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4000000004

第4章 心络的基本特性

心络学认为,心络具有多种特胜。这些特性又各自表现为一定的统一胜和矛盾性。心络各种特性的总和就是人的心络性。人们所谓的人性,其实就是心络胜或心络性的一部分。

在大量分析研究来访者的心络后发现,心络具有以下特性:

(一)动力性

人的心络具有动力性。人的动力主要源于心络。这种源自心络的动力,叫心络动力。心络动力是人的根本动力。

心络动力又源于心络中一些心络要素的动力。心络要素的动力主要有欲望的动力,其次有人格的动力、认知的动力、能力的动力、情绪情感的动力、兴趣的动力等。心络动力的总能量等于心络各要素动力之总和。

欲望动力是因欲望而产生的动力。如一个人想当作家,于是废寝忘食,拼命写作。这个人的动力便是来自欲望。欲望动力是心络动力中最核心的动力。如一个人喜欢打球(有兴趣的动力),球技还很好(有能力的动力),每天都要关注球赛的消息(有注意的动力),朋友们都不时邀他去打球(有人际关系的动力),也认为打球是人生中很有意义的事情(有认知的动力),但他不想以打球为生(无此欲望的动力),而想以计算机编程为生(有此欲望的动力),结果选择了计算机编程方面的职业,并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计算机方面。不想当医生的人就不会自觉地在学医方面下工夫,不想当律师的人就不会自觉地在学法方面下工夫,因为他们没有那方面的欲望动力。纵观人们的种种选择和努力,我们会发现,其最核心的动力往往都是欲望的动力。金钱能产生动力,是因为人们有金钱欲;权力能产生动力,是因为人们有权力欲。如果人们没有了金钱欲和权力欲,这些动力就会荡然无存。来自欲望的动力,我们可称之为一级动力。

人格动力,是因性格或气质因素而产生的动力。如:一个大学生一贯争强好胜,各科成绩都很优秀。他从来不想在体育方面发展(无欲望动力),也从不喜欢体育(无兴趣动力),也从不关注体育方面的消息(无注意动力),但为了争强好胜(性格的动力),却在校运动会召开前的日子里,每天拼命练习跳高和跳远。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行为动力往往是因人格因素而产生的。尤其是那些为芝麻小事而不断上访上告、费时十年八年甚至一生也不罢休的人,其行为的动力就源自偏执的人格。因为性格,有些人会努力去干自己并不愿干的事情。如:一个人从不愿当单位活动的节目主持人,甚至很讨厌去主持单位的那些节目(无欲望动力),但她又特要面子(性格的动力),所以每当领导安排后,她总是百倍地努力,而内心却十分痛苦。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的心理动力主要是来源于自卑。这种由自卑而产生的动力,便是一种人格动力。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说,自信就是力量,有人说,勇敢就是力量,甚至有人说,狂妄就是力量。这些人所说的力量,均是来自人格的力量。

认知动力,是因认知因素而产生的动力。如:一个人想成为伟大的政治家,但经过全面分析判断后认为是不可能的,而认为成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则是完全可能的,于是在哲学研究方面倾注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并始终不渝。这个人的动力便是来自认知。认知动力,有的来自思想观念或信念,有的来自判断或决定,有的来自积极的认知模式。这些认知动力,分别为思想的动力或观念的动力或信念的动力、判断的动力或决定的动力、积极认知模式的动力。中国当代30年的腾飞,动力就源自思想观念的解放,即“改革开放”。一些革命志士奋斗不息,一些宗教人士追求不已,其动力就源自信念。某些行动的实施,如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等,其动力就源自判断和决定。一些人总能把危机变成机遇,把不利转为有利,甚至把失败变为成功,其动力就源自积极的利导思维模式。在认知动力中,最为强大的是信念的动力。

能力动力,是因能力因素而产生的动力。如:一个人并不想成为谈判专家,也并不认为从事谈判就很有价值,但他一生都在从事各种谈判。原来,其动因在于他天生就有很强的谈判能力。瞿某某并不想成为一个政治家,也并不觉得当政治家有多么了不起,但他还是在某个政治阵营里奋斗了一生,成了一个著名的政治领导人。到临死时人们才发现,他的多年奋斗在于他有很强的俄语翻译能力。人一旦有了某种突出的能力,他在这方面就可能产生一定的动力。所以,竞争能力强的人往往有竞争的动力,创造能力强的人往往有创造的动力,表现能力强的人,往往有表现的动力。

情绪动力或情感动力,是因情绪或情感因素而产生的动力。如:一个人一生都在和另一个人作斗争,其动力就源自他对这个人的仇恨;一个盲人敢于不顾一切地冲进火场,其动力就源自她对女儿的深爱。古人在打仗前,都要用击鼓宣誓等来鼓舞士气,因为他们知道一定的情绪或情感能产生动力。强烈的爱国热情或爱国情感,能产生强烈的爱国力量。在现实生活中,关于情绪或情感的力量,到处可见,如爱情的力量、愤怒的力量、嫉妒的力量、疯狂的力量等。人们所谓的勇气,其实就是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兴趣动力,是因兴趣因素而产生的动力。如:一个人坚持在长江边寻找各种奇石十几年,吃尽了苦头,耗尽了家产,根本不被家人和其他人所理解,但他始终不悔,其动力就源自对长江奇石的浓厚兴趣。凡·高在极端潦倒的情况下,甚至在住进精神病院的日子里,也坚持作画,其动力就与作画的强烈兴趣密切相关。许多科学家献身于科学事业,其动力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对科学的兴趣。许多文学家毕生创作,其动力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对文学的兴趣。无数事实证明,强烈的兴趣往往会变成强大而持久的心理动力。

来自人格的动力、认知的动力、能力的动力、情绪或情感的动力、兴趣的动力,我们可称之为二级动力。

二级动力与一级动力紧密相关,有些二级动力就是一级动力的延伸或就是一级动力的不同表现形式。如凡·高用毕生的心血和生命坚持作画,其兴趣动力就与其想成为画家的欲望动力紧密相关,也可以说其兴趣就是其欲望的延伸或就是其欲望的一种表现。一级动力是心络动力中最根本的动力,它往往会演变为或表现为二级动力。如:一个终日梦想成为教育家的人(有欲望的动力),非常热爱教育事业(有兴趣的动力)。由于不断地追求,他成了教育界具有很高教学水平和很强教育研究能力的著名教师(有能力的动力)。因为这些,他认为,只要自己不懈努力,完全能成为一个教育家(有认知的能力)。他为人自尊,特别好胜(有人格的动力),在二十几年的教学及教育的实践中,总是处于优越的地位。

除欲望、认知、人格、能力、情绪或情感、兴趣外,其他心络要素也具有一定的动力性。为节省篇幅,暂不一一举例说明。由于这些心络要素的动力性相对而言要弱一些,所以可把来自它们的动力称为三 级动力。

心络各要素的动力是互相影响的。如:一个人想成为画家(欲望),并喜欢画画(兴趣),于是成天都在努力画画。这个人画画的动力显然来源于欲望的动力和兴趣的动力。但后来认为画画不好找工作,甚至可能会造成自己的生存困难(认知),而认为学会计有前途(认知、欲望),尽管自己不想学也不喜欢,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学会计。让其放弃画画并选择学会计,虽从本质上讲是另一种欲望动力(想有前途)在起作用,但从直接原因上看,是认知动力影响的结果。

