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氏点通疗法实践概述
进入2000年,作者把自己几年来的心理咨询实践做了一下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点通治疗,并让一些同人对此发表看法。当时正想办一个心理顾问中心,所以不仅将其命名为“重庆点通心理顾问中心”,而且还对愿参加该中心的许多相关人员进行了登记。从那时起,作者就开始有意识地应用点通治疗,印证点通治疗。
在实践中,作者觉得心理问题的原因实在太多,治疗也需要很多的方法,而点通治疗是一种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既有局部又有系统的治疗。于是作者曾将主要解决心络主干问题的治疗名之为“调欲治疗”,将主要解决次干、末干、网络线问题的治疗名之为“体验治疗”“悟言点击治疗”和“选择观念治疗”,将全方位解决整个心理问题的治疗命之为“‘灵魂’修塑治疗”。就这样,朱氏点通疗法的前期就有了这样几个分支疗法:①调欲疗法(因该疗法作者应邀参加了第五届华人心理学家大会)。②体验疗法(该疗法曾在第四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专题会上做过发言交流)。③悟言点击疗法(该疗法曾在重庆心理学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上做过发言交流)。④选择观念疗法(该疗法的论文曾发表在《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增刊上)。⑤“灵魂”修塑疗法。由于心理问题往往是多因素的、呈结构性的,需要系统的有主有次的治疗,所以作者认为在治疗上也应是多方面的、呈结构性的,于是还是将这些分支技术统合为一个整体,名字叫朱氏点通疗法。
日积月累,作者拥有了一大批“点击悟言”,其中被评价较高的有:“世态万千,我心怡然。”“世路由他险,天下任我行。”“逃避更恐惧,面对才坚强。”“失败往往和成功相伴,幸福始终与痛苦同行。”“把握念头就是把握人生,驾驭偶然就是驾驭必然。”“看不惯寸步难行,容得下地阔天宽。”“如果让人生从头再来,你将怎样生存于世间?”等等。由于有些悟言是本人用毛笔书写并装裱镶框的,所以成了有些来访者自己室中的一道风景,甚至成了他们的一种“纪念品”或“收藏品”。
作者的“体验推拿”各种各样,其中有和来访者一起上街演说、卖报纸、发传单、擦皮鞋、清除“牛皮癣”、帮环卫工扫地、帮协勤人员招呼过街人群、去美容美发店等打工、去人才市场应聘、扮“记者”或“社会工作者”对有些行业进行“调查”等,也有专为来访者举办的“联谊会”“心理沙龙”等。这些“体验推拿”在来访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时代信报》在2005年3月24日第15版以《忧郁之患》为题目的综合报道中,介绍了作者怎样用体验推拿治愈抑郁症的故事。《重庆晨报》在2006年3月7日以《两学生沙区街头擦鞋过心理关》为题目,报道了作者用体验推拿解决心理问题的情况,并于2006年3月17日以《学生擦鞋过心理关 学校要拍纪录片》为题目,报道了作者用体验推拿解决心理问题在广西产生的影响。
由于疗效相对显著,所以来找作者咨询的人越来越多,名声越来越大,收费价格也从最初的每小时50元逐步提高到现在的300元。这个价在全国是很低的,但在作者的当地,则是高的。作为私人心理咨询所,没有医院、大学的牌子,在人们普遍还没有心理咨询意识、心理咨询消费观念的今天,没有疗效,别人是不可能一次花几百元来找你的。作者的口号之一是:“靠经验和疗效成就于业。”作者的经验主要源于实践,而疗效主要源于点通治疗,当然也不排斥采用其他的治疗。
因为朱氏点通疗法不是一种单一的疗法,而是一种系统性的综合疗法,所以它的适应病症是较广泛的。在作者用该疗法解决的心理问题中,有情感问题、婚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某些性问题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问题。在作者用点通疗法治愈的心理疾病中,有“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适应障碍”等。就作者现在而言,点通治疗已成了必用疗法或习惯性疗法。如果不用点通治疗,对作者来说,有一种不适应感。
(二)朱氏点通疗法的应用举例
1.如何让她走出痛苦的深渊
(1)基本情况
20岁的范秋是一个大二的学生,因无法上学,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了作者的心理咨询所。因为她害怕学校,害怕同学,也害怕老师,一说去学校,就感到全身发冷,头脑发懵。她总感觉别人要害她,包括她的父母。经常失眠,做恶梦。在她的感觉世界里,学校就像一座恐怖的监狱,处处让人不安和恐惧。那些同学的眼光很可恶,尤其是同寝室的同学,个个都让她恨之入骨。每天都怕进寝室,但每天晚上都得进寝室。因她每天都要洗澡,且每次洗的时间都很长,所以寝室的同学总爱说她。因有时要打鼾,所以寝室的同学有时要嘲笑她。她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熬过大一的。现在开始读大二,她怎么也不敢进那寝室了。那些老师的眼光也很可恶,似乎都瞧不起她,似乎都知道她内心的恐惧。每次上课,她都很紧张,因她怕老师看她,怕老师提问。她最怕女辅导员和年级组长。因为她老装病去请假,女辅导员不同意,还批评她,而年级组长总爱揭穿她请假的谎言。她渴望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最恨被人管,最恨那些约束人的规定。