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4000000017

第17章 法显和《佛国记》

时代背景与长途旅行概况

从公元220~581年间,我国进入到长期军阀混战、民族纷争、政局动荡、农民起义的不稳定时期。同时,气候异常,气候由偏于暖湿急剧转入偏于寒冷干燥,造成天灾频繁。这样,千千万万的人死于战乱、灾荒、饥饿和瘟疫。人口大幅度下降。西汉人口高峰期达到5900多万,东汉人口高峰期达到6000多万,而两晋人口低峰,全国仅1400余万,南北朝人口低峰期,全国仅几百万人。幸存的人口,也大多背井离乡,流徙到边远的地区。

远在公元1世纪佛教就传入我国。这时人们普遍感到朝不保夕、前途茫然,对现实生活失望,这对于统治者也不例外,给佛教兴盛与发展带来了良好机会。一方面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另一方面由于人民习惯于长途流徙,对远方国土和宗教的向往,于是就掀起了一股到域外取经的浪潮,出现了不少长途跋涉的旅行家。其由海道往来印度之僧侣,有文献可稽者就有法显、明远等前后36人。另有陆上至西域或印度甚或到美洲的不可胜计。今试将著名的举例如下:

其一,据金勒与威宁等人研究,齐永元元年(499)至宋大明二年(458)间,荆州慧深和尚与罽宾国(位于今印度与中国接壤处)比丘五人,经倭国(今日本)、文身国(日本北海道虾夷地方)、大汉国(堪察加)到扶桑国(北美墨西哥)。他们根据古墨西哥的扶桑木(龙舌兰)、象形文字、社会风俗与宗教信仰等研究,提出了中国人首先到达新大陆的许多依据。总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姑存待考的问题。

其二,三国时,孙权曾几次遣使往海外,如黄龙二年(230)“遣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所在绝远”,难考方位,可能是今吕宋岛一带。夷洲可能是今台湾。黄武五年(226)至黄龙三年(231),孙权遣朱应、康泰“南宣国化”及“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扶南即今柬埔寨“扶南在日南之南,大海西蛮中,袤三千余里,有大江,水西流入海。”林邑在今越南中部,是扶南的属国。康泰著有《外国传》,其中《扶南记》一篇还有部分段落保存在古代的类书之中。记录了当时中印半岛的交通、山川、物产和民俗。

其三,惠生、宋云、道荣于北魏神龟元年(518)至正光二年(521)间,经赤岭、葱岭等地到北印度取经。写了《惠生行纪》、《道荣传》、《宋云家纪》记录了这次旅行的地理见闻。

其四,智严,西凉州人,曾周游西域印度,元嘉四年(427)译经建康(今南京市)。后又泛海重到印度,至罽宾而病故。

其五,法勇,姓李,幽州黄龙人。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招集25人,到印度,后于南印度随舶由海路回到广州。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记海内外山川地理的著述达139种,及1432卷之多。其中记述域外地理的除《佛国记》外,还有沙门释智猛撰《游行外国传》;朱应撰《扶南异物志》;慧生或宋云撰《慧生行记》、释县景撰《外国传》;释法盛撰《历国传》以及《交州以南外国传》、《诸蕃国记》等等。(唐·魏征《隋书·经籍志》)可惜其中大多亡佚,仅有少数内容残存于古代类书之中。

法显的西行与旅程

法显,俗姓龚,平原郡(治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人。他有三位兄长,相继病饿夭折。他本人也“居家数年,病笃欲死”,其父“惧祸及之”将三岁的他,便度为沙弥(童僧),僧名法显。指望在佛光的护照下,足衣饱食、长大成人。不久他的父母也相继死去。他20岁登坛受大戒,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法显当时僧众甚多,集体生活迫切需要律藏来维持纪律与秩序,他读了不少梵文译出的佛经,深感经律(戒律经典)残缺为憾,于是发愿往佛教发源地天竺(印度)取经和朝拜佛迹。东晋隆安三年(后秦弘始元年,399年)三月,已60多岁的法显与同行僧十人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出发,越河西走廊,到张掖(今甘肃张掖县),当地战乱,道路不通。他经遭必死之险境仍勇猛前进。过敦煌以西的沙漠到达焉夷(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向西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达于阗(今新疆和田县)。

所经第一难关是渡沙河(又名流沙河)。这是西出阳关,延伸至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县)的一大戈壁,有1500多里,行程十分艰苦。他记录说:“沙河中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行十七日,计可千五百里,得至鄯善国。”此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随后又经第二道难关,即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葱岭,冬夏有雪,又有毒龙,若失其意,则吐毒风、雨雪,飞砂砾石。遇此难者,万无一全。”他由克什米尔西北山口翻越葱岭入印度河北岸达地斯坦“下有水,名新头河(印度河),九译所绝,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他攀绳桥过河之后入乌长国(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脱河流域)。然后西行至阿富汗境内的那揭国(今贾拉勒阿巴德附近),度“冬夏积雪”,空气稀薄的“小雪山”(塞费德科山脉)。然后“复渡新头河,两岸皆平地。过河有国,名毗荼(今旁遮普)”进入到中印度。他沿恒河游历了两岸各国,来到阿育王故地摩竭提国的首都巴连弗邑。当时这里是印度最繁华的大城市之一。这里已是东印度了。他留住了三年,参访圣迹、学习梵语、抄写佛经。至此他遍游了北、西、中、东印度,涉足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等地。

