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宇作为人们诠释自然现象、寻求精神解脱、谋求与神灵沟通的场所和建筑,存在于有人类活动的任何地方。它承载着人们企图借助超自然力量改变自身命运,进而改进生存环境的美好希望。最初,出之于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畏惧,由自然崇拜、生殖崇拜、进而演化成拟人化的形象崇拜。把人们的愿望强加给臆想中的神灵,由他们在冥冥之中主宰着人们所能想像出的任何事象;他们既然掌管着现实世界的一切,自然应该和人一样,有一个可供其休养生息的场所,在这个场所完成和人类的交流与沟通。于是就有了庙、庙享和庙祀。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各种信仰的交替与渗透、碰撞与融合,虽然没有形成政教合一的政治势力,却适应中华民族淳朴、友善、包容的国情,各类教派长期在各自的学说中注入适应中国人特点和易于接受的内容,形成多教多俗并存的现象。各个教派的诸多偶像崇拜中,供奉列位神灵的庙堂,遍布了名山大川、城镇乡里,同时也将各类教义播洒在人们的心灵,渗透到百姓的生活,在现实之外,有一种无形的、超自然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和日常生活。
黄陵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各位尊神的庙宇同人们的乡坊邻里一样,修建在任何有人活动的地方。尤其是黄陵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承载着海内外中华儿女觅宗寻祖的寄托,自古以来接纳着华夏儿女的顶礼膜拜而成为独有的祖宗崇拜的历史文化名城。
有了庙宇,就有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庙享、庙祀、庙会就成了四邻八乡趋之若鹜的场所。而这种场所广泛聚集着不同种族、政见、信念和习俗的人们,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民俗文化现象。
中国是一个儒、释、道和各种教派共存的国度。普通老百姓也无须探究深奥莫测的教义理念和其差异,总是怀着虔诚的心态谋求被护和佑助而谒拜崇祀,更多的则是在好奇、从众、游历、观赏、交易等复杂心理的驱使下聚集在一起。黄陵境内稍具规模的庙宇,都在对面修有戏楼,至少也是土筑的戏台,在文化生活贫乏的过去,定期的庙会大戏,就成了免费的观赏享用的文化大餐,也为庙会的兴盛和崇祀的传播赢得了拓展的空间。
下面我们就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记叙黄陵的各类庙会留存在人们脑海里逐渐淡忘的记忆。
第一节 城区庙会拾遗
黄陵县城除了黄帝陵、庙的祭祀之外,旧时尚有城隍庙、文庙、老爷庙(关帝庙)、药王庙(岳王庙)、吕祖庙、芒儿庙(句芒庙)、龙王庙、保生宫、娘娘庙、马王庙、高观庙等等,甚至还有佛教的西华堂、乾原堂、东禅堂和基督教堂,其中规模较宏伟的要数城隍庙了。
1.城隍庙 城隍作为城市的象征,最早是作为护城河的称谓,语见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所以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或说由《周礼》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自唐以后郡县皆祭城隍。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封城隍为王,至明洪武三年又正式册封并加以祭祀。所以各地的城隍都是由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所担任。而民间传说中城隍庙内聚集着大量的残神饿鬼而愈见森严,据传是明洪武年间,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卑微,最见不得贪官污吏祸害百姓,凡有索贿受贿之嫌的,一经举报,便剥皮囊草,制作成标本,布列在县衙的大堂上,警示后任的官员。但是,利益的诱惑和不实的举参,制造了太多的人皮标本,耸立在县署的大堂,也确实不雅。于是就将其移放于城隍庙内,而使城隍的殿堂愈加森煞和恐怖。
