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6700000084

第84章 1919年 民国八年

1月:

1日,孙中山所著《孙文学说》一书完稿付印。此书为《建国方略》中之心理建设部分,它与《民权初步》、《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三者合称《建国方略》。该《学说》一书之主旨,在打破几千年“知之非艰,行之维艰”的旧思想,提出“行之非艰,知之维艰”的新思想,将其概括为“行易知难”学说,并对“行易知难”说提出十方面证据:(一)饮食。(二)用钱。(三)作文。(四)建屋。(五)造船。(六)筑城。(七)开河。(八)修路。(九)化学。(十)进化。以上诸端,人们虽行而不知其原理原因。第五章总论知难行易。其主旨谓世上有三种人,相需为用:一种人是先知先觉之发明家,一种是后知后觉宣传家,第三种是不知不觉之实行家,此为大多数人。第六章讲能知必能行;第七章讲不知亦能行;第八章讲有志竟成。该书于5月20日出版。

同日,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主办之《新潮》杂志出版,强调发挥北大真精神,并标明该刊四大责任。北大真精神是: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革新文词。四大责任为:(一)引导国人同洗浴于世界文化潮流。(二)兼谈国家社会因革之方。(三)鼓动学术兴趣。(四)去掉遗传的科学思想,进于现世的科学思想;去掉主观的武断思想,进于客观的怀疑思想;为未来社会之人。不为现在社会之人。“造成战胜社会之人格,不为社会所战胜之人格”。该杂志主要人物还有徐彦之、杨振声、康白情、俞平伯等共二十一人。《国民》杂志创刊于北京。该杂志为学生救国会机关刊物。其宗旨为:(一)增进国民人格。(二)灌输国民常识。(三)研究学术。(四)提倡国货。

3日,京绥铁路向日本东方拓展公司借款三百万元。

4日,孙中山批复马逢伯函,告局部和议乃徐世昌之阴谋,当竭力予以打消。

5日,孙中山函复陕西于右任,勉励其万勿厌心,宜持以坚贞,以待未来局势之好转。李大钊于《每周评论》上发表《新纪元》一文。该文大声疾呼新世纪、新潮流之出现。这新潮流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打破国界,打倒全世界的资本阶级。并宣言“今日世界大有布尔什维克化的趋势”。(此时之中国社会,仍是以封建制经济为主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比重很少,更未形成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中国一部分青年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标志。

9日,广州军政府派唐绍仪为国内和平善后会议总代表,胡汉民、章士钊等十一人为代表。

11日,北京政府特任国务总理钱能训兼内务总长,陆征祥为外交总长,龚心湛为财政总长,靳云鹏为陆军总长,刘冠雄为海军总长,朱深为司法总长,张怀芝为参谋总长,傅增湘为教育总长,曹汝霖为交通总长。

同日,广州军政府改名为护法政府(岑春煊之主张),但未实行,以后仍称军政府。

12日,孙中山分函唐继尧、林森,介绍美国陆军参赞德来达赴滇、粤调查南方情况,嘱其推诚相告。

15日,上海时事新报编辑张东荪,于时评栏中发表《世界共同之问题》一文。该文谓:“过激主义不来中国则已,来则必无法救药矣”;为遏制过激主义来中国,政府应当“于经济制度、社会组织,先自改良”。

16日,北京政府特任财长龚心湛兼币制局督办。

17日,美国禁烟会议在上海开会。北京国务院经济调查会开会。

18日,巴黎世界和平会议开幕。

21日,中国派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为出席巴黎和会全权代表(亦日全权委员),以陆征祥为首席代表。

22日,川边藏番攻破巴塘、里塘等县。

23日,孙中山函四川黄复生、石青阳等,勉其力助杨庶堪治川。

29日,台湾华南银行在台创立。

30日,唐绍仪向朱启钤质询陕西停战问题。

31日,顾维钧、王正廷当选国联选举审查股股员。

2月:

8日,北京中外人士组织中华万国禁烟会。

11日,蔡元培、王宠惠、梁启超等组织《国际联盟协会》。北京“新国会”团幕。汪大燮等组织国际联盟同志会。

16日,北京国务院通电各省裁减军队。张謇、熊希龄等组织国民外交协会。

20日,南北和平会议在上海开幕。孙中山发表宣言,表明和议必以恢复国会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为先决条件。

此时,陕西方面北军仍在作战。

28日,唐绍仪向北方代表质问何以不令陕西停战,限四十八小时答复。

本月,驻山东济南辛庄之第二师师长马良,为扩建营房,强占民田三千七百亩。当地乡民聚众反抗。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该书以科学方法研究各家学说之演变、得失,影响较大。

3月:

2日,陕西北军陈树藩进攻于右任靖国军,议和又停。

列宁组织第三国际。

3日,北京政府令陕西各军停战,并派张瑞玑驰往监督。

5日,广东军政府设大理院。

8日,北京政府国务院通电各省收束军队。

11日,于右任致电南北和平代表,指责北京政府破坏和谈,继续进攻陕西靖国军。奉天本溪煤矿火灾,烧死工人三百余名。

13日,孙中山电告林修梅,护法战争仍可能再起,应作好准备。

15日,北京修建战胜纪念碑,纪念协约国对德作战胜利。唐绍仪发表宣言,斥责北京政府无和平诚意。

16日,吉林省朝鲜族人发起独立运动。苏俄兵侵扰乌梁海。

18日,蔡元培于《公言报》函复保守派林纾,声明北京大学办学方针:“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北京当局借外款一百十三万元。

