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亚洲中部和东部中国境内的广大地区的文化中,对数字7和7天的神化现象曾经是那样的盛行和神圣,这种文化现象的广泛性和一致性说明,数字7的应用不可能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一个有着广泛而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现象。但在当今人类庞大的知识库中,尚未有对这一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古老文化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崇7文化的现象有哪些?崇7文化的原因及其源头又是什么?
7天星期——世界上最流行的崇7文化
7天星期是一种当今世界通用的历法,世界各地都采用它来作为一种确定日期的方法,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常用的日程安排的时间单位。
7天星期历法的主要用途是安排作息时间,人们按照7天一周的方法来安排作息,这使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企业以7天星期为单位安排工作的日程;学生以7天星期的日程表安排学习;医生以7天星期为单位开处方、安排治疗和康复计划;政府和公共事业部门以7天一星期开展工作;而大多数人也以7天一周安排家庭计划。7天星期渗入到了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一种节律,成为当今世界运行的一种基本节律,并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
接受现代学校教育的地区,人们从孩提时期起,就按照7天一星期的习惯方式生活,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7天一周的作息制度。人们按照一星期7天的时间安排工作和休息,按照7天一周来安排工作计划、教学进程、休假、娱乐、家庭计划和医疗周期等,习惯于星期一做什么,星期二做什么这样的安排,……。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地区,不论是信教的、不信教的,都一致地以7天一星期作为工作和休息时间的节奏。而近代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事件是由星期的日期来确定的。很难清楚地确定星期这种历法方法给人类文明和生活带来了多大的影响,人们也已经不会去思考这种生活节奏的意义,或去打乱这种节奏,按照其他的节奏去生活。
上个世纪中期以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工作6天和休息1天的制度已经逐渐改变为工作5天,休息2天,但7天一周的工作和生活节律依然保持完好。每7天休息1天或2天,这已成为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法定权益和福利的一个部分,成为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生活的一部分。
年月日历法
历法是划分和标注时间的方法,它是人类古代文明的一个主要内容。历法让人们有了记录历史的时间坐标,有了一套时间和历史的坐标单位体系。使我们可以标注自然界的演化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让我们了解人类历史或自然界经历的时间,以及个人的生命历程。也使我们能方便地安排和管理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表。没有历法的时间单位及其对时间的标注,人们就无法表述任何事物的变化历程,无法建立我们的历史记录。
与7天星期不同,年月日的历法体系是一套天文历法,它的依据是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天文历法可以告诉人们季节变化的时间,使人们掌握气候的变化,也可以使人们能知道农牧业生产的季节,以及旅游活动季节等。
年、月、日三级单位的阳历历法体系中,时间被划分为年、月、日三种不同的时间长度单位,由这些时间单位构成了有三个不同层次时间单位的历法体系。
年、月、日三个历法的每一个单位都有明确的天文现象为依据。日是以日出日落为标志的时间单位,昼夜变化是我们环境中最明显的周期现象。年的时间长度从感官上来说是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气候变化的周期。而月的时间长度则是从月亮的月相变化周期而来。
年月日历法体系有阴历、阳历和农历的区别。阳历年是以太阳高度的变化周期为依据确定年和月的时间长度的,而阴历年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基础确定年和月的时间长度的,我国的农历年则是阳历和阴历的综合。
阳历是以太阳的周年视运动的回归周期为基本时间长度单位,是太阳视运动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叫回归年。从地球公转的运行的角度来说,回归年是地球绕日公转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其公转的实际角度是359°59′9.″71,一个回归年的时间长度是365.2422日。这一时间是地球和太阳实际相对位置周期,也反映了地球上季节变化现象的时间周期。地球实际公转360°的时间叫恒星年,恒星年的时间长度是365.2564日。由于太阳是地球表面能量的主要来源,阳历年的时间周期能很好地反映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季节性变化,符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上标识时间的基本需要。
