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9600000004

第4章 治国之道

儒家的治国之道非常丰富,可以说《四书》《五经》讲的都是治国之道,就是写在几千年来中国人人心之中的最有权威的宪法。

儒家的治国之道是王道政治,其核心的价值是解决政治秩序合法性的问题。儒家主张“为国以礼”“为仁以德”“为仁以德”,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使人真正心悦诚服地服从政治权威,达到社会的长期治理和稳定。

我们从儒家经典《论语》中可以看到儒家对民主、自由、平等、个性的推崇。其中有关孔子谈理想、谈治国、谈个性、谈礼仪所表现的韵味,不可谓不浓。

什么是为国以礼

这是儒家礼治论的主张,儒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要求恢复和加强以贵族政体为核心的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复礼。

为国以礼的具体内容有:礼是根本的国家制度;礼的范围扩大到民间,突破了西周的“礼不下庶人”原则;“举贤才”补充周礼的“亲亲”原则。

为国以礼的内涵是什么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孔子对周礼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孔子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一方面维护周礼,另一方面他对周礼也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

他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制高点,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

孔子继承西周德治思想,总结春秋德礼思潮,提出了“德化”“礼治”的治国思想。孔子提出“为国以礼”,集中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礼的历史特征、阶级特征十分明显,或说它的局限性很大。孔子言礼,以周礼为蓝本,其中许多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变得保守、落后,不再适用而被摒弃。因此,如今探讨孔子礼治思想,讲理论原则易,讲具体内容难,批判易,继承难,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

怎样做到为国以礼

一方面,只有使人民富裕起来,再施行教化,才能做到预防犯罪和稳定秩序的效果。

再一方面要实行德治,以德为主,以刑为辅,慎刑慎杀,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如果实行暴政,监施刑罚,必然要丧失民心,被人民推翻。这种德主刑辅的重民思想,也是孔子的思想的精华。

治国者当特别重视个人的表率作用,要在修养和遵纪守法方面严以律已。贤者当政,国家兴盛;奸邪当道,国家灭亡。建议贤臣辅佐国君。

什么是为仁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为政以德突出了孔子的德政主张,认为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君主就会像北极星被群星围绕一样,受到爱戴。

这是儒家德治论的主张,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但也进行了改造。

儒家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二是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

仁以德的内涵是什么

德治是人类社会用道德控制和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手段。主要通过榜样示范、道德礼仪、教化活动、制定乡规民约和宗族家法、舆论褒贬等形式实现。以德治国,把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

德治是人治的理想模式。要想充分发挥人治的优点,政府官员应该勤奋、敬业和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含义如下:

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

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怎样做到为仁以德

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民意即是天意,顺从民众的意愿就是顺从天的意愿。圣明的统治者,就是要去私任公,爱利天下民众。是不是爱民利民,这是古人检验政治是不是德政的根本标准。中国共产党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本身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古代的“以民为本”所不能比拟的。

社会管理者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孔子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往哪边刮,草往哪边倒。又说过,政就是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行下效,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古代德治传统中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办法值得借鉴。比如,在任用人才的问题上,古人讲举贤才,特重有德者;在政治上有一定的道德运行机制;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上,尊重客观规律。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境界等,这都值得借鉴。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改造古代的德治传统,使之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宏观讲,最迫切的是首先是完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同时要完善以德治国的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在强调提高党政官员道德素质的同时,完善符合教育规律的儿童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的科学体系。

什么是为政在人

为政在人语出《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儒家强调为政在人,并不是说不要“法”,而是说在“法”与“人”两者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荀子在总结先秦时期的历史经验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从来只有昏乱的君主,而没有昏乱的国家。只有始终如一遵循治国之道的人,而没有一成不变的治国之法。

如何理解为政在人

由于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所以儒家一贯强调在选用官僚上必须“举贤才”“尊贤使能”或“尚贤使能”。他们认为,君主如果能够尊重和任用有德有才的人,那么天下的人才都会被吸引过来,而愿意为朝廷服务。他们还指出,“尚贤使能”不应当只停留在口头上,最重要的是要真心诚意地、坚定不移地任用他们。

关于尚贤使能方面,儒家还十分强调要打破原有的等级次序和亲亲关系,打破原有的官阶次序。

在儒家尚贤使能、举贤才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一系列选拔官僚的方法和制度,并由此建立起了一套由中央至各级地方政府的文官制度。

怎样培养治国人才

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发展教育,关键在于获得人才,尊贤重才。

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

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拓前进,具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模范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

刻苦学习,勤奋敬业,不断加强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什么是亲民

亲民有两种理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把“亲”当作“新”来理解,意为使人民经过教化,摆脱旧有的陋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地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天下太平。另一种理解即为亲近人民,以人民为自己的至亲。根据《大学》的整体内容来看,朱子将亲民解释为“新民”,似乎更符合作品的原意。

“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已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亲民就是要将美好的德性,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散播,并通过除旧布新,达到天下大治的最终效果。天子应该以其为根本任务,时刻用心尽力,人民则应不断反省,力求从道德上完善自己。

如何理解亲民

亲民就是要亲身国之民,要亲家中之民,要亲社会之民,要亲整个民族之民。

由明明德向亲民提升的意义是说,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目标,不只在于建立一个道德性的自我,必须由独善其身而兼善天下。如何兼善天下?其途径就是亲民。