21日,北京政府外交部公开宣布与日本所订之一切密约,即借款与军事等条约。

25日,北京政府令拨二万元赈湘省兵灾。

27日,北京政府大理院判决刺杀宋教仁之要犯洪述祖死刑。

29日,北京政府特拨银五万元,赈陕西灾民。

30日,北京《晨报》时评栏刊载《警告守旧党》一文。该文抨击北京当局干涉思想自由。文云:“因区区反对孔学说问题,便欲干涉思想,压迫大学耶?思想之为物,与时代互为因果,岂权力所得而摧残者哉……试问今日何时,旧派乃欲以专制手段阻遏世界潮流,多见其不知量耳……愿守旧者流,勿为感情所驱。自陷而为学术界之大敌,思想界之蟊贼!”北京《国民公报》亦载文抨击北京当局钳制思想云:“思想自由,无论什么大力,是不可压抑的……新思想的进行,他们无论加以何等的妨害,决不会戛然中止……决非压抑的力量所能打消。”

31日,许崇智攻克福建安海城。

本月,北京政府与中法实业银行订立借款合同,借额为三十万元。

4月:

2日,北京政府交通部呈准设立航空事宜筹备处。

5日,许崇智致书孙中山,报告闽南局势大定,并实行地方自治。

9日,因陕西已经停战,南北议和代表举行第六次会议。南方代表提出和平实现条件十三项,体现了孙中山的和平意见与政见:(一)旧国会完全行使职权。(二)实行军民分治,确定地方制度。(三)废督裁兵,划分军区,厘定军制,实行征兵制,开通全国道路及修浚河渠,以安插士兵。(四)补充西南各省各军及海军军费军实。(五)善后借款南北共同办理。(六)输入外资,发展各种实业。(七)军政府一切命令认为有效。(八)指定专款,实行强迫国民教育,鼓励社会教育。(九)整理财政,免除厘金。(十)严行禁绝贩卖人口,贩卖烟土、吗啡与栽种罂粟及赌博。(十一)惩办祸首。(十二)各省治安善后问题。(十三)整顿海军。

但北方代表,却不提恢复旧国会问题。陕西战事又起。

11日,安徽蚌埠火灾,烧毁房屋千余家,死伤人口五十名。

16日,绥远火药库爆炸。

19日,北京政府参谋、陆军二部通电赞成军政分轨。

20日,为争山东权益,山东国民请愿大会在济南举行,并致电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要求“把中国从卖国贼卖国的危机中解救出来”,参加者有十万三干七百人。

26日,北京外交部复准英、美、法继承德国人在川粤汉借款权利。

30日,巴黎和会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利,并将此明白规定于对德和约中,引起中国人民强烈反对,并由此而激发成“五四”运动。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应邀来华讲学,抵达上海,于留沪期间同蒋梦麟一起拜访了孙中山先生。

5月:

1日,北京晨报副刊出版劳动纪念专号,李大钊发表“五一节杂感”,介绍五一节来历。

2日,由于白俄谢米诺夫在满洲里、赤塔地区宣告成立哥萨克政府,侵扰中国边境,北京政府特派李家鏊率军驰赴满洲里、赤塔震慑。

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为反对巴黎和会对于中国山东问题之决定,三千余人在天安门举行爱国示威运动。并向东交民巷各国使馆区前进,要求惩办卖国贼,游行队伍中,举有“内除国贼,外抗强权”、“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小白旗,还有一幅挽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遗臭千古”,下写“北京学生泪挽”,同时散发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云:“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低头”,最后曰: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队伍到东交民巷西口,被阻不能进入,即派人向美国使馆递说帖,又推举六人到英、法、意使馆递说帖,各国使馆由参赞出来接见。然后,游行队伍沿东长安街、东单牌楼等处,到赵家楼曹汝霖宅第,将在曹家之章宗祥痛殴一顿,学生搜寻曹氏未获,乃怒烧曹宅,即火烧赵家楼之事件。大队复往陆宗舆宅,陆宅紧闭,并有军警防护,示威学生乃离去。北平军警当局,为火烧赵家楼事件,捕去学生三十余人。此为“五四”运动之开始。

6日,中国出席巴黎和会首席代表陆征祥声明:对德和约中之山东条款中国政府不能承认。北京政府交通总长曹汝霖素以亲日闻名,此次成众矢之的,愧愤交加,乃向徐世昌提出辞呈。北京学生界为山东问题发表宣言,呼吁全国同胞,奋起救亡,该宣言最后云:“至有甘心卖国肆意通奸者,则最后之对付,手枪炸弹是赖矣。危机一发,幸共图之”。

7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要求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废除有损国权条约,并惩办段祺瑞、曹汝霖等。各省亦于本日纷纷召开国民大会,发表演说,进行示威并散发传单,主张将青岛直接由德国交还中国,同时并发起抵制日货运动。

同日,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因示威被捕数十人,二十余人受伤。驻日本代公使庄景珂、留学生监督江庸,均电北京政府辞职。

9日,因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努力保释北大等校被捕学生,保释于本日获准。蔡于本日辞去北大校长职,返回家乡。