日是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以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变化为标志的一种自然周期性现象,是最基本的历法时间单位。以地球上昼夜变化的自然周期现象为基础确定的时间单位叫太阳日,太阳日的平均时间长度定为24小时,叫平太阳日。一个平太阳日地球平均自转360°59′08″,是地球相对于太阳自转一周的时间。恒星日是地球自转360°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04秒。恒星日有明确的数学含义,但没有多少实际生活应用的意义。所以,我们平时所用的日都是指平太阳日。
月在阳历中是介于日与年之间的中间尺度单位。在阳历中,月是参照朔望月的长度(29.5306日),并以地球绕日公转回归年365日或366日的时间长度为准,将其分割为12个单位确定的。因此,每年是12个月,大月31日,小月30日,平月(2月)28日或29日(闰年)。由于每个阳历月与阴历月之间都存在误差,这些误差的积累,使阳历月的日期与月相实际变化无法对应。
现在使用的公历即阳历的形式开始于公元前45年的儒略历,由古罗马执政官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儒略历后来经过继承者奥古斯都主持的修改和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主持的修改,成为了现在使用的阳历阴历是以月亮的视运动周期——朔望月的周期为基础制定的。朔是月亮处在日地连线附近,即月亮的背光面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望是月亮处在日地连线的延长线方向,即月亮的迎光面面对地球、看起来最圆满最明亮的日子。朔望月即月相圆缺变化的平均周期。
阴历年是以12个平均朔望月的时间长度为基础确定的。从天文的角度来说,朔望月是月球两次经过日地连线延长线的时间间隔,朔望月的平均时间长度为29.5306日,即29日12小时44分3秒,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约389度的时间。因此,朔望月的大月为30日,小月29日。当多余的0.0306日累积到一天以上时,则增加一个30日的月。因此,阴历年的时间明显短于阳历年。******教的阴历年则规定一年为12个阴历月,没有闰月的修正,而阴历月小于阳历月,阴历年长度就比阳历每年短11日多,与阳历年长度有明显的差距。由于没有修正,阴历年每年的新年会逐年提早,新年会出现在阳历年的不同季节和时间。因此,阴历年的起始日期与日地相对位置没有确定的关系,与季节变化现象也没有关系。纯粹的阴历主要反映了月亮的运行和月相的变化,在生活和生产上的实际应用意义不大,所以,它的使用范围不是很广。目前,主要在******教地区使用。
中国的农历是一种独特的实用历法。它结合了阳历与阴历两种历法各自的优点,既能表示太阳的视运动位置的季节变化,满足农业生产和生活对季节变化表示的需要,又能表示月相的周期性变化,使农历月的日期能反映出月相的基本情况。农历的阳历内容特征主要是二十四节气和年的平均时间长度。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确定的;农历年的平均日期是以阳历年为基础,农历年通过一年排12或13个阴历月的方法来调整它与阳历年之间的误差,通过适时补上一个闰月的办法来弥补它与阳历年的差距。因此,农历年平均每年的时间长度与阳历年的时间长度是一致的,所以,农历年的日期能反映气候的季节性变化,也能反映月相的变化,并以24节气的阳历时间坐标对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进行标注。另一方面,农历月的时间长度与阴历月一致,是以平均的朔望月周期(29.5306日)为基础的,大月是30日,小月29日,大小月相隔排列,所以农历的时间能与月相变化保持一致。农历12个月是354天,正因为有了阴阳历之间的日期差异和闰月的补偿,所以,农历年每年的起始日期——春节是出现在阳历的不同日期。
年月日的历法都有明确的天文现象为依据,都有确切的时间长度。它们在精确性、实用性和客观参照方面都有相似的共同特征。历法的时间单位长度与实际参照物运动或变化时间的长度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这些历法也包括了误差修正方案。
在人类认识到地球和太阳系其他天体的自转和公转规律以前,对古人来说,天体的运行和变化是神秘的,因此,历法也是神秘的。广阔的天空和遥远的星星,是人们遐想的最好空间,天空被认为是神灵主要的居住和活动的地方。很多天体或星星本身就被认为是神灵或神灵的化身,天体位置的周期性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地面上的季节变化和自然景观的变化,都会被看作神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看星象占卦是世界各地常见的古老习俗,星座位置的季节性变化被看作是神灵意志的体现。所以,对古人来说,历法的制定,也往往具有顺应神意或天意的意思,以求得神灵的护佑,求得生活的平安和农牧业的丰收。这种历法上的特别含义也反映在历法的一些特定日期都会有求神拜佛的习俗上,这几乎是所有古代与历法相关的文化习俗的共同特征。正因为如此,历法通常是由帝皇或宗教首领来颁布的。
7天星期历法
7天星期是一种与年月日相平行、又相对独立的历法体系,也是一种经历了数千年的历法。相比较年月日历法体系,7天星期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明显的天文周期现象作为依据,也没有发现其他自然现象作为参照依据。在今天人类日益庞大的知识库中依然没有采用7天时间长度作为星期历法单位的合理解释。
