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7000000066

第66章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2005年12月2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重申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并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展是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谋求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1.中国和平发展的指导思想

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

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按这些原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同时,要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

(二)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1)是基于国情的必然选择。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600年前,郑和“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带给世界的是和平和文明,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今天,中国的和平发展也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市场和机遇。

(3)是基于当今世界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一)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1)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多年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十分珍惜世界上爱好和平与追求进步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和平国际环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并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

(2)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减少人类贫困和提高生命质量作出了贡献,已使约2.2亿人初步摆脱了贫困,为2205万城市人口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对6000多万残疾人提供了帮助;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作出了贡献;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周边地区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等等。

(3)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资料和中国最新公布的数据计算,2004年中国经济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6.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3.6%、日本的4.0%,在世界20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29位。中国农村2004年末还有261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年需要解决城乡就业的人口近2400万人,并有1亿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中国对世界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

(1)坚持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求发展。(2)立足开拓国内市场和增加国内需求求发展。(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求发展。(4)加快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求发展。(5)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求发展。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求发展。(6)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求发展。

(三)促进并实现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1)坚持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本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经贸关系,不断为全球贸易持续增长作出贡献。(2)努力推进多边经贸关系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与各国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一是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上海合作组织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阶段;启动了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中国—新西兰、中国—智利、中国—澳大利亚、中国—巴基斯坦等自由贸易区谈判,并与有关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协议,与11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80多个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二是坚持互利共赢方针,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等问题。(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有利于全球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通过投资和服务从中国获得丰厚的收益。(4)中国对外互惠互利经贸关系的不断扩大,给中外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实际利益;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在满足进口国市场需求的同时,减少了其支出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加了各国消费者的福利。(5)中国巨大的市场为国际资本提供了投资机会并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利益。而且,中国开展对外经贸合作有着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三、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一)建设和谐世界

(1)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2)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3)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4)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5)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

(二)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促进世界和谐

(1)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2)以实际行动推动与周边地区建立睦邻互信,促进地区安全合作。(3)为处理国际和地区一些热点问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促进世界共同安全。(4)尽最大努力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5)不断加强与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促进不同文明相互包容。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清醒地知道,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参考文献

[1]李光耀:“中国‘重新崛起’世界实现共赢”,《参考消息》,2005年5月26日。

[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全球战略大格局——新世纪中国的国际环境》,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

[3]巴忠主编:《中国国家安全战略问题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解放军报》,2003年12月27日。

[5]夏立平:“论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6][美]约翰·托夫勒:《第四次浪潮》,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7]徐坚:“和平崛起是中国的战略抉择”,《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2期。

[8]康平:《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

[9]《解放军报》,2003年12月27日。

[10]《人民日报》,2004年3月15日。

[11]樊美勤:“中国和平崛起——内涵、环境、条件及目标解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4年第3期。

[12]郑心坚:“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参考消息》,2005年5月19日。

[13]黄仁伟:《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选择和战略观念》。

[14]门洪华:“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框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6期。

[15]王毅:“中国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综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求是》转载于中新网,2003年2月21日。

[16]《学习中共十五大文件讲解》,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17]李炳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全面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同类推荐
  • 各级领导者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培训手册

    各级领导者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培训手册

    本书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突发事件的性质、特征、类别、应对方法、应急预案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别对我国的“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这一核心框架给予了更多的思考和阐述,并借助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演练,其中既有实战经验和教训的科学归纳与总结,也有经典理论、原则、方法和技巧的深入剖析与指导。
  • 伟大的精神

    伟大的精神

    本书列举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激发人民革命斗志和建设热情的伟大精神。
  • 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

    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

    未来三年,将是推动改革的关键时期,本书紧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热点,对房地产调控、医疗改革、行政改革、自贸区建设、人才危机、世界能源格局、国际贸易规则等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观点独到,语言犀利。作者或援引、或驳斥了吴敬琏、郎咸平、林毅夫、迟福林等多位名家学者的观点论断,分析了中国将在未来三年遇到的难题和风险,讨论了中国面临的改革和转型困境。
  • 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本书是一本研究世界国家安全战略的书籍。主要内容包括:导论;世界霸主的梦想与现实—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命运多舛的大国追求—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选择;斩切不断的大国梦想—日本两次崛起及其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等。
  • 中国内部控制改革与发展