心络动力有时表现为单一要素的动力,如兴趣的动力;有时表现为多种要素动力的组合,如既有兴趣的动力,又有人格的能力,还有认知的能力以及能力的动力等。

人们的同一种行为,其动力源肯定都主要来自心络,但在具体的动力源方面,可能相同,但更可能不同。如:拼命写作的人,其动力就肯定主要源于心络。但在具体的动力源方面,就可能有诸多不同:有的是想成为作家,其动力源于欲望;有的是以此来表现自己或揭露社会,其动力源于人格中较强烈的自我中心或反社会性;有的是认为写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其动力源于对写作的肯定性认知;有的是因自己太能写了,其动力源于写作能力强;有的是因对社会或某些人强烈不满,其动力源于强烈的情绪或情感;有的是因为喜欢写或写起来就感到愉快,其动力源于个人的兴趣;更多的人是既有欲望的动力,又有认知的动力,还有兴趣的动力。如果这些人不想成为作家,或不是用写作来表现自己、揭露社会,或认为写作是一件糟糕无用的事情,或热爱社会或热爱那些人,或对写作根本不感兴趣,那他们就不会拼命写作了。所以,拼命写作的人,其动力不管是来自某方面还是多方面,肯定都是来自心络。

纵观整个人类,无论群体,还是个体,其动力都是来自心络。由此观之,我们会发现,那些没有欲望的人、没有良好人格和认知的人、缺乏能力和兴趣的人、情绪低落或情感淡漠的人,往往都是没有什么动力的人,因而也往往是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因此,我们认为,每个人都应尽最大的努力来激发自己的心络动力,每个团体或社会都应尽最大的努力来激发团体或社会的心络动力。

当然,心络动力也与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紧密相关。

那么,怎样才能使个人或团体或社会的心络动力达到最大值呢?作者认为,一是各要素的动力都要具备,即——既要有欲望的一级动力,也要有人格、认知、能力、情绪情感、兴趣的二级动力,还要有行为、注意、意志、人际关系等的三 级动力。如果缺了其中任何一项动力,都不可能达到最大值。如:一个人很想成为房地产大老板(有很强的欲望动力),且对房地产开发很有兴趣(有很强的兴趣动力)。多年来,他做什么都总是争强好胜(有很强的人格动力)。但他经一番分析后,认为自己不可能成为一个大老板(认知动力很弱)。这样,他的心络动力就不可能达到最大值。二是各要素的动力分别都要达到最大值。如果每项心络要素的动力都具备,但每项或多项要素的动力都不强,那心络动力也达不到最大值。

心络动力具有统一与矛盾的特点。如一个人拼命求官并不断往上爬,其动力源自心络中的欲望动力。这种欲望动力就具有统一与矛盾的特点:一方面要尽力战胜对手(即进攻或克他),一方面又要尽力讨好对手(即妥协或克己);一方面要努力去领导别人(即支配),一方面又要努力接受上级的领导(即被支配);一方面不想受制于团体或组织(即想独立和自由),一方面又怕脱离团体或组织(即想有依附和约束);一方面要尽量努力工作(即奉献),一方面又要尽量追求回报(即索取)。于是从整体上看,其总有好的一面(即有善或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即有恶或有不利的一面)。如果这个人没有了拼命求官的欲望动力,那这个人就没有了在官场中呈现出的那些统一与矛盾的特点,即没有了那些克他与克己、支配与被支配、独立与依附、自由与约束、奉献与索取以及善与恶等等的表现。

心络动力的统一性和矛盾性使人的许多方面都具有两面性。所以,人都是善与恶的结合体。心络动力的统一性和矛盾性也说明:有动力就可能有阻力或压力;动力和阻力是相生相伴的。甚至可以说,在一定条件下,动力就是压力,压力就是动力。

当真正明白“心络具有动力特性、心络动力是人的根本动力、心络动力主要在于欲望动力”这些后,我们就会发现人类心理与行为背后的真相,就会发现人的根本属性其实就是人的欲望性,简称为欲险。用这样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人类,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人都是一个欲望体;人类无非就是无数欲望体的集合群。

心络的动力性也从一个方面表明:人的心理无非是心络的集中反映,其中主要是欲性的反映,而并不是什么“脑的功能”或“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果一味认为心理是“脑的功能”或“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就会把人们的关注点集中在大脑方面,就会忽视人的根本属性。大脑只是一个可以进行心理加工的机器,对加工出来的心理产品肯定有影响,但对心理产品真正具有实质影响的是心络中的那些要素。同一个人,大脑还是那个大脑,可当心络要素不同时,其心理产品就可能完全不一样:当欲望膨胀时,其心理产品是一个样,当欲望萎缩时,其心理产品是另一个样;当认知是肯定时,其心理产品是一个样,当认知是否定时,其心理产品是另一个样;当人格特质中的自卑充分表现时,其心理产品是一个样,当人格特质中的自负充分表现时,其心理产品是另一个样;当情绪稳定时,其心理产品是一个样,当情绪紊乱时,其心理产品是另一个样;当有兴趣时,其心理产品是一个样,当无兴趣时,其心理产品又是一个样……这些都证明,心理产品主要取决于心络各要素,而不是主要取决于大脑,即心理现象主要是心络的反映。如果把心理现象比做是一大桌菜肴,把大脑比做是一口锅,我们会发现,这些菜肴当然离不开完好的锅,但菜肴的品质还是主要取决于厨师的水平和那些原料的质量等多个要素。

如果认为心理是心络的集中反映,我们就能从心络的各要素着手,去切实进行心理建设,就能从心络的各要素去找寻心理问题的多种原因,切实进行心理治疗。如果认为心理是“脑的功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那我们的心理建设和心理治疗就只能在“脑的功能”或如何才能使脑做到“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方面去做努力。这种努力的结果会使心理健康不知从何着手,会使心理治疗固执地走向药物治疗的单一模式。

(二)传导性

心络学认为,心络的各部分及其要素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传导影响性或交互影响性。这种传导性或交互影响性表现为四个方面:

1.心络某部分的要素发生变化,会使其他部分的某些要素发生变化

如重庆一所著名中学的一位很优秀的高三学生,多年来都总想考第一。当连续两次没考上第一后,就认为自己不行了,并由此开始自卑。以后一遇考试,就不知所措,往往以失败告终。由于考试多次失败,她要求自己更加认真,更加刻苦。可上课就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反复记一些东西总是记不住,于是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后又逐渐变为了厌学、恐学、怕老师同学、怕教室和怕学校,再后来就变为不想读书了,时不时逃学,或请假待在家里睡觉或看电视。当被父亲强行押回学校读书后,痛苦欲绝。按她一贯的学习情况看,考北大和清华都没问题,可她最终只考上了重庆的一所非重点大学。在这所她认为满是“人渣”的大学里,因总是消极懒散,得过且过,结果总是挂科。因大二时挂了六科,且确无能力再读下去而退学。在家里一待就是六年,成天除了睡觉看电视外,就是骂这恨那。她几乎不和任何人交往,并限父母和一切人,还恨学校和整个社会,多次扬言要去炸那所中学,成了一个让人感到很奇怪也很可怕的人。她感觉所有人都在轻视她,所有人都在和她过不去,甚至觉得好多人都想害她。