从这个转化来说,亲民之中,新与爱两者兼备。亲之实质在新,启发人民去除“蔽”“拘”,从善自新。而新的方法在于爱。由爱讲新体现了中国血缘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特殊机制与精神。

明明德的独善其身与亲民的兼善天下的统一,便是追求与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至善,是道德上的最高境界。

怎样做到亲民

血缘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其根本精神是由血缘之情、家族之爱出发,通过“忠恕”的推己及人的机制扩充为社会性的爱心、爱性,从而达到所谓“天下一家”,这就是中国伦理的“仁道”与“仁爱”。

如果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理解,就是说,在确立了个体道德自我之后,就必须以爱去感化他人,从而实现新民的目标,因此,在亲民中,新与爱是统一的,前者是目标,后者是文化机制,体现了血缘文化背景下中国道德教育的特殊韵味。

什么是仁爱

仁即爱人,统治者仁爱治国,老百姓仁爱立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譬如一个工匠要干好工作之前,必定要把工具磨得快快的,朝廷百官要治理好国家,也要先来个“利其器”,这个器就是仁,即思想、道德之器。

在儒家的治国理念中,既然只有少数的社会精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才应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这些人就有责任施行德政、仁政,以亲民、爱民的态度做老百姓的父母官。这种仁爱的重要体现,就是政府能够为平民百姓的福利作长远的规划。

如何理解仁爱

仁爱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强调人的道德自觉,普遍的爱和民主的精神。像清代文学家张岱说的“予夺之权,自民主之”,像黄宗羲的“天下,即人民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就是仁爱的延伸,民主思想的体现。

儒家思想里有治国之道强国之策,儒家以仁爱为核心,在思想领域带领中国人和一些东方民族走向一个接一个的盛世辉煌!

怎样做到仁爱

热爱民众,爱民如子。对于国家管理者来说,爱人即为一切为人民着想,一切为人民所做。

加强修养,以德服人。仁还有一层含义是修身,即对道德准则的遵从。联系到我们今天的治理国家即是以德治国。官为民之表率,官风决定着民风,这就为承担着治理国家任务的各级领导干部,即人们常说的官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

君子之德,犹如风过草上,草必随风而倒,又何愁天下不治呢?为官者,必须有德,且要不断提升其自身道德修养,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因此,以德治国重在官德。

模范带头遵纪守法。孔子说礼让是治国的根本,礼,小处着眼,可以认为是个人行为规范与社会规范的集合,我们将其推行到治理国家的高度,可以理解为国家政策、法规。治理国家仅靠道德是不够的,如何规范、惩治越矩之人,就要靠礼的作用。以仁为基础,以礼为规范。

什么是和谐

和谐有和睦协调的含义。《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汉代郑玄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唐代李商隐《杂纂》:“诸妇和谐,不嫌麤辣。”明高明《琵琶记·寺中遗像》:“敢天教我夫妇再和谐,都因这佛会。”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充满在两人中间的和谐气氛给破坏了。”

和谐有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的含义。《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清赵翼《瓯北诗话·黄山谷诗》:“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秦牧《艺海拾贝·最后的晚餐》:“细部好了,还得结构和谐完整,才能够构成卓越的整体。”

和谐有和解、和好相处的含义。《魏书·萧赜传》:“赜初为太子时,特奢侈。道成每欲废之,赖王敬则和谐。”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此剑原是吴国之寳,他既来索取,不如做个人情,送还了他,两国和谐,可不好那!”

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如何理解和谐

和谐是中国古代的理念之一。“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政治和谐,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态;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的共生、共处、共荣的精神。这是对人类社会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人类永续性发展的生态需要。

和谐是世界的本质,是一切事物的原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总之,和谐是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

怎样做到和谐

用和谐哲学修炼自己的道德和品质。和谐哲学包括经济和谐、政治和谐、家庭和谐、夫妻和谐、朋友和谐、自身和谐、和谐为官、和谐为人、和谐为事、和谐为商、和谐为文等。

创造好团结共事的和谐环境,最根本的是自身要以诚待人。高度受人欢迎的心理特征为真诚、真实、理解、智慧、可靠、体贴、热情、友善、负责人等;高度被人厌恶的心理特征,是不友好、多嘴多舌、自高自大、自吹自擂、自私自利、恶毒、虑假、冷酷、卑贱等。待人以诚,处世以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只要做到待人以诚,处世以信,就能赢得人心,就能获得爱心,就能得到支持和帮助。

一个人要立得起,永不言败,最关键、最核心、最根本问题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人生的坐标,实践的航标、奋斗的目标。

什么是诚信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两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如何理解诚信

诚指的是真实无妄,“信”就是守这个诚。诚信是为政之基。

诚信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守信、守礼、守法的精神,是立身、立业、立国之本。对于个人,诚信是立身之本;对于企业事业,诚信是立业之本;对于国家来说,诚信是立国之本。

《左传》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国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脚。

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民无信不立”,指的就是当政者要取信于民,才能成就大业。浙江古代思想家王充的“实事疾妄”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批判虚妄的诚信思想。

