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5200000026

第26章 四、以“道”为标准的真理观

(一)“孰是孰非”与“真是非。”

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否认了真理标准的客观性,从而否定了客观真理的存在。《淮南子》一方面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的是非观,但另一方面在说明现实问题时往往偏离了这种相对性,肯定明是非的必要性。“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趋舍人异,各有晓心。故是非有处,得其处则无非,失其处则无是。丹穴、太蒙、反踵、空同、大夏、北户、奇肱、修股之民,是非各异,习俗相反,君臣上下,夫妇父子,有以相使也。此之是,非彼之是也;此之非,非彼之非也。譬若斤斧椎凿之各有所施也”,指出了是非的相对性,认为是非的标准有其适用范围,诸子各家从社会的某一角度确立自己的学说,并以此批判和否定与之对抗的其它学说,于是造成各家的相互攻伐。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对是非的判断也各不相同。是非之争是由于判断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基点。同样,君臣、夫妇、父子皆是如此,不同的身份和角色站在各自的立场自然形成对问题的不同看法,都是以己为是,以他为非,于是有是非之争。因此不能以自己作为标准去判断对方的正确与否。这就说明是非的确定是有条件的,但这种条件性却导致了相对性,由此得出:

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所谓是与非各异,皆自是而非人。由此观之,事有合于己者,而未始有是也;有忤于心者,而未始有非也。故求是者,非求道理也,求合于己者也;去非者,非批邪施也,去忤于心者也。

忤于我,未必不合于人也;合于我,未必不非于俗也。至是之是无非,至非之非无是,此真是非也。若夫是于此而非于彼,非于此而是于彼者,此之谓一是一非也。此一是非,隅曲也;夫一是非,宇宙也。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谓是非者,不知孰是孰非。

“无所定”就是肯定是非存在的相对性,一是一非存在于个体从各自的心意作出判断的结果,因此,是非具有主观性。《淮南子》认为若立于宇宙之间,摆脱个人的狭,就有至是、至非的存在。隅曲与宇宙相对,说明了宇宙的空间内涵。由于所处的空间不同则对是非的理解不同。并且从道的角度来看,是非都是相对的,片面的,只有道是全的。

同时,《淮南子》意识到人的认识真理的局限性,指出是非的判定不应由主观决定。因为争辩是不能辨别是非的,是非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客观的标准,因此要依据具体情况才能得出结论。作者是从辩说的角度说明是非无定论。与此同时,肯定有“真是非”,是与非有着确定的界限,但人的个人见解是不足以作为判定是非的依据:

夫道者,无私就也,无私去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顺之者利,逆之者凶。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得失之度,深微窈冥,难以知论,不可以辩说也。何以知其然?今夫地黄主属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药也,以其属骨,责其生肉,以其生肉,论其属骨,是犹王孙绰之欲倍偏枯之药,而欲以生殊死之人,亦可谓失论矣。若夫以火能焦木也,因使销金,则道行矣;若以慈石之能连铁也,而求其引瓦,则难矣。物固不可以轻重论也。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向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论,不足以定是非。故以智为治者,难以持国,唯通于太和而持自然之应者,为能有之。因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判断是非不能以己意为标准。提出了标准应具有规范性和公认性的内涵。道是公正无私无偏的,只有道才能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道不可说、不可辩,因为可说可辩的对象都是具体事物的内容,只有根据事物的特性功能行事,才能有所收获,单纯主观上的辩论是无益的。而衡量事物的标准不是靠主观的猜测与争论,只有深入事物之中才能把握具体事物的规律,才不会有是非的产生。因此,智与自然相对立,即自然与人为对立,只有持自然才能持国。可见,智治不若自治,只有自治才能最终达到至治,这是从人的能力和认识的有限性否定智治。

(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

《淮南子》在肯定有“真是非”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人的认识能够辨明是非。“圣人见是非,若白黑之于目辨,清浊之于耳听”,肯定有是非之别。但在具体谈论是非时,认为是与非是相对的,“合于己”或合于俗,而理想的社会是无是非之别的,因此无须辨别是非。“……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穷道本末,究事之情,立是废非,明示后人,死有遗业,生有荣名”,站在儒家匡正世风、规范社会的立场上,要求是非分明。“立是废非”,就是要使世人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此使君子小人纷然淆乱,莫知其是非者也”,从反面的角度说明是非存在的客观性。“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视,营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能分白黑,视丑美,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凡人之志各有所在而神有所系者,其行也,足???、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招之而不能见也,呼之而不能闻也。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故在于小则忘于大,在于中则忘于外,在于上则忘于下,在于左则忘于右;无所不充,则无所不在。是故贵虚者,以毫末为宅也”,肯定人的认识能够辨别同异、辨明是非。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源于形体与精神的结合,这是人自身具有的。当人的精神处于虚静状态时,精神内守,不为外界所困扰,当感性知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时,才能察黑白、别同异、明是非。