从她的情况看,首先是主干部分的欲望要素发生了变化,即欲望受挫(总想考第一而有两次没考上)。这一要素的变化,使次干部分的认知要素(认为自己不行了)、人格要素(开始自卑)、能力要素(以后考试,不知所措,往往失败)发生了变化,继而使末干部分的注意要素(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要素(反复记一些东西总是记不住)、兴趣要素(不想学习读书了)、情绪要素(厌学、恐学、怕师生和学校、恨父母和一切人及社会)、行为要素(逃学,回避在家)、态度要素(消极)、意志要素(懒散)、感知要素(感觉别人在轻视她,和她过不去,且想害她)发生了变化,最后还使网络线部分的人际关系要素(不和人交往)发生了变化。

心络的这种传导性,如果用一个流程图来表示,大致是这样:欲望不能满足或受挫→认知上认为他人恶劣或社会黑暗或趋于负性、人格上表现为过分自卑或过分自尊、相应能力逐渐降低或逐渐增强→情绪焦虑或恐惧或抑郁或愤激等、行为退缩或有攻击性、注意无法集中或过分集中、记忆下降或病态的增强、兴趣减退或转向、态度消极或改变、意志消沉或病态的顽强、感觉过敏或迟钝、知觉方面有幻觉或错觉等→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或障碍、心理压力大、有诸多的身心不适等。这种传导性也可表现为反方向的,从而形成互为因果式的循环。

明白心络的这种传导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我们知道某一心络要素变化时,就能敏锐地去考虑或估计它对周围相关心络要素以及对整个心络要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准确地把握其整个心态。就像气象研究人员发现某一气候特征变化时,就能很快地预测出将有什么气候出现一样。不知道或不明白这种传导性的人,往往会孤立地去看某一心络要素的变化,而不能从这一心络要素的变化中去推知相应的变化,当相应的变化出现时,他们也往往不能理解。如张某和贺某一直是很要好的同学和朋友。一天,张某终于向贺某求爱。贺某从没想过要与他恋爱,而只把他作为要好的同学和朋友,所以当场拒绝了他。此后,贺某依然如故,而张某对她的热情却开始下降,并逐步开始疏远,最后竟如同路人。对此,贺某十分不解,认为自己仅仅是拒绝了他的求爱,并没有做其他什么,他怎么能这样疏远冷淡他们的关系呢?她找张某要求说明白,张某说没有必要,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对此,贺某更加不明白,认为张某完全是一个心术不正、早有企图的人,骗取了她这么多年的友情。于是,她对张某实施了造谣、污蔑等所谓的“报复”措施。张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几个愤怒的猛拳将她打成了面瘫。张某欲望要素的变化(由想爱到不能爱),因传导影响,完全有可能导致其一系列其他心络要素的变化:认知由原来的“爱是可能的”变为了现在的“爱是不能的”、人格要素由原来的“有自尊”到现在的“自尊受损”、情感要素由原来的“爱”到现在的“不爱”、态度要素由原来的“热情”到现在的“冷淡”、人际关系要素由原来的“关系亲密”到现在的“关系疏远”。但贺某不明白这些,所以就有了诸多的不理解,导致了最后的悲剧。如果她明白心络的传导性,就可能会理解张某的一系列变化,并可能避免不应出现的悲剧。

需要说明的是,心理变化并不是都必须要经过这四个层次、三层传导。事实上,有些心理变化只有一个层次(如某种认知的变化,仅仅是引起了某一情绪的变化,而并没有引起其他的变化),甚至没有层次,即只在同一层次内变化(如某一情绪的变化,也仅仅是引起了某一行为的变化,而并没有引起其他的变化)。

2.反应或变化在此,而根源或关键在彼,即反应或变化并不是问题的本身而只是问题的传导性反应

如刘某的人际关系不好,不是人际关系本身有问题,而是其他心络要素的传导反应。他认为人都是自私的、虚伪的、不可信的,因而是不值得交往的。这种认知要素产生的传导性,使之表现为对人没有好感,继续传导,使之表现为对人不感兴趣,继续传导,使之表现为对人态度冷淡,继续传导,便使之表现为突出的人际关系不好。也就是说,刘某的人际关系不好,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他对人的不良认知。如果要对刘某进行心理治疗,我们的工作重点就不是如何让他搞好人际关系,而是如何改变他对人的不良认知。

明白了心络的这种传导性,我们就不会被传导反应所迷惑或误导,就能从某种心理变化或反应入手,切实把握其变化或反应的真正原因。如果是做心理咨询或治疗,就能从表面问题入手去发现和抓住深层次的问题,使咨询或治疗不只是停留在表面问题上。

面对某种心理反应,要判断其是本身因素还是其他因素的传导反应,有时是很容易的,因为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如赵女士很气愤,原因是她认为丈夫有外遇。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呢?原来是昨晚丈夫不愿和她过性生活。欲望受挫,传导为认知改变,继而传导为情绪反应。赵女士情绪反应的因果关系十分明显。但有时却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甚至是互为因果。如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冯某一开始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他认为自己无论在哪里,都应这样处于中心地位。可到后来,他便没言语了,因为大家的话题转到了共同关心的投资问题上。他作为一个中学老师,在这方面却是一个外行。最后,他竟借故离开了那里,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没面子,而他从来都是一个特别要面子的人。冯某的前后表现是两种态度反应。这两种态度反应肯定是其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的传导反应。如果问在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这两者中,谁是因果,就很难回答。你可以说因是认知,果是人格,也可以说因是人格,果是认知,而且怎么说都有道理。其实,它们难分因果,是互为因果。如果要让其改变,既可先让其改变认知(没必要处处都处于中心地位,认为自己处处都该处于中心地位的人,其思维是绝对化的,其想法是可笑的和不现实的。正确的认知是:既要当好主角,又要当好配角),也可先让其改变人格(没有必要处处去维系至尊,处处都想维系至尊的人,往往是内心自卑的表现。良好的人格表现应是:不卑不亢)。当然,最好的方法是让其既改变认知,又改变人格。

3.反应或变化多种而根源只是一种

如高中学生游某老是疯狂打游戏,老是害怕化学品之类的东西,总是怕见老师,坚决不去上学,也拒绝与人交往。从症状上看,是游戏成瘾症、化学品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恐学症或厌学症,但作者通过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后发现,他的主要问题有一个:体像障碍。游某小时候,大家都喜欢他,叫他“小帅哥”。上初中时,他长得更帅了,很引人注目。可有一天女班主任对他说:“你的眼睛要是再大一点儿就好了。”他从来没觉得自己眼睛小,但自从他喜欢的这位女班主任这样说后,他就开始关注自己的眼睛,并发现自己的眼睛确实有些小,且越来越小。从此,他就开始想办法能让眼睛大一点,甚至有时还有意识地去使劲儿睁眼。一次,他偶尔发现在低温的状态下长时间地疯狂打游戏能使眼睛变大一些(其实眼睛并未变大,只是他当时的一种短暂的感知障碍),于是他从此就开始在低温状态下疯狂打游戏。几年来,他不满意他的眼睛但又特别在乎他的眼睛,总担心眼睛会被损伤,特别害怕化学品之类的东西溅进眼里,所以逐步泛化为对整个化学品的恐惧。他怕老师说他眼睛小,所以就害怕见到他们,坚决不去上学。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他行为要素(在低温状态下疯狂打游戏)的变化、情绪要素(怕化学品及老师、恐学或厌学)的变化、注意要素(关注眼睛)的变化、兴趣要素(怎样让眼睛变大)的变化、态度要素(厌学而热衷打游戏)的变化、感知要素(低温状态下打游戏就感觉眼睛变大了)的变化、人际关系要素(拒绝与人交往)的变化,均是认知要素(眼睛小不好)变化的传导反应。