可那位女辅导员管得很严,学校的规章制度又很多。她其实很想读书,且很想获得好成绩,可她无论怎样努力,都读不进去,上课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无可奈何,她常常独自去无人的地方痛哭。父母一直疼爱她。她曾坚信自己永远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现在,父母总是要求她去上学和回寝室去,有时还生气地说她,让她深感父母根本不理解她,总想把她逼入绝境,以便尽早地丢掉她这个包袱。因为这些,她觉得活着太苦太累了,多次想自杀。走在街上,总希望有车把她撞死。父母带她出去旅游时,总希望飞机坠落。看到河,看到桥,就想跳下去。她渴望这世界上真有桃花源。由于看了许多国外的动漫,尤其是日本的,就认为国外是人间天堂,所以日思夜想去日本。但现实告诉她,既没有桃花源,又不能去日本。于是,她开始躲进自己家中的个人卧室,并逐渐变得怕见人了。在大学的一年时间里,老师和父母不知做了她多少次工作,简直可以说是伤透了脑筋,但最终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其间,去过多家医院和心理咨询所。医院主要是开药,可她坚决不吃,因怕吃后变傻。那些心理咨询师所说的她也听不进去,因为他们都认为是她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她认为自己没什么问题,而是周围的人和社会有问题。
让她感到很苦、很累、很怕见人的原因还有:认为自己长得太肥,脸太大,唇太厚,肩太宽,加上脸上有痣,又带眼镜,还是单眼皮,因此总认为自己是“丑八怪”。除此之外,胸部有红痣,肚上有黑斑,腿上还有个小疙瘩。这一切都让她非常讨厌自己。小时候,大家都喜欢她,她从没觉得自己丑。大约是小学五年级时,她所崇拜的堂姐说她嘴唇厚了,不好看。由此很难受,并经常照镜子看嘴唇是厚了还是薄了,结果慢慢发现自己其实长得很丑。进入青春期,生理出现了一些变化,于是她觉得自己越来越丑。她想去抽脂,想去整形,想做矫正近视手术,想怎么让肩变得窄一些。可父母和她最喜欢的外婆根本不同意。在人们的眼里,她是一个很秀气、很文静,长得不错、身材也很适中的乖女孩,根本不是什么“丑八怪”。在一些邻居眼里,她还越长越乖了。可当那些邻居阿姨由衷地赞赏她时,她的内心却充满了愤恨:“你太可恶了!我明明这样五,为什么要这样讽刺嘲笑我!”
让她感到很苦、很累、很怕见人的原因还有:她觉得自己什么都笨。由于种种原因,她的成绩不断下滑,每考一次就被打击一次。不会唱歌,每遇唱歌,就总是逃避。不会游泳,体育项目都不行。每到夏天,最怕别人叫去游泳。家务一点不会,如果没有父母,她简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因此,很怕父母生病。因为一旦生病,别说照顾父母,就连自己都没法过日子。假期和几个同学出去玩,总需要别人照顾,让人烦不胜烦,因此觉得自己连玩都不会玩。20岁的人了,竟不敢独自去商店买衣服,需要妈妈同去,并由妈妈出主意做决定。按她的话说:“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做,也不想做。可我学习又很笨,所以我完了!”
正因为总觉得自己又丑又笨,所以怕别人看自己,自己也怕看别人。让她特别讨厌的是,她一说话或一见人就会脸红。
让她感到活得很苦、很累的原因似乎还有很多。如怕乘电梯,因怕在电梯中遇到坏人或电梯在中途出问题;怕坐轻轨,因那里人多,怕被踩死;怕进商店,因怕营业员看自己;怕上街,怕别人把广告传单发给她……
作者了解到,她从初一就开始怕同学怕学校,只是那时没现在这样严重。最初是怕上体育课。只要一集合,她就手足无措,并感到口干舌燥。她很怕别人看她。上体育课时,全班的女生都站前边,所以她总觉得后边的男生都在看她,男生们的有说有笑都在针对她。由此,她有时表现出了强烈的愤怒。结果,还真的引起了一些男生的注意,招来了一些议论和嘲笑。因此,体育课成了她最害怕上的课,总是借故不去上。慢慢地,就变得怕同学怕学校了。初二的有一天,她终于实施了自杀,用丝巾勒自己的脖子。初三时,又实施了一次,用玻璃割腕。由于怕疼怕死,前后几次自杀均未成功。
作者了解到,她在高三时就开始做心理咨询了,尤其是高考前,做过好多次。从初中开始,她的成绩就开始不理想,但还基本能保持优或良的水平。可到了高中,成绩总是不断下滑,这使她特别没面子。也就是从那时起,她总觉得同学和周围的人要害她。最初咨询去的是一家医院。医生说她有焦虑和抑郁症,还有强迫症。由于她不愿服药,就让她专门做森田治疗。她每天要放一个光碟,每天要听一些放松的话,前后做过十多次,症状有些缓解,但问题依然没解决。其中想死的念头还越来越强烈。她说:“我其实不想死,但实在是太苦太累,实在是活不下去。”
她告诉作者,她从小就很外向,是一个让家人和周围邻居都喜欢的女孩。读小学时,成绩也很好,是班上很得宠的“班花”。有一天,一个男同学说很喜欢她,她很高兴。回家对父母说后,父母说:这个男同学不是一个好同学;一个女孩子,千万不能出这种羞死人的事!她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从此,她开始讨厌那个男生和那些对她好的男生,总觉得他们别有用心,都很坏。可那个男生还是老来找她玩。于是她破口大骂,甚至想打人家。自此以后,男生们都怕与她来往了。也是从那时起,她渐渐开始不喜欢异性,尤其怕被异性喜欢。由于一些女生在成绩上很快超过了她,使她失去了优势地位,所以她便认为,所有的男生都很坏,所有的女生都让人讨厌。到初中时,她的人际关系开始恶化,几乎没有一个朋友,性格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内向。她说:“从初中以来,我既不喜欢异性,也不喜欢同性,只喜欢爸爸妈妈。可现在,我连爸爸妈妈也不喜欢了。因为爸爸妈妈都讨厌我,还想害我。”
