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进生作为现代“教育病理”的最明显的征兆之一,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大社会问题。后进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去面对,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目的,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本文将针对后进生的个性心理和形成原因作一些分析,希望为后进生的转化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后进生 个性心理特征 形成原因
后进生,即指在后天教育环境的差异下而产生的不良品德心理和不良学习心理的学生,其表象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失去学习兴趣等。所以他们也称学习、纪律双差生,是令学校教师头痛的教育对象。转化后进生是一项非常艰巨、细致又非常特殊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认为:要使一名后进生转化,必须先了解其个性心理特征,然后采取相适应的教育转化对策。
一、后进生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
1.贪玩,缺乏学习动机
后进生意志薄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学习成绩差,随之产生厌学心理。他们活泼好动,但是非不清,不能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战胜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思想行为。
2.自卑与自尊共存
后进生与其他学生一样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但他们学习成绩差又经常犯错误,往往遭到讽刺和冷落。所以,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便产生自卑心理。但是,他们又惟恐别人对自己嘲讽和羞辱,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不容他人侵犯,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故意和老师对着干,顶撞老师,表现自己有“能耐”。并把打架,破坏纪律当成英雄行为,以此为资本,炫耀自己,以达到矛盾心理的平衡。
3.有恐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后进生一般说来都有“伤疤”,也有“心病”。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常常受到指责,不是教师的批评、训斥、同学们的挖苦、讽刺、嘲笑,就是家长的责备、打骂,造成了感情上的创伤。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周围人们的态度的反映很敏感,主观上认为教师、同学厌弃自己是不公平;觉得把人看“扁”了,所以抱有“戒心”和“敌意”。一摸就跳、一触就闹,对教师也持不信任的态度。
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无意中的一句话都会引起他们的冲动与憎恨。他们还常常错误地认为老师的教育是故意找麻烦,家长的教育是嫌他们,同学们的帮助是嘲讽他们,从而采取疏远、回避、警惕的态度,如果谁“触犯”了他们,他们就会采取粗暴无礼的行动。
4.感情用事,服软不服硬
平时,我们看到,后进生对他们所佩服的人很讲义气。后进生在生活中常会遇到老师的重言轻语、同学的指指点点、家长的唠唠叨叨。因长期生活在这种被漠视、受歧视的环境中,较少尝到人间的温情,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爱。一旦有人给他们爱护、帮助和支持,对他们倾注爱心,他们会倍加珍惜与感激,便会很快与这个人交朋友(但常因分不清是非而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也正因为他们对外界很敏感,如果别人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了他们,他们就会像缩作一团的刺猬那样伸出周身的小刺,轻则不合作,重则对抗甚至做出一些令人吃惊的过激行为,让师生都不得安宁。
5.挫折承受力差,意志薄弱
绝大多数后进生并非“朽木不可雕也”,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那种求上进的愿望,也在常常地作出努力,只要教育者引导得法,他们会振作精神去奋力一搏的。但是后进生之所以变为后进生,又常常与他们自制力差、意志不顽强有关,这些因素决定着他们的转变过程中不可能一直都是勇往直前,一帆风顺的。有时,稍微遇到哪怕仅仅是一丝欲望的诱惑,一点情绪的干扰,一点困难或挫折,也会让他们停滞下来,就会动摇或失去信心,一批评就泄气,不能勇往直前,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于是,他们就会采取逃避、退缩的态度,久而久之,惰性逐渐抑制了上进心。
一个人的成才,大多取决于后天环境的造就。后进生没有天生的,正如天才不是天生的一样。一个孩子之所以成为后进生,肯定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或是家庭,或是学校,或是社会环境,或是综合起来出了问题,才使他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再加上得不到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落伍了,成了后进生。由此可见,后进生独特的个性心理大多是后天的环境造就成的。
二、后进生形成的有关因素
(一)家庭原因
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家长没有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不过问子女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子女,对子女要求不严,引导督促不力。有的家长以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致使孩子成为家长的对立面。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学生得不到温暖的教育,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
1.家庭教育简单,粗暴极端
不少家庭在教育中存在着误区,特别是对于一些高收入家庭,他们要么对孩子过于宠爱,任意放纵,社会上常称之为“小皇帝”“小祖宗”就属于这一类别;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发现学生考试分数低便总是拳脚相加,恶语相伴。体罚与心灵创伤使学生自信心消失,自尊心毁灭,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犯罪。
