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5200000016

第16章 1 走进道观:看道士的修行生活

本节概要

科仪,即道教给予修道之人的一定规范,而道士们的日常生活也均依循于其的。在道教中科仪具体指:道教的经诰、戒律、规范、礼仪等,是对道教各个方面的概括,涵盖礼仪传统和时俗现实,从宗教的途径厚人伦、淳风俗。

因而,于科仪之中的道士生活,就犹如一场恢宏的演出,与神、与鬼沟通。为神、为鬼而舞。具体看道士们在科仪之中的生活的话,那么,先从什么是科仪这个概念开始吧!

(1)为神而舞的科仪

科仪是指道教的经诰、戒律、规范、礼仪等,是对道教各个方面的概括,与科仪意义相近的词,还有科教、科范、科戒、科律、仪轨等。“科仪”一词最早见于《洞玄灵宝道学科仪》一书,书中包括言语、讲习、禁酒、忌荤辛、制法服、巾冠、山居、斋、醮、燃灯、奏章等,唐代道士朱法满的《要修科仪戒律钞》,也包括传度仪范、奉道仪轨、各种斋法、戒律、殿堂造设等许多方面。

道教的科仪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早期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都提倡“以善道化民”,善道即其科仪教戒的宗旨。在后来的发展中,便形成了一套围绕着神仙信仰而高扬生命价值、围绕着返朴归真的信念而追求至真纯善的宗教道德,这些宗教道德,就是科仪形式转变中所蕴涵的宗旨内容的发展。同时,道教科仪还经常强调要将礼仪传统和时俗现实结合起来,从宗教的途径厚人伦、敦风俗。

道教科仪涵盖的教法很宽泛,又因为吸收了大量的民俗,在内容上十分庞杂,并一直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有一些科仪慢慢消失了,也有一些新的科仪产生出来,满足信徒不断变化的需要。道教科仪一般分为四大类,即戒律、威仪、赞颂和表奏。

戒律主要包括戒规、传戒和授箓三大类,是道教的入教仪式和祷祝仪式。赞颂主要有经颂、诗歌、步虚、青词等,其行文特点是多用韵语。表奏主要有礼忏文、奏疏、榜文等,其行文特点是有严格的书写格式和措辞规范。威仪的内容是最复杂的,主要有斋醮、行持两大类,两晋南北朝时,威仪主要是各种斋法,醮仪附于斋仪而行,规模小,仪式也简单,唐宋以后,醮的内容日益增多,斋醮开始联称。斋和醮又都有仪和序,仪是指斋醮时的各种设置布局,序是指斋醮时程序的先后。行持主要有道教的称谓、衣饰和教阶等,主要是道教的日常规范。

“科仪”可用来概括道教教法的许多方面,在道教总的语义类似于世俗社会内的所谓礼法,所以其涵盖的内容十分的宽泛。说白了,其实是道教的道德标准,由此来约束和规范道士们的修行生活。

故而,从“科仪”中的种种规范和约定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规范在科仪中道士生活的种种,可以说,是了解修行生活的最佳途径。

(2)不可为的戒律

道教戒律是约束道士言行、防止违反教规的警戒条文,其目的是为了教诫、劝诫教徒们止恶从善、舍妄归真,道教一直将其视为修德理身之规范、积功累行之路径。

道教戒律源于古代的斋戒,后世道教把“戒”在“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使“戒”带有强制性,并有固定条文,就是戒律。早期道教有所谓的“道诫”,即道君对人所降的劝诫、警告和文告,是教团用来规范人心、约制其行为的,道教戒律就是在道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般认为最早的道教戒律是五斗米道的《老君想尔戒》。

两晋南北朝时,道教戒律日趋细密,出现了三戒、五戒、八戒、九戒等戒律,其中吸收了忠教仁义等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和佛教戒律。金代兴起的全真道特别重视戒律,自王重阳创教开始,就有严格的教规戒律。元代以后,全真道邱长春祖师开创传戒制度,并规定凡愿入道者必须受戒方能成为合格道士。明清时期,道教戒律趋于完备,明朝时,天师张宇初撰《道门十规》,清朝时,全真教王常月继承邱长春的传戒制度,规定出家道士不但要持有《度处牒》,还应有《戒牒》,出家后要经过受戒仪式前的考察和接受传戒教育,才能成为合格道士。

道教戒律的种类很多,律条有简有繁,制约有松有紧,总的来说,有上品戒、中品戒和下品戒之分。道教中的戒律主要有三戒,即皈依戒、皈神戒、皈命戒。五戒,即不得杀生、不得茹荤酒、不得口是心非、不得偷盗、不得邪淫。八戒,即不得杀生以自活、不得淫欲以为悦、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不得妄语以为能、不得醉酒以恣意、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伎。此外还有九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等。

道教除戒律外,还有清规,戒律是防止犯罪的警戒条文,而清规则是对违反戒律的道士的惩罚条例。清规大约出现于金元之际,由各道派或道观自己订立,轻者被罚跪、责杖、驱逐,重者则被处死。

(3)早晚必修课

早晚功课是宫观内道教徒的必修课,在道乐和诵经声中,使自身能超凡脱俗,乃至出神入化,进入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道门规定卯时(5~7时)为早课,诵《清静经》、《心印经》、《消灾护命经》、《禳灾告厄经》等道经,以祈延生保平安。酉时(17~19时)为晚课,诵《救苦经》、《生天得道经》、《解冤拔罪经》等道经,以超阴度亡。

上殿诵经有一定的礼仪和严格的规定,一是以钟声为号,道众按序排班。二是必须斋戒身心,洗心涤虑,句真字清,调匀声正,神畅气和。此外,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不能焚香、诵经、朝神,也不能供斋设醮,称“戊不朝真”。

