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29400000091

第91章 为使瀚海变绿洲

———来自盐池扬黄灌区的报告

千古奇迹

1993年5月7日,黄河水从东干渠五里坡越过8级泵站,扬程304米,运行94.7公里后,神奇般地滚入盐池县境内,哗哗地流淌到李家坝老盐池、南梁等新开发的灌区,流进这片亘古荒旱的沙塬,流进全县14万人民干渴的心田里……顿时,盐池老区一片沸腾,人们奔走相告。村庄里,田野上,渠道旁,整个开发区到处都是连接黄河水的动情场面。

“黄河水来了!”

“黄河水真的来了?”

附近村庄的许多老人坐着毛驴小胶车来到渠口“看水”。他们似乎一时还难以相信这人老几十辈子的梦想真的变成了现实。

黄河,黄河。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这块沙塬上的盐池老百姓,知道“天下黄河富宁夏”,也知道黄河水浇出的大米最好吃,但是,有好多人一辈子还未曾见过黄河的面。人们年年月月盼水,就像是盼奶的羊羔。梁台村有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来看水,他姓阎,小时候他爹给起名“多水”,可他这辈子也没得到过很多的水,直到今天才实实在在地看见黄河水滚滚流到自己脚下。他心中按捺不住地高兴———老先人给取这“多水”的名字,总算没有白叫啊!

土是根,水是命。只有饱尝了干旱之苦的人,才真正懂得沙漠上最宝贵的莫过于水。今天流来的黄河水,是党和国家为老区人民送来的醇甘雨露。人们从内心感谢党和国家恩泽的同时,也念念不忘那些为人民传送甘露的辛勤使者……

党和政府关怀着老区人民

盐池县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段。据史载,古时,这里雨水较多,气候温和,风沙少,水草丰,呈现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唐代著名诗人李益曾游历盐池草原,留下了“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时盐州饮马泉”的诗句。但是“沧海变桑田”,当历史的车轮走过一千多年以后,这里却变成了“五月始知春”的大漠一片。

“三年两头旱,十种九不收”,这是盐池县的自然特征。

每遇大早,南部山区的人们要到几里、十几里乃至几十里的地方去寻找饮用的生活水,人背、畜驮、车拉……其场面令人望而生悲。中部和北部,那含氟量过高而又苦涩难咽的井泉泾流浸黑无数原本洁白的牙齿,又造成许多肢体扭曲残废。作家秦均称其为“黑色瘟疫”!据县防疫、水利部门调查,盐池城内仅有的地下、地表水平均矿化度达4.69克/升,平均含氟量达4.39毫克/升,最高达12.4毫克/升。如果按照全国或自治区统一规定的饮水标准,几乎找不到一处符合要求的水源。据调查,全县有8.5万人处在高氟病区,由于长期饮用高氟水,引起不同程度的氟中毒,从而致为残疾人960人,氟斑牙病人达4.4万人之多!

水啊,水!世世代代生存在这里的人们连做梦都在盼水。由于自然因素,盐池年降水量仅有300毫米左右。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使县境内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土地沙化平均每年以18万亩的速度在递增,中北部沙化面积达540万亩,占总面积的52%,占全区沙化面积的21.3%。“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沙吃农田,农田挤草原”,全县有75%的人口和耕地直接受到风沙严重危害。1954~1992年的37年中,全县干旱成灾的年份就有24年;年平均沙暴达到20.6次,平均扬沙天气都在73天以上。南部黄土丘陵割蚀区,侵蚀面积占90%,年平均每平方公里流失黄土5000立方米。为解决饮水问题,一有大雨(或大雪),家家户户都出来收水,让那山洪、积雪裹着黄泥,夹杂着柴草、粪便汇流到藏水的土窖里。水贵如油!这里曾经流传着一首歌谣:“上了麻黄山,冷水伴炒面。若要犟了嘴,光给炒面不给水。”每年4~5月份的“卡脖子旱”,连那刚懂事的儿童都会翘首盼望西边太阳落山时升起的乌云。

盐池是1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区,是陕甘宁边区的门户和前哨阵地,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里的人民,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不停地支持群众打机井、修涝池、挖带子沟、打水窖,但水的问题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年复一年,这里的人民的生产生活仍然伴随着无情的干旱和肆虐的风沙。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兴建“盐环定”引黄工程,把黄河水引上盐池、环县、定边三个老区县。

