居的经商理论应用与政治权谋,直接从高层入手,孤注一掷,把秦国的质子异人作为自己进入上层的阶梯。

在花费巨资包装质子的同时,还大演美人计,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质子异人为妻,以博得质子异人的欢心。这种直接走上层路线,大搞金钱美女攻势的攻关手段,至今仍然被众人效仿。

把秦国质子异人拉入怀抱后,吕不韦凭借其巨大的财力,来到秦国都城咸阳,四处结交上层关系,大力宣传炒作质子异人的能力;而且深知枕头风的重要性,大笔的金银财宝贿赂秦王宠爱的华阳夫人,成功的使质子异人登上了秦王的宝座。

当年幼的秦始皇登位后,吕不韦也达到了混入上层社会的目的,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宰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一个商人,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三,最成功的文化传播经纪人。

做了宰相的吕不韦,要权有权,要金银有金银,但他仍然不满足,因为自己的学问太浅,虽然身为宰相,仍然怕被以后的文人学者瞧不起,毁掉自己的一世英名,这可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事。

对于墨水不深的吕不韦,想靠自己著书立说成为文化人很不容易,但这难不到吕不韦。为了进入文化圈,成为文人学士,吕不韦高薪聘请了上千个满腹经纶的文人学者,成立了吕氏文学院,专门撰写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的《吕氏春秋》,这本以后流芳百世、千金难改一字的经典之作,也使吕不韦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第四,广告业的老祖宗。

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不但明白宣传作用的重要性,而且深知炒作造势的巨大作用,就是当代的广告大师,也一定会佩服吕不韦在广告业上的超前意识。且不说他如何包装质子异人,使窝窝囊囊的质子异人成为了一国之主,单是他在《吕氏春秋》成书后的炒作宣传,真让后人自惭不如。

吕不韦千金悬赏改动《吕氏春秋》一字的举动,几千年来一直被人误解,以为他是为了表明此书的精湛,其实这种看法是大错而特错。从现代人的眼光看,吕不韦此举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吕氏春秋》这本书的炒作宣传行为。几千年前的吕不韦就有如此的超前意识,被尊为广告业的老祖宗名副其实。

吕不韦的确是一千古奇人。但成功一世的吕不韦,由于利欲心太重,没有像范蠡那样,事业达到顶峰后急流勇退,最后落了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这也是吕不韦给我们那些成功人士留下的最大教训,也最值得那些成功人士三思。

刘安是怎样一个人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豆腐的创始人,著有《淮南子》。

刘安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潜心治国安邦,著书立说。刘安爱贤若渴,礼贤下士,淮南国都寿春成了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刘安和众门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内容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领域,包罗万象。这些著作中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在《淮南万毕术》中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据考证“曾青”是指铜的化合物,有的科学工作者认为是铜绿,说法不一。

刘安好黄白之术,召集道士、儒士、郎中以及江湖方术之士炼丹制药,最著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晋昌、毛被、左吴,号称“八公”,在寿春北山筑炉炼丹,偶成豆腐。刘安因之被尊为豆腐鼻祖,八公山也因此而得名。

刘安的制国思想是“无为而制”,对道家思想加以改进,不循先法,不守旧章,遵循自然规律制定了一系列轻刑薄赋、鼓励生产的政策,善用人才,体恤百姓,使淮南国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

汉武帝非常欣赏刘安的才情,但他强力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却和刘安推崇的“无为而治”的道家学说南辕北辙,而父亲刘长之死更成了刘安心中的一个死结。因此,刘安在广置门客进行“学术研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积蓄力量,为有朝一日的谋反做着准备。不过,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刘安的谋反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便由于门客雷被的告状,以及门客伍被、孙子刘建的告密而画上了句号。

何为诸子百家中的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并注录其代表人物许行和著作如《神农》20篇、《范胜之》18篇等,但多佚失。对于农家,文献有所间接反映。