“早课”,当晨曦微露之时,道教宫观中的早课在钟声中开始了,首起《澄清韵》,接下来是《举天尊》《吊挂》等韵,然后念净心、净口、净身、安土地、净天地、祝香、金光、玄蕴等八大神咒。《八大神咒》完毕,诵念《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接着诵《消灾护命经》和《禳灾度厄经》,再诵《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心印经》完毕,接下来是诵三清、四御、南极、北五祖、南五祖和七真、普化等宝诰。宝诰毕,若逢初一或十五,则接下来举行早坛经出坛仪式。《普化诰》念完,高功提《提纲》,接着起《天尊板》、《中堂韵》,若逢祖师圣诞,高功则要念《祝圣文》。接下来念《忏悔文》,起《小赞韵》,接着诵《灵官咒》和《土地咒》,最后唱诵《三皈依》,诵经毕三礼天尊,早课至此圆满。

“晚课”,当夕阳斜照时,道教宫观中的晚课在道乐声中开始了,首起《步虚韵》,接下来是《吊挂》、《提纲》和《小启请》等韵,然后念《玄蕴咒》。《玄蕴咒》毕,诵念《救苦拔罪经》、《升天得道经》、《解冤拔罪经》,接下来是诵九大宝诰,若逢晦日和电日,在晚坛功课中还要举行出坛仪式,其内容是祭孤度亡。平常诵念《报恩宝诰》后,起《小赞韵》,当诵完《土地咒》后,便是吟唱《三皈依》,紧接着朝上三礼,至此,晚功课功德圆满。

早晚功课为道士修行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其作用有修真养性、祈祷崇拜、坚定道心,体现宫观道风等。另外,道士日常生活除早晚功课外,也丰富多彩,如静坐、抚琴、奕棋、书法等。

(4)道士的资格考试

在道教中,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是需要经过一番考试的,也就是道家称之为的资格考试——传度授箓。这是道派绵延的一种表征,是有一套规范化的仪式在的,以此来体现其对于神圣事业的慎重。

所谓“传戒”,又称开期传戒,指从开坛传戒到传戒圆满的整个过程。北宋时传度戒律的仪式是:先引受戒弟子于神像前,三拜上香,再由度师祝香,祷告神真,具陈出家受戒之意。再设案,度师坐于案前,受戒弟子礼拜度师,面北长跪,听度师讲说出家因缘。次则向北遥拜帝王,向先祖坟莹遥拜,拜辞父母、亲知朋友。引受戒弟子立于三师前,由知磬请三师宣三归依。受戒弟子再长跪,具文自陈请求传度之意,复由度师读白文,请保举师为脱俗衣,保举师脱去受戒弟子俗衣后,要念诵赞辞。受戒弟子改着道服,每穿一件,都由度师诵赞辞,顶簪冠之前,先由度师持于手中赞辞,然后受戒弟子长跪度师座侧,为戴冠,同时念三遍“与道合同”。受戒弟子执简后,由度师为说十戒,受戒后,度师向受戒弟子有一番郑重千诫,最后引弟子礼拜三师,发十二愿。

清代时,受戒的弟子,还要接受经典考试和行为举止的考察,最后成绩要作记录,并以千字文为序,排定名次,记录上写明字号名次,戒子姓名、道号、年龄、生辰、出家道观、度师姓名等。其中,得天字第一号者,将作为方丈的候选人。

“箓”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功法术的牒文。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护佑,反之斋醮章词无效。

授箓也有规范化的仪式,与传戒大体相似,道士受箓之后,箓牒中拔付受篆者有护身将帅,协助受箓者在主持斋醮时,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未受箓受职,就无权遣神役鬼。道士受箓后,颁发给职券牒文,以证其所得之法职,名所录之神界,以通达神灵。简称为“职牒”。授箓的意义是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人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始登真。

事实上,传戒仪式的产生是道教为了推行戒律,对新出家的道士进行的一种传授经戒的礼仪。其礼仪过程神圣而复杂,象征道教教法的传承。

(5)向神致敬的礼仪

因着神仙信仰为道教主要信仰的缘由,敬神仪式便成了道教主要仪式之一,道士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所以,在道士的修行生活中,敬神礼仪成了最重要的一项功课。由此,在道教千年历史的沉淀中,这敬神礼仪在被重视的情况下而产生了多种形式。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叩拜

道教叩拜礼有三礼三叩和三礼九叩两种形式,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是:站在跪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右手离开,左手捂心,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俯伏叩道,头磕在双手背上。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如上重复两次,即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接着后退半步,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三礼三叩两次,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此礼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

供养

道教所供奉的神像是神的分灵身,当时时予以供养,供品平日为香、花、灯、水、果。做道场时则在前面五供的基础上,增设荼、食、宝、珠、衣五供,合为十供。神的供品,从内到外依次是:一荼、二果、三饭、四菜、五馒头,献供时,先双手高举供品,躬身致礼,然后轻放供桌上,供献毕,还要敬香、叩拜。敬香旨在以香达信,以人的诚心通过香烟达于神明。

诵经

诵经包括念诵和歌赞两部分,念诵是指咏念经文与诵念道教诸神和真仙圣号,既是对诸神真仙的敬礼,也是自我修持的必要。歌赞是以唱的方式赞礼诸神、真仙的功德,赞词多采用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偈语。道教早期诵经为直诵,后改为乐诵。

诵经的作用在于唱诵诸神、真仙宝诰,以表崇道敬神的虔诚之心。礼拜诸神、真仙,以祈延生保安,超阴度亡。通过诵经,以求开悟经义,保养元和,合助道力。

(6)道士身份的象征

道士的身份象征,是由道士的外在形象来体现的,即道士的服饰。道士服饰主要有道服、道巾、道冠和鞋袜,它保留了许多古代汉民族的服饰样式。道教始终认为,通过这些外在的服饰可以表露出道士生活中的信仰和文化。

