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21800000011

第11章 厂卫的酷刑

据《明史》记载,锦衣卫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么夹棍、脑箍、拦马棍、钉指等都包括其内。其中有一项刑罚叫做“杖刑”,特务对于“杖刑”的执行非常有讲究,对一般的犯人行刑官只说“打着问”,意思是不必太重;要求打重一些的,就说“好生打着问”;要求狠狠打,不论死活的就说“好生着实打着问”。相对于杖刑、夹棍等刑罚,厂卫不常使用的几大酷刑可就令世人不寒而栗,在几大酷刑中,刷洗、油煎、灌毒药、站重枷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生不如死。

明万历《出警入跸图》

中的锦衣卫(局部)刷洗:就是将犯人脱光衣服按在铁床上,用滚烫的开水浇在犯人的身上,然后趁热用钉满铁钉的铁刷子在烫过的部位用力刷洗,刷到露出白骨,最后直到犯人死去。

油煎:类似于后来的铁烙铁。将一口平的铁盘烧热后,将人放在上面,不到片刻,将犯人烧焦。

灌毒药:特务们灌一次毒药,然后喂一次解毒药,然后再灌另一种毒药,直到将犯人毒死,目的是使犯人尝遍了死的恐怖和痛苦,特务们从旁观赏。

站重枷:戴枷之人必须站立,不准坐卧。枷的重量超过常人体重,最重曾经做过300斤的大枷,给犯人戴上后几天就得活活累死。

于谦是明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大臣,以拯救民族、国家命运为己任,其一生配得上《明史》中“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赞语。他的命运与明朝中期两件大事变(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前后的境遇却截然相反,可谓悲喜两重天,令人感叹不已。

细品文化

感悟千年智慧

于谦为什么会死?按照常情来说,这样一个操守清白、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是没有理由血溅刑场的,然而在权力场上,是非黑白往往不依常理而定,事情的发展、个人的命运常常都被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生命被放在利益的天平上衡量,利我者生,不利我者死。岳飞如此,于谦也是如此。

于谦像于谦有“于青天”之美誉,自奉节俭。据《西湖游览志余》载,正统年间,王振权势熏天,进京述职的官员必须给王振送礼成为官场惯例。恰逢于谦自河南入朝,其他河南大员必定携带大量的香帕、蘑菇等土特产,作为上下打点的礼物。于谦的手下和朋友们也劝他随大流,带上礼物,免除灾祸。于谦偏不,进京时不带一丝一毫,空手而去,还特意作《进京诗》一首: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此诗一出,立刻成为佳话,到处传唱。而成语“两袖清风”,正是出于此处。

于谦,字廷益,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浙江钱塘人。在年少时,他就展露出卓尔不凡的气质。据说于谦七岁时,一个僧人为他批命,断言他是将来的“救时宰相”。少年于谦,机智过人,能诗善对。八岁时,一次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之曰:“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下联不仅工整,而且还显露出他非同寻常的气势。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二十四岁的于谦中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乘新君嗣位未稳之际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汉王未战而降,宣宗命于谦口数其罪。于谦义正词严,声音朗朗,朱高煦趴伏于地,战栗不已。宣宗非常欣赏于谦的口才。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不顾群臣劝阻,贸然亲征。八月十五日,土木堡之变,明朝数十万大军被蒙古军队一举击溃,英宗也成了也先的阶下囚。

皇帝被俘,一时间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明朝陷入了国无君主的窘境。同时,也先手中有了英宗这张牌,随时随地可以向明廷要挟索价。也先挟持英宗,乘土木新胜之余威,率众直趋北京,欲一鼓作气攻取明朝的京城。北京守备空虚,形势岌岌可危。

当时北京城内人心惶惶,许多大户人家纷纷南逃。朝廷上下,群臣惊愕,束手无措。皇太后孙氏和英宗的皇后钱氏将宫中的财宝搜刮一番,用八匹健马驮赴也先大营,幻想能够以此换取英宗的自由之身。当然,这种妇人之见是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的。