怎样做到诚信

《吕氏春秋·贵信》说:“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礼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对于从政者来说,取信于民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政府守信,赏罚分明,人民才能信赖政府,遵纪守法,所以对于政府来说,祸莫大于无信。

西晋大臣、文学家傅玄在其著作《傅子·义信》中作出结论:“王者体信,而万国以安;诸侯秉信,而境内以和。”只要君主与诸侯互相信任,信守诺言,取信于民,天下自然太平。可见,取信于臣民是何等的重要。

从政者最重要是取信于民,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呢?其一是为官清廉,其二是秉公执法。

明初名儒梁寅在石门山讲学,其中一名学生初为官,前去请教梁寅。梁寅认为做官的三个要诀为“清”“慎”“勤”。

所谓“清”,即是反贪倡廉;“慎”即是为官慎重认真,不马虎从事;“勤”即勤敏执政,力戒懒惰。这样,方可取信于民。

什么是中庸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致有三:

执中守正,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折中致和,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因时制宜,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

总之,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如何理解中庸

中庸之道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以“过犹不及”为核心,做人处事追求适量、守度、得当,不偏不倚为宜,越位和缺位都不合适。

中庸,既深奥又通俗,是治国之道又是修身之法。吃饭看胃口,做饭讲火候,种庄稼要把握温度和湿度。治理国家,既要追求发展速度,又要兼顾社会安宁。要做到恰到好处就该讲中庸。把握中庸机制,比如实行宏观调控使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社会才能和谐。

中庸,既不是简单地折中,也不是庸俗的中间路线。中庸追求的目标是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尽善尽美与无可奈何之间的最佳方案。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现代科学系统论,经济学中的宏观调控,政治学中的统一战线等都有中庸的部分机理在其中,中庸是古代的软科学。

中庸这个庸字大家可能认为不好听,其实中庸就是“用中”,强调的是不走极端,体现了公正、务实、协调。这种思想是极为高明的,走的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也”的道路,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必由之路,符合科学的发展观。

在现代的商业社会中,孔子思想中的重义轻利,敬业乐群等内容,维护了企业的信誉,保持了企业内部的和谐和稳定,孔子薄赋轻税的主张和节俭思想,则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怎样以中庸之道治国

儒家的治国理念,以“性善论”为治国根据,以“致中和”为治国理想,以“中庸之道”为治国方法,以“德主刑辅”为治国模式。中庸之道作为治国方法,为现代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一种思想观念及方法论上的资源。

政治上的中庸之道要求执政者在制定政策或立法上不走极端,注意寻找各种利益的平衡点,从而使社会安定。

合乎中庸之道的政治是一种优良政治,只讲“德治”不讲“法治”,或只讲“法治”不讲“德治”都有极端之嫌,而法治与德治并重的治国方略才是合乎中庸之道的。应该说,德法并重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在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继承历史传统的情况下所作的一个明智选择。

在政治领域,它表现为宽猛相济、德刑并用的治国方略。

在法律领域,则要求在立法上注意寻求各种不同利益的平衡点,从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出发,应当在立法上适当考虑民众的利益。

在文化领域,则表现为一种理性与温和的文化发展观。它反对在文化问题上搞不破不立,反对横扫一切文化传统,提倡文化的“损益”式发展。

在经济领域,则表现为经济政策上的“富民”措施。儒家从中庸之道的立场出发,不赞成将社会不同阶层间贫富差距拉得过大的制度安排,也反对统治阶级过度地剥削民众,因为这些都有碍于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什么是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语出《庄子·天下篇》:“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荀子·解蔽》中为圣王下了一定义:“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

在儒家典籍中,圣人是人格品德最高的典范,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孔子尽管说他没有见到圣人,但他却被后人奉为至圣。《论语》中没有圣王的观念,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说,却奠基于孔子。其后孟、荀分别予以了发展。

儒家的重要著作《大学》也表白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其主张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个人内心修养的阶梯,这实际上就是内圣之道;而主张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个人内心修养完成后的自然发展,也就是“外王”之道。

如何理解儒家内圣外王之道

儒家历代学者在“成圣”的信念追求方面是一致的,但在如何成圣的问题上却有着分歧,孟子倡性善,他认为所谓修养就是保存自身已有的“善端”并将其扩充出来,同时,他也注意到,因为追求过多的物质欲望会使人失去善性,因此,他提出了“养心莫善于寡欲”的主张,把“寡欲”作为养心的主要内容,走的是一条内省的路子。

荀子倡性恶,认为善是人们后天努力改造的结果,因此,他更加注重人们后天的学习,他说“圣可积也”,即是主张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道德而成为圣人,走的是一条向外学习不断改造本性的路子。这两种不同的修养方法在后世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宋朝张载追求的是这样一种人生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段话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士人的理想人生境界。它将“内圣外王”的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儒家倡导的人生最高境界就是成圣,其次是成为君子。君子理想是儒家人生境界的另一重要内容。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义指君子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利指个人的私利私欲。孔子以重义还是重利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他认为,君子理想人格的本质是重义轻利。这一传统被后世的儒者不断发扬光大。

如何成圣成贤或“超凡入圣”,再把圣人造就成圣王,而由圣王来实现社会政治理想,这就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怎样做到内圣外王

