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5200000022

第22章 五、对自然知识与技术的态度

道家对知识技术持矛盾的心态,一方面,道家重视知识与技能,一方面担心由此导致的负面效果,主要反对的是对技术的不正当使用。认为技术带来的便利使人失去了纯朴之心,并一味追逐物欲的满足。在阶级对立森严的社会里,由对统治者的憎恶以致对其所控制残害民众的统治工具产生了厌恶和排斥的心理。这些工具有助于加强其有效的统治,矛盾不仅表现为阶级的思想对立上,还表现为对工具的破坏上。道家的反对知识与技术是与其反判现实的统治联系在一起来的。

道家重天道尚自然,通过对自然天道的认识得出人道的准则。虽重视自然知识,但反对社会伪诈淫巧之知。道家主张要静观万物,老庄强调了认识万物规律的必要性。《老子》第16章有:“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庄是站在自然主义的立场上反对技巧,“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械事者必有机心”。认为机巧之举扰乱了淳朴之心,因此反对使用奇异器具。但《庄子》书中同时又记载了大量的高超工艺和技能,并且认为掌握了这些技艺之人实际已达到了道的境界,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对思想家产生的影响,肯定有由技而道的可能。道与技能既对立又统一,技是暂时性的而道是根本性的。人要实现自身的目的,必须事先具备一些必要的工具和手段,而工具是人的能力的延伸。不仅对待自然界是这样,在人类社会中,工具同样是达到目的的必备条件。工具的完善有利于利益实现的最大化,人高于动物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创造工具。工具对于利益的实现来说,有时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决定着事物的成败。因此对能制造工具的人来说,成败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人们自身能够把握了的。《淮南子》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养生等多学科的内容,展现出西汉初期在自然科学方面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反映出《淮南子》所处的广阔的社会背景,以说明事物之理。正符合此书在《要略》篇所言要“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的写作意图。《淮南子》对自然探索的重视,多是通过如实记载并探明事理的形成和发展而展现的。

《淮南子》竭力反对淫巧和器械,认为这些技能和工具是违背自然的,只能对社会人心造成危害。“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质真而素朴……机械诈伪莫藏于心”,机械诈伪之心是末世的产物,是社会衰退的表现。“仁鄙不齐,比周朋党,设诈?,怀机械巧故之心,而性失矣,是以贵义”,指出机巧之心是私与偏,与代表公正的义是相对立的。“治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士无伪行,工无淫巧,其事经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乱世则不然……工为奇器,历岁而后成,不周于用。故神农……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物……衰世之俗,以其知巧诈伪,饰众无用,贵远方之货,珍难得之财,不积于养生之具……夫乘奇技、伪邪施者,自足乎一世之间……夫雕琢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从治国之道、乱世和衰世对待器物的不同态度说明淫巧之物不仅浪费时间,且促进诈伪之心的产生,是衰世和乱世的产物。对于物,只要能足其器用则可,反对贵货珍财、器无用之物。从根源和实用的角度阐明了反对巧工奇技、饰无用之物的必要性,是道家尚朴观念的一种反映。同时又肯定“大巧”,视其为浑然天成的,非一般人所能达到。“夫言有宗,事有本。失其宗本,技能虽多,不若其寡也。故周鼎著?,而使?其指,先王以见大巧之不可也”,以道为本,视技能为末。“故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为也,不可以筋力致也。天地所包,阴阳所呕,雨露所濡,化生万物,瑶碧玉珠,翡翠玳瑁,文彩明朗,润泽若濡,摩而不玩,久而不渝,奚仲不能旅,鲁般不能造,此谓之大巧”,“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故周鼎著?,使衔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大巧”是天然而成的,是符合道的,是真正的巧。而人之技能与自然道德构成了悖论关系,因此若一味执著于淫巧之能,则会带来不利的后果。