从这些基本情况看,范秋的问题已属心理症。因为她自我感觉很痛苦,在他人看来也不正常,其社会功能已受严重影响。就程度而言,已属极重度。因为即便在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其痛苦不能在短期内消除,其社会功能也基本丧失,需要长期心理治疗。如果按现行的诊断标准,那些医院所下的“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也很有道理。
(2)把握症状症因,找到主次症结
通过交流、观察、询问、测试,以及了解其父母,作者归纳其心理症状有:在压力症状方面,有很重的压力感;在不适症状方面,有很重的不适感;在情绪症状方面,有强烈的痛苦、恐惧、焦虑、紧张、苦闷、绝望等情绪;在注意症状方面,有注意过分集中(如过分注意同学、老师的态度和看法以及自己的体相)和注意难集中(如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课)的情况;在兴趣症状方面,有对许多事情不感兴趣和原来兴趣大大减退的现象(如对学习和交往);在态度症状方面,有对自己不满、对他人失望、对人生消极的态度;在意志症状方面,自觉性自控力都较差,尤其缺乏坚强、勇敢、果断等品质;在感知症状方面,有感觉过敏、感觉倒错等问题,尤其是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等精神病性的问题。在行为症状方面,有严重的逃避或回避、退缩行为,有自伤自杀行为,有学习困难和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在生理症状方面,有发冷和头脑发懵(要去学校时)、口干舌燥(上体育课时)、失眠及恶梦(经常性的)等。
作者认为造成这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外界系统看,有个人生活事件的影响。如小学时因一男生喜欢她而发生骂人事件;堂姐说她唇厚不好看;中学上体育课以为别人在说她而多次与男生发生不愉快事件;高中成绩不断下滑;大学因打鼾多次被嘲笑,因每天洗澡导致与同学有矛盾;因常请假被辅导员批评、被年级组长揭穿谎言等。
从生理系统看,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发冷、口干舌燥等生理反应其实都是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
从心络系统看,其中主要有欲望因素(想学习好但不能、强烈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等)、人格因素(依赖性太强,过分自卑与过分自尊并恶性循环等)、能力因素(自理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太低)、认知因素(自我评价过低等致体相障碍,有被害妄想等)、情绪因素(恐惧、痛苦、绝望等)、行为因素(习惯性逃避、退缩)等。
将这些原因进行排列,并分析这些原因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其感到活着太苦太累甚至活不下去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从纵向看,第一层次的原因有四个。首先是有种种害怕,如怕同学老师,以及单独坐电梯、进商场等;其次是有被害妄想;再次是有体相障碍;最后是想以出国、自杀等来逃避现实又不能。这四个原因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第二层次的自卑。自卑后的原因则是第三层次的人格依赖、能力低下、某些欲望不能满足以及受过外界一些因素的影响。人格依赖和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则是父母的教育有问题和学校教育只重学习及考试的影响。从纵向的逆向看,自卑会反过来加重人格依赖和能力低下;害怕、体相障碍、被害妄想和自杀不能或出国不能会反过来加重自卑。
从横向看,第一层次的害怕会导致被害妄想,被害妄想又会反过来加重害怕;害怕还会导致其想自杀或出国;体相障碍会导致其逃避,即想一死了之或躲到国外去。第三层次的能力低下会导致依赖人格,而依赖人格又会反过来导致能力低下。
从纵向横向的诸多原因及关系中,作者认为其主症结是能力低下、人格依赖及自卑,次症结是认知有误,即有体相障碍(自我意识障碍)和被害妄想等,再次症结是情绪害怕和行为逃避。其心理病因网络图为:
从上述的简单分析中不难看出,心理病因是多方面的、系统的、之间确实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互为因果的、整体上是呈经络关系或网络关系的;其传导性也是很明显的:如凡遇能力问题,她就会自卑,继而害怕,继而感到很苦很累、活着艰难;凡涉及体相障碍,她就会感到自卑,继而感到别人在说她嘲笑她想害她,继而会害怕,继而想自杀或出国,也可能一下就想到自杀或出国,还可能一下就感到活着太苦太累。
从上述的简单分析中也不难看出,每个心理病案的心理病因是呈结构性的。该案例的心理病因网络图,就很形象地反映了这种结构性。而这个具体的病因结构,则是源于心路,即心理病因的基本结构。
