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世纪,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大明船舶工业之盛、军容之威,曾经威震远西,并且将海商航路一鼓作气推展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整个南海、大西洋,我大明商船与阿拉伯、印度商船络绎不绝,海上丝路蓬勃发展。
郑和下西洋当大明推展雄壮的航海征途时,西欧各国还在混战不已,十字军与阿拉伯诸国不断以圣战为名相互攻打,而英法百年战争更是让西欧陷入黑暗世局。然而,明朝在郑和之后却突然下了海禁的政策,自此以后,中国的执政者背对了海洋,不再对海洋有兴趣。明朝也错失了主动发展并争逐世界海权的机会,拱手将这样的机会让给后来兴起海上事业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但是平心而论,明朝前期的造船技术甚至比起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后来发展出来的造船技术都还要好呢!只是明朝的造船技术不进反退,而西方的船队在亚洲贸易利益的强烈诱惑下却是节节逼近东方的市场,于是到了十六世纪他们终于窥探到明朝的海域来了。
皇室家族,父亲是谁很重要,儿子是谁也很重要。不得不说,明仁宗生了个好儿子。当然,最重要的是,爱好儒家学术的大胖子明仁宗朱高炽其实有勇有谋。在位不到一年,成祖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一代仁君的称号当之无愧。
细品文化
感悟千年智慧
明朝的第四位(算上建文帝)皇帝仁宗朱高炽是个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的大胖子,与他事事争先的弟弟朱高煦相比,不入朱棣的眼,朱棣还曾亲自允诺要将帝位传给朱高煦,朱高煦信以为真,以为只要有老子的许诺,自己就能登上皇帝宝座。然而,皇帝的话并非都是一言九鼎,尤其是继承人的选择,还要受到传统、礼法的限制,历史上多少皇帝欲立自己心爱的儿子为储君而不得的,朱高煦虽然长得比兄长更像皇帝,他的老子更喜欢他,但他的皇帝梦终付黄粱,原因何在?
明仁宗朱高炽像这先要从明代皇位继承之制说起。靖难成功之后,朱棣坐上梦寐以求的皇位,烦恼也随之而来,首先就是册立皇太子的问题。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皇后所生的长子为第一继承人,皇后无子,就立庶妃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由于并不是每个正妻都能生出儿子,为人父母难免会偏疼偏爱,因此,终明一代围绕着嗣君的选择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政治斗争。
朱棣的三个年长的儿子都是皇后徐氏所生,长子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早在洪武时期,朱高炽就被立为燕王世子,而且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的喜爱。朱高炽最大的缺陷在于身体过于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看起来蠢蠢的儿子。自古以来,外貌对人来说意义非凡,长得帅往往升官更容易,古代选官一般也要求五官周正,看着顺眼。朱高炽因为长得丑,差点丢了皇位。
朱高炽能够跌跌撞撞登上皇位,是因为他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这一点至关重要。虽然朱棣喜欢次子朱高煦,他不仅性格最像自己,而且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就成祖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但是最终成祖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文臣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在和平时期,掌握了文臣就相当于掌握了国家,武将的笨嘴拙舌怎么也抵不上文臣的笔和嘴,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
靖难之役爆发以后,朱高炽曾与母亲徐氏成功地阻挡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朱棣的大后方北京城。试想,朱棣的老巢一旦被端,燕军就会成为一支流寇队伍,很容易被正规军击溃。因此,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此后由于他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成祖将他留在后方,这样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
朱高煦与成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于危难之际,成祖也曾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将是你的。”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朱高煦一直对父亲对自己的承诺念念不忘,直到朱棣宣布太子为自己的兄长,他仍不死心,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行动。朱高煦深恨阻碍自己登上太子位的文人,尤其是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朱高煦不停地在朱棣耳边说解缙的坏话,使得解缙因小事遭到贬黜,几年之后又惨遭杀害。朱高煦有样学样,私养了许多武士以图谋不轨。不过朱高煦并没有父亲那么深沉老练,属于志大才疏的类型。
杨士奇
(1366~1444年),明代大臣、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以学问见长,《三朝圣谕录》。
徐皇后