但另一方面,《淮南子》又非绝对排斥技能,而是肯定技能的合理性和有用性。“贾多端则贫,工多技则穷,心不一也……有百技巧而无一道,虽得之弗能守”,心中无道,则技能扰乱人心,使人心追逐技而不返。技艺越多,越支配人的欲望,且愈远离人的本真,最终走向了认识的反面。从这方面来看,道与技是对立且不两立的关系。道高于技,道是技中之理,技以得道为目的,得是暂时性的,守则指长久的拥有,有道就能守,最终要合于道才能是真正掌握了技能。“庖丁用刀十九年,而刀如新剖硎。何则?游乎众虚之间……若夫工匠之为连?、阴闭、眩错,入于冥冥之眇,神调之极,游乎心手众虚之间,而莫与物为际者,父不能以教子”,虚是生存之地,自得之境,在道家看来虚无还是道之所在。表面上是工具游于众虚之间,实际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心使其具实现了主客体即物我的同一,心神已经进入了道的境界,实现了由技而道的目标。正如李约瑟指出的,“道家可能在这些巧人身上看出一种与自然极端接近的、忘我的境界……这种忘我的态度,对早期中国工艺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淮南子》站在现实的角度,肯定了社会通行的度量器物在治理社会中的必要性。道家的“无为”包含了在掌握了真理之后的行为与态度,这些器物不因环境的变迁、时代的流变而变动。因此,《淮南子》的无为是有现实条件的。如在自然界中对事物规律的把握,社会中法的存在与完备,治理社会的手段和度量的真实完善。“夫挈轻重不失铢两,圣人弗用,而县之乎铨衡;视高下不差尺寸,明主弗任,而求之乎浣准。何则?人才不可专用,而度量可世传也”,度量作为工具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总会有失误,并且受生理、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那些器具度量的价值具有普遍性和超时空性。“耀蝉者务在明其火,钓鱼者务在芳其饵。明其火者,所以耀而致之也;芳其饵者,所以诱而利之也。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好弋者先具缴与?,好鱼者先具罟与?,未有无其具而得其利”,“食其食者不毁其器,食其实者不折其枝,塞其源者竭,背其本者枯”,就具与利的关系来说,具是本和源,利为末。器械是人达到自身目的的手段,无其具则无一利。人与动物的重大区别就是人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善用外物,关键是如何利用工具。使用它自然暂时会给自己带来好处,那么从长远看是否也如此?另外,它是否给他人也能带来益处,或者最起码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若如此,这样的工具才有其存在的真正价值。“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泽皋织网,陵阪耕田,得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是故离叛者寡,而听从者众”,“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与老庄拒绝使用器械不同,《淮南子》从实用的角度肯定了器械存在的合理性,并且强调“宜”,即机械的适宜要以人为标准,应因时变动才能满足人类的不断需求。

在人类发展史上,谁控制了这些技艺就对谁有利,当这些技艺成为控制他人的工具时,就成为了异化人的外在力量,表面上是人对技能的利用,实质是借助这些技巧实现了人对人的利用和统治,“事实上机械的发明永远是有着双面的利刃,其功过要看人们用它来做什么而定。”工具是衡量人类智能发达的重要尺度,上层统治阶级对待百姓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如斗、衡、权等以及刑具,本身并无好坏之分,若统治者运用这些器械时,它们就成为统治人民的强有力的工具,加剧了社会阶级间的矛盾与对立。但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史上,这些工具着实又具有进步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和必经阶段。人运用机器,同时机器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控制着人。理想社会是以人作为价值评判的核心,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个体的自由与独立,这是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得出的。道家从技术对人性异化的角度反对知识和智巧,认为这些是小知,但对自然知识却不排斥,甚至是一直在积极地探求着。“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但由于道家对‘知识’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以致这一点往往不能为人所理解,这种态度导致神秘因素居于主导地位并一直存在至今。因此,为了说明道家所赞成的是哪种知识,就必须说明他们反对的是哪种知识,而不阐明他们的政治立场,就做不到这一点”,认为道家对知识并不是绝对地排斥,指出其对知识的看法与其政治立场是一致的,并且是从政治立场出发看待知识的作用,政治是其一切学说和观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道家独特的认知途径使其具有了浓厚的神秘主义的色彩。而人类的梦想、神化须经由科学的发展才能走向理性和现实。

知识是以得道为目的的,而不能扰乱人心、危害社会。但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带来社会道德的某些堕落,这是文明发展的负面作用,但人类不能因为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而放弃对道德的追求。技术必须以道德为后盾才能保证技术朝向有利于人类整体利益的目标发展,而不是为某部分人服务,同时技术的提高有利于物质财富的丰富,因此,技术应当成为推动人类道德文明进步的物质条件。技术的发展使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完善的程度不断提升,越能促进不断否定自身缺陷的实现。二者是既有矛盾又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对知识与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的肯定是《淮南子》面向现实人生积极有为于社会的表现。

