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字梦得)与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同居洛阳,两人相互唱和赠答的诗甚多。白居易写了《咏老赠梦得》一诗,抒发了“与君俱老矣”的感慨。情绪有点消沉,读后给人一种凄凉之感,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赠诗之后,立即写下了《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提出了老年人有着青年人不易具备的“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的优势,关且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二句诗作结,勉励白居易振奋精神,有所作为。我们无从考证当年的香山居士读罢此诗的感想,倒是1100多年后的今天,报纸杂志常用这二句诗,赞美一些老同志人老心红的革命精神,这无疑是很恰当的。
(二)
人老了,总爱用自己的心境去解诗,即便是牵强附会,也不去管它。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年轻时经常吟咏、体味。诗中刻画的男女爱情中复杂微妙的情感,真实、深沉、细致、巧妙,确是爱情诗的名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相见时难别亦难”之类的别绪言离愁,已是索然无味了,倒是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不是写的男女思恋之情,而是赞美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因此,自己也就常用“春蚕”和“蜡炬”的精神来鼓励自己,鞭策自己。
(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这一类名句,在古典诗词歌赋中是不少的,我很喜欢抄录和背诵。但是,我更喜爱的、作为座右铭的还是当代诗人臧克家脍炙人口的诗句:“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尽管臧克家是闻名中外的大作家,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读者,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似乎有着共同的感受,正因为“老牛自知夕阳晚”,才应该“不待扬鞭自奋蹄”,是啊,为党为人民工作的时间不多了,应该振奋精神,驱使自己为四化建设大业多干点事,也许,这就叫做“心有灵犀一点通”吧。
《抚顺琥珀诗报》198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