许行是农家的代表人物。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农家,据载他有学生数十人,均穿粗布衣,以打草鞋、织草席来维持生计。其基本主张为人人必须劳动,即使国君也不应例外。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理想。

《汉书·艺文志》说:农家者流,盖出自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誖上下之序。《孟子·滕文公上》载有许行其人,认为贤明的统治者应该“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从《汉书·艺文志》的叙述看,先秦农家可以分为两派:一派其学说的内容带有“官方农学”的色彩;另一派学说则带有“鄙者农学”或“平民农学”的色彩。无论是带有官方农学色彩的农家,还是带有鄙者农学色彩的农家,其学说均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社会政治的主张,另一方面是关于农业科学技术的知识。如《管子》中《地员》,《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地》《审时》等篇,反映了先秦农家对农业科学的认识,以及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

现存属于先秦时的农学文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讲农业技术及其原则原理的,以《吕氏春秋》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为代表;二类是讲土和水的,如《尚书·禹贡》《管子》中的《地员》篇和《度地》篇等;三类是讲农时的,如《夏小正》《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等。

何为诸子百家中的小说家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稗官是一种小官,他们专门搜集街谈巷语,记录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逸事奇闻以供考察民风。在中国古代,“稗官”常与“野史”并列,成为小说家的代称。此类“君子勿为”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刍荛狂夫之议”,在古代长期不受重视,为正统史家所不屑。

《汉书·艺文志》据西汉刘歆《七略》,将先秦和汉初诸子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并以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此即所谓“九流十家”,而独摒小说家于九流之外。

《汉书·艺文志》录有小说家著作“十五家,一千三百八十篇”,今皆亡佚不存,只能从存目中获知这些著作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依托古人立说,如《伊尹说》《鬻子说》《师旷》《务成子》《天乙》《黄帝说》等;二是杂记古事,如《周考》《青史子》《虞初周说》《百家》等。小说家的著作应当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平民阶层的思想和生活。

兵家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的代表人物有孙武、孙膑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13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

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医家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至公元3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

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代表人物是扁鹊。

扁鹊是勃海郡郑人,或齐国卢邑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人。扁鹊并非真名实姓。人们把他和黄帝时的扁鹊相比,并且称呼他“扁鹊先生”。连史书也以扁鹊称呼他。扁鹊原姓秦氏,名越人。生于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310年,大约和孔子同时。

扁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医学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著有《内经》和《外经》,发明了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扁鹊能够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医学,并能吸取民间的医疗经验,在医学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扁鹊长期在民间行医、走遍齐赵卫郑秦诸国。

公元前310年,忌妒他贤能的秦太医令李谧派人在崤山设伏,刺杀扁鹊,终年97岁。

扁鹊的医学成就是什么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即看看他的脸色等。闻诊、即听听病人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后生病。问诊、即问问有没有干可以导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切诊、即看看他的脉搏。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综合疗法为扁鹊行医时的主要治疗措施。他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

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

扁鹊对巫术深恶痛绝,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他的这些医疗道德思想,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

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品德。

扁鹊的医疗经验极其丰富,曾编撰过颇有价值的《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可惜均已失传,这是祖国医学的极大损失。扁鹊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门徒,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

经史子集指的是什么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

经部是儒学经典。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

史部是指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

子部是指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

集部是指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

以亲九族是什么意思

语出《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克:能,能够。俊:才智。德:美德,道德。九族:从自己的高祖至自己的玄孙九代。睦:和睦。平:分辨。章:彰明。百姓:百生。协:协和。万邦:众民族。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他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如何理解以亲九族

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是儒家思想的理想社会。这段话以颂扬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说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试想,如果家族和睦,国家上下一致和睦,团结一心,肯定社会呈现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家和先需人和,要求人人修养道德,友好相处,谦让有礼,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以仁德感化对方,达到和睦相处的目的。

怎样做到以亲九族

如果是未婚和父母的话,那么要多存感恩之心,多想想父母的不易,有矛盾的时候多沟通,少发脾气,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都是很爱很爱的,所以,比较容易处理好关系。