消息传来,自治区党政领导如获至宝,闻风而动,多次派人进北京跑水电部,找国家计委,争取工程早日立项上马,并先后组织有关勘测设计部门于1978年、1980年和1984年三次编报工程设计方案。1986年,国家水电部先后以4号、52号文批准“盐环定”扬黄初步设计方案。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正式立项,确定工程流量为11立方米/秒。宁夏分配流量7立方米/秒,盐池又是宁夏的重点,分配流量为5立方米/秒。

1988年,“盐环定”引黄主体工程上马,盐池灌区进入了实地规划阶段。由于地貌类型复杂,第一次设计的灌区到马儿庄乡(4.5万亩)和惠安堡乡(9.7万亩),并开始修建李家大庄至赵家湾、马儿庄乡至县城两条人畜饮水工程。两乡、两片、两线,受益面积小,迁移人口多,耗资大。从1988年起,县上开展了详细的土壤普查,委托宁夏水电勘测设计院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自治区的一些领导及水利厅、有关科研部门的专家多次到盐池考察论证;县四套班子的领导亲自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科技人员,深入到灌区现场规划。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又把将要开工的扬黄灌区设计方案作了重大调整。调整后的灌区受益9个乡6大片;连成14.7万亩的新灌区,辐射4543平方公里;可使11个乡、80%的氟病区、7.4万人摆脱高氟水的危害,35万只羊畜解决饮水困难。

一张白纸,可画出最美的图画

盐池扬黄工程从申请立项到批准施工,整整进行了10年。灌区的规划从初步设计到实地勘测四次汇编,灌溉分配流量三次调整,灌区总体规划两次上报。大大小小的现场会、论证会,凝结了几代人的智慧。1980年5月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白立忱在工程指挥部召开现场办公会,决定盐池灌区开发建设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建成惠安堡、马儿庄两片灌区(7.6万亩),水上到三道井;第二期开发建成城西滩。

1992年8月的一天,自治区党委黄璜书记风尘仆仆来到开发区考察,并根据施工的条件和进度,提出1993年5月通水,当年灌溉,当年受益。按照黄书记的要求,第一片灌区要提前近4个月完成。

这是一项严峻而又艰巨的任务。为了迎接黄河水的到来,盐池老区的党政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凯歌。

1992年盛夏,隆隆的推土机惊醒了沉睡千年的盐池荒原。盐环定扬黄工程进入盐池境内的第一片灌区———李家坝灌区,随着这隆隆的轰鸣声开始破土动工。消息一传开,当地20多位农民坐上手扶拖拉机连夜赶到临时指挥部。

“旱耕地被推了,人的生活怎么解决?”

“大片的草原给占了,到哪里去放牧?”围绕着土地补偿问题,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吵开了……

其实,在开发前期,指挥部就已经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开发区的农民清楚地知道,为了搞好扬黄灌区建设,党和国家早已制定了有关方案和政策。过去,这里是荒野、牧场,地广人稀,农民们自由放牧,广种薄收。加之季节性的打盐、采砂、挖甘草,靠资源的优势,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由日子。李家坝、老盐池的群众有自己的想法,国家把黄河水引来,但人均只能分到2.5亩至3亩水地,大片土地要移民开发,这不白白把土地让给了人家?

会议上,村队干部总是拦住指挥部领导要牧要地;

推土机在田间作业,被群众围挡,不能施工;

灌区规划的部分桩号遭到了损坏;

刚衬砌好的渠口一闸门被人砸开搬走……工程每前进一步,都要受到旧思想和旧习惯势力的重重阻挠。

农民正在经历着一个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彻底决裂的痛苦过程,开发区也将面临一个改山换水的大裂变。

为了排除来自旧的习惯势力的干扰,盐池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到惠安堡乡、马儿庄乡现场办公。县政府分管领导和指挥部主要成员及扬黄局负责人深入现场和村组,甚至干脆住下来进行实地调研,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他们常常顶着黄风,步行十几里到施工现场检查,到农民中间走访,舌敝唇焦地把开发新灌区的政策、前景讲给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启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县政府领导一再强调:“盐池扬黄灌区建设必须打破乡、村地域界线,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灌区乡村干部要有开拓求实的精神;开发政策要体现群众是投入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

