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形容那些眼高手底,自以为是的人再恰当不过了,因为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成功是通过点滴积累而显身的。
在2000年的亚洲杯足球赛上,中国队杀进四强,半决赛中同日本队相遇。赛前许多队员都表示:我们不怕日本。比赛时教练的战术安排没什么错误,队员们拼劲也十足,但最终还是以2:3输掉了这场比赛。应当说,中国队较以往有进步,场面也不难看,但日本队明显技高一筹,尤其下半场完全控制了场上的主动,基本上是在压着中国队打。
我们这里不是在评球,而是要说评论员黄健翔所说的两段话:
要说速度和身体条件,日本队好像不如我们,他们前锋速度并没有我们快。可在全场的节奏上,却好像每个日本队员都能比我们快两步,这样整个日本队就比中国队快了两步……
中国队引进外援时多引进前锋,能进球见效快,日本队职业联赛中引进的却是济科等一些宝刀已老的中场大牌明星。这些球星年龄大了,也不可能多进球,但却给日本队员带来良好的技战术意识、先进的足球理念。一流的中场组织……
我们再来看经济学家******的一段话:对于中国人来讲,不用打气的自行车轮胎,不用换的电灯泡,不滴漏水的水龙头等等,几乎是不可想像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各种各样的低质量日常用品,并在更换、修补中去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在美国,这已是一个基本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日本足球队也好,美国日用品也好,能给我们个人一种什么样的启示呢?那就是:许多时候,我们会有很好的目标和方法,也会去努力学习先进者、成功者的经验、技术,但往往只是大处着眼,而忽略了细节之处,把一些最基本的东西置于脑后而去建筑美丽的空中楼阁……
日本队员单拿出来与我们队员拼体能,也许不是我们的对手,可人家在场上每时每刻每个人都始终比我们多跑两步、快了两步;东亚球队都在学习世界强队的技战术,可日本队除了这些宏观的东西,每个人的脚下都细致了许多;美国等世界科技强国在高科技等领域绝不含糊,但在低级产品上也绝对是一流水平。说白了,就是每个岗位、每道工艺、每个环节上的人都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事,无论高科技、低科技,无论是否重要工程、国家项目,认真、敬业已是一种骨子里的习惯,每一道细流汇聚起来,就聚成一股领先的潮流。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球队也好,一个个人也好,成功的经验有千条万条,但都离不开这一点,大处着眼,小睡做起,切实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克服自身的各种情性和小毛病。惟有如此,才能具备成功者的基本素质,可以征服各式各样的困难。
不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的人是虚伪的,他们事事宽容自己,即使自己做错了什么,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我们时常想:“平时可以放松一点,到了关键的时刻再发挥好一点不就行了?”我们对自己说:“等到真正比赛的时候,我一定会怎样怎样,我一定会如何如何!”
你见过以往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训练吗?曾经有外籍教练这样评价当时的中国队:“这是一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队伍。”因为中国国家队的队员在平时训练的时候非常懒散,往往是练一会儿就休息半天。不认真听教练的指导,一个人摆些花架子,尽练些不实用的技术。这种平时懒散的作风已经在队伍里蔚然成风。即使是打一些教学比赛,也总是看到国家队的队员无精打采地在场上“走动”,一旦有一个球稍微传得大了一点,就懒得去追。当教练责怪他们的时候,他们常说一句话:“这又不是真正的比赛,于嘛那么正式呢?”
不错,这确实不是正式的比赛,但是平时的训练就不重要了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果没有平时兢兢业业的千锤百炼,上了战场怎么能够对抗实力强大的敌人。反观其他足球发达国家的训练,都是高强度,高对抗,尽量能够使每场训练和比赛都符合真实比赛中的状况。
我们私底下的每一次训练和准备都是为我们的成功作准备,成功并非捶手可得,需要我们在成功的过程中抛头颅,撒热血,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功。那些轻视平时比赛,轻视平时训练,在比赛真正来临的时候只能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那些在平时训练和准备过程中认真对待的人则相反,由于一直接受了高强度的模拟训练……他们更容易在关键的比赛中在关键的时刻表现出镇定的姿态,因为,在他们心中这无异于平时的一场简单的比赛和训练。
平时懒散惯了的人,重要场合让他紧张十分钟他就会难以忍受。相反,如果平时就已经很严格地要求了自己,那么在一些紧要关头,他会比平时更认真。
毛病点拨:使你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细砂。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费尽心力地设定高峰、计划路线的同时,不弯腰去倒掉鞋里的沙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