黄陵的城隍庙地处下城的较为宽敞的地段,建筑规模庞大,坐北面南,四进院落,南北长三百多丈,东西宽一百多丈,有大门、戏楼、过殿、配殿、厢房、廊房及祭祀大殿,飞檐斗拱,雕栏画栋。院内曲廊回转,古柏参天,配房众多,颇具规模。享殿内城隍爷高戴平天冠,气宇威严,四周及两廊厢房配享的各位力士、无常、牛头、马面各执器械,面目狰狞,给人一种威严和恐怖。旧时,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有宏大的超度亡灵的道场法会。每年自七月初二开始,即由住庙道首范先生邀约全县道众颂“黄经”、安坊里。在庙门前树起几丈高的幡杆,遍插旌旗,召唤游魂。届时十里八乡,附近州县,信众云集,商贾张市,戏班对唱,热闹异常。庙内经颂高唱,香烛弥漫,舍锅粥浓,彻天不息。熙熙攘攘,人如潮涌,历时半月,至七月十五中元节当日,由道众擎幡摇旗,鼓乐引导,将城隍爷的塑像抬出,遍游全城,意在驱逐邪恶的鬼神,保佑地方平安无患。随后将所有超度的亡魂,浩荡送入城西黄花谷内鬼魂沟安息。民国以来,其庙宇先后被军队、学校多次占用,所以祭祀之风也就日渐衰败。
2.文庙 文庙是供奉孔圣人的场所,他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姓孔,名丘,字仲尼,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历朝历代屡加封谥,尊为圣人。
文庙毗邻城隍庙,明成化年间始建于黄陵上城,万历年间大修,后又被毁,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重建。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移建下城与城隍庙隔小巷并峙。抗战期间,被阎锡山兵工厂占用,至新中国成立前仅存祭祀大殿,新中国成立后被辟作大礼堂和展厅。1986年拆建于黄帝陵西侧原保生宫旧址,并入黄帝陵景区,作为展厅和接待厅使用。
文庙在封建理学思想的统治下,是极受推崇的,尤其是“学而优则仕”的地方官员都是孔子学说的卫道士和“文运昌盛”与“禄运亨通”的既得利益者,祭孔崇文敬禄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在新文化运动以后,文庙的香火仍然为谋求功名进取的文人学子带来了希望。黄陵县城在春秋两季的祭祀和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有祭孔进香的习惯,文庙的香火依然是很旺的。而较大规模的祭祀却仅限于文人学士之间。
3.老爷庙 其实就是对应于文庙的“武庙”,供奉着古代列位神勇无比的将军,诸如关公、赵云、岳飞等名将,其中的关老爷是三国时蜀汉的大将,姓关,名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解州)人。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典故被传统剧目张扬得家喻户晓。他的事迹被封建统治者所渲染,并加以神化,尊为“关公”“关帝”并屡加封谥至“武圣人”。所以,庙享以他为尊,民间不知从何时起又供奉关老爷为“财神”,而受到非常的礼遇。
