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清廷成立“皇族内阁”,使原先对清廷预备立宪寄予很大希望的立宪派大为失望,国内阶级矛盾更趋激化。为缓和财政危机,谋求帝国主义的经济支持,清政府又推出“铁路国有”计划,强行收回已决定商办的铁路,且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湘、鄂、粤、川四省人民纷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并使这场运动终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孙中山、黄兴等人经过长期准备,于4月在广州举行了规模最大的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却极大振奋了革命党人的斗志。与此同时,湖北革命党人蒋翊武、詹大悲等将振武学社改名为文学社,成为在湖北地区与共进会并存的革命组织。7月,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成立,在其努力下,湖北的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起来,成立革命军事机关,共同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紧接着革命党人占领汉口、汉阳,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建立了革命政权。在武昌起义带动下,从10月中旬到11月下旬仅仅一个半月多一点的时间,全国就有湖南、陕西、山西、云南、江西、上海、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福建、山东、广东和四川15个省区先后宣布起义或独立,脱离清朝的统治。不久江浙联军又攻占了南京:吴禄贞、阎锡山也曾计议组织燕晋联军,直取北京,推翻清廷,不幸事泄,吴禄贞被袁世凯刺杀。梁启超等人也从海外回国,准备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帝国主义各国看到革命形势发展迅速,不敢贸然干涉,表示“严守中立”,却在暗中支持清政府。
面对遍地烽火的革命形势,清朝统治者急忙抛出了“十九信条”,企图缓和局势;重新启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全权组织责任内阁,并派北洋军队迅速南下,企图扑灭革命烈火。武汉三镇的革命军民在黄兴等人率领下与反动军队进行了英勇斗争,有力地保卫了武昌革命政权。11月,独立各省都督府派代表赴武昌,讨论筹组中央临时政府问题。袁世凯利用这一时机向革命党人表示希望“南北和谈”,以为自己谋求临时大总统职位。‘孙中山在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后从欧洲返回国内,被17省代表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年,英兵在云南挑起“片马事件”,外蒙古库伦活佛哲布尊丹巴宣布独立,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
文学社是1911年1月30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为了推动湖北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1903年,湖北地区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经常在武昌花园山聚会,酝酿建立革命组织。1904年7月13日,革命组织科学补习所在武昌正式建立,在知识分子和新军中开展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不久因华兴会长沙起义失败,科学补习所受到株连,无形瓦解。
接着革命党人又利用美国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在武昌附设的一个阅报室日知会,进行革命活动;1906年建立正式组织,亦称日知会,尔后日知会实际成了同盟会湖北分会。日知会遭到破坏后,革命党人以新军为基础,又相继建立了军队同盟会、群治学社、振武学社。1910年9月18日,振武学社在武昌黄土坡召开成立大会,推杨王鹏为社长,李六如为文书兼庶务,制定了更严密的制度:各标、营、队分别设立代表;干部会议非标代表不得参与;各营接受代表的命令行动,不得互相了解彼此的情况。振武学社成立后,工作进展顺利,很快发展至千人。其情况为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侦知,但他不愿扩大事态,仅将杨王鹏、李六如等人开除出营了事。后代为主持社务的蒋翊武决定静观待变。蒋翊武,字伯夔,湖南澧州(澧县)人。1903年人常德师范,次年因参与华兴会革命活动被开除。他于1905年抵沪,肄业中国公学,与杨卓林等刊行《竞业旬报》,宣传革命。1909年,投湖北新军,先后加入群治学社和振武学社。当年底,在各标营党人催促下,蒋翊武约集詹大悲、刘复基等人在阅马场集贤酒馆集会,与会“同志多主张复振武之旧观。詹大悲以‘振武社已为官厅侦知,而振武二字,尤易注目,不如另改名称,重新组织为愈”’,大家一致同意这一意见,为避清廷耳目,遂将团体更名为文学社,推詹大悲起草简章。
1911年1月30日,蒋翊武等及各标代表,在黄鹤楼的风度楼举行会议,宣告文学社成立,推蒋翊武为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社章公开标明“以联合同志研究文学”为宗旨,实际则为“推翻清朝专制,反对康、梁的保皇政策,拥护孙文的革命主张”。会后,文学社迅速扩大组织,仅一个多月,除马八标外,在湖北新军各单位都发展了社员。3月15日,文学社举行第一次代表会议,会议增选30标的王宪章任副社长;派革命党人章裕昆到马八标发展社员;将詹大悲主办的《大江报》免费送各营队一份,加强宣传;除继续深入新军外,还加强与商学两界的联系。文学社继承了群治、振武学社始终在新军中开展革命工作的传统及各项秘密工作规则,并注意加以改进。他们埋头苦干,深入新军士兵,进行细致的发动工作,意欲将新军中除满人与官长外,全体运动成熟,一举“拔赵易汉”,这便是所谓“抬营主义”。故文学社成立后,组织发展很快。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新军的管制。为此,文学社决定由刘复基出营寄居阅马场文昌阁,进行联络。5月10日,在武昌小朝街85号设立文学社机关部;不久又设立阳夏支部,负责驻汉口、汉阳及河南信阳的四十二标社务。到这年夏季,新军中的文学社员已达3000之众,成为湖北新军中一支巨大的革命力量。
当时,除文学社在新军中发展组织外,共进会也在新军各标中发展会员,并且发展得很快;有些会员甚至同时参加了两个组织,因此互相之间必然产生一些摩擦和冲突。且文学社的领导成员绝大多数是下层知识分子出身的新军士兵,而共进会的领导成员大都是归国的留日学生,这也使双方不免产生了隔阂和戒心。然而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两个革命团体联合起来,共同对敌。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帮助下,于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成立革命领导机关。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并取得胜利,从而推动了革命在全国的发展。此后,文学社在湖北反对黎元洪等旧势力篡权斗争中,起了巨大作用,其中不少成员遭到黎的屠杀。1912年4月,文学社与同盟会鄂省支部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