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0800000022

第22章 禅茶

禅宗的文化与生活是在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法思想导引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数千年来随着禅宗的发展传承,禅宗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同时也逐步融合到了人们的生活起居以及科技发展中。

禅茶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落实与升华。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

什么是禅茶

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禅宗所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禅茶的历史

禅茶的历史悠久绵长。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我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也佛也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他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由此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也因此被敬为茶祖。

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寺院出身,3岁时就被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

唐代南禅宗系统禅僧也注重饮茶。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

僧答:“曾到”。

赵州说:“吃茶去。”

又问僧,僧答:“不曾到”。

赵州说:“吃茶去。”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著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曾手书“茶禅一味”4字,将其赠送给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这幅手书原迹至今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之说。

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丛林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名其说“茶汤会”。

日本禅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茶亭建筑雅致,环境清幽,是我国禅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发展。可以说我国品茶之风出自于寺院,盛行于寺院,唐宋之后,品茶之风更加兴盛。然后逐渐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宫贵族,直至社会大众阶层。

我国历经千年的茶文化与佛教精神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精神,它具有博大精深的魅力。它包含的禅学哲理和民族的文化载体,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传承和发掘禅茶艺术的文化和精髓,是禅茶的重要工作之一。

禅茶品类

禅茶的品类较多,很难一一而举,现对几种著名的禅茶简介如下:

洗心茶:此茶选自于九龙山老茶树,由传统工艺精制而成,有沱茶、七子饼等形状,沱茶有重100克、250克两种规格,七子饼重400克。寄予千年古刹净慈寺,不期然接纳茫茫天地之精华。

清寂古刹之祥瑞福慧,更经佛门高僧诵经加持,慈悲祈祝;晨钟暮鼓更迭之间,片片佳茗香雾缭绕,入口润、滑,由胸腔直至舌根,便染佛门圣地之福气,诚可说佛门加持珍茗,典藏纳福珍品。

爱心茶:此茶精选上等普洱茶经传统工艺加工制成,形状为七子饼圆茶,每饼400克,全部选用称南六大茶山大叶种矖毛茶为原料,分生茶和熟茶两种。

此茶仰苍穹之平和,俯西湖之宁静,目山林之幽远,染佛门之淡定,口感香、甜、滑、润,纯正清雅,更经佛门高僧诵经加持,慈悲祈祝;实乃与天地和,与万事谐;每饼茶还蕴涵着无限爱心,古茶公司将从中拿出百分之八的利润支持我国健康扶贫工程。

静心茶:此茶全部选用称南六大茶山大叶种矖青毛茶为原料,分生茶和熟茶两种,这套纪念茶由一块重567克的生茶砖,4块各重108克的沱茶组成,总重量999克。

纪念茶:砖茶在内,沱茶在外,意寓“外圆内方”;整套茶由5块茶组成,暗合“无行”;每套茶总重999克,预示着九九归一,马到成功。此茶汤色清澈,有新鲜、鲜活的感觉,回味清香、甘甜。

普洱茶:普洱茶则茶汤红亮,味感圆润厚重。普洱茶依巍巍青山,伴悠悠钱塘,颇受天宇浩浩甘雾,大地源源给养。集佛家文化、净慈精髓及佛缘、尊贵、大气、雅致于一身,文化气息浓厚,极具饮用和收藏的双重价值。

禅茶精神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

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

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喝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包容: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分享: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茶,培养我们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奉献;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结缘: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禅茶道

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一套禅茶茶艺共18道程序,使大家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一、礼佛:“焚香合掌”,同时播放《赞佛曲》、《心经》、《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庄严、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人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人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二、调息:“达摩面壁”,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肃穆的气氛。煮茶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

三、煮水:“丹霞烧佛”,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

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四、侯汤:“法海听潮”,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人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五、洗杯:“法轮常转”,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在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六、烫壶:“香汤浴佛”,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个: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欢喜日”。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释迦牟尼佛像。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也表明“即心即佛”。

七、赏茶:“佛祖拈花”,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八、投茶:“菩萨入狱”,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九、冲水:“漫天法雨”,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称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十、洗茶:“万流归宗”,佛教传到我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十一、泡茶:“涵盖乾坤”,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惠泉禅师说:“昔日称门有三句,说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称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说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十二、分茶:“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也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十四、敬茶:“普渡众生”,禅宗六祖慧能有偈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

