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
大概有不懂得却妄作的人,我不是这样的。多多听,取好的而去作,多多看,择好的而记住,这些都是差一点的智慧。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他否认自己是那种人。他经常说,他的成绩利益于虚心好学。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多多观察周围的事物,这样就有好的效果。正因为如此,他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反对不懂装懂,夸夸其谈的行为。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众弟子这样去做。
“盖”字是虚文,古文中如“夫”,如《尚书》上的“曰若”等等都是。孔子是说,有些人自己无知,一切不懂,却冒充内行去做了,他说他绝对不做这样的事。所以大家要学孔子,出去做事做领导者,不懂就是不懂。中国讲领导学,真正的领导者便是善于用人,而不一定自己懂得多。如汉高祖,他又懂哪一样?他的长处就是能够坦率承认自己什么都不懂。最怕的是自己认为什么都懂,这是最严重的错误。作为一个领导者,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即使懂了,宁可说不懂。诸葛亮本来什么事都懂的,他为了“集思广益”,仍然请教别人。以能问于不能,这是最聪明的办法。可是人有一个毛病,懂了以后一定喜欢表现出来。这种态度,做学者可以,真去做事,就不可以,是大忌讳,至少自己会很辛苦。上面太能干了,下面就无人才可用。下面有才干也发挥不出来,因为对部下骂了两次笨,第三次部下有了好的意见也不敢说出来,都唯唯诺诺,领导人就得自己辛苦了。这还算好的,最讨厌的是“不知而作”,自己不知道,又硬充内行,那就更严重,千万不可犯这个错误。
不但如此,孔子还告诉我们:“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个“闻”字,包括了多读书、多听、多问。所谓学问,一边学要一边问,多请教人家,听人家的意见。听来的不一定对,还要有所选择。对好的见解,就要采纳。仅听还不够,要加上经验,所以要多见,还要亲眼看见。读历史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相当事实的体验,读历史也没有用,最多不过是个书呆子。譬如说,讲如何作领导人的理论很容易,但一定要在一个单位,甚至小单位做过当权领导人,才能体会得到。所以要多见,多亲自经验体会,而且还要用心记下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才有用。
这两句话合起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这是求知识学问的第二等人才。孔子说第一等人是天才,既然不是天才,就要学问来弥补。自己不是天才,又不肯求学问,就是“不知而作”的,那就完了。不是天才,学问怎么来呢?多听人家的,多看、多经验、多跟人家学,这就是“知之次也”。
当名利思想侵入人们的意识之后,弄虚作假似乎就变得正常起来。不懂道理的人可以装作懂得,无恒的人越来越多,谁都想方设法图谋私利。但虚假的东西总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马脚包裹得再严,也会有露出来的一天,那个时候脸上恐怕就不好看了,更重要的是弄虚作假所带来的后果定是吃不了兜着走的。所以,为了前后一致,不至于自食其果,那也不应该弄虚作假,所以孔子决不不懂装懂。
正是因为不懂,才会虚心请教,别人也才会乐以教导,结果是对自己有好处。即使是别人说的不对,那也可以作为参考,选择他说的对的听取,对我们来讲只有好处而无一弊。见多识广,虽然不是生而知之,但也可以弥补先天的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