如果是婚姻中的家庭关系,那么首先要对对方父母好,老人的生日一定要记住,过年过节一定要主动说去看望,给老人买东西不要吝啬。其次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要多看对方的优点,少抱怨缺点,多沟通,少争吵,尊重对方,遇事多为对方着想,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信任对方,不作无谓的猜疑。只要有心,用心去经营,家庭一定会和睦的。

家庭不仅是生活的小天地,而且还是爱情开花结果的绿洲,同时也是教育子女形成完美人格的第一所学校。年轻人和年老人在观念上全方位有差异,老年人不要拿自己的观念看待年轻人,不要看不惯这看不惯那,观念要更新,要与时俱进时代不同了。轻人也不要太迁就老年人,拉住老年人与时俱进,就可能添补代沟,避免一些冲动,增进家庭和谐。做事大度些,谁也不要斤斤计较。

作为丈夫和儿子的这个角色就显得很重要,他对这个幸福家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积极想办法把婆媳、姑嫂关系搞好,促进和谐。

婆媳、姑嫂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体贴。这是创造良好家庭气氛、建立幸福美好家庭十分重要的条件。

什么叫作象恭滔天

语出选《尚书·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静言:静又写作“靖”,巧言。庸:用。滔:通“慆”,怠慢。象恭:外表好像恭敬。

整句的意思是: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如何理解象恭滔天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这句话为后人经常引用,以指那些花言巧语,面目伪善,缺乏道德修养的人。

这句话是尧帝对共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评价。尧帝意欲选拔接班人,让大臣们推荐人选,当有人举荐共工时,尧帝发表了如此意见,也说明尧帝审慎地选贤任能,重视德才兼备的选拔人才态度。他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品德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

怎样做德才兼备的人

人人都希望能够脱颖而出,能够成才,但如何才算是成才,成才的标准是什么哪?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总结起来就是修德以养才,修才以养德,德才互动,品学兼优。

所谓德,指的是一个人的品德,包括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等所有与精神境界有关的内容。落实到具体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这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坚持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懈。没有人生目标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于国于家有用的人,因为他没有成才的内在需要,或只有一种没有行动的空想。有了目标,也不一定就能成才,最要紧的是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遇到困难不退缩,碰到挫折再向前。他有前进的方向,更有拼搏的动力,人生路上,一路向前,勇为人先。

二是无论在何时在何处,都有一种责任感。在家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在社会上,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这责任感,应该是最基本的德,也是最本质的德。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他就会讲诚信,就会谦恭礼让,就会见义勇为,就会以天下为己任。

三是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不仅注重自我的修身,更注重于群体相处之中,能起文明提升、精神修炼、行为规范的引领作用。古人倡导品德教化,出色的人才不仅是德育教化的接受者,更应该是德育教化的实践者、传播者与施予者。领袖气质的培养正是有意识地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以德化人。

什么叫无稽之言弗询之谋

语出《尚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稽:考证,验证。弗询之谋:不询问众人的谋略。庸:用。

意思是说: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

如何理解无稽之言弗询之谋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两句话的意思和“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告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道听途说,轻信妄言,凡事都要深入调查,以事实为根据,善于听取众人意见,集思广益,认真分析参考。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不会被不实之言所蛊惑,不会因刚愎自用而决策导致失误,造成不良后果。

怎样提高自己的判断力

判断,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准确地判断,有利于我们掌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并作出正确决策。当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事情都有了准确的判断后,我们就如同多了二郎神一样的慧眼,会透过一切扑朔迷离的迷雾,清晰地看到事物的真实本质。并因此而做到明察秋毫,运筹帷幄。

一是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判断的前提。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做无把握之事,充分的准备工作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前提,是一切事情成功的坚强后盾。你是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这与你是否具有坚强的自信心是分不开的。除了坚强的自信心,还要勤于思考和善于调查研究,这对于我们是否能够准确判断是至关重要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判断需要一个过程,“事情总会水落石出”,我们应该坚信这一点。