黄陵的“关帝庙”始建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是由当时的中部县令倡导,城区各商号与民众捐资兴建的。选址在县城上城中心地带,享殿、过殿、厢房、配房、戏楼、大门皆青砖砌墙,琉璃覆顶,规模虽不及城隍庙,但在不大的山城半坡辟有偌大带有剧场的院落式建筑群也实属不易。在其西侧,另有一庙,供奉着汉代名医华佗。用华佗配享大概是因为他曾用高超的医术为关公“刮骨疗毒”。老爷庙有诸多闲置的房舍,自民国以来,民间的文化组织如社戏班子、秧歌队伍、帮会组织、慈善组织、医疗机构等都用其作为临时的办公场所而被利用。至解放初期,由于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公共房产的严重不足,新组建的剧团,电影队也都由于其有可资利用的戏楼而进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当然其香火却日渐衰落。关帝庙没有相应的庙会,却由于地处县城中心,其庙门外的小广场就是逢集日摆摊设点的场所而愈见红火。但是遇到天灾荒岁,人们自然要寻求于神灵的庇护,大旱之年的五月十三,人力难以抗衡的旱魔,拉近了人们和关老爷的距离,乡里坊间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抬着用纸扎就的关老爷的塑像,赤膊着上身,冒着炎炎烈日,游走在城区的大街小巷。且队伍中有自告奋勇的壮汉,用大刀拍打着自己的身躯,直打得赤背红紫,血丝裹着汗水滴落在晒得滚烫的尘埃上,用这种近乎残酷的自虐,企图换取关老帝的眷顾而惠赐关老爷的“磨刀雨”以解旱情。如果有雨滴飘落,人们便要筹措还愿事宜,少不得排秧歌、唱大戏、制供品、宰牲献。把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喜庆做到极致。若是没有雨,人们也不会抱怨,只怪自己凡心不诚而将乞求继续下去。
现在的关帝庙由于城区的发展和修建,以及乞讨者借宿取暖用火已荡然无存。
4.药王庙 这位尊神的庙宇位于县城西山北麓,坐北面南,隔河与县城西水门相望,原庙为三孔石窑。据传是供奉名医药圣孙思邈的,黄陵县城每年古历二月十五日在这里举行庙会,是黄陵迄今为止唯一保留的古庙会集日。会期三至五天,这个集会的显著特点是开年伊始的“备耕会”,届时犁耧耙耱,杈把扫帚,镢镰斧锄,皮麻绳索,木锨棍棒,笼筐担囤,干果山货等一应生产生活用品琳琅满目。农器家具的物资交流易货,牵动着周边州县、四邻八乡的人们,也带动得商贾云集,饮食小吃,杂耍马戏,卖艺唱曲云庥此处。历时几天的会期,夜里往往有戏班连台唱戏,热闹的集会交易冲淡了对药王爷的祀典,仅余香火依旧,有几个志愿者值守。既是庙会,这个集会就必然增添了些“神”气,据传,每年的二月十五,在这些货卖的山货中都有一根“神棍”。若购得这根“神棍”,出门行路,既可仗柱助行,又可防身御祸;若拿回家去插在粮食囤里,囤粮见长增多;放置于房前屋后,可主祥光永照,福星兆临;若立靠于店铺门首,则财源茂盛,生意兴隆。于是在农具把仗之外,专门有一些粗细不等、长短不一、捈红描绿的花棍,也不知能派上什么用场,但见赶集的百姓人手一根,成了二月十五庙会的又一道风景。也有说这根莫名其妙的“神棍”原是药王爷的“赶山鞭”,它可以呼风唤雨,挪地移山。由这个自古流传的掌故里,人们推测所敬奉的可能是“岳王爷”,而不会是“药王爷”,因为庙会流传的习俗和“医药”毫不相干,却和人们取用山货,得益于山神的恩赐,人们的衣食温饱也仰仗山神爷的眷佑有关。另则古传二月十五是老君爷的生日,抑或是太上老君的仙丹被认为是救苦救难的圣药而误传。但无论你怎么讲,二月十五的集日却由于其符合节令特点,贴近人们的生活,而约定俗成地保留了下来。
5.句芒庙 句(gōu)芒是上古“五行之官”演化而来的“五行之神”中的木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五行与方位,与四季,与阴阳等在易理中都有着玄妙的联系。
黄陵县城原有供奉句芒的享殿在轩辕庙东侧的滩地中,老百姓俗称“芒儿庙”。木,在东、主春,所以又是春神的化身。过去在立春的前一日有迎春的仪式,由人扮“句芒神”,鞭土牛,地方行政长官行香主礼,叫做“打春”。由于地方官员的参与而使其俗得以张扬和延续,也策动了老百姓的迎春热潮,届时扭秧歌、闹社火,把对新的一年的希望和祝福都寄诸于对春神的奉献中。但其俗自民国初年就逐渐衰寂。庙所也早已毁殁无踪。