这些领导不论是在乡和村的干部、群众会议上,还是在施工现场办公会议上反复讲:第一片灌区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先例,缺乏经验,应该给开发者一个实践的机会,也允许农民有一个观望、思考、选择的过程。

群众的思想工作,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党和国家的任何一项方针、政策,必须在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贯彻执行。争取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共产党人的一种领导艺术。盐池扬黄指挥部正是依靠这种艰辛的调查研究,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才逐步地打开局面,取得经验,并及时将一个全新的灌区开发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到了县委常委会议上,当作盐池经济发展的大事进行商讨。

不久,盐池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扬黄灌区开发建设的决定》、《盐池扬黄灌区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的暂行规定》、《盐池灌区农、林、牧总体规划》等一系列切合盐池灌区实际的政策、规划很快下发到了灌区乡、村干部群众手里。这些政策和规定,真正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

人的思想问题逐渐地得到了解决,但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却要超过人为困难的千百倍。

1992年初冬到1993年早春的一段日子,气候非常恶劣,不是寒流侵袭,就是沙暴作恶。推土机在气温零度以下作业,全天只能工作4至5个小时,防冻柴油供不上,热水找不到。农机服务站40多台推土机上的80余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四面透风的工棚里,鏖战在漫天黄沙的高原上。施工人员的吃苦精神感动了李家坝的群众,他们主动帮助解决了20多台推土机的供热供水和60余名工作人员的吃住问题。

这里地貌类型多变,地质结构复杂,完全超出了施工者的预料。推土机在老盐池遇到了红土、石头,有的地块送土在200米以外,一台机子一天只能送七八铲土;有些灌区每亩动土方量竟高达300立方米;施工难度较大的田块不是平成了“养鱼池”就是刷成了“红秃子”。怎么办?农、林、牧怎样规划?田、渠、路如何布局?灌区能不能整体划一?灌区建设指挥部的领导带上技术干部、施工人员,拿上铁锹、测绳、地图,跑遍了这片开发区的每块土地,从万分之一的地图上确定其初步位置,再按照应控制的高程逐块绘图,然后再把绘制出来的二千分之一的地形图放回到原地设计支斗渠。从图上到地上,再从地上到图上,硬是在这大平小不平的丘陵区确定了土地利用方案。县乡从事规划设计的20来个年轻人每天都背上水,带上干粮,伴着太阳走。有时到了沙漠地区,车进不去,他们还得背上30多公斤的水泥桩号跋涉步行;有时为赶完当天的任务,他们直干到天黑;有时当他们拖着沉重的双腿好不容易爬到车上时,轮胎又陷入了沙坝,人再下来抬车……这其中的苦与乐,只有被唤醒了的荒漠能为他们作证。

在开发南梁灌区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因夜黑风大,情况不明,地形不熟,一台推土机推坏了当地一位农民的祖坟。第二天,这位农民到工地找到施工负责人后,二话没说,举手就打了两耳光,又踢了一脚。这位负责人没有还手。面对即将要饮灌的大漠,他耐心地向农民解释政策,说明情由,以理服人,用自己的理智战胜了暴怒和屈辱。群众称赞说:“只有共产党的干部,才能做到这样。”

在这片落上了历史陈迹的厚土上,灌区开发每前进一步,对参与者无疑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里多么需要理解、支持和鼓励啊!

经过8个月的苦战,第一片灌区终于建成。今年4月22日,八九级狂风卷着滚滚的沙石,侵袭着指挥部四面通风的简陋工棚,县、乡、村干部20多人挤在一起讨论分地问题。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新开发的11400亩水地被合理地分配落实到马儿庄、惠安堡、牙儿沟3乡12个自然村2851人(安排移民1765人)。散会时,参加会议的所有人员身上都落上一层厚厚的黄沙。

通向成功的路是用心血和汗水铺出来的。

灌区建设指挥部的一班人,终于以他们实干苦干的奉献创业精神教育、影响和启发了一些故步自封、固执守旧的农民。在即将灌水前的短短几天中,每天都有400多农民到田里整地培渠,有的还请了外地亲戚帮忙。灌区开工时曾扬言要挡指挥部汽车的李家坝村农民何天龙,今天积极组织群众建起了当地第一个施工队,成了工程建设的骨干力量。他家的6座祖坟压在渠道下面,他没有阻挡工程施工,而是积极协助安置处理。为了确保灌溉,一些吊庄乡在开发区仅有的几间工棚里发动群众,克服吃住上的种种困难,进行农田建设。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