二是搞清楚眼前的事情。生活中,因为面对的事情纷繁芜杂,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眼前的事情,理清乱麻,才能找到出路。要搞清楚眼前的事情,就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抓住本质,对事情深思熟虑,然后才能作出判断。凭冲动去做事情,急于求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

三是洞悉对方的真正目的。洞悉对方的真正目的,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假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透假象。只有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而把握主动权。

四是纵观事物的形成过程。从哲学上讲,凡事都有前因后果。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在生活中,我们不但要学会善于了解,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全方位地了解事物,对事物的形成过程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就有利于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五是考证事物的真实性。许多事情往往有其复杂性、隐蔽性和多变性,这就使我们很难一眼看清它的真实面目。此时,我们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要处之坦然,平静面对。要分析其中哪些成份可靠,哪些成份虚假,即对事物加以认真细致的考察,进而抓住要点,剥丝抽茧,层层深入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当我们洞悉其本质的时候,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六是分析事情的发展趋势。趋势就是事物的发展方向。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迅速向前发展的。我们只有不断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才能跟着发展正确转换自己的思维,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要想对事物的发展前景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就必须了解清楚事物的现实环境和发展趋势,然后再付诸行动。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有那些有发展前途的东西,才值得我们去为之努力奋斗。

七是进行仔细的比较。认真比较能鉴别出人或事物的优劣,给你在选择目标时提供一个正确评估的参照物。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善于比较,往往能捕捉事物的命脉,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选择一条成功的道路。智者和庸人的区别在于,智者在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乐在其中。庸人却漫无目的,无所作为,虚度光阴。

八是判断事物的可行性。可行性分析是任何一项计划实施前所必不可少的。它几乎是每个决策者做决定的最重要的依据。现实生活中,如果你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棘手,你就要把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逐一找出解决的办法,进而各个击破。

九是养成综合看问题的习惯。综合性分析的过程,其实也是结合自己,给目标定位的过程。过高估计自己,往往将目标定得过大而最终无法实现;过于轻视自己,又会将目标定得唾手可得而缺乏激情。

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判断,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思维缜密的人,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什么是克勤克俭

语出《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克俭于家:在家生活节俭。

意思是说: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

如何理解克勤克俭

我国自古以来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国治家的美德。古人以能否克勤克俭,是关系着国家强弱,存亡的大事,鼓励人们,竭尽职守,勤奋工作,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当然在现代文明的今天,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不可能无视于生活的享受,但前提是不铺张浪费。

怎样做到克勤克俭

勤俭败由奢,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需要勤俭治家,不能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适度消费,不要盲目高消费,也不能攀比,更不能成为“月光族”,要量力而行。

要学会过日子,学会理财,学会管理自己的收入与支出,养成良好的记账习惯,对每个月的收入支出作出明细账,并作出分析,哪些是必须支出的,哪些是不必开销的,以便在下个月注意,要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本账,在节流的同时,也要开源,比如可以投资基金债券、买保险、定期存款等。

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努力做到循环利用,物尽其用,发挥最大效用。这些事情看起来很不起眼,但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节约会带给你惊喜,你的银行存款也会随之增加的,生活也会过的有滋有味。

怎样理解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怎样做到礼尚往来

送礼应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投其所好,二是要让收礼人感觉到送礼人的心意,此两者相辅相成。怎样体现你的修养、友尚以及尊重。在还礼的时候就要选择得体的还礼形式。如果还礼的形式不对路,还不如不还。

赠送所送的同类物品。比如,你送我书刊,我可以给你影碟。

可以选择和对方相赠卡当网礼品价格差不多的物品作为还礼。

可以用某种意在向对方表示尊重的方式来代替,不必非要还礼,一般对方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比如,在受礼后,口头上或书面向对方致谢等。

何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北宋鸿儒、一代易学大师邵雍认为,在修身处世方面同样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把遇到的侵犯欺凌比作砺石,把品行高尚的人比作美玉。因为要成就美玉必然需要经过砺石的琢磨才行,以此看来,所谓的侵犯欺凌就成为了使自己磨炼成为美玉的好事。