《大学》对内圣外王的解释是: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平时要真正达到做人的境界,就要在这几个字上下功夫。

一是格物致知。就是学习。古人重实践,在格物中致知。就是深入实际,多调查研究。在书本上学也是格物。格,就是一个一个翻检,一个一个翻来覆去研究。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时间久了,就有了真知灼见。关键是格什么物,学什么。要学真知识,不要伪知识;学有用的知识,摒弃假知识。就是要增强工作能力、思考能力、综合能力、文字能力等,耳聪目明心灵。做到不愚昧。

二是诚心正意。就是慎独,就是养浩然正气,宋朝朱熹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念发动处即是恶”。佛家说,“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常扫拭,不教惹尘埃。”有了修养功夫,就达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境界一般人达不到,但应该朝着这个方面努力,就是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就是要遵纪守法、公道正派;就是要有理想信念,要有党性,要有国性,做个国者,就是做到不欺心。

三是修身齐家。修身就是修养品行,提高品格,品行端正。古人要求很高,孔子讲非正勿视,非礼勿听,要求仁。孟子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现在人难以做到。用现在话说就是要注意形象,堂堂正正做人。齐家就是管好家庭。父贤子孝兄悌。和为贵。子有成。现在就是和睦家庭,做好培养下一代工作,有贤内助,有好儿孙。做到不虚伪。

四是治国平天下。就是要干一番事业,有政治追求。郭秀明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为一大事而去”,就是这个意思。古人讲成名立业,封侯拜相。还有个时间限制,三十而立;还要有毅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还要识时认命,“道不行,乘槎浮于海”;还要有平常心,做不了官,就安心做学问,修“诗三百”,培养下一代。总之不灰心、不沮丧。现在呢,就是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到不平庸。

从格物致知做起,直到治国平天下,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没有缺少的环节。想投机,不行,那就会弄得画虎不成反类犬。

儒家的小康指什么

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礼记·礼运》上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这里描绘的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小康是儒家理想中的所谓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后多指境内安宁,社会经济情况较好。

儒家的小康社会论是宝贵的民族精神遗产,既有其理想的光辉,又有其空想的色彩。历史证明,唯有科学社会主义与和谐进步的科学发展理论方为践行可胜的思想道路。

儒家小康的含义是什么

儒家的小康社会,是大同社会之前的预备型社会。小康社会论是儒家社会主义的低端纲领。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社会主义为实现小康指明具体的方针。这就是小康社会论的四个分论——私有论、国家论、民众论、革命论。也可以把这四个分论简称为“小康四原则”。

儒家的小康有什么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生活、行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价值观念等发生着支配性的影响。

小康,这个传统词汇被我们党用来表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小康社会的和谐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协调发展形式,与大同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和谐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特征。

小康社会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是和谐小康命题是创新的中华文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二是公平正义地解读共同富裕,三是关注弱势群体,四是执政党统筹兼顾执掌全局的能力,五是统筹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的发展目标。

儒家的大同指什么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孔子的这段话,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社会,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他们称之为“大同之世”。

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

儒家大同的含义是什么

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社会化发展,相互之间融洽、一体化,使人类社会走向互助、合理、繁荣的新阶段。

大同就是关于人、自然、社会的和合,人类在这个地球世界已经无可辩驳的成为了主导,没有必要以征服对立的态度对待这一生存环境,在这一人类的生存环境中,以文明和谐的态度发展我们自身。

大同社会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只有礼制才能倡导和谐的社会关系并体现这一关系,所以礼制社会才是一个自觉文明和谐的社会。

儒家的大同有什么现实意义

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这是维护国家政局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政治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促进和谐社会的目的和宗旨。

坚持服务发展的思想。其内核就是发展。因为发展是社会和谐动力,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自然也是我们民革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

坚持服务稳定的思想。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坚持发挥渠道畅通的优势,当好反映社情民意的“显微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既然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也可以说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思想现实意义的体现。

坚持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发挥民革的广泛代表性和包容性的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当好凝聚人心的“粘合剂”。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拓宽工作领域。这是新形势下的需要。

什么叫作治大国如烹小鲜

语出《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小鱼是很嫩的,如果老是翻过来、翻过去,就会弄碎了;因此治理大国也不能来回折腾。

治大国如烹小鲜是老子重要的治国论断。这句话背后隐含者更深刻的经济、社会、政治命题,形象而生动地体现老子的治国主张。

如何理解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理国家,首先要考虑人民的性质。从经济学角度看,人民的性质就是趋利避害。如果政府能够提供和维系一套基本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任何个人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就对社会有利;在做对社会有害的事情时,就对自己有害,就可以使全社会的成员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使社会繁荣起来。

一般而言,这套制度包括保护产权、维持秩序、调解纠纷的功能。一旦有了这么一个制度框架,人们明确地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成本,什么是自己的收益,从而自动地按照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行事。

怎样如烹小鲜一样治大国

面对数量浩繁的芸芸众生,政府要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力有不逮、作用有限。

面对形形色色的芸芸众生,政府要有治无类,一视同仁,大而化之。面对不同的公民、不同的经济组织、不同的社会资源等,不人为地去分三六九等,不时时刻刻总想着对人群划分左中右以及搞什么阶级或阶层分析,即便是人群中“食分五等、衣分五色”,那也不是政府主观为之的结果,而是自然秩序的演化,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

