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的“昏君”系列中,明武宗是突出的一个。
明武宗此人,谈不上残暴,要害在荒嬉,其胡闹的程度,简直让人啼笑皆非。他修了个“豹房”专供自己淫乐,喜欢全国各地到处巡游,也不太理政事,太监刘瑾就是在他手里一步步做大的,险些夺了他的皇位一个藩王造反,本来已被著名学者、政治家王守仁平息,藩王也被俘虏,武宗居然派亲信太监和王守仁商量,先把藩王放了,然后再由武宗亲自擒拿以显典赫赫武功,好歹在众臣的劝谏下,武宗才打消了这个荒唐的念头这样一个主儿,从朱氏家族的角度看,简直就是败坏祖宗基业的一个不肖子孙。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有趣,明武宗这个朱家的孽子,对他的老祖宗、被公认为雄主的朱元璋却也不乏“修正”的。
不是在朱元璋手里,也不是在第二代雄主明成祖朱棣手里,偏偏是在荒淫的明武宗的治下,江南经济和文化才又得到了恢复性发展。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吊诡的现象?是武宗采取了什么特别得当的措施吗?并非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明中叶以后,朱氏皇权的控制力已经无法恢复到他们的祖宗朱元璋的水平,所以,整个社会反倒能够迸发出洪武朝无法想象的活力。与其说是明武宗的措施多么得当,毋宁说根源正在于他们几乎没有采取什么强有力的措施。统治者控制力的削弱,对一个企图代代相传的专制王朝可能是个坏消息,但于激发民智和社会进步却是充分利好。
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但其赫赫战功,在他自身光辉四射的思想学说、在明武宗好大喜功、荒诞不羁的掩盖下寂寂无名,然而后人还是能从史籍的字里行间中发现历史的真相。
细品文化
感悟千年智慧
明中叶以来宗室除了霸占良田、祸害百姓,并没有给王朝造成多大麻烦,只有在武宗时出现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宁王之乱,平定这次叛乱的不是朝中威武的大将军,而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大儒王守仁(王阳明)。这次叛乱是如何发生?王守仁又是怎样运筹帷幄,一举获胜的呢?
王阳明画像宁王一系是皇室近亲,第一代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以善战著称于世。朱棣称帝后,便把这位善战的弟弟改封于江西,让他远离宫廷,无法再发展。同时,朱棣对藩王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特别严禁他们拥有武装力量,以免他们有样学样,仿效自己昔日之举重新上演“靖难”篡夺大戏。天顺年间,当时的宁王多有不法之事,连护卫亲军也被削夺,改为南昌左卫。
由于刘瑾收贿后“通融”,宁王朱宸濠得以把南昌左卫军又变回为自己王府的护卫军,终于得到一只像样的武装。高兴没多久,三年后,刘瑾倒台使他所有昔日作为皆被逆转,兵部又把宁王护卫改为南昌左卫。
陆完
(1458~1526年),字全卿,号水村。苏州人。明朝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成化二十三年(1490年)中进士,初为江西按察使,颇受宁王朱宸濠赏识,宁王起事兵败被牵连下狱,后谪福建靖海卫。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陆完手中。宣德九年,陆完果然被召回北京任兵部尚书,投桃报李,替宁王找关系打通关节,通过钱宁的努力,终于又重新拥有了“护卫屯田”的权力,为日后起事奠定丰厚的人员组织基础。
不过,宁王非是那种城府极深能成大事的人,队伍还没成气候,他就开始自称“国主”,以护卫为“侍卫”,把王爷令旨改称“圣旨”,给时人留下诸多把柄。同时,他派手下人在江西招募大盗杨清等百余人入王府为自己效力,号称“把势”。鄱阳湖上打家劫舍为生的贼头杨子乔听闻此事,也立刻积极投靠宁王,在水面陆地肆行劫掠,帮助宁王训练手下。同时,他还延揽举人刘养正等谋臣。
唐伯虎人物画朱宸濠诸多异常,一般人不敢明说,但巡抚江西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燧与巡抚南赣等地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王守仁早就心中有数。特别是孙燧,由于他本人就驻派南昌,深知大变将作,就均征赋,饬戒备,实仓储,散盐利,渐次削除不利于朝廷的赋税,侦逮奸党送狱,以削剪宁王的羽翼。
到了宣德十二年(1517年),宁王府中的官员有几个人上奏朱宸濠不法之事。宁王打点武宗的红人钱宁摆平这件事,把这些人发配的发配,下狱的下狱,并因怀疑属官周仪告密,指使贼人屠灭周仪家,杀六十多人。
与此同时,朱宸濠加紧了造反前的物质准备工作,招募巨盗数百人,四处劫掠军民财货物资,收买皮帐,制作皮甲,私制刀枪,赶制佛郎机(火铳)等火器。他还派人秘密联络漳州、汀州以及南赣一带的少数民族,约好起事时群起响应。
江西巡抚孙燧日夜忧心宁王突然造反,便以防盗为名在进贤、南康、瑞州等地修建新城,并在九江兵家重地增设防备,各设通判官,以备仓促。为避免宁王起兵时抢劫南昌武库,孙燧又以讨贼为名,把卫城兵库内的武器皆调派到外地,由于孙燧率兵捕盗甚急,宁王手下的巨盗不少人被杀或落网,急得这位王爷忙找到“老关系”陆完,让他串通钱宁等人想办法,把孙燧调走。
北京方面,太监张忠、江彬等人与钱宁争权,准备利用宁王有逆谋之事把钱宁搞下去。东厂太监张锐、大学士杨廷和先前曾收受宁王大笔金宝,但得知这位王爷实有反心,怕日后事发牵连自己,也落井下石,一起进奏朱宸濠“包藏祸心,招纳亡命,反形已具”。明武宗见这么多人如此说,立刻派太监赖义及驸马崔元等人携带敕书前往南昌,警告朱宸濠,并削其护卫。由此,宁王朱宸濠只得提前造反,当众杀掉朝廷命官孙燧、许逵二人,这二人还真是倔强,临刑不屈,破口大骂。城中人民闻之,无不流泪叹息。一不作,二不休。宁王索性命人把众官中与自己素不相偕的十多人关入大狱。
从当时理论上讲,宁王造反的口实还真不少,可以称是“清君侧”,可以称是“逐昏君”,可惜他本人就是大恶之人,所以号召力就不强。
城没打下一座,宁王先大行封官拜将,委任李士宝为左丞相,刘养正为右丞相,派几个贼头顺流夺船,四处收兵。开始时候,叛军还挺顺利,南康、九江俱被攻陷,当地守官守将逃走。
唐伯虎像最早声讨宁王罪恶的,是当时正提督南赣军务的王守仁。而他这次之所以能幸免于南昌之难未与孙燧、许逵等人一起被杀,还是因为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有远见。王琼知道宁王早晚要反,恰值福州有三卫军人小规模叛乱,他就把王守仁暂时派往福州处置此事。结果王守仁果然因外出,未被宁王在南昌宴会时逮住。
宁王六月二十四日正式造反,六月十五日王守仁在丰城知道消息,立即往江西回赶。临江知府欢喜无限,忙把他迎入城中商议对敌之策。
王守仁虽为文臣,却极晓兵法大略,他说:“宸濠若出上策,会直捣京师,出其不意,则社稷可危;若出中策,直趋南京,则大江南北一时会尽为其所据;如只据守江西省城,则出下策,可一举擒灭之!”
临江知府深以为然,他立即派人令在通往北京、南京的要害处设置疑兵,又伪造朝廷早就派兵严备的假公文,故意让宁王的手下人拾到,造成各处皆有准备的假相。宁王朱宸濠中计,没敢立即出兵袭击。由此,就给了王守仁非常多的调动和喘息时间。
明廷得知宁王朱宸濠反讯后,根据江彬等人的建议,很快就逮捕了钱宁、陆完等人,下狱抄家。
侦知江西王守仁等人据城不出,宁王朱宸濠胆子愈大,仅留数千人守南昌,他自己与刘养正、李士宝等人率领六万人,号称十万人,出江西。造反大军,先攻安庆。安庆城里,守臣守将勇武,宁王朱宸濠数日不能攻克。
王守仁得知宁王出南昌的消息,知道一切皆在预料之中,便与伍文定在临江樟树镇会兵,知府戴德孺引兵自临江,徐琏引兵自袁州,邢洵引兵自赣州,通判胡尧元引兵自瑞州,通判谈储等人,各以其兵至。
听说王守仁欲攻南昌,不少人有疑意:
“宁王一直谋划造反,南昌留备必严,恐怕难以一日攻拔。今宁王攻安庆,日久不克,兵疲意沮,不如以大兵逼之于江中,与安庆守军夹攻之,必败敌人。宁王一败,南昌不攻自破……”
王守仁认为:“我军如舍南昌不攻,与宁王必定相持于江上。安庆守军仅能自保,不可能抽兵增援我们。此时,宁王南昌守军可以乘间断绝我们的粮道,而南康、九江贼军又可合势出击,我们腹背受敌,肯定要吃大亏。宁王集所有精锐之兵齐攻安庆,南昌防御必薄。加上我军新集气锐,南昌定可一攻而克。宁王闻我军攻南昌,必会自安庆解围,还兵救其老巢。待其回军,我方已克南昌,宁王闻之必然夺气,首尾牵制,必为我所擒!”
果然,七月二十一日,大军齐集南昌城下,王守仁下达死命令:“一鼓附城,二鼓登城,三鼓不登者诛,四鼓不登者斩其队将!”于是,号令一下,士兵蚁附秉城。城上虽设守御,皆闻风倒戈,城门多有不闭者,大兵遂入。
南昌本是易守难攻的城池,但由于宁王暴虐,人民不附,守将怯懦,几乎没怎么招架,就被王守仁大军攻陷。入城后,王守仁安抚士民,籍封府库,城中遂安。
当时的朱宸濠正因安庆久攻不下而着急上火,亲自督兵填濠堑,竖云梯,期在必克。听闻王守仁帅兵攻入自己的老巢南昌,大恐。李士宝等人多谋,劝宁王舍安庆不攻,径攻南京。如果登帝位,自然占据了名义上的优势,可使江西等地自服。宁王短视小人,惦记老窝的金银财宝,没有听从李士宝建议,马上要回援南昌。他从安庆撤围,立刻派二万精兵先发,他自率四万军随后继之。
七月二十三日,王守仁率诸将在樵舍迎击宁王朱宸濠叛军,败其前锋。转天,黄家渡一战,又大败叛军。
至此,宁王的先遣军,已经完全被消灭。宁王本人乘舟夜泊,泊地名为“黄石矶”。他问从人当地何名,南人“黄”、“王”二音不分,对曰“黄石矶”,宁王听成“王失机”,大怒,立身挥剑,把答话人脑袋砍掉。叛军见兵败,军心已经溃散,逃兵日多。
事已至此,已无退路。宁王朱宸濠大赏将士,奖当先者千金,受伤者五百金,并招南康、九江贼兵前来江合,并力合战。重赏之下还真有勇夫。叛军拼死前冲,杀掉官军数百人。吉安知府伍文定虽是文臣,提剑监军,急斩先退者数人。他身先士卒,站立炮铳之间,大火焚其须髯,伍文定坚守不动。见伍知府如此,众军勇气倍增,殊死抵拒,兵势复振。不多时叛军队伍溃散,时至此刻,宁王朱宸濠万念俱灰,与嫔妃泣别,成百绝色佳人知道造反被抓没什么好结果,皆赴水自杀。至于宁王本人、其世子以及李士宝、刘养正等数百贼头,皆被生俘。官军把朱宸濠一行人押上囚车返回南昌,军民聚观,欢呼之声震动天地。
宁王已被活捉,京城内的明武宗高兴得心急火燎,借“亲征”之名南巡,以尽游玩之乐。阴历九月间,明武宗至南京,王守仁又欲到南京献俘,仍不被允。江彬、张忠等人深知皇上爱玩的心性,想让王守仁把宁王一行人放归鄱阳湖,以使明武宗能亲自率军与其“交战”,而后再奏凯论功。王守仁不得已,连夜过玉山,押解宁王一行叛将取道浙江以进。这时候,大太监张永在杭州正等着王守仁,准备让他纵俘鄱阳湖,以使皇帝能亲自“打猎”。
王守仁见张永,苦求道:“江西之民,久受宁王荼毒,今经大乱,又继以旱灾,加之供京军粮饷,困苦已极。如再有苦压,一定会啸聚山谷为乱。如果此时放宁王入湖,兵连祸结,何时有个结局啊!”
张永深以为然,却也无可奈何。王守仁将宁王一行贼人转交张永,连夜返回江西。王守仁再上奏疏,称“奉威武大将军方略讨平叛乱”,即把大功归于武宗皇帝及其左右。
张永回南京后,见武宗皇帝,极言王守仁忠臣,良可信赖。本来,江彬等人事先已经在武宗皇帝前进谗言,讲王守仁本来依附宁王朱宸濠,后来见其不能成功,才反手一击击擒宁王。经张永大公公一番释疑解惑,武宗皇帝终于相信王守仁是“好人”。于是,他下诏命王守仁巡抚江西,并擢升吉安知府伍文定为江西按察司使。
年底,宁王一行俘囚槛车至南京。武宗皇帝想自以为功,就与江彬等诸近侍戎服骑马,大列队伍,出城数十里,列俘于前,作凯旋状。宁王朱宸濠被囚一年后,正德十五年(1520年)底才被赐死,并被焚尸扬灰。宁王之乱,终于尘埃落定。
王守仁方面,平宁王之乱,立下如此殊勋,但终武宗之世一直未叙功。明世宗入统,很想招王守仁入朝,并下诏封其为“新建伯”。但是,王守仁与兵部尚书王琼关系好,阁臣杨廷和与王琼不睦,不少大臣嫉妒王守仁功劳,皆以“国哀未毕,不宜举宴行赏”为名,阻止他入京。虽然稍后任命他“南京兵部尚书”这样一个虚衔,“然不予铁券,岁禄亦不给”。忧恨之下,王守仁拒不上任,病辞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