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大型画册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2000年,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所举办专题纪念展览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作为中共中央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重大活动之一,于10月20日与展览同时推出,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京城轰动和社会各界关注与好评。
始终坚持内容和形式整体统一的原则,是
《抗美援朝战争》大型画册获得领导、专家与观众首肯的根本原因。画册共分十个单元,即:战火逼境,决策出兵,人民支援,运动歼敌,阵地防御,边打边谈,政治工作,后勤战线,停战谈判,胜利归国,比较完整系统地体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貌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抗美援朝作战的方针政策和原则,是一部难得的信史资料。画册在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基础上,还在突出其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上下了一番工夫,力求符合文图并茂的展示规律。画册突出了文物史料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用历史事实说话,而且史实又力求建立在信史的基础之上。从而,使《抗美援朝战争》大型画册的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在整体统一效应上具备了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
特点之一:指导思想、编排原则准确到位指导思想与编排原则是否正确到位,直接制约着画册的各个具体环节。《抗美援朝战争》画册在编排总体思路上,坚持以军事斗争为主线,突出宣传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突出宣传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抗美援朝决策的正确性和对战争的高超指挥艺术;突出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艰苦,敢于胜利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持这条主线和三突出的原则,使得画册设计上许多具体工作问题迎刃而解。
第一,它使整个画册在内容上更为集中。由于画册是在展览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毕竟又不是展览。因此,《抗美援朝战争》画册在内容安排上,既应体现展览主题集中的特长,又要充分施展画册包容量大的优势。整个内容设计,建立在“坚持以军事斗争为主线”的原则之上,使展览中的“决策出兵”、“运动歼敌”、“边打边谈”、“胜利归国”四个单元得以充分展示;同时,增加了六个单元,即抗美援朝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人民群众的支援,朝中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后勤工作,政治工作。实践证明这样做,内容集中、图片丰富,信息量大、主线清晰。
第二,它使重大战役得以重点展示。以军事斗争为主线,对一些在战争中起了关键作用的重大战役必然要重点体现,如二次战役、阵地坑道战、上甘岭战役等。
第三,它使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战斗英雄事迹得以充分展现。如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在群英谱上都做到了浓墨重彩。
画册既反映了前指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实行的正确临战指挥,又体现出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英明决策和宏观指导。其中有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的作战指令手迹等珍贵展品图片,当时党中央书记处四大书记: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和陈云也均有图片出现。志愿军参战的27个军与炮兵、工程兵和空军等特种兵部队,均有图片出现。27个军的形象,我们用27面红旗,从第二次战役开始,经过运动战与阵地战的结合部,直到凯旋门,分别以9面红旗为一组,高悬在展厅展线的上空,以示对参战各部队的敬重。第38、39、40、42、12、15等几个作战多的军和空军、高射炮部队,各有十余件甚至数十件陈列品加以重点反映。画册注意使展览的陈列内容尽量得以展示,其中反映军事斗争的陈列品600多件,政治工作200余件,后勤工作130多件,人民支援近100件。上述的处理方法,既突出了重点,又反映了战争全貌。
特点之二:内容和形式设计的总体布局较为合理