4.变化或反应是一种,而根源多种

如某女士总是强迫性地洗手,这种反应的背后原因很多。小时因暗恋一男同学,被那男同学认为是“脏”,于是开始感觉自己脏;因自己曾经和一个男人发生过一夜情后回去又和丈夫同了房,由此认为自己也脏;总想和情人在一起生活而不愿和丈夫在一起生活,每到这种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心烦异常,而每到这种心烦异常时,就控制不住地要去洗手;曾请人替自己去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且拿到了该证书,但后被单位的人举报,不仅颜面扫尽,而且证书被收回,此后,一到单位,就忍不住要洗手;单位领导得肝癌住院,与同事一同去看望过,从此总怕被传染上肝病,因此也不时地反复洗手;听说外国人性生活开放,有些人便是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于是一见外国人或一想到外国人就会马上去洗手……不管遇到什么事,只要焦虑或紧张,就会反复地洗手。

5.反应或变化有时会以躯体症状的形式出现

请看这样一个案例:某老板因后颈严重不适、痛苦万分。去甲医院治疗,说是骨质增生。治疗后不见效果,便去乙医院做CT检查,结论为,可能是因后颈尾部变曲所致。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反而更加不适,难受得不想活了。于是去丙医院做核磁共振检查,检查结论是,既没有骨质增生,也没有颈尾变曲。因怀疑是心理问题被转到神内科治疗。因治疗无果,最后经媒体介绍找到作者。经反复了解分析后发现,他的问题竟在于严重恐惧死亡!这个原因让他都感到难以置信。作者当时从很多方面,尤其是从压力方面去找原因,都觉得不准确。在谈到当时的一个新闻,即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两个儿子被打死时,他说他不敢看报纸上所登的死者照片和电视上的死者画面。由此,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询问和分析,最后才发现了他的问题所在。原来,他的痛苦反应的根源不在后颈不适,而在死亡恐惧。即痛苦的反应只是死亡恐惧传导的结果。该案的心络传导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不是心络要素间的直接传导,而是中间多了后颈不适这种躯体反应因素。可用这样一个流程图来表示:恐惧死亡→后颈不适→痛苦反应。从这个流程图中可看出,痛苦的反应在此,而根源却在彼,但中间多了一个躯体反应,这躯体反应不是躯体本身有问题,而是死亡恐惧的一种传导性反应。作者正是因为抓到了该问题的本质,所以才很快让这位老板摆脱了痛苦。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种心络传导的病例,即所谓的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反应。

很多内科医生不知道心络的这种传导性,总认为躯体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是躯体本身的问题,所以总是按躯体病来治,因此总也治不好。有位著名的中医教授在“首届中国健康文化论坛”上说:“有很多的病我们就是治不好,可有些巫婆却能治好。巫婆的那一套明明是骗人的,可为什么能治病?我一直搞不懂。”如果他明白了巫婆的那一套具有某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又明白了心络的传导性有时会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治疗应是“心治”而不是“药治”,就不会这样困惑了。

如果心理咨询师不明白这种传导性,就会对这类“心身问题”一筹莫展。而一旦明白了这种传导性,就能通过躯体的反应去发现和把握问题的实质,实行“身病心治”,从而有效地解决来访者的问题。

心络各要素的传导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种是纵向的:由主干到次干再到末干最后到网络线,或反过来,从网络线依次到末干、次干、主干。第二种是横向的:如次干的由认知到人格再到能力,或反过来由能力依次到人格、认知;末干的由情绪情感依次到行为、注意、记忆、兴趣、态度、意志、感知,或反过来由感知依次到意志、态度、兴趣、记忆、注意、行为、情绪情感。第三种是发散的:如由人格可同时分别扩散传导到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注意、记忆、兴趣、态度、意志、感知等。需要注意的是,从整体上看,心络各部分的传导性是呈网状式的、纵横交错式的,而不是只呈纵向式(含某种纵向的反向)和横向式(含某种横向的反向)以及发散式的。这种网状式的纵横交错式的传导使我们有时很难找到其因果关系,因为它们往往互为因果。

心络的多种多样的传导性,使心理的变化或反应显得异常的复杂,常常会使人困惑迷茫,“找不着北”。它就像一座迷宫,不进去还能知道它的一个大概轮廓,而一进去就可能迷失方向。其实,只要经常进出这种迷宫,并掌握其中的种种变化特征,我们就能对它有更多更清楚的了解,并逐步知其规律。心理问题的症状与症因之间为什么总是显得十分复杂?那是因为心络各要素之间有多种多样的传导性。为什么心理咨询师们以及精神科医生们难以把握心理问题或精神问题的实质性原因?那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心络各要素之间有多种多样的异常复杂的传导性。一旦明白,并掌握了其中的规律,问题就不是这么难了。

心络的多种多样的传导性,虽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困惑和麻烦,但也为我们的治疗提供了某种便利。因为我们的任何治疗都会作用于心络的某个部位,其产生的治疗效应也会因这种传导性而产生良性的连锁反应。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的任何疗法都会产生一定的疗效。很多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师对疗法不同而效果却相似或相同的现象感到费解。如果知道了心络要素之间的这种传导性,可能就不会感到费解了。

作者创立的朱氏点通疗法,其效果明显好于其他疗法,主要原因就是其着力点是在问题的真正所在处或问题的深层次处,而不是在问题的反应处或表面处,因而其产生的治疗传导性大大胜于其他疗法的传导性。

(三)稳定性

心络学认为,心络主要要素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稳定的程度和时间长短与心络内外因素相关。

1.欲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欲望既是人的各种本能、各种需要(含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的反映,又是人的各种本能、各种需要的集合体。其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

人的欲望无限多样。有些欲望是转瞬即逝的,但其核心的欲望是有一定稳定性的。如有些人从小就想当官,或想发财,或想成为科学家,或想成为艺术家等,此后几十年,这种欲望都一直存在。有些人的追求甚至是一生的,至死也不渝。有些人甚至把自己的欲望延续到下一代,希望他们来实现。这种恒久的追求,就是其欲望稳定性的表现。

就人的某些生理欲望来说,只要人存在,它就存在,如口欲、视欲、听欲等。就人的某些心理欲望来说,亦是如此,如安全欲、健康欲、长寿欲、自我中心、欲、支配欲、爱欲和被爱欲、被肯定欣赏欲等。