商品经济的大潮使贫困山区建设的资金引力严重滞后,盐池扬黄灌区的开发完全处在一个特定的投资环境之下。

开工一年来,从梁台搭起第一个预制厂的架子,到第一片灌区建成,累计完成灌区建设投资315.5万元,而实际到位资金只有195.5万元。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家工程配套每亩100元的补助只能解决沙石料问题。平田整地动土方量大,需要筹措大量的资金,远距离的移民因没有资金来源而不能吊庄……资金短缺问题在这里显得最为突出。

1992年4月21日,当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到梁台工地,除了仅有的几间破烂土房,他们首先遇到的是设备、技术、物资、资金的重要困难。指挥部全力以赴,广开渠道筹措资金。在积极争取国家、地方政府投资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动群众投资投劳,依靠自力更生创建新灌区上。县委、县政府在灌区开发建设制定的政策中规定:“县财政在当年预算总额中安排1%~2%的专项开发资金;参与灌区业务主营单位和开发地区的乡镇,挤出一部分建设资金;群众是投入的主体,灌区的平田整地和农渠的衬砌由受益农户承担。”

去年9月初,自治区政府主管领导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亲临工地检查。针对灌区遇到的地形复杂、配套工程量大、劳动力组织困难、机械平田费用高的实际,现场办公解决问题。

今年3月4日在自治区政府任启兴副主席主持的“全区农业开发项目协调会议”上,将盐池灌区的田间沟渠配套补助由原来的每亩100元提高到130元,将平田整地补助增加到50元,极大地鼓舞了灌区建设者的积极性。

在灌溉系统的设置上,技术人员从土壤、地形的实际出发,运用混凝土预制板块高标准地衬砌干、支、斗、农四级固定渠网,田面推行小畦灌水。有的灌区按照规定的高程和比降,设计了10级以上的跌水,实行梯级开发,避免了渗漏、冲淤,也避免了大挖大垫。

在机械设备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为了制造符合质量标准的水泥板块,水利部门一边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到陕西、固原、中卫等地观摩学习,一边组织几个“土专家”自行设计,自己制作。经过多次实验研究,终于制成了混凝土U 形板块浇注机,又发明了用手扶振动器振动、刨光,减轻了劳动强度,达到了规格化生产。这项科研成果使混凝土板的预制由原来每天生产100多块提高到200多块,为工程节约资金20多万元,受到了自治区及水利厅有关领导、专家的好评,在去年的全县科技工作会议上被评为科技成果一等奖。

苦中自有苦中甜

工程指挥、技术干部和施工人员从设备的研制安装到运行生产,从不同规格板块的预制到渠道的衬砌,精心安排,严格把关。一个时期,他们的眼睛都熬得红肿,脸上的皮肤如同烤焦了的锅巴。

工程建设最令人头痛的是专用资金不能到位,有指标而没有钱。

今年3月份,正当灌区的平田整地和渠道砌扩进入建设高峰的时候,眼看着80多万元资金拨不下来,工地急需材料,水泥、钢材价格一涨再涨。指挥部指挥马儿庄、惠安堡两乡的群众自筹57万元,并且动员水利系统200多职工集资40多万元,购置了5辆推土机和部分设备。工地上先后建立了3个中心水泥预制厂,组织了8个施工队。施工人员团结协作,加班加点,41.6公里的支、斗渠道于通水前全部砌成,完成各类建筑物592座,使工程进度提前120天。

从这里不难看出,新灌区的开发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这一过程更进一步证明了“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这一伟大真理。

绿色的希望

盐池今年又遇到了特大干旱。

7月中旬以前,农田、草原严重受旱,远远地望去,满目焦黄,赤地百里。然而,在新开发的扬黄灌区,却看到了一片片的绿色。

这就是希望,荒漠上的希望,老区人民的希望。

5月7日和6月25日,黄河水已两次灌溉这里的1万亩沙地,农民学着种植了8000多亩水地农作物。虽然尚未见到效益,但它毕竟迈出了艰难的一步,是瀚海中的一个创举,是一片绿色希望的新天地。