对于该案,作者相信有很多的心理咨询师会认为是神经症中的社交恐惧症,并会采取认知疗法或行为疗法进行治疗,但效果肯定不会理想,原因是只看到了害怕这一点,没看到害怕后面的直接和间接的若干复杂的因素。何况害怕也仅仅是比较表层的因素。作者也相信有一些较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会看到其深层次的原因是自卑,是人格问题或人格障碍,并同样会采取认知疗法或行为疗法等进行治疗,但效果肯定也不会很理想,原因是他们很难看清自卑后的七大原因:能力因素、人格依赖因素、外界影响和欲望受阻因素、害怕因素、妄想因素、体相障碍因素、自杀不能或出国不能因素。再则,他们也很难知道这些因素之间有传导影响。作者更相信,一些精神科医生会认为是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或神经症或人格障碍,会让其服若干疗程的药,但效果也肯定不理想,因为药物只能控制某些症状并不能消除那众多的病因。朱氏点通疗法能有效解决该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较全面、较系统地把握其症因,能看清这些症因间的关系,并能把握其主、次症结。其他疗法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全面地系统地把握症因及症结,因而不可能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治疗。
按心络学的心理症分类理论,范秋的心理症主要属心络症。
如果按心络症的多联性分类,属心络综合症,其中最主要部分则为能力综合症和人格综合症。
如果按单一性分类,就有13类及其若干小类,分述如下:
①能力症:能力低下症、能力缺失症。
②人格症:自卑人格症(依赖型、逃避型)、唯我人格症(唯我独尊型、我想即该型)、自恋人格症(死要面子型)。
③认知症:自我认知偏差症(自我认知过低症)、负性认知症、灾性认知症、片面认知症(以局部代替全部、以个体代替整体、将“有时”说成“总是”、将“某些”说成“所有”)、精神病性认知症(妄想认知)。
④欲望症(欲望未足症)。
⑤情绪症:恐惧症、压抑症、不满症、反感症、怨恨症、厌倦症。
⑥行为症:逃避行为症。
⑦兴趣症:兴趣缺乏症、兴趣减退症。
⑧态度症:态度消极症。
⑨意志症:意志薄弱症。
⑩感知症:感觉过敏症。
[11]人际症:人际交往恐惧症、人际交往困难症、人际交往缺失症。
[12]压力症:客观事件压力症(个人生活事件压力、适应障碍)、人际关系压力症、要求压力症、希望压力症、评价压力症、比较压力症。
[13]不适症:学习不适症、人际不适症、社会不适症。
从这些分类中,我们也可看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往往都是很复杂的,原因都是众多的。
(3)确定治疗主次,考虑具体措施
从心理病因网络图上看,本案例的治疗点有这样几个:一是害怕问题,二是体相障碍问题,三是能力低下问题,四是依赖人格问题。
根据自己的治疗经验,作者认为该案的切入点是能力低下(首先是自理能力)问题的解决,突破点是依赖人格问题的改善或解决。对已满20岁的范秋来说,自理能力问题的解决相对来说要容易些。当她具备自理能力后,就能有效地减少其一些自卑和对父母的依赖,从而能有效地增强其一点自信和独立性。如果她能完全摆脱对父母和他人的依赖,完全具备自立性,就说明她不仅具备了相应的某些能力,克服了某种程度的自卑,而且具备了一定自信的人格品质。这种品质能使之善待自我,面对现实,客观认知,从而能使之消除体相障碍,克服害怕情绪,矫正被害妄想。
治疗的主次为,首先逐步解决其能力低下的问题;其次在初步解决一些能力低下问题的同时,解决其体相障碍的问题;最后是解决害怕的问题。当然,这些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是互相穿插进行的。
具体措施:一是给其父母全面分析诸多问题的原因,介绍自己的治疗设想及方案,预计需要多少次治疗,需要多少费用等;二是和范秋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像对待女儿那样去对待她,使之充满了希望;三是与她及其父母协商是否休学等事宜,同时商定一些治疗事宜,如多久到心理咨询所一次、到什么地方去进行体验推拿、她能接受或希望的体验推拿方式有哪些等;四是要想法让其做家务、去面对某些场面、去学某些东西、去应聘、去打工、去独自应对处理一些现实问题;五是要求其坚持写感受体会、心得收获,并不断自我深悟、自我总结,尤其要准备在痛苦的过程中坚持完成自我改造、自我建设;六是要求其父母全方位配合,创造必要的治疗条件,并不断发现和肯定其进步。
整个的治疗及方案请见如下整体治疗分进图(简称治疗图):
(4)领悟症因症结,实施点通治疗
①领悟症因症结
作者首先根据心络图,向其介绍了心理问题与欲望、认知、人格、能力、情绪情感、行为、注意、记忆、兴趣、态度、意志、感知、人际关系、生理因素、外部因素的关系。她听后发现,自己老想死、活不下去,怕这怕那,总觉自己太笨和不行等,是自己的情绪有问题、能力有问题、性格和认知有问题。
作者请她尝试分析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她的结论是:因能力不行导致自己害怕,再导致自卑,再导致想死。作者肯定她的分析很有道理。
在她发现自己问题的这些原因后,作者分别向她提了这样一些问题:根据你的情况,自卑会导致一些什么问题?害怕会导致一些什么问题?总认为自己太笨和不行会导致什么问题?她说:自卑会使自己怕这怕那,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会对很多问题敏感,会很在乎别人的评价,会死要面子,会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或要整自己。害怕会使自己不敢去学校,不敢见同学老师,不敢见外面的人,不敢出门,想躲到国外去,想去死。她说:总认为自己太笨和不行,也会使自己自闭,也会使自己害怕,也会使自己越来越不行。作者肯定她说得很对。
