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5200000007

第7章 3 承载千年道教之精华:无所不包的道经典籍

本节概要

绵延中国千年历史的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其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各种学科的珍贵资料,堪称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

(1)寥若晨星的道经

在中国,绵延千年历史之久的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文书。而在这些经典文书中,则深蕴着道教包括教理教义、教规科仪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包罗万象、浩瀚若烟海的特质,堪称一部道教的百科全书。另外,这些寥若晨星的道经典籍,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经,为道经典籍的简称。事实上,除了这个称呼外,古人对道经还有许多尊贵的称呼,如“云笈”、“玉笈”、“天书”、“天章”、“宝函”、“宝篆”、“神书”、“玉册”、“玉纬”、“金书”、“仙经”、“丹书”、“道书”等等,意在说明的是:道经皆由天人传授、宝如金玉之意。另外,道教教义将“道、经、师”称为“三宝”。并言“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道”宝与“师”宝之中,亦全赖“经”宝得以传续。此处“经”宝,即指道经,而道教将其奉为“无上经宝”,由此可见,道经在道教之中占有怎样举足轻重的位置。

陈樱宁先生曾如是评价道经:“尊之者,称为云篆天章,赤文紫字。美之者,比喻琅函琼札,玉版金绳。姑勿辩其是非,要可据为考证。历代佚亡典籍,犹多附此而存。岂惟道教门庭之光辉,亦是中华文化之遗产。”(《前中华全国道教会缘起》任继愈先生亦曾如是认为:“道教典籍在中国文化宝库的地位决不下于佛教,甚至更为重要。”(《道藏提要?存》)

道经的历史,比正统道教出现得要早。由于道教是以道家为其母体,大量道家典籍则被纳入道经的范畴之中。另外,即使道教正式形成之后,道教人物所撰写的道经,仍然承延的是上古道家的思想之源。故而,如此算起来,道经的起源应当从道家算起。若是以道家老子学说算起,那么,道经的存在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若要细数道经典籍,那么,真可谓不可胜数,浩如烟海,寥若晨星。就元代集成的道藏《玄部宝藏》而言,其总数就有7800卷之多。保存至今的明代正统、万历年间编纂的《道藏》,则有5485卷。如果加上明《道藏》失收的道经,以及明代以后出现的道书,那么,许多学者估计,应不下万卷之巨。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至西汉的道家和神仙家著作有47种,1198卷,而与道教有关的阴阳家、儒家易学、墨家、兵家和杂家著作,以及数术类、方技类著作,更多达200余种,约4000卷。其间,就有《老子》、《庄子》、《淮南子》、《墨子》、《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经典巨著,后来都被当做道教的典籍,收入《道藏》之中。

东汉时期,因着道教孕育的形成,而出现了一些早期道教经书。包括《太平经》、《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等。其中,《太平经》因主要讲奉天地,顺五行,澄清乱世,使天下太平的政治思想,以及教人养生成仙之术,而成为一部对原始道教形成影响很大的“神书”。

魏晋时期,道教经书典籍开始逐渐增多。晋代道教学者葛洪,将其师郑隐收藏的道书著录于《抱朴子?遐览篇》中,以便传示后人。此为现存最早专门著录道书的目录。该篇所著录的道教经书有204种,679卷。符篆56种,620卷。合计260种,1299卷。

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内部出现了大规模的造经活动,由此,《上清经》、《灵宝经》、《三皇经》、《正一法文》等大批重要经典开始相继问世。不过,由于当时某些道士伪造滥传,使新出道书篇卷孳乳,真伪混淆。故而,到了南朝刘宋时,著名道士陆修静首先出来搜集整理道书,考订源流,校刊真伪,并于宋明帝泰始七年奉敕编撰《三洞经书目录》进献。继陆修静之后,又有南朝梁道士孟法师撰《玉纬七部经书目》,陶弘景撰《隐居经目》。

在北朝方面,周武帝宇文邕对道书的搜集整理更为重视。据记载,他曾召请华山道士王延入京,令他校理三洞经图,缄藏于京师通道观。另外,他还亲自主持编纂了最早的大型道教类书《无上秘要》,书中分类摘录汉魏六朝的道教典籍,是研究早期道教义理和历史的重要文献。

隋朝时,编撰有《隋朝道书总目》四卷。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当时道书有经戒、服饵、房中、符篆四部,总计377种,1216卷。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为道教典籍流传的第一阶段,即道书初步形成并逐渐增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道书整理工作,主要是编撰道书目录,对已有的道书考订源流真伪,分类著录,但尚未汇编成《道藏》。在编撰道书目录的过程中,形成了道教典籍的分类体例。

道教典籍的分类体例,通常以“三洞四辅十二类”的方法分类。就是说将全部道书划分为“三洞四辅”七大部类。其中“三洞”各部又细分为十二小类。因此道教典籍又被称作“三洞真经”、“七部经书”或“三十六部经”。自此以后,历代整理道书、编撰《道藏》,均沿用“三洞四辅十二类”这一分类体例。

道经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有中国古代政治、历史、科技、宗教、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归根结底,道经的内容可分为四大类,这是从道教最根本信仰的角度来解析的结果,即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所谓“道学”,即以“道”的信仰解析得到的道家“道学”的内容。所谓“仙学”,即从“仙道”和“神仙”的信仰中解析到的“仙学”内容。所谓“神学”,是以“神”的信仰来解析到的道教中的“神学”内容。所谓“教学”,是以道教宗教形式,如科仪、戒律、经仟、禁忌、宫观等来确立的内容。