对大多数男性而言,性欲往往是长久的;对大多数女性而言,美欲往往是长久的。

欲望的稳定性,不仅是决定人的发展方向稳定、命运选择稳定的关键因素,而且是给人带来持久动力的主要因素。有些人之所以很执著,能一直沿着某个人生方向发展,能始终坚持某种人生选择,能保持源源不断的动力,原因固然有多种,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欲望未变。

欲望的稳定性过强,就可能导致欲望的过强,而欲望的过强就容易给人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在有些恐怖症中,安全欲过强并有很强的稳定性;在有些抑郁症中,优越欲过强并有很强的稳定性;在有些强迫症中,完美欲和安全欲过强并有很强的稳定性;在有些疑病症中,健康欲过强并有很强的稳定性;在有些厌食症、贪食症、体像障碍中,美欲过强并有很强的稳定性。所以,这类心理症很难治疗。

在心络系统中,欲望的稳定性能促成或增强认知、人格、能力、情感、行为、注意、记忆、兴趣、态度、感知以及人际关系的稳定性。

总之,人的核心欲望一旦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会成为影响人的决定性因素。欲望的稳定性,决定了一个人的难以改变性,决定了一个人总会是那样的一个人。

欲望的稳定性,要受生理系统、心络系统和外界系统的影响。

2.认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认知是在欲望、人格、能力等众多心络要素影响中形成的。欲望基本能得到满足的人,往往会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而总是受挫的人,则往往会认为自己是不幸的。性格悲观的人,看问题往往是负性的或消极的,而乐观的人,看问题则往往是正性的或积极的。能力强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是行的,而能力弱的人,则往往认为自己是不行的。情绪情感强烈时,人的认知容易偏离实际,偏离理智,而情绪情感非强烈时,人的认知则容易贴近实际,贴近理智。

人在一生中有无数的想法。当其中某些想法形成一定的观念后,就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尤其是那些来自切身体验又多次被自己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观念,更具稳定性。如一位中学生总想把成绩考好,但总是考不好。他总在想:“这是为什么?”但一直没有结论。有一次,他听别人讲了一件关于事与愿违的事儿,深受启发。于是,每到考试时,他就想自己可能考不好,决不去想考好的事情。结果考试的成绩还真的上去了。他为此高兴得不得了。可下一次,他的考试成绩还是没上去。自己没想去考好啊,可这次成绩为什么还是没考好呢?就在他困惑的时候,又听别人讲了一件关于乐极生悲、好事可以变坏事、坏事可以变好事的事儿。顿时,他感到豁然开朗。从此,他再也不去想考好的事情,考好了也不去高兴,结果考试的结果都比过去好。于是,他坚信事与愿违,乐极生悲,好事可以变坏事,坏事可以变好事。这种认知渐渐成了他的固有观念。这种固有观念使他总是告诫自己不要去想学好和考好,结果导致其学习的动机和努力都严重不足,到高中时,成绩成为班上倒数第一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归因仍然是自己内心想学好考好。事实上,他的成绩考不好,以前是学习很认真但因总想考好而过于紧张,后来是因认真不够、紧张不够。针对他的情况,家长和老师都给他做了许多的工作,但他就是不能改变已形成的观念。他说:“那些年,我那么认真刻苦,但老是考不好,那是为什么啊?当我明白事与愿违、乐极生悲的道理后,我的成绩确实是上去了的呀!”家长和老师都问作者:他为什么改变这样难?回答说:是因为观念一经形成,就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后经作者的体验治疗,他才改变了自己的片面认知,使成绩慢慢好了起来。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咨询师们在咨询与治疗过程中,都会深感要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固有观念是很难很难的。为此,有许多人认为,人的改变关键是其观念的改变;人的解放,关键是其观念的解放;人的革命,主要是思想的革命。

认知的稳定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信念。信念形成,往往难以动摇。那些不可动摇的信念,是认知高度稳定性的表现。

人们的认知,往往都有自己的某种模式。如判断人,有的为“总是肯定式”,有的为“总是否定式”,有的为“好—不好”,有的为“行—不行”等。人的认知一旦形成了某种模式,尤其是习惯用某种模式后,就会有较强的稳定性。如习惯用“总是否定式”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总是喜欢用否定的眼光或批评的眼光去对待别人。

认知的稳定性,使人们在一定时期能拥有认知的判断参照或认知的判断标准。如果一个人没有认知的稳定性,其暗示性将很高,其思想将十分混乱。如果一个人的认知稳定性过强,其暗示性将很低,其思想将很僵化或很刻板。如果其认知是错误的,且又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那这个人的问题将十分严重。

认知的稳定性与欲望及其稳定性紧密相关,有时就是欲望稳定性的延伸或另一种表现。如一位画家想和一位女老板恋爱结婚,女老板也没反对。在这过程中,他认为这位女老板很可爱,很善良,也很美丽。周围的人却认为,这位女老板很一般,甚至有人认为这位女老板根本不配他。他们的恋爱持续了三年,他对女老板的看法也一直持续了三年。后因女老板移情别恋,他们终于分手。在分手后的最初两年内,他都没有改变对女老板的看法,因为他总想和她恢复关系。可又过了一年,他才认为那女老板其实是一个并不可爱也不善良更不美丽的人,因为那女老板又因移情别恋,抛弃了与她结婚的男人,而他自己现在也有了一位正热恋的女士。没想到的是,这位女士是一个很凶悍的女人,而那位已离婚的女老板又来找他为她的一个客户画一幅画。在几年后重新相见,他发现这位女老板依然可爱、善良和美丽。于是又开始追求这位女老板。他的朋友说:“你怎么还这样糊涂啊?她过去抛弃了你,后又抛弃了她的丈夫,你怎么还认为她是一个好女人呢?”他的朋友不明白,其实他自己也不明白。这就是认知的稳定性与欲望及其稳定性紧密相关的例子。试想,如果他再也不想和她恋爱结婚了,他还有那样的认知吗?

认知的稳定性与欲望及其稳定性相关,但它也能反过来强化欲望及其稳定性。如上例,他由于始终认为女老板可爱、善良、美丽,所以尽管曾被抛弃,尽管女老板已结过婚,在几年后的今天,还是要去追求她,且依然坚持不懈。如果他对女老板的看法升级,那他就会更强烈地更持久地追求她。

认知的稳定性也与其不断地重复有关。某种想法,反复重复,就会形成观念,再经反复重复,就会形成信念。宗教信念之所以难以改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教徒有强烈的宗教欲望的稳定性,二是教徒有认知反复重复而形成的稳定性。

3.人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人格是心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人格是在欲望、认知、能力等众多心络要素影响中形成的。其中欲望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最大。