此后,他到达多摩梨帝(今加尔各答),“载商人大舶,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风,昼夜十四日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彼国人云,相去可七百由延。”“其国本在洲上(即岛上),东西五十由延,南北三十由延。左右有小洲(即小岛)百数……皆统属大洲。”“多出珍宝珠玑。”法显在此留住两年。自思“去汉积年,所与交接悉异域人,山川草木,举目无旧。又同行分披,或留或亡,顾影唯己,心常怀悲。”

于是他开始返归祖国,“载商人大船,上可有二百余人”,“大风昼夜十三日,到一岛边。”经短期休整后,继续航行,“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若阴雨时,为遂风去亦无准。当夜暗时,但见大浪相搏,晃然火色,鼋、鼍水性怪异之属……若值伏石,则无活路。若是九十日许,乃到一国,名耶婆提(今爪哇或苏门答腊)。“停此五月日。”这是法显归航的第一段。

之后,“复随他商人,大船上亦二百许人。备五十日粮,以四月十六日发”向东北行。走了一个多月,“遇黑风暴雨”,“天多连阴,海师相望僻误,遂经七十余日。粮食、水浆欲尽,取海咸水作食。”正危难之时,“即便西北行求岸,昼夜十二日,到长广郡界牢山”。“知是汉地。”这样,他到今山东半岛南部的崂山登陆,转陆路南达建康已是义熙九年(413)了。这次远游前后达十五年之久。

法显天竺取经路线图《佛国记》的地理内容及意义

法显于公元414年写了他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凉州、敦煌、鄯善、乌夷、于阗,穿越葱岭、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遍游西、北、中、东印度,乘船至斯里兰卡,又南经印度洋、南海、东海,在山东半岛的崂山登陆,至南京的旅途见闻。书名叫做《佛国记》,又称为《法显传》、《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此书叙述了西域、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地区30多个国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物理气候、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见闻。是我国和上述区域陆、海交通最早的详细记录。此书在我国和印巴次大陆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法显是我国从陆路到达中亚、深入印度,然后取海路返回并留有详细记录的第一人。他写的《佛国记》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我国记述中亚、印度、南海地理风俗的第一部著作。其地理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4—5世纪的各国游记中,也是十分罕见和珍贵的。

在世界的地理文献中,此书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记载了“信风”的概念。法显从今斯里兰卡出发返回于公元411年9月间,此时恰为西南季风盛行的末期。所谓“信风”与现在气候学概念是吻合的。

法显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在《法显传》中记录各种类型的地理景观特征。如记沙漠地现景观为: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这是一片茫茫沙漠的写照。

帕米尔高原山口“冬夏有雪……雨雪,飞沙砾石”,翻过山之后,另是一翻陡绝的高山突与平原接壤的景象:

“其道艰砠,崖岸险绝,其山唯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昔人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七百。度梯已悬过河。”有其高峻、寒冷的地形、气候特点。翻过山后地理景观亦一大变“自葱岭已前,草木果实皆异,唯竹及安石榴、甘蔗三物,与汉地同耳。”

从陡绝的高山之上,下来到印度河平原,又变为热带平原的地理景观:

“中国(中印度)寒暑调和,无霜雪。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往便往。王治不用刑罔……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国中不养猪鸡……货易则用贝齿……自渡新头河(印度河)至南天竺迄于南天竺迄于南海,四、五万里皆平坦,无大山川,止有河水耳。”

印度半岛的气候特征,印度德干高原的地貌特征,人们的风俗特征等都概括而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后来到了师子国,法显记录了这里的开发历史:

“其国本无人民……但出宝物,题其价值……因商人来往、住,故诸国人闻其土乐,悉亦复来,于是遂成大国。”

这里的气候终年宜于耕种:“其国和适,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所时节。”这正是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

总之,《佛国记》是我国最早记录阿富汗、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洋孟加拉湾、南海航行的地理著作。它不仅在东方,就在世界上也是一部最古老而内容充实的印度次大陆旅行游记。此书不到一万字,以精练、生动的文辞记述了这些地区的宗教、经典、山川形势、风土人情、自然气候特点和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它不仅提供了中古时期东西方商业、文化、交通的交流情况、路线等,它也是地理、历史和文学的珍贵著作。其忠实的域外地理记录,打开了中国人民的地理视野。