此四类内容,为道教最根本的四大学术,离开一门即不成其为道教,因为四大学术是道教不可分割的本质内涵。道经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便就是由此四大学术构成。四大学术是道经文化的主干,其他道经内容,如医学、易学、兵学、善学、文学、术数、音乐等等,都是在其主干上面枝叶蔓生的产物。

因此说,道教就像一株千年大树,而道经所含有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在这棵大树上面找到相应的位置,枝干分明,条理清晰。

此外,道经对古老中华民族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和宗教信仰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所以至今,在普通的中国人身上还可以或多或少找到道教文化所投下的影子,虽然他不一定信仰或者了解道教。

那么,这犹若“宝藏”般的道经典籍,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道教的历史舞台上,它们又演绎着怎样的角色呢?下面就一一细说端详。

(2)道经的“航空母舰”《道藏》

《道藏》是道教经典、论述、符篆、科仪、法术和文献(包括山志、纪传、图谱等)的总汇。

《道藏》的内容庞杂,卷帙浩繁,在其间,更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并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由此,而成为一部承载着万千道教意蕴的大型丛书。从而,亦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大宝藏,也是研究道教教义及其历史的百科全书。

道藏的诞生,起源于历代学者对道经典籍的整理或者编撰。自南北朝以来,各朝代都有人在整理道教经书,编写道经书目。

在道书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目录的编辑被最先提到议事日程上。最早编辑道书目录的著作是《汉书?艺文录》,在道书的项目下有神仙、方技、道家、房中、阴阳、杂占、五行、蓍龟等八类,共171种,3867卷。道教中第一个编辑道书目录的学者,则是东晋高道葛洪,他的《抱朴子?遐览》,实录了260种1200多卷道书的目录。

南北朝时,南朝宋、梁时的陆修静和孟智周最终确立了道书的分类体系。南朝刘宋时的著名道士陆修静受命于宋明帝整编道书,引用“三洞”作为道书的总称,并在其下分类,编撰了《三洞经书目录》和《灵宝经目》等两部中国道教史上首次出现的目录编纂书籍,开了道书系统编辑分类的先河。“三洞”体系也有不完备之处,就是不能把早期道教天师道和太平道的一些道书包容进去,于是南朝梁的孟智周法师又提出了“四辅”的概念,编撰了《玉纬七部经书目》,这样“四辅”加“三洞”的七个系列就基本可把各个方面的道书都归于系列目录之下了。

北周武帝时,朝廷任命高道王延依三洞目录作《珠囊》七卷,校定道书8030卷。北周天和五年(公元570年),玄都观道士根据“三洞四辅”的分类方法编纂《玄都经目》,有经、传、符、图1156卷,论884卷,计道书2040卷,还有虚目4323卷,共计6363卷。

隋唐时期,有了更多的人在做这项工作。直到唐玄宗时,因其崇信道教,而专门派人搜访道经,并予以抄写、编撰,由此才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即《开元道藏》。

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

道藏内容十分庞杂。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包括一些已经失传的古籍,更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有关医药养生之书,内外丹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

另外,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是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的:所谓“三洞”,即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所谓“四辅”,即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所谓“十二类”,即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

自唐朝第一部“道藏”的编纂到现在,已经有近1300年的历史了,道藏的编纂促进了道教的发展,也是道教发展历史的见证。

(3)不可不看的道教圣典《道德经》

《道德经》为老子所著,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道教教义的重要来源,故而,被奉为道教群经之首。可以这样说,没有《道德经》,就不会有道教。

《道德经》,即《老子五千文》,简称《老子》或《五千言》。因河上公《老子章句》把前三十七章称为《道经》,后四十四章称为《德经》,所以名为《道德经》。另唐朝皇帝尊崇道教,奉老子李耳为其始祖,故又被尊称为《道德真经》。

《道德真经》为道家学派关于宇宙观、社会政治思想、人生处世和修养原则的哲学著作,主要是阐发“道”和“德”所包含的哲学思想,认为“道”是宇宙本原和自然循环的规律,“德”是自然赋予而为万事万物所含蓄的“道”的灵性,是“道”在万事万物发展规律中的作用和体现。

以“道”为根本信仰的道教,自成立以来,便将老子的《道德经》作为其教义理论的最根本。例如: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太平经》,就是采用《道德经》作为其理论基础,并吸取和援用了大量《道德经》中的思想和语言。道教创立者张道陵在创立五斗米道时,也是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又作《老子想尔注》,用道教的观点来阐发《道德经》以教诲教徒。

东汉时,西汉重政治的黄老之学流入民间,演变成为敬事神仙说的黄老道,《道德经》由此成为道教的圣典。老子也被道教教徒们尊为“太上老君”,同时将其奉为道教教主。在以“道”为最根本的信仰和理论基础的道教中,所有的道家均认为老子是“道”的化身,于此,将“道”和“太上老君”合为一体,并予以神秘化的解释。

唐代,道教得到了统治者极大的扶持,《道德真经》也在唐高宗时被奉为上经。而唐玄宗时,则立崇玄馆,令诸生讲习《道德经》,并将此经定为众经之首,亲自为之作注疏,使《道德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道教中,因其也形成了一个重玄学派,许多道教学者均来阐释《道德经》中的义理,使道教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传授经戒仪注诀》中,还规定《道德经》、《老君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为道教授受的主要经书。现存明代《正统道藏》中,收录有关于《道德经》的撰述五十多种。