作者根据大量来访者人格形成的情况看,它的基础是在幼儿时期就形成的,而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欲望的满足程度、满足条件、满足方式、满足过程;在欲望满足过程中的认知状况和情绪情感状况;遗传状况;环境影响等等。这众多因素对人格形成的具体影响是相当复杂的。仅就欲望满足对人格形成的具体影响而言,也是很复杂的。如在2~4岁时,如果一切欲望都得到充分满足,且满足是无条件的、及时的、在满足过程中是处于最重要地位的、父母或老人是随叫随到的,那这样的孩子就可能形成过分自我中心的人格特质。如果主要欲望只是基本能得到满足,且满足是有条件的(如在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足够的食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一些玩具、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完全和一些小伙伴玩乐等等)、不一定是及时的,那这样的孩子就可能形成自我能动、善于适应或变化的人格特质。如果主要欲望基本不能得到满足,或严重不满足,那这样的孩子就可能形成过分自卑自怜或过分不安恐惧的人格特质。过分自我中心的人往往会过分自尊、自负、自恋、自私、任性、要强、嫉妒、钻牛角尖、死要面子,有不安全感、有强烈的支配需要,内心深处有强烈的自卑,人际关系不好。过分自卑的人往往会过分自责、自惭、自贬、内疚、忍让、柔弱、善良、老实、嫉妒、死要面子,有不安全感、有强烈的依附需要,内心深处有强烈的自尊需要,人际关系不良。自我能动、善于适应或变化的人,往往会恰当地处理自我与他人及环境的关系,做到不卑不亢,既能成为出色的主角,又能成为很好的配角,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格的形成基础在幼儿时期,但其最后形成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都要在十七八岁时才能形成。正因为这样,所以人格一旦形成,就有很强的稳定性。在整个心络要素中,它的稳定性是最强的。如一个人总喜欢直言,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前后发配到了很多地方,饱受磨难,直到1978年才被平反。按理说,二十余年的沉痛教训应该使他的性格有所改变,可他现在说话还是那样毫无遮拦,甚至常常让人感到难堪。

人格的稳定性,人们普遍都能感觉到,且感受很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最能说明人格的稳定性。在婚恋咨询中,心理咨询师通常都会对婚恋的双方说:不要总想去改变对方,而应努力去适应对方;总想去改变对方性格的人,其努力往往都是徒劳的。几十年后的同窗在同学会上相见,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过去那样的性格。这些也说明了人格具有稳定性。

人格的稳定性,对于一个人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从正面影响来看,它能使一个人的正常心理得以保持,不容易发生变异;从负面影响来看,它能使一个人的异常心理得到固定,不容易发生改变。人格的稳定性,决定了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使人都成了相对稳定的人。如急躁的人老是急躁,忧郁的人老是忧郁,得意的人老是得意,自卑的人老是自卑,他们似乎永远也改变不了。

4.能力等心络要素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除欲望、认知、人格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外,能力、情感、行为、注意、记忆、兴趣、态度、感知、人际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些心络要素的稳定性,因具体情况不同,其稳定的程度也不同。从相互影响方面看,这些心络要素的稳定性主要是受欲望、认知和人格稳定性的影响。不过,它们也反过来影响欲望、认知和人格的稳定性。如果要具体分别研究这些要素的稳定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是要花很大工夫的。

心络要素的稳定性,决定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凡符合自己欲求的,就赞同接受,否则就否定拒绝;凡符合自己观点的,就采纳,否则就排斥;凡和自己性格相似的,就靠近,否则就回避;凡适合自己能力的,就承担,否则就推却;凡和自己情感好的,就与之密切,否则就与之疏远;凡符合自己行为模式的,就响应,否则就不理睬;凡符合自己兴趣的,就积极参与,否则就淡漠以待。这些都表明因稳定性使它们各自都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

从总体上看,心络中主干部分的欲望要素一旦确定,认知、人格、能力和情绪情感、行为、注意、记忆、兴趣、态度、意志、感知、人际关系等要素都会随之而逐渐形成相应的稳定程度不同的模式。由种种心络要素模式构成的总模式,如果得到强化或固定,就形成了人的较稳定的内心结构。这种内心结构又会反过去影响各个心络要素及其模式。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也常常说,要改变一个人已经形成的观念是很难的;还常常说,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是很难的。其实,要改变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情感、兴趣和态度等,也很难。改变这些为什么很难呢?心络学的理论告诉我们,那是因为心络要素在总体和局部上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心理治疗与咨询为什么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总需要一定的过程?就是因为心络要素有相对的稳定性。

心络要素相对的稳定性,决定了人的观念和行为等具有某种一贯性。这种稳定性和一贯性,就决定了人的观念和行为的未来趋向。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心络的这个特点,来预测人的可能的选择和行为。如果有人对此感兴趣,完全可根据心络的这种稳定性和一贯性以及心络的动力性和传导性,来创立一门新学科——心理预测学。

(四)可变性

心络要素虽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总的趋势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为主干、次干、末干和网络线四部分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相邻部分甚至整个心络要素的变化。另外,生理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心络要素的变化。所以,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1.欲望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人的欲望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如作者在当农民时,只想有一天能离开农村,不当农民,能做一个打扫厕所的环卫工人就心满意足了。大学毕业后,成了一个过去连做梦都不可能想到的大学教师。可欲望又变了,想当记者、编辑。当了记者、编辑后,欲望又变,想当作家、律师。当成为省级作家并多次成为诉讼代理人后,又想当心理咨询师。

欲望的可变性表现在人的方方面面。在吃、穿、看、听、玩方面,再想吃的、穿的、看的、听的、玩的东西,当过度重复一段时间后,都有可能变得不想吃、不想穿、不想看、不想听、不想玩。在追求方面,一旦某些条件发生变化,其追求就可能发生变化。如一个人立志要成为一个诗人。在读大学时,他把学校图书馆所有的诗集都读完了,每天早晚都要背诵诗,一有时间就写诗,还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诗。后来还出版了一本诗集。可随着诗歌的被边缘化,他便不想当诗人了。由于当时文坛写报告文学吃香,他的欲望便转向了,想成为一个报告文学家。于是又开始拼命地读报告文学和写报告文学。

欲望的可变性,源自人的心络要素的变化、生理因素的变化和社会因素的变化。

一个性格自负的人在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后仍不能挽救自己公司的命运,便失望自卑。此后,他便逐渐放弃了自己多年想当大老板的梦想,最后转而去帮人开出租车。这是人格因素变化(由自负变为自卑)导致的欲望变化。一个立志当医生的医科大学学生,在听了一位医生出身的作家的讲座后,认为自己更适合当作家。经一段时间的反复思考后,他开始了当作家的努力。这是认知因素变化(由认为适合当医生变为认为适合当作家)导致的欲望变化。一个梦想成为广告设计师的大学生去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打工后,大大增强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营销能力,并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于是下决心去做市场营销专业人员。这是能力因素变化(由应酬、营销能力不强变为较强)导致的欲望变化。一个喜欢油画的美术学院学生一心想当油画家,可自从喜欢上动漫后,一发不可收拾,以至把整个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动漫设计上,再也不想当油画家了。这是兴趣因素变化(由喜欢油画变为喜欢动漫)导致的欲望变化。这些人的欲望变化都是源自心络要素的变化。

一个人想完成他的伟大理想,把巴文化推向全世界,并为此拼尽了财力和心力。当有一天发现自己得了癌症、随时都可能离开这个世界后,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开始了如何治癌保命的努力。这是生理因素变化导致的欲望变化。