《淮南子》在肯定是非有别时,又认为是非是客观的,无贵贱之分。“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是明主之听于群臣,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责其辩。暗主则不然。所爱习亲近者,虽邪枉不正,不能见也;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是非的标准具有客观性,是非与否与认识主体的身份无关,而是以言论的可用、可行的实际效果作为判断的标准。体现了在真理面前平等的观念。“是故仁义立而道德迁矣,礼乐饰则纯朴散矣,是非形则百姓眩矣,珠玉尊则天下争矣。凡此四者,衰世之造也,末世之用也”,是非的产生则是末世的产物,由此造成了百姓思想上的混乱。“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道听途说和纯粹的问辨是不可能真正辨别是非。由此提出“各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即万物一齐,而无由相过”的具体真理观。并且认为是非的产生与所处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关系,“当此之时……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沉沉,是谓大治”,齐一与大治相应,在大治的理想社会里,才不会有是非间的相互争论。

(三)“禀道以通物,无以相非。”

道既是最高的,又是遍在的,它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表现为事物的内在规律。观察事物的目的就是要把握事物之道。“夫禀道以通物者,无以相非也。譬若同陂而溉田,其受水均也”,只有掌握了道,才能通达万物,是非之论才会停息。《淮南子》认为通物的条件是“秉道”,由此才不会有是非之争。因此“道”是判断事非的最终和最基本的标准。

在对待是非的方式上,《淮南子》认为不应纠缠于是非之分,而应超越是非的争辩,达到齐是非。“……智伯有三晋而欲不澹,林类、荣启期衣若县衰而意不慊。由此观之,则趣行各异,何以相非也!夫重生者不以利害己,立节者见难不苟免,贪禄者见利不顾身,而好名者非义不苟得。此相为论,譬犹冰炭钩绳也。何时而合!若以圣人为之中,则兼覆而并之,未有可是非者也……故以道论者,总而齐之”,对立双方之间不能以是非而论,都自以为是而否定对方,则无法统一双方的观点,只有圣人才能超越分别,对是非采取“兼覆而并之”,则不会有是与不是的分别了。因此,从道的高度来看,就是要齐是非。“夫天不定,日月无所载;地不定,草木无所植;所立于身者不宁,是非无所形。是故有真人然后有真知。其所持者不明,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欤?今夫积惠重厚,累爱袭恩,以声华呕苻妪掩万民百姓,使知之欣欣然,人乐其性者,仁也”,真知是不遣是非的,但得道后才能有真知。一方面“禀道通物,无以相非”则不会有错误认识的产生,就不会有是非之争;另一方面,“以道论之,总而齐之”,则无是非可言。因此,从道的角度来看,则无是非之论,道就是“至是”,就是最高真理。万物无是非可言,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获得真理的,如果有真理,那就是道。因此,认识的最高目标就是得道。此外,只有当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之后,才能使认识与之得以完满的推进。得道既是最高的人生修养境界,也是认识的最高阶段和最终目标。二者是统一的,从而将知与道统一了起来。

同类推荐
  • 跟随南怀瑾品读百家诸子

    跟随南怀瑾品读百家诸子

    品读国学大师之言;解读古代圣人之道;领悟智慧人生真谛国学大师南怀瑾一生学问的精髓集合,让你在闲暇之际享受一份逍遥,在得意之时谦恭淡然,在失意之时镇定泰然。人生就好比是下棋,高手往往能看到十步、几十步,乃至更多,但普通人却只能看到两三步,有的甚至是走一步看一步。高手往往能够顾全大局、从全局中进行布阵、从细微处逐个击破。而普通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寸土必争,最后辛苦半天却也是落得个惨败。那么,在人生这盘棋局中,如何能够步步为营、走向成功,这是很多人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其实,这各种真理,中国古代圣人早已为我们找到了方法。
  • 平民之道

    平民之道

    本书讲解了《道德经》的前26章,每一章包括原文、释文两部分,讲述了做人的道理。
  • 老子之人生十大观

    老子之人生十大观

    本书笔者将《道德经》之精髓总结出十大观点。若水、守弱是其主张,道出了柔克刚、弱胜强的辩证思想;无为、不争是其倡导,呼唤人性回归清净与自然;道德、人生是其指南,引导苍生寻找生命的根源;生死、修行是其归宿,了悟生死事大解脱在当下;超哲学、宇宙是其核心,揭示出天地人合一永远不变的真谛。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二)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二)

