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生活简朴,在长征时期,抗战期间是这样,解放后依然如此。
长征途中,在毛儿盖,警卫员把两件单衣中间放上羊毛,做成了一件毛夹袄。周恩来穿着它走过草地,完成了长征,一直走到陕北,坏了缝,破了补,就是不肯换一换。
周恩来总理,在抗战期间是党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共两党合作时,兼任国民党政府中的副部长职务。按规定每月要给他几百元的薪水。可是,他在武汉和重庆,把这笔薪水全部交了党费,自己同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一样,只领5元钱的津贴费。在武汉、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时,周副主席的办公室,只有一张办公桌、一张木床、一个书架和一个脸盆架。他的衣着也是那样俭朴。从延安到西安,从太原到武汉,为党的事业转战南北,东奔西走,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衣食。他身上穿的一条旧呢子裤,在太原时就磨破了,可他一直舍不得换新的。到武汉时,同志们几次提出给他换条新的,他总是说:“补一补还可以穿嘛!”还有,周副主席从来都是和办事处的同志们一样吃大灶,没有一点儿特殊。就是这种普通饭菜也经常两餐合做一餐吃,工作一忙起来经常顾不上吃饭。同志们眼看周副主席身体消瘦了,眼睛熬红了,心里都很难过。可是,周副主席自己总是以苦为乐,以苦为荣。
解放后,周恩来依然那么节俭。他的唯一的一套睡衣,还是他于1950年出访苏联时买的。睡衣的颜色褪了,并补了补丁,还舍不得换掉,他一直穿着,直到他去世。
周恩来的日常生活更是节俭。洗脸毛巾彻底用坏后,就用来作洗脚毛巾。当磨得太光滑,不再适合作毛巾时,就用作擦鞋布。
周恩来身为总理,除绝对必要开支外,从不随便花国家一分钱。
一个星期天,他到一家照像馆去照出国用的照片,他要两张单独的发票,一张给机关,一张留给自己,因为有几张照片是自己私用。
有一次,到庐山参加一次正式会议,他发现他住的房间临走廊一面的窗户没有窗帘遮挡,他掏自己的腰包买了一幅窗帘挂上。
周恩来总理刚搬进中南海时,他的新居年久失修,墙壁变黑,柱子已破裂,地面潮湿,窗户有许多洞,他和邓颖超在寒冬就用报纸把洞堵起来。
建筑和装修工人建议他修缮一下,他总是拒绝,所以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不趁他出国的机会,对他的房屋作了改进。一次他回来时,冷眼注视到他不在时挂上的新窗帘,他当即命令把破旧的窗帘重新挂上。在邻近的车库里横梁坏了,周恩来不让换,他说:“在中国现实的贫穷状况下,应更好地把资源用在其他方面,如果好好支撑一下,这根梁一定还可以用几年。”
周恩来在外交部工作的一个小厅,通风不良。根据专家们建议决定更换屋顶。周恩来听到此事后问道:“谁叫干的?这间屋子比我们在延安住的窑洞好多了,只要我当总理,你们就不许改变这个小厅。”
周总理的办公室在中南海的西花厅,这里过去是清朝最后一年摄政王载沣的官邸的一部分。辛亥革命后,军阀袁世凯和段祺瑞都用过这个地方。1949年全国解放时,这座院落已很破旧,只是稍加修整便做了总理办公室。到1974年周恩来因病住院之前,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办公室中几乎没有什么装饰物,只有一尊毛泽东的半身塑像,靠墙摆满了书柜。他的写字台很宽大,但是看上去已经相当旧了。三张方桌接成一张会议桌,还有几把椅子。1972年毛主席送他一张沙发椅。因为当时周恩来已患病又拒绝进医院。毛主席想,这张沙发椅可以帮助周总理清除长时间工作的疲劳。除此之外,这个办公室二十几年几乎没有增加什么设备。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国家计划兴建“十大建筑”。当时送到周总理处审批时,他坚决从计划中划去一项工程——兴建国务院办公大楼。虽然当时确有必要建国务院的办公大楼,但是,总理态度坚决,他对习仲勋和各位副总理说,只要他当总理,就不允许建造这样的办公大楼。
周恩来对自己、对国家历来都是那么节约俭省,从不摆阔气、讲排场,给人们留下了朴素而伟大的革命领袖形象。
周恩来生活节俭,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他是人民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