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想当有知识的老师,从不想当唯利是图的商人。他报考师范大学成功,真的成了一所著名中学的老师。可和他一起长大的几个同学都因经商发大财而拥有了别墅和高级轿车后,他开始了自己人生选择的思考。他发现,社会的价值观早已发生了变化,人们最崇尚的是财富而不是知识。于是,他的欲望开始发生了变化。最后他也辞职经商并获得了成功。从此,他的欲望和追求完全转向了对财富的追逐上。这是社会因素的变化(由崇尚知识变为崇尚财富)导致的欲望变化。

欲望一旦发生变化,会带来整个心络要素的变化。它们之间虽说是相互的,但欲望的变化是所有心络要素变化中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

正因为欲望是可变的,且欲望的改变会引起一系列的改变,所以作者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十分强调欲望的调节,并创立了“欲望六调”治疗术。

2.认知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认知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如一个人提出应成立心理咨询师协会,以规范心理咨询市场,并反复论证了成立该协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当人们要求其作为发起者单位,应带头多交一定会费后,他却认为目前成立该协会的条件还不成熟,应过一段时间再说。此后,他再也不提成立该协会的事了。每当其他人提出时,他也认为没必要成立了。

认知的可变性,几乎到处可见。如下属迟到,张科长认为,不管怎样,都应必扣奖金;可朋友迟到,他却认为可以不扣,因朋友那天确实是很堵车;而他迟到了,却认为完全不该扣,因自己是头一天加了班,早上起来晚了。像这样对同一件事,一个人的认知却因人、因时、因地而变的现象,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一些人的此一时,彼一时,一些人的说话不算数,都是认知可变性的表现。

认知的可变性,也源自人的心络要素的变化、生理因素的变化和外界因素的变化。

欲望变化,认知将随之而变;性格变化,认知将随之而变;能力变化,认知将随之而变;情绪、情感、行为、注意、记忆、兴趣、态度、意志、感知、人际关系变化,认知也将随之而变。这些都说明,认知的可变性,也源自人的心络要素的变化。

当躯体疾病尤其是绝症发生后,人的认知往往会呈负性化,并容易把疾病严重化,甚至对整个人生的看法都会发生改变。这就是生理因素变化导致的认知变化。

当配偶有了外遇,对配偶的认知会发生变化;当严重交通事故降临到自己头上,对自己命运的看法会发生变化。这些都是外界因素变化导致的认知变化。

正因为认知具有一定的可变性,且认知的改变会引起一系列的改变,所以全世界有许多的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都喜欢采用认知疗法,甚至有些心理咨询师会片面地认为认知的改变才是人的根本改变、只有改变了人的认知才可能改变人的行为、一切无交变都源于认知的改变。

3.人格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人格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如一个从小学到大学都十分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来就外向、活泼、健谈、自信。当历经三年、数十次求职均不能找到符合自己专业、兴趣、报酬标准等的工作后,便逐步开始变得内向、矜持、寡语、自卑了。

人格的可变性,也源自人的心络要素的变化、生理因素的变化和外界因素的变化。

欲望变化,将使人格发生变化。如一个大学生只想毕业后找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就行了,所以该学时则学,该玩时则玩,长期以来,都显得平静、谦和,谈不上什么积极,也谈不上消极。当他读了《拿破仑传》后,欲望开始膨胀。他觉得做人就应该像拿破仑那样惊天动地,永垂青史。接着,他又读了一系列的伟人传记,更觉做人就应该做伟人。于是,他也为自己写下了这样的座右铭:“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从此,他发现周围的人其实都是一些庸人和小人,根本不配和自己在一起,自己也没必要和这些人打交道。每天,他都拼命地学习和研究各种伟人之道,并发现时间和精力都不够用。就这样,一个原来平静、谦和的人慢慢变得狂躁、自负起来,后来竟变成了让周围同学议论嘲笑、觉得奇怪的狂人。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其欲望的膨胀,他的人格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吗?

认知变化,将使人格发生变化。如一个人长期愤世嫉俗,总爱写一些小说、杂文等来揭露、抨击、针砭社会。在家里和朋友中,他也总是这看不惯那看不惯,说什么都是直来直去,咄咄逼人,不给人留面子。这一切,都源于他有一种固有的观念:“人要活得有意义,就应批判现实。”因有这种观念,所以他总是读那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总是写批判现实的文章,总是和人们格格不入。当得到一位心理咨询师的充分理解和同情后,他开始观察和思考这位心理咨询师的一系列观念、情怀和境界。两年后,他终于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这位心理咨询师关于心理健康的一种观念:“悦纳现实,适应环境”。而且,在这位心理咨询师的影响下,逐渐学会了怎样悦纳现实。最终他变成了一个善待现实、善待他人、言语婉转的平和之人。这个人的人格变化,就在于其核心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能力、情绪、情感、行为、注意、记忆、兴趣、态度、意志、感知、人际关系发生变化,也会使人的人格受到影响,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都说明,人格的可变性,也源自人的心络要素的变化。

当患上癌症或艾滋病等严重疾病后,人的乐观、自信、积极等人格特点往往会淡去或消失,甚至会从此悲观、自卑、消极。这便是生理因素变化导致的人格变化。

当四川汶川地震夺去了一个人的所有亲人的生命后,向来幽默风趣的他,一下变得沉重呆板了,而且从此成了一个愁肠百结、终日缄默的人。当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使他的企业很快破产后,一向自信沉静的他,很快成了一个悲情难却、六神无主的人,而且从此心理退行,自卑自怜,常常像一个小孩似的不时啼哭。这些都是外界因素变化导致的人格变化。

正因为人格具有一定的可变性,且人格的改变是人的根本性改变,所以有水平、有责任感的教师都注重学生的人格的教育和塑造,明智的立足于治本的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中都强调或热心于人格的改善。

4.能力等心络要素也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除欲望、认知、人格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外,能力、情感、行为、注意、记忆、兴趣、态度、感知、人际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可变性。这些心络要素的可变性,因具体情况不同,其可变的程度也不同。从相互影响方面看,这些心络要素的可变性主要是受欲望、认知和人格可变性的影响。不过,它们也反过来影响欲望、认知和人格的可变性。如果要具体分别研究这些要素的可变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也是相当难的。

总之,欲望的变化、认知的变化、人格的变化等,都会使其他心络要素发生一定的变化。不过,在所有心络要素中,人格的变化是最慢、最难的。一旦人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这个人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如果其人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意味着这个人的心理有可能开始异常。郭念峰先生提出了判断人的心理是否异常的心理学的三原则,其中的一个原则就是看人的人格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如果其人格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则意味着这个人的心理有可能接近健康或正趋于健康。

心络要素的可变性,决定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都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变异性。这种不稳定性和变异性表明,任何健康的心理,在某些条件作用下,都可能变为不健康,而任何不健康的心理,在某些条件的作用下,都可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因此,心理健康的建设是需要坚持不懈的,而心理不健康的改善是要创造种种条件的。

从总体上看,心络中主干部分的欲望要素一旦变化,认知、人格、能力和情绪情感、行为、注意、记忆、兴趣、态度、意志、感知、人际关系等要素都可能随之而发生相应的程度不同的改变。由种种心络要素变化构成的心络整体的变化,便形成了人的整个心理内在的变化。这种心理内在的变化就是人的根本性变化。所以,要改变人的心理,既要着眼于某些心络要素的变化,也要着眼于心络整体的变化。明白这些,对心理咨询师来说,特别重要。

