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
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真本事、没有真学问、没有真才能,否则终有所成。
子贡喜好评论别人,孔子则认为自己没有那些闲工夫,因为他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实践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上,用在了实践仁、智、勇上了。一旦你的心思都在实践仁德道义上,的确也就不会埋怨没有知音或者去评价别人的事情上去了。只要你的能力达到了,把该做的事情做了,那就是幸福,同时真正的知音也就会到来了。否则,你的人格还没有完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没有确立,更没有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那怎么能够得到知音呢!
说千里马一口气能够跑出千里地,这是在赞扬它的精神,并不是说的力气。的确,力气大、个头高的马多的是,就怕它们跑不下来千里地,中途可能就退下去了。人也一样,那些君子和圣贤并不见得就有多大的力量,也许个头也不高,或者还很奇丑瘦弱,但是他们有的是一种民族或者国家人民所崇扬的精神和品德。这也就足够了。
越来越多人认为,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但为什么处处要求别人了解自己?可否反问自己,可有设身处地,尝试如何先了解对方?
孔子在这方面。好几次提出类似的问题。在《学而篇》第一章、第十六章,《里仁篇》第十四章,《卫灵公篇》第十九章,以及《宪问篇》第三十九章,都可以看到孔子以不同的语调及角度来谈论。
“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原来,别人不了解自己,并不重要。亦不必为此而担忧,要认识到自己是否有能耐、有能力,这种先向自己要求的反思态度,才是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