道服

道褂:分为大褂和中褂两种,大褂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大襟长及踝部,右腋有两根飘带。颜色为蓝色或青色。中褂与大褂式样相似,只是衣之长短及袖之宽窄有所不同。

道袍:又称得罗,与大褂相似,袖宽一尺八寸以上,袖长随身。大襟长及踝处。服色也是青、蓝两色,是参加宗教活动的礼服。

法衣:又称天仙洞衣,法衣对襟,长及踝处,无袖披,袖长随身。上面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吉祥图案,一般为紫色。斋醮法事时高功所穿,或者是举行宗教大典时方丈所穿的法服。

花衣:也称班衣,其式样与法衣相似,但较法服简洁一些,举行大型宗教活动时,经师穿用。

道巾

混元巾:又称冠巾,以黑缯糊成硬圆帽,帽顶有洞,多为蓄发的全真派道士戴用。

庄子巾:又称南华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前正面镶有白玉,便以正帽,象征品行端正,老年道士多戴庄子巾。

一字巾:即一根束发的带子,宽约一寸,长依头围大小而定,带子两端用木质或玉质雕成扣子衔接,扣子正面刻有八卦太极图案。

纯阳巾:又名乐天巾,帽底圆形,顶坡平正,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寓意九转还丹。

道冠

黄冠:又称月牙冠、堰月冠,形似月牙,下沿有相对二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

五岳冠:又称五岳真形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只有受过戒的道士才能戴用。

星冠:又称五斗冠,覆斗形,上刻五斗星形,为老修行礼拜北斗时戴用。

五老冠:莲瓣形,五片莲瓣上绣有五老像,做度亡道场时,高功戴用。

鞋袜

圆口鞋:青布制作,圆口。十方鞋:与圆口鞋相同,只是青色鞋帮上有十条白色布条间纳。云覆:又称朝鞋,鞋底较厚,鞋帮上绣有云头图案,为高功做斋醮法事时穿用。高筒白布袜:用白布缝制,长筒,穿用的时候将裤脚套入高筒白布袜里,然后用带子扎系。

(7)道士的称谓

在道教历史的洗礼及沉淀中,道士称谓受各种影响可谓变化万千,不过,可以将最主要的类别大致归纳为三类,即“普通称谓”、“尊敬称谓”、“教职称谓”。

普通称谓

道人:最初与方士同义,最早出现于《汉书?京房传》,道教创立后,道人曾专指道士。南北朝时期,则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唐朝以后,又以道人泛指有道术之人,或指道士。

黄冠:是道士的别称,黄冠原是古时黄帝之衣冠,后世道教因以黄帝为仙宗,便以“黄冠”称之。

乾道和坤道:道士原不分男女,皆称为道士,但有时为了区别,称男性道士为乾道,女性道士为坤道。

尊敬称谓

道长:教外人对道士的尊称,“道长”前可加姓,是一种既平常又带有敬意的称谓,一般是对所有道士的称谓,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是单指宫观负责人。

先生:是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如宋太宗赐陈抟号为“希夷先生”。

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

天师:是对得道者尊敬的称谓,狭义专指张道陵及其后裔,但后世寇谦之、杜光庭等,也称为天师。

炼师:起初多指修习上清法者,后来是指对懂得养生、炼丹方法且修炼高深的道士的尊称。

真人: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祖师和宗师:各道派的创始人称祖师。各派传道的首领称宗师。

教职称谓

方丈: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

监院:由常住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者。监院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具备。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善于踏罡步斗,沟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灾,拔度幽魂,主持斋醮法会的道士,是经师的首领。

知客: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的道士,必须深知事务,通达人情。

(8)道士演绎的“折子戏”

在道教宫观内,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若演出一场折子戏那般,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大家概念意义里的“法事”。

那么,斋醮科仪具体是怎样的呢?这场由道士们出演的折子戏,是道士生活中最生动的演绎。

何谓“斋醮”

“斋”原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在古人祭祀之前,必须先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其虔诚之心来接引鬼神,此叫做“斋戒”。道教将其礼节吸纳,用以祈禳之上,素食清心,沐浴洁身,此即为“修斋”。

在道教中,修斋之目的是初为“积德解愆”,再则为“和神保寿”。最高的“修斋”则是为了“专道”、“乐道”、“合道”,这也为修斋的最高目的,故而,修斋即为修道。因此道教十分重视修斋,并将其视为学道入门之首,而为之制定了一整套斋法。

道教斋法,经上清派、灵宝派等道士的推演,逐渐完善,而且名目众多。主要的斋法有以下几种:

两种斋:指拯道斋和济度斋。

六种斋:指上清斋、灵宝斋、洞神斋、太一斋、指教斋、涂炭斋等。

七种斋:指金录大斋、黄录大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涂炭斋、自然斋等。

十二种斋:指金录斋、玉录斋、黄录斋、上清斋、明真斋、指教斋、涂炭斋、三元斋、八食斋、三皇子午斋、靖斋、自然斋等。

三录七品:三录指金录斋、玉录斋、黄录斋,七品指明真斋、自然斋、三元斋、八节斋、洞神斋、指教斋、涂炭斋等。

若是从其规模和作用上分的话,又可将以上几类主要斋法归纳为两大类:

第一:内斋(极道):心斋、坐忘、存思等。

第二:外斋(济度):三篆七品。三篆,指金篆斋、玉篆斋、黄篆斋。七品,指三皇斋、自然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明真斋、三元斋。