12日,美国商务总长刘飞尔赞成孙中山《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但认为投资额巨大,西方一时难以接受。

13日,南方代表又提八项和平提案:(一)对欧洲和会之山东问题决议,不予承认。(二)中日间一切密约宣布无效,并严惩当时订立密约之关系人。(三)立即裁撤国内欧战参战军、国际军、边防军。(四)裁撤恶迹昭彰之督军、省长。(五)国内和平会议宣布前总统黎元洪1917年6月13日(民国六年)解散国会令无效。(六)设政务会议,由和平会议推出全国孚众望者主持之,监督和平条件之执行与内阁之组织。(七)其他议定、付审、另提之议案,分别整理决定之。(八)由国内和平会议承认徐世昌为临时大总统,执行职权,至国会选出正式总统之日终止。对此,北方代表朱启钤不同意,同日,北京政府电北方总代表朱氏,表示不同意南方总代表唐氏之提案。和谈破裂。南北代表唐绍仪、朱启钤分别向南、北政府辞职。

15日,北京政府准教育总长傅增湘辞职,以次长袁希涛暂代部务。

19日,北京专科以上学生宣布罢课,并发布罢课宣言书,要求如下:北京政府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收回禁止学生集会等禁令。对日本政府逮捕中国留日学生一事进行交涉,并特别罢课等候,非达目的不止。继而北京各中学校亦纷纷而起,先后宣告罢课。

20日,新疆省添设墨玉县。

21日,北京政府命王怀庆代理步兵统领。公布铁路旗式。英国驻华公使向北京政府提出解决西藏问题方案,中国政府表示异议。

24日,北京交通部和英商马可尼公司订立借款合同,款额七十万英镑,用以组建中国无线电报。

25日,北京政府下令禁止游行、集会、演说与散布传单。

26日,陇奉豫海铁路局,与比国公司订立借款合同,借额二千万佛郎。

28日,孙中山再次发表宣言,以恢复国会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为和平惟一条件。

本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李大钊于该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了马克思之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同月,李大钊于《晨报》副刊上开设马克思研究专栏,历时六个月,连续介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6月:

3日,北京学生为反对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之决定,再次举行示威运动,并沿街演讲,北京军警逮捕学生千余人。

5日,上海商、工、学界Ⅱ向应北京学生运动,举行罢市、罢工、罢课,声援北京学生;南京、武汉、杭州、天津等地学生,继之而起,要求释放北京被捕学生,并要求罢免曹、章、陆三人职务。在全国学生运动大潮中和大潮之后,各种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刊物陆续于各省创刊,形成中国第二次鼓吹民主与科学的高潮(第一次是辛亥革命前在外国留学生中发生的)。

10日,北京政府罢免曾与日本签订密约之交通总长曹汝霖和驻日公使章宗祥、币制局总裁陆宗舆职务。

11日,徐世昌迫于形势,自动辞去“大总统”职,“新国会”批准。

13日,北京政府准国务总理钱能训辞职,以龚心湛暂代。

14日,福州学生代表因查禁奸商囤积日货并私运粮米赴日之行动,有三人被奸商黄瞻鸿之打手殴伤,三人被杀害。救学生之工友吕六六被当场刺杀。

福州商会总会长、官矿局局长黄瞻鸿私运米粮赴日,并囤积大宗日货。事泄后,福州各校学生举代表往商会查问此事,黄谎称绝无其事。继之诸学生代表要求到其胞兄恒盛布庄检查日货。黄佯允同往检查,却暗中部署打手于店内埋伏,同时通知警署,谎言店有匪徒抢劫。学生代表十余人一入店门,即遭毒打。店外民众闻学生呼救声,夺门而入,救出学生代表多人。有三名代表被殴伤,三名失踪。蚕校工友吕六六,为营救学生,被当场刺死。此时,军警亦到,即时逮捕市民五人,并将民众驱散。当日晚,黄瞻鸿更将被劫持之三学生代表杀害,装箱沉尸。福州商民为之愤怒,自15日(6月)起,全城罢市,16日,福建督军李厚基竟下令逮捕学生千余人,并逼迫商家开市。全城商家,则以严惩黄瞻鸿兄弟和释放学生为开市条件。全国各界闻讯,亦纷纷电促李厚基释放被捕学生。李迫于情势,于18日释放被捕学生,并将黄瞻鸿兄弟押入警厅。福州全城开市。福建学生联合会代表立即向福州检察厅起诉黄氏兄弟。8月中旬,福州检察厅竟将黄氏兄弟释归,后便宣判其无罪。9月,闽省学联再次起诉。后将此案移送福建高等检察厅。结果不了了之。

16日,段锡朋、蒋梦麟等于上海成立全国学生联合会。正会长段锡朋,副会长何葆仁,与会者有全国各大中城市学生代表和留日学生代表,共五十五人,以及来宾二百人。北京政府特任李思浩为币制局总裁。

19日,全国学生联合会电北京政府,誓不承认巴黎和约关于中国山东问题之决定。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觉悟社,以周恩来、马骏为该社主要成员。

20日,山东各团体代表入京请愿,提出:(一)巴黎和约,中国政府必须拒绝签字。(二)高徐顺济铁路草约必须废除。(三)必须严惩卖国贼。

23日,中国驻英公使报告英、美、法、日组织对华借款新银行团。

24日,北京当局特派徐树铮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上海各团体通电主张解散“新国会”。陈炯明与李厚基(闽督)在福建订立划界停战条约。