    中国内部控制改革与发展

    本书总结了我国内部控制的过去和现在,展望了内部控制的未来发展;展现了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并剖析揭示了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摘要回顾了会计控制和工商企业内部控制。
热门推荐
  • 民国第一将军夫人

    民国第一将军夫人

    一个是狂傲霸道少年得志的乱世将军,一个是位高权重冷血无情的军阀大帅。他们本是生死之交,却因为一个女子一场乱世之争反目成仇;她,本是朱门绣户的千金小姐却突遭家变,沦落风尘。繁华乱世中,他爱上她却没认出她,最终他伤了她失了她;他宠溺她守护她,愿用他的天下换取她脸上笑靥如花;她与他本应喜结连理他却弃了她负了她……当她转身后遇到了他,他宠溺的说“小晴儿,有我在你想要什么都行,只要你要,只要我有!”她浅笑嫣然与他许下白首的誓言。当命运流转,家国天下,爱恨纠缠,这乱世民国中谁应了谁的劫,谁又成了谁的执念?
  • 末日之复活军团

    末日之复活军团

    一次星域生命探索,特战队员龙浩因未知病毒感染被冰封,就在他苏醒之际,末世突然降临......变异的病毒,僵尸的世界,从求生到军团,龙浩走上了一条“复活军团”称霸星域的强者之路。
  • 一鼎

    一鼎

    何为丈夫,一言而九鼎。何为九鼎,一国之重器。当继承古辈意志的国器与现代高科技智慧的核心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一位生而知之看透人心冷暖,喜爱穿一套黑色运动服的少年行走在这个古武与高科技融合的时代,露出他那招牌性的笑容带着鼎之意志一往无前。
  • 粉红的桃夭

    粉红的桃夭

    本文简介:一滴仙酿,谱写重生梦一场。脱胎换骨少儿郎,蒹葭苍苍桃花香。稚尔轻尝情之魉,或喜或悲不可追。思青足,道心殇,情沦其中伊未央?流光褪去芳华间,人生苦短奈何长?执念何时了?但叫桐心苦断肠。小桃本是一株自然成长在幽谷中,刻骨修炼而幻化为女子的桃树妖,他便是一直陪伴在她身旁的梧桐树妖小安,他原本以为这一世可以一直和她幸福的生活在这里,岂知仙路遥遥,世事难料,他终究只是她的一个过客么?他不要,姐姐,小安会一直等着你,她的良人花落何家?一直陪伴在身旁的梧桐妖小安,翩翩佳公子萧何,邪魅上仙花无期。。。?梧桐年少本无心,耐何朝暮共相处,一世痴狂终不悔,为伊消的人独悴!
  • 贞爱一生

    贞爱一生

    我告诉你,我们的爱情以后更甜蜜、美满、幸福。知道吗,好的都留在最后,最后!咱们呀,先把自己养活、养好,然后等着别人来爱我们吧!来,姐妹们,哥们们,为了最后的相聚,明天的辉煌,干杯!欢声笑语、啤酒声、打闹声,慢慢开始转变成低低的抽泣声,那些豪言壮志也开始哽咽到无声,最后所有的人干脆都如同小孩子将要和爸妈分开似得,嚎啕大哭起来,用最后能肆无忌惮的时光拥抱、祝福和不舍!
  • 三观义

    三观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超强芯片系统

    超强芯片系统

    二十三世纪的帝莫风在一次实验爆炸中消失于世人眼前,帝莫风穿越到了一个崇尚武学的异世界。在异世界中,帝莫风神奇的发现自己实验的芯片居然成功并且一起带来了异世界,而且芯片植入在了帝莫风的脑海中。帝莫风利用芯片内包含的系统在异世界中创出了一片天地。
  • 像比尔盖茨那样思考

    像比尔盖茨那样思考

    遇到问题,不妨换一个方式去思考,这句话在生活中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充满着智慧的光芒。以榜样为榜样,激励人们开拓进取,迈向成功。
  • 生化末日之曙光

    生化末日之曙光

    突如其来的生化危机,令到受道德和法律约束的社会一瞬间崩溃,每个人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生存下去。昔日的道德法律人性已不复存在。宅男陈晨为了在这个末日的世界里生存下去从一个胆小懦弱的人慢慢变强和一众伙伴为了生存寻找最后的栖息地
  • 山店

    山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