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李铎《孙子兵法》碑拓展”,在军事博物馆举行。笔者有幸为办展而奔忙;特别荣幸的是,也曾作为工作人员伴随李铎先生夫妇接待了前来参观碑拓展的江泽民总书记、乔石委员长及党政军多位首长要人。我为《孙子兵法》碑拓长卷成为京城7月的热闹话题而深受鼓舞,深表祝福!
该长卷共158张,每张为四尺宣纸,高70厘米,总长230余米,由河南洛阳镌苑碑林张弘先生等精心刻制。仅从篇首看到篇尾,就要走半里路;场面宏大,蔚为壮观。
站在大厅中央放眼望去,满眼均是奔涌的线条,如风卷云舒,气象万千;如群马奔腾,腾空起雾;如高山飞瀑,一泻千里……古代兵法的深奥和现代书法的精妙巧妙结合,相映生辉,给人以巨大的震撼。据专家介绍,如对线条的控制达不到百炼钢化为绕指缠的功力,视觉上就不可能给人如此强烈的感受。
走近细细观赏,笔画间处处显露大家风范;恣情肆意似黄山谷;痛快淋漓如米元章;参差错落、穿插掩映近王觉斯;屈曲盘纡近张长史;而刚健雄强更像李北海。取法虽广,却恰到好处地融为一炉,而用笔的奇妙更是出人意料,自成一家。
手卷最引人入胜处是它的构思酝酿、章法布局。据介绍,大凡手卷,处理不好,不是流于松散懈气,就是出现壅塞沉闷,或前后不够协调失之连贯。因此近现代中,成功的手卷作品并不多见,特别是巨幅长卷,因为难于驾御,鲜有人为。而李铎在谋篇造势上,可以说是站在统帅的高度,令千军万马进退尽在挥手之间。六千多字,一千多行,自始至终既风格一致,浑然天成,又仪态万方,变化多端,连绵中寓畅达,凝重中见飞动。章法布局的独出心裁非大手笔不能为。
60多岁的李铎,字仕龙,号青槐,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半世纪的军旅生涯开阔了他的胸襟,熔炼了他的艺术才华。军人本色促使他沉迷于对《孙子兵法》这部“兵学圣典”的研究。这项书刻兵法的巨大工程,倾注了他最大的心血精力,从文字校订,酝酿构思直至书成杀青,前后历时八个月。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83岁高龄的启功在赶来观看了长卷拓片后,连连称道,并欣然赋诗:
猿臂伸来录异书,淋漓点画古藤粗。
鸿都门下中郎笔,视此毫情逊不如。
六千文字百余石,信手镌来若等闲。
纵使庞涓逃树下,马难擎此重如山。
现在,启老的诗稿墨迹已作为这一长卷的后记,刻于石上,又为展览添上一笔光彩。“李铎《孙子兵法》碑拓展”已于7月4日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与观众见面。
〔曾载香港1995年7月4日《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