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十四、闻香:“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

十五、观色:“曹溪观水”,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

十六、品茶:“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称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品悟出禅机佛礼。

十七、回味:“圆通妙觉”,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圆满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16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称托万里天。”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们自身的心底。

十八、谢茶:“再吃茶去”,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

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初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什么是八正道

所谓八正道就是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

正见: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反之为邪见。世俗生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理性恪守的情操,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有一定的相对性。出世间的正见指依教义保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

但根本上讲,出世间正见则只有在明心见性后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只有通过修习正确的禅定及放下一切杂念与染著后才能生起。

正思维: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考,理性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维才能作出正确之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比如脑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都是正思维的表现。

出世间的正思维则指依佛学义理作想作观,有利于我们断惑证真。在品茶时,要放下世间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颗清淡的心、无染的心来品茶。

正语:不撒谎,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发表有可能引起两者间的憎恨、敌意及不和的言论,不粗恶口骂人,不说苛刻、酷毒、讽刺的语言,不作无意义的空谈。这些就是正语。所说直心为道场,修行人须光明磊落、坦荡荡、和蔼可亲地说话做事。

出世间正语要求较严,不专心修道而四处游说、行咒术、算卜、仰观星宿等言辞即是没做到正语。品茶时当然不可论及东家长西家短的是非以及谈论与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无关的事情。

正业:不违法,不侵害一切众生利益的行为和职业等就是正业。修道时修无漏慧,住于清净梵行之中,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也为正业。

日常生活中,从事赌、淫、盗、猎、宰屠、毒品、军火买卖等都为邪业。凡不属于我们的利益我们硬要占为己有的都为盗。禅茶人当然要坚守正业。

正命:以合法的不损害众生利益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毒品或不参与嫖赌等行为或不从事危害人民的行业都为正命的一种体现。若是出家人,则是如法修行,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不贪图供养等为正命。

正精进:如法认真地修行等都为正精进。反之为邪精进。佛门将木鱼视为法器之一,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以敲击木鱼警戒僧众昼夜思道,努力修行,这就是正精进的表现。吃茶就老老实实地吃茶,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一门深入。

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即是忆念正法,生出信持正法的念头,念经、念佛、念佛咒等都为正念,否则即是失去了正念。在高层次修法中,哪怕有不行善和犯恶的心念也为失去正念。要时时刻刻不离禅茶之“平常心”。

正定: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为外境诱惑而沉论、迷失也为正定。对于修行而言,对境无心即是正定,正确的禅定是我们转识成智的有力保障。外道气功也修禅定,有的则很可能是邪定。修习正定者才有开启大智慧的无上果报。

禅茶与八正道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

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理性与精神净化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

禅茶与清净心

清净心,就是指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其本质含义是心中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也就是离烦恼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净,止暗昧之沉沦,登菩提之逍遥。

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静者歇却狂心,净者一尘不染。

经常听到佛教的朋友们说发心,一般所说的发心,不外乎出点钱出点力,这是发小的心。经典上说发菩提心,大彻大悟而成佛,这是真发心。

发菩提心又叫发大悲心,真开悟了,才可以无我,才可以牺牲自我度一切众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菩提心的相,就是“圆觉经”所讲的清净心。诸大菩萨虽然大大慈大悲中,自性却是清清净净。菩提者觉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净心,才进入大慈大悲菩萨道。

发了清净心可以远离诸病。例如头疼、牙痛、胃痛、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这些是肉体、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所引起有形的病,还有属于心理无形的病,诸如一切烦恼,一切希求,一切妄想,贪、嗔、痴、慢、疑等都是病。

宋代慈明禅师喜欢呵佛骂祖,骂人是他的教育法,他的骂是出了名的,但是他的佛法也很了不起。当时的驸马爷是他的同参道友,也参禅开悟了,临死前,写封信给慈明,告诉他自己要走了。慈明乘船赶去,驸马等他一到,两人谈了几句就走了。慈明禅师在回程的船上,突然中风,嘴巴歪斜。

他的徒弟急得不得了,说:“师父啊!您是悟了道的一代大师,现在嘴巴歪了,回去怎么见人?”