6.娘娘庙 在我国这个宗法观念相当严重的国度里,长久以来,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人们特别重视子嗣承续。而掌握着生育繁衍的神灵是加倍地受到人们的崇祀的。由是而产生的求子乞嗣的风俗自古有之,至今尚未绝迹。
娘娘其人已很难考究,但一般情况是本土神系中的后土,在本土神系中,皇天上帝是天神,是男,而与之相对的大地之神就是后土,是女,也就有了娘娘的称谓。有王母娘娘、天后娘娘、天妃娘娘、后土娘娘。在人们的生活周边,诸如某些华丽富贵的花神,繁茂葱茏的山神等也都兼有保佑人生子的神通。但较为普遍的还是“观音”。在佛经中的观音故事里,观世音是男身。而在我国,观音竟完全成了女身,并成了知名度极高的神灵,她不但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而且也成了主管婚姻生育的尊神,神通广大,保佑信仰她的人能生育男孩。“送子观音”就是她的化身,由此也被尊为“娘娘”,并立庙而祀之。
黄陵县城的娘娘庙原在县城西门内的滩台地里,规模不大,却香火鼎盛。她是被尊为“地母娘娘”的后土的享所,其庙会日是古历三月二十日,本是祭祀皇地□,也被人们注入了求子的风俗。但该庙毁没历久,其俗失继。
7.高观庙 谓其高观庙,其实是因为将观世音菩萨的庙宇,修建在县西内城外外廓内的一座高墩之上的缘故,大约就是高台上的观音庙的意思了。这座高台是宽阔各数丈的片石砌就的陡壁高台,台高约两丈,其上建有宫殿式庙宇。四周却没有拾级而上的台阶,人们若要敬奉,需贴崖踩石缝攀援而上。大约也是为了检验诚心与否,庙内的塑像为三头六臂的“千手观音”。这座庙的庙会期和上元节的灯会连在一起被定为正月十九,也便有了以百宝灯供神,其实也是取“灯”与“丁”音近的口彩,而与求子乞子之俗有关了。
县城内的其他庙宇佛堂道观,当然也都有祭祀、集约的时日和特点,诸如六月二十三的马王爷生日,其庙就在县内城西南角的涝池畔上;四月十四日吕洞宾的生日,原县城有吕祖庙,老百姓口误“玉竹庙”者;长寿山,山西梁也都建有庙宇,由于毁没历久而其俗失继。至于佛堂、道观之类也都仅限于善男信女的供奉,一般百姓就不太参与了。
第二节 乡村庙会撷趣
黄陵县治几经迁徙,县名也曾几易,县域更是和周边县份交错更替,变化数次。长久以来,以现县城为中心的百十里范围之内,民俗民风大同小异,各有繁简,然而庙宇作为固定的场所,亦无变更。各地的庙会也就各有特点。
1.双龙千佛寺 又称“千佛洞”“石空寺”“万安禅院”,位于双龙乡峪村西高山腰部,距县城约48公里,开凿于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镌有千余尊佛像。据造像题记载为□州人介端、介元及介子用、介政等人勤工二十年不辍的杰作。老林深谷,绝壁幽境,仅凭兄弟几人之力,凡廿余年不馁不弃,惊叹信仰的力量的同时,我们已经很难想像当时如此浩大的工程是怎样得以维系的。没有供养人的资助,没有善男信女的关注与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由于宋以后的离乱战祸及至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带几乎成了无人区,所以,石室规模依旧,崇祀礼佛之俗却无只言片语的留存。现在的双龙乡一带仍然山高林茂,地广人稀,住户大都是外省籍移民,较少的老户也是由邻近乡镇迁入的。当年的盛况已无缘追记,但其超凡脱俗的地理位置,清幽淡雅的自然环境,古朴优美的造像神韵,精工镌凿的高超工艺以及山明水秀的风光景色都为现代的都市人们所向往。
双龙腰坪一带秦汉时应该是很发达的,秦直道贯穿全境,汉墓群比比皆是,摩崖石刻,摩崖洞窟,也不在少数,但诸多的习俗文化都沉寂在岁月的流逝里而成憾事。在黄陵县西北部的深山密林之中隐藏着过多的文化断层:腰坪乡的“紫峨寺”或曰“真人洞”;建庄川的唐治升平县,都只能在残窟断垣前凭吊那些已经作古的先人们和他们曾经创造的文明。