7天星期的神秘之处在于它似乎是一种人为的、仅以古老神话为基础的历法。《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7天星期(week)的条目这样写道:“星期,为期7天的周期,没有天文依据的人为划分的时间单位。它的来源于古犹太人和《圣经》中创始篇的记载有关。据《圣经》记载,上帝为创造世界劳动了6天,第7天休息。但有证据表明,犹太人可能是从美索不达米亚人那儿获得了星期的概念,因为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把年划分成若干星期,每星期7天,其中的一天定为休息日。巴比伦人用太阳和月亮以及他们所知的5颗行星的名字命名了每一天。这一习惯后来被罗马人所采用。罗马人在民事活动中曾用过8天一周的星期。公元321年康斯坦丁大帝在罗马历中引进了7天的星期制度,并把太阳日(Sunday)定为星期的第一日,然后是月球日(Moon’s-day),火星日(Mars’s-day),水星日(Mercury’s-day),木星日(Jupiter’s-day),金星日(Venus’-day)和土星日(Saturn’s-day)。康斯坦丁大帝改信了基督教,他规定太阳日(即现今的星期日)是休息和作礼拜的日子。”
这段对7天星期的经典注释告诉我们,当今使用的7天星期是根据《圣经》中上帝创世造人的神话故事为依据而来的,但这一7天星期历法可能来自更早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明。所以7天星期有着比《圣经》中的神话更为久远、更为神秘的历史。
目前拥有的历史学和考古学成果表明,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早期文明最为发达的一个地方。犹太民族的祖先曾经在美索不达米亚居住,是从那儿迁居到迦南。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成就影响到后来的欧亚非的许多文化,甚至是今天社会文明的一些方面,包括7天星期历法。古犹太人的许多文化源自美索不达米亚,犹太人的文化也继承和传播了大量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包括《圣经》中的神创世和大洪水的神话故事。①
罗马人将星期日(Sunday)改为一星期的第一天是保留了他们太阳崇拜的文化传统。按照牛津字典(Oxford Companion)所述:“康斯坦丁不是把星期日当作了‘主的日子’或‘安息日’,而是把这一当作了崇敬太阳本身的日子’。这一说法与另一些观点一致,即康斯坦丁尽管承认了基督教,但并没有突然放弃了太阳崇拜”给7天星期的每一天的命名很可能来自美索不达米亚以外的文化,也可能来自埃及人。按照《圣经》的记述,当犹太人在西奈沙漠中把7天“礼拜”作为“十诫”之一颁布时,星期的各天还没有专门的名字。
在美索不达米亚早期的历法中,星期是与年和月的历法平行的历法体系,阳历年是按照7天一星期的时间单位划分出来的,一年有52周多,7天星期是划分年的一个重要的时间单位。回归年是太阳视运动的回归周期,太阳的视运动与自然现象的周年变化有明确的关联,对古人来说,回归年是自然现象中最主要的崇拜对象和主要的历法依据,7天星期能与年月的历法相平行,说明它对古人来说也有着同等程度的重要性。
从古以色列人在埃及到迦南途中,途经西奈沙漠,颁布“十诫”之日算起,星期历法已经有3600年以上的时间。从罗马人采用7天星期开始的公元321年算起,至今也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正是通过罗马人的历法应用和基督教等的传播,7天星期历法被推广到了世界各地。7天星期从一开始的第7天休息,改变为罗马人应用时的每周第1天为星期天。而时至今日,7天星期的应用范围和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宗教的范畴,成为了世界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古代文化遗产。
7天星期作为历法的特点
在现代,星期仍然是独立的记时方法或历法体系,除了星期的基本计数单位是以日为单位这一点以外,它与年月日历法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是两种互不干扰的历法体系。相比较年月日的历法体系,7天星期历法具有以下的特点:
(1)7天星期是一种与年月历法平行的基本历法单位,它的时间单位长度是7天。
(2)当今的7天星期历法的依据是古代犹太人的上帝创世造人的神话,尚没有发现其客观的参照依据。
(3)7天星期不存在第几周的标记,没有排序。人们只是根据各自的需要标定它的周次,如某月的第几周、某年的第几周或某一学期的第几周等。
(4)7天星期在时间长度上没有较高的精度要求,无须修正。星期周期是一个7天整数值,可以一直循环往复使用而不需修正。年月日以天体运动周期确定的历法时间单位都有修正值,而7天星期没有修正值。年有闰年的修正,月有大小月的变化,因为客观物体的运动周期一般都不会是整数值。但7天星期不论是从《圣经》的记载开始,还是从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公元306—337在位)于公元321年3月17日颁布开始使用以来,从未在时间长度上作过修整。
(5)7天星期周期更多地表现了人文方面的内容和需要——6天(或5天)工作,1天(或2天)休息,作为宗教礼拜活动的周期也是一种人文方面的内容。与年月日历法主要反映了自然界(天体)的运行周期有很大的不同,7天星期历法是以神话内容为基础的,并反映了人文方面的需要。
这些特征表明,7天星期与以天文现象为依据的年月日的历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是一种独立的历法体系。从7天星期本身来看,它所有的特点中最基本的是两点,一是历法的时间单位长度是7天,二是历法的依据是“神创世造人”的神话故事。
上述特征也反映出7天星期的不寻常之处,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客观参照的时间单位,能与对古人来说充满神秘色彩的天文现象并行排列,且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历史岁月而经久不衰,表现出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历史影响,这些情况使它具有更多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