作者请她把问题的若干原因列出来。根据自己的分析,再用图把它们的因果关系反映出来。她能画出局部的或单一的某种因果关系,无法画出整个的因果关系,但心中还是基本能知道整个的因果关系。作者最后叫她只分析自卑、害怕、能力、自我评价的相互关系,看谁是最主要的。她发现,能力是最主要的。
通过这些提问、分析,她领悟到了症因的方方面面和原由及其症结。这些症因和症结的把握,使她深刻地认识和领悟到了自己问题的实质。
作者把她所感所悟的情况进行整理,加上自己的分析和指导,最后就形成了心理病因网络图。
本案的心理病因网络图不是一次形成的。在大量的实际个案中,有许多的心理病因网络图都不是一次形成的,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尽管心理咨询师心中早有这张图。在有些个案中,心理咨询师也不一定一次就能形成心理病因网络图。因为有时因时间有限、来访者不愿说真实情况或避重就轻、心理咨询师理解有误等不叫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情况,何况来访者的情况有时也是不断变化的。另外,心理咨询师心中形成的心理病因网络图往往和与来访者共同探讨后形成的心理病因网络图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很正常的。一般来讲,应该以后者形成的心理病因网络图为准。
②实施点通治疗
从某种意义上讲,让来访者领悟症因、症结是治疗的开始。有时候不是要等来访者完全领悟症因症结后才开始治疗,而是一开始就要进行治疗。因为治疗的主导因素,从总体上看还是在于心理咨询师。在来访者充分领悟的基础上再进行治疗,效果当然会更好。问题是,有些来访者的领悟非常有限,甚至无法领悟。所以,有些治疗就只能是边领悟边治疗,边治疗边领悟。
〇注意捕捉、提炼和应用悟言
点通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悟言点击,而一些重要的悟言往往是在对症因、症结的领悟过程中获得的。
范秋在领悟症因、症结过程中,有不少感悟。作者及时捕捉了一些有利于揭示症因、症结和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感悟语言。其中一条很重要的悟言是:“我发现自己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心理不健康。导致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只注意学习,没注意能力的培养。”我马上对她说:“你的领悟很深刻。你的这种领悟很有价值,要牢牢把握它!”经过双方的考虑,最后形成了这样的点击悟言:“心理健康、增强能力第一,学习第二。”这句悟言看起来很简单,但它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而且指明了治疗的方向。
作者叫她每天早晚都要说出这句悟言,至少三遍,并要记下那些新的感受。记下的感受不要太多,有时一句话就可以了,决不能让记感受成为一种负担。
作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不断捕捉其悟言,并不断进行提炼,不时鼓励其应用。如:在从不会做家务到选择学做家务的体验推拿中,提炼和应用的悟言有:
“我们最重要的是能力。我有了同龄人没有的能力”;在不敢出门到终于出门去菜市场买菜、去商场买日用品的战胜自我的体验推拿中,提炼和应用的悟言有:“让所有人都来轻视、否定、嘲笑我吧”;在开始去学开车就遭遇一系列不适应继而不敢去训练场到坚持去开车的体验推拿中,提炼和应用的悟言有:“逃避更恐惧,面对才坚强”;在不敢去求职到去各处求职的体验推拿中,提炼和应用的悟言有:“我在走向坚强,准备百次千次地失败”;在从没打过工也完全不敢去打工到去很多地方打工的体验推拿中,提炼和应用的悟言有:“越要面子越没面子,少要面子反有面子”;在从不愿离开自己温馨卧室也从不愿离开自己家到自己外出租房独住的体验推拿中,提炼和应用的悟言有:“在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是自己。”这仅仅是增强其能力、减少其依赖过程中提炼应用的部分悟言。在消除其体相障碍以及各种害怕的过程中,也提炼应用了不少点击悟言。这些点击悟言,对范秋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〇让治疗无处不在
让治疗无处不在,就是要把治疗过程中的一切机会都作为治疗的机会。
怎样才能使自己心理健康呢?怎样才能增强自己的能力呢?作者把自己过去治愈的一些成功经验告诉了范秋:必须去进行各种各样的体验;可以边学习边体验,也可以暂时休学,边体验边学习。至于具体怎么选择,完全由她来决定,作者和其父母都不做决定,甚至不提建议。不管她做什么样的选择,大家都表示支持。
就这点而言,有很多人往往不解:家长往往会有自己的观点,并习惯于给孩子做决定,何况他们根本不希望孩子休学,因而最怕孩子做出休学去进行体验的决定。他们不解:怎么能让孩子来做决定呢?心理咨询师们往往有自己整套成熟的看法或经验,非常清楚做怎样的决定会更好,所以完全可以直接提出来。因此,一些心理咨询师会纳闷:何必要让她做决定呢?其他的亲朋好友更会觉得自己的看法正确而纷纷主张这样或那样,因此也会不解。