这层意思,也正是《老子》第三章所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样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反之则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面对自然无为的芸芸众生,政府要讲求策略,使治理者和被治理者两相欢洽。如此则政府不会劳民伤财,百姓也不会犯上作乱,政府和百姓的利益都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赢。

什么叫作道法自然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就是:人掌管大地,地管着上天,天掌管道,道掌握着整个的大自然。也就是说,整个大自然,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一定的法则在运行着。

道法自然这一论题不是一个孤立性的论题,它关涉到老子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即道与万物的关系,也关涉到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即圣王同百姓的关系。这一论题本身直接涉及到了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道和比较重要的另一个概念自然。

如何理解道法自然

道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它产生于天地之前,为万物的本原;它无声无形,超然于万物之上,亘古不变;它周行天下,循环不息。

道本无名,且难于用言词来表达,强名之为道而已。

老子同时指出:人生活在大地上,承受着大地的恩惠,因此应该效法大地,热爱万物;大地在上天的覆盖下,接受着太阳的光和热,故此大地也要时时刻刻效法天的法则而运转。

然而,道又是天的依归,所以天也要效法道的法则而周流不息。

道是生天地万物之母,她是无为的。像这样无为而为的做法,正是在效法自然。自然是无意识,无目的,无为的,道也如此。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老子学说的生长点,也是理解“道法自然”思想的前提,更是其“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形成的基石。“道法自然”启发我们尊重自然规律,避免强作妄为。

怎样遵循自然之道

世界有自然秩序、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人的精神秩序,人类文明是五大秩序的总和。五大秩序编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每个文明人都挣脱不了这张网。五大秩序是人类文明的大纲,“一引其纲,万目皆张”。世界大舞台是由这五大秩序搭建的,人世间的大小故事无一不是在这里演出的。日来月往,斗换星移,幕启幕落,有哭有笑。

自然秩序是永恒不变的,道法自然是永远不变的真理。人类及其文明是自然秩序的特定产物,没有四个人间的秩序,自然秩序照样运行。世有万古不易的自然律,无一成不变之人间法律。

政治秩序,是人与社会的一种关系系统。所谓政治,就是确立起一种所有社会共同体都遵守的,法治而不是人治的政治秩序。

经济秩序是政治秩序的基础。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这“一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一只看不见的手”,两只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使国民经济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地运行。

社会秩序的建立,在于为社会成员提供各得其所、各得其宜的准则和环境。“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一直是中国古代贤哲有关社会和世界秩序的理想,也是当代整个人类梦寐以求的目标。

人的精神秩序,包括思维、欲望、心理状态等精神内容。天地境界的圣人,能够超越自身的局限,去认识宇宙或自然的永恒和无限,视域高超,襟怀博大,情志深邃,人我和谐。

因此,治国之道,德治为先;德治之道,教育为先;德治不足,辅以法治;法治之道,刑罚从之。文治与武攻是打天下、治天下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什么叫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里道出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意思是说:要想收缩的就一定有扩张的能力;要想消弱的就一定有强大力量;要想废弃的就一定有能兴起的实力。要想得到的就一定有付出的东西。这就是事物发展细微明确的辩证方法,柔弱总能战胜刚强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鱼和水一样。国家有强大的武器也不是用来显示和威胁别人的。

柔弱胜刚强的内涵是什么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中,还普遍存在一种以柔弱胜刚强的发展规律。种子破土而出、动物的出生、新生婴儿的落地等,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由柔弱成长到刚强,再由刚强走向衰老死亡。柔弱战胜刚强这是大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

凡事物极必反:月圆之日就是月缺之时。油灯要灭的时候一定突然达到最亮,一个灯花一闪,就开始暗淡下来。所以周期律的常识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其盛衰的转化是有拐点的,拐点的出现是有征兆的,只要我们掌握基本规律,就可以很好的做到顺势而为,也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拐点到来之前的先机征兆就是老子说的“微明”。“柔弱胜刚强”就是掌握了规律之后,把握住事物发展中的弱点,就很好控制事物的发展方向。

柔弱胜刚强,不是依靠柔弱,而是依靠柔弱外表内里的坚韧或者恒心。

治理国家,天天与人民为敌,靠武力镇压,结果就一定是官逼民反。但反过来,关心百姓疾苦,多做民生工程,结果一定是国泰民安。这就是柔弱胜刚强。

怎样以柔弱胜刚强

向柔弱的水的品质学习,柔弱胜刚强。不可逞强。人之处世,必经谦虚谨慎,以柔弱为原则。

对于用人必须谦和恭下。圣贤之人要想处在人上,必须对人表示谦下;要想处在人的前面,必须把人放在自身的前面。

圣人从来不自以为是,也不自高自大,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

对天地万物并不妄加干涉,让他们按其本性自由发展。不妄为,不随意干涉。圣贤领导不扰民生事,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什么叫返朴归真

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也说归真返璞。是道教教义。

返朴归真是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

道教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

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

返朴归真的含义是什么

建立在自我完善基础上的返朴归真,就是道教徒所说的“得道”。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认识,就不会依赖于对万物的不懈追求乃至妄为,有助于提高自信力。