关于《道德经》的注本很是繁多,自韩非撰《解老》、《喻老》起,历代注家不绝:西汉严遵著的《道德真经指归》,七十二章,以自然无为为宗旨,以修身正法与仁义道德相统一,用以经世治国,养物生民,实人君南面之术。河上公著的《道德真经河上公注》,共四卷,阐发以道治身治国之旨,而以治身养性为本。唐玄宗李隆基著的《唐玄宗注道德真经》,四卷,内阐修身之本,外明理国之方,实兼内圣外王之道。唐末杜光庭著的《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前面概述全经宗旨,介绍老子生平事迹,并对唐玄宗御注序逐句加以疏解。后面为八十一章经文疏释。《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的作者不详,本书模仿《道德经》五千言撰成,分 程《妙》、《元》、《神》、《真》、《道》五篇,也是五千言。阐述有无、动静、

阴阳、五行、八卦、九宫、道与德以及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等,而以修养心性、炼气炼神为主。元代李道纯著的《道德会元》,二卷,卷首有《正辞》、《究理》两篇文章,主要是订正河上公注本和各家注解中的讹误,加以辨析。正文据河上公本,每章后有颂,颂近乎禅偈,点化明心见性之机。

如此,使得仅五千言的《道德经》,有了更多、更玄妙的内容。

(4)道家亚圣著述的《南华真经》

《南华真经》,原称《南华经》,即《庄子》,为战国时期的庄子所撰述。其所阐述的“神仙学说”,神秘而不可测,这正是道教所需要,并被后世的道教所继承和演绎。所以,《南华真经》在道教历史中占用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仅次于老子的《道德经》。

后来,因唐玄宗封庄子为“南华真人”,而被后世称为《南华真经》。现代流行版本是晋郭象注的《庄子》三十三篇,分内、外、杂三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所著,外、杂篇可能掺有其门人和后世作品。

魏晋之前,大多是黄、老并提。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开始老、庄并提。到了两晋之时,《南华真经》之学便大量为道教所吸纳,并以其来深化道教教义,最有名的是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一书。晋以后,《南华真经》更是为道教所重视和利用,如唐代的成玄英、孙思邈、李含光,宋代的陈景元、褚伯秀,都曾注释过《南华真经》,这此注本,现存于明代《正统道藏》中。

《南华真经》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继《老子》之后的重要道家典籍,其思想基本继承了老子学说,但两者在哲学观点和人生态度上还是有所区别,老子多用朴素辩证的观点看待万物,而庄子则多用相对主义的观点,主张万物同一。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还憧憬“至德之世”,而庄子则采取避世逍遥的态度,幻想“去而成仙”。其间,最重要的一点是:庄子发挥了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从而使“道”与“仙”得以联姻,为后世道家思想向道教神仙信仰的转化,提供了有利契机。如他在《南华真经》之《逍遥游》篇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此,为古代文献中对于神仙的最早期描述。

《南华真经》中关于“道”的神秘性描述、神仙形象和仙境的描写、修身养性 程的方法等,都对后世的道教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譬如:《南华真经》中宣扬长

生久视的理论,正是道教“仙道贵生”的教义。其浓厚的宿命论色彩,也是道教理论所需要。另外,《南华真经》中对姑射山神人等神仙的描写,及对其仙境的无比向往,为道教中的神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南华真经》中关于养生的“心斋”和”坐忘“之法,则影响了道教中的修持之法。

总而言之,《南华真经》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并把“道”说得更加神秘,这种神秘的本体论思想正是道教的宗教属性所在。

(5)最早问世的道经《太平经》

《太平经》为道教中最先问世的一本道书,它的出现成为道教形成的标志之一。《太平经》,可谓是道教千年历史中最主要的经典,其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就穷、自食其力为主旨,后世道教各派的教义均受其影响。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其来历颇具传奇色彩,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西汉成帝时,齐人甘可忠造《包元太平经》十二卷,把神仙说与儒家谶纬说相结合,幻想天下太平,永固汉室统治,但最后因“语涉朝政”而被诛,《包元太平经》流入民间。东汉顺帝时,山东琅琊人宫崇来到京师洛阳,向朝廷献上一部“神书”,但由于其内容是一部反映汉代巫师术士思想的著作,而被朝廷视为妖妄不经的书,收藏不用。桓帝时,平原人襄楷再次到京师进献此书,仍未被重视,直到当灵帝时,才得到统治者承认,开始在民间传播,这部“神书”,就是早期道教奉持的重要经典《太平经》。

《太平经》分为自甲至癸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其主要内容是:继承老子之道和传统的天神信仰,构筑了早期道教天人合一的神学思想体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学说为治国方针,大力提倡帝王统治术和封建道德观念,以实现封建的“太平世道”为理想目标。关于教徒的修养方法,提出守一之道,并提出辟谷、食气、服药、养性、返神、房中、针灸、占卜、堪舆、禁忌等方术,重视符咒,宣扬服符能驱邪求福,治病长生,要求信徒坚持斋戒、首过、祈禳、叩拜及诵经等活动。提出善恶报应观念的承负说,正告世人,行善积德,信修正道,可断除承负而得度成仙。

