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
富贵如果真能求得,就是下贱的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可求得,还是依随我自己的喜好吧!
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是一种地位低贱的职事。
对于富贵与道的观念,孔子认为,只要合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正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子夏虽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之语,但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荣华富贵。
这是孔子有名的话。在《论语》上是“富而可求也”,但在《史记·伯夷列传》上,司马迁引用孔子的话是“富贵如可求也”,还多一个“贵”字。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富贵两字往往连起讲,富了自然就贵,不富就不贵,富更重要,所以在这里富字应该已经包括了“贵”字而说的。
孔子认为富是不可以去乱求的,是求不到的,假使真的求得来,就是替人拿马鞭,跟在后头跑,所谓拍马屁,乃至教我干什么都干。假使求不到,那么对不住,什么都不来。“从吾所好”。孔子好的是什么?就是道德仁义。
孔子所谓的求,不是“努力去做”的意思,而是“想办法”,如果是违反原则去求来的,是不可以的。所以他的话中便有“可求”和“不可求”两个正反的道理,“可”与“不可”是指人生道德价值而言。如富可以不择手段去求得来,这个富就很难看,很没有道理,所以孔子说这样的富假使可以去求的话,我早去求了。但是天下事有可为,也有不可为,有的应该做,也有的不应该做,这中间大有问题。如“不可求”,我认为不可以做的,则富不富没有关系。因为富贵只是生活的形态,不是人生的目的,我还是从我所好,走我自己的路。
生活在世界上,谁都需要生活的必需物质,当然越优厚越好。不过,物质的总量是不变的,而各人根据自己的不同的条件进行总量之内的分配。一方多了,另一方肯定少了,决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平等。多的,有的是该多,有的是歪门邪道、巧取豪夺来的。孔子的仁政思想,完全主张根据自己的劳动去获得自己的所得,叫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只要合乎他的人生主张,那么即使是要他去为人执鞭做苦役,只要能够得到财富,那他也愿意去做的。但是,社会上的那些暴富的人,往往都不是依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得的,都是靠的明偷暗盗或者出卖人格得来的,与孔子的思想完全不合。也就是说,孔子就是再怎么吃苦做贱役,也是根本得不到财富的。与其如此,还不如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哩!一个“从吾所好”,便道出了一个健康的人格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