以上各种斋法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如金篆斋含“上消天灾,保镇帝王,……兼为师友”之义。玉篆斋含“救度人民,请福谢过”之义。黄篆斋含“下拔地狱九幽之苦”之义。上清斋含“求仙念真,炼形隐景”之义。自然斋含“为百姓祈福”之义,等等。

如今,许多全真派的老道长,皆都以自己保持素口为自豪,因他们现在仍然不吃油盐或者不食人间烟火。在现在的民间,还流行着“吃花斋”的风俗,即初一、十五或其他宗教节日吃素。如此等等,都是斋法从过往遗留下来的痕迹,也都是在以持斋的形式在修道。

“醮”,原意是祭,即祭祷。在我国古代,早就有“冠醮”和“亲醮”的制度来称谓祭礼。所以,所谓“醮”就是祭礼,只不过道教用“醮”字代替了“祭”字而已。和“斋”相对而言,斋是指在祭祷中必须清整身心,醮则指祭祷活动。斋法注重心理,而醮法则注重仪式。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内在关联。到了后来,斋与醮的界限逐渐被打破,斋法逐渐溶于醮法之中。于隋唐以后,便以“斋醮”而并称,沿袭至今,成为道教科仪的传统名词。俗称“道场”或“法事”。

道教在举行斋醮时,被称为“建醮”、“修醮”或“打醮”。一般而言,被叫做“做道场”或“做法事”。

在道教中,斋醮被定位于“科仪”,名为“斋醮科仪”。指醮祷活动所依据的一定法规。一般有阳事与阴事之分,也就是清醮与幽醮之分。

“清醮”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太平醮之类的法事。

“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属于济幽度亡斋醮之类的法事。

宫观道众每逢朔、望日,或者其他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皆统属斋醮科仪。

古今斋醮发展

斋醮祈祷,古即有之。早在东汉以前,就有“斋戒”、“醮”、“坛”等说法,此在《礼记》、《易经》、《高唐赋》、《史记》等书中均有记载,这说明道教斋醮科仪源于中国古代的祈祷仪式。

东汉时期,道教诞生之前,汉明帝就曾下诏给楚王英,命其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道教诞生后,汉桓帝又亲祠老子于濯龙,文厨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座,用郊天乐。由此可见,此时的斋醮祈祷不仅有了坛和供器,而且还有了音乐——郊天乐。

在道教初期的宗派中,太平道有向天祈祷和称谢等仪式。五斗米道则有“涂炭斋”、“指教斋”等斋仪,祈祷者以“黄土涂面,反缚悬头”,虽仪式简单,但“折子戏”的戏码已经齐全。另外,五斗米道还有为病人请祈的“三官手书”,此种科仪虽然十分简朴,但已具备了斋醮科仪中表章的雏形。

《魏书?释老志》中记载,张道陵创教之初,因传授《天宫章本》中的某些斋祠醮法,使弟子各成道法,于是其事大行。如此来看,《天宫章本》可谓是最早的科醮书。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是道教科仪的开创阶段,所以科仪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简单,但不可否认的是,斋醮科仪就此产生了。

东晋、南北朝时,斋醮科仪经上清派、灵宝派道士的推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仪范和程式。东晋哀帝兴宁二年,上清派魏夫人的弟子杨羲、许谧在茅山创建“上清法坛”,用“九老仙都君”印。东晋安帝隆安年间,灵宝派葛洪族孙葛巢甫撰著《灵宝经》30余卷,至南朝陆修静再加增修,大行于世,并在閤皂山建立“灵宝玄坛”,用“元始宗坛”印和“元始万神”铜印。

北魏时期,道士寇谦之率先改革北方天师道,提倡礼度,并改诵经“直诵”为“音诵”,至此斋醮诵经有了音乐的内容。而经由寇谦之所撰著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箓图?真经》,更是使科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继其之后,南朝刘宋灵宝派道士陆修静也改革了南方天师道,并在撰写三洞经典的基础上,修整了斋醮科仪。由他所撰著的斋醮科仪上百余卷,包括灵宝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仪及《升玄步虚章》等斋醮乐章多种。

浴房

经寇谦之和陆修静整编修订以后,斋醮科仪逐渐定型并走向完善。到隋朝时,基本上停滞不前,但仍受重视。斋醮科仪在历经唐、宋、元三朝后,随着道教的发展而日趋盛行起来。

比如,唐玄宗于开元十年及二十九年间,就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二所,每年依道法斋醮。此间,他还“于道场内亲教道士步虚声韵”,并诏道士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作《玄真道曲》、《大罗天曲》等。唐武宗即位,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箓。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可谓是道教斋醮科仪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搜集、整理、编纂、删定了南北朝以来的各种科仪,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又新修了《太上正一阅篆仪》、《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道门科范大全集》等科醮书多种,影响十分深远。

北宋太宗、真宗、神宗、哲宗、徽宗各朝,宫中设醮,史不绝书: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令太常礼院详定天庆道场醮仪,颁诸州。徽宗于大观二年,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范于天下,令道士依法奉行。

金元之际,京中宫观、大邑名山(如龙虎山、闷皂山、茅山等)均有设醮者。不仅正一派道士,而且全真派丘处机、王处一,太一道萧志冲、萧居寿等,亦皆先后承金、元皇帝之旨而主醮事。由此,斋醮遂为各派所习。

明代以后,道教转衰,不过斋醮科仪仍流传于民间。故,斋醮科仪可一直流传至今。

斋醮科?的组成

一项斋醮科仪的举行,往往要通过建坛、设置用品、涌经拜忏、踏罡步斗、掐诀念咒等来共同完成,这其中道士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为所有的这些都得由他们才可完成,一如一部折子戏,没了演员的登场,便也就没了折子戏的可看一般。