作者因深知其主要症结是能力低下和人格依赖,无论什么时候想到的都是如何增强其能力、减少其依赖,所以认为,让其做决定就是一次治疗的好机会,而且就是一次很好的治疗。因为这能开始让她学习自主独命,不依赖他人,并学会承担自己选择的结果,并同时获得许多新的体验。作者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只要你心中有其症结和总想消解其症结的意识,你会发现一开始就有许多治疗的机会;而把握住了这些机会并巧妙地利用,就会让来访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成长。何况现在对她而言,重要的不是她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而是她能不能、敢不敢做出选择。更何况这两种选择都各有好处。
范秋自己做出了边学习边体验的决定,这让她的父母和作者都很高兴。父母高兴的是,她终于自己选择了去上学,而不是他们的一再苦劝。作者高兴的是,她终于为自己做了一次决定,而没有依赖父母和别人,并且从中独立地思考了许多。这些都是她以往没有过的。尽管作者明白她这一选择基本上做不到。其实,无论她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在作者这里,她都是成功的。
她虽做了选择,但确实是无法去学校。作者说:“人重要的是能够或敢于选择,但选择有时就是做不到,有时就是行不通,有时就是效果不好。因此,人更重要的是能够不断选择。此路不通彼路通,东方不亮西方亮。相信自己能在多种选择中最终能得到正确的选择。”于是,她又作了一个决定:去日本。父母坚决反对。一是她不会日语,二是她连自理能力都没有,三是认为她去日本完全是一种逃避,他们没必要为这种逃避去花这么多钱。作者再次肯定她为自己做出了一次选择,并在决不反对她的情况下,再次强调,做任何选择,都要考虑是否行得通、最终会是什么结果的问题。作者有朋友在日本留学,在向她介绍了他们在日本留学的情况后,告诉她如果实在要去,就必须做好怎样的准备。结果,她很快放弃了这个决定。这时,作者问她:“假如你选择休学一年,情况究竟会怎样?”她没加思考地摇头:“那不可能!那不可能!”由此可见,应试教育带来的“学习至上”对她影响有多深!作者对她的不愿休学表示理解,并叫她再思考,并相信她最终能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并且有效的选择。几天后,她又来到了作者的心理咨询所。她说她昨天决定去卧轨自杀,到铁道上后又有些犹豫:“反正都要死了,为什么不可以选择一下休学呢?”想了很多,最后决定还是休学。作者再次肯定她又为自己做出了一次选择:“从现在起,你很可能开始了人生的转折。因为从现在起,你开始了面向社会和未来。人最终都要生活在社会舞台上。你休学一年,这一年时间对你这一生来说,不会有什么大的或坏的影响。但对你的成长来说,就至关重要。说不定,你这一年,会成为你一生的财富。请你记住今天,我相信它是你一个崭新的起点!”听了作者的话,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作者这时请她说出那句悟言:“心理健康、增强能力第一,学习第二”!她说了,声音很小。作者鼓励她大声些,再大声些。她都一一做到了。最后,作者和她一起,就像站在高山之巅对着长空大地一样,高声喊出了那句悟言。她很激动,内心似乎受到了某种震撼,眼泪一下流了出来:“要把学习放在第二位,好难好难啊!”很快,她就休学了。
休学后做什么呢?当她做出某种选择后,又会面临一系列的难题,这时又该怎么办呢……作者坚持让她来考虑,来选择,来决定,叫她父母只提供可行性选择的一点协助。这一切,对她来说,是步步艰难。作者始终强调,任何选择都是可以的,但都应该是可行的和有好结果的,并始终坚信她能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她不知道遇到了多少难题。就这样,她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进行思考,不断进行选择,从而获得了一系列宝贵的体验,并因此逐步增强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就作者而言,就这样赢得了一次次很好的治疗机会。
〇体验推拿,从易到难
休学后,她根本不敢出门,所以只能进行一些容易的简单的操作。作者想办法让她选择了就在家里进行另角色体验推拿:首先,以一个家庭孩子的角色开始学做家务:抹尘、扫地、洗衣、洗厕、买菜、做饭。这一切,都是她不会的,也是她从不愿意做的。因为从小到大,父母都不要她做这些,而只要求她学习、学习、再学习。作者告诉她,做家务是培养能力的基本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修课。没做过家务或不会做家务的人,以后都会比会做家务的人少一些快乐,多一些烦恼。以一个家庭孩子的角色做家务后,她有很多体验。如看到自己付出劳动后的整洁房间,有一种成就感和舒适感;父母不在时,不再为吃什么、衣服脏了怎么办、遇到问题该怎么办等而烦恼,有了一定的安全感。然后,以一个履行责任义务、拥有孝心的女儿角色去做那些家务,并要求洗父母的衣服等。这种角色体验使她第一次收获了一种尽责尽孝后的舒畅和愉悦。她说:“当我把自己做好的饭菜端到桌上,看着父母高兴地吃着时,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并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当电灯坏了并由我搭着梯子上去换好后,我还感到了自己的责任。因为自己真正成了家庭中的一员,并真正能为家庭承担一些责任了。”最后,以一个每天工作忙碌劳累、回家后还要承担家务的母亲角色去体验。这种角色体验使她深深体会到了做母亲的艰辛,收获了沉甸甸的混合着泪水的感动与感激。