不乞求于他人的恩惠,不觊觎向弱势者的索取,不幼稚地梦想虚幻,逐步成为懂得尊重他人、宽容他人、能褪去粗陋野蛮的森林属性、逐步减少社会人的狡诈特性,成为具有高度人文素质的自然人。

道家认为清净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这可作为修养和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

怎样做才是返朴归真

要返朴必须要抱朴,《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要抱道守真,怡养生命的真元,使之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尽量少一些私心和欲念。

做人要淳厚,行事遵守公德,生活要俭朴,使本性漫漫返复到淳朴的状态,与道相合。

在生命修炼过程中,要在良好的心性根基上,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气通过修炼进行修复,使身体健康。进而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内炼功夫,使生命回归到真道的状态,成仙得道。

什么是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无为是一种最好的治国之法。他在《道德经》中写道:“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无为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十分深远的影响。

无为从字义上解释,是指无所作为,什么也不做,坐享其成。但老子却把它引申为人们的一切思想行为都要服从自然法则,即听从“天之道”。

老子告诉人们,服从“天之道”的思想、行为,就是“无为”;违背“天之道”的思想、行为就是“有为”。儒家的“礼治”和法家的“法治”就是当时突出的“有为”表现。也就是说,“天之道”就像一杆秤、一把尺、一个标准,符合者就是无为,不符合者就是有为。由此可见,无为与有为之分,不是不作为与作为之分,而是符合不符合自然法则之分。

无为而治的内涵是什么

无为而治是一种超级管理智慧,其精髓是:管理应当顺应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随意妄行,不逆自然规律强为。当然无为而治也不是放任自流,一无所为,而是以一种最小的领导代价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

在《道德经》这部书里,老子的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逻辑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反对人为-抨击礼治和法治。这个理论逻辑的核心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是为了论证无为而治,反对人为、抨击礼治和法治,是无为而治的必然结论。

汉初黄老学派的代表作《淮南子》曾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无为与有为。有两个人去牵牛,一个是幼嫩稚弱的小孩,一个是力大无比的壮年。小孩牵牛时牵的是牛鼻子,牛就乖乖地跟他走了;壮年牵牛时牵的是牛尾巴,牛怎么也不跟他走。小孩的行为便是无为,壮年的行为便是有为。

怎样做到无为而治

建立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实用的运作体系,包括企业制度的规范运行和标准化的企业工作流程,实行标准化管理。用科学有效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来约束和激励大家。

有强的领导力的领导者组成的一个高绩效的团队。高绩效的领导者既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制定中长短期战略目标,又要有强的执行力,把组织制定的目标落实到位,才会有好的结果。领导者要会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要会激励下属,辅导下属,又会有效的授权,把下属的潜能发挥至极致,带领大家快速高效的完成团队的目标。

建构好的企业文化,用好的文化、理念来统领员工的行为。企业既是军队、学校,又是家庭,能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综合性的素质能力,又能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更具人性化,企业更具凝聚力、向心力,能留住员工的心,使企业与员工能长期永存,共同成长发展,永续经营。

管理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旦一种管理模式成为经验的时候,说明它已经过时了,需要不断的创新,大胆的尝试和变革,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

什么叫作从善如流

从善如流语出《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意思是指采纳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比喻乐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如果一个人能够主宰并掌握一大部分人的命运时,能够节制自己使自己的某种不良行为被人指出,从而彻底加以摒弃,那么他是为官的,一是虚心接受人民的批评,体恤民意。为人处世的也一定能够做得出色,而成为一个有用之材。

如何理解从善如流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坚信不移的格言。大凡能够建功立业,称雄一世的明君英主,对于他们是不可缺少的智慧之一。他们对于敢于直言相劝,排除国家隐患的忠臣良将极为尊重,贤明的君主纳谏虚心,从善如流,因而其耳通达又宽广。做到防患于未然,成就一番伟业。

与此相反,拒绝不同意见,骄横专断的君主,到头来落个国破人亡,身败名裂的下场,多少兴亡盛衰的历史在重演着一幕暮悲剧。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随时检察自己的所所为有无过错,无论是治国为官,还是处世为人。也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引以为戒的,同时也是一个人走向光明,决策英明,指挥若定,运运筹帷幄的一个渠道,体现了善于集思广益,雄才大略的宽广胸怀。

怎样做到从善如流

知人善任、从善如流的领导举人不避私怨,这是领导者用人大度的特色之一。如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的意见,不计前嫌,大胆启用管仲,任以为卿,尊称“仲父”,放手让其治理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很快齐国便国势大增,威震中原,不以兵戈之势而号令诸侯数十年,使中原华夏族的社会生活免于战火之涂炭。甚至连其后政治上颇为保守桓公九合诸侯,的孔夫子,在谈到管仲的历史功劳时,也不得不由衷地赞叹:“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民到于今受其赐。