如此,道士是演绎斋醮科仪的最佳演员,他们在以“斋醮”主题的戏中,一点一滴地将斋醮科仪的组成部分搬上“舞台”。那么,让我们看道士如何登场,又如何演绎的呢?也就是说,斋醮科仪的组成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醮坛。建醮必先设坛,称为“醮坛”,又称“法坛”。“坛”指在乎坦的土地上,用土筑的高台,用以祭祀天神和祖先。不同形式的斋醮,往往建有不同规模的坛。比如,大型斋醮活动,通常筑有若于个坛,其中一个是主坛,叫做“都坛”,其余的坛,叫做“分坛”。而全真派醮坛,称为“混元宗坛”,用“道经师宝”印。方丈传戒的戒坛,称为“玄都律坛”。正一派醮坛,称为“万法宗坛”,用天师之印,为“阳平治都功”印,沿袭至今。

在斋醮仪式中,各有一定称谓和职守的道士,均统称为执事,即醮坛执事。据《金篆大斋补职说成仪》记载,执事主要有:高功,位居各执事之首。担任者必须“道德内充,威仪外备,天人归向,鬼神具瞻”。在仪式中要“蹑景飞晨,承颜宣德,惠周三界,礼越众官”。监斋,位仅次于高功。其职守,一为“总握宪章,典领科禁,纠正坛职,振肃朝纲”。二为“周密察非,从容授简,有严有翼,毋滥毋堕”。即主管科仪典法,为高功的副手。都讲,与高功、监斋合称“三法师”。担任者必须“洞辅该通,法度明练,赞唱仪钜,领袖班联”。“玄坛步趋,升座讲说。昭符人望,默契人心”。即主管唱赞导引,亦为高功的副手。

以上三职,正一派称为“三法师”,全真派仅称“高功”,无“法师”之称。但三者在斋醮科仪中各有明确职能,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对科仪的主导作用。

除此三执事外,还有其他执事,亦各有其职:侍经,负责陈列、布置和收藏经卷的道士,为诵经作好定音、调音和仪表的准备工作。侍香,负责清洁香炉和香案的道士,在仪式中保持焚香不断。侍灯,负责整理和清洁点灯用具的道士,在仪式中保持灯烛辉照不致中断。知磬和知钟,负责击磬和击钟的道士。磬钟之声直接规定了诵唱经文和仪式进行的节奏。

此外,据《太清玉册》拳四中记载,醮坛执事还有:炼师、摄科、正仪、监坛、清道、知炉、词忏、表白。

道教醮坛之上,讲究一定规矩,谓之威仪。因斋醮人神交接,怠慢不得,故立下清规,目的是“戒其惰慢,检其愆违,察其行藏,观其诚志,若有过失,随事纠举。”

在醮坛上所必要的设置和用品,主要有供器:香炉、烛台、花瓶、香筒等。

供养:如香、花、灯、水、果五种供奉。法器:通常有两类,一类为仰启神仙、朝观祖师以及为了驱恶镇邪的器物,如朝简、如意、玉册、玉印、宝剑、令旗、令箭、令牌、天蓬尺、镇坛木等。一类为各种打击乐器,如铙、铛、镲、铃、鼓、钟、螺、磬等。幢幡:幢之制其上有宝盖,并有执杆,以为手持。幡则无盖,多为悬挂之用。符简:即黄表纸符。章表:即表文。法水:净坛用水。手炉:即有柄之香炉,以为手执。

斋醮科?中的独特?式

在醮坛科仪中,有其独特的运作形式,主要有外在的咒诀罡步,香赞礼表等方法和内在的存想运讳、叩齿集神等修功。

咒:指通于神灵的用语。古代“咒”通“祝”,一般以“急急如律令”结尾。持咒可以请神、驱邪、保命、护身等。

诀:手指按一定的方法盘结捏掐而成的形状叫做诀,其过程叫做掐诀。掐诀可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不同的神明有不同的诀法,如灵官诀、斗姆诀等。

步:指踏罡步斗。相传创自夏禹,故又称“禹步”。“罡”指天罡,“斗”指北斗。高功在坛场上,假方丈之地,以为九重天,按照星辰斗宿之方位,用步踏之,即可神驰九霄,启奏上天。罡有多种,如三宝罡、二十八宿罡、交泰罡等,各有用法。

灯:指醮坛上点燃的灯。其作用是上照天庭、下彻地狱、拔度亡灵,故人逝后必“法天象地,燃灯告符”,以期达到“超出良难”。

礼拜:道教醮坛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仪式。俗称“叩头”、“作揖”,无论是道士,还是信众,在道教官观内外,面对神像,都要礼拜,这是人道信教的首要和根本。初入道者,必先学礼拜,称之为“过叩头关”。其做法有四,即稽首、作礼、遵作和心礼。

诵经:道教醮坛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仪式元,指诵念经文。初习仪式必须先学诵经。诵时有一人独诵,亦有众人合诵。有一经诵一遍,亦有一经诵多遍。其方式亦有多种,主要有心诵、形诵、神诵、心祝、密祝、微祝等。通过诵经最终达到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赖,其福难胜的目的。

步虚: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又名“步虚声”。依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步虚声吟唱起来乐章优美,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大诗人杜甫曾如是赞曰:“此曲本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度闻。”

存想:或曰“存思”,简称“存”。闭合双眼或微闭,存想内观某一事物或神真的形貌、活动状态等,以期达到集中思想,去除杂念,进入人神合一境界。道教认为,建醮不懂存想,便无法沟通人神世界,斋醮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存想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存想天象(日、月、星辰、云雾等)、景物(气、炎火)、人体(五脏、丹田)及神真(身内神、身外神)等,多为师徒秘传而授之。