如果没有做家务这种体验推拿,她的心灵就不可能获得这么多的感受。如果我们每天给她讲怎样才能获得成就感、愉悦感、安全感、责任感等,而不让她去体验,她可能永远都没有这些感受。而作者什么也没说,只是鼓励她去进行体验推拿,可她还获得了这么多。所以作者一直认为,体验对人心灵的按摩,远远胜过说教。
在做家务之余,她没有忘记学习。这时她竟发现,学习的效果反而比以往成天都在学的效果好。这时,作者才告诉她,自己从小学到高中,因生活所迫,从来是以干活为主,学习都是靠零星时间,而学习的效果反而比别人好。原因有二,一是这样的学习动机强烈,还是一种享受,所以效果好,二是每天学习的有效性是有限的,只要那么一些时间就行,所以成天都学的反而效果不理想。
对于范秋而言,做家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对于她所应去从事的体验推拿而言,又是最简单的。如出门去购买各种日用品、去学开车、去收旧衣服在网上卖、去人才市场或劳务市场求职、去各处真正打工、离开家去租房独住等。这些体验推拿,对范秋来说,其难度就犹如当年的红军过雪山草地。但经过她顽强的努力和作者以及她父母的不断鼓励支持,她都一一闯了过去。
不仅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各种体验推拿要从易到难,而且其中的某一项也应如此。如那年大年三十,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旁的“大学生露天马路家教市场”已无一人招聘应聘。作者希望她这时去进行一次挑战过度自尊、增强自信和勇气的体验推拿。如果要她单独去,她肯定不敢。于是作者就陪她一道去了那里。如果让她独自举着“春节家教”的纸牌站在人流滚滚的大街上,她也肯定不敢。于是作者先独自举着那牌站到了大街上,然后叫她前去站在旁边。当她可以抬头并抬起眼睛后,作者就把那牌交给她举着。当她基本上能面对大街上来去纷纷的人流后,作者就逐步尝试着离开她,让她一个人站在那里。此后,作者希望她能用目光去期待那些行人来问关于家教的事,甚至主动去和一些人打招呼。当真有人来了解情况时,作者就用手式、目光鼓励她要勇敢应对。最后,她终于完全能自信地面对和从容地应对了。体验推拿的地方,就像是舞台,范秋在那里,就像是一个学表演的学生,而作者,就像是一个教师。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要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种种角色,在这个舞台上度过自己的一生。体验推拿,既是对她心灵的“按摩”,又是对其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人生境界的提升。那次体验推拿后,她还独自在她的老家举着一个“家教”的纸牌,在大街上接受挑战。下面的一组图片,就是作者那次带她去进行体验推拿的情况。
作者对范秋实行的体验推拿治疗,多种多样。在去学开车和各地打工等过程中,除另角色体验外,还有另环境体验、另情景体验、另生存方式体验、另生活方式体验、另观念体验、另态度体验等。在具体实施这些体验推拿时,也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原则。
一系列的体验推拿,不仅使范秋的能力增强,而且使她的认知和人格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〇在分步推进治疗中自然地交互应用“调”“修”技术
在对范秋的整个治疗中,作者不仅大量应用了体验推拿技术和悟言点击技术,而且灵活自然地交互应用了欲望调节技术、“灵魂”修塑技术以及其他方法。
在应用欲望调节技术方面,是很自然地让她实现了欲望的种种调节。
是张欲,在总体方面,是激发了她要心理健康、要增强能力的强烈欲望。在具体方面,激发她要争取出门、要去学开车、要去网仁开店、要去应聘打工、要去学会与人交往、以后要去国外学习、以后要成为一个能自主独立并能承担家庭与社会责任的人。这些强烈愿望的激发,使她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是转欲,在总体方面,是把她以往的强烈追求以学习为中心欲望转到了强烈追求心理健康和能力提高方面。具体就是让她由全力以赴地做好某一项体验后转到另一项再到另一项。
三是降欲,在总体方面,把她从小到大就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总想追求“学习第一”的欲望以及处处想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降了下来。具体方法,是让她不断降低总想得到别人高评价的愿望、总想在人前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强的愿望、过分要面子的愿望等。这些愿望的不断适度遏止,使她减少了许多的内心压力和冲突。
四是践欲,在总体方面,是让她把想从心理困扰深渊中走出来的强烈愿望变成了全面而系统的治疗行动,并最终实现了这一愿望。在具体方面,是能自主独立地应对许多现实问题了、对自己的体相满意了、对同学和老师等人不害怕了等。
五是衡欲,在总体方面,是让她把想摆脱心理困扰、想心理健康、想具有多种能力、想正常与人交往、想重新学习、想以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等诸多愿望进行了整合,突出了主次,并使之得到了由主而次的满足。在具体方面,是让她能力的增强、认知水平的提高、人格的改变、行为的把握等都控制在了某个度上,甚至在治疗时间上都考虑了平衡和适度的问题。