这位师父平日爱骂人,呵佛骂祖惯了,现在果报来了,嘴巴都骂歪了,这怎么办?慈明禅师说:“别急!不用担心!”然后平静地用双手托住下巴,用力一扭,说:“你看!这不就好了!”果然歪了的嘴巴变正了。

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来能治之以忍,快心事来能视之以淡,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怨恨事来能安之以忍,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忧悲事来能平之以稳。

禅茶与六和敬

禅茶之“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是指同居一室品茶,如同一道修行,必须做到身业清净、互相包容、和睦相处。很明显,倘若没法做到互相包容,即便同住也是很难做到身和的。

口和无诤:禅语说道得十分浅显,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对此,要把握说话的五原则:仔细聆听,想了再说;语音清楚,语词恰当;语气温和,态度诚恳;内容丰富,幽默风趣;不说他过,紧守秘密。

意和同悦:心是一切行为、语言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语言,进而形成什么样的世界。佛弟子都要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以出离心解脱烦恼,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无量心广度众生。

日用平常保持精进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愿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软心、清净心、通达心。面对一切人事物时,于内心作意欣乐。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大志意乐、纯善意乐。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欣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戒和同修:戒是无上菩提本,百善戒为先。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无戒则定慧彷佛是盖在沙滩上的高楼,容易倒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戒律乃是维持教团的柱石,目的都是要消极止恶和积极行善,只有遵守了禅茶的仪规才能更好的进入“禅茶一味”的境界。

见和同解:知见决定一个人或团体的走向与成败,佛教最重正知正见。但随着佛教2500余年的发展,不同宗派传承发展出各自的知见,佛弟子宜全盘了解,不应北传讥南传为小乘,南传否定北传为非佛说,密教斥显教为不究竟,应该互相包容。而作为禅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应该抱着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的。

利和同均:即相互品茶的重要心理前提就是淡化功利、抑制私利、快乐共享,如此才不会心怀不轨、厚此薄彼、暗中较劲儿、甚至发生利害冲突。

禅茶与雅

禅茶的内涵很丰富,涉及面很广,它既有精神层面的体现,也有意识形态的延伸。其中“雅”作为一种魅力或一种特质,具有令人愉悦神爽的意境。

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雅”对我国茶文化有着至深的影响。

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精神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涵的茶的无限真谛是需要“吃茶去”才能体验的。而作为“禅茶一味”的禅茶必须是传统的茶之雅与对佛法的领悟的有机结合。

禅茶之旨趣就是用雅来体悟佛法的空性。宇宙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在内,它的本体都是四大所成,即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成,在禅茶茶道中这四大均有所表现,即茶具表地大,沏茶之水表水大,给茶水加温之热力表火大,行茶道之动作或品茶表风大。

禅茶虽然是“空”,但禅茶含万法。这里所指的实“性空”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的独立而存在的“自性”。

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人们只要冷静反复地推论思考就会领会,不依任何条件的绝对的独立存在的自性是根本没有的。

佛法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并存在了,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

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既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质,过分执着“有”,把“有”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对“有”看得太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那么他就会烦恼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万有性空”来破除他们对世间假“有”的常见。

世间还有一些人,他们虽能看出“有”的虚幻实质,但因不了解缘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认为世界一切万物既然是虚幻的,那么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们中有的人不顾家庭伦理、社会道德,而是任意放纵自己、为所欲为;还有的人则是消极厌世、颓废悲观。

这两种人生态度才是虚无主义。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续不空”来破除他们执着“空”的断见。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来破除迷界的旧执着——盲目贪婪、极端自私的人生态度,用“相续不空”来建立悟界的新观念——积极奉献、造福人类的人生观。

茶道四谛

茶道四谛,既是饮茶的一种境界,也是茶道的一种精神内涵。通过品茗,有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从而达到精神上的享受。我国茶道“四谛”的内涵是:和、静、怡、真。

“和”是我国茶道的灵魂,是我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和而阴阳相调,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茶道的“和”其实就是我国大佛大道大儒三家思想杂糅的具体体现。