抗美援朝战争画册编排设计的总体布局,如同展览设计一样,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是,重点内容摆在显著位置上并加以强化,以突出中心主题。例如序厅、二次战役、上甘岭战役、抗美援朝战争武器缴获台等内容,均安排在画册的重要部位。展厅中心位置是一纵深狭长的开阔地带,它暗喻了朝鲜半岛的狭长地形,通过纵深透视,视觉越过置于地面的朝鲜半岛全图,到达一座由五位志愿军英雄形象组成的雕塑“最可爱的人”的中心主题区。两侧弧形的特殊形式的重点陈列拥抱着,高度浓缩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英雄群体形象的雕塑,上悬三圈由不锈钢雕刻的和平鸽。这一景观创意为“最可爱的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和平”。这一展区是整个抗美援朝厅陈列内容灵魂之所在,当然也是画册主题之所在。因而也理所应当放在显著位置上。
二是,高潮迭起,但又错落有致。根据军博的展厅状况和展线走向,我们在处理抗美援朝展厅形式设计时的视觉与心理兴奋点依次为:序厅,决策出兵油画,二次战役重点版面陈列和缴获的美军军旗、武器,铜制抗美援朝战争经过要图、坑道,最可爱的人英雄群体雕塑,反绞杀战景观,武器缴获台景观,凯旋门。这些景点或景观之间距离太近了,会造成视觉上的疲劳,远了又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在画册内容编排中,也基本上依照这个次序编排内容页码。但是,究竟这样做行不行,到底隔几个页码合适,是一个科学问题,有待于读者在具体翻阅画册中进一步琢磨确认。
特点之三:从选题到设计力求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抗美援朝战争厅已形成自身的特点,既有别于军博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展,又不同于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注意在创新上狠下工夫,2001年6月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杭州会议上,已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展,荣获精品奖。《抗美援朝战争》画册在编辑和设计上,也注重千方百计挖掘新史料、新文物、新观点、新创意,以为整个画册所用。例如:新史料方面,重点刊出抗美援朝战略决策油画,可谓独具匠心。参加当年作出抗美援朝重大决策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22位领导人形象,首次与观众见面。这幅画等于用形象的方式公布了当年的原始档案。新文物方面,从军委档案馆、中央档案馆复制电报30余件,首次问世;军博馆藏文物中至少有200余件为独有的。新创意方面,油画3幅、雕塑2个、景观4个、铜雕抗美援朝战争经过要图1幅、图表17张。其中,镶嵌在运动战与阵地战结合部的地上的巨幅铜雕《抗美援朝战争经过要图》为国内博物馆首创。被编排在画册内封的首页,作为书名的衬底。创意为:将朝鲜三千里江山战地旧址如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睹图如置其间,还读者和观众一历史的凝重感和现场感。在许多专家和志愿军老战士眼里,这幅铜图已被认可为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抗美援朝战争》画册的创新意识,还体现在:
一是,突出利用环境加以渲染的版面。如上甘岭战役,所有照片与文物均陈列在以两张上甘岭战场环境、战斗场面大幅弧形照片为背衬的落地陈列柜内,并仿照上甘岭的沙石作垫底以期复原战地原貌,将原上甘岭被炸身含弹片的树木文物“长在沙石中”,结合粗犷的陈列手法,使历史、文物、陈列形成自然有机的结合。对这些展览版面,我们在画册的编排中都给予适当突出。
二是,对照片和文物及其他陈列形式,进行一体化设计,并通过画册单元之间的彩色隔页加以重点展示。如“反绞杀战”示意图,将照片与图融为一体;武器缴获台背景为战斗场面的油画,油画前为缴获的各式武器的战场实景复原,武器陈列与画面形成一个视觉透视,一个时空的凝固,仿佛观众站在当年的战场一样。上方5张灯光照片,分别代表运动战中的第1至第5次战役;下方为7张灯光片,浓缩了阵地战时期7次主要战斗行动。左墙为运动战战绩统计表,右墙为阵地战战绩统计表。这样做,便将油画、实物、照片、图表融为一体,产生了内容充分而有层次,形式效果鲜明而别致新颖。改变了过去实物、图表分离而单一的陈列形式。
特点之四:充分展示实物,用信史资料来充实并厚重画册的内容
《抗美援朝战争》画册内容展示与形式设计能达到文图并茂整体一致的效应,很重要的在于文物充实和厚重上。编写人员在查阅军博上万件抗美援朝战争文物藏品的基础上,到文物处库房加班加点精选文物,共选登文物923件,其中很多是一级珍品。例如上甘岭战斗中被嵌满弹片的枯树、黄继光的冲锋枪、志愿军战士用弹壳等自制的乐器、朝鲜32个老大娘将自己结婚时戴的戒指作为礼品送给志愿军等等。据统计,整个画册的内容中文物与图片的比例为3:1。而这些图片也具有文物价值。
总之,《抗美援朝战争》画册的总体风格是:突出军事特点,大方、凝重、气势宏大,既具有历史的厚实性,又富于现代感。切实做到文图并茂。画册力求使体现主题的重点展板设计,在总体格调中,具有局部形式特点。在保持画册整体风格的前提下,力求使各局部单元保持个性,且个性愈鲜明愈好。而大件展品和展区的个性,又是通过表达主题材的画册细节去体现。这便是《抗美援朝战争》画册力求达到精品所作出的实际努力。
〔曾在2001年6月国家文物局在杭州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上作专题发言。连同展览一道被评为全国2000年度十大展览精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