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6日,我和同事吴家本、李润德一行三人,借赴南宁观摩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盛会之机,特飞赴长沙,偿还平生仰慕韶山之夙愿。
参观“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从长沙乘汽车,只用了两个多小时,就到了韶山。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982年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匾额。只见纪念馆面朝“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田野,背负引凤山,掩映于青山密林之中。该馆始建于1964年,后又经两次扩建,总面积为6700平方米。设计人员按照陶铸同志提出的“乡村外貌,城市内容”的指导思想,将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风格和现代化建筑技术融为一体。外貌为小青瓦盖顶的坡状屋面,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大面白色粉墙,局部贴面砖,砌石勒脚。从整体上看,古朴自然,与邻近乡间农舍的格调浑然一体。整个建筑是利用引凤山由低而高,坡度平缓的地势,将各馆分布在不同高度,构成高低不等,错落有致的布局,极似楼房,实为平房。室与室之间,单廊过渡,银栏玉柱。院与院之间,小桥流水,花木扶疏,给人一种古朴典雅、庄严肃穆之感。
全馆共分“毛泽东同志的少年和青年学生时代”、“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等八个展室。另外还有三个专题陈列室,即:“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家庭”、“韶山风物耐人思——部分中央和地方领导人及著名人士在韶山”和“国际友人在韶山”,整个展品陈列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即:“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这种实事求是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荣、正确之处。
北风阵阵,秋雨霏霏。而参观的人流仍是络绎不绝。就在我们参观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就看到港、澳、台的四个旅游团,约百余人进馆参观,其中多数是中老年人。他们边看边议论,一副崇敬、认真的神态。特别是在“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家庭”的展室中,面对着杨开慧、毛泽民、毛岸英等烈士的遗像和事迹,发出啧啧感叹声。一位七十多岁老妇人,边擦眼泪边对同行的人说:“我还是在长沙读小学时,就知道毛夫人……”一位老先生指着毛岸英的照片说:“一国之君,毛泽东的长子,为国捐躯,古今中外从无此等事。”
三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在毛主席像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军礼后,然后才去参观。对此举动,参观者皆注目而视。跟在他们身后的是几百名少先队员,也个个向毛泽东像行了队礼。面对这令人欣慰而又激动人心的场面,我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我注视着三位解放军的背影,真想赶上去对他们说:“你们可曾想过,在当前这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向毛主席像敬礼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个人“敬礼”的本意了。
谒“毛主席故居”
毛主席故居——上屋场,位于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东北一华里的韶山脚下。“故居”由十几间平房组成,呈“凹”字形,背山面水。屋前荷塘,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屋后青山,层峦叠嶂,翠竹苍松。这优美的田园风光,令人仿佛置身于山水画中,沿曲径通幽的麻石小路,跨进大门,就是毛泽东与邻家共有的堂屋。堂屋的东墙上嵌着木龛。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故居时,指着大龛对随行人员说:“这里是我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穿过堂屋是厨房,锅灶、风箱、小竹凳等物品尚存。就是在这间厨房里,1921年的正月初九的深夜,屋外寒风呼啸,屋内炉火熊熊。一家人——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健(毛主席的堂妹)围坐在一起,听毛泽东讲革命道理,从此,这几个人都先后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右厢房是毛泽东父母的卧室,毛泽东就是在这间房子里出生的,卧室墙上挂着毛顺生、毛文氏两位老人遗像。毛主席1959年回故居时,久久凝视双亲的照片,并意味深长地说:“我是像我母亲的”。父母居室的隔壁,就是毛泽东的卧室。这间房子即是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苦读寒窗的书房兼卧室,也是他1925年和1927年两度回韶山开展和考察农民运动的住所。就是在这间小屋里,毛泽东和杨开慧主持了韶山地区第一批四名农民积极分子的入党宣誓仪式,并亲手建立了湖南省委直接领导的韶山党支部,到年底这个党支部已发展党员110多人。后院有天井和毛泽东、毛泽覃的卧室,还有谷仓、农具仓、猪栏、牛栏等。讲解员介绍说:“毛泽东14-19岁辍学在家,他放牛、砍柴、拾粪等什么活都干。还学会了扶犁掌耙、撒谷种秧、中耕追肥等一整套田间技术”。我边听、边看、边想。“这对毛泽东农民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定会有很大关系吧!”
参观结束了。只见“故居”前后,池塘边,山脚下,到处都是拍照的人群,几百架相机忙个不停。是啊!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有谁不想留下几张照片,作为终生难忘的纪念呢!假如这些照片能收集在一起,待他老人家百年诞辰之际,完全可以办一个很有意义的专题影展了。
游“西方山洞”
汽车从毛主席故居西去,沿韶河逆流而上,依山傍水,蜿蜒西行五公里左右,就到了“西方山洞”。下车后步行,进入了一条狭长山谷。顺山道缓步而上,在右边凸露的高高山岩上,镌刻着毛泽东草书的朱红白底——“滴水洞”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就进入了带几分传奇色彩的“西方山洞”。1966年6月18日至28日,毛主席南下视察到韶山,在这里住了11天。然后于7月8日在武汉写信说:“自从6月15日离开武林以后,在西方的一个山洞里住了十几天,6月28日来到白云黄鹤的地方,已有十天了……”后来人们便把滴水洞称为“西方山洞”。“西方山洞”曾一度十分神秘,1986年始向游人开放。复前行,只见岩壁的中下部,依山势有石刻不少,大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学者名流的题词,如朱德、董必武、叶剑英、陈毅、吴玉璋、郭沫若、王任重、周世钊等等。行色匆匆,不及抄录,仅记得王光美1983年的题词是:“深切缅怀毛主席”、毛岸青的题词是:“我酷爱韶山”等。山谷中野生珍贵林木多达30余种,其中就有铁树、银杏,还有许多野生花卉,也均很名贵。每到秋天,各种野果相继成熟。小毛栗、大板栗、猕猴桃等等,随手可摘。讲解员告诉我们:“毛泽东当年就经常与小伙伴们在此放牛。小伙伴们边听毛泽东讲《三国演义》边吃野果子,毛泽东自封‘牛司令’。1903年毛泽东10岁时,因抗议塾师无理责打学生,而罢课来此谷三天,靠野果充饥。进入别墅后,讲解员除了概要介绍了滴水洞别墅建设由来和总体布局外,较为详尽地解说了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住了11天的饮食起居、茶余饭后的一些生活细节,使人们得以窥见他那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幽默风趣的谈吐;平易近人的态度以及临行前对故土的眷恋深情等鲜为人知的佳话。在这一地区到处都流传着毛主席穿带补丁的衬衣;吃了有小虫的炒鲜菌,还坚持不让厨师换菜;有一双已无法修补的拖鞋;工作人员要去参观纪念馆,毛主席说“我不去,我知道我在那里站岗,你们去啰,我还要坐一下子哒”等许许多多的故事。讲到动情处,讲解员小姐的眼睛湿润了,声音哽咽了,而我则早已是泪流满面了。……
在返回长沙途中,尽管汽车在轻轻地颠簸,催人入睡,可我却思潮起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特调寄《满江红》一首,直抒胸臆,永志此行。
久慕韶山,喜今日,终遂夙愿。
举目望,虞舜行宫,泪竹斑斑。
山不在高有仙境,水不在深古井泉。
峰横玉枕风云际会,是人间。
彪青史,红旗卷。盖环宇,万古传。
四化飞捷报,当作纸钱。
雄文宝卷仍在手,音容笑貌镂心田。
真伟大,毛泽东思想,镇江山。
《抚顺日报》1992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