同类推荐
  •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慈悲是一种爱,对家人、对朋友、对同事、对尘世间一草一木的爱。本书源于贤宗法师的人生体悟、修行心得以及讲学录,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两个特色,一是“向下”,法师分享给我们的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生活的智慧;二是“缓慢”,句句通俗易懂,紧贴内心,读来依依不舍。
  • 修身读老子

    修身读老子

    《读老子学处世之道》主要讲述了: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日明,守柔日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是20世纪最伟大的灵修大师,他一生致力引导人们点亮自性之光:认识自我,旨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自由境界。在本书中,我们撷取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中的精粹,在其的引导下深入探讨与心灵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心灵送去一星火种,点亮人类的自性之光。
  •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他潜心研究《论语》几十年,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因迥异于其他人而独树一帜,其语言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做人与做事有着精辟的见解。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南怀瑾先生的精彩讲述中,领悟《论语》的思想内涵,从而将《论语》蕴藏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就成功的人生。
  •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热门推荐
  • 少年游仙记

    少年游仙记

    万物分七道,畜、人、异、鬼、妖、精、神,自有轮回,难有越界。道有创世原规,下道可上视两道,上道下视则无阻,因而神游七道。一介凡夫肉胎-谷冬,却因会巫术的爷爷,而踏上了发现七道的坎坷之路。(不建议迷信者阅读,本书故事情节纯属虚构。)
  • 晶蓝苍穹

    晶蓝苍穹

    在遥远的宇宙深处坐落着这样一颗星球。她美丽神圣。全身被晶蓝色包裹着。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晶蓝包裹的苍穹下。
  • 你就这样闯进我的心窝

    你就这样闯进我的心窝

    我们总在忙碌中虚度了多少个年华,那些旅途中的人和事,却早已遗忘。重逢时的喜悦,离别时的寒暄,在回想那些似远非远的往事,却不知岁月它偷走了属于我们的那些年,却不留一丝痕迹。在安之若素中,我慢慢追忆那些模糊而又清晰的旧故事,一点一滴写进自己的时光影集。把零散的记忆一点点拼贴,然后浅藏于心。
  • 骨冢魂坛

    骨冢魂坛

    倪氏十六,误入魂坛。卸载了人间的恩怨情仇,重启了魂坛骨魂系统。倪兄隐秘身世,能否够构建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完美世界?文兄情根深种,是否能够如愿见到他的初恋情人?骨冢深深,魂坛幽幽。枯骨八钱,亡魂半两,借我一副旧躯壳,待我重整新山河!
  • 末元帝国

    末元帝国

    同胞们,现在是一段无比黑暗的日子…多年以来,它们杀戮,它们疯狂,它们狞笑,它们享受…它们以为是神.它们以为是主宰.然而,谁说,掌握了神力便可以使万众膜拜?深藏于荣光背后的就不是腐蚀?它们给予我们绝望,我们回报它们死亡!恶魔的杀戮磨不灭我们的血性,圣洁的鲜血才能熄灭我们的怒火!做为人类最后的火种,我们...不,你们一定要--活下去!
  • 因明入正理论

    因明入正理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夜族传记:我的吸血鬼大人

    夜族传记:我的吸血鬼大人

    盛元153年,盛元帝薨。镇守盛元大陆的四国神器被盗,瞬时祸乱四起。渊绝大陆,由光系家族,夜族,法老族四大家族统领。夜族首领魑在得知盛元大陆的消息后,赶往长仙山寻找四位闭关已久的长老们,不料途中突遇埋伏,意外穿越时空,被一名奇怪的红发少女所救......”你喜欢我嘛?“”姑娘请保持矜持。“”那你爱不爱我?“”......“难道你以为这只是一部无厘头傻白甜的恋爱剧?当然NO!!
  • 《摩天轮之悲伤逆流》

    《摩天轮之悲伤逆流》

    在goodfriendandboyfriend做选择你会选谁?有些人口蜜腹剑,你一定要看清楚!经历了一次次坎坷,也将会一点点的成熟起来!
  • 遮天之变曲

    遮天之变曲

    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让人向往。写一本我想象的遮天。
  • 权少致命的弱点

    权少致命的弱点

    十年前,她是他最爱的人。十年后,他是她,最爱的人。(介绍好不好无所谓,关键要看内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