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东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份珍贵的手稿——《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是著名作曲家周巍峙同志在199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献给抗美援朝纪念馆的。从说明资料中可以看出,这首战歌的诞生,有着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迅速烧到鸭绿江边。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参战的前夕,炮兵一师在安东市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二十六团指导员麻扶摇同志被战士们慷慨激昂的战斗热情和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深深感动了。他连夜写下了“雄赳赳,气昂昂,横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的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这首怒发冲冠、气壮山河的出征诗。第二天他就将诗抄在了黑板报上,并多次在连、营、团、师的誓师大会上宣读。以后,这首出征诗便在志愿军各部队传播开了。1950年11月,新华社记者陈伯坚在深入前线部队采访时,发现了这首斗志昂扬充满必胜信心的好诗,他就抄录下来,放在了他采写的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几位战士的谈话》一文中的开头部分。同时,他对个别句子作了修改,把“横过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中华的好儿女”改为“中华好儿女”。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这篇战地通讯时,将这首诗排在了标题前面。当天下午,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周巍峙,在局长田汉的住处看到了《人民日报》,被这首诗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感动,产生了急不可待的创作冲动,半小时后就把歌曲谱完。歌名选用了诗的最后一句“打败美帝野心狼”。1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这首歌曲时,仅署名“周巍峙作曲”,因为当时还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1950年12月1日,旅大市《民主青年》杂志以《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战歌》为名,发表了署名麻扶摇的诗。周巍峙看到之后,觉得“战歌”一词用得很好,很准确。他就将歌名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将“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1951年4月10日,《人民日报》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歌名,词曲作者为麻扶摇、周巍峙,再一次发表了这首歌曲。从此,这首歌曲不仅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歌,也是全国人民的一首战歌,响彻了朝鲜战场,也响彻了中华大地,当年不知激励了多少人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运动中,不知鼓舞着多少志愿军战士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就是在4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感受到这首战歌的精神力量。
《抚顺日报》1994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