用人不疑“任人”“不问小恶”,是领导者应该具有的人才管理思想。领导者不应是一个事无巨细,每事亲躬的事务主义者。

能否容纳异己之见,是衡量一位政治家和领导者政治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人非圣人,孰能无过?特别是对那些位高权重的政治家而言,导致他们政治、人格产生偏差和失误的诸多因缘更是较常人为多。因而就更应冷静虚心地听取反面的批评意见,纠匡个人的蔽疏,以利社会、民众。孟子言:“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诚哉斯言!对领导者而言,能否冷静大度、虚心地听取、采纳下属的批评意见,往往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国家的兴亡,不可等闲视之。

什么是不言之教

老子的《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生一世,谁不想有所作为?要想社会安定团结,不端正人们的思想观念怎么能行?“有为”和“言教”成为社会的普遍理念。然而,根据对立转化规律,统治者强调自我有为,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无所作为;强调言教,必然导致人心不古、道德堕落。

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都是片面追求“有为”和“言教”之过。有为的对立面是无为,言教的对立面是不言之教,为了实现无所不为和社会淳朴的目的,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正是具体运用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也是老子辩证法的灵魂。

不言之教的内涵是什么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作为辩证法大师的老子向世人推出的济世安民的两大法宝,是对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也是圣人治身、治国的最根本措施。

处无为之事,就治身而言,就是要求自我要有虚己守静、无私无欲、自失忘我的精神境界。处无为之事是言治,行不言之教则是言教。和不言之教相对的是设言施教。设言施教是统治者希望利用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观点进行表面说教。

不言之教所追求的教育成果是创造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因为世界的根本规律是至诚不移的。这一共识的形成必然成为改造现实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不言之教实际上是将人类的品德修养付诸解放心灵、求证大道的实践过程之中,是对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

不言之教的宗旨,是要求万物之灵的人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严肃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通过自身实践去开启那个真实存在的既不属于上帝也不属于他人的心灵家园,并利用潜在的智慧,来指导人生和社会实践活动。不言之教,既使灵魂有所寄托,又不去为了灵魂得救而牺牲了尘世生活,因而是积极的、科学的、无与伦比的施教措施。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实践和认识的高度统一,是基于微观认识论并通过自我身心健康来检验真理的。“处无为之事”是法治,“行不言之教”是德治。只有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才能确保人类的和平及人生幸福。

怎样做到不言之教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世界上最科学的方法论,也只有真正体悟大道的老子才能揭示出这一哲学方法论。领导者必须做到“不言之教,无为之有益”。

一是不说对民众利益有损害的话。用不当的或过激的言论刺激民众,民众就会产生怨恨。怨恨的产生是由于受到对方的伤害,感情上的伤害、精神上的伤害、身体上的伤害、或物质上的伤害。受到伤害以后,就有怨恨,希望以怨报怨,让伤害等到补偿。按一般的道理,既然别人伤害了自己,自己有了怨恨,也就不愿意为伤害过自己的人做好事。因此,有损于民众利益的话是万万不可说的。

二是不做对民众不利的事情。百姓难于治理,是由于政府有损害百姓利益的作为。没有对百姓的仁爱,只凭义气和尊贵的地位,作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并且以牟取私利而作为,暴征俸禄与赋税,使民众忍饥受饿,这是百姓难以治理的原因。贤明的珍贵生命的方式是首先珍贵民众的生命,不作损害民众利益的事,保证民众能够丰衣足食,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什么是虚其心实其腹

语出《道德经》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说:权利大的人,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如何理解虚其心实其腹

就道家整体思想来说,道家人崇尚自然,淡泊名利,所以有不争夺名利的观点也很自然,但是在这里是“虚”老百姓之“心”,除了说不让老百姓争夺名利之外,还有让其不要想什么是优,如何争取优之意,也就是说让老百姓安于现状,不要让老百姓有上进之心的意思在里面。

所以,这种治国之道还是基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考虑,对于现在提倡民主,鼓励创业,让大家更好的发挥个人创造力,是由消极意义的。因此对古代的思想,都要批判地继承。

正确的认识是:削弱个人心中过多的名利欲念。充实其个人腹内才华,以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减弱其个人狡诈、奸巧之心。增强、完善其个人做人的骨气。所以,心要虚,不气不争,道法自然。

怎样积极地虚其心实其腹

懂得做人为人的道理,消除狡诈、机巧、权谋之心。

做事情只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尽心尽力、无愧于心就行了。

无论有没有不应该有的过多的贪念和欲望,都应该做到不受名利的引诱和迷惑。

真正懂得什么是自觉、自律,不应该有的行为就不要去做,以无私、无以为的心态去做事情,这样天下就不难治理了。

注重精神追求。在人的一生中,精神生活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物质生活的享受。也就是注重充实其自身腹内的文化素养。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充实其自身腹内的文化素养,才真正是实实在在的。这种追求永远都不会满足、也没有止境,并且是值得我们人类终身追求的目标。

同类推荐
  • 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诺贝尔奖得主

    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诺贝尔奖得主

    本书介绍了部分诺贝尔奖得主的生平事迹,包括鲁道夫·欧肯,川端康成,罗曼·罗兰,简·廷伯根,冈纳·米达尔等人。
  • 有梦想,你就是奇迹

    有梦想,你就是奇迹

    《有梦想你就是奇迹》作者吴宏庆是多年来活跃于国内故事界的一线故事家,在吸收传统故事精华的同时,又结合自己的理念与经验,创作的故事想象力丰富,情节严谨,令人称绝。《有梦想你就是奇迹》是从其公开发表的作品中精选而出,相信会给读者带来与众不同的阅读享受。
  • 鲍里斯来营救(我的怪物第1部)