《太平经》在东汉灵帝时得到广泛传播,巨鹿人张角得到《太平经》后,成立“太平道”,后来他利用太平道组织发动了黄巾大起义,最后失败,《太平经》流入民间。

到南北朝时,《太平经》再度传于世,在道教中保存下来,并且道士开始讲习此书,这部完整的书一直流传到宋元时代,今只存残本。

(6)天师道的重要秘典《老子想尔注》

《老子想尔注》,为天师道宣讲老子《道德经》的注解本,是天师道最主要的经文典籍,且规定信徒们都要诵习。也是道教历史上,哲学著作向宗教神学著作转化的典范。

《老子想尔注》全名《老君道德经想尔注》,两卷。其著者说法不一,一说为张道陵,一说为张鲁或刘表,明代《正统道藏》中《传授经戒仪注诀》明确认为,《老子想尔注》是张鲁托名想尔而作。天师道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信徒们都要诵习,而《老子想尔注》便是当时天师道祭酒宣讲《老子五千文》的注解本。

《老子想尔注》早已散失,清朝末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古本典籍中,有《老子道经想尔注》残本,全本共五百八十行。注与经文连写,字体不分大小,章次不分,过章不另起一行。据考证,它是六朝钞本,此残卷在1905年失窃,现收藏在伦敦博物馆。今人饶宗颐将敦煌残卷连写的经文与注释分别录出,按《老君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的次第,分别章次,并作考证,著《老子想尔注校证》。

《老子想尔注》是用增字、删字、改字的方法,来对《老子五千文》的原文进行一些有意修改,以树立自己的思想。另外,通过注释,将哲学著作改造成真正的道教经典,将《老子五千言》中作为哲学范畴的“道”人格化、神格化。因此,在《老子想尔注》中深蕴着天师道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政治思想,其表现为:推尊太上老君和黄帝为崇高之神,信行“真道”。认为“道”是专一、真诚、清静自然、好生乐善的,只要人们谨守道诫,就可以延年增寿,除灾得福。认为善保精气就可以实现仙寿,做到无思欲、无为无名、不贪荣求宠、不争强好胜、不为恶事等。认为行道,不只是道士的事,帝王也应行之,用以教化天下,实现太平之治。

在道教史上,《老子想尔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民众的良好政治愿望,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它也是研究道家哲学如何转变为道教神学的重要依据材料。

《老子想尔注》在道教发展过程中亦颇受重视,隋唐以前更尤为是,例如在《传授经戒仪注诀》列举道士当诵习十卷经,第五、第六即是《老子想尔注》。

(7)“丹经之王”《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为道教系统论述炼丹学术的最早著作,系东汉最著名炼丹家魏伯阳所撰,被道教奉为“丹经之王”,对金丹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全书约六千余字,多以华美的文笔、众多的譬喻,来描写炼丹的思想。名为《周易参同契》乃指大易、黄老、炉火三道相通之意。

在该书中,魏伯阳借助汉易学、黄老道之学来描述金丹的理论,这使得《参同契》在道教思想史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同时,魏伯阳还借用乾、坤、坎、离、水、火、龙、虎、铅、汞等法象,把神仙家的炼丹术与易理卦爻、黄老思想三者互相参合,融为一体,阐明炼丹修仙之术。此精炼思想是对秦汉以来神仙家长生久视之道和各种炼养方术的系统总结,包含了外丹、内丹、房中、气法诸说。

魏伯阳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皆为阴阳****、精气舒发的结果。凡者欲求长生不死,则必须顺从阴阳的变化,掌握坤乾六十四卦的运行规律,从属修炼,才方可得成。所以在《参同契》一书中,将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用易象说明人身配合天地变化修炼金丹的过

程,引入易象、节候和黄老学说,论述成丹原理和火候进退。书中以十二辟填代表一年十二月或一日十二时,说明炼丹火候的阴阳变化。用乾坤二填描述体内阴阳二气的存在和周行变化的时空范围。又以坎离二卦代表修炼所用的精、气、神。再用除乾坤坎离之外的六十卦、十二消息卦、纳甲六卦来描述体内真气运行的精微变化。还运用黄老学说中的“黄老自然”、“归根返元”、“安静虚无”、“牝牡”、“橐龠”、“守中”、“抱一”等,作为《参同契》的丹法理论基础。

总的说来,《参同契》认为,金丹的作用,远比草木药优胜,金丹的性能永远不会败朽,故服之得以长生不死。

《参同契》既谈外丹炉火,又讲内养修炼。书中认为,只有服食金丹、内养精气和配以服食,才能达到“变形而仙”、长生久视的目的。同时指斥当时流行的存思、食气、房中术以及祭祀鬼神祈福寿等皆为邪门歪道。因此,而成为道教丹鼎派的重要著作,并被尊为“万古丹经之祖”,在中国道教史和古代科技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过,由于《参同契》中运用了《周易》的卦爻和隐喻手法解说炼丹、内养术,而使得本来就比较复杂的修炼功夫,变得更加神秘难解了些。

《周易参同契》一书,因其卓越、完备的炼丹理论阐述,而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世界现存最早的炼丹著作。此外,《周易参同契》也是第一部系统而全面地论述道教丹法的著作,被后世道教奉为“丹经之王”。故而,《周易参同契》主要而又经典的金丹道之特质,自东汉以后便绵绵相传,并辗转而成就了后世道教中一个丹鼎派。

(8)炼养家的指引《黄庭经》

在道教寥若晨星般的道经典籍中,《黄庭经》因其巧妙地将道教教义和医学相糅合之缘故,而成就了一个新的养生炼丹术,由此而成为最深受炼养家喜爱的典籍。其间所记载的修炼术,更为后世内丹理论学的发展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经典,为道教教义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部修真典籍。现传有三个版本,即《上清黄庭内景经》、《上清黄庭外景经》和《上清黄庭中景经》,其中《上清黄庭中景经》乃后人之作,一般不包括在《黄庭经》内。“黄庭”中的“黄”是指中央之色,“庭”是指四方之中,“黄庭”喻指道家内修功夫的中空现象。