为了千秋万代的利益,为了把大漠变成绿洲,承担灌区开发建设任务的创业者们几乎来不及松一口气。当第一片灌区建成后,指挥部及施工人员已进入潘儿庄、龚儿庄等新的开发区。更繁重、更艰巨的任务已经在等待着他们……

作者简介 李耀强,宁夏盐池县人。197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盐池县后洼乡、县财政局、县政府办公室、盐池县委及宣传部工作。曾多次撰写治沙造林、种草养畜、扶贫开发、扬黄灌区建设等方面的文章,部分篇目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或被《共产党人》、《宁夏工作研究》、《宁夏日报》等报刊刊载。

听说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有一个被群众亲切称为“长腿支书”的挂职干部杨彦宁。近日,带着好奇心,记者决定专程去采访他。

8月20日,一场久逢的甘霖降到盐池大地,虽有一丝凉意,但处处充满了生机。21日一大早,记者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了位于县城西南部的冯记沟乡马儿庄村村部所在地。一进大门,宽敞整洁的大院里,一排贴着瓷砖的楼板房前的花园里种着各种花卉,在雨露的滋润下竞相开放,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屋前四五个人正在说着什么。记者走到他们跟前询问谁是村支书杨彦宁,一位中等身材的人说:“有什么事?我是村长赵文继,杨支书一大早到鑫源万头生猪养殖园区商量成立生猪养殖合作社的事去了。”当记者说明来意后,赵村长说:“不急,先看看我们村的经济发展规划图,了解了这个就了解了我们的杨支书。”

赵村长指着村经济规划发展图说:“别看这是一张图,它装着我们杨支书几年来的心血和宏伟目标呢!”接着赵村长讲起了杨彦宁的故事。

2003年元月份,组织上将冯记沟乡党委秘书杨彦宁下派到经济相对落后的马儿庄村当挂职村支书。上任伊始,摆在他面前的是:基层党建没有起色,支部阵地差,办公设备破旧,村集体还欠账2.5万元,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较低。面对这一切,杨彦宁没有气馁。他花了700多元买了一辆旧摩托车,东跑西颠,挨村逐户进行走访调查,征求意见。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调查研究,他找出了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原因。一是群众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影响深,种养殖没有创新;二是缺项目带动,个别农户有发展决心,但缺项目扶持。同时,马儿庄村也具备草原面积大、水地多、牧业基础好三大优势。杨彦宁找出了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的症结,摸出了发展的脉搏。杨彦宁多次召开村组干部会,统一大家的思想,提高对本村发展的认识和信心。杨彦宁结合实际,提出了“抓项目促发展,抓种植促养殖,抓养殖促种植”的发展思路。

发展思路一提出,一些群众提出了疑虑:马儿庄村现状就这样,多少年也没有变,新班子来了想改变,我们就不信。为了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杨彦宁带着村领导班子成员从争取项目入手。2003年,他们争取到温棚建设项目和草原围栏项目,仅温棚养殖一项就建起90座,做到当年建设当年受益。他们的行动,使大家看到了村党支部是一个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班子。群众的疑虑消除了,发展经济的信心增强了,对村领导班子成员的工作也支持了。几年来,杨彦宁走乡上、跑县上,要项目、争项目,使马儿庄村共建设温棚166座(其中养羊温棚126座),打井窖200多眼,围栏草原62268亩,退耕还林人均达到4亩,建“三位一体”49座,草原飞播、撒播2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与此同时,杨彦宁带领村领导班子成员狠抓了新优品种玉米种植,建立了以龚儿庄灌区为主的万亩新优品种种植示范区,建成了年出栏生猪上万头的鑫源养殖园区,建起了清英滩鸡养殖园区和利民滩鸡养鸡示范村,走出了一条以种植促养殖、以养殖促种植的发展路子。如今,党建工作和村经济有了起色,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2年的1480元提高到2004年的2000元。今年虽然遭受了50年不遇的大旱,但人均纯收入仍可达到2200元左右。赵村长兴奋地说:图上的规划已粗具雏形,再过几年,一个新型农村将崭现在你的面前,到时你再来采访看看。