26日,北京政府派梁建章为“筹备国会事务局”委员长。广东军政府以张锦芳为代理广东省长。

27日,北京各团体向徐世昌呈递请愿书,提出:(一)山东问题不解决,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二)废除高徐、顺济两铁路草约。(三)立即恢复南北和谈。

28日,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拒绝签署凡尔赛对德和约。

29日,孙中山促陈炯明回师广东。

同日,上海国民大会批评北京政府卖国,声明与之脱离关系。

7月:

1日,日本在山东拘捕学生,山东商、学各界奋起反抗。

北京国务院通令禁止排斥日货。

8日,北京政府新修进口税则于8月1日实行,该税则实行后,每年可增收八百万元。各有关缔约国政府认可此项修改之照会已陆续送到北京政府。

11日,广东人民因要求以王正廷为省长未遂而罢市。

12日,蒋介石辞粤军第二支队司令一职。

14日,毛泽东创办之《湘江评论》创刊。

先是11日,广州民众向广州军政府请愿要求声讨北京当局卖国贼,废除一切中日密约,由伍廷芳兼任广东省长。是日,广州军政府对请愿民众开枪射击,并逮捕请愿民众与学生。

16日,广州军政府宣言对德恢复和平。

18日,孙中山电责广州政府,不得拘捕国民大会代表。

20日,《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发表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专文。主张抛开主义,只研究问题为宜。从此之后,问题与主义之争论便激烈展开。胡适主要反对马克思主义之研究,反对阶级仇恨学说。

22日,全国学生联合会宣布终止罢课。

24日,新疆设置布尔津河、布伦托海两县治。

25日,苏俄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声明放弃帝俄在华特权,希望恢复两国邦交。

本月,江苏大雨成灾(吴中地区);湖北大雨成灾;湖南雹灾、水灾、风灾。

8月:

1日,孙中山指定胡汉民、戴传贤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并亲自撰发刊词曰:

“我中华民国……已举世界最文明之革命,遂使数千年一脉传之专制为之推翻,有史以来未有之民国。为之成立。然而八年以来……国内犹是官僚舞弊,武人专横,政客捣乱,而人民流离者,何也?以革命破坏之后而不能建也。所以不能者,以不知其道也。故发刊建设杂志,以鼓吹建设之思潮,展明建设之原理,冀广传吾党建设之主义……由是万众一心以赴之,而建设……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此建设杂志之目的也。”

2日,孙中山函广州伍廷芳,劝其与自己同辞政务总裁职。

4日,外蒙王公反对外蒙独立。

5日,孙中山应邀在全国学生联合会评议部闭幕席上讲革命党之意义。

6日,驻京英国公使向北京外交部提议解决“西藏问题”:(一)西藏版图以大吉岭会议时所使用之地图为准。(二)西藏自治权、宗主权以西姆拉会议双方所讨论者为据。(三)西藏自治权、军备,由藏民代表会议解决。北京政府未予答应。周恩来撰文抨击马良屠杀爱国回民暴行。

7日,孙中山电广州军政府,因广州军政府摧残民意,破坏约法。辞去广州军政府政务总裁职,并声讨岑春煊、陆荣廷割据西南破坏民权罪状,表示决不以护法之名与其同流合污以误国。

10日,北京政府令拨银三万元赈湖北水灾。

12日,北京政府改派王揖唐为北方和谈总代表。

13日,广州国会议决挽留孙中山。

14日,北京政府令拨银二万元赈陕西水灾。陈毅等61人自上海启程赴法勤工俭学。

15日,白俄党谢米诺夫(亦称白匪)侵入外蒙古,外蒙政府电请北京政府派兵援助抵抗白俄军。

20日,甘肃金县改名为金城县。

23日,北京政府令拨银一万元赈湖南水灾。京津鲁各界联合会代表因山东马良无故戒严,擅自杀人,请愿总统府。徐世昌拒不接见,并发布禁止请愿布告,捕走请愿代表十一人,打伤数十人。旋迫于广大民众强烈要求,释放被捕代表。

25日,闽省风灾,倒塌房屋无数,死伤人口甚众。

29日,孙中山函广州参众两院议长林森、吴景濂通告坚辞政务总裁原因,并望国会早日取消军政府。

30日,北京“参众两院”闭会。

9月:

4日,广州国会致电孙中山,请勿辞政务总裁,数日后孙中山复电坚辞,与广州军政府断绝关系。

同日(4日)孙中山对“联徐联段”意见批示曰:

如段能完全服从我之主义,当引为同志。

5日,广州政府反对以王辑唐为南北议和之北方总代表。

9日,北京政府令拨银二万两赈江苏水灾。

10日,孙中山电复广州国会,谓辞意已坚。巴黎和会之中国代表对奥国和约签字。

15日,北京政府宣布对德战事终止。

21日,孙中山批示林德轩上书,指出:告吾党,今后欲发展,应先扑灭广西陆荣廷。

22日,河南水口山矿与美国商人订合办草约。

24日,龚心湛免职,以靳云鹏暂代北京政府国务总理。

25日,北京当局令李思浩代理财政总长。

26日,北京政府内务部通电取消各界联合会。

10月:

1日,直、鲁、晋、豫、苏、鄂等省请愿团代表入京请愿,要求五事:(一)山东主权未恢复以前,不得补签对德和约,不得与日本直接交涉。(二)取消二十一条条约、军事协约、各种密约。(三)外交公开及言论集会出版完全自由。(四)解散安福俱乐部。(五)惩办马良、张树元,并取消山东戒严令。

3日,蒋介石于上海见孙中山,表示自己有游学欧美计划。孙中山勉其于国内助理军事,不许远离。

8日,孙中山于上海青年会讲演《改造中国之第一步只有革命》。

9日,北京政府令拨银二万元赈浙江水灾。

10日,孙中山正式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并公布中国国民党总章,指明该党以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创立五权宪法为目的。革命程序仍是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

同日,第五次全国教育联合会在山西召开,至25日闭幕。

同日,天津学生因庆祝国庆与警察发生冲突,决定全体罢课,并要求撤换警察厅厅长杨以德。

12日,中国与瑞士订立通商条约。

13日,孙中山委任居正为中国国民党总务部主任,廖仲恺为财政部主任。中国赴欧全权代表电告北京政府已签署《国际航空条例》。

18日,驻库伦办事大员陈毅电陈外蒙请愿反对独立。

23日,孙中山派蒋介石赴日本访问,代访老朋友们。

24日,远东俄兵炮击我国驻黑龙江“江亨”、“利川”等舰。北京政府接报告后,由外交部照会俄公使,并电令中国驻海参崴高等委员立即向鄂穆斯克政府交涉。

25日,广州政府通告对德停战。

26日,因中美订立烟酒借款二千五百万元草约已在美国签字,烟酒联合会致电北京当局,表示反对此约。

27日,广州国会两院联合会通过军政府改组案,对主席总裁岑春煊提出不信任案,岑春煊通电辞职,桂系军人则通电反对改组军政府,并通电挽留岑春煊。

31日,北京政府外交委员会,要求废除中日军事协定。

11月:

1日,孙中山得知广州国会弹劾岑春煊,促岑辞职后,复函伍毓瑞:“救国必先灭贼,先统一南方,然后乃能出师北上,力争中原”。北京正阳门城楼自庚子事件后,即由美国兵占领,一直未予退还,民国成立后,虽迭经交涉,仍未退还,惟国庆日暂由华兵站岗,近日由北京步军统领王怀庆函请北京当局外交部正式照会各国驻京公使团,要求定期归还,旋经美国驻华公使代达公使团。本日,公使团将正阳门交还中国。

3日,胡适著《清代学者之治学方法》一书定稿,该书概括清代考据派治学方法为“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此亦是胡适终生的治学方法,从未改变。它属于杜威的实验或实证哲学原则,影响一代学者非浅。

5日,北京政府特任靳云鹏为国务总理。

同日,蒋介石撰写《世界各国政府对付俄国劳农政府的手段如何》一文,发表于《星期评论》。乌梁海左翼扎萨克镇国公桑散札布诚心归顺,北京政府令新疆省长杨增新妥为收抚。

8日,广州学生与警察冲突,各校罢课,要求撤换警察厅长。

9日,俄国兵炮击中国戊通公司开赴伯力之“南翔”轮船,该船损失颇巨,中国政府向驻京俄使进行交涉。

10日,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

11日,长沙各公立学校,因省政府未发经费,薪水久停,于本日起,相继举行罢课,旋经省府派员调解,允发薪水,各校学生始允上课。

13日,北京政府特派钱能训督办苏浙太湖水利工程事宜,王清穆为会办。

15日,美国参议院以五十一票对四十票之多数,通过对德和约关于山东问题之保留案。决定对和约一百五十六条、一百五十七条、一百五十八条不予同意,并保留美国对于中华民国与日本间有关此问题争端之自由行动权。后于12月4日,北京“参众二院”致电美国参议院表示谢忱。但此条约如不为英、法、日、意、中五国政府同意则美国之批准无效。

16日,福州日本侨民恶棍,因福州学生提倡国货,查禁日货,集众数十人,持械寻衅,于本日午后6时,击伤学生七人,中国警察前往弹压,又击毙警察一人,伤市民数人,中国警察当场拘捕凶手福田原藏、兴津良郎、山本小四郎等三人,此三人,又经交涉署转送日本领事署,北京政府对此案提出严重交涉。驻闽日本领事,复电请本国政府派舰来闽,“保护”日侨,北京政府向日本驻华公使交涉阻止无效。

17日,外蒙官府、王公、喇嘛联名向北京政府请愿取消自治,将呈文正副本递交北京驻库伦大员陈毅及西北筹边使徐树铮,请转北京政府,陈即电达北京。呈文谓数年自治无效、而俄兵又侵扰边疆,殆无宁日,乃复请取消自治,以复前清旧制。

18日,广州国会召开宪法会议。广州政府组织建设会议,通电各省选派代表参加。

孙中山又在有关批示中指出应首先扑灭桂系军阀,此乃当今之急务。

20日,“新潮社”扩充为学会,其性质为读书会,继续出版杂志,以宣传文艺思想与人道主义为宗旨。

同日,万国保工会议议决中国劳动时间制:每日十小时,每周六十小时。未满十五岁之劳动时间,每日八小时,每周四十八小时,每周日休息一日。凡工场之工人在百人以上者,适用工场法。外国租界之工场,亦适用此法和同样劳动时间。中国委员会对上述之决议虽曾以中国自行决议为理由,提出抗议,但大多数会员国同意此决议,万国保工会遂成立此决议。