这部经典之作的成书有着颇传奇的经历:传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希望王羲之为其抄写一部《黄庭经》,但又不敢贸然提出。当他获悉王羲之爱鹅后,便精心饲养了一群白鹅,后赠予羲之,并提出写经的要求,王羲之欣然答应了他,并工工整整地为他抄写了《黄庭经》。因此,这部著作又被称为《换鹅帖》。据记载,王羲之以后,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宋代书法家米芾、黄庭坚等都抄写过这部经。

世传《黄庭外景经》早于《黄庭内景经》出现,《黄庭外景经》托于太上老君所说,相传被西晋初魏夫人所得,实为上清派传承的教本。

《黄庭内景经》又名《太上琴心文》、《大帝金书》、《东华玉篇》,一卷,用七言韵文写成,共36章,每章以句首二字作为标题,正文计416句,2912字。在《黄庭内景经》中包含着一些医学理论,其间分别论述了人体各主要器官的大致情状以及主要生理功能,并着重阐述了人体五脏及胆腑的生理作用。另又吸收《河上公老子章句》及《太平经》中“五脏神”的观念,发展为三部八景二十四神之说,认为人体各部位都有神灵居住,人们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神,则三田五脏的真气调和,不会有疾病,甚至能乘云升仙。此外,在其间还对《存思法》进行详细阐述,存思是道教上清派典型的修炼方法,也是《内景经》的核心内容。要求以三丹田和三黄庭为枢纽,注重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强调积累精气作为长生要诀。

《黄庭外景经》分上中下三部,共98句,686字。也是以七言韵写成。《外景经》的内容与《内景经》有着密切的关联,皆在叙写修炼存思法的要诀,语言简明而平易。事实上,《外景经》在《内景经》的基础上,强调吐纳行气的方法。认为津液由炼气而产生,要勤加修炼,漱津咽液,就能去病防病,强健身体,同时说明固精、宝精的意义。并强调修炼者要恬淡无欲,清静无为、虚静自守。

在《黄庭经》中,深蕴着浓厚的医学思想,即它继承了以往道教医学中的语言,详细地讲述了人的生理状况,从而将缜密的医学理论贯穿于道教的内丹修炼中。在《黄庭经》中,还深蕴着一个以黄庭三宫为中心的养生观,即强调要长生久视,需存神存思内视,呼吸止于丹田,积精累气于方寸,从而创立了以黄庭三宫为中心的养生法门。

由以上而言,说《黄庭经》为道教思想与古医学结合的修真书是根据颇深的。此外,《黄庭经》为道教茅山宗的主要经典,在道教中十分盛行,后来还成为全真道的功课之一,同时为现代养生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9)上清派第一经《上清真经》

《上清真经》为上清派之首经,它的出现产生了道教的茅山上清派。它所蕴含的存思之法,对我们今天的养生之术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上清大洞真经》全称是《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又称《大洞真经》、《三天龙书》、《九天太真道经》、《三十九章经》,为上清派首经。《上清大洞真经》被视为道家“三奇第一之奇”,历代流传不绝,宣称如果得到《上清大洞真经》,根本不需要再炼丹修道,只需读上一万遍,便可以成仙。

《上清大洞真经》相传在晋哀帝时,由南岳夫人降笔,杨羲用隶书体书写而成。全书原本只有一卷,后世又多加增附,今为六卷。卷一为《诵经玉诀》,总述修炼之法,卷二至卷六为三十九章经文,后面还附有思神法、存思图、咒语及祝文等。

该经第一卷《诵经玉诀》,讲述修炼者在进斋室入定诵咏《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之前的整套存思礼仪。该经的卷二至卷六的三十九章经,则详细地介绍了修炼者存思的具体过程,存思包括存思五方之炁、存思日月、存思二十四星三个方面的内容。每章分别记载神的名字和所镇守的人身部位及其功能,修炼者通过一系列过程,请求神发挥护卫功能。在三十九章之后,还有结经,再通过一系列的过程,三十九章存思的整个过程才算结束。

实际上,《上清大洞真经》是《黄庭经》的发展,重存神,强调存养神炁及吟咏“宝章”,是道教内视内观之术,以精思凝想守护自身之“神”。这是上清派典型的修炼方法,所以它既有道教健身延年的养生之道,可谓是养生之书,包含着朴素的、模糊的养生科学知识。但同时它又充满着神秘的宗教色彩,如涉及到的诸神名、所述存思过程的精神、念咒、佩符等。《上清大洞真经》所推崇的养生术,对我们今天健身治病的气功术仍有借鉴作用。它所称道的存思方法也对我们传统的民族思维具有潜在的影响。

另外,在《上清大洞真经》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为上清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料。又因其被上清派视为首经,所以其间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对研究魏晋南北朝宗教史及思想史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上清大洞真经》是《黄养神炁及吟咏“宝章”,是道教内视内观之术,以精思凝想守护自身之“神”。这是上清派典型的修炼方法,所以它既有道教健身延年的养生之道,可谓是养生之书,包含着朴素的、模糊的养生科学知识,但同时它又充满着神秘的宗教色彩,如涉及到的诸神名、所述存思过程的精神、念咒、佩符等。《上清大洞真经》所推崇的养生术,对我们今天健身治病的气功术仍有借鉴作用。它所称道的存思方法也对我们传统的民族思维具有潜在的影响。