“静”是我国茶道灵魂之所以能奠立和实现的凭藉,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是一份残缺的心灵。

“怡”是静的怡,和的怡,因为怡是灵魂的跳动,是脉搏,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丝丝感动和一次次颤抖。

“真”是我国茶道的终极追求,是品茶人的心灵宗教,是白开水中的人生况味,是无字书里的千言万语,是情侣眼眸中的默默对视。“真”是“和”的真,“静”的真,“怡”的真。“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参悟、是透彻、是从容、是圆寂、是宇宙等。

生活禅与茶道修持

生活禅为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所提倡的,是禅宗思想在现代生活条件下的具体应用,它以佛所说的教义为理论依据,默契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了禅最精要的内容: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

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其兴衰期恰好与佛教发展不谋而合,所以佛门与茶结缘,实在是诸缘合和的必然结果。

禅门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因此饮茶便成为当时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

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

茶人对于茶道的修证,称作茶道修持。茶道修持和生活禅是相通的,两者都强调“道”是不不可思议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证,最终得以顿悟。

生活禅是佛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修行理念,不但适用于佛教僧众,也适用于在家居士,是一种应时应机的生活禅法,值得大力提倡。

生活禅将高深的禅法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来,生活即是禅,禅即是生活,禅和生活打成一片,如茶和水一般,茶味即是水味,水味即是茶味,茶水交融,密不可分。这种修行理念不仅默契佛陀的本怀和佛法真意,而且特别契合现代人的根基,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法门。

生活禅的要旨就是要将禅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落实到饭食茶饮、行住坐卧中去,落实到举手投足、扬眉瞬目中去,在生活中时刻关照自心,在生活中觉悟,在生活中解脱,在生活中落实禅修。茶道修持也是如此。

茶道与《茶经》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兄弟民族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习惯也会有差异,就是同一民族也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但是在饮茶、嗜茶方面却有共同的爱好,无论茶的饮用方法有什么不同,茶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珍爱的。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经》共10章。除第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

“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

“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

“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

“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

“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时哪些器皿可以省略。

“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

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正是《茶经》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释皎然和封演赋予了“茶道”名称。

《茶经》问世之后,相继出现了多种茶文化专著,形成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禅茶三字经

禅茶三字经: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觉,号无明。空色现,情器分,三世间,从此生。迷则凡,悟则圣,真如体,须亲证。传心印,为禅宗,佛拈花,迦叶通。授阿难,为二祖,次第承,皆可数。廿八祖,达摩尊,来东土,示性真。自此后,我中华,有禅宗。茶之用,性苦寒,始神农,宜俭德,一味者,茶与禅,能明心,可见性。其生产,融佛法,其茶艺,启佛性,昭佛理。其三德,广流传,坐禅时,彻不眠,若满腹,助消化,且不发。又明目,又解渴,又生津,祛肺痢,保健康,善护齿,皆长养,诸善根。禅茶旨,苦空放,禅茶境,正清和,其功能,说感恩,说包容,说分享,说结缘。甘露师,于西汉,在蒙顶,亲植茶,晋怀信,唤童仆,要水茶,释罚瑶,师慧远,饭必饮,周武后,曾赐茶,于六祖,道一师,倡农禅,百丈山,怀海师,立清规,阐茶规,说茶仪,说奠茶,说普茶,戒腊茶。降魔师,于泰山,灵岩寺,兴茶俗,金乔觉,于九华,种茶树,唐从谂,号古佛,嗜茶癖,至于今,广流传,吃茶去。

禅茶艺,十八道,先焚香,后礼佛,调气息,忆达摩,少室山,能面壁,煮水时,思丹霞,破法执,曾烧佛,待候汤,可听潮,洗杯时,转法轮,烫壶时,用香汤,来浴佛,表佛法,处处在,示茶叶,常思量,昔佛祖,灵山会,曾拈花,投茶叶,入壶中,念地藏,发大愿,狱不空,不成佛,禅茶人,首当学,地藏王,救急难,于水火,冲水时,为漫天,皆法雨,待洗茶,为万流,皆归宗,泡茗茶,能涵盖,大千界,分茶时,说壶中,为三千,功德水,仔细听,偃溪声,供茶时,其上供,十方佛,其中奉,诸圣贤,其下济,六道品,平等施,无差别,闻其香,生正气,观其色,似曹溪,清请水,平常心,品其味,回味时,方知道,苦回甘,是正法,谢茶后,再相约,常品茶,常参禅。