真正稳定局势的是于谦等人果断而坚决的应急措施。

第一,禁南迁之议。当时是战是守,大臣们议论纷纷。侍讲徐珵托言星象有变,力主南迁。于谦坚决反对南迁。他厉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监国郕王朱祁钰支持于谦的看法。由此,南迁之议才被废弃,守卫北京之策乃定。试想,明朝虽实行南北两京之制,南京为陪都,但是一旦南迁,则北京势必不保,长江以北将不为明廷所有。有史为鉴,当年宋朝徽、钦二帝被俘,宋高宗赵构逃至江南而失国土大半,只能偏安一隅。如果真的接受了徐珵的主张,恐怕中国历史就要重演南宋偏安的一幕。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第二,除王振余党。宦官王振可以说是导致土木之变的直接责任人。王振本人死于乱军之中。王振虽死,但是朝中同党犹在。土木战败、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入北京后,言官群情激愤,请族诛王振。此时王振的余党锦衣卫指挥马顺,上前叱骂驱逐朝臣。大家对马顺平日里倚仗王振而狐假虎威的作为早已看不顺眼,现在见他仍旧气焰嚣张,丧师辱国的怨气统统指向了马顺。群臣义愤冲天,不顾大臣的体面,一拥而上,拳打脚踢,在左顺门将马顺活活打死。随后,众人又将王振余党宦官毛贵、王长随从内宫中要出,乱拳打死,悬尸于东安门外示众。监国的郕王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惊慌失措,想要退走。这时于谦上前拦住郕王,请求他宣布马顺等人论罪当死,参与殴杀的众大臣无罪。情势这才稳定下来。大家退出左顺门时,吏部尚书王直用力握住于谦的手,感叹地说:“国家正要靠先生您了。今天的情势,即使有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好。”

第三,拥立明景帝。大敌当前,国无君主,而太子朱见深年仅三岁,无法承担起匡复国家的重任。于谦及众大臣请皇太后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钰为帝。英宗在亲征之前曾命他监国,此时他二十二岁,仅比英宗小一岁,年富力强。明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目前英宗有太子在,郕王朱祁钰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但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新皇帝最重要的不是有名分,而是要有领导百官、消除祸乱的能力,因此郕王朱祁钰就要比太子朱见深更为合适。景帝力主抗战,反对南迁,任命于谦负责指挥北京保卫战,这些措施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四,主持北京保卫战。于谦在受命的第二天,立即奏请调南北两京及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及运粮军入卫京师,于是人心渐趋稳定。北京保卫战是固守还是主动出击,群臣在战守的策略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成山侯王通建议挖城濠以拒蒙古骑兵;总兵官、武清伯石亨主张固守不出;于谦则认为坚守不出会示弱于人。在景帝的支持下,他分遣诸将率兵二十二万分列于京师九门之外,自己则身披甲胄亲赴石亨军中督战。石亨列阵于德胜门,都督陶瑾列阵于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列阵于东直门,武进伯朱瑛列阵于朝阳门,都督刘聚列阵于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列阵于阜成门,都指挥李端列阵于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列阵于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列阵于宣武门。随后于谦将兵部事务托付给侍郎吴宁,下令关闭九门,以示有进无退、背水一战的决心。

也先挟英宗直抵北京城下后才发现,眼前的明军与在土木堡被自己轻易击溃的明军迥然不同。他原本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北京朝夕可拿下,现在见明军严阵以待,军纪严明,锐气大为受挫。

神机营

军队名。明代京城禁卫军中三大营之一,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队,担负著“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重任,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也先派遣数骑窥视德胜门。于谦事先在路边空舍内设下伏兵,再派少量骑兵且战且退,诱敌深入。数万瓦剌骑兵追至,于谦命神机营火炮、火铳齐发,同时伏兵四起,前后夹击,大败瓦剌军。也先弟弟中炮而亡,瓦剌兵死伤惨重。接着,瓦剌军又在西直门和彰义门吃了败仗。经过五天的激战,瓦剌军多次被击败。这时明朝各路勤王兵将至,也先恐断其归路,连夜拔营北遁,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