邵雍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释道:玉,是温润的物品,如果用两块玉石来互相琢磨,肯定磨不成美玉。必须得用粗糙的砺石,这样才能磨出美玉。

怎样让别人帮助你

首先一定要真诚,只有你真心实意的交朋友,我想他们一定会帮助你的。再有就是要热心,就是在朋友遇到困难你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他们,这样也会得到朋友的帮助。

最后就是让朋友们了解你,发现你的优点,这样你的朋友会以为你是一个不错的人,也许就会帮助你。

如何理解能敬必有德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

敬,用于父母即为孝,用于兄弟即为悌,用于君上即为忠,用于朋友必有信,用于家即守礼,用于事则知义,于财能廉,自省即知耻。扩而充之,古圣以德治国,敬于天则得天时,敬于地则获地利,敬于民则人和,万物和谐,故能无为而治。

能敬必有德,这是典型的西周文化的德行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已将敬与德联结起来,以敬事为德之则。

德字被《说文》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即其“行为”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内得于己是指个人内心具备了善的“品性”。因此,中国古代的德字,不仅仅是一个内在意义上的美德的概念,也是一个外在意义的美行的观念,而“德行”的观念正好将德的这两种意义合并表达出来。

怎样去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简单地说,就是尽量不做对方反感的事,但必须基于你自己的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出自于自己内心。倾听,理解,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在态度上尊重别人,还要从礼仪上尊重别人。守时也是一种尊重。和约好聚会,就应当准时赴约。尊重别人要注意场合。只有在心理上有尊重别人的想法,才可能作出尊重别人的行动。

我们必须牢记: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同类推荐
  • 从故事中学会尊敬师长(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从故事中学会尊敬师长(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尊敬师长》选取的尊师敬业的故事,人物很多,范围很广:有帝王中的人物,像魏文侯、燕昭王、秦始皇、汉明帝、唐太宗、宋太祖、清圣祖康熙等;有贤臣名将中的人物,像张良、石勒、岳飞、文天祥、宋濂、史可法、林则徐等;有学者、文人和各类专家中的人物,像孔子、华佗、郑玄、范缜、孙思邈、颜真卿、李时珍等。这些尊师敬业的故事很生动、很感人,它们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道路历程,表现了求知求学、研习钻研、孜孜砣砣、不馁不止的精神,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业授道的崇高思想境界。
  • 从故事中学会遵纪守法(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从故事中学会遵纪守法(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遵纪守法》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通过曹操割发自罚、孙中山不让大哥当都督、林肯替受冤人洗掉罪名等100多个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伟人遵纪守法的故事,目的是让青少年读者感受到遵纪守法的必要性。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飞机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飞机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飞机》以飞机的知识篇、家族篇、未来篇三大板块为架构,涵盖了飞机领域基础知识的诸多要点,在详尽介绍当今世界著名机种的同时,并对未来飞机的发展趋势作了前瞻性展望。《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飞机》语言生动,言简意赅,知识新颖,图文并茂,是一本青少年朋友梦想飞机、认识飞机、了解飞机必备的科普读物。
  • 失落的帝国(人猿泰山系列)

    失落的帝国(人猿泰山系列)

    人猿泰山系列是一部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想象力的书,是一部教给孩子动物是朋友、大自然是家园的温情冒险小说,是一部中小学图书馆和孩子的书架上不得不放的书,是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的睡前故事。小说情节奇谲精彩,主人公强悍而无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充满着浪漫英雄主义的丛林世界大门。译者的话:上世纪四十年代,我们在读初中时,《人猿泰山》作为世界名著,曾经风靡一时。每逢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几乎满教室争说泰山。当时,这部奇趣曼妙的小说,已经在我们心里扎根了。1988年,我俩六十岁退休后,曾到各地旅游,顺便到各省大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查询此书,不但译本遍寻不得,连原文本也没有了。
  • 中华少儿传统游戏