    本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卷二主讲中古哲学。
  • 聆听大师胡适

    聆听大师胡适

    胡适一生,涉及了大量的学术文化、思想文化和政治文化的言论,其文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朴实无华。兼具了可读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聆听大师胡适》系列以独特的视角,从人生、治学、政治、社会等方面入手,在胡适作品中精选出能够代表胡适思想的篇章,收录图书:《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西洋文明的本质:胡适讲西学》《孤独与大胆:胡适自述》等七册。
热门推荐
  • 千金厨娘

    千金厨娘

    她是无父无母的小厨娘他是金尊玉贵的永嘉侯成就了一对欢喜冤家美食交织着爱恨情仇味蕾品尝着悲喜愁怨随着一朝真相大白唯一不变的也只有对待彼此的真心了PS:美食文,自立自强小厨娘VS傲娇腹黑小侯爷,日久生情
  • 炼仙途

    炼仙途

    平凡孤儿,于茫茫人海中挣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踏上修炼之途。茫茫仙路,充满崎岖坎坷,凭借着心中的那股执念,他在修炼之路上迎难而上……炼仙途,求大道……一切,从这里开始……
  • J·K·罗琳:生命是一个奇迹

    J·K·罗琳:生命是一个奇迹

    她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作家和最富有的女性之一,而她在誉满世界前,却经历了万般不幸。成功推出“哈利‘波特”后,J.K.罗琳的黑暗与愤怒逐渐消散,一切都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是什么力量让她以如此方式逆转人生?洛凛编著的《J.K.罗琳(生命是一个奇迹)》用大量笔墨撰写了J.K.罗琳经历过的那些黑暗岁月,《J.K.罗琳(生命是一个奇迹)》只是希望告诉读者们:看,在艰辛面前,每个人都是软弱无力的,能够拯救我们的,只有自己的信念与坚强。是的,生命就是一个奇迹!
  • 茅山抓鬼师

    茅山抓鬼师

    李道仁一个被抛弃的小娃娃,却遇到了平生最亲的家人爷爷李道义,他爷爷是一个茅山道士,在为一次灭杀僵尸中不幸陨落,留下道仁一人和茅山掌门信物,孤单的道仁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怎么处理那些妖魔鬼怪呢?怎么处理自己所遇到的困难?面对诱惑又如何坚持本性?(新书,极强小道士,稳定更新中)
  • 冒牌公主:皇叔霸道爱

    冒牌公主:皇叔霸道爱

    一个冒牌公主,一个先皇的弟弟,一场蓄谋已久的婚礼。爿明月“我是公主,你的皇侄,你不怕招雷劈?”爿尔伯“可你是冒牌公主,我明媒正娶你不行?”一场蓄谋的婚礼被识破,俩人再无关系,她成为下堂妻。当他登上皇位,锲而不舍的追上来,她冷漠的看着他。“我本是秦家大小姐,应当找一个门当户对之人,助我父亲。民女实在不敢高攀皇上,皇上还是请回。”他温柔的看着她,“秦大小姐尚未成婚,肚里孩子莫非是朕的?”这时走来一男子,他搂住爿明月,温柔一笑,“皇上,不好意思,她怀的是我的孩子”......
  • 邪王的冷心下堂妃

    邪王的冷心下堂妃

    她是他明媒正娶的王妃,却在成亲的当晚就被他捏碎了踝骨,丢进了废弃的西园,一夜之间,她由王妃变弃妃。他并不爱她,娶她只为折磨她,只因十五年前她的父亲害死了他的父母,父债女还,天经地义。婚姻,不过是一场噩梦,恶梦苏醒后,面对身边不断冒出一个比一个聪明,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比一个来头大的各种优秀男子,她又该何去何从?
  • 重生之龙套系统

    重生之龙套系统

    某导演:“这部剧本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请你一定要出演男一号!”方华看了看剧本,丢到一旁:“我觉得路人甲这个角色很适合我!”重生平行世界,为什么我带的是个龙套系统?不过还好,我的系统可以升级!
  • 荒神大世界

    荒神大世界

    一个平庸的少年,到底遇见了什么大机缘,难道作者给了他金手指,挖槽,走向人生巅峰,称霸修仙界,营救小师妹,然后回发生什么呢
  • 小镇风流

    小镇风流

    张魁虎1956~,笔名萧逸,生于河北省晋州市,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专业作家,著有《月亮河》等。《小镇风流》讲述小镇人间百态……
  • 欧美广播电视新闻英语

    欧美广播电视新闻英语

    当今世界交流频繁,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能够听懂、看懂欧美国家的广播和电视节目,如BBC,VOA,CNN,NBC,ABC,CBS 等,是每一个从事英语工作及爱好者的愿望。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达到listening in,speaking out 这一境界,我们的英语水平才能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降低,而且会不断提高,真正走进英语国家的世界,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