庭经》的发展,重存神,强调存

(10)道教首经《度人经》

《度人经》为道教灵宝派的经典,其中心道旨是“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在明代所纂修的《道藏》中,将其视为道教首经,并奉为万法之宗。

《度人经》全称是《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也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称《度人上品妙经》或《度人经》,系东晋南朝古灵宝诸经之一,为道教灵宝派的经典。后被收入《道藏》之首。就其在《道藏》中的位置来说,其为道教第一部经。

《度人经》由《道君前序》、《元始洞玄章》和《元洞玉历章》、《道君中序》、《大梵隐语》、《道君后序》、《太极真人颂》等章节构成。其主要叙述的是: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士地向十方天真大神、上圣高真、妙行真人等,演说灵宝度人经教之内容,以此,来宣扬其“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之主旨。意在表达的是,告诉人们都应齐心修斋、六时行香,育念道经,以求降福消灾,并能登仙。从而为人们描绘出一个宏伟的世界图景。

这世界图景自成一个金字塔形的体系,为人们求仙问道提供了一个向上往善的动力性支架。这图景就是上有天堂、中有人间、下有地狱。天堂分为欲界六天、****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种民天四天和三清境(又称大罗天)。欲界、****、无色界总称为“三界”。这样,“三界一天”共计三十二天。三十二天,每天各有一天帝管辖,共计三十二天帝。三十二天帝分处东、南、西、北四方。这样,每方各有八天八帝。这三十二天,因为有高低不同,并不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从东方第一欲界天开始,向南经西最后到北方最上一层种民天,呈现出立体螺旋台阶式构架。

《度人经》,原为一卷,后演变为六十一卷,其中第一卷是经文,其余六十卷,是后人敷衍经文而成的。它的出现,使道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描绘了以中央玉京元始天尊为最高神的天界,下有三界十方三十二天帝及地府丰都的鬼神天地。从存想以守身中之神,扩大到通过修斋、烧香、诵经以呼求外界之神来保佑的方式。轻金丹、服饵,反对巫觋淫祀。吸取儒教祭祀仪式,造构了以斋醮赞颂及音乐为主的道教活动仪式。

《度人经》因其宣扬道教“无量度人”之旨,并且还强调“普天度人”之特质,而被道界称为“万道之宗”。所谓,“万道之宗”,即济度不分凡人神仙,宝贵贫贱,阳世阴间,天地万类,一概度化不弃,可谓无所不包。

《度人经》所宣称的“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为道教教理教义的最简明体现。因此它在道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本经一卷,更被后世道教学者及道教信徒奉为“万法之宗”、“群经之首”。

(11)记载道教召神驱鬼的《三皇经》

《三皇经》和《上清经》、《灵宝经》合称为“三洞真经”,是魏晋方士用来召神劾鬼,治病攘灾,禁制虎豹水妖,为人堪舆下葬、卜问休咎的符文图书。在道教典籍历史上有着里程碑的作用。

《三皇经》,一名《三皇文》,亦称《三皇内文》,为《天皇文》、《地皇文》、《人皇文》之合称。道教所说的《三皇经》,包括《三皇文》和《五岳真形图》。早在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及《神仙传》中,就多次提及到这两种经书。相传,该经书最早为三国帛和所得,后郑隐传于葛洪,即所谓《小有三皇文》,又叫《小有经》。此后,该经又于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之间递相传承,陶弘景更为其编撰添写了其他道经及斋仪,共组为十三卷。

葛洪对《三皇经》甚是重视,认为该经是仅次于金丹经的道书。按其所说,《三皇经》的主要内容是劾召鬼神、符图与存思法,为符书一类的著作。事实上,在道教漫长的发展史中,《度人经》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比如,后来《洞神经》系的主要教义就是以其为底本的。

然而,该经在后来却受到唐代官方的禁止。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其下令除毁《三皇经》,故古本的《三皇经》今已遗失无影踪了。不过,其部分内容还存在于其他道书之中。例如《道藏》中有《洞神八帝妙精经》,其中载古三皇文道法。据称所谓“三皇内文”,实即92枚篆书符文,分别代表某些天地神抵、仙官兵将、岳读神君和魂魄精灵的姓字隐讳。修道者若能依法书符佩带或吞服,即可召来诸神,辟除邪精。所谓帛和的“小有三皇文”与鲍靓的“大有三皇文”,其符文皆相同,但施用符文之法有所区别。至于《五岳真形图》,则是一种类似印章的图版,按五岳山读盘转曲折。周旋委蛇之形状绘制。据说“诸仙佩之,皆如传章,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群灵尊奉亲迎”。另据道书所述,在古《三皇经》中还有斋戒沐浴、思神守一、歌颂神章和服食草木药丸等养生求仙方术。

所以说,今所留版本虽不是古本,但却保留了古本《三皇经》之中的某些内容,仍然对研究魏晋南北朝道教史有一定的宝贵参考价值。

(12)修道第一真经《阴符经》

在道教中,《阴符经》和《道德经》、《周易参同契》一起,被称为道家三大基本经典。在道教典籍中,《阴符经》还是唯一一部对人类灾难有敏感度和关切度的书。故而,其在道教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因而被道门中人视为“古往今来修道第一真经”。

《阴符经》是一部奇书,其间所蕴含着深奥的哲理,留给后世许多谜团,这也为其渲染上很浓郁的神秘色彩。《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阴”就是“暗”的意思。“符”则是“合”的意思,“阴符”就是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人事必须暗合天机,不违自然之道。《阴符经》的旧题为黄帝所撰,后于道教传说知,其由骊山老母传与唐代李筌。另有说为李筌托黄帝之名而作,也有人说其为战国末期作品。全书主要谈道家的修养,另涉及一些丹术,也有部分是纵横家、兵家的思想。