(1362~1407年),明成祖朱棣嫡后,开国功臣徐达嫡长女。杨士奇在太子方面,有老谋深算的杨士奇和沉静果敢的徐皇后为太子撑腰,这二人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高煦与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谁知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也在暗中盘算着大哥,表面上和朱高炽打得火热,背地里却不停地搞些小动作陷害太子。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成祖,然后矫诏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成祖才没有追究朱高燧。此事过后,太子的仁厚更得到文臣们的赞赏,地位反而更加稳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永乐皇帝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成祖的遗体装入棺材中。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皇帝也再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朱高炽能够顺利登上皇位一方面受益于祖父,另一方面还在于他生了一个聪明机灵的儿子。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这与清代雍正皇帝的即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初九日,朱瞻基出生在北平。在他出生的前夕,他的祖父燕王朱棣做了一个梦,梦中太祖朱元璋授予他大圭,上面写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字样。圭,是古代帝王贵族在举行典礼时用的一种玉器。成祖认为这个梦有特别的寓意,是个吉兆。在朱瞻基满月的时候,朱棣看到他满面英气,与自己梦中见到的样子十分相像,非常高兴,对他也是特别的宠爱。
朱棣夺得天下后在南京登基,朱瞻基随祖母离开北京也来到了南京。祖父朱棣和祖母徐氏非常钟爱这个皇孙,对他的教育颇为用心。朱瞻基自幼聪慧,喜好读书。永乐五年(1407年)四月,他到了出阁读书的年纪,成祖特命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广孝为之讲习经书。
明代四大高僧
莲池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他们的“高”,就在于他们不拘泥于一宗一派,做到了佛教甚至三教的会通,推陈出新,在一条新径上为后世学者树立了榜样。一代谋僧姚广孝姚广孝14岁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向道士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数之学,熟读诗书,诗文俱佳。后来云游嵩山时,著名相士袁珙(ɡǒnɡ)看到他十分诧异,说他将来一定是辅佐帝王的人物。姚广孝听了非常高兴,立志要做一番事业。因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择高僧入藩王府为马皇后诵经祈福。姚广孝因此得以入燕王府,为朱棣所知。他密劝朱棣举兵,并在靖难之役中屡出奇策,为朱棣夺得江山立下卓越功勋。朱棣对他十分敬重,恢复他的姓,赐名广孝,不直呼其名而尊称为少师。朱棣让他蓄发还俗,他不肯;赐给他府邸和两名宫人,他拒不接受。上朝的时候他穿上官服,下朝后就换上袈裟,居住在寺庙中。当永乐十六年(1418年)他病情危重时,成祖亲自到他居住的庆寿寺看望他,相谈甚欢。病逝后,成祖辍朝两日,亲自为他的神道碑书写碑文,记述他的功绩。
朱棣以自己最为信任的大臣来辅导朱瞻基,可见对他的重视。朱瞻基也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学习刻苦,加之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深得祖父的欢心,为父亲荣登大宝添上重重的砝码。有一次,成祖朱棣命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拜谒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朱瞻基随往。太子朱高炽身体肥胖,还有脚疾,行走不便,由两个太监搀扶仍然踉跄。朱高煦在后面看见,故意在众大臣面前羞辱太子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没想到年幼的朱瞻基在后面随即反驳,“更有后人知警也”,顷刻之间为父亲解围。朱高煦回头看到朱瞻基,意识到在争夺储位的道路上朱瞻基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方孝孺
(1357~1402年),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朱高炽即位后,改元洪熙,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废除了古代的宫刑。然后停止劳民伤财的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以减轻百姓的负担。洪熙期间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强盛的时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明仁宗时期值得称道的还有许多冤案在此时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
仁宣之治的重臣三杨
不过明仁宗并不是一个十分完美的皇帝,他是一个十足的好色之徒。根据古代礼制,父母丧期,不得行男女之事,万民之表的皇帝,尤其要避讳,免得落下纵欲无度的坏名声。仁宗才不管这一套,母丧期间,也不知节制。有好事的大臣李时勉上书劝诫,反而被打入大牢。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明仁宗不听大臣劝诫,终因纵欲过度,在四十七岁的壮年因心脏病发作走上黄泉路。他的子孙们都以他为榜样,在励精图治方面毫无建树,而在玩女人、聚敛财物方面当仁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