茶性苦,同人生,生也苦,死也苦,老也苦,病也苦,苦诸如,爱别离,求不得,皆无明,为使然,昔佛祖,鹿野苑,初转轮,说四谛,苦为先,修行人,首要知,红尘中,万般乐,皆苦因,举起杯,呷一口,为清苦,放下杯,细回味,为甘甜,明此理,即当知,烦恼者,菩提根。

禅茶时,务要静,由静者,入于净,静之理,歇狂心,净之理,不染尘,三学者,戒定慧,皆缘静。

禅茶时,须记取,道一师,平常心,可为道,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有凡,无有圣,唐从谂,若来过,请吃茶,不曾来,也吃茶,来不来,皆吃茶。

举起杯,再放下,是禅茶,须了知,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十八界,不可得,要放下,佛说法,如筏喻,法应舍,况非法。

说禅茶,本一味,茶叶者,为色蕴,茶味者,受蕴也,皆应明,缘起者,本性空。说四大,也为空,于禅茶,更明了,地大者,为茶具,载茶汤,水大者,为茶水,水温者,为火大,风大者,为茶艺。说空者,破迷惑,明心性,远离苦,去束缚,得安乐,淡名利,能进取,广结缘,利群生。

古寺与名茶

神州大地,山川秀丽。我国是茶叶大国,不仅名茶多,品种也特别多。而且名山藏古寺,名山也出名茶。我国佛教众僧在饮茶和名茶栽培方面起到了可贵的推广作用。隋唐时期名山古寺种茶相当普遍,茶叶与佛教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西山茶产于广西桂平县西山寺,为寺中僧侣所植。唐代开始种植,至明代已誉满两广及湖闽地区。

南山白毛茶产于广西横县。相传是明代建文皇帝南逃避难在南山寺时所手种植的,共有七株,称之“圣种”,后又由南山寺众僧培植,最终成林。

君山茶产于湖南洞庭湖君山。相传,唐代有一位名叫“白鹤真人”的老道士,他巡游至君山落脚时将带来的八株茶苗种在君山,这八株茶苗后繁植而成为今天有名的君山茶。

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唐代陆羽《茶经》一书中指出:“杭州天竺寺、灵隐寺产龙井茶。”如今,尤其是灵隐寺周围,茶树遍坡,碧绿如染,重重叠叠,直上称天。龙井茶叶与虎跑泉水,被誉为“西湖双绝”。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据《黄山志》记载:“莲化庵旁就石隙养茶,多轻香,冷韵袭人断腭,说之黄山称雾。”

黄山毛峰茶园,主要分布在黄山桃花峰桃花溪两岸的称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及半山寺周围,这与黄山众僧历代地培植有关。

仙人掌茶产于湖北“天下四绝”的当阳县玉泉寺。据史料记载,该茶创制于唐代玉泉寺中孚禅师之手。

鹿苑茶产于湖北远安县鹿苑寺。据记载:鹿苑茶创制于南宋,清乾隆时定为“贡茶”,受御封。

禅茶文化与现代生活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也将饮茶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由此而产生。

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茶中有禅,禅借茶悟,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

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茶圣陆羽就是用自己对五味人生的感悟,以茶入道,终于禅机感应,觉悟成圣。

一部《茶经》将茶事上升为茶学茶道,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可见入道处绝非只在空门,平常心是道,有了“自然”的心境便是得了禅之真谛。

“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全靠自己去体会。因此,禅茶合一,能磨练自己的心性,提升内心的涵养,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的品位去参悟。

