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名士的人格风范对后代文士始终具有无限的魅力,成为其精神世界与人生活动不可复现的范本,历代名士不时而现,让人们重睹魏晋名士的遗采流韵。魏晋名士对后人的影响是相当广泛而深刻的,大而言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的自由的生活成为士人的人生目标。安定有序的社会须赖一定的伦理的和法律的条文规定与习尚约束,没有约束,是无法维持群体生活的。从个体的人来说,总是追求最大限度自由和最适合自己个性的自然性生活的,因而群体生活的种种约束对个体来说总是妨碍自己追求目标的实现的。魏晋总体上是个混乱和失序的时代,名士们因时代多种因素提供的条件,以及他们自身相当高的素养作前提,基本上接近于实现了那种极度自由和自然本真的生活。这种潇洒的、艺术的、脱俗的生活,便成了后代士人梦寐以求的存在方式。李白心中的偶像便是东晋的谢安,白居易、苏东坡等都以陶渊明的形象作为理想。魏晋名士们充满个性色彩和洋溢勃勃生气的人格形象,成为一代代文人雅士鉴赏品味的对象,也在他们自身人格中留下了或多或少、或强或弱的遗痕。
二、儒道释兼摄成为士人思想修养的基本范式。儒家是很强调思想纯粹性的,若遇异端可“鸣鼓而攻之”。汉代独尊儒术后,对异端更是采取排斥态度,形成了所谓正统(道统)观念。魏晋是多种文化大碰撞,各种思潮大激荡的时代,其思想序幕即是从离经叛道开始的。这时代,是思想上无偶像的时代,博采内外经典,杂糅儒道释各家思想是名士们基本的思想方式。唐代基本上不排斥道、释,文人虽以儒学为基,但还延续魏晋名士的修养方式,博采广摄,柳宗元崇佛,白居易儒道释兼取,王维亦官亦佛,至于苏东坡更是融会众流。
三、身在人境而超尘出俗成为士人新的清高人格的渊薮。清高,是古代正直人士的人格特征之一。在先秦或如不食周粟的夷齐,或如绝意仕进的岩穴之士庄周之类。魏晋名士真正开创了身处人世而宅心世外的清高境界。他们身在人境,心不染利禄;甚至位居台甫,却不恋富贵。这种心隐而身不隐的绝高境界,正是周敦颐揭明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士人新的人格范式,解决了士人隐居的根本性问题,所以为历代清高之士仿效。
四、琴棋书画,全面的艺术修养成为士人新的素养目标。文人,以学问与著述或事功立世,是儒家早定的人生目标,若要增加,那也只能是音乐素养。魏晋名士,几乎人人都必备棋琴书画之才,且为社交的基本功,自然也是生命意识另一种表现方式。琴棋书画的全面普及,且提高到文人必具素养的高度,为后代文人人格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自唐以来,文人与这些“玩物”都有难解之缘,文学与艺术的交融汇通,提高了士人人格的审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