据记载,《阴符经》本无章节,但一般传本将其分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人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三章,《神仙抱一演道章》主要讲天道阴阳之理,让人握其机宜,修身炼行以成圣人,强调按自然规律处理人事。《富国安人演法章》主要说明天地、万物与人之间存在相“盗”的关系,只有三盗相宜,天地人才能相安。《强兵战胜演术章》从用兵之道说起,阐述学道、修炼者须戒目收心,无邪妄动,顺应天道,随时应物,天人合一。事实上,《阴符经》的精髓,就在于道教修炼的内容,其中关键在一“盗”字,就是把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取回来。

另外,在《阴符经》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比较充分地说明天道的客观性。指出天道按自身的规律发展,人的意志无法改变它。同时,它认识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努力去掌握、驾驭自然规律。此外,它又以较大篇幅,论述相生相克的道理,强调只有相克才能相生。这些思想,不仅在道教史上,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阴符经》对后世道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约在唐宋以后,一般道教内、外丹家,皆将它和《老子》一起看做炼丹之祖经,用它的思想指导丹术修炼。另外,其蕴含的深奥哲理,也受到社会哲学思想家的关注,儒家、佛家、兵家、纵横家、医家等,都从自家的学术思想及利益出发来解释和运用它,而它也给予他们一定的影响。

(13)抵达“清静无为”的上乘经典《清净经》

《清静经》,是从老子的“清静无为”理论中衍生而来的,因其所具有的言简意赅,义理深刻之特质,而被道门中人所深深重视,并被道教推崇为性功修持之准鹄。在后世道教中,更被视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常清静经》、《清静经》。

《清静经》正文起首一句即为“大道无形”,由此而定下了全经的格调。全经之中,不讲有为的修养方法,而是从心地下手,以“清静”之法门去澄心遣欲、去参悟大道。该经充分发挥了“清静”两字,简明扼要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认为“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奇之。”要去除这些牵绊骚扰,获得“清静”,便必须“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以此,才可达到“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唯见于空”的境界。不过,有“空”存在,还不究竟,还要“观空亦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才能“湛然常寂”。然后“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直至进入“常清静”的境界,如此“渐入真道”,“名为得道”。

此经文大旨,便主要是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敷衍而来。而且没有荒诞无稽的神话色彩,在道经之中不失为一纯正之品。

《清净经》,虽然字数不多,但却言简意赅,义理深刻,一向为道教人士所重视,并被视为道教性功修持之准鹄。而道教,更将其作为日常念诵的经文之一,编入《早坛功课经》之中。据说,全真道士领受初真戒时,也必须诵习此经。因此,《清静经》在后来的道教中,被视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

由此看来,将老子的“清静无为”诠释殆尽的《清净经》,在道教中占用极其重要的位置。

(14)讲述玉皇大帝故事的《玉皇经》

《玉皇经》,为道士斋醮祈禳及道门功课的必诵经文。主要叙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讲玉帝来历的神话,及其向十方演说清静解脱之道的故事,是了解玉皇大帝的必看典籍。

从纵向观之的话,道教的《玉皇经》与佛教的《佛本行集经》极其相似,而学术界也均认为道教《玉皇经》乃仿效佛经而作。《玉皇经》,全称《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皇经》,共3卷。为道士斋醮祈禳及道门功课的必诵经文。其作者和成书年代不详。隋代佛经出现有《佛本行集经》,《玉皇经》与此经极其相仿,所以,有人将其认为是仿效佛经的作品。现存最早传本是托名天枢上相张子房的三卷五品《高上玉帝本行集经》,前有托名张子房的《序》,后有托名张子房的奏陈表文。《玉皇经》是道教徒经常诵持的经书之一,每举办较大一点的道场,差不多都要念诵此经。

全书由《清微天宫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圆满大神咒品》、《诵持功德品》、《天真护持品》及《报应神验品》组成,主要讲述叙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讲玉帝来历的神话,及他向十方演说清静解脱之道的事。其有多种注本,主要被收入搭配《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之中。

《玉皇经》全文分三卷五品,即清微天神通品第一,太上大光明圆满大神咒第二,洞玄灵宝玉皇功德品第三,天真护持品第四和洞玄灵宝报应神验品第五。

《清微天神通品》主要叙述了玉皇大帝的来历和神格,宣称古代有一个光严妙乐国,国王无嗣,皇后梦见太上道君抱一个婴儿给她,后有孕而生下王子。王子嗣位后,治国有道,体恤民众疾苦,舍国入山修道,如此反复历三千二百劫,始证金身,号“清静觉王如来”,教诸菩萨顿悟大乘正宗,渐入虚无妙道,再经亿劫修行,才证位为玉皇大帝。他神通广大,能为十方演说清静解脱之道。

《太上光明圆满大神咒》和《洞灵宝玉皇功德品》主要叙述了玉皇颁下的神咒和受持此经的功德,称大神咒是“元始之妙言,玉皇之真诰”,可以上制天机,中检五灵,下策地怠。此咒就是《元始五老赤书玉字经》上卷内容,而稍有增删。如果受持此经的人,所有罪业永得消除,身心清静,命终生天成仙。