“禅茶一味”的意境对体悟人生有一定的帮助。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在学佛中首先要有包容心,喝茶品茶犹如禅茶一样,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包容“酸、甜、苦、辣”等各味。“包容”则如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饮茶犹如品味人生一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参禅打坐就是在静滤思考人生,通过品茶参禅,可以体悟人生、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同类推荐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禅语》精选流传禅林、脍炙人口的禅宗格言名句,结合富有启迪性的禅门智慧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体悟与诠释,将禅语的精髓要义,呈献于读者面前。全书语言精警凝炼、形象明快、雅俗共赏,能让读者准确全面、生动亲切地领悟、欣赏经典禅语的言外之言、味外之味、韵外之韵,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在浮躁烦扰的现实社会中,《经典禅语》将带领读者感悟禅门智慧,培养禅悦心态,为红尘浊世中迷失自我、喧嚣烦躁的现代人找到安稳身心的家。
  • 降伏其心(上册)

    降伏其心(上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本书是“聆听大师”丛书胡适系列的第四本,以胡适谈禅说佛为线索,遴选其综述禅宗历史、考证禅宗代表人物、以及谈禅说佛杂记等文章汇编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虽然不能说全面完整地反映了胡适对于禅宗和佛教的思考和主张,但基本上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尤其是胡适谈禅宗历史的文章,深入浅出,学理清晰,趣味横生,凸显大师小书的品位,可读性极强。
  • 金刚经·心经·坛经

    金刚经·心经·坛经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在中国佛教界,《金刚经》流行得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更与《金刚经》有深厚的渊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科,也让我们从中看出《金刚经》的弘通之盛……
热门推荐
  • 魔之手

    魔之手

    一位穿越而来的青年背负着血海深仇.一步步踏上王者的征途
  • 三国最强山贼系统

    三国最强山贼系统

    系统我有,天下在手……张大山自从当了山大王,日子别提有多滋润。没事逛逛系统商店、有事出门打个劫,顺便调戏一下碧月小娘们……什么?你说山贼就这点出息?好吧!这大汉江山其实也有我的份,不信?你瞧着……本书时而爆笑、时而热血、时而感动,时而……其实吧!开心就好。PS:这是群英7为背景的三国,和演义不搭边,和历史更没半毛钱关系,喜欢点个赞,不喜欢点个叉,高抬贵口,感谢、感谢!
  • 快穿攻略:炮灰成长计划

    快穿攻略:炮灰成长计划

    每个世界,都有那么几个炮灰or女配or反派。金牌女配花幽幽,穿越n个位面攻略各种花美男。高冷校草get√温润画师get√病娇男神get√傲娇影帝get√邪魅王爷get√呆萌竹马get√两面神医get√面瘫师兄get√……各种新姿势,等你来揭开。【各个男主皆有原型!】“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花幽幽。[1v1,甜宠+无限攻略文/升级文][周更18000+/日更偶尔爆发/任性]
  • 恶魔公主:复仇爱情进行曲

    恶魔公主:复仇爱情进行曲

    5年前,她们是沉睡的天使,5年后,他们是觉醒的恶魔。一夜之间,沉睡的天使蜕变成了黑暗的使者——恶魔!10年后,伪天使从地狱返回人间、只为报杀母之仇,那时,复仇之心即将展翅翱翔。瞬间的心动,一世的心痛,将她们推入迷茫的边缘。即使,可以回到过去,但,老天似乎很喜欢开玩笑、对敌?一切来得都太措手不及!恶魔公主的复仇恋爱进行曲......吸血公主的追逐恋爱开头曲......
  • 混元血尊

    混元血尊

    武道之路,其路漫漫。有生命的地方就有争斗。争斗不停,杀戮不止。叶宸本是富商之子的他,却选择了走上了武者的道路;命运的捉弄,他是武者中的废体,修炼之路难于上青天;祸福相兮,他同时也是罕见的血脉者,从此,他走上了一条不平凡的武道之路。
  • 我的奇幻穿越

    我的奇幻穿越

    王者之路,注定不凡,若如前世,废人重演,若破苍穹,神挡杀神,不为自己,也为众生,裂缝破空而出,星尘又是何物洗髓了体质的契机,王希能否把握?冲破险阻,前往那王者之地……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见闻杂记

    见闻杂记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 娱乐大亨甜心小呆妻

    娱乐大亨甜心小呆妻

    宋枭:如果你不记得我了那我们就重新开始还记得你最爱的樱花吗?那里装满了我们的回忆安晓柒:如果我离开你了请不要寻找还记得那些曾经吗?那是我留给你最后的痕迹再一次的离开,她是否回归?他是否还爱?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