叩齿:即上齿与下齿相叩,以集神驱邪。一般分鸣天鼓、击天磬、鸣法鼓三个步骤。鸣天鼓以击幼天门而应神羔,击天磬凡制伏驱降用之,鸣法鼓以通真格上帝,凡朝奏用之。

进表:指道士把表文上奏天庭的仪式,又称“上表”。其程式为启坛、请圣、拜表。其用法由神位高低而定,对道教最高神呈进称为“上大表”,一般神则称为“上疏”。最后将表文焚化,称为“化表”,以期送达天庭,祭告上苍,众圣光临坛场,赐福延龄,先灵受度。

炼度:即用符法度化鬼神,使其得到超度。炼,指用真水和真火交炼亡者灵魂。度,指修斋行道,拔度幽魂。其功用为“生人服之,可以恢神。而鬼神得之,亦可度化”。

施食:也叫“斛食”或“赈济”,俗称“焰口”,即设斋食以超度鬼魂。施食时要用“祭炼”之法,即高功存想,以神度鬼,使其早升天界,脱离鬼道。早期道教并无施食,在南朝刘宋时才有雏形,到唐朝时便有了相当的影响和规模。宋元之际,以米饭盛于斛内施食,称为“斛食”,到解放前,有些宫观还保存着这一做法。

散花:通过想象中的神仙銮驾,把醮坛幻化为神仙居处的瑶坛,存想自身为神仙临坛弘道,并以散花作为颂赞神仙和幻化醮坛的仪式内容之一。与佛教不同的是,道教“散花”,并非实地抛散鲜花,而是诵唱,因此又有了多种散花词的产生。散花词多为五言、七言、词曲等。

解冤释结:指世间种种人际怨怼,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连牵飞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道教认为只有用科仪和符文,才可解冤释结,得以使阴鬼升仙,阳世平安。

化坛卷帘:化坛,指将坛场幻化为瑶坛仙境或神仙世界。卷帘,是如同人间君王临朝听政,卷帘听取高功面陈奏疏。这种仪式多以化符、唱赞、存想等完成。

启师谢师:即礼三师。所谓三师,指度师、籍师和经师。凡大型道场,皆设有祖师坛。在开坛之初,高功恭对师坛,启奏三师,请赐保佑,谓之启师。下坛时,必要礼谢三师,以志不忘师恩,谓之谢师。

以上种种道教中的仪式元,便构成了大大小小的斋醮场面。

道教?用斋醮科?

现今道教中常用的斋醮科仪有很多,大略可归纳为:早晚坛功课、接驾、祝寿、进表、炼度等。

早晚坛功课

是道教住观道士每日早晚例行的科仪,约起始于南北朝以后。据《早晚功课经?序》中说:“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也,修自身之道者,赖先圣之典也。诵上圣之金书玉诰,明自己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大道,非课涌无以保养元和。是人道之门墙,修性之径路。”

在观道士每日卯、酉之时,上殿做功课,早诵香赞、开经偈、净心咒、净口咒、净身咒以及《清静经》、《玉皇心印妙经》等。晚诵步虚、开经偈、玄蕴咒、《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等。此唱赞礼拜,讽诵仙经的科仪,一是修真养性,二是祈祷吉祥,三是坚定道心,四是超度亡灵,五是体现宫观道风管理。

祝将科仪

常用于道教早坛功课出坛时的一种科仪。祝,为恭请之意。将,即神真。祝将,是恭迎神真登临坛场。

早坛功课化天地疏文后,通过高功表白,举威显化天尊、礼拜、上香、宣表、念咒显示祖师赫赫威灵,降临坛场,以护经护道护坛庭,达到道门常清静之目的。

祭孤科仪

常用于道教晚坛功课出坛时的一种科仪。祭,为祭祀、超度之意。孤,为孤魂。祭孤即祭祀孤魂,为亡灵超度。

晚坛功课出坛,各执事如法如仪后,通过高功表白、举太乙救苦天尊、礼拜、上香、洒净水、表白宣表篆、高功步罡撒食,以期甘露洒开地狱门,孤魂亡灵升仙都。

祝寿科仪

道教用于祖师圣诞之时的科仪。祝,为庆贺之意。寿,为寿辰。祝寿,即庆贺祖师寿辰。如正月初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分别为玉皇、天官、邱祖的圣诞,所以,道士当于此天晚上零点例行此仪,以贺祖师诞辰。

其程式为:各执事如威如仪,高功、表白,齐举玄教万寿天尊,上香礼赞,举道经师宝天尊,咏“三宝香”韵,举香云达信天尊,宣表念祖师圣诞、焚表、退班。

庆贺科仪

道教用于祖师圣诞之日的科仪。庆,为庆祝之意。庆贺,即庆祝祖师诞辰。一般在祖师圣诞日的白天举行。

其程式为:各执事如列如仪,上香礼赞。举三清应化天尊,举道经师宝天尊,举香云达信天尊,上祝香咒,上威灵咒,宣表、表白、念诰(某祖师圣诞即念某祖师诰)、焚表、退班。通过此仪,恭对醮坛,以贺祖师圣诞。

接驾科仪

道教专用于玉皇巡天之晨的科仪。接,为迎接之意。驾,为圣驾,指玉皇大帝。接驾科仪,指迎接玉皇大帝时所行的朝科。宫观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子时,举行迎接王帝圣驾大典,简称迎銮接驾。

其程式为:《早课》念完《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高功跪起启请韵、起“小赞韵”,监院拈香、刹板,高功说文,提科起步虚韵,高功举大罗三宝天尊,高功起吊挂,高功提纲、表白,高功说文、起天尊板,众念鹤驾采临天尊,众出殿至天坛,退班。通过此仪恭对瑶坛,延请玉帝降临人间,赐福禳灾,延龄益寿。