21日,蒋介石自日本归国后,本日谒见孙中山,对前途持乐观态度。北京政府向北京外国银行团商借垫款,先付垫款五百万镑,英、美、法三国同意此要求,并电告日本。

22日,北京政府同意外蒙取消自治,并加封博克多哲布尊丹巴为翊善辅化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汗,表示嘉慰。北京政府派员参加万国棉业协会。

24日,北京政府照会驻北京俄使,因外蒙已取消自治,声明取消中俄蒙约。湖南绅民请求北京政府撤惩督军张敬尧。

25日,北京政府通电查禁“狼头会”。

26日,孙中山电复徐树铮,嘉其在外蒙撤消自治事中之政绩,并规劝其协助恢复国会。日本以保侨为名,派军舰二艘驶抵福州示威。

27日,北京政府外交部向驻京日本公使提出对福建交涉要求条件:(一)撤退福州领事。(二)充分赔偿福州事件中华人生命财产损失。(三)按法严办肇事之日本人。(四)驻福州日本领事向福州中国地方当局道歉。

28日,中日双方派员调查福州事件。

29日,北京中等学校以上各校学生全体告假游行讲演,决定支持北京政府以上对日交涉案。天津与各省学生,亦先后游行、开会讲演,支持对日交涉,形成全中国对日谴责与抗议之大潮。

30日,北京政府与太平洋拓殖公司订立烟酒借款协定,总借额为三千万美元,利息六厘。

12月:

1日,闽省学生因发行学术周刊,提倡爱国,被中国当地官厅,指为越出范围,勒令停刊,各校学生于本日一致罢课。

《新青年》发表宣言,强调创造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精神,适应新社会环境。陈独秀于该期(本日刊印出版)发表《实行民治的基础》,主张实行民治主义;胡适发表《新思潮的意义》,提倡研究与批判,反对盲从。

3日,北京政府进行内阁局部改组,特任陆征祥为外交总长;田文烈、李思浩、靳云鹏(兼)、萨镇冰、朱深、曾毓雋为内务、财政、(陆军)、海军、司法、交通、农商(田兼任之)总长。

同日,驻北京英国公使朱尔典对西藏问题发表声明:(一)无侵藏之野心。(二)英国绝无供给西藏军火之事。(三)尊重中国为五族共建之国家。(四)藏边问题以维护印度之安全为目的。(五)将来双方商议时,英政府必酌量让步。

4日,北京政府令将柯劭忞所著新元史列入正史。北京政府以外交次长陈篆代理部务。

7日,北京政府特任财政总长李思浩兼盐务署督办。北京商、学界举行国民大会,一致议决,向日本政府提出八项要求:(一)更换驻福州日本领事。(二)日本政府出面谢罪。(三)慰恤死伤同胞。(四)惩办行凶日本人。(五)日本政府保证此后在华日侨不得携带武器。(六)惩办驻闽日领署警长。(七)撤退日舰。(八)中国收回在华领事裁判权。以上如不照允,与日本断绝经济关系。当场由总商会长签字,保证在京各商店,一律不卖日货,并将会议情形,呈报北京政府,请求顺从民意,对日本政府进行严重交涉。

8日,孙中山表示对徐树铮可以联合包容之。湘省各学校因福州事件,曾于本月1日游行,并拟将日货焚烧,但被督军派兵阻止,并捕去学生数人,各校学生愤极,乃于本日全体散学。

10日,江西学生因赣督封闭赣省学生联合会,各校学生于本日发动全体罢课。

11日,广州当局设立八省铁道事务统一机关,以岑春煊为督办。

13日,北京政府派黄赞熙兼任汉粤川铁路督办。

15日,北京各校教职员为纸币价格日低,生活困难,要求发给现金,迄无满意答复,于本月14日,发布停止职务宣言,本日,全体罢职。日本人在吉林设立兵工厂,北京政府向日本领事馆严重交涉。

17日,北京政府致电广州政府敦促重开议和谈判。驻北京日本公使对商民抵制日货提出抗议。

20日,北京政府与南美玻利维亚订立通商条约,约内删除领事裁判权之附件。

23日,广东发生女子要求参政运动。山东济南学生因开会被阻举行罢课。俄军进驻中东路,中国外交部(北京),对俄提出交涉。

28日,前“代总统”冯国璋病逝。

30日,日本政府声明撤退侵扰中国福建之兵舰。

31日,北京政府派曾宗鉴为全国经界局总办。

本年:孙中山系统讲述三民主义,其中曾谓:“民生主义者,即社会主义也”。又谓:“欧美资本发达后,其为患于社会如此其大大者,以欧美土地问题未能于资本发达之前而先为之解决。故地主与资本家合而为一,如虎加翼,其横暴遂不可制矣。”关于发展中国实业,他认为:“夫资本者,乃助人力以生产之机器也。今日所谓实业者,实机器毕生之事业而已。是故资本即机器,机器即资本,名异而实同也。解决资本之办法,为欢迎外资而已,亦即欢迎机器而已。而最要防备者,为资人(资本家)资本之垄断与资本之专制和贫富不均。”

孙中山为建筑黄花冈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募捐,致各埠同志书,劝捐助款项,共纪先烈伟迹,使永垂千古。