2.店头高皇庙 店头镇原称七里镇,属宜君县辖地,1956年划归黄陵。是黄陵县境内河沮河的中游,后川两条支流分别来自双龙和腰坪两乡,其地皆山大林深,地广人稀。前川直出至黄陵县城,村镇渐次密集,人口稠密。故此土地革命时期就是红军游击队的游击区,抗战时为八路军后方办事处及中宜县委机关驻地。
高皇庙居店头镇面山之巅,依山起势,建筑宏伟,拾级而上,有登临仙阙之感。一说所奉是玉皇大帝,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都有群众络绎不绝,前往烧香施祭,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家睦室和,人寿年康。有时还要唱大戏敬祀皇天后土。也有一说是高阳氏的享所。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继承了帝位,就是颛顼帝。他的儿子高辛氏继承帝位为帝喾,然后是尧帝,就是华夏正统嫡系,在黄陵境内,黄帝陵左右供奉高阳氏也在情理之中。
高皇庙玉皇大帝的夫人,当然也就是天后娘娘,她的庙享——娘娘庙比起其夫君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该庙的古庙会期,会期也是三五天不等。届时邻近的双龙、腰坪、仓村、桥山、隆坊,甚至黄陵、宜君、铜川等地的群众也都来赶集,热闹非常,也因为这个会期和县城的二月十五有一个间隔,人们把二月十五所余的山货也再拿到这个会上卖,使其具有备耕的特色。
三月三日娘娘庙会正是古之上巳节,有祓除、祓禊之俗:踏青弄水,去垢洁身正当其时。结伴畅游,对于平日里闭门不出的大姑娘、小媳妇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有此一集,且娘娘历来被尊为主管婚姻生育的神□,更是不虚此行。俗谚有“店头农历三月三,娘娘庙里把香添,乞儿求女保平安,合家平顺续永年”。因此庙会期间,善男信女,烧香许愿,乞儿求女,寄庙辫锁,还愿敬献,持续不断。
高皇庙里有相应的戏楼,在古会期间和某些还愿者的许诺下,也会聘请外地剧团前来助兴,虽是酬神的初衷,却让附近百姓一饱眼福,除古装大戏之外,还有皮影、木偶(俗称“竹挑葫芦”和“提线葫芦”)及杂耍等演出。近年来,外地的杂技班子、马戏班子等也赶来演出,使一个原本是工业矿产发达的集镇的长街,充满着物资贸易和文化娱乐的繁荣。
3.北谷庙会 北谷原属黄陵辖区,因与黄陵县有洛河阻隔,1956年划归洛川县管辖,但其和田庄镇隔河相望,过去又属一个县治,群众交往频繁,习俗相近。每年七月初七的古庙会,黄陵南塬一带群众还是趋之若鹜的。
北谷的玉皇庙、娘娘庙、关帝庙等庙祀,集中在七月初七的庙会期祀奉,届时各庙香火鼎盛,人流蜂拥。来自洛川、黄陵、白水、蒲城等地的群众礼神购物,热闹非常,物资丰盈,规模宏大。在陕北地区也算比较有影响的集会。
这个集会的显著特点是:届时有社火队伍的表演,群众将各位神灵以真人装扮,放置于特别装置的方桌高座之上,由多人以长椽抬起,游走于街市巷坊,后随秧歌、高空过梁秋、高空转轮秋、高跷、采莲船、龙灯、舞狮、推花车等各种社火表演,给秋收的喜悦增光添彩,更使北谷的庙会久负盛名。
4.其他庙会 黄陵县农村的古庙会比较多,形式规模也都大同小异,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几处庙会,一般也都两三天不等的会期。总的说来,自黄陵县城的二月十五之后,阿党镇的二月二十五,店头的三月初三,隆坊镇的三月初六,太贤乡的三月初九,田庄镇的三月二十二,侯庄乡的三月二十四,土桥村的三月二十六,上官村的三月二十八等等,也都各有所祀,各有特色,其中尤以上官村娘娘庙上的庙会作为村一级的庙会,规模最为壮观,至今尤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