2.父母离异,孩子心灵遭受打击
父母离异的家庭现在越来越多,孩子的生活变得动荡不安,产生了各种疑虑、恐惧,在家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加上父母离异本身给孩子造成心灵上的伤害,使得成绩一落千丈。
3.家庭不全,孩子缺乏满足感
有些孩子的父亲或母亲过早去世,或者犯了罪,孩子和单亲生活在一起或由爷爷奶奶抚养,无论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缺乏满足感,在这些孩子身上,有严重的自卑感,在他们心底隐藏着某种伤痛。
4.家庭素质不高,对孩子缺乏正确引导
在如今,“读书无用论”现象还时有存在,有些家长,看到别人发家致富了,就动员其子女辍学经商或进厂挣钱,并不时灌输一些“小农”思想。这些家庭产生的差生大多脾气倔强,对成绩的好坏满不在乎,缺乏上进。
5.父母工作繁忙,对孩子缺乏关心
一般说来有这么两种类型:一类是隔代亲情溺爱。由于深圳打工族居多,子女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由于隔代亲情一些长辈们把孙辈视为“小皇帝”“小公主”,不仅让他们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同时还疏于管教,时常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护短,致使这些孩子不辨是非,不良行为日益强化。另一类是双休日管理失控。双休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也为“天高皇帝远”两头无人管的“打工族”子女的成长留下不良空间。由于父母管不着,手上又有钱,他们中的部分人便出入电子游戏室、逛赌场、看录像,甚至和社会上游手好闲的坏人搅在一起,跟着干坏事。
(二)学校原因——教师思想教育不力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以分数高低定学生好坏,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给学校和老师带来很大压力。“重点学校”就意味着是升学率高的学校,格外受人青睐;“三好生”就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俊遮百丑”,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挫折锻炼和磨难教育,这样的学生极易走向自我中心主义的误区,自高自大,虚荣心极强。学校教育出现盲点,在应试教育压力下,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分好坏,一些学习差的学生成了惩罚对象,形式多样的惩罚不仅弱化学校教育,败坏学校圣洁领地的名声,还使学生极度反感;恶化师生关系,铸成一些学生毁坏校方财物,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有的教师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不当;有教师的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有的教师不够关心爱护学生,态度冷漠,或者是强硬,甚至粗暴;有的教师教育方式简单,对后进生冷眼相待,在这种冷漠态度下生活久了,后进生便滋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对优秀生呵护有加,对后进生置之不理,致使后进生在后进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有的教师不能以身作则,无意中强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这些都是使学生变为后进生的原因之一。
(三)社会原因——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1.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潮流在不断变革,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更新,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因素,使部分学生受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2.新的形式下,上网、沉溺电子游戏是学生堕落成后进生的又一因素。电子游戏具有很强的刺激性、趣味性、新奇性,是一种形象逼真、丰富多彩的交互式游戏,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他们流连忘返。据调查和各地报载,“电子游戏病”已像瘟疫一样在全国中小学生中蔓延,中毒之深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如有一名12 岁的五年级学生因沉迷电子游戏,不归家门也不进校门,断绝与家人联系,整整在游戏机室玩了8 天8 夜。
3.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时时处处影响着他们。在得不到家庭和学校的关心爱护、理解和同情之后,为了满足情感上的需要,便会寻求反面的心理补偿,而落后势力、团伙正是利用他们这一心理特点,亲近他们,引诱他们,利用他们,把他们引向错误的深渊。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思想,是我们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方向,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具体体现。转化后进生是一项非常艰巨、细致又非常特殊的工作。因此,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缺点毛病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要使他们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我们掌握他们的个性心理,对他们倾注一片爱心,才能保证对他们教育转化的成功。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者应从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出发,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爱心,去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通过各种方法的互相渗透、互相联系,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依据后进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灵活巧妙地运用,切实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相信我们的真诚和正确有序的引导,必然会帮助后进生逐步打开成功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