围绕《新青年》杂志等先进刊物,新旧思潮之争热烈展开,人们多对新和旧展开讨论并形成弃旧图新,反对专制政治,倾向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新潮流。蔡元培、陈独秀等发起成立“工读互助团”,帮助工读青年。

本年:发生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社会上发生了东西文化的论战。先进人物以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代表,对中国旧文化进行不同程度之批判。

陈独秀首先以民主与科学为新文化之方向,批判中国旧文化与旧政治,继之则转向马克思主义,再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民主与科学之旗帜换成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之旗帜。李大钊与陈独秀同时转变。胡适则从对旧文化的一定程度批判中,转向学习西方欧美文明,日益崇尚西方民主政治与科学精神。蔡元培则主张东西方文明兼容并包,主张思想自由,仍以西方民主政治与教育为根基。以胡适、蔡元培为代表之思想家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学习苏俄革命,信奉三民主义与西方民主政治。于是在新文化运动营垒中,发生了分裂:马克思主义派与民主主义派分道扬镳。旧文化派则对以上二派均持反对态度。以林纾(琴南)、辜鸿铭等为代表;他们与民主主义派又均将马克思主义派视之为过激主义。因此之故,对中国封建专制政治与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之批判,民主主义派便予以忽略,而将文化斗争重点转向对“过激主义”之批判;而守旧派则既批判西方资本主义与西方民主文化,又批判“过激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和民主主义之论战成为中国之主要社会思想或文化战争。封建专制政治和礼教,则照样稳稳地潜藏于社会人心中,尚未消灭,而西方民主主义又被马克思主义批判得体无完肤。无产阶级革命学说、阶级斗争思想,自二十年代以来,日益传播与发展。最后是无产阶级专政观念成为中国民众之主要观念,资产阶级或西方民主政治,已变成中国革命派批判的对象,亦变成中国人民之批判对象。

“五四”以后,在文学方面,有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形成之普罗文学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以鲁迅领导的写实作家。他们写人民大众的疾苦,揭露地主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反动本质,抨击军阀政府与国民政府之专制统治,是革命文学。主要代表作: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以及有关杂文;茅盾《子夜》,巴金《家》、《春》、《秋》等。

其次,是鸳鸯蝴蝶派,写才子佳人的恋爱;还有新月派诗人,抒发个性解放。此外还有古典派,坚持古典文学和文言文学之写作。但古典派之代表林纾翻译了西方大量小说。总之,这些文学派,大体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个性主义者。

此外,有以冰心为代表的儿童文学派,主要也是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解放的反封建文学,其影响亦大而且深远。

而武侠小说派,则是歌颂忠君的大侠和小侠,或忠于邦主、堡主的武人们,不具备反封建的性质,是守旧派。

在哲学思想方面,主要是马克思之辩证唯物论学派、杜威实用主义学派(主张实证)两大派为主,前期以杜威哲学影响为大,以后则马克思哲学压倒杜威哲学。还有超人哲学派、无政府主义哲学,人数很少,以后又有转化。北洋政府倡导儒家哲学(主要为伦理学)。此外有罗素(英国人)的“基尔特派”,反对中国于当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理由是当时中国劳工力量尚弱。

史学方面,有孙中山的民生为历史动力之民生史观,主张以民生主义涵盖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阶段;有史鉴派,主张以史为师,反对歌颂帝王将相;又有考据派、疑古派、传统史学派。新生的唯物史学派,则是以马克思主义新观点重写中国历史。欲从中国历史规律中总结新的理论指导未来,把中国历史分成原始、奴隶、封建三个时期及未来之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阶段(共产主义低级阶段为社会主义)。

史鉴派主要著作为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和萧一山之《清朝通史》、蒋廷黻《中国近史》等。考据派代表人物为胡适、傅斯年、钱穆等,著作多多,有文学史、哲学史和政治史等,钱穆写有《国史大纲》。疑古派为顾颉刚,办有《古史辨》杂志。传统史学派有:柯劭忞《新元史》(共257卷);邓芝诚著《中华两千年史》;罗尔纲著《太平天国史》。

唯物史观之著作,以郭沫若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翦伯赞之《中国史纲》、《历史哲学教程》、范文澜之《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影响最大,是唯物史观的代表作。郭沫若同时也是考据派,他的甲骨文和铭文研究专著,都是考据性巨著,对中国历史研究有重大贡献。

自然科学技术方面,则紧追西方,主要代表人物为詹天佑、茅以升、梁思诚、李四光、侯德榜、华罗庚、周培源等,均为国际水平之科技专家。

五四运动后,中国翻译界也非常活跃,译出了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西方著名小说,与中国新月派、鸳鸯蝴蝶派作品互相呼应,形成一个个性解放的高潮。主要翻译作品有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易卜生的《娜拉的出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雨果的《悲惨世界》,裴多菲、雪莱、拜伦、普希金的诗集。斯汤达的《红与黑》、福楼拜的《鲍法利夫人》,还有泰戈尔的诗集、美国诗人惠特曼诗集、德国席勒和歌德的诗集以及老托尔斯泰之《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塞万提斯之《唐吉诃德》等书也很流行。但此个性解放思潮,只在大、中城市中激荡,广大农村,仍是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