同类推荐
  • 恋尘缘

    恋尘缘

    背景:天宝初年,开创盛唐景象的唐明皇李隆基开始厌倦朝政,恣情享乐,丞相李林甫为一己之私排斥贤能,致使吏治腐败。频繁的对外战争使唐朝边疆守将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等镇边大将的野心随之膨胀……塞外,云游四方的诗人李白与一心报国的义弟郭子仪重逢,两人先后来到都城长安。李白巧遇在京赶考的诗友高尚和严庄并得罪了宰相李林甫,后两人亦因此离开长安投奔了安禄山。混迹于官场的郭子仪在一次巧合中发现自己钟爱的恋人竟是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出于大义和无奈,他选择了逃避。渤海国使的到来为郭子仪提供了逃避和报效国家的机会,也把李白送入仕途,成为御用文人。郭子仪的师兄逍遥子似乎是世间唯一的逍遥客。李白重新开始了云游生活,直到遇到了命中姻缘秦娥。安禄山反了,李隆基没有履行诺言,他能做的只有逃跑,注定了杨贵妃悲惨的命运。李林甫等也随着岁月的流转烟消云散,留下来的是为国浴血奋战的英雄们……
  • 隋声

    隋声

    周文宇睡了一觉,再睁开眼,前世却已经是黄粱一梦。杨坚要治世,杨广想立业,隋朝像是一颗绚烂的烟花,在极短的时间迸发,在波澜不惊的历史中璀璨起来。周文宇醒来,却觉得自己仍在梦中,于是,他决定努力的张大自己的嘴巴,在这个时代留下自己的声音。
  • 改造唐朝

    改造唐朝

    易凡带着一部手机,一头牛,来到了唐朝。为了好好在这个世界活下去,用手机给李二放大片,冒充‘道祖老子’的徒弟。用自己跨越千年的知识,改造唐朝,如果李世民若对自己好,帮他建立一个日不落帝国,若对自己不好,就踹开他自己单干。哼!哼!!!
  • 最后的黄巾

    最后的黄巾

    “现在,我就要向这大汉向这苍天讨一个公道,什么是公道?那就是公平!我们代表的是黄天,不是皇上的皇,是黄色的黄,黄色代表丰收,是偶们农民的颜色,苍天既死黄天立,岁在甲子天下吉,兄弟们,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个名叫李珥的年轻人,本只想做一个安安分分地穿越者,赚点小钱、开个后宫、偶尔装个b什么的,但为什么总是身不由己呢。
  •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

    本书内容涉及中华远古、夏朝、战国、西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直至清朝,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行了讲解
热门推荐
  • 通灵铜钱

    通灵铜钱

    生死判官在人间遗落了一枚通灵铜钱,被衡南大学的大三学生胡小北捡到,从此胡小北总能看到一些平常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并利用通灵铜钱为自己获得许多好处,这时生死判官发现了生死薄上的异常,特来人间寻通灵铜钱。。。。
  • 龙坠九天

    龙坠九天

    堕落!只因一切都不在属于他了;浪荡!只因一切都发生的太快了。
  • 就这样,梦一场

    就这样,梦一场

    一首歌,一行人,一生债,一世情。世界已经荒芜,毫无生机可言,伴随着世界上最后一片枯叶落下,断绝了生命的可能。花语端坐在树枝顶端,遥望着远方,心里,除了绝望再无其他,虽然它只是一只眼圈带着花纹,身上彩色缤纷,身体略庞大的-------鸟………
  • 天云鬼域

    天云鬼域

    云上的天国,鬼魂叫嚣的鬼域,尸头窜动。21世纪最厉害的医生摇身一变,成为天云大陆的废柴,死亡、恐惧、杀戮充斥着个世界,为了生存,阴谋、阳谋、偷鸡摸狗,耍滑耍诈,只为自己能活的……
  • 依剑荡长空

    依剑荡长空

    仇恨在,冷眼众生,泪尽多少春秋。意难忘,她笑优伶,可奈何恨犹在。命相交,愕然回首,竟是情意纵横。红尘乱,灯火阑珊,却终镜花水月。当凡尘吹起浊雾,愿依剑荡长空!斩了那邪恶念想,断了那仇深似海。
  • 江山似锦之醉卧红尘

    江山似锦之醉卧红尘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我却不懂珍惜……”“泥垢了。”她,21世纪跆拳道美女教练,在一次意外穿越古代。他,某国妖孽霸气皇子,两人鬼使神差相遇,“火星撞地球”究竟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让我们拭目以待……
  • 仗剑长风吟

    仗剑长风吟

    相逢非无意,相见已无名。迢迢千里路,明月照东城。应是寂月星,一夜白发生。明朝长风冷,仗剑划太清。若你我无缘无意,又怎会尘世相遇?若彼此毫不在意,又怎会下定决心远离……
  • 江山赋之魔神

    江山赋之魔神

    江山之好,在于壮阔无垠;江山的魅力,在于之中人们所创造的各种复杂联系,懦者鄙之,勇者进之;江山的意义,在于其无尽的无知事物,修仙逍遥隐于深山,一朝大祸,使得隐居之人纷纷现于人们眼前,开启一扇认知人间仙人的大门……
  • 求诉有道:民众权益保障法律法规解读

    求诉有道:民众权益保障法律法规解读

    本书仅择公民知情权和救济权保障两个方面,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信访、法律援助六个专题,介绍与公民权益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
  • 霜厓词录

    霜厓词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