    中华少儿传统游戏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抽陀螺;跳房子;撒棍;抓拐;滚铁环;打弹珠;拍洋画;丢沙包;丢手绢;跳橡皮筋;扯铃;过家家;击鼓传花;老鹰捉小鸡;木头人等。
热门推荐
  • 红锈缘

    红锈缘

    一段不可思议的遭遇,一场万世的等待,只为与你再见!
  • 异世末日降临

    异世末日降临

    异界末日降临,天地破碎,大道更改,无上大能改天换地,成为一场取悦他人而存在的游戏
  • 穿越之皇后你别跑

    穿越之皇后你别跑

    只是过个生日而已,怎么就穿越了呢?穿越就算了,还要嫁人?嫁人的对象还是当今皇上!
  • 欧阳明传奇

    欧阳明传奇

    在第一卷《金峰禅寺》里,欧阳明的师母被“幽魂涧”的主人花如梦劫走了,他师傅独自前去营救。欧阳明决定去寻找师傅和师母,在小镇的客栈里,他遇见了刁蛮小姐叶明珠,随后两个人结伴而行,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匪夷所思的冒险旅程。树上的巨蟒、背着手的丧尸、人形的岩层、两个人三个影子……等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幽魂涧”,却发现……欢迎你和我一同走进欧阳明的传奇之旅!在此郑重承诺,自正式上传第一章起,至大结局,决不断更。
  • EXO轮回

    EXO轮回

    这是关于EXO的小说,内容分成十二个小故事,每一个成员都会写到,所以不会很枯燥第一篇,张艺兴,第二篇,吴亦凡,第三篇,鹿晗,第四篇,伯贤,第五篇,灿烈,第六篇,D.O.,第七篇,世勋,第八篇,kai,第九篇,包子,第十篇,chen第十一篇,tao,第十二篇,suho。了解就好,开启章节
  • 超级火头兵

    超级火头兵

    华夏大陆,六大帝国,几十年的和平生活,一朝被两大超级帝国的战争而影响,为名为利而战,战争的起止将会源于何人?
  • 最强龙王

    最强龙王

    《王礼·礼运》云:“鳞凤鱼龙,谓之四灵”。《生肖论》云:“龙耳亏聪,故谓之龙”。《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这是古人对龙的认识和描述。王凡因为放生了一条鲤鱼而接触到了传说中的龙族,因为这条鲤鱼恰好是龙王的女儿……
  • 蓝紫星 逃婚公主

    蓝紫星 逃婚公主

    一次偶然的相遇,身为公主的蓝紫星救了身为杀手的晏寒,当蓝紫星发现自己喜欢晏寒的时候,一道圣旨将自己作为和亲公主远嫁北方的北煜国做妃,这怎么可以呢?逃婚一次一次都被抓回去,更严重的是晏寒说从来没有喜欢自己,心灰意冷的蓝紫星披上凤冠霞帔嫁给那个传说中冷戾暴力的王黄埔浩然,成亲之后对自己时好时坏的黄埔浩然以及那个心机颇深的琴妃…
  • 因为有一个系统

    因为有一个系统

    屌丝胖子一步步蜕变,最终他发现……中间的故事在奋力加载中……10%
  • TFBOYS之女神来了

    TFBOYS之女神来了

    你们说的,十年三个人一个不少的都会出现……她叫夏千晓,一个机灵古怪的小女孩,从小心里一直念念不忘着一个人,一个小男孩,他们约定十年后在重庆万达广场的柳树下见面,但机缘巧合,他们在那之前就认识了,但他们一直没发现是对方,而这之后引发了一次次矛盾与误会……这本书不仅仅是这些,三位少年为了自己更进一步的梦想所付出的努力让粉丝们颇为感动,同时也讲述了一些追星族的追星之旅……还有很多内容等你来看,我是一名四叶草学生党,更的速度像蜗牛一样,只要你们愿意看,我定会把这本书写到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