北京保卫战,于谦实为第一功臣,又有拥立新君之功,景帝为了表示对其的优崇,特命给予双俸。于谦上书固辞,说自己家连仆人都算上了只几口人,原来的俸禄就足够了。现在边境、京城用费浩大,百姓有输纳之苦,军队也需粮饷,所以还是请求只支一俸。景帝因其房舍简陋,又赐宅西华门。于谦仍固辞不受,说:“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景帝不许,他没有办法,就将皇帝赏赐的盔甲、玉带、玺书之类放在那里,一年去探视一次而已,自己仍居住在原来的地方。等到蒙难抄家之时,家无余赀,只有这些赏赐的盔甲等物。与于谦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继任兵部尚书的陈汝言,不及一年即败,收受的赃款巨万。英宗面对此情此景,不禁想起了于谦说:“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赀,汝言抑何多也?”大臣皆不能回答。

玺书

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古代长途递送的文书易于破损,所以书于竹简木牍,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明代“北京保卫战”主战场——德胜门北京战后,也先见军事行动不能达到目的,手中的英宗失去了奇货可居的价值,遂改变策略,表示愿意将英宗送还,企图挑起明廷内讧,从中获利。果然,刚刚享受到皇帝滋味的景帝担心英宗回来后会威胁自己的皇帝宝座,早将所谓兄弟之情忘得一干二净,十分不希望英宗南归。然而朝中大臣多为英宗旧臣,要求景帝迎归英宗的呼声十分高涨,当景帝发现自己倚重的于谦也恳请让英宗回朝,只得接受群臣的请吁。在这种情况下,景帝于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派遣使臣迎接英宗还朝,并尊英宗为太上皇,居之于南宫。

景泰蓝皇位虽然保住了,但是景帝还是感觉到了威胁。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景帝盘算着更立太子。当年朱祁钰即位之时,由皇太后发布懿旨册立英宗长子朱见深为太子。景帝坐了帝位,自然想着让儿子也能当皇帝,然而景帝更立太子的事情并不顺利,朝中大臣和内廷宦官多有不赞成者。景帝为了达到目的,先后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用优厚的赏赐来拉拢重要的大臣。他加王文、杨善等人太子太保等衔,赐内阁大学士每人黄金五十两、白银一百两。拿人的手短,何况还是收了皇帝的东西,这些大臣再也不好提反对的意见了。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景帝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改朱见深为沂王。

书斋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景帝的儿子命小福薄,当了一年太子就病死了。景帝此时又无其他儿子,储位遂空。太子问题成为当时的敏感话题,一场复储风波也由此产生。景泰五年(1454年)五月,礼部郎中章纶、御史钟同奏请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并在奏章中肯定了英宗的地位,希望景帝能改变对英宗的做法。景帝被震怒,将钟同、章纶下狱,而钟同不久就被杖死狱中。景帝不立朱见深,是寄希望于能早日诞生其他的儿子,而且一心盼望自己的哥哥早点死去。

在这种焦躁、犹疑的情绪中,景帝病重。景帝身体素来不好,群臣请立太子以备不虞。于谦与多数人倾向于复立朱见深,司礼监太监王诚谋立襄王子。景帝不想更不愿再立他人之子为太子,推说自己只是小病,过几天就可以上朝了。

景帝病重的消息传出后,徐有贞、石亨等人秘密谋划,决定拥立困居南宫的英宗复辟。徐有贞就是北京保卫战前提议南迁的徐珵。因为南迁之议遭到否定和嘲笑,徐珵在之后的官场中混得并不顺利。他曾上下打点,希望能够得到晋升之阶,但没有如愿。阁臣陈循帮他出主意,劝他改名,于是徐珵改名徐有贞。徐有贞颇有智谋,成为夺门之变的主脑人物。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晚,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率兵来到南宫。由于城门坚固,他们不得不捣破城墙,进入宫中。英宗看见徐有贞率众人拜伏在自己面前,不由惊恐万分,当他们言明此番是请英宗重登帝位,不禁又悲又喜又怕。在徐有贞等人的搀扶下,英宗入东华门,进奉天殿,此时已近凌晨。群臣正等待景帝视朝,听见殿中喧哗,感觉到有大事发生。这时殿门打开,徐有贞从里面走出来,高声对众人说:“太上皇复辟了。”群臣先是惊愕,不过毕竟是在朝堂混的老江湖,很快就明白事情的就里,随即入殿称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夺门之变”。