与此同时,高尔基的普罗文学作品也大量译出,连同中国青年普罗文学家之作品,影响中国青年尤其深远。它促使一大批激进青年转向苏俄革命道路,追求消灭贫富差别的社会主义前途;对出身贫寒之知识分子,更如一盏黑夜中的明灯。

总之,五四以后,在学术和文艺界均形成百家争鸣的鼎盛局面。

同类推荐
  • 轶行天下

    轶行天下

    这是一个讲述权斗与杀戮的故事。这是一个主人公带有无限主角光环的故事。这是一个兴与亡的故事。
  • 重生之黄袍我加身

    重生之黄袍我加身

    “天地闭,贤人隐,王者不作而乱贼盈天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铤而走险,虽夷虏犹尊亲也;急则生变,虽骨肉犹仇敌也。”魂飞千年,生逢乱世,后周太祖郭威是爷爷,世宗柴荣是大伯,身后还有赵氏两兄弟,看郭屹如何一步一步荣登九五,问鼎天下,誓要华夏再无靖康之耻、崖山之殇……
  • 创殇

    创殇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汉魂之逆势而起

    汉魂之逆势而起

    一个悲催的退役特种兵,一个不知所谓的“元蕊空间”,还有一个是不是冒出来吓唬一下主角的力牧老祖,构成了这个无奈的“穿越三人组”。听说英国海军很好很强大,号称世界第一?没关系,打过去!老子打的就是世界第一!听说英国人都很傲娇,非得要咱们的香港当做殖民地?没关系,打过去,让英国成咱们大汉国的殖民地,而且立下一条法律:每个英国人都必须抽大烟!不然就杀光他们!听说还有一些国家看咱们不顺眼?没关系,打过去!弄死这帮狗娘养的!
  • 步步为齐

    步步为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出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人篱下。封王居高,赢得齐皇安顾。三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步步为营,步步惊心,步步为齐。
热门推荐
  • 冥尊大帝

    冥尊大帝

    天无道,罚之;地无道,诛之。众生无道,则天地重演。
  • 百草繁花

    百草繁花

    清歌伴酒,路还长,何必揪着回忆不放?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当暮然回首,那些好的,坏的,伤心的,高兴的又是如此的可爱。(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永世宠婚:各路美男来抢婚

    永世宠婚:各路美男来抢婚

    在人类世界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一朝穿越到一个历史上没有的王朝,还穿越到一个废物的小公主身上。不过,一个现代的恶魔杀手怎么会乖乖屈服于此?照样颠覆了整个世界。没有玄气魔法又如何?还不手到擒来;不受宠又怎样?几大逆天美男还不保驾护航。大婚当天,几路美男纷纷抢婚。(看女祝如何一步步笑看风云)个字之间
  • 舞醉

    舞醉

    [花雨授权]田醉化悲愤为力量出门游历,却被一群歹徒逼得跳崖,教那没血没泪的桃花谷主捉去当药人,虽说他倜傥潇洒、文武双全,但她一定要抗争!自作孽,不可活!悔不该一时心软留她一条小命,让自己从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 至尊灵刃

    至尊灵刃

    天地异变、灵力匮乏,曾经强大的修士渐渐消失,源之大陆进入末法时代。而此刻妖兽横空出世,荼毒大地,百姓流离失所,凡人背井离乡。一名从小镇中走出的少年,懵懵懂懂的他浑然不知自己已经被命运推上了拯救大陆的道路。故事从此拉开序幕...
  • 危楼慎入

    危楼慎入

    看世间忙忙碌碌,论生活起起伏伏略带点灵异色彩,说的是都市情怀其中点滴,或许你有过,或许你见过,但这个故事,你绝对没听过一栋诡异的租住楼,一个略懂风水的房东,几个寄情都市的青年,一群身在迷局的租客,也许你现在就在某个城市租住,如果是你,你会入局吗?有点慢热的文,请慢慢品尝,第一次发文,请多多捧场!文武荷官先道声谢谢各位!
  • 豪门宠婚:总裁老公亿万妻

    豪门宠婚:总裁老公亿万妻

    他薄情狠厉,杀伐果断,b市最有权势的男人。他每一次的强取豪夺,都是尽情尽力的折磨。“女人,别试图挑战我的耐心”他狠狠扼住她的下巴,冷酷无情。终于她忍受不了,偷偷的跑了,而且一走就是三年。再次见面,他霸道邪魅的将她绑在床上。“这一次还吃药吗?”他冷漠的双眸狠狠盯住她。“不……不吃了。”她脑袋昏沉的喃喃开口。最后,她成功怀孕,成为他的专宠。
  • 王俊凯之凯暖恋

    王俊凯之凯暖恋

    王俊凯的姐姐留学归来,照顾着王俊凯的生活起居,王俊凯的青梅竹马也归来了,王俊凯和她辛福的在一起,后来坏女主的破坏,女主带着已有两个月的身孕离开,王俊凯的姐姐因此很生气,带着女主离开,五年后,王俊凯姐姐和女主带着一对龙凤胎归来,王俊凯会怎样呢?
  • 诙谐笑话

    诙谐笑话

    本书收集了大量的幽默故事,一则笑话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喜悦,再则笑话可以使我们获得轻松解压。只有在一个轻松幽默的环境下,我们才能笑口常开,才能笑对人生。
  • A Little Book of Eternal Wisdom

    A Little Book of Eternal Wisdom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