在一旁来村部办事的村民牛信接过话茬:“杨支书这个人吃苦、实在、认真。2003年我还当村民小组长,8月全村开始搞草原围栏工程,由于地界纠纷多,围栏无法开展。杨支书多次召开会议并实地进行协调。一些群众不理解,对杨支书围攻、辱骂,但他一点也不生气,一次次耐心作协调,三个多月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最后终于划清了所有自然村村界。在围栏时,记得有一次,天刮着风并下起了雪,特别冷。干活的群众应付地栽上围栏杆,挂上围栏就回家了。杨支书检查到这,发现有一段围栏丝上拧了,就和我留下放丝,叫一人去组织群众重新挂丝。等完工回去后,三人冻得直发抖。杨支书被冻得感冒了,我们劝他休息几天,可他第二天又到工地上去了。就这样,6万多亩草原仅用了10天就全部围上栏了,并一次通过了验收。”

当记者问为什么叫他“长腿支书”时,大家都笑了。牛信说:叫他“长腿支书”,并不是他人长得高、腿长得长,而是因为他一年四季跑着为大家争项目、办实事。所以,大家才这样亲切地称呼他哩!

在赵村长的指引下,我们又来到了正在建设的年饲养量10万羽的蛋鸡场。赵村长介绍说,这是他们村招商引资的成果,它投资339万元。在建设工地,我们见到了这位投资人杨海平。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决定在这投资时,杨海平深情地说:“是他们的诚心打动了我。”杨海平是甘肃省庆阳市人。今年年初,他来到盐池看到这里交通便利,地域广阔,萌发了在这里建一个蛋鸡厂的想法。不知杨彦宁从什么地方打听到这个消息,就和乡领导追到庆阳邀请他到马儿庄村考察,讲优势,讲条件,诚邀他到那里投资置业。杨彦宁的诚心使杨海平下了决心。在办厂过程中,杨彦宁忙前忙后,为他选厂址,协调处理有关事宜,使他在这里的投资建设很顺利。

在龚儿庄灌区万亩新优品种种植示范区,正在帮妻子除草的商云听说记者采访杨彦宁,他跑过来说:“杨支书你们应该写一写,我就是在他的帮助下家里才有了起色。”商云常年患病,干不成体力活,全家5口人的生活靠体弱的妻子承担,生活非常困难。杨彦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与村干部们讨论研究,将他家列为最低生活保障户,并积极争取到党内互助工程的扶持。2003年为他家解决了3300元,并送去3袋化肥,鼓励他种好水地,使他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现在,商云一家在杨彦宁的帮助下,每年出栏生猪5头,今年又建起了“三位一体”,家庭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商云深有感触地说:“杨支书和村支部救了我的家,使我重新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和致富的决心。”

杨彦宁的故事使记者越来越想认识认识这位“长腿支书”。在鑫源万头生猪养殖园区记者见到了他,1.6米的个头,见人略显腼腆而不失精干,但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魁梧高大。记者问起他当挂职村支书的感触时,他说:“我年轻,就是想下来锻炼锻炼,再就是我也是个农民的儿子,就是想给大家干点事。”

不知不觉太阳已西下,站在马儿庄村的制高点上,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养殖温棚和绿油油的庄稼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美丽,一幅农村新景象预示着丰收的希望。祝愿马儿庄村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也祝愿杨彦宁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简介 张玮,1965年5月出生,宁夏盐池县人,1983年12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现供职于盐池县广播电视局。采写、发表新闻作品近200篇,并多次获区、市、县好新闻一、二、三等奖。现为宁夏吴忠市新闻协会理事,宁夏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吴忠市书法协会会员,盐池县书法协会理事。

同类推荐
  • 穿堂风

    穿堂风

    在《散文公社·山东卷:穿堂风》中,作者雪松以与大地精神往还的纯朴心灵,阅读大地上的事物,感悟大地的内蕴,发现大地上鲜活的生存细节,并依此抒发、延展自己富有诗性的激情、感动和思考。作品情感沉郁,语言富有张力,篇幅短小而存宽厚的精神容量。此前,作者已出版诗集、书法集六种,《散文公社·山东卷:穿堂风》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
  • 朋友:贾平凹写人散文选