大回向科仪

用于道场圆满时的一种科仪,是为道场圆满做的总忏悔。

其程式为:高功拈香说文,提科起步文,高功举大罗:宝天尊,高功起吊挂、提科提“恭对道前”,表白接“回向如法,高功朗念回向文,众念《弥罗宝诰》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高功起送花赞、退班。通过此仪,仗道威力,愿罪消除,常转法轮,普度群晶。

进表科仪

进表,亦称“化表”、“焚疏”,为道教斋醮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科仪,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大型的斋醮活动中。例如金箓、玉箓、黄箓等,均要举行此仪。

通过此仪,道士将书写信众祈愿的表文呈达天庭,祭告上苍。众圣降临坛场,赐福延龄,先灵受度。

水火炼度仪

水火,即真水真火。水火炼度,即指用真水真火,交炼亡灵,拔度幽魂。包括:九炼生尸、灵宝炼度和南昌炼度三种。

其程式为:祝香,启闻上帝,焚降真诏灵符。高功就座召将吏,存将吏降临,次念五帝真讳。收召亡魂,水火交炼。焚符九章,使亡魂之脏腑生神。说戒。举道经师宝。鬼神十戒。九真妙戒。举奉戒颂。读符告简牒。高功下座,送魂度桥。焚燎,举三清乐。退班。其核心是收召亡魂,水火交炼。通过此仪,水火交炼,超阴度亡。

灯仪

指以灯为丰要法器的一种仪式,多在日落后举行。包括:九幽灯仪、北斗灯仪、本命灯仪、血湖灯仪等。

灯仪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祷仪式,在道教发展历程中,大体形成金箓、黄箓两大类。

金箓类灯仪的程式为:入坛、启白、皈命和赞颂、讽经、宣疏、回向。

黄箓类灯仪的程式为:入坛、启白、举天尊之号和赞颂、讽经、宣疏、回向。可见刁。同灯仪在举天尊之号和赞颂部分有所区别,这与破狱度亡有关。

通过此仪,照耀诸天,续明破暗,下通九幽地狱,上映无福极堂。

(9)道士的饮食禁忌

道教为了追求长生成仙,而将食素作为一种戒律。道教认为,一切众生,含气以生,飘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戒荤就是戒杀的延伸。此外,道教之所以要“辟谷”,就是认为五谷对人体有害,那么,既然连五谷都有害,更何况酒肉荤辛之物,因此按道教的理论,不管是想要成仙,还是要长生不死,酒肉荤辛之物也是需要禁食。所以,素食就这样在道教的理论教义中,理所当然地成了其戒律中的一条。

在道教这项戒律中,素食主张的形成,除了部分可能是受到佛教戒律的影响外,也有自身的渊源。在南北朝以前,道教似乎还未出现严格断肉的素食戒律,或者是有此规定,所以素食原则便没被一般道士所遵守,因此,而出现了许多道士带头饮酒食肉的乱象。到了南北朝时,陆修静和寇谦之开始整顿改革道教时,便特别强调道士必须遵守不得食肉的戒律。唐朝以后,道士必须素食更成为基本的戒律,不得违反,甚至在唐代的国家法令中,也规定道士和僧人一样不得食肉,违反者将会受到处罚。

在道教各宗派中,以苦修为己任的全真教将素食主张推行实践得最彻底,其道士们的饮食习俗就是素食和少食。这主要原因:一是全真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皆不得杀,戒荤就是戒杀。也是追求自然的生态平衡。这些也为了持戒。二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成仙。三是少食有其重要性,多食不但影响健康和体

形,还会影响精神和情绪,他们一致认同道教里的辟谷之术,认为其有利于清理肠胃,断绝污秽,减少了消化和转化功能的负荷,因而使体内器官得到休息,促进得道成仙。

在道教中,素被称为“斋”,道士在斋堂内食素,被称做过斋堂,主要有三:即便堂、过堂和过大堂。便斋即随便到斋堂用斋,是不讲规矩的。过堂斋即在斋堂门外排班斋用斋,必须衣冠整齐。过大堂斋即腊月二十四夜里接驾玉皇后直到正月初五午斋毕。

另外,道士每顿饭前,必先供养,而饭后还要上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遍供养,是为了结“三缘”。

以上所述种种,意在为欲踏上“人道合一”修行之路者,呈现一个道士们于实际修行中的生活画面。使其从道士们的生活状态的一个侧面或者多个侧面,来了解道教的修行之路。对欲修道之人而言,这是踏上修行之路的最初、最基本之道。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圣经故事3

    圣经故事3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中华道文化丛书·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以“道”为理论基础而博大精深,但它的落脚点却在人世、在现时。与此相应,我们这套丛书亦努力做到文字平和朴实、语言流畅生动、叙述要言不烦、面貌平易近人,以使更为广大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得到有关道文化的比较全面和科学的知识。
热门推荐
  • 卫明

    卫明

    ”天下风云东北起,亡明西北米脂李。乾坤扭转伶仃变,将坐江宁兴帝京。“且看一代枭雄杨卫明如何平定天下风云,醉卧美人膝。
  • 吸血鬼的焚香契约

    吸血鬼的焚香契约

    一位具有吸血鬼体质的天使,命运的转变、沦落成黑衣公主。一份份古老的契约,让她原本的人生波涛起伏......【本书纯属作者君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学校后山是坟墓

    学校后山是坟墓

    夏砚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开学他认识了一个叫做“孜然”的朋友,住进新宿舍的当天晚上就死了一位舍友,死亡地点是学校后山,学校后山到底有什么?
  • 总裁老公追上门