《天真护持品》和《报应神验品》主要叙述了奉经者能得十方帝君和神将保佑,获三十种上妙功德,而诽谤与不信者会得到种种恶报。

《玉皇经》是玉皇崇拜的根本经典,不但道士经常诵此经作为功课,其他的关于玉皇的朝、忏和灯仪等也以此为依据,所以此经在道教和民间都有很大的影响。

(15)道教徒早晚必诵的《心印妙经》

《心印妙经》,是以简洁的文字讲述了道教的修炼方法,如果照着它的方法去做,对身体就大有益处。所以,道教徒将其视为早晚必诵的功课。

《心印妙经》全名是《高上玉皇心印妙经》,简称《心印经》,一卷,托言为无上玄穹主金阙大道君所述。全文仅二百字,四字一句,共五十句。本经主要讲的是道教修炼的方法,论述内丹道中炼养精、气、神之秘要。

道教的修炼分为在人体和不在人体上两类,如外丹就是不在人体上的,《心印妙经》讲的是人体上的修炼,为黄老学派的正宗。

《心印妙经》上说,修炼的人要把先天的精、气、神当做药,然后要先静下来,集中精神,一心想主宰,默念着玉皇大帝,幻想着你脚下踩着天的光芒,你呼进的是一股股的清新之气,而将混浊的气息随着你的呼吸而吐出,让气息随着你的呼吸进入到你的身体中的每个角落,从此你进入一种无生无死的状态。稳定这种感觉,令它成为一种习惯,久而久之,自然绵绵不绝,根深蒂固。

精气神三品合一,只要你得到了就是永远的得到,精神能够穿墙透壁,也能够飞行,入水而不溺,入火而不焚。神依附形体而生,精依靠气而充盈,不凋不残,像松柏一样常青。人的身体里边有着各种精气,而每种精气都和你的精神暗暗相合。只有你的精神与精气完美地相合,才能够感觉到天地之间的真形,如果没有感觉,那么就是虚妄的。

仙体必有内丹,得出了内丹才是真正的灵体,没得到的话那就已经走入了歪道之中。内丹在你的身体丹田之处结成一种气的圆状旋涡,不断地旋转混和着。从修道练功开始直到得道飞升,这全部过程要十二年,这十二年中真正掌握了全过程及修练的精髓,叫做悟。

所以,《心印妙经》被道教徒们视为修道的路径。其所述之途径,属于“命功”修炼功法,如果按照经中所讲的去做,小则有益身心,大则得道成仙。如果经常诵读,不但能开通妙理,渐悟真谛,而且能感悟高真上圣,资助道力。

第叁章

在悠久的道教历史中,道教教义和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有着绵密的关联,并早已根植于中华沃土之中。它以“道”和“德”为核心,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此而衍生出一个这样精妙的义理: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直至最后回归自然。

同类推荐
  • 弘一法师全集之佛学·杂记(01)

    弘一法师全集之佛学·杂记(01)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

    本书从佛教史,佛教教义,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切入课题研究,得出“佛法在世间的结论”。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热门推荐
  • 往川三途

    往川三途

    人的经历总是这样奇妙。有的地方似乎与我或者说我们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兜兜转转终于还是到了这里。
  • 从二次元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从二次元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一个拥有了无限可能的异世界大陆,一群活在不同次元的少年少女。任何你想不到的事情都可能在这片大陆上发生,如果你想要彻底融入这个世界的话,需要向灵梦的钱箱里投入名叫“收藏”的门票,她才会为你打开幻想乡的大结界!统领整个学院的红魔馆众人,创建六大学院的蔷薇少女,为了抢夺公费旅游名额而举办的圣杯战争,V家众人举行的盛大庆典,安定区颁布的各项悬赏任务,站立在学院排位顶端的七位最强王者......
  • 不朽剑心

    不朽剑心

    “阿木木,我想家了。”“哦,叶子姐的家在哪里?我陪你一起回去。”“地球......”一个资质平庸的失孤少年,和一个穿越而来的姐姐,为了寻找回家的路,毅然扎进修行世界。(新书,欢迎加入书友群:293137496)
  • 末法之鬼道崛起

    末法之鬼道崛起

    一场变故,水球结束了末法时代,迎来修仙盛世。外来星球入侵,人类陷入重大危机一蜕凡修士,魔域之中探险,重返十七岁,重生于大时代的交替带着前世记忆,步步为营,抢夺机缘,修行鬼道登上人仙之境看他如何拯救水球,击退入侵
  • 草阁集

    草阁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青春不火,枉上学

    青春不火,枉上学

    此作品为爱情片,男主角与女主角在周旋中得到爱情。
  • 司马天下

    司马天下

    古代中国改朝换代的根本性内幕、情由,也许可以被浓缩到晋朝这一百多年里。从公元260年司马昭弑杀魏主“受禅”,到420年刘裕逼东晋恭帝“禅位”,从曹魏到两晋,从司马到刘宋,160年的弑篡轮回,折射了封建中国2000余年的踽踽蚁行。王族与皇族、奸佞与贤良、权谋与血腥、诡异与清朗,司马家族统御天下的历史遗痕及其文化逻辑,被这部精彩纷呈的小说生动可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 梦想的最终归宿
  • 有种命运叫天意

    有种命运叫天意

    对于女人来说,时间是个莫大的一瓶整容液,它能改变的不光是外在的东西,内心也在慢慢的蜕变,等到数年之后,你也许惊讶的发现现在的你已不是当初的你,你依然感怀那段不算特别却格外有滋味的青春,因为它只属于你。我不是一开始就是个胖子,现在也不是个胖子,只是在青春正好时吃成了一个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