因心络要素及心络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可变性,所以,几十年的朋友有可能变为敌人,曾经海誓山盟的夫妻有可能反目成仇,从来善良的人有一天有可能变得很邪恶,一贯残忍的人有一天有可能变得很慈悲。“人心叵测”“世态炎凉”“这个世界上变得最快的是人心”……这些说法,都道出了心络要素及其心络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可变性的特点。心理咨询与治疗为什么可行、有效?就是因为心络要素及其整体有一定的可变性。

心络要素的可变性,决定了人的观念和行为等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努力地去创造条件,促使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等朝好的方面变化,也促使人们去改变不良的观念和行为等。

心络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整个心络或心络中的某一要素,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稳定的,也可能是可变的。没有一定的稳定性,人的心态就会紊乱,而没有一定可变性,人的心态就会僵化。稳定后可能变化,变化后可能稳定,周而复始,循环无穷。这是心络变化的基本规律之一。

同类推荐
  • 孟维礼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孟维礼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本书从家传史略、学术特点、临床经验、祖传验方等方面对肝病专家孟维礼世家进行了全面性的介绍和总结。
  • 文化与健康:医学人类学实践

    文化与健康:医学人类学实践

    医学人类学是研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中,人们如何解释“疾患—健康”的原因,他们所信赖的治疗类型,也研究这些信念与实践,如何与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变化想联系。
  • 藏象异论

    藏象异论

    本书专门探讨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关人体生命生理的基本问题,主要指藏象理论。内容包括:中医哲学、中医五行藏象学说、中医阴阳藏象(气血水火精神)学说。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其实是“论寒伤”。若直译过来,就是“论述寒凉(对人体的)伤害”。但仅仅这样理解,就未免失之于狭隘,比较合乎于书中具体内容的综合认识应该是:“论述寒、凉、温、热等四时之气与时行疫疠之气等诸多病邪对人体所造成的各种各样的伤害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病理机转以及如何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护理预防的一部中医药学专著。”这样表述似乎有些繁琐而累赘,但这也只是对全书知识要点的一个基本概括,其中蕴涵的医药学内容还有很多很多,远不是一二句话所能说全的。好在这已经点明了本书的主题和要旨,以后阅读起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 中医实用特色技能:痹症应用篇

    中医实用特色技能:痹症应用篇

    本书以“识病真谛、特色技能、痹症论治”三方面为主题,汇集了作者的科研成果、国家专利、师承秘诀等特色技能,以“巧而妙,妙而精,精而准”的口诀编撰方式全面而细致的解读难点、疑点及要领,使习者易懂、易记、易用、易传承。
热门推荐
  • 明卒

    明卒

    1640,捍我大明!大明不会亡,大明会变强!残垣断壁的大明,如何面对倭寇的再三纠缠?如何面对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如何面对皇太极的满清八旗?如何面对全新的世界形势?如何面对荷兰、莫卧儿、俄罗斯、奥斯曼、法兰西、英格兰、神圣罗马帝国、葡萄牙、西班牙诸多强权?如何面对全世界反明联盟?答案,就在本书中主人公张举会一一告诉你
  • 有凤临世王爷接招

    有凤临世王爷接招

    苏羽,二十一世纪特工,一次任务使她意外穿越到一个历史上没有的大陆。穿了就算了。什么,她是废材,好吧,她接受。什么,太子要退婚,她还看不上她好不好。轩辕燚玖,传说他心狠手辣,冷血无情。那么,请问每天跟在她后面无耻卖萌的是谁。某男:小羽,本王饿了,给本王做饭饭吃……某男:小羽,本王要沐浴了,给本王搓背……某女气绝,王爷你的节操呢,还做饭饭。
  • 腹黑娇妻:首席有点坏

    腹黑娇妻:首席有点坏

    一场血淋淋的浩劫过后,安念觉得自己可能遇到了一个假的厉墨深,不仅会洗衣、做饭,还会卖萌、会暖床。这与之前认识冷酷无情的厉总裁变化也太大了吧?她要逃,他要追,一言不合就公开:“这是我厉墨深的老婆,我就是要宠上天,咋的?”
  • 奢爱之爱做囚笼情做圈

    奢爱之爱做囚笼情做圈

    离开五年回到故里,他的身边已有妻女,杨思思抱着五岁的畸形儿,只能对着他的背影默默自语:“死神举起镰刀那一刻,宁愿你恨我也不要你孤影可怜的活,可是,牧景成,死神不要我。”她曾是他的致命宠儿,如今是他前妻,他有那么漂亮健全的女儿,她只能藏起属于他的畸形儿,五年前离开的原因烂在了肚里,相遇误会重重。高级会所被人卡油,他献身相救,捏着她的下巴笑的凄凉:“你怎么都喂不熟。”她咽下泪水笑的明艳:“还不如狗是吧?”他问:“多少钱?”“十万。”“不贵,我攥在手心长大的,值这个价。”刷刷两笔在支票上多填了两个零。却没想,一场畸形关系临头。
  • 神秘千金的宫廷爱恋

    神秘千金的宫廷爱恋

    一个势力很大了少女,却有了玩心,把自己隐藏在了大众的人群里,但是,总是有一些意外,害得女主的身份一再爆出,而男主却久久未出现,让男配有了先机,如果不是机遇,那么,这段爱情,就会这么没了吗。。。。。。。。
  • 都市仙旅

    都市仙旅

    包弧望着镜子里的屁股,在尾椎位置有一条粉嫩的尾巴映入眼帘!“尾巴啊尾巴!你要快快长大哦!所有的事,都要靠你来完成!”
  • 领导干部信息化基础

    领导干部信息化基础

    本书共分6章,分别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综述;信息化的三个主要领域,即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PowerPoint 2000中文演示文稿等内容。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倾城毒妃:世子塌上跪

    倾城毒妃:世子塌上跪

    白若璃,梁国有名的纨绔公主,大婚之后,一切都变了,向来疼爱她的祖母疯了。父皇中风了。自己信任的夫君赵谦将自己绑起来折磨,然后扔给了中了春药的寒世子。更不可思议的是,她与自己最亲最亲的姐姐白惜惜居然当着她的面做那种事。她不敢相信,却又不得不信。她看着自己身上渐冷的血,发誓,如果有来生,一定要这对贱人不得好死!可是,她真的重生了,她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家人。一定!
  • 娇女难宠:邪君扑倒请轻轻

    娇女难宠:邪君扑倒请轻轻

    被自己埋下的地雷炸死,成了个九岁的小皇帝,言煜捂胸长啸,我的36D大胸啊喂!群臣当她是傻子,名媛千金骂她是废物,更气愤的是还有个摄政王当她是暖炕的!叔叔能忍言煜都不能忍!除奸臣,收政权,撕渣渣,养几个小白脸在身边解解闷,小日子过起来~~~叔叔能忍某男都不能忍,散尽她的男宠,扫光她的桃花运,特么的连女人都不放过!言煜掀桌:“禽兽你滚不滚!”封君千慵懒的拍了拍身旁的软榻:“陛下,本王偏头疼,要借陛下的大胸肌靠一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