六是足欲,在总的方面,是让她的治疗期待最终得以实现。在具体方面,是满足了她想消除恐惧、妄想、自杀念头、体相障碍,做充满自信并能独立面对现实的人的愿望。
这诸多的欲望调节,都是在诸多的体验推拿中、悟言点击中、“灵魂”修塑中完成的。
在应用“灵魂”修塑技术方面,是很自然地让她开始了“健康修”和“境界修”。范秋能从痛苦的深渊中走出来,从体验推拿的角度看,是得力于众多的体验推拿,从悟言点击的角度看,是得力于众多的悟言点击,从欲望调节的角度看,是得力于众多的欲望调节,但如果从“灵魂”修塑的角度看,则是得力于“健康修塑”和“境界修塑”。
争取做到“能力兼备”“欲望适度”等,本身就是“健康修塑”的重要内容。从一开始,作者和范秋就把治疗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定位于“心理健康”和要具备相应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她的治疗,在实质上就是一次“健康修塑”。
内心要平和,待人处世要平和;不计较,要善于宽恕别人,并善于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不管是在网上开店,还是去商场和一些单位推销果汁等商品,都要讲诚信;对于父母,做子女的只能选择无限的感激和孝顺;无论是学英语、学开车,还是做家务、去各处打工,都需要勤奋、勤劳的精神;无论人怎样过这一辈子,都要注意锻炼身体,调节心态,做到身心健康。这些贯穿于各种体验推拿中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境界修塑”中的修“和”、修“恕”、修“信”、修“孝”、修“勤”、修“康”的内容。
在消除其恐惧同学的某些方面,作者应用了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法。在消除其某段时间里不知怎么老做恶梦的困扰时,作者应用了精神分析疗法中的释梦法。
所以,按作者的观点,范秋能从痛苦的深渊中走出来,是得力于调、推、点、修之法和其他方法的综合应用。
〇要求其本人和父母尽量配合
作者要求其不到万不得已时不用药,要求其写治疗札记,要求其进行种种体验推拿,要求其坚持悟言点击,要求其保证睡眠、合理饮食、坚持锻炼,要求其坚信自己能克服改变与成长中的痛苦,其中也要求其不要半途而废。这些,范秋都努力做到了,有些还做得相当好。
作者要求范秋的父母要改变教育观念和模式,要更新亲子关系,要做最大的努力来配合治疗。如不要以为孩子的成绩好就“一好百好”、不能读书就“一不好百不好”,而应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立足未来的理念来教育培养孩子;不要以为孩子就是孩子,什么都要进行教导,什么都要为其代劳包办,而应把她作为有一定自主性、独立性的成人来看待,尽量让其自己成长;不要以为让孩子快乐就是要让她享受父母的种种现成、就是要让她回避种种困难,而要“狠”得下心来,让她去经风雨,见世面,吃苦受挫,在战胜困难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享受胜利或创造的快乐。在这些方面,范秋的父母也做得不错。当然,他们也做得很苦。在治疗结束后,范秋的妈妈对作者说:“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次的脱胎换骨。看到她打工回来,双脚都肿了,还要坚持做饭、洗衣、学英语,并准备明天的工作,我们真的不忍心!为此,我都不知悄悄哭了多少场!尤其是我们对治疗过程中的种种变化不理解、不适应,更让我们伤透了脑筋。给您说实话吧,我们有好几次都想放弃。要不是您的一再鼓劲,别说秋秋,就连我们也坚持不下来!”
所以,范秋能从痛苦的深渊中走出来,也是她和她的父母克己、坚持、顽强努力的结果。
〇要求其不断比较,不断自强
每一次咨询后,作者都要问其有什么收获。每下一次来,作者都要了解其又有了什么进步。这些收获和进步,都要由她自己来总结肯定。作者认为,只有来访者认为的收获与进步才是真正的收获与进步,心理咨询师认为的收获与进步虽然可能更客观,但在治疗过程中只具参考意义。而她认为的收获与进步,无疑是来自于对自己过去的比较。所以,作者要求其要不断地进行比较。有比较,才可能有肯定。
不管她有什么样的收获与进步,作者都会归因于她的领悟和努力,都会让她感觉到是自己在使自己走向自强,都会让她体会到一个人的自强,主要在于自己,而作者,仅仅是她的一个引导者、搀扶者和鼓励者。即便在治疗结束后,作者都希望她要善于把在治疗中所学到的东西灵活自然地应用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即要善于自我点通。尤其希望她要把那些悟言重新进行整理,并不断用来“点击”自己。
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努力,范秋彻底结束了治疗。前后治疗共计44次。这时的范秋,早没有了自杀或想以出国来逃避的念头,早没有了被害妄想,早回到了学校,早就不怕同学和老师了,体相障碍也完全消除了。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她逐步具有了许多同龄人没有的能力,摆脱了对父母和他人的依赖,变得成熟而自信了。如果和咨询前比较,简直判如两人(见后图)。其周围的人,也对她的变化感到惊讶。当得知是在作者处咨询的结果后,纷纷把自己的孩子或朋友的孩子动员到作者处来咨询。范秋对作者充满了无尽的谢意,甚至充满了对父亲般的情感。其父母认为:是作者给了他们一个全新的女儿。不久,她还考取了美国的一所大学。去美国后,不仅适应良好,而且成了那所大学的那个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