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第一师范虽然也设置了体育课程,但只是徒具形式,不务实际,教师敷衍应付;学生不感兴趣。每周两小时的体操课,不外是走步、操木棒、举哑铃。每天上午10分钟的课间操,也过于死板。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更是冷冷清清。除了少数体育爱好者开展运动外,多数同学都在寝室里谈笑议论。学生的身体被繁重的课程压垮了,有一年,竟病死了7个同学。毛泽东对这种状况极为愤慨,在为死者举行追悼会时,他写了一副挽联:"为何死了7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即课间操)。"以此抨击学校当局不重视体育,同时唤起广大同学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1917年下学期至1918年上学期,毛泽东担任第一师范学友会总务(实际负责人)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他主要倡导两件事:一是学术研究;一是体育锻炼。
毛泽东由于坚持刻苦顽强的锻炼,体质逐渐强健起来。在陕北时,他曾回忆说:体育锻炼确实对于我有不少的帮助,使我后来在转战南北的行军和长征中,受益不浅。1951年秋天的1个夜晚,他接见几位在北京的湖南教育界人士时,又谈到了自己当年在第一师范时锻炼身体的好处。他说:你们办学校应该注意1个问题,就是要重视青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能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中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潇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林黛玉式的人。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
读"无字之书"毛泽东常对同学说,读书,不但要善于读死的书本,而且还要善于读"活"的书本;不但要会读有字之书,而且要会读"无字之书"。这活的书本,这无字之书,便是群众,是社会实际和社会实践,力求做到"周知社会"。所以他在长沙就学期间,经常利用节假日,采用"游学"的方式,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考察、调查,到群众中去学习。所谓"游学",本是旧社会一些有志读书人,用以寻师求学的一种方式。但也有一些落魄文人,利用"游学"给人家写字作对联以为生,是一种变相的行乞。毛泽东用它来进行农村考察,以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各地的历史变迁、地理概貌、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第一师范期间,他就当过好几次"游学先生"。
1917年7月中旬,他邀同学萧子升,和准备回安化老家度暑假的同学萧蔚然,进行了一次游学。他们从长沙小西门渡湘江,徒步经长沙白若铺,到宁乡县城。在同班学友王熙家聚居两宵。走访了劝学所、玉潭高小,游历了香山寺,给劝学所所长喻士龙送了一副对联。还到了宋家潭,找农民宋冬生等了解了生产、生活情况,走访了一位姓张的老先生,并共同讨论了经书。上了回龙山,给白云寺的和尚送了对联。到了云山书院旧址云山学校。在黄材镇了解了当时农村小市镇的贸易情况,替一些店铺书写了招牌。后经横山湾抵杓子冲何叔衡家。在何家住了几晚,看了猪栏、牛栏、菜园和稻田,座谈何家的经济收支与生活及家庭历史情况,走访了何叔衡的堂兄弟和附近的农民。他每天清晨早起,在野外做"六段操",看书,追记笔记。
离别何家后,经沙田到巷子口,在1个姓王的老头家里交谈许久。老头问,天气这么热,你们出来干么子?毛泽东说,我们都很穷,又想旅行,没有路费,只好"游学"。老头说,游学并不坏,游学的往往是些正直、老实人,只有那些当官的最不正直。我曾在衙门里当过门房,亲眼看到,谁想打赢官司,谁就得送钱送礼,谁送得多,谁就可以赢,这就叫做"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老人的话引起了他的联想,深感世道的不平。后来一路上,他还与同行的二萧热烈地讨论着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