    鲍里斯来营救(我的怪物第1部)

    这本书的章节很短,是5-9岁孩子的理想读物。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告诉了大家好人最终会赢的道理。你的孩子一定会喜欢这个故事。鲍比有个特别的朋友,别告诉别人哦,因为他是个怪物!他叫鲍里斯,一身红毛,两只金角。鲍里斯会帮助鲍比驱除噩梦,他还跟鲍比去了学校。他很看不惯杰克欺负他的朋友鲍比,而杰克不知道,鲍里斯正在想办法让他当众出丑……
  • 点石成金的手指:重新发现世界的50个科学故事

    点石成金的手指:重新发现世界的50个科学故事

    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明友走进科学,了解我们究竟生话在一个怎样的世界,张佳音等用心编辑了《点石成金的手指(重新发现世界的50个科学故事)》这本书,精心挑选了50个科普小故事汇集成册,内容涵盖太空、地球、气象、动物、植物、科技、历史、人体奥秘等多个方面,既涉及青少年明友应该了解的最新科学领域和科技动态,又包含了一些在我们的日常生话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其中有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样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精彩篇目。每个故事之后,我们还附有一个问题,希望通过阅读和知识点链接的启发之后,每个读者都能给出一个更具有“科学性”的答案。
  • UFO未解之谜

    UFO未解之谜

    从19世纪以来,世界各地不断地出现目击不明飞行物(英文缩写为UFO)的报道或传闻,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有空间科学以来,“UFO”、“飞碟”、“外星人”的目击事件与日俱增。在这些报道中,UFO像是“幽灵”一样出没于地球的空域。随着宇宙科学的发展,人们愈来愈关切在茫茫的大宇宙中,除了地球人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或者说是否存在地外智慧生命?如果说“有”,他(她)们究竟是什么模样?生活在宇宙的何方?地球人应怎样寻找他(她)们呢?
热门推荐
  • 影响世界的七大教子理念

    影响世界的七大教子理念

    这是一部关于儿童教育的集大成之作,它荟萃了中西方最具成果的育儿智慧,这些智慧一直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千千万万有责任感的家庭。它给孩子们的伟大前程提供了一分行动的指南,也给父母们望子成材的希望带来了福音。
  • 御剑神女

    御剑神女

    如果没有那场招灵游戏,她做她的当红少女偶像,他做他的掩神传人。这两人相隔了两千年,命运本不该有所交集。但是,只是如果,三年前她是冰魄神女,他是掩神谷未来的传人,他与她共处了三年,要是没有那一剑,他们会像童话里一样有个完美的结局,但是,只是要是,两年后她是风隐教主,他则成了与风隐对立‘无魂’主人,再见时,剑拔弩张,似乎相爱相杀的结局已注定。(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欧非魔法

    欧非魔法

    关于一个非洲的女孩和一个欧洲女皇的故事,和一个非洲酋长
  • 网王之缘

    网王之缘

    不喜勿进,我是第一次写小说,表见怪,看过后请给意见
  • 道武雄霸

    道武雄霸

    身为光明之龙的嫡传血脉,却身有顽疾无法修炼。被称为废柴,却从未放弃。医术、丹药、阵法无所不精,却对顽疾无能为力。没想到,参加试炼的时候惨遭围攻,却意外的更得到了《血火九脉》绝学,不但解决顽疾,更得到了一代皇者体皇传承……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都市风流龙太子

    都市风流龙太子

    简介:【烈焰欲城第二部】荒唐的艳遇,罪恶的伦理,纠结矛盾难以救赎的人生,少女闺蜜因他而情敌生怨,血缘姐妹因他而水火不容,冷酷无情的女杀手,火爆冷傲的小女警,羞涩可爱的小美女医生,叶小川,故事中始作俑者的罪魁祸首,一切的一切,欲望之后,你将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
  • 天机地王

    天机地王

    “天机”是一块有来头、有传承的石头;“地王”不是一块地,而是一个人的绰号。一块天机石,成就一个豪门。杨淮带着屈辱和不甘,意外重生在古墓中,得到迷失千年的天机石,逆天传承上身。神秘风水师、地产幸运儿,两个身份系于一身;美女、香车、豪宅、光环、机遇……纷至沓来。神秘易学、江湖恩怨、商战风云,爱恨情仇,出身草根的他,开始了逆袭地王的传奇生涯。励志、幽默,多角度、全方位、深度揭秘地产、风水等热门行业内幕。
  • 蓝色妖姬的穿越趣事

    蓝色妖姬的穿越趣事

    蓝魅血是一朵踏过万难才万年修炼成人身的蓝色妖姬,被人摘过,被雷劈过,可是就是因为交错朋友,阴差阳错的被一个视财如命的老头救起,为了能重新复活,帮那老头赚钱,也为了自己复活的能量而穿梭在个个位面。
  • 军旅岁月

    军旅岁月

    即便我的过往是那么的平凡,甚至有些不堪,它仍然值得被记录,值得被缅怀,因为它是专属于我的独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