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发财,就买股票”成为一句口头禅,人们像着了魔似地买股票,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大多数市民不再阅读报纸的头版,而是手忙脚乱地翻到金融专栏。小报和内情通报向缺乏经验的外行们提供建议。广播电台里汩汩流淌的是“老顾问”的声音,像教堂执事一样四平八稳,吟诵着经纪人的智慧。当富人越来越富的时候,千百万收入微薄的芸芸众生掏空他们的储蓄,降低他们的购买力,为了投机而抵押他们的未来。疯狂的股票投机终于引发一场经济大灾难……
读着上述这段文字,是不是感觉很熟悉?正像刚刚过去的2007与2008年全民炒股、炒基金的盛况与悲剧?而事实上,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景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彼时美国证券市场刚刚兴起。将近100年过去了,人们为股票而疯狂的热情一点没有减少,历史是多么惊人的相似。
股灾是指股市风险积累到极大时受某个偶然因素的影响,突然爆发的股市暴跌及其引起社会经济巨大动荡并造成巨大损失的异常现象。它具有突发性、破坏性、联动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按股灾波及的范围大小,股灾可分为世界性股灾、世界区域性股灾、国家或地区性股灾。
1720年世界股市爆发第一次股灾,史称“法国密西西比股灾”。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他生前喜欢奢侈品,倡导高消费,大肆透支。他死后掌管法国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为了填补哥哥生前留下的财政窟窿,伤透脑筋。此时法国经济秩序一片混乱,对外债台高筑,对内每年税收入不敷出。
1716年5月5日,法国皇室发布命令,建立一个名叫“劳氏公司”的银行,它发行的纸币可以用来缴税,资金为600万里弗赫,每500里弗赫一股,共分为12000股,其中1/4可以用金属货币购买,其余的可以用国库券的形式购买。
1719年初,皇室发布文告,授予密西西比公司全权在东印度群岛、中国、南太平洋诸岛,以及柯尔伯建立的法国东印度公司所属各地进行贸易。为了扩张业务,决定增发5万份新股。
每份500里弗赫的面值只抵得上100里弗赫的实际价值,每一股的利润竟达到200%。人们无法抵御这种诱惑,全国至少有30万人申请购买新股。
渐渐地,流通硬币出现严重的匮乏。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却未能遏制住贵重金属不断流向英格兰和荷兰的趋势,留在国内的少量硬币也被小心翼翼地保存或隐藏起来,最后,国内硬币到了极度匮乏的程度,贸易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股民们这才惊讶地发现股价已高得吓人,赚了钱的人都想把股票换成纸币,再将纸币拿到银行去兑换硬通币以求万无一失。市场上大量抛售密西西比公司股票,股价迅速下跌。
为了支撑股价,劳氏银行不惜大批量发行纸币吸收投资者卖出的股票,结果适得其反。人们由怀疑密西西比公司股价转到怀疑国家银行是否有能力兑换无数的纸币,抛售股票的狂潮迅速演变为挤兑狂潮。密西西比公司股价一泻千里,创造了至今仍保持的跌幅一次达99%的世界股市最高纪录。
密西西比股票终于倒下了。没过几天,法兰西皇家银行倒闭,所有纸币沦为一堆废纸。法国经济随之陷入长期大萧条。
凡事有了第一次之后,再发生就不足为奇了,就象狼来了的故事,狼光临的次数多了,人们倒也不怕了。2008年的全球股灾,人们再次把它当作了华尔街的一个喷嚏,不知道股灾要到什么程度,才能警醒全世界对某利益集团真正愤慨地发起千夫所指。
经济学小贴士
股市的奇迹不是靠吹泡泡来形成的,大到一个国家的GDP增长,小至一个企业的市值增长,都需要有实际业绩作为坚强的后盾,背离基础的繁荣只能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