文人雅士的情怀英宗改年号为“天顺”,废景帝为郕王。英宗命徐有贞入内阁,参与机务,加兵部尚书,石亨等人各有加封。复辟当日,英宗就将于谦、王文等人逮捕入狱。但是想要杀掉于谦这样一位有功于社稷、为官清廉的大臣并不容易,必须要找一个听起来可以服众的借口。英宗在徐有贞等人的策划下,用历史上惯用的“莫须有”手法,以“谋逆”的罪名将于谦处以极刑。所谓“谋逆”,是指于谦勾结黄竑更立太子和欲迎立襄王子。事实上,这些都是牵强附会和捕风捉影的事。当王文在狱中力辩无罪之时,早对情势了然于胸的于谦苦笑着对他说:“这是石亨等人的意思,分辩有什么益处?”其实,英宗心中也知道于谦是冤枉的,十分犹豫,知道“于谦实有功”于朝廷。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夺门就没有正当的名义。”英宗这才下定决心。

英宗是个没主意的滥好人,真正要置于谦于死地的主要有两人:徐有贞和石亨。徐有贞是一个极具政治野心的人。虽然南迁之议使他受尽白眼,也影响到了他的仕途,但他没有灰心丧气,希望改名字能够让他的政治生命得以重新开始。徐有贞小人之心,认为自己仕途不顺乃是于谦从中作梗,遂衔恨在心。夺门之变后,徐有贞是最想除掉于谦的人,因而在英宗尚在犹豫时,极言于谦必须死,其中不乏私心。

也先攻大同时,石亨打了败仗,一个人跑回来,受到处分,后来还是于谦推荐他掌管五军大营。北京保卫战期间,他是于谦的副手,为击退也先立下军功,进武清侯爵。石亨为表示对于谦的感谢,再加上他功不及于谦但所受封赏却超过了于谦,心中惭愧,于是荐举于谦的儿子于冕,景帝召于冕赴北京。于谦辞让,景帝不允。于冕到北京后,于谦不但不领情,还上疏景帝,言辞恳切,指责石亨徇私:“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杜侥幸,决不敢以子滥功。”于是,石亨由恩生怨。

古语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深刻地表明了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于谦性格刚正不阿、洁身自爱,不会接纳也不会融入官场的人情世故中。而以徐有贞和石亨为代表的另一种官僚集团,则抱着强烈的政治动机,到处投机钻营。他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不讲究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是一切从个人私利出发,树党营私。

以于谦的操守和性情,被传统社会的官场所边缘化,为同僚大臣所孤立,是很自然的情形。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官僚集团或许还能容忍于谦的存在;一旦天下无事,于谦必然会被排挤出去,甚至遭到杀害这样的奇祸。在北京保卫战之后,即使于谦多次请辞避让,极力想逃离政治斗争的漩涡,但悲剧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也许于谦至死都不明白,他那样身体力行地按照儒家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为什么反而还会招来祸端。

据《明史》记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有个叫朶儿的指挥,本是曹吉祥部下,在于谦行刑的地方以酒来祭奠他,痛哭不已。曹吉祥非常生气,用皮鞭痛打他。第二天,他仍然祭拜如故。都督同知陈逵深感于谦忠义,收遗骸葬在北京城西。后来,于谦的养子于康将其归葬于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明末董其昌书于少保祠柱铭有云:

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

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清白在人间。

成化二年(1466年),英宗的儿子宪宗朱见深为于谦平反,诏复原官,追赠太傅。弘治七年(1494年),赐谥曰“肃愍”,建祠,匾额书“旌功”。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谥为“忠肃”。

同类推荐
  • 平出记

    平出记

    现代白领穿越日本战国早期,成了武田信玄的邻居诹访平出家的小领主,请看小领主在乱世之中如何出人头地。
  • 权倾大清

    权倾大清

    21世纪的超级富二代因为意外事件,灵魂穿越到大清康熙年间,附身在一个勾栏打杂的落魄子弟身上,而且此人竟然还是天痿,幸运的是,他获得一个梦想系统,凭着这个金手指,他开始在大清帝国呼风唤雨,成为权倾于野的红顶商人!韦小宝算什么,不过娶了七个老婆而已,看我胡小宝的能耐!
  • 穿越之隋唐错

