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是辛亥革命时期进步的文学团体,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发起,1909年成立于苏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早期参加者多为同盟会成员,先后人社者达千人以上,遍布全国各地。每年“雅集”两次,1910年元月在上海出版《南社丛刻》,不定期出版。柳亚子、高旭、陈去病、苏曼殊等编撰,设南社文选、诗录、词选三大类,专刊本社成员作品,经费靠社费及社员捐助,免费赠送社员,多余部分对外销售,发行22集,1923年12月停刊。
南社创建人是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陈去病,江苏吴江人,字巢南,19(13年赴日本,主《江苏》笔政,曾参加拒俄义勇队。1904年回国,先后主持《警钟日报》、《二十世纪大舞台》、《国粹学报》等刊物。1905年,《警钟日报》和《二十世纪大舞台》被清政府查禁,陈去病在上海、杭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06年在杭州组织秋社,以纪念秋瑾。高旭,江苏金山(今属上海市)人,字天梅,号剑公,1904年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1905年加人同盟会,1906年归国担任同盟会江苏支部长,在上海设立分会机关——夏寓,在上海创办健行公学,先后编辑《觉民》、《醒狮》、《复报》等刊物,后受到清政府监视,遂撤除机关、关闭学校,隐蔽于金山。柳亚子,江苏吴江人,1903年在家乡加人中国教育会,随后到上海爱国学社读书,1906年加入同盟会和光复会,创办《复报》,旨在光复中华。1909年,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发起南社。
在南社第一次“雅集”上,陈、高、柳商定出版《南社丛刻》,推选陈去病、高旭、庞树柏为编辑员,第一集于1910年元月出版,陈去病在发刊词《南社诗文词选叙》中说:“自古羁人、贬官、寡妇、逋臣、才子、狂生、遗民、逸士,苟其遭逢堪轲,诧傺穷途,志屈难伸,身存若殁,莫不寄托豪素,抒写心情……南社之作,得毋类欤!然而语长心重,本非无疾以呻吟;兴住情来,毕竟伤时而涕泣。寥寥车辙,不同几、复当年;落落襟怀,差比河汾诸老。”表达了南社成员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怀。在第三次雅集上,柳亚子对一、二集编辑体例不满,提议修改条例,规定按诗、文、词分类编排,每集诗、文各40页,词录20页,改选景耀月、宁调元、王钟麟任编辑员,三人都未到任,第三、四集由柳亚子、俞剑华代编,第五、六、七集由柳亚子一人代编。后因柳亚子提出编辑员为一人制,并自荐担任,与高旭产生分歧,柳于1912年10月“自请出社”,由于缺乏主持人,各项活动难以开展,南社遂重订条例,规定设南社主任一人,主持社务,由社员选举产生。1914年5月,柳亚子复社,当选主任。同年下半年,编辑出版第九至十二集。1918年,因社内思想分歧,组织涣散,柳亚子辞去主任职务。1923年曹锟贿选总统,南社中有19名国会议员受贿,威信扫地,同年12月第二十二集出版后,《南社丛刻》停刊。
从《南社丛刻》的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南社丛刻》中刊载了不少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作品,充满革命热情和牺牲精神。高旭的《醉中写赠剑华》一诗就充满革命激情:“铁血世界仗强力,文字虽工究奚益,生当掷笔取封侯,上马提刀去杀贼。高生歌泣真无聊,俞生尔亦人中豪,冷落人间两宝剑,匣中狂吼时未遭。两剑未知孰利钝,他连谁竟除……”张光厚《中秋》诗云:“横马蛮刀逼汴梁,金辽妖气太披猖。如何台阁皆朱子,不见汤阴出岳王。侠气成虹临易水,乱民如鲫起芒砀。萧郎三十今将到,准备干戈扫战场。”作品充满英雄主义气概。
(2)揭露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1907年,江浙两省反对清政府出卖国家权益,掀起保卫沪杭甬铁路权的斗争。高旭写了《路亡国亡歌》:“诸公知否欧风美雨横渡太平洋,帝国侵略主义其势日扩张。二十世纪大恐怖,疾雷掩耳不及防。倘使我民一心一身一脑一胆与之竟,彼虽狡焉思启难逞强权强。抑何肺肝自压抑之自聋瞽之取夭札,开门揖盗礼意将。偌大利权自放弃,不啻赠作陆军屯驻场……千年睡狮或者一朝醒,狂呼大啸起搏击。危哉诸公何不思,梁亡鱼烂今其时。若不转还大祸至,磨刀砺剑争来问罪危乎危。”
(3)悼念英烈和抨击清朝统治者。《南社丛刻》有不少悼念英烈的诗文。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雷铁压写了《哭广州殉义诸烈士》一诗:“誓抵黄龙聚义兵,复仇匪羡帝王名。却怜涿鹿干戈起,辜负昆阳雷雨声。子弟八干殉项羽,英雄五百死田横。胡儿漫喜根株尽,得遇春风草又生。”《南社丛刻》中有不少抨击清朝统治者的作品,蔡寅《既非显长官》一诗刻划出清朝官吏的丑态:“既非显长官,又非名太史,骜岸入官衙,门状片白纸。放炮开中门,笋舆竟进里,直抵花厅口,恭迓如星使。下舆一握手,何曾与半跽,急急延上座,倾耳听辞首……借问此何人,闻道一亡士。主人礼何隆,因佗外国士。”把清朝官吏对外国洋人奴颜卑膝的丑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南社丛刻》作为一种文学刊物,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文学主张。南社提倡国学,反对清末没落的学术风气。辛亥时期,不少南社成员提出文学要为社会政治服务,提倡民族主义精神,建立爱国主义文学。高旭提出文学作品在内容上要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需要,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革。民国以后,南社部分成员政治上趋于消极,文学思想逐渐保守。在文学改革方面,马君武、苏曼殊、任鸿隽提出吸收两方资本主义文化,开创中国新文学道路的观点,但未被多数南社成员重视。柳亚子等人还提倡“唐风”的观点,以去除清末文坛上的衰败气息,开创新学新风,在南社中引发唐宋诗之争,社员思想日见分歧。
南社作为近代规模最大、影响广泛的文学团体,创作出很多在思想上、艺术上有新意的作品,《南社丛刻》成为研究南社和辛亥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