    总裁老公追上门

    六年前,她毫不犹豫的带球跑,六年后,孩子的爸找上门。“要娶我们的妈妈,必须过我们这一关。”两个可爱到爆的孩子挡在她的面前。作为苏熙的儿子,苏梓宸苏梓轩誓死捍卫自家妈妈找到幸福的权利。而作为两个儿子的妈,苏熙只能叹气,儿子智商太高太聪明,终身幸福都要遭人管,不失为这世上最甜蜜的折磨!孩子他爸傅越泽,恨得咬牙切齿,两个小叛徒!等他抱得美人归,看他们给他等着!
  • 我从修真世界走过

    我从修真世界走过

    潘晓明本是个山里孩子,日子过得很穷,为了改变生活,为了改变命运,背井离乡、千辛万苦来到大城市,可是城市的生活并不好过,城里人嘲笑他,同学们不理他,流氓们欺负他,令他苦不堪言,甚至生命都受到了威胁。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潘晓明遇到了一个老头,这个老头跟电影《功夫》里十块钱卖给周星驰《如来神掌》的那个老乞丐很像,从此潘晓明的人生改写了,修真之门向他敞开了.......潘晓明收了“新唐僧师徒”玄奘、猴大、猪二、沙三做了仆人,与师妹林雪妮、师姐白洁、人鱼公主、“枪王之王”白冰冰、天界第一美女东方飘爱恨情仇,游走于现代社会与古代帝国之间,最后成为修真世界之主,却说:“我从修真世界走过而已!”
  • 废材逆袭:傲娇妃子宠上天

    废材逆袭:傲娇妃子宠上天

    她是21世纪王牌杀手,不料脱离组织失败,被人追杀,最后坠落悬崖,再醒来便发现自己穿越成鸢家二小姐,都说鸢家二小姐颜值逆翻天是个废材,她自带主角光环,竟发现自己是个天才从此踏上了修炼之路,称霸碧落大陆第二,从此打渣男,虐白莲花,装清纯的统统滚蛋。【1v1宠文】
  • 重生对战

    重生对战

    夏侯梅霜和上官紫魅分别出生于众魔两派,没想到两人的前世有不可解的缘。南宫晨因爱太深夏侯梅霜的而入魔,可上官紫魅却喜欢南宫晨,可自己在前世让杨伊姗很惨了,自己要坚强的考虑,爱情和友情哪一个重要?南宫晨,狐绮恭,对夏侯梅霜的爱,到底该怎么办?
  • 腹黑弃妃:皇上请用膳

    腹黑弃妃:皇上请用膳

    穿越,她本想开开心心度日。他却并不让她好过,鞭子,板子,夹手指,接踵而至。凤鸾宫外,他冷血下手,打掉她腹中孩子。萧瑟冷宫,他冷眼旁观,看她人绑她在树,皮开肉绽。为了他和别人的孩子,她大义相救,他却赐她腰斩。终于她以为一切尘埃落定,他却不放过一点利用她的机会,让她和亲。却又在和亲之后,举兵破她国家,杀她丈夫。被俘入京,她再度成为他的女人,当初的傻白甜还会由人摆布吗?复仇,真相,她一点点撕毁所有人的面目,踏着鲜血上位。他却在最高处大笑,“从前现在,都是为了你。”
  • 混沌第三纪

    混沌第三纪

    混沌世界的天空波诡云谲,战争和阴谋的暗流,在大陆与海洋间涌动。旧的世界即将终结,混沌第三纪元,就要来临……
  • 穿越古希腊神话时代:神奴

    穿越古希腊神话时代:神奴

    【第一部完结!风格爆笑,冷门文,非喜勿入】赫柏是个来历不明的孤女,阴错阳差掉进美杜莎之镜,坠入了古希腊神话时代。万神之王以为她是稀有品种的妖精,带回天界封为“青春女神。”天界在诸神的漩涡里,每天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糗事发生,笑料频出。宙斯频频背着赫拉找下界女子幽会,每次都都带着赫柏,让她帮着放风。一次偶然,赫柏邂逅了希腊第一英雄阿基里斯。太阳神阿波罗对赫柏一见钟情,水神赫尔墨斯每天陪伴在她的身边,软语温存,可是赫柏的心里只有阿基里斯。阿波罗的嫉妒之火被点燃,特洛伊战争时,他和阿基里斯数次对垒。赫柏牺牲自己,也没能保住阿基里斯的性命。在一次出使冥界,哈迪斯强行扣压了赫柏,并要求赫柏在冥界服侍他九年。九年的朝夕相伴,冥王对她暗生情愫,却不曾挑明。爱神厄洛斯胡乱射箭,误中酒神狄俄尼索斯,让他爱上赫柏。赫柏为了摆脱酒神的纠缠,偷偷打来忘川水,却被赫尔墨误饮。为了找回赫尔墨斯的记忆,天界又陷入了新一轮的闹剧。在赫尔墨斯找回记忆,闹剧即将收尾的时候,赫柏却阴错阳差变成了小孩子。在天真无邪的小赫柏面前,阿波罗和赫尔墨斯这对兄弟兼情敌握手言和。前任万神之王,宙斯的父亲,时间之神克洛诺斯前来寻仇,结果被宙斯的母亲、空间女神打断。时间之神和空间女神的战斗,引发了禁术,造成时间错乱,空间颠倒。赫柏和奥林帕斯诸神一起坠入了现代。诸神在现代一边找寻着回到自己时代的方法,一边大祸小祸低级祸闯不断:上学,开飞车,男扮女装选美,闹赌场,拆酒店,反劫机,抢劫博物馆,被CIA全球通缉,令人啼笑皆非。历尽千辛万险,再度回到了希腊时代,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