    朋友:贾平凹写人散文选

    本书分亲人篇和朋友篇两部分,收录了作者《喝酒》、《我不是个好儿子》、《相思》、《荒野地》、《哭三毛》等作品。
  • 红楼解梦

    红楼解梦

    著名作家刘心武从研究秦可卿这一人物形象入手,开创出《红楼梦》的角匙。他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三篇关于秦可卿、贾元春、妙玉的小说,这本书里还收入“红学”论说、随笔多篇,多有前人未曾道及的新发现、新观点,而且文笔轻松活泼,读来如吮橄榄,回味多滋,意蕴深远。这是一本“红学”方面的专著,同时也是一本清心悦性的休闲读物。
  • 简单的生活

    简单的生活

    《简单的生活》分成上下两卷。“上卷”与书名同题,以“我”为视角,写一个平常人在平淡的日子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以及有意无意间流露出的“知足常乐”的心情。“下卷”《城市的写真》,主角是城市。写的是城市的景物,阳光与阴影;以及人,那些普通人身处底层的艰辛与并非低沉的奋斗,以及在作者心间激起的百感交集的波澜。
  • 林徽因全集之建筑(4)

    林徽因全集之建筑(4)

    林徽因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青年时代求学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系,足迹遍访欧美,学贯中西。本卷《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中包含中山堂、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故宫三大殿、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天宁寺塔等、另外还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等多篇文章。
热门推荐
  • 梦武神域

    梦武神域

    梦之遥,千里追寻。武之心,堪比乾坤。神域漫漫,吾将求索,纵九死,不悔,心若未灭,梦就仍在。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境界碑

    境界碑

    魔者下山,必有其堪。不是复仇,就是报怨。化为尘土,亦能飞天。若为荒石,败落深渊。世道有戎,魔者相渡。蛮荒六界,沉沦无助。狼藉离去,惊世归来。以恶渡恶,离殇掩埋。山川河岳,宫羽阑珊。漫步闲庭,浪罪人烟。踏遍宫阙,浮屠六界。葬身荒山,心将向月。谈闲自若,冥冥有落。可笑人世,善恶自破。其善无功,其恶有云。其界大宽,其境欲巅。我为其子,何在生死。载我其仇,杀戮至此。
  • 恶魔校草太嚣张

    恶魔校草太嚣张

    他和她从小就定了娃娃亲,但双方却互不相识。学校里,她扇了他一巴掌,但却因为这一巴掌,她却摊上了大事!
  • 九州变之大陆风云

    九州变之大陆风云

    十万大山十万妖,封雨吞噬九大传承之身,斩尽远古神族,逆天成魔。而封雨最开始的旅程,又是怎样的波澜壮阔和江山如画?
  • 废材逆天:狂妄大小姐

    废材逆天:狂妄大小姐

    是一部关于玄幻系列的小说,也是穿越文,希望大家可以支持一下。
  • 龙珠之忆

    龙珠之忆

    一个资深龙珠迷不知哪里来的好运,竟然穿越了还来到了他最爱的龙珠世界(我怎么就没这好运)一个菜鸟级别的人来到强者如林的龙珠世界,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我相信菜鸟也有升级为大神的一天)就让我们一起见证菜鸟升级吧~!~!(本作品只为回忆,无聊者请自觉)
  • 每朵丁香都会盛开

    每朵丁香都会盛开

    我有两个生日,一个是5月17日,一个是6月1日。前者是从一张塞在我襁褓里信纸上所获知的,上面还有诸如“无力抚养,恳请好心人收留”等字样。后者则是养父母给我定的,他们说,每个孩子的有生之年应该快乐似童年。
  • 业佛

    业佛

    万法归宗何以独修,善恶有终何以独断!吾行大自在,吾修逍遥身。天下千般难随念,世间万般苦由心!管他天塌地陷山崩水覆,吾自轻舟自流,云卷风轻!
  • 鸳鸯错配之冷心报复

    鸳鸯错配之冷心报复

    欧阳慕婼失忆,偶遇冷凌,为何冷凌痛心离开?俩人分开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西源,冷凌,朴泽凯,安雪,欧阳慕诺究竟何去何从?
  • 异之主宰

    异之主宰

    在这里没有可以通天彻地的修真者,但不要以为这片天地没了精彩。因为这里有可以辟地的武者,开天的异能者,凡人亦可以拥有力量一自由者。只要这片天地还在,精彩亦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