    穿越之隋唐错

    一个历史盲的主动穿越,却穿越错了年代。这种错误会让他一错到底,还是因错得福呢?错,这是他穿越前的写照,他总是错过。错,一百个人中,只有他穿越错了年代。错,穿越后,他还会错到什么时候?……这是关于隋末唐初的故事……
  •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本书全面反映了甘南州三十年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政策演进、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对新时期甘南洲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该书融理论性、政策性和史料性为一体,对全面了解甘南有重要意义。
  • 三国群英录

    三国群英录

    一段生命的结束,或许不是一切的终结;一次命运的际会,造就另一番传奇。武将纵马操戈,沙场争雄;智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数千古风流人物,但看今朝群雄逐鹿。
热门推荐
  • 彩神之彩色浮爱

    彩神之彩色浮爱

    万物总有属于它们自己的神秘颜色,这些颜色被称之为“颜力”,而这些颜力便是我力量的来源。当天空十六恒星聚,天体大挪移,星磁变动,万物极光乍现,炽星神出。穿万里浮云,过万世红尘,劈天下苍穹,震八方六合,舞死亡之铃,唱轮回之歌。回溯起,时间逆,归未来,回都市,启远古。万颜十六笑宇宙,千器百体铸神势。诛神一现屠魔炼,千颜万物动乾坤。鸿蒙一现天地乱,百羽归魂造洪荒。诸神远古道神仙,万古活佛动苍穹。ps:可能这本书会给你们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或许一开始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当兄弟们看下去看到就会发现,原来一切都不是你们原来想的那样,因为……
  • 前后七国志

    前后七国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弑灵劫

    弑灵劫

    人之一界,自炼阴阳,五行八卦,自成乾坤。武者,修的是心,悟的是境,凝的是兵元,御的是灵。九劫齐现,天地逆乱,他,应劫而生,不明前世,不定来生,只为劫来御之......
  • 以成命定

    以成命定

    他以为这一世就荒芜度过,谁知一个懵懂的女孩儿打破他的宁静,掀起他心湖,阵阵涟漪,他用尽全力对这个女孩好,甚至愿意放弃所谓的名利权势,可是这个女孩儿找的人,不是他。而他,只好重回曾经错过的那个人,站在月华下思念,回来好吗······
  • 龙翔神州

    龙翔神州

    他,平常的不能再平常,却有一颗别人无法比拟的冷静可怕的心。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考验下,他如何开始自己的计划,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成为风云人物,故事正在继续。。。。。
  • 明贼

    明贼

    大明天启元年四月,毛帅奇袭镇江的路上,多了一名新兵。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可当百万兵。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蝴蝶悄悄扇动了翅膀,大明帝国战力最强悍的东江军集团,悄悄偏移了原本的方向。
  • 感谢生命中的所有过往

    感谢生命中的所有过往

    真正的成长,不是外表的成熟,而是能勇敢地面对所有的不幸,勇于承受孤独、平淡、失意。本书以此为主旨,带你学会以感激之心面对过去的种种经历,以释然的态度面对曾经的遗憾和失意、挫折和迷茫,感谢那些折磨过你的人和事,将所有的经历都化为人生最值得珍藏的财富。
  • 逆天娘亲嫁了吧

    逆天娘亲嫁了吧

    “易轩,今晚——”她还没说完,他就扑了过去。她一脚踹开他,“今晚,我要你帮我偷个东西”
  • 幻世主神

    幻世主神

    幻世大陆,强者为尊!平凡的少年在一次打击中倔强的选择了强者之路,恰巧遇到了涅槃重修的堕落星神!据传说谁能够集齐四块创世宝图,便可主宰整个幻世大陆!少年冥冥之中将创世图合四为一,却发现创世图后隐藏着的是整个大陆的命脉以及巨大的阴谋!报仇历练问身世,魔武双修天不容;孤身指剑安天下,傲视群雄镇苍穹!
  • 柯南之来自华夏的少女

    柯南之来自华夏的少女

    纯属脑洞不喜勿喷!生于华